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台灣文創商品平台 Pinkoi 獲 900 萬美金投資” 與新的 7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台灣文創商品平台 Pinkoi 獲 900 萬美金投資

Posted: 30 Sep 2015 10:02 AM PDT

1493097_10152232790608013_819414688_n

根植台灣的文創商品平台 Pinkoi 傳出好消息!TechCrunch 報導,Pinkoi 獲得 Sequoia India、GMO Ventures 共同注資 900 萬美金(約合 2.9 億台幣),並在今天推出英文網站,這筆資金將運用在改善產品搜尋與發現上。

Screen Shot 2015-10-01 at 12.57.29 AMPinkoi 成立於 2011 年,由前 Yahoo 資深工程主管顏君庭(Peter Yen)、林怡君(Maibelle Lin)、李讓(Mike Lee)共同創辦。Peter Yen 表示,美國紐約 Etsy 是個很好的典範,他們期許可以像 Etsy 凝聚了美國手工藝設計愛好者一樣,在亞洲也以相同方式創造能夠連結設計界的社群,希望讓亞洲獨立設計師在全世界發揚光大。

現在 Pinkoi 有 50 名員工,辦公室遍佈世界各地,東京、香港、泰國、舊金山均設有據點,同時也計畫短期內會前進中國上海開業。

延伸閱讀: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Google 推出 Customer Match,和 Facebook 自訂廣告受眾功能互別苗頭!

Posted: 30 Sep 2015 02:36 AM PDT

E02104585 - Adventure Duck Ad_ALL_Aug15_v04Photo Credit: Google Blog

根據 Marketing Land 報導,Google 即將推出一項新產品「Customer Match」,提供廣告主上傳顧客的電子郵件名單到 Google Adwords 中,再進行廣告投放。這項消息曾在今年 4 月的時候釋出,但這回投放的範圍,除了搜尋引擎,還包括 YouTube Trueview 廣告,和 Gmail 原生廣告。

過往,廣告主都必須倚賴 Google 所掌握的人口統計數據,或者使用者先前在線上所留下的行為記錄,進行廣告投放。但「Customer Match」的出現,即是幫助廣告主透過他們上傳的顧客電子信箱,進行更精準的目標顧客再行銷。

這項新產品不僅能幫助廣告主提供不同形式廣告,還能制定出更符合不同購買階段的消費者廣告價格,包括新開發顧客、現有顧客,或經常性購買者,而這些都只需要廣告主掌握顧客們的電子信箱就能做到。

舉例來說,假設今天有一化妝品品牌運用了這項工具,當他的顧客在 Google 上搜尋相關產品時,品牌就能馬上投放相對應的廣告,當然如果這時顧客正在 YouTube 上觀看美妝教學影片,品牌一樣能投放與之相關聯的廣告。

不僅如此,廣告主還可以搭配運用 Google 的「Similar Audiences」功能,投放給其他與自家顧客擁有相同興趣或行為的使用者。

說穿了,「Customer Match」其實就和 Facebook 的自訂廣告受眾功能(Custom Audiences)、Twitter 的自訂受眾(Tailored Audiences)功能類似。而這類型的產品,對於兩家公司都帶來一定程度上的營收,這也許就是 Google 放棄捍衛使用者隱私,並打算加入這塊市場的主因。

看到這裡,廣告主如果已經對於「Customer Match」功能躍躍欲試,一定會好奇,上傳的名單數量有沒有限制?Google 目前給的答案是,沒有上限。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燒光投資人 1.8 億美金,Quirky 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破產?

