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逃離 FB,台灣高中女孩這樣用 IG”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逃離 FB,台灣高中女孩這樣用 IG

Posted: 11 Sep 2015 04:12 AM PDT

smartphone-friends-internet-connection

作者馮彥文,Java 語言愛好者,Cubie Messenger、Zaoo 共同創辦人。原文刊載於他的部落格「run, tempo, run」,Inside 獲授權刊登。

最近因為開發新 app,所以開始試著做使用者訪談。我們到現在大約訪談了十個左右的年輕女生,大多是高中升大學或是大一大二左右。

我們在打工趣上徵求有空做使用者訪談的人,條件是 Instagram 的重度使用者或是常常使用新 app。

一開始的目標本來是想要測試新 App 是否能夠被用戶了解,不過後來逐漸轉變為想辦法瞭解現在年輕人所使用的社群網路與 app。

下面是我們做的一些整理,因為樣本只有十個,所以偏差可能很大,但或許還是覺得可以表現出來這個群體的主要看法。

幾乎一致的看法

  • 使用 Instagram 為主要的社交圈,如果有空,會先從 Instagram 開始滑
  • 不太在 Facebook 貼東西,把 Facebook 當作新聞閱讀器使用,或是參加網路活動(如粉絲頁抽獎等)
  • 不過雖然大家都說沒在用 Facebook,但 Recent used apps 內都還是常看到 Facebook,且每個人每天都有 like / comment
  • 使用 Line 與朋友聯繫
  • 如果有出遊的照片會使用 Line 分享給群組
  • 沒有人有閱讀 Line 的 timeline 的習慣
  • 很在意自己 Instagram profile 的模樣,有些人會調整自己 profile 的色系或是圖片大小來保持一致
  • Instagram 上追蹤朋友,朋友的情敵,漂亮女生(如台日韓模特兒),或是品牌
  • 大多人都會在 Instagram 上看朋友誰 like 了什麼照片
  • 如果有事情要抱怨,首選是 Instagram
  • Instagram 的 15 秒影片太短
  • 除了 Instagram 外大多有使用其他的修圖軟體
  • 使用預設相機拍照,需要分享的時候再使用濾鏡軟體修圖後上傳
  • 使用 Carousell 買賣自己的二手物品
  • 讀 Dcard 上的文章,只有少數人有裝 App,且幾乎都說不抽卡(不知真的假的)
  • 沒有使用交友軟體(或是來之前把他們都刪了?我想不會這麼有心機吧)
  • 沒人用 email,ptt
  • 沒有人熱衷於遊戲
  • 每個人都有安裝打工趣

部分人有的看法

  • 有兩三位曾經將 Instagram 設成 private 過,原因多是因為家人或親戚追蹤她
  • 部分人會邊看自己 Instagram profile 邊挑照片刪除,有一個曾經砍掉重練過
  • 使用 Instagram 當自己的賣場(有兩三位)
  • 有些人習慣使用 Line 與不熟的人聯繫,有些人習慣使用 FB Messenger 與不熟的人聯繫
  • 使用 FB 分享旅行照片(有兩位)
  • 有唱歌或作音樂的都會(用電腦)上傳 youtube(有兩三位)
  • 有些人會拿別人手機來看 Camera roll(或被拿),有些人無所謂,有些人討厭(約一半一半)
  • 首頁沒有相機 Icon,而是從 iPhone 由下往上滑出 Control Center 裡的相機 Icon 使用
  • 一安裝 17 之後對 17 的賺錢方式很有興趣

只有一個人的看法

  • 用了 Instagram 後為了貼出好照片、拍照變多了,人生美好了,但沒濾鏡不行
  • 將自己舊的的 Instagram 刪掉之前會把這些照片先做成一張 Collage 再刪除
  • 把不同相片 app 當成不同功能使用,如生活相簿使用 Instagram,作品集使用 flickr
  • Instagram 會先從搜尋認識的人開始看起
  • 使用 Instagram 當作自己的預設相機

學到的事情

  • Instagram 是現在年輕女生的主流社群網路,雖然從很多地方聽到,不過還是經過這樣一輪 user interview 之後比較確認
  • 曾經以為大家拍照越來越多,也會分享越來越多,但看來不是這樣
  • 雖然 snapchat 在亞洲不流行,但是我覺得從使用者的用法也可以感覺到或許不保留數位資料(拍照後不一定上傳,上傳後可能刪掉,Camera roll 不一定備份)是越來越平常的事情

美國也有類似的文章如 A Teenager’s View on Social Media,對美國年輕人怎麼用社群網路有興趣的也可以參考一下。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金萱的千萬募資奇幻旅程

