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UX 設計中,功能動態效果背後的 9 個邏輯”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UX 設計中,功能動態效果背後的 9 個邏輯

Posted: 23 Sep 2015 05:04 AM PDT

5734451183_3f5ee94076_b(photo by baldiri)

本文轉自伯樂在線

一個好的UX 設計師可以輕易地解釋任何設計決策背後的邏輯,包括了訊息架構、內容層級、流程等等。總有一天,動態效果會被引入到產品概念原型裡面,到那個時候,設計師們會更難解釋原型中的設計想法。最終只剩下「這動態效果很酷啊」、「效果太棒了」。

什麼是功能動態效果

微妙的功能動態效果作為設計流程的一部分,深藏於日常 UI 設計之中。

功能動態效果有別於 Disney Studio 、或者專門為電腦遊戲設計的動態效果。它帶有明確的、符合邏輯的用途,目的是為了支援我們所推行的設計解決方案。

在理想狀態下,我們能通過一套完善的使用原則來驗證這些功能動態效果的可行性。在過去的幾年裡,我接觸過各種各樣的專案。在這個過程中,我總結了9 個類型的動態效果原則,若我們設計當中的某個動態效果遵循這些原則之一(或多個),那它就是一個有效的功能動態效果,證明可以被應用於項目當中。

如果功能動效不符合這些原則,那它可能就是多餘的,使用的時候需要三思而後行,這些動效通常會讓人感到討厭和笨拙。

下面是目前為止我所收集到的所有用途。希望對你們的動態效果設計​​與驗證有所幫助。

定位 Orientation

方向闡明結構。在這類型的原則裡面,動效作用於界面之間的引導,展示網頁訊息架構的走向。這類型動態效果背後的邏輯,就是為了幫助用戶感知自己在頁面流程中的位置,理解頁面的變化,是什麼觸發這些變化,以及有需要的話如何再次觸發它們。

一個典型例子就是通過按鈕觸發「展示/隱藏」 內容,當你點擊按鈕後會展示一個被隱藏的面板,當你關閉面板後,面板會“縮”回操作按鈕裡面。

用戶在第一次使用的時候無法預知此互動將會帶來啥結果,隱藏面板不斷增大的展開動效會幫助用戶保持方向感,讓他不會感到已經跳出了當前頁面,或者內容突然間消失了。關閉的動態效果讓用戶將不斷“收縮”的面板與操作按鈕聯結起來,這樣一來,他們下次就會記得如何打開這個面板了。

用法:避免突兀的過度轉場,幫助用戶定位。

0064cTs2jw1ewagz750q5g30dq09x1kxApple Mac OSX 的窗口動效

0064cTs2jw1ewagz4zpwfg309c0gje81Facebook Paper 的菜單動效

 

操作切換 Same Location、New Action

有一條廣為人知的可用性原則,就是讓產品保持一致性(設計與功能的一致性)。保持良好一致性的網站(產品)可讓減低用戶的學習成本,讓內容與互動有良好的可預見性。除此之外,這條原則還適用於操作按鈕。

在某些案例裡面,當按鈕被觸發後,我們被迫在特定條件下改變這個按鈕觸發後的功能,這通常出現在那些整體空間受限的設計當中。因此,已經理解了按鈕初始功能的用戶,可能需要學習一下新功能了。

「保存」與「編輯」按鈕算是最常見的可切換按鈕了。這個算是最簡單的案例了,因為只要按鈕的定義是相反的(譯者註:例如「新增」點擊後變成「刪除」),就等於他們在同一場景下。在其他情況下,當兩個操作沒有直接表面關聯時,才算是可用性的難題,這時候,你需要功能動態效果。

用法:強調操作按鈕的功能切換。

0064cTs2jw1ewagz2i7vcg30ds06xq3wGoogle material design 的 Button 靜音開關

 

放大 Zoom

第三種類型與「定位」類型相似。在這類動態效果裡,用戶在列表視圖裡面選中某個項來放大進入詳情視圖(覆蓋原有列表視圖),並且可以返回列表視圖。

通常應用於相冊、卡片和項目選擇。用戶會選擇一個選項然後馬上看到與之相應的詳情視圖。

要使用這類動效的難處在於,需要確保用戶感覺自己仍然能掌握住頁面並且不脫離當前場景。在這個情況下,功能動態效果是絕對必要的。

體驗過大量使用這類型的功能動態效果後,我總結出一些通用規則,若嚴格執行則功效顯著:

  • 動效的初始狀態就是原有列表視圖;
  • 每個選項都被指定一個視覺線索,這個線索可以是這個應用的主題色,也可以是某種符號、加粗的標題或者縮略圖;
  • 當用戶作出選擇後,將會新建一個頁面,然後視覺線索會移動到一個突出的新位置。例如,可以用選項的獨有顏色來填充整個頁面;選項的符號可以放大並且移動到頁面標題處;選項的名字可以放大並作為頁面標題來展示;
  • 一個顯眼的操作按鈕,用於退出這個新頁面,例如「取消」,「關閉」,「返回」或者「X」。

用法:將預覽視圖與細節視圖聯繫起來。

0064cTs2jw1ewagz0tw41g30960gf1br

 

0064cTs2jw1ewagyzvjozg30cc0g5whz-2

視覺隱喻 Visual Hint

視覺隱喻幫助用戶更好地理解如何與產品界面互動,那些含有非主流組件或者特別導航系統的則更加需要視覺隱喻。

這類型功能動效很容易被發現,當我們打開一個頁面,一個一次性的動效會立即被觸發,並演示某個功能如何使用。

用法:為不常用功能或者隱形操作提供暗示。

0064cTs2jw1ewagytqhs7g30dm0a71hv來源:Dejan Markovic

 

強調 Highlight

這類型的動態效果幫助用戶在滿佈繁雜元素的界面中做出有效操作。

設計師通常都會盡量避免設計出複雜的界面佈局–滿屏盡是多媒體–不斷爭奪著用戶的眼球。

減少噪音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去繁就簡,然而有時候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你想想,要求一個新聞網站的老闆移除新聞的文字內容模組和首頁的圖片欄目……

在UI 界面當中,「運動」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就是最容易吸引注意力,文字段落或者靜態圖片都無法與之媲美。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來設計動態效果。然而請謹記,最容易吸引注意力同時也是一種「干擾」,濫用的話等同於在界面中增加噪音。

用法:在繁複的介面中吸引用戶的注意力。

0064cTs2jw1ewagysbf65g30di09vdhgwww.Photojojo.com

 

模擬現實 Simulation

有時候,通過數據分析與用戶訪談,我們發現用戶的某些需求只能通過訂制特定的界面來滿足。

對於這些特殊用例,我們可以考慮設計一個自定義的功能動態效果。常用的方法很難完美呈現某些獨特的案例。

用法:適用於那些難以表達含義的場景。

0064cTs2jw1ewagyrjuzig30ds09vqv5來源:Monterosa

 

視覺反饋 Visual Feedback

在 UI 設計當中,視覺反饋非常重要,在真實生活中,按鈕、控制器和其他物件都會回應用戶的互動操作,這就是用戶所期望的事物的運作方式。

但請謹記,視覺反饋這類型功能動效應該盡量「低調」,並且設計得容易理解。按鈕反饋被廣泛應用於每個 UI  界面,因此如果濫用沒必要的動態效果會適得其反。

用法:響應用戶的操作。

0064cTs2jw1ewagypxdl2g30du06ljza與此類似的有tumblr

0064cTs2jw1ewagyp4zkxg30dk0f143h

系統狀態 System Status

這類型完全就是關於「控制」的。對於用戶來說,「控制」意味著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感知和理解系統的當前場景。

功能動態效果即時監測系統狀態,讓用戶快速感知操作的開始、剩餘時間與準確的完成時間。也許第一個滿足此需求的功能動態效果就是 HTML 頁面的「轉菊花」GIF,目前還被廣泛使用於某些操作指示界面。

優質的系統狀態功能動效通常都遵循以下模式:

  • 在進度開始後展示清晰的反饋;
  • 在進度進行中提供反饋;
  • 估算進度的完成度,並提供反饋;
  • 在進度結束後提供成功或失敗反饋。

有個很出名的動態效果「下拉刷新」,就是屬於本類型動態效果,在行動設備上,它常用於觸發內容的刷新。在幾個不同類型的 apps 中檢驗一下,你會發現這些動態效果都沒有完全遵循上述 4 個步驟,感覺怪怪的。例如,語意不明地抬升界面來結束進度,會讓用戶再一次觸發下拉刷新。

用法:傳達出操作處理過程的可控制性。0064cTs2jw1ewagyodbj8g30dq075wozYik Yak App的下拉刷新

行銷手段 Marketing Tool

這類型雖然只與市場行銷有關,但已經有很多有趣的動態效果。之前的 8 個類型看起來都與理性和邏輯掛鉤,但是這類型只與感性有關。

假設我們需要定義一個產品的行為,突顯出獨有的功能,甚至捆綁品牌價值和風格。

在這些場景劇本當中,這些方法雖然未必是以用戶為中心來設計,但卻擁有明確的功能目標————可以滿足公司的行銷策略。

用法:幫助突出公司的品牌價值,或者產品的強項。

0064cTs2jw1ewagynh43yg30ds0a3h4b來源:Creativedash

 