Posted: 30 Sep 2015 02:26 AM PDT

975589266_6a5d5319c0_b(photo by SNappa2006)

本文原刊登於 TECH2IPO,原文〈The Real Reason Quirky Failed〉。

最近關於 Quirky 破產的討論特別多,似乎聽起來都是同樣的調調:「因為有了投資公司在後面支持,所以擁有了金山銀山,錢多的不知道該怎麼花,但是真正獲利的模型卻沒有建立起來」。而在本文中,將向你揭示 Quirky 如何一步步走向破產的真正原因。

剛開始,一切都是那麼完美。

筆者很榮幸在 2007 年的 Macworld 上見證了 Steve Jobs 發布了 iPhone 。同年,也是那個地方,筆者還見到了 Ben Kaufman,他當時正在一家名叫 Kluster 的公司工作,也許筆者的感覺有點片面,但是確實隱隱約約覺得 Kluster 就是 Quirky 的雛形。

在 Macworld , Kluster 就搭建起來一個新奇外觀的展台,參會人員終於可以擺脫鋪天蓋地的會議,跑到這裡來進行腦力激盪,醞釀新的產品概念,這裡的人擁有的是不同的技能組合,相互拼接組合,比曾經抱團取暖的一小撮精英還要更加厲害。

Kluster 不斷地聚集人氣,但是客戶要求它成為公司、組織、機構內部使用的工具,而不是要實現創辦人當初的願景,即開發出面向終端用戶的更加優秀的產品。所以Kaufman 就離開了Kluster,開啟了Quirky 之路,並且許以了全新的願景:「讓發明走進民間」。

  1. 這個口號簡直不能更酷了。 Quirky 簡直把各個方面都扳回到了正軌上。
  2. 創辦人充滿遠見,並且具有非常信得過的創業背景。 (曾經創辦過 Mophie 以及 Kluster)
  3.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顛覆著實體產品的發明製造過程。
  4. 擁有頂級投資人,比如 Andreessen Horowitz , Kleiner Perkins , RRE Ventures , Lowercase Capita l, 以及 General Electric。
  5. 董事會中也是人才濟濟,比如 Mary Meeker , Beth Comstock , Jim Robinson , Josh Goldman , John Maeda , Scott Weiss , 以及 Carl Bass。
  6. 一個展現出濃厚興趣的超大的線上社群(公司自稱其用戶超過了110 萬)。

筆者在 Quirky 中也有一些內部關係,他們都表示公司的團隊中簡直是精英匯聚,工程師、設計師、獲利人員等等都是各自行業中的頂尖人物。

如果上述的這六點情況屬實的話,那麼這家公司怎麼會花掉投資人 1 億 8 千萬美金後,卻幾乎拿不出什麼像樣的產品,並且還半途替換了創辦人/CEO,開出了公司將近一半的員工,最後被迫申請破產呢?

一個重大失誤

在跟很多曾經在 Quirky 公司過的員工,包括跟該公司有著某些合作關係的外部人士的訪談中,筆者發現了公司的一次重大失誤:它飛的離「太陽」太近了。

人們有理由相信, Quirky 的員工每天早上醒來都是以興奮的心情迎接全新一天的工作的,因為他們就是要向市場上推出下一款具有偉大意義的產品。 Quirky 正在完成一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來也許無來者的事情,這並不是什麼誇大之詞。作為一家新創公司,一年的時間開發 50 多款產品,這簡直是現代版的「人類為了飛向天空直接往腋下插上羽毛」。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刺耳,但是​​在公司發展的每一個環節, Quirky 所燃起的雄心壯志都遠遠超過了當下的實際發展速度。 6 年的創業歷程,公司其實一直努力在「宏大的願景」與「搖搖欲墜的商業模型」之間尋找著平衡。

缺乏回饋更新

Quirky 可不是想著在一年的時間拿出 1 樣到 2 樣產品(一年開發 1 到 2 樣產品,這是絕大部分公司的通常做法),而是在一年的時間裡開發 20 , 30,甚至 50 樣產品。整個公司的精力、組織架構,人員配置全部圍繞著一個詞展開:「速度」。快速地吸收數以千計的想法,快速的通過一個高效的投票系統來選擇最棒的一些想法;快速的進行最為完美的獲利推廣;快速的在大部分零售商那裡舖設完整銷售管道。

但這一切能實現嗎?

