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如何讓你的 Android 手機連上英特爾的 EDISON” 與新的 9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如何讓你的 Android 手機連上英特爾的 EDISON

Posted: 20 Aug 2015 03:53 AM PDT

4369336197_23929f9a7e_b(photo by Johan Larsson)

本文譯自《利用序列埠配置檔連(SPP)結英特爾EDISON開發板與您的 Android 手機  》

Joseph Butler (英特爾), 2015年 3月12號 • Share

需求

  • 一個執行安卓系統並有藍芽的安卓手機或平板
  • 連接您的英特爾Edison 開發板與無線網路,請參照: 步驟3:將您的開發板連上網
  • SCP使用一台電腦主機連接到相同的網路
  • 利用序列埠或SSH建立一個終端機到您的開發板

設置

使用SCP,複製這個檔案到您的開發板

切換至SPP-loopback.py 所在目錄並且在背景執行它

2015-08-20 18.07.17

在您的 Android 裝置上安裝藍芽spp pro app

在終端機執行下列命令到您的開發板上

2015-08-20 18.09.20

開啟您 Android 裝置上的藍芽並且設定為是可被找尋的

(Settings>Bluetooth)

在終端機輸入下列指令

2015-08-20 18.11.57

尋找您的裝置並配對它(用您的裝置的MAC位置替換這個MAC位置)

2015-08-20 18.18.28

選擇配對您的裝置

在您的開發板上開啟可被尋找

2015-08-20 18.19.26

將信任您的裝置開啟

2015-08-20 18.20.21

開啟藍芽 spp pro.

搜尋裝置

然後連結到您的開發板

這時應該看起像下面的螢幕

試著利用命令列來傳送一個訊息到您開發版的終端機

1

 

故障排除

如果您看到如下的錯誤

2015-08-20 18.21.43

您可以檢查您所匹配的裝置

2015-08-20 18.22.34

然後移除您所匹配的裝置(用您的裝置的MAC位置替換這個MAC位置)

2015-08-20 18.23.18

-----

其他有幫助的指令在 bluetoothctl 裡
2015-08-20 18.59.25

更多精選文章.....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先學會停止做夢,才能夢想成真——Google 教會我的 20 件事(下)

Posted: 20 Aug 2015 02:41 AM PDT

2532355414_a46bf966bf_zphoto credit: Cory Doctorow

本文來源:Medium 譯文創見首發 由 TECH2IPO/創見 花滿樓 編譯 轉載請注明出處

在《》中,我們談到了 Larry Page 談到應該擁抱怎樣的公司,年輕人應該每天擁有怎樣的心態,在本章中,我們將看到他對於經濟增長、公司人才選拔等方面的見解。

如果你問經濟學家什麼是經濟增長的動力?那麼他們一定會回答是某些重要領域的進步,比如農場機械化、大規模生產。問題是,我們的社會並不是圍繞著這些東西而組織起來的。

Google 如今在無人汽車、無人機以及其他機器自動化領域有了創新突破,每一個人都擔心會不會自己的飯碗在未來的某一天會被機器所取代。但是這完全是杞人憂天的想法,去看看歷史吧。汽車並沒有讓屬於馬的產業就此消失,電視也沒有替代書籍,互聯網也沒有替代人與人之間的面談,在新技術下,每一個人都會自然而然地學會適應。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你改變世界的方式,你會怎麼說呢?我會說:「我永遠艱難地克服著某個難題,艱難,但不失愉悅!」

不是每一個人都想要創造無人汽車又或者是清潔能源,不是每一個人都想解決關係到幾十億人的問題。

但是我自己卻也有屬於自己的小小的理想,或者任務清單。它們很小,聽上去很傻。比如我想要寫一本小說,想要站在台上表演一次脫口秀,又或者在我想要幫助別人的基礎上創辦一家小公司。每一天我醒來的時候都會有一點壓力,但是我強行逼迫自己往那個方向駛去。

我知道先苦後甜是什麼滋味。

「我確信在我們所開發的專案中,裡面有一些不容忽視的,涉及藝術領域的東西。我已經在努力實現它們了。」

沒有人知道藝術的準確定義。

這樣一條定義怎麼樣?它存在於人們想像中,你可以將其帶到現實世界中,並具有娛樂、愉悅身心以及提升人的綜合作用。

我不知道這樣一條定義是否真的恰如其分,但是應該八九不離十吧。科技圈裡,毫無疑問 iPad 是一件藝術品,並且它本身作為工具,還在源源不斷地為世界製作藝術品。我會持續地關注這一切,並且相信 iPad 只是在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之路上給我們起了一個好頭。

很多公司都崇尚這樣一條理念:「每個人都應該埋頭工作,不管效率如何,只要保住自己的工作職位即可。」這對於我來說非常荒謬,這不應該成為科技公司的常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總是將「枯燥生活」等同於「工作本身」。如果你不去工作,要不是你病了,要不就是你在放年假。

但是為什麼要這樣想呢?為什麼你不能將某種程度的休閑、快樂、愉悅注入到你的工作中呢?

就我個人而言,我在寫作的時候能感到快樂,當然除了截稿期臨近的那段時間;我在做受益於每個人的生意的時候也能感到快樂,當然除了我過多地考慮錢的時候。

如果你走到事業的一個分岔路口,你的心必須選擇一條路徑的時候,請忘記錢和工作本身,去尋找你真心熱愛的那條路徑。

「我們想要打造的科技應該獲得每個人的喜歡,並且給每個人都帶來實質性的影響。我們需要打造出精美的、人性化的服務和技術,它們是如此得有用,以至於人們一天要用它們兩次以上,正如人們每天都必須使用的牙刷一樣。請注意,一天用兩次的東西可不多。」

多麼棒的想法,你能想像出什麼東西,如果發明出來的話人們一天是會使用兩次甚至更多次的?

