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萬物有靈:物聯網的六大智慧化前景”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萬物有靈:物聯網的六大智慧化前景

Posted: 30 Aug 2015 07:56 AM PDT

6459879575_de0cc70b37_o(photo byPRO Atsushi Tadokoro)

文章載於 TECH2IPO ,Inside 獲授權轉貼

沒有人會清楚現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事物具有物聯網(IoT)的特質。根據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在2013 年的測算,具備物聯網特質的事物約有91 億件,這個數字到2020 年將增加至280 億,到2025 年將進一步增加至500 億。你幾乎可以猜想任何一個數字,但任意的猜測都將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那麼這些具備物聯網特質的事物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它們的存在意義又是什麼呢?下文將嘗試列出物聯網的慧化前景。

2015-08-30 22.35.00

正如你所見,物聯網的構成部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組織方式。這裡使用「光環」形態進行組織,以查看物聯網原則將如何被應用於以下4 個層面:個人及其周邊環境(交通工具和住所等)、周邊環境的組織方式(城鎮、城市、高速公路及其他聯繫彼此的運輸系統)、在周邊環境上演的社交活動範疇(以商業活動為主,但也包含旅遊、款待客人、娛樂和休閒等活動)以及這些活動所依託的支柱(包括農業、能源、交通、物流等產業)。這並不是一個詳盡的分類方法(其中剔除了所有與軍事相關的內容以及部分與法律的實施相關的內容),也不是一個最優的分類方法,但這個分類法對於解釋物聯網行業所蘊含的機會卻非常實用。

1、個人生活

我們對於性能日益強大的攜帶型設備並不感到陌生,但我們日常攜帶的大部分設備從物聯網的角度衡量還遠遠不夠「聰明」:你的衣服並不知道它們每隔多長時間會被穿上一次或被洗一次;你的鞋子並不知道它們已經行走了多少步;你的鑰匙也不會提醒你在出門的時候是否已經把門鎖好。這些設備在未來十年內通通都會變得智慧化。目前這些設備已經能夠通過「個人局域網」(Personal Area Network)相互通訊,它們還可以連接到你的手機,儘管重要的安全及隱私機制仍處於缺失狀態。

下面再為以人為中心的物聯網增加兩個領域:

個人衛生、健身、飲食以及更廣泛的醫療診斷和治療產業。

隨著全球營養和衛生狀況的提升以及人類的預期壽命持續延長,這一領域所蘊含的市場非常巨大。傳統意義上以事件為導向的保健模式並不符合規模經濟,因此,具有預測性及前瞻性的新型模式將更貼近市場的需求。對衛生及健康指標進行持續監測有助於及早發現問題並作出應對,以免問題堆積後演變成慢性疾病。

教育和培訓。

除了數十年來一直備受詬病的基礎教育領域以外,物聯網還能夠讓課室內外的培訓更加個性化。具備物聯網特質的培​​訓可以根據個體的表現來設置課程及訓練內容,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2、交通工具

物聯網另一個應用前景是交通工具。鑑於本文所使用的是「光環」形態的組織模型,因此將著重討論包括客車在內的個人交通工具。儘管目前存在 Uber 、 Lyft 和 ZipCar 等有可能使用戶習慣發生改變的應用,本文假定交通工具的使用模式並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家用汽車及輕型貨車等交通工具也不具備可對大量數據進行處理以控制引擎、傳動系統和汽車操縱動力並為司機提供輔助及安全性保障的成熟化計算機平台。自然,汽車在未來必將實現完全的自動化,但該行業在過渡階段所蘊含的市場空間也是巨大的,關於導航、事故防止、動態路線管理以及資訊娛樂等領域的創新想法將大有用武之地。

 

3、居家環境

「居家環境」這一條目包含4 個子分類:

  • 智慧家庭(包括門鎖、攝像頭、運動檢測器、火災/煙霧/水災/氣體/入侵者報警器等)
  • 資訊娛樂(由於智能電視及個性化流媒體服務的普及,該細分領域已取得較大進展)
  • 環境控制(隨著愈發先進的溫度調節裝置的普及,該細分領域也取得了一定發展)
  • 物件的計量:物聯網在計量領域所蘊含的重大機遇跟集成化和易用性有關。我們現在已經能夠實現許多事情,但實現的過程往往不夠簡單、標準。這樣的過程並不足以被大量採用,因為它們缺少可靠性基礎。物聯網在家用電器領域也有一定的商機:除了實現性能調節、用途優化、定期檢修等功能以外,物聯網還可以為自動庫存管理系統提供數據來源,從而使商家能更具針對性地進行銷售活動。

 

4、城鎮建設

在這裡,討論的對象將由居住環境轉向一個更為廣闊的社會環境:社區、城鎮以及城市。這個領域的商機主要在於讓城鎮等社會化主體的結構及其結構的組合更加智慧化,同時也應該兼顧對基礎設施、服務行業以及公共事業等連接並支撐這些結構的細分領域進行智慧化提升。一旦所有事物都被物聯化以後,我們可以對其進行持續的監測和分析,進而通過打造更為智慧化的道路、橋樑以及建築物等公共基礎設施來提升固定資產的利用效率(高速公路上的交通將更加順暢;建造物的使用效率將有所優化;入口和出口將更加便利;能源的使用效率將有所提升;固定化的垃圾收集與循環等服務將更具靈活性)。

 

5、商業物流

商業範疇內的物聯網大多與零售業的智慧化(包括所有商舖、貨架及庫存單位)相關,另外還包括為海陸運輸、鐵路運輸及空中運輸等三大運輸板塊設計的大批量商品運輸平台,娛樂平台,個性化數字標識以及實時個性化定價(包括優惠券)等細分領域。

 

6、工業生產

物聯網的另一個巨量潛在市場涵蓋農作物、牲畜(這裡將耕作和畜牧歸為農業的子分類)、油氣生產以及交通運輸。在這些領域當中蘊含著大量商機:可以給現存的遙感技術增加功能以實現對於單一部件或整個系統的連續性分析,並收集數據以對發展趨勢、需求管理及產能計劃進行分析。

顯而易見的是,這些商機將會牽涉(也應該牽涉)多個事物之間的互動。以你的個人局域網為代表的數字意義上的「你」將與你的交通工具進行互動以測算旅途的時間(交通工具往往擁有強大的電池,它們可以為長距離廣播提供能量以實現更優質的帶寬及更廣闊的覆蓋範圍)。通過這種方式你還可以找到最方便停車的機場,當你旅行歸來時物聯網的連接甚至能提醒你汽車究竟停放在哪個位置,又或者給你召喚一個 Uber 司機。如果你在外面吃飯,個人局域網可以為你預定座位並安排你的朋友過來聚餐,它還會給你提供點餐的建議並列出菜單選項的健康係數。此外,個人局域網還會提醒你帶上必須的藥物,並在你喝上兩杯的時候提醒你切勿駕駛。你的所有訊息、短信和郵件會自動呈現在你面前。你的智慧居家系統會為你安排維修上門時間並在日常用品耗盡之前自動搜尋最佳售價對其進行補充。

物聯網的應用可以大面積統計個體需求並分別匯總出本地、區域以及全國的需求水平,從而為工商界的商家提供需求預測,以便商家們進行產能管理。在這種情況下短期的需求波動或許能被穩定,至少商家們可以提前收到警告並作出應對計劃:他們可以對價格和產能作出調整以提升生產效益。

這六大智慧化前景僅僅是物聯網潛力的冰山一角。儘管距離成熟仍有一段距離,但目前大部分的智慧化效果已經能夠實現,我們還需要在標準性、互通性、堅韌性和安全性等範疇下苦功。物聯網來了,它將給世界帶來鋪天蓋地的改變。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鴻海攻智慧車,幕後軍團曝光