一家好的公司往往是打造一款產品,從客戶中學習經驗,然後不斷回饋更新,讓產品變得越來越優秀強大。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的目的都是為了改善產品,去更加準確地尋找到那個「產品/市場契合點」(所有新創公司成功的關鍵)。假設,如果 Apple 在一開始開發的 iPhone 可供用戶免費下載各種應用,然後直接向前邁進開發 Apple Watch,又或者是 GoPro ,以此為基礎不做任何停歇繼續向前開發完全不同的新產品,也許我們從 Apple 得到是以下這樣一款產品:

1443511229690

是不是有點瞎?

Quirky 從來沒有在它的產品上進行過更新開發。筆者曾經搞來了一台首款 Quirky Aros 空調。說實話這東西用起來並不是很好,但是這個產品背後的理念非常棒。筆者曾經打賭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產品上,各種令人不滿意、又或者是讓人遺憾的地方能夠得到修正提升。但是沒有。 Aros 本來可以成為一個價值數億美元的產品​​,但是 Quirky 卻將自己的精力轉移到了咖啡機、寵物食物供應器以及另外 50 種產品上了。

Quirky 完全打破了新創公司所一直奉行的黃金法則:持續不斷地在產品上進行迅速的更新開發,努力打造深受用戶喜愛的產品。

品牌

缺乏產品開發重點確實能擾亂新創公司前進的步伐,但它還能牽扯出來更加深層次,更加嚴重的問題。

如果你縱觀 Quirky 整條產品線,也許你會最終一頭霧水。最終會提出一個致命問題:「 Quirky 到底作為公司代表著什麼?」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創公司都能夠在市場上證明一家消費電子公司所具有的品牌價值,正是因為這樣的價值,讓用戶願意掏錢購買,成為這個「俱樂部」中的一員。再讓我們看看 GoPro ,你很能理解為什麼消費者會願意為這樣一款攝影鏡頭花大價錢。因為公司已經打造出了非常強有力的品牌形象,與各種極限運動所帶來的快樂緊緊綁在了一起。相比而已, Quirky 的產品線看起來簡直就像 Skymall 購物雜誌上隨便翻開的一頁⋯⋯

1443511259445

當然 Quirky 這麼做也有它的理由:緊緊圍繞著那些貢獻發明創意的人們。這個想法當然值得尊重,但關鍵是消費者壓根不在乎到底是誰發明了這些產品,他們在乎的是產品是否能夠提供某種無與倫比的體驗。 Quirky 不可能從口袋中掏出世間萬物,但事實上公司就是在朝著這條「不可能的方向」一路飛奔。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PM 有兩種,「專案經理」跟「產品經理」到底有什麼不同?

Posted: 30 Sep 2015 12:30 AM PDT

作者 Benson,大學畢業後因緣際會下,第一份工作是與朋友和開的公司。熱血地為了理想做過產品、也辛勤地為了現實接過案子。四年後在公司最賺錢的當下,選擇離開舒適圈、加入了 MY83 保險網,希望透過網路資訊的力量,解決消費者與保險業者之間長期以來的資訊不對稱。本文原載於此

說到 PM 有兩種,我想大部份很多人直覺會說:有腦和沒腦的,後者佔 90%。恩… 或許在某些工程師眼中,或許是如此吧。

但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另外真正的兩種 PM:Project Manager 和 Product Manager。因為我剛好本身都有經歷、又剛好都在是新創公司裡,或許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兩種 PM的差異。

畢業後,因為莽撞不懂事,自己和朋友開了公司,後來因為沒錢了,大約三年的時間,花了不少時間在幫客戶架網站 (對,就是接案子啦)。很幸運的,在我這三年的 Project Manager 過程中 ,我們未曾因為我們的關係而讓專案 delay (就是排除類似客戶素材不給我們,時程當然 delay 的情況);很感恩的,我們每筆款項都有收齊 (當然催款也是要有技巧的啦)。因此我想我還算是個合格的 Project Manager 吧。

爾後,因為我突然驚覺工作真的不能只有這樣賺錢自己過爽爽而已,似乎還應該追尋一些更高層次的價值與使命,因緣際會下,我就這樣加入了我心目中很厲害的 startup、負責 MY83 保險網,開始了我 Product Manager 的旅程。

來到 MY83 才真正的體會到:哇靠,平平是 PM,Project Manager / Product Manager,我的媽呀!這兩種也差太多!