Posted: 11 Sep 2015 03:27 AM PDT

justfont tea(圖片來源:justfont Blog)

justfont 就是字,是一家以網路雲端字型服務為業,同時致力於推廣字型設計的公司,主要成員為創辦人葉俊麟、旅日字型設計師曾國榕以及負責行銷企劃的字戀粉絲團管理人蘇煒翔。近日因一套金萱字型在網路世界掀起炫風,justfont 目前募資金額已達 2 千萬,並持續增加中。

針對最近意外獲得千萬募資的金萱字型,其背後的字型開發團隊 justfont 今日於貝殼放大工作室招開記者會,一解後續劇烈發酵的許多疑問。

justfont 是誰?為什麼要募資做字型?

金萱是目前世界上金額最高的字型募資計畫,但其實在開始之前沒有任何人料想到會募到如此高的金額。在此之前眾人對字型設計可能都不甚瞭解,台灣設計學系百花齊放,在這字型設計這塊卻相對缺乏,有意朝字型設計發展的人,往往只能選擇到國外研讀。而 justfont 的核心思想就是推廣台灣的字型設計,也持續在舉辦字型設計講座並出版《字型散步》及經營粉絲團「字戀」,讓大眾有機會對字型有更多認識。

然而因為台灣的字型種類實在不多, 所以影像設計作品偏愛使用日系字型,但日文漢字又不符台灣需求而常有缺漏。有感於此,justfont 團隊去年便決定在研究字型及舉辦活動之外,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乾脆親自跳進來做字型,去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蘇煒翔一年多前在字型設計愛好者的社團「字嗨」內認識了 FlyingV 的專案經理 Anderson,便著手計畫在 FlyingV上募資。後來也找到了貝殼放大協助行銷與募資企劃事宜,其對 justfont 本次募資最大的影響是「價格」。本來 justfont 設定的價格 4,980 台幣起跳,其實已比一般商業字型動輒萬元低廉不少,但他們建議將價格下修到 2,980,甚至推出更便宜的團購方案,讓一般單純出於支持理念或者信任 justfont 的民眾,也能以平易近人的價格共襄盛舉。

justfont 2而取名為「金萱體」是由於金萱茶本身屬於半發酵的茶種,味道介於未發酵的清爽與發酵的醇厚之間,金萱體本身融合明體與黑體後也帶來相似的風味,故以此為名。

募資大成功,然後呢?

訂定募資目標時本來是沒有這麼樂觀的,主要還是想做自己的字型,同時抱著會賠錢的心理準備進行計劃。當初訂定的目標 150 萬大約只佔開發成本的一半,團隊也已經投入一年時間著手進行開發,在字型不受重視又沒有資源的狀況下,希望藉由募資來平衡開發成本同時推廣字型設計。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一開放募款短短 1分鐘就破 2 萬,而現在早就達到 2 千萬了。而未來呢?對於這意外的募款金額,接下來 justfont 要手工製作約 2 萬多個字,除了金萱、金萱字型家族及香港常用字、台灣生罕用字及以 open type 格式包含教育部標準用法、開放更多授權範圍等加碼以外,還會著手進行拍攝紀錄片及針對台灣習慣優化開源字型等計畫。另外,只要事先洽詢,金萱無償提供公益用途使用。未來期望能帶動字型設計風氣,希望台灣能因此建立健全的產業及專業教育,解決人才稀缺的問題。

簡而言之,justfont 的目標自始至終都是讓更多人看到字型設計的美好,這個初衷不會改變。募資千萬是個驚喜,對他們而言不是成就達成,而是責任的開始,而現在他們將要運用這份力量為字型設計產業及教育奉獻更多。

延伸閱讀:

募爆了!台灣自製字體「金萱」募資半天突破 800萬台幣!
本週最紅的台灣茶,群募千萬台幣字型「金萱」掀論戰
金萱一窩蜂?董福興:這募資案解決了台灣人的自信問題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Skype共同創辦人普瑞提斯,從推出Kazza服務被訴訟到Skype成功之路

Posted: 11 Sep 2015 02:50 AM PDT

數位時代撰文,此為國發會「新創邁向國際創業的第一堂課」活動,

新科技的崛起,加速了全球創新、創業熱潮,具備創業家與創投雙重身分的Skype共同創辦人暨Oriente Holdings經營合夥人普瑞提斯(Geoffrey Prentice)就自身創業經驗,建議台灣創業者勇於接受挑戰,並且在創立之初就將視野放在國際市場。