Posted: 29 Aug 2015 11:21 PM PDT

foxconn smart car kardi
圖說:創星總經理林俊彥說,未來消費者可在亞太電信門市買到智慧駕駛KARDI 服務,並計畫用大數據量身打造車險方案。 (攝影者.程思迪)

本文作者康育萍,原文刊載於《商業周刊》1450 期,Inside 獲授權刊登。

你能想像這樣的場景嗎?開車不用鑰匙,只要把手放在駕駛座前的螢幕上,感應指紋,車子就會自行啟動;路途中,螢幕隨時下指令,告訴你怎樣開車最省力;車子要被拖吊了,還會傳簡訊通知你,趕緊來把車開走⋯⋯。

這種過去只會出現在電影裡的「智慧車」,即將走入你我生活。

根據研究機構IHS Automotive預測,到了2020年,全球聯網的智慧汽車將超過1億5千萬輛,比起今年成長5.5倍,吸引全球如蘋果、Google等大廠搶進,而籌備智慧車多年的鴻海集團,自然不落人後。

郭董未來布局重點:智慧車

「不管是智慧汽車、智慧摩托車⋯⋯,我們會跟他配合,滿足他們的需要。」今年6月鴻海股東會上,董事長郭台銘發下豪語,未來將挪30%資源協助新創公司,智慧車正是布局重點之一。

如今,由鴻海內部專門負責電信、網路業務的G次集團投資,結合子公司國碁電子、亞太電信打造的第一個智慧車相關新創公司,正式亮相。

它是創星物聯,其歷時逾一年研發的智慧駕駛平台「KARDI」,角色就像車子的「大腦」,除了前述指紋啟動、拖吊通知,還會自動偵測和附近車輛的距離,提前示警,目標是讓汽車像智慧型手機一樣聰明。

「我們想的是『打群架』,創星負責平台、亞太是網、鴻海的強項是終端,這會跟其他公司單做其中一部分很不一樣。」創星物聯總經理林俊彥說。

6年前,鴻海加入由經濟部主導的台灣車載資通訊聯盟,擔任召集人,但當時科技業仍以電腦、手機為發展重心,直到去年取得4G執照後,智慧車布局才又浮出檯面。於是,原先隸屬於國碁的創星團隊才於今年初獨立出來,協助串接鴻海內部汽車、網路通訊等各事業單位資源,投入KARDI平台研發。

但當全球手機銷量趨緩,轉型開發智慧駕駛平台,創星憑什麼勝出?

從亞太電信,取得駕駛數據

有鴻海這個爸爸協助打入車廠,是第一步。比起其他對手,鴻海曾幫車廠生產電池、顯示器等零組件,且去年底才宣布斥資近新台幣25億元入股中國和諧汽車,這些都是日後創星打進汽車供應鏈的管道。

接下來,智慧車要成真,最重要的則是連網。比起華碩、宏達電等對手,創星有亞太電信支持,直接透過網路蒐集駕駛行為,配合團隊內研究使用者行為的博士專家,更擅長透過大數據分析,提供服務。

KARDI預計最快今年第4季上市,駕駛透過手機、平板下載KARDI,便能與車機連線使用。

找車廠合作,可能碰壁

資策會產業顧問兼主任洪春暉則建議,創星應採取「鄉村包圍城市」策略。先從門檻較低的後裝市場,等站穩腳步後,還是應該把眼光放在比較難攻進的城市,直接和車廠合作,才能獲得穩定訂單,賺取高毛利。

接下來的挑戰,則是時間。一款新車,需要歷經夏天、冬天不同溫度和濕度測試,即使創星做駕駛平台,不涉及核心的動力系統,也得和車內上百種零件相互整合,從研發到確定打入車廠、推出產品,至少2到3年。

智慧型手機帶來的好光景就快過去,對積極找尋轉型方向的鴻海來說,如何靠創星站穩台灣智慧車市場,端看未來如何打一場從快到慢的戰爭。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Twitter 之謎:為什麼活躍用戶會停止成長?