這邊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平平是 PM 到底哪裡不一樣?

Project Manager(專案經理)

以 Project Manager 而言,若撇開開發客戶、維護客戶關係的層次不說,大多情況,身為一個 Project Manager 最大的任務就是將 Project 如期、如規格「正確」的執行,而這過程中,我想分為兩種層面的技能:技術與溝通。

技術層面上,Project Manager 就是把上司 / 業主 / 老闆心中想要的功能「翻譯」成工程師可以開發的 SPEC、確認功能可行性、與上司 / 業主 / 老闆確認 SPEC 細節、估時、排時程、確認優先順序、掌握開發進度、測試、驗收。

另外溝通層面上,一個有經驗的 Project Manager 都知道 Project 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狀況:

  • 可能原先說好的 SPEC 大改,但資源與時程不變…崩潰(最常見的 QQ)
  • 可能因此工程師不爽而罷工
  • 可能工程師開發上踩到沒有預期的地雷
  • 可能設計師素材 delay
  • 可能原先確認的資源沒有到位
  • 可能這個…
  • 可能那個…

這時,Project Manager 所需要的就不再單單只有技術層面的技能了,而為了 Project 一樣可以順利完成,這時 Project Manager 還需要另外必備技能 – 「溝通」,如何在問題發生時,精準地搶時間、有效搶資源、適時地妥協時間、適當地妥協資源,這絕對是 Project Manager 經常需要面對也學習的。

當然每個 Project 的資源、時間、Scale 都不同,Project Manager 所需有的技能等級也不會完全一樣。但整題而言,在 Project Manager 的角色中,你必須是個「負責任、懂技術、有溝通能力」的角色,我認為這些是足以身任一個的 Project Manager 基本條件。

不過我自己觀察 Project Manager 通常比較容易感覺到「專案的成敗」,而較難去感受到「產品的成敗」與「真實使用者的回饋」。

Product Manager(產品經理)

User First, Always!

說到 Product Manager 我想到的第一句話是:「好的 Product Manager 就是一個產品的 CEO」這句話,重點不是 Title,而是好的 Product Manager 需要的是全面性的思維。

而這時,你可能會聽過很多很像很潮的名字:大數據分析、Growth Hack、A/B Testing、SEO、使用者訪談、Monetization(如何賺錢)、Content Marketing、Funnel Analysis、跨領域合作、AARRR 等等等等。

但我認為,身為一個 Product Manager 這些思考或方法的原點都是以「使用者」出發、產品是否解決使用者的痛點、是否真正滿足使用者需求。你要討好的對象不是老闆、不是團隊成員、不是投資者、不是合作廠商、而是「使用者」。

舉些實際的例子好了,MY83 宗旨是希望透過網路資訊的力量,解決保險的資訊不對稱,幫助消費者保險買對不買貴!

因此,前些時間,我們推出了「MY83 實支實付推薦分析器」,在製作這產品時,我們唯一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普遍大眾 (我們的使用者) 都會遇到的問題:「保險合約書每個國字我都看得懂,但是整份合約我就是看不懂;我想買保險,我又不想被當冤大頭,我要怎麼辦」

因此從產品 idea 的發想、討論、規劃、製作、到 go to market 的整個過程中,我們當然也運用了上面那些很潮名詞的方法和概念。但我們心中也始終把使用者放在第一順位,在新創公司時間與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雖然不敢說是個完美的產品,但最後似乎有了不算太差的成果。