總結

在我們的網站或者和行動產品添加動態效果,可以為用戶帶來很多驚喜與愉悅,但請謹記——形式遵循功能,任何毫無用途,不是為了滿足實際功能需求的動態效果,是一種沒有意義的濫用。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社群媒體即力量——酸民之神唐納川普的總統路

Posted: 23 Sep 2015 03:40 AM PDT

trump-thumbs-up(圖片來源:huffingtonpost)

本文原刊登於大數聚,作者張約翰。Inside 獲大數聚授權轉載。

2016 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目前在共和黨內遙遙領先其他黨內競逐者。他曾經在 1988、2004、2012 三次總統大選中試圖參一腳,2012 甚至威脅到共和黨後來正式的候選人羅姆尼(Mitt Romney)。

這次他不再威脅到黨內同志,因為他已經高高在上,而能夠馬上威脅到他領先地位的共和黨人還沒出現。

社群之神唐納川普

唐納川普這次不斷踩各種政治紅線。他說希拉蕊連自己的丈夫都滿足不了、更別想滿足美國,毫不掩飾沙文主義。希拉蕊是敵人,也就算了,川普連共和黨的紅線都照踩不誤:越戰被俘歸來的戰爭英雄、2008 共和黨候選人馬侃,川普說被俘不算英 雄,在共和黨內簡直是冒大不諱,居然也沒事。

黨內競逐者的電視辯論會,原本被預期為川普聲勢轉衰的分水嶺,大家都等著看川普在 電視上失言出醜丟掉支持度,收視人數創紀錄達 2,400 萬。果不其然他罵電視辯論主持人凱莉(Megyn Kelly)爛貨(bimbo),結果支持度還是黨內第一,反而確立他在共和黨內競逐中不可動搖的領先地位。

怎麼會這樣?

曾獲普立茲獎提名的美國作家卡爾(Nicholas Carr)在 Politico 發表一篇評論。他指出,美國自歐巴馬贏得被稱為臉書大選的 2008 總統大選以來,有心競逐大位者無不亦步亦趨經營社群。共和黨的克魯斯(Ted Cruz)在直播社群 Periscope 露面,魯比歐(Marco Rubio)運用 Snapchat,希拉蕊和杰布布希在推特上辯論,而民主黨高齡 74 歲的桑德斯(Bernie Sanders)臉書專頁粉絲超過 2 百萬,被紐約時報稱為「社群之王」(a king of social media)。

但沒有人比得上川普。卡爾說,如果桑德斯是王,川普就是神(If Sanders is a king, Trump is a god.)。他的推特追隨者有 4 百萬之眾。卡爾打了個比方:如果傳統印刷媒體與廣播電視對候選人的要求像是名詞──形象穩定、連貫,社群媒體則將他們變成了動詞,一具不斷活動的引擎。權威與尊重在社群媒體上不會累積,而是時時刻刻不斷刷新。你是什麼形象,端看你的上一則推文。

P1v2(image source:flickrberniesanders)

媒體科技改變政客

卡爾認為,政治論述正在縮水,以符合我們的行動裝置螢幕。過去百年已有兩次新媒體改變選舉的紀錄。

1920 年代,廣播把候選人由身體變成聲音。政客從原本的廣場、火車站,突然變成直接現聲在你家;煽動人群的演說變成長者的述說。羅斯福的爐邊談話使他成為那個時代的新媒體大師。

roosevelt(image source:wiki)

1960 年代,電視將候選人由聲音再變回身體。一口好牙與翩翩風度吃香,形象代表一切,政客與名人的界線模糊。甘迺迪是第一個電視年代的成功候選人,雷根與柯林頓則是電視型政客的完美代表。

tv-political-stars(image source:wiki)

而今社群媒體時代,競選活動變成社群討論串,要和其他的討論串競逐目光。候選人溝通的語調和內容因而改變,而選總統選的可是國家的領導人。川普現象呈現出,只有一種特定人格在社群上是有效的:既大又小 ── 聲音大到蓋過雜音,訊息量小到可以塞進手機。

根據卡爾的論述,社群媒體時代的候選人不必再靠溫和又可靠的聲音,也不必再靠舉止風度,而是要有能夠吸引點閱擴散的酸民語言,這樣就算各家媒體不報導,候選人的音量仍會在社群媒體上放大,直到大到媒體不得不報導。這時媒體只有被牽著鼻子走的份,誰擔得起失去流量的風險?