Skype-Geoffrey Prentice

Skype於2003年8月問世,雖然是來自小國愛沙尼亞的小公司,但Skype卻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免費網路電話服務,也奠下今日即時通訊軟體如Line、或微信等應用的基礎。2005年9月,eBay 以26億美元的價格購得,2011年5月,微軟再以85億美元的價格購入Skype,高價的交易,也讓Skype創下了記錄。

Skype共同創辦人普瑞提斯認為關鍵在於,Skype能夠抓住市場需求、在對的時間點推出顛覆式創新服務,以及偕同夥伴一同服務等因素有關。

普瑞提斯指出,由於Skype的創始員工分散在愛沙尼亞、盧森堡、阿姆斯特丹等地,再加上Yahoo與MSN等傳輸軟體在這些地方的普及率不高,因此,團隊成員自行開發一套點對點(P2P)的分享軟體以利內部溝通,當團隊成員將該套軟體以Kazza之名正式推出市場時,因為沒有事先跟美國的電影與音樂公司達成商業協議,最終以Kazza涉嫌鼓勵盜版與散播色情內容遭到起訴。

在這個狀況下,團隊成員重新思考點對點技術的新用法,最終想到以點對點的方式提供語音傳輸服務,於2003年春天推出Skype alpha版軟體,在經過一系列的測試後,正式推出Skype Beta版服務,並且在服務推出的隔天便累積一萬人次下載量。

儘管Skype在推出免費網路電話服務的幾個月內就累積了數百萬用戶下載使用,但卻沒有因此賺到錢,還曾因為無法順利取得資金而暫停Skype的開發工作,當時普瑞提斯開始走訪全球各地,期望能透過組織強健的夥伴生態體系,擴展業務服務能量,之後的確也成功地將服務到到全球,甚至,台灣還是Skype版圖裡,相當亮眼的市場。

pchome-skype-9367

在eBay收購Skype後,普瑞提斯與Skype多位創辦人一起成立創投公司 -「Atomico」,致力於協助那些透過科技顛覆市場的(小)公司走向國際市場,截至今日,業已協助全球超過50家新創企業走向國際市場,例如投資芬蘭著名的手機遊戲公司 – Supercell,以及成長飛快的瑞典第三方支付公司 – Klarna。

從Kazza到Skype,再到創頭,普瑞提斯坦言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家並不容易,就算成功打造顛覆性的創新服務,也可能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挫折、拒絕,他觀察,成功的企業家有以下特質:

首先是勇於冒險、積極進取。

普瑞提斯指出,亞太地區與歐美地區的創業家在技術能量上其實已經沒有太大的差距,但是,歐美等地的創業家比較積極進取、不打安全牌,而且從不設限,積極打造一些有助於解決(全球)問題的產品服務,而不是單純的開發行動App服務。

其次是找到對的團隊夥伴。

「當你在找尋一起創業的夥伴時,千萬不要被漂亮『履歷』所吸引,相反的,應該找尋跟你擁有一樣願景與熱情的人成為創業夥伴。」普瑞提斯建議創業家在招聘內部員工或者是尋找外部合作夥伴時,選擇理念一致且熱衷於透過新科技等手法解決問題的專家,因為,在創業的過程中,唯有對事物擁有熱情的人,方能夠在一次次的挑戰下,持續不斷的將事情導向正面循環。

創業家必須直指本心。

創業者必須確認,團隊正在做的事情真的是大家都想做的嗎?這個產品服務真的有助於解決問題、或者是讓世界變更好嗎?

普瑞提斯表示,在跟無數創業家的互動過程中發現,讓創業家邁向成功的關鍵,不是其使用了多麼厲害的新科技,而是他們始終對事物抱持熱情,並且懂得透過科技推出符合市場需求、可以同時解決線上(online)與線下(offline)問題的產品服務。

除此之外,創業家千萬不用因為所處的國家內需市場太小而有所侷限。普瑞提斯表示,就像Skype一開始也只是一間成立於愛沙尼亞的小公司,只要團隊成員不侷限目光、在成立的第一天就將目光放在全球市場,循序漸進的朝著夢想前進,就能在市場上嶄露頭角、發光發熱。

看好亞洲創新能量,普瑞提斯於去(2014)年在香港成立創投 – Oriente Holdings,以創業家暨創投的雙重身分,持續關注、協助全球新創業者走向國際,如投資在西班牙快速竄起的二手商品交易App -- 「Wallapop」,以及透過巨量資料分析技術提供創新服務的大陸線上理財網 -- 「Lufax」等。