產品是有機的生命體

所謂產品,就是一個隨時都有真實 user 在使用的東西。

所以做一個 Product Manager、或者待在一個做產品的團隊都可以深刻的感覺到,壞的情況是,當產品出問題或斷線,客服電話馬上進來、客服信箱馬上開始被罵;好的情況是,你也會收到使用者溫馨的回饋與感謝。

對我而言,產品就像個有機的生命體,他會哭、會鬧、也會讓你崩潰;但同時,只要發展的順利,它也會有讓你感到使命感與驕傲。

不過只要方向對了,產品真實的有解決了使用者的問題,我想成就感大多是大於挫折的。甚至有時你會幸福地感覺到這世界似乎因你的努力,而有了一點點的不一樣 (當然,這也可能是自己腦補的啦…)

產品策略 / 方向 / Growth Hack

在新創公司裡,Product Manager 通常會兼著 Project Manager 地在做,而在每天十萬火急、槍林彈雨的戰場上,勤奮的你,有時一不小心會失了準心,會讓自己變成一個天天解票、卻沒有解決問題的 Project Manager。

之前聽過一個令我敬佩的大大說過「premature optimization is the root of all evil」,在產品的開發過程中,這句話有時也是相當有道理的,在你的產品尚未有太好的 traction 之前,而卻這時期就開始了大量的 A/B Testing 調教一堆的功能。那何不如多約訪幾位你的使用者、聽聽他們怎麼說,不要害怕失敗地、大膽嘗試產品方向上大幅度的修正,努力找到適合自己產品的成長模式。而不是將資源放在一些小打小鬧的微調與無關緊要的細節上。

身為一個 Product Manager,沒有把寶貴的資源放在最需要的地方,這件事影響層面可大可小,失了準心可能讓團隊成員沒有成就感而提早離開、也可能一擲千金不小心把資源與時間提早燒完而提早退場。

因此身為 Product Manager 也記得不忘提醒自己抽離每日戰戰兢兢的工作,讓頭腦放空一下,多聽聽 user 怎麼說、看看別人怎麼做,千萬別忘了思考產品大方向與策略,身為一個 Product Manager 這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第三方套件或工具使用的不同

身為一個新創團隊的 Project Manager 腦袋裡裝的常是,這樣的 Project 以哪種工具,會是有比較好的產出。通常以下這些會是 Project Manager 出現的工具:

AWS / Linode / React.js / Angular.js / Twitter Bootstrap / Sendgrid / New Relic / Asana / Redmine / Trello

而身為一個 Product Manager,最在乎的就是如何理解 user 的行為,而當你使用者不再是小貓兩三隻的時候,或許以下工具,會是你有用的助手

Google Analytics / Mailchimp / Uservoice / Google Web Master / Amplitude or Mixpanel / Custom.io / segment.io / facebook karma / Optimizely

與工程師、設計師溝通

如上所說,在新創公司裡,Product Manager 通常會兼著 Project Manager 做,所以 Product Manager 常常也需要制定產品 SPEC

當你描述完一個超屌的功能後,工程師會冷冷地問你一句:「怎麼寫」、「你知道這要花多少時間嗎」,第一次,你可能會被問倒;但第二、第三次之後,你最好可以馬上說出解法(ex: 你可以在 DB 開個欄位當作 flag、再以 cronjob 定期去檢查… blah blah blah,這時間上應該還好吧!?)

這目的不只是讓工程師知道你也懂技術,也是為了讓工程師知道這功能你有為他們思考過,更為了避免… 你變成工程師口中的「無腦 PM」、讓你們的關係惡化

當然你也會需要與設計師合作,而你也一定要知道設計師的地雷為何、並且尊重他們的專業,讓他們的天賦自由地發揮。

最酷最潮、真的對產品是最好的嗎?

但與工程師與設計師合作時,Product Manager 也一定要注意:

有些工程師志在使用最酷最潮的技術,但你需要思考的是,最酷最潮的技術與投入的時間成本、真的可以對產品與使用者是好的嗎?ex: 假如工程師希望網站後端的 php 改用 RoR 寫,但 RoR vs php 使用者真的看得出來、真的有需要整個打掉重來嗎?