Posted: 29 Aug 2015 09:23 PM PDT

5858249526_2298a25375_b(photo by Andreas Eldh)

本文刊自合作媒體虎嗅,Inside 獲授權轉貼

 

2013 年夏天,時任 Twitter CEO 的 Dick Costolo 將他為該公司設計的發展願景表達為「全世界的城鎮廣場」 (global town square)。 Twitter 這家社群網路公司「全公開,即時對話,分佈廣泛,公開是第一要素。」 他在 Brookings Institution 的講話中這樣對台下的觀眾說到。

他補充說,幾千年以前,希臘大會場(Greek Agora) 曾經是「人們去尋找、談論時事的地方,對嗎?人們去到那裡,討論各自村子的新鮮事,我去的話也會談自家地區的新聞,政治家會在那裡,人們聽到當天不同的議題,音樂家在那裡,傳教士也在那裡,等等,溝通是多向的,是沒有被過濾的,是由內向外的,新聞消息來自發生主體,而不是觀察者。你們都知道,之後有了印刷媒體,接著是電台,之後是電視,等等等等,所有這些科技上的進步,都是為了一個目的服務,那就是去掉訊息分發過程中因為距離和時間導致的阻礙。那麼最終我們來到了這樣一個形態,有了 CNN 全球新聞(World Wide News),完全消除了這種障礙,接著有了 Twitter ,去掉了時間和地域因素,但是同樣能夠重新實現希臘大會場所有的功能,還是有內向外的傳播,消息來自新聞參與者。」

這是 Twitter 一個大膽的願景,當時這家公司只有七年的歷史,但是在獲取全球消息和跨文化觀點上,有著獨一無二的資源優勢。但是兩年之後, Costolo 卸任了 CEO 一職, Twitter 這家公司步履蹣跚。在上個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臨時 CEO Jack Dorsey 承認, Twitter 活躍用戶數的成長率已經降到了一個「無法接受」的水平。

Twitter 的成就如此突出,以致於常常掩蓋了其增長停滯的現實以及將產生的影響。例如,美國總統奧巴馬七月訪問東非的時候,新聞報導隨處可見 Twitter 的標籤 (hashtag) #SomeoneTellCNN,這是為了調侃 CNN 關於奧巴馬前往肯尼亞「恐怖溫床」(hotbed of terror) 的報導,作為一個符號代表了肯亞人在這件事上的民意。可能肯亞公眾就是這麼想的。 (該國的 Twitter 用戶群是一個很活躍的社區。)  Twitter 在肯亞人如何評價奧巴馬來訪這件事上的洞察力,絕不僅僅限於和總統訪問相關的各種 hashtag 上面。人權活動家 Jeffrey Smith 當時就發 Twitter 消息說,「人們注意到」埃塞俄比亞人沒有發#奧巴馬來埃塞俄比亞(#ObamaInEthiopia) 的 Twitter 消息,'當然,那裡網路普及率只有2% ,而且有大規模監視。「這裡還要提到另外一個例子:美國國防部最近驚訝地發現美國情報部門最先獲悉葉門發射了一枚長距離導彈是在 Twitter 上。哇嗷!不過五角大樓忘記提到一點,絕大多數葉門人並不使用 Twitter 。我們只是聽到了來自葉門戰場上的一點零星消息而已。

關於 Twitter 用戶活躍度和地理區域覆蓋的數據,可供參考的幾乎沒有。但是通過仔細研究該公司公開的數據能夠發現,如果 Twitter 真的是一個全球城鎮廣場的話,那麼大部分城鎮並沒有進入到這個廣場裡面——而加入到這個城鎮廣場的城民現在看起來更多是在傾聽,而不是發表觀點。對於旨在以前所未有之方式成為與全世界溝通互動平台的社交媒體來說,此一現實狀況有更加廣泛的意義。