「創業家只要能秉持熱情、開發出具顛覆性創新的產品服務,並且找到對的夥伴,便能成功地將產品推出市場,帶動迴響。」普瑞提斯指出。

register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打破 8 個關於大數據的迷思

Posted: 11 Sep 2015 01:45 AM PDT

yahoo網路行銷logo for inside

本文由 Yahoo奇摩贊助

近來,產業界吹起一股大數據風潮,然而大數據和 Hadoop 在運用上容易產生什麼盲點或迷思?Mammoth Data 創辦人 Andrew C. Oliver ,以及英士國際商學院 ( INSEAD ) 的委任教授 Joerg Niessing ,分別就他們的觀察,幫助大家做出整理,打破迷思。

4067992882_d20f0b92df_b圖片來源:Feans

1. 找一位數據科學家

最近,我們公司合作的一位銷售工程師告訴我,他的公司在尋找數據科學家時,遇到不少麻煩。我問他,他們需要的數據科學家需要具備哪些條件?他告訴我,需要一位數學博士,擁有電腦科學背景,曾拿過工商管理碩士,當然,如果有上述這些領域的相關工作經驗更好。我聽完,霎時吃驚得問:「天啊!這樣的人到底幾歲?90?」

然而,實際的情況,並不如想像中美好,因為優秀的數學家往往只能寫出簡單的 Python 程式語言,如果想讓他們主動接觸商業,並不容易;優秀的電腦科學家,可能只懂一些數學;優秀的電腦科學家在實際工作後,可能才開始懂一些商業。

這也是為什麼這間公司一直無如願找到數據科學家的原因,因為這必須是一整個跨領域團隊的工作,而非僅是找一個人出來負責這麼簡單。

2. 需要機器學習

我猜有約 85 %的人,都認為「機器學習」是簡單的統計。但你大部分的問題,可能都是出在簡單的數學和分析。就從那裡開始改善吧!

3. 你是特別的

正如偉大的哲學家 Tyler Durden 曾經說過,「你不是什麼特別的人物。你並非美麗、獨一無二的雪花。」其實有一半產業的人可能都根據相同的數據來源和資料,編寫相同的 ETL,而在任何一個頗具規模的公司當中,許多部門可能都正在做同樣的事,而這正是你成為大數據顧問的好時機。

4. HIVE很快

Hive 速度不快,也許新版本看似改善了速度,但因為沒有很到位,所以仍然會讓你感到乏力。儘管 Hive 可以處理大量的數據,但你可能需要更多元的工具,才能讓 SQL 應用在 Hadoop 上。

5. 大數據時代讓分析師顯得特別重要

經常有人說,大數據時代將是分析師崛起的時代,但這其實是被誇大的。我們其實需要更快速的工具,協助處理多元大量的數據。理想的狀態是,一個由主要分析師組成的小團隊運用技術,幫助行銷人員做出他們自己的分析、情境模擬和決策依據。

6. 大數據給你具體的答案

模稜兩可是大數據的主要特徵,因為多個數據來源,可能會讓你距離證據愈來愈遙遠,而不同的數據,若是經過錯誤分析,就有可能產生相互矛盾的證據。這時什麼樣的數據值得相信?什麼數據不足以相信?就得仰賴技術分析師運用專業判斷,解決證據與證據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數據愈多,你就愈有可能產生矛盾,以及需要解決的分歧。大數據並非萬能,更多的數據,只會為你帶來更多證據,但並不會讓你更接近真相。所以如何透過有經驗者的專業判斷,理出頭緒,得花時間深究。

7. 大數據是神奇八號球

你必須用對的方式問問題,這其實有點像當精靈給你三個許願的機會時,你必須相當謹慎。一旦你缺乏事前縝密且細節的假設,就開始著手處理複雜的數據集時,你將會被導向錯誤的方向,並且在最後得到錯誤的答案。

8. 大數據可以創建自我修正演算法

大數據價值挖掘的風險在於,容易產生許多根據劣質數據所造成的「誤報」,但其實只要透過正確的方式,演算法可以變得相當有用,但這通常需要人為的介入。以手機電信商來說,他們就成功得將非行銷資料,運用在行銷上。像是他們會知道,你有哪些朋友、你的年紀、你平常最喜歡去哪些地方、你喜歡拜訪什麼網站、你經常使用什麼 App。

說到底,揭穿上述這些迷思,就是為了幫助大家瞭解,其實許多商業上的成功,並非僅歸功於大數據。事實上,大數據本身就是一個工具,就像電腦或智慧手機一樣,是一種當你懂得善用,才可能改變遊戲規則的工具。

參考資料:
* The Eight Most Common Big Data Myths
* Debunked! 9 myths about big data and Hadoop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