設計師也一樣,有些設計師也會志在做出最屌的設計,但你需要思考的是,最屌的設計真的可以對產品與使用者是好的嗎?ex: 設計師希望網站整個採用了 Material Design 的方式設計,但對使用者來說有沒有 Material Design 真的有差這麼多嗎?

當然,這種情況有時也會出現在你自己身上,你會想用最酷最屌最潮的東西方式,但你需要思考的是,這些最酷最潮的東西,真的可以對產品與使用者是好的嗎?

工具、技術、設計,都是為了解決使用者問題、滿足使用者需求。別忘了,User First, Always !

PM 一定要資工背景嗎?

我本身是清大資工系畢業的,但是說真的,現在工作上所用,除了對於程式基本運作原理的了解外,自己是認為與我學校所學沒有絕對大的關聯,但這也可能是我們系雖然是偏硬體的資工系吧。不過在畢業後,我倒是有全心全意認真的寫過 web 一年,那年對我目前的工作、工程師的溝通以及思考產品時,所運用的產品思維上,自認為是有不小幫助的。

據 ex-googler Alice 說法 google/facebook 的 PM(Product Manager) 與 APM(Associate Product Manager) CS或是相關的技術背景是必備的 (似乎因為 google 工程師都是萬中之選,PM 不是 CS 背景可能太容易被電爆 XD );但是 Airbnb 的 founder Brian Chesky 也是設計師出身。

而在這什麼都可以在網路上學到的時代,我個人是認為身為一個 Product Manager 只要在討論產品時,可以與工程師與設計師溝通、可以一起討論貢獻出有效的解法,再加上面對問題時具有一定的軟體思維,我倒認為 CS 是個 nice-to-have 而非絕對的 must-have

如何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好的 Product Manager 呢?

說了這麼多,或許你會想知道,怎樣才可以成為一個好的 Product Manager。其實我也還在學,但走過了一些路之後,或許可以和你稍稍分享一些方式(有些也是我們面試時,常常問面試者的題目):

多聽多看多用:

多追這領域相關的新創部落格與時事、多追美國與中國的強大新創公司,他們背後做事的邏輯與方式。

你平常看 Facebook 時,除了朋友動態,你都在注意或學習哪些資訊呢?那些你平常最喜歡的產品中,你從這些產品內你觀察或學到些什麼?

Think as a CEO :

如剛剛所說,「好的 Product Manager 就是一個產品的 CEO」,如果你愛 Facebook 但覺得 Facebook 哪邊不好用,如果你是 Facebook 的 Mark Zuckerberg 你會可以怎樣把它改得更好;如果你愛 Airbnb 但覺得 Airbnb 哪邊不好用,如果你是 Airbnb CEO 你會怎樣把它改得更好。

如果你是一個你是 facebook / Airbnb 的 CEO 你希望你的產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為用戶帶來怎樣價值、進而應該去改善或開發哪些功能、這些功能的 UI / UX 會長怎樣、背後的可能演算法以及 DB schema 又大概會長什麼樣子、技術可行性與開發時程大約是如何?

找一間優質的新創公司,勇敢的把履歷投過去吧:

是的,或許你會覺得我有點屁,畢竟你還不是 Mark Zuckerberg 或 Brian Chesky,就算你身懷絕技,也不一定有實戰的場所。

而 Learning by doing 一直是我認為最棒的方式!找一家優質的公司,你也認同、感興趣的產品,勇敢地讓他們看見你的熱情與淺力、爭取加入他們!我想會是讓你成長最快的方式。

如果剛好你想做好產品、想要給使用者好的服務與價值,也歡迎與我們聯絡。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漫畫圖書館 Z 開張,赤松健:消滅盜版的究極手段!