通過使用 Twitter 的串流訊息 API (Streaming API),筆者將2012 年1 月1 日至2014 年12 月31 日的 Twitter 消息量做成了圖表。從2012 年1 月至2013 年3 月,串流訊息中的月度推文量增加了一倍。但是,從2013 年4 月到2014 年12 月,月度推文數量大致保持不變,說明 Twitter 的增長,從推文數量來看,停滯在每天大約4.4 億至4.8 億的水平。 (目前尚無法確定串流信息 API 是否能夠提供有代表性的樣本數據,但是下圖所示的時間曲線的確與同期每天總推文數增長情況的幾個已知數據相吻合。)

0530466958

近期, Twitter 又通過公佈單日推文數量的方式強調了用戶群的規模,今年四月該公司宣布已經實現3 億「月活躍用戶」,和2013 年一季度的2.04 億相比,有所上升。但是, Twitter 對於月活躍用戶的定義,包括自動發垃圾消息的帳戶,還包括只是閱讀個性化訂製內容而不發消息的用戶。 2013 年, Twitter 曾提出「上Twitter 不一定需要發推文⋯⋯ 全球40% 的用戶只是將 Twitter 作為和個人興趣有關的篩選新聞內容源。」換句話說,Dick Costolo 口中的全球城鎮廣場所發生的對話,並非如他所說是「多向的」。許多參與其中的人只是圍觀而已。

下面的時間線也來自串流信息 API 的數據,該圖顯示的是每月至少發布一條推文的 Twitter 帳戶總數。和推文總數相比,發推用戶數量看起來從2013 年4 月開始停止成長,直至2014 年末都處於停滯狀態。這說明過去兩年Twitter 增加的1 億用戶很大程度上是圍觀者而不是內容貢獻者。

0531254705

Twitter 數據顯示,截至2015 年6 月,77% 的活躍用戶在美國境外。但是該公司並未公佈更多地理區域的細節,也沒有披露非美國用戶所發推文的比重,以及圍觀用戶的佔比情況。估算這一部分情況的方法之一是分析有地理位置標籤的推文,或者是發推時包含精確 GPS 坐標的推文。截至2012 年11 月,所有推文中只有2% 至3% 包含這種坐標信息——基於筆者對串流訊息 API 的分析,從該時間點算起,這一比例大致保持不變,儘管這段時間當中帶有 GPS 功能的智慧手機在大量普及。

那麼帶有地理標籤的推文又能告訴我們關於 Twitter 在全球的什麼情況呢?答案是有限的,因為 Twitter 並沒有確認地理標籤是否能夠代表該公司在某一地區的發展情況。儘管如此,在地圖上進行標註仍舊有一定的指示意義。下圖的動畫顯示的是串流訊息 API 當中,每月有兩次以上推文發出的地點,並且展示了從2012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期間每個月的變化情況。

通過數據動態變化可以看出, Twitter 服務並沒有擴張到新的地區,更多的是在某一地區內發展,或是在某個已經很流行的地域,覆蓋度更高,這其中就包括美國、印度尼西亞和日本。 Twitter 從2012 年至2014 年期間,的確在拉丁美洲地區有很可觀的發展,而該地區當中大部分居住在人口聚集區之外的用戶並沒有在地理標籤推文上體現出來。大部分非洲和中亞地區仍舊是空白,印度也是如此,但是 Twitter 在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獲得了一些關注。中歐、東歐兩地和西歐相比,地理標籤推文的數量大大減少,中國就不說了。中東地區, Twitter 在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發展得最好。

 

0531587476

 

即便上述地區的時事有地理信息推文作為表達,所謂全球城鎮廣場也不過是各地廣場的集合而已。一項基於 Twitter 從2011 年12 月至2012 年2 月期間數據的研究顯示,語言仍舊是各區域之間最大的障礙,英語在 Twitter 上是主要的語種,阿拉伯、中文和印度語也有一定的地位。 Twitter 想要克服這種障礙,採取了諸如推文機器翻譯之類的措施,2013 年在埃及國內衝突期間推出,但是該功能作為跨文化之間的催化劑,作用有限。