於是選舉進入極化語言的時代。

媒體與政治極化

去年(2014),美國皮優民調中心(Pew)先後發表《美國公眾的政治極化》(Political Polarization in the American Public)、《政治極化與媒體使用習慣》(Political Polarization and Media Habits)兩份調查報告。調查以量表將美國公眾的政治意識形態光譜區分為堅定保守派、大致保守派、中間派、大致自由派、堅定自由派。報告發現:

  1.  1994 年到 2014 年,皮優共進行 5 次調查,光譜兩端人口(堅定保守/自由派),由 1994 年的 10%,到 2014 已翻倍為 21%,中間派則由 49% 變成 39%。這 20 年來美國人的政治意識形態朝極化發展相當明顯。

    political-preference-USA(image souce:people-press.org)

  2. 美國人的社群媒體使用,按上述光譜,U 型分布相當明顯。使用臉書的受訪者中,堅定保守與堅定自由派最關注政治新聞,也最愛在牆上談論政治新聞。
  3. 順便提一下,美國人的電視媒體使用涇渭分明。FOX News 的觀眾,只有 18% 是自由派,保守派近半(46%);MSNBC 剛好相反,48% 自由派、18% 保守派。政治新聞來源,自由派是 CNN 最高,保守派則是 FOX News。

US-media-tendency(image souce:journalism.org)

台灣的政治意識形態光譜與美國當然不同,所以皮優調查與卡爾的新媒體與選舉論述中,可以讓我們思考的是:面對社群時代的選舉,身為選民與用戶的雙重身分,我們要如何自處。目前,藍蛆、綠吱這種互相侮辱對方支持者的語言,幾乎已經成為社群媒體上的慣用語(更等而下之的用語恕我裝模作樣說不出來),這只會讓極化的情況日益明顯,無助於共識形成。

也許我們可以怪罪社群媒體的本質不利於形成共識,而是各種碎片的銳角互相切割,但這種科技決定論的論調,完全忽略社群用戶身為人的主體意識,將人視為只能隨著科技擺佈的客體。就像結構與個人之間的關係,結構是個人的集合,所以個人的行動會造成結構的變化;用戶的主動行為,一樣會影響社群網站的規則與演算法,社群網站並不是萬能的操偶者,除非我們連自己是傀儡的意識都沒有。

參考資料:

卞中佩:川普,美國史上最邪惡的總統參選人還是最搶戲非典型政治素人?
Political Polarization in the American Public
Political Polarization and Media Habits
How Social Media Is Ruining Politics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台灣之光?直播App「17 」直攻美國App Store第一名

Posted: 23 Sep 2015 02:42 AM PDT

17 usa no.1(▲17 衝上 App Store 美國地區第一名)

前幾天在台灣掀起一陣風潮的 17 直播,今天攻佔美國 App Store 第一名。 雖然在 Android 平台慘遭下架,但在 iOS 平台上卻意外地大有展獲。

本週台灣 App Store 排行榜一陣大翻盤,前十名中視訊類型 app 就佔了 3 位,原本下載量穩坐前 10 的 Facebook 和 Line 皆被往後擠壓排行。由於易於攜帶的特點及攝影品質進步和網速增快,手機現在成了勢不可擋的直播工具。

17 us appannie(▲ 17 美國排行 20 日開始爆衝,直奔第一)

17 直播此平台因知名藝人黃立成投資而小有名氣,並以廣告分潤給直播主為特色,直接的金錢獎勵吸引直播主們不計代價賺取點閱率,還捧紅了如萬姊作風辛辣的直播主。由於 17 直播的分潤制度造成許多低品質卻吸引目光、情色的內容入侵,這樣的爆紅模式與網頁聊天時代紅極一時的俄國隨機視訊聊天網站 Chatroulette 十分相似,但後者在過多情色訊息、男女比嚴重失衡及詐騙猖獗的情況下逐漸沒落,17 若無法改善相關問題,只怕也得步上後塵。

FotorCreated 17(▲ 17 大受美國使用者歡迎)

其實各大影音平台為了提供更多優質內容吸引使用者,包括 Youtube、 Twitch 等知名平台皆有挑選其平台上的熱門內容提供者長期合作,並提供一定的報酬。不過 17 直播的直接分潤和經過挑選的正式簽約合作夥伴型態大異其趣,也因此產生許多以誇張行徑吸引目光的直播主並回過頭成為此平台的風格,亦為因制度設計、管理方式造成內容與平台互相影響的有趣現象。

延伸閱讀:
推特的「Periscope」在台灣排名一夕爆衝,竟然只是因為她…….?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