Posted: 29 Sep 2015 10:01 PM PDT

12036733_1030892233598381_495521999087895308_n

本文原刊登於《毒撚媒體 LonelyMedia》Facebook,Inside 獲授權轉載。

上星期五,漫畫家赤松健於網誌撰文,介紹新成立的網站「漫畫圖書館Z」。該網站由赤松健負責營運,讀者可於網站上免費瀏覽絕版漫畫,更可自行上載及分享盜版漫畫,廣告收益全數歸作者所有。赤松健形容本網站是「消滅盜版的究極手段」,並於Twitter示範上載盜版檔案。

赤松健指出,盜版漫畫於網上極之常見,讀者於網上硬碟下載盜版漫畫,得益的是網上硬碟營運者,而作者則得不到一分一毫。出版社過去多次嘗試打擊盜版,但未見成果,而絕版的漫畫更是無人願意捍衛。因此,赤松健認為要消滅盜版,必須提供比盜版更安全易用的免費瀏覽服務,令讀者可閱讀漫畫而不必感到罪惡感,並提供自動翻譯等付加功能。

Screen Shot 2015-09-30 at 12.53.45 PM

「漫畫圖書館Z」於本年八月開張,赤松健指,本網站最重要的功能是新型上載系統。赤松健形容此系統是「電子書籍版的YouTube」,用家可把手上的盜版漫畫圖檔上載至網站,圖檔經電腦認證是絕版漫畫的話,便會於網站上公開,供其他用家瀏覽,廣告收益則撥歸作者。赤松健親自於Twitter示範,先在網上下載自己的舊作《電腦情人夢(A・Iが止まらない!)》的盜版檔案,再上載到「漫畫圖書館Z」,講解系統運作方式。

另外,網站提供五十一種語言的自動翻譯服務,並以一本三百円的價錢發售漫畫的PDF版本,當中百分之四十是作者的版稅。

赤松健於Twitter稱「我認為必須以此方法,從盜版網站中救出絕版漫畫,並為我們漫畫家帶來收益!請准許我幹吧!!」「這類的系統,即使我不做,Amazon和Apple也會做吧。不過注意。他們這些外資將以『外國的價值觀』來評選日本文化」「日本漫畫文化的正確保存,始終應由日本的作家主導。贊成的人,今後也請繼續支持」。

赤松健Twitter發言: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Google 新款手機 Nexus 5X、6P 揭曉,分別由 LG、華為操刀

Posted: 29 Sep 2015 09:33 PM PDT

本文原刊登於《聯合新聞網》。

在稍早於美國舊金山展開新機發表活動中,Google確認將與LG、華為分別推出新款Nexus手機,分別為5.2吋Nexus 5X,以及5.7吋Nexus 6P,兩款新機均搭載Android 6.0「Marshmallow」與USB Type-C、指紋識別器等功能。

g01g02Google在稍早發表活動中分別揭曉由LG製作的Nexus 5X,以及由華為製作的Nexus 6P。其中,Nexus 5X將搭載5.2吋螢幕、Qualcomm Snapdragon 808處理器、2GB記憶體等硬體規格,儲存容量則區分為16GB與32GB,另外則配置可拍攝4K影片的1230萬畫素主相機,並且藉由獨立Sensor Hub晶片進行協作運算、記錄使用者各類數據,並且搭載可對應快速充電的USB Type-C連接埠,機身背後同樣搭載指紋識別器功能。

g03

Nexus 6P則採用5.7吋2K解析度螢幕與全鋁製一體成形機身,同時背後指紋識別器將可在600毫秒內完成識別使用者指紋資料,甚至在使用者持續使用下,將能更迅速、正確地識別使用者指紋,並且完全相容Android Pay支付服務。而在相機部分,Nexus 6P將搭載1230萬畫素、f/2.0光圈主相機,同時搭載紅外線對焦系統強化拍攝速度,分別支援拍攝每秒240畫格慢動作影片與4K解析度影片,前端視訊鏡頭則採800萬畫素、f/2.4光圈規格。

g04

硬體部分,Nexus 6P確定搭載Snapdragon 810 v2.1版本、3GB記憶體,以及包含32GB、64GB與128GB三種儲存容量規格,並且將透過USB Type-C提供資料傳輸、快速充電等功能。

g05

g06

g07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Facebook「周邊的朋友」新功能,讓你和朋友快速找到彼此