語音因素並不能完全解釋 Twitter 在海外停止成長的問題。畢竟 Facebook 也是一個多語言的社交媒體平台,如今的月活躍用戶已經是 Twitter 的五倍,在印度和拉丁美洲以及中歐地區,普及率高得多。在今年七月的財報會議上, Twitter 管理層將原因歸咎於用戶界面,並指出「我們尚未⋯⋯ 使其變得更易用」,而最近對於用戶界面更友好的調整,「並沒有在用戶成長和參與方面帶來顯著的變化」。

這是解釋 Twitter 成長停滯的另一個可能的說法,與訊息是如何在該平台分享的有關。在所有主要的社交媒體當中, Twitter 非常特別的一點是,其大部分推文都可以公開訪問。與之相反的是,Facebook 和該領域其他快速竄升的競爭對手們,如 Snapchat 之類,採用的是類似電子郵件的形式,大部分發佈在平台的內容都是私有的,只向好友圈開放。現在的人們看起來更傾向於使用強調控制訊息分發的社群網路,有限制地傳播而不是向全世界廣播。 Twitter 早期投資人之一 Gary Vaynerchuk 用直白的方式描述了這個挑戰,他指出 Twitter 的集市-廣場模式是一個倒退。 Twitter 已經「成了一個大噴發,」他說,如果 Twitter 無法「停止向用戶展示一切的話,將會死掉。」

向更封閉網路的發展,讓大數據研究者和公眾實現 Twitter 希望展示「全世界在任何時間是怎樣思考某一話題的」的這一努力變得更加困難。讓問題更複雜的是,過去社群媒體上的大部分內容都是文字形式的,電腦演算法可以快速地分析內容和情感屬性。但是今天,照片和影片成了社群媒體分享增長最快的內容形式。 Google 和 Yahoo的圖像辨識演算法已經說明了問題,基本對象的自動識別技術仍舊處於早期。關於俄羅斯總統普丁的文字語義分析可以很容易自動化,但是如何要弄清 Instagram 上關於他的圖片想表達什麼,卻超越了目前的技術能力。

Twitter 的未來等於全球城鎮廣場概念的未來。社群媒體是否能真正提供無阻礙的、無過濾的,跨國度和文化的即時溝通?還是說所有發生的對話都變得越加不可見,越加狹窄、垂直?這個概念的消逝,代表了某種網際網路夢想的終結。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搜索引擎如何改變我們的大腦?

Posted: 29 Aug 2015 08:02 PM PDT

3389581452_3cb14d413a_o(photo by DVIDSHUB)

本文出自於 HUFF POST 刊載於合作媒體 TECH2IPO,INSIDE 獲授權轉載

 

Google  一開始只是做了一個微不足道的搜索引擎,然而經過多年發展,它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巨無霸。

Google 的觸角伸向四面八方,它打造了一系列影響我們生活的產品——比如說 Gmail 、 Google Maps 、 Android 與 Chrome 。在 Google 新擴張的版圖中, Alphabet 公司正在開發無人駕駛汽車和手術機器人,這些前沿產品有望改變我們的生活。

當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在1998 年成立這家公司時, Google 不過是一個讓人們可以搜尋網頁的產品,在用戶輸入關鍵詞查詢後以列表方式呈現網頁以滿足需求。

然而這當中最重要的不是實現這個搜尋功能,而是它所給出的網頁列表的長度。

Google 會吐出大量的訊息,就拿它的名字來說,其實「Google」只是「googol」的拼寫失誤,它原意是指一個在1 後面跟著100 個0 的天文數字。這個名字已經隱晦地表現出了 Google 的意圖,那就是為每一次用戶的搜索提供海量的搜索結果。

這些搜索得到的海量訊息會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呢?在 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大腦老化的精神病學教授 Gary Small 對這一問題很感興趣。在2006 年秋天, Small 教授和他的妻子 Gigi Vorgan 一同寫作了一本關於網路如何改變大腦的書籍,在這過程當中他們發現還沒有人對於上網搜索行為如何影響大腦做出研究。