Posted: 29 Sep 2015 08:53 PM PDT


nearby-friends-press-1

Facebook 4月在美國推出的「Nearby Friends」(周邊的朋友)服務,台灣民眾現在也能使用了!從現在起,只要你開啟這項服務,你就能隨時和你的好友相互分享彼此的位置,創造更多相聚交流的機會。當然,如果偶爾你想保有自己的隱私,只要透過手動設定,關閉服務就行。

S__9183242

當然,這項服務不僅可以設置開啟或關閉,也能設定你所想要開放的對象,像是摯友或家人,但不能設定為「公開」或提供給「朋友的朋友」。

S__9183236

「Nearby Friends」並不會主動提供你朋友確切位置的地址,但一旦你的朋友出現在附近,Facebook 會發出推播,提醒你他距離你多遠,像是誰誰誰幾分鐘前,曾與你距離2英里。比較特別的是,當你和朋友僅 0.5 英里之隔時,App 就不會再顯示雙方的距離;至於其可以顯示的最遙遠距離,最遠可甚至橫跨一個海岸。就曾有一個 Facebook 員工使用了這項功能,跟著另一位同事在歐洲完成了一次旅行。

S__9183235

而如果你已打算和朋友喝酒小憩或用餐,想更進一步提供自己的位置資訊,像是地圖,或者會待在該處的時間,同樣沒有問題。

這項服務的技術主要建立於 Facebook 在 2012 年所收購的 App「Glancee」上。而 Glancee 創辦人之一的 Andrea Vaccari 相當看好這項功能,儘管這項技術,當初其實是為了幫助剛從義大利搬到美國的他,能夠多認識新朋友。

另外,就像許多 Facebook 的技術一樣,「Nearby Friends」會根據使用者的需求,不斷演化,像是它會記錄你總是長時間出沒的地點,並避免當你出現在這些地方時,發送推播。不過,要是你想保留隱私,不想一舉一動被「Nearby Friends」記錄,也可以自己刪除上述被記錄的數據資料。

Vaccari 表示,他發現許多使用者多半害怕自己的行為習慣被 Facebook 所收集,而他們也沒有非得要這些資料不可,因為這項服務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使用者可以分享自己的即時位置給朋友,但不會被陌生人知道。

13061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Evernote 宣布裁員 13%,關閉台灣、新加坡、莫斯科辦公室

Posted: 29 Sep 2015 05:50 PM PDT

f35580a16d6975cd6a1c7a1b213e272a

Evernote 宣布解聘 13% 員工,並關閉台灣、新加坡、莫斯科三個辦公室1,這是新 CEO Chris O’Neill 兩個月前上任後第一次、但已是 Evernote 今年第二次裁員2

Evernote 全球員工總數約有 400 名。這次受到影響的員工共有 47 名,比之前 20 名多了一倍,當時的理由是「精進生產力與提振營收」,相形之下這次的說辭含蓄許多。在部落格中,Chris O’Neill 表示3,「我們將著重成長與擴張」,他希望將重心放回「筆記、同步、搜尋(notes, sync, and search)」並說,未來幾個月 Evernote 將針對使用者最關心的產品核心基礎,發表重大產品改進 ,使用者將會在未來幾個月明顯感受到變化。

Evernote 表示其營收狀態依然持續看好,「今年新的付費使用者比去年成長 40%」,目前全球共有 1.5 億使用者。倘若 Evernote 仍對上市抱有希望,那還是得說服更多人加入付費的行列。

近日 Evernote 已開始終止部分表現乏善可陳的服務,例如食譜 app Evernote Food 將正式在今天之後停止運作。

Evernote 表示,經過此次調整,除了中國業務保持不變,其他亞洲業務都將整合到韓國首都首爾。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