「我對這一課題非常有興趣。」因此 Small 緊接著就針對這一題目開始了研究。

他們選擇了24 個研究對象,其中12個經常使用搜尋引擎,另外12個則很少使用。 Small 在他們使用 Google 的時候為每一個人都進行了核磁共振,以觀察他們的腦部活動。結果讓 Small 大為吃驚:在使用 Google 進行搜索時,他的這些研究對象的大腦亮了起來。

在2009 年時, Small 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了《美國老年精神病學》雜誌上,他所使用的標題就是「Google 如何作用於大腦」。根據 Small 的研究,在使用搜尋引擎時,人們大腦中處理問題決策的區域活躍度將會提升,其中的成因相當複雜,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而那些更常使用 Google 進行搜尋的研究對象相對那些不怎麼使用搜尋引擎的人,其腦部活動是後者的兩倍。這一數據讓 Small 從中得到了一個推測:我們越是更多地使用搜尋引擎,我們的大腦對於搜尋過程的反應就越強烈。

「大腦對於搜索引擎的反應和你對於肌肉進行鍛煉的模式非常相似,起初你會感到筋疲力盡,在這之後當你想要增加自己舉起的重量時,你卻能夠消耗更少的能量舉起更多的重量。」

如今已經有大量的研究從各種角度表明了在網上搜尋訊息將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研究發現經常使用搜尋引擎的人會高估自己的智商,這是因為在線閱讀方式讓人更易瀏覽。

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以及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曾經攜手做出了一項具有影響力的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在使用網路時會變得不太會去記住那些瑣碎的知識。與此相對的是,他們更有可能會記住從哪裡可以找到這些信息。

「網路已經成為了人們將資訊儲存於大腦之外的外部記憶或者說交互記憶的基本形式。」研究人員對此做出總結。

大腦的適應性很強,它生來就是為了不斷尋找新訊息。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喜歡機械式的重複,」Small 解釋了為何我們的大腦對於在互聯網上找到無限充分的資訊反映強烈。數不盡的網頁就如同資訊與知識的豪華自助餐,而搜尋引擎就是讓你進場大吃特吃的門票。搜尋引擎提供的這份大餐中包含了我們想要的一切知識與訊息,這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沉浸其中暴飲暴食難以克制。

如今我們沉浸於搜尋引擎之中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了。在1998 年 Google 剛剛嶄露頭角之時,該網站平均每天要處理9800次搜尋請求,到了2014年,這一數值已經高達57億次。搜尋引擎不僅僅是一種我們探索世界的選擇,它們還是我們得以了解新訊息的最普遍方式。針對搜尋引擎的發展現狀,關於搜尋引擎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這一項研究在研究範圍上也已經發生了變化。

當 Small 在2007年進行這一項研究時,已經很難再找到從未使用過搜尋引擎的研究對象。 「這就是為什麼參與研究的對像都是老年人,因為老年人對於技術進步接受較慢。」而到了今天,他覺得幾乎已經不可能再找到從未使用過搜尋引擎的研究對象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 Google 一直致力於打造一些數位產品,用來完成那些依靠人自己的能力感覺吃力的工作。在近些年當中, Google 已經嘗試使用系統去幫助我們記錄自己的位置,活動以及相關體驗。這等於是將個人的記憶需求從依靠自己的大腦轉而外包給網頁。

Small 教授最新的研究脫胎於他早期的研究項目:他現在正在研究技術剝奪對於大腦的影響。最近,他針對一群六年級的學生開展了這項研究,讓他們在森林當中不帶任何電子設備生活五天。由於沒有可用的電子設備,這群學生被迫只能互相交流,在這一次沒有網路的試驗中,這群學生社交能力與 EQ 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這項研究帶來的好消息是只要我們重新訓練大腦,它就能重新恢復與之相關的技能水平,我們並不會永久地丟失這些大腦功能。」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