你需要發明一些東西,你需要將這些東西帶到人們的眼前,你需要將你的發明成功實現商業化。很顯然,我們所能想到的最好方式就是通過「公司」來實現。

我曾經採訪過早期搜尋引擎 InfoSpace 的創辦人 Naveen Jain,他正是憑借這個專案賺到了人生上十億的財富。他最近剛剛創辦了一家公司,負責在月球上面挖掘地球上的稀有金屬。但是他最終的目標是實現星球殖民。有一次,我們談到了一個話題:既然他現在已經有了幾十億的美金,為什麼不直接去追求星球殖民的目標呢?

他是這麼回答我的:「每一個想法以及目標都應該保持一定的連貫性,而證明連貫性最好的證據就是商業利潤!」

「也許你覺得使用 Google 是很棒的一件事,但是我覺得還有更好的東西在未來等著我們,目前的解決方案在我看來非常糟糕。」

Malcom Gladwell 發明了「1000 小時法則」,之後 K.Anders Ericsson 將其發揚光大。這個法則的意思是說:如果你有目的地練習 10000 個小時,你的技術將成為世界級水準。但是 K.Anders 有點納悶,為什麼每一個打字員在打字達到了一定速度之後,不管後來再打多少個小時打字速度都不會再提升了呢?在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之後,原因落在了「有目的」這三個字上。打字員一般都會覺得自己目前的速度已經「夠好了」。

如果你想要獲得實質性的進步,其前提必須是不斷的拿出新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來超越自己,那是一個塑造出更好的自己的標竿。

Google 是很棒,但是它還可以變得更加優秀。只有你一直保持著這樣的想法,才能逼迫你走出舒適圈。如果讓打字員的想法做一個根本性的轉換,讓他們重新認識到自己是在「初學者的起點」上,那麼他們的速度還能繼續得到提升!

「我們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信條:不作惡。這三個字的意思是說:對於我們的用戶、客戶、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我們知道做什麼給他們會帶來最大的好處。並且我相信如果我們因做此事獲得名望,那將是世間最美好的事情!」

「到底 Google 是否會在『不作惡』的信條下實踐下去?」這個問題引起無數人的爭論。但我認為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價值觀先行,排在金錢前面。」

所謂商業,就是一群人因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去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價值觀有可能是:我們想要解決問題,我們想讓客戶變得開心,我們想讓每一位員工都覺得自己是處在上升通道中...等等。

一旦你失去了你的價值觀,隨之丟失的便是你賺錢的可能性。這就是為什麼家族式的企業富不過三代的主要原因。創辦人的價值觀隨著他後輩的上任而逐漸變得淡薄,直到一天公司因為價值觀的倒塌而分崩離析。

我曾經跟 Dick Yuengling 聊過這個話題。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製造商的 CEO,該企業已經傳承了五代人了。該家族想出來了一個有趣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家族式企業所必須面對的難題:商業並不是自然而然的繼承下去。下一代人必須通過「購買」這個行為,從上一代人的手中把公司掌控權拿過來。

為了做到這一點,每一代人都必須擁有自己的價值觀,某種讓品牌歷久彌新的新方法。

「我覺得追求一個超級宏偉的理想,其過程會相對容易很多。因為沒有人像你如此瘋狂,這樣一來你所面臨的競爭壓力就會小很多。實際上,正因為擁有如此野心的人是那麼的少,我感覺我完全憑姓氏就能將他們全部記住。」

我們的父母在教育我們的時候有他們自己的想法,比如告誡我們時時刻刻都要做一個好人;我們的學校也有著自己的教育目標,我們的朋友、同事、有些時候我們的老闆、政府、都會有著各自的立場;

但是只有所有人都覺得你瘋掉的時候,你才真正在做一些即將讓周圍人全都嚇一跳的事情,那是你存在於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證明。你走出了舒適圈、與那些跟你一樣瘋狂,但是數量稀少的人展開較量。

「你應該很清楚如果你半夜因為一個栩栩如生的夢醒過來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如果你的身邊沒有紙筆,或者平板電腦把這一切及時記錄下來的話,第二天這個夢就徹底忘記掉了。所以很重要的一點是,讓我們儘早醒過來,停止做夢,這樣夢想才能照進現實!」

與我所寫下來的文章內容相比,我在半夜擁有的夢境會是它的 10 倍還要多!我拼命的回憶,但是第二天的腦袋是空空如也。我必須記得,夢境必須寫下來才得以成真。

「我總是相信科技應該解決最困難的部分,比如探索發現、組織通信等等。這樣一來用戶才能去通過科技享受到最幸福的人生:生活以及熱愛著一切,而不是被電腦所困擾。這就意味著我們所有的產品應該是一個整體,產品間的使用切換都應該是無縫平滑的過渡。」

來,讓我們面對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你是誰?如果你擁有了一個機械手臂的話,你還是「你」嗎?相反的,如果你的手臂被砍去,你是否因為丟失了身體的一部分,而影響你的自我認識?當書被發明出來,人們的記憶力勢必受到了影響。我們再也無需去記那麼多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搜尋記在紙上的東西。這是不是讓我們的大腦沒有那麼的「人性化」?

我相信,隨著 Google 的崛起,我們的記憶力肯定進一步的退化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意識」也相對退化掉了?當我們發明了火的時候,我們將人們處理消化食物的一部分任務徹底「外包」給了火。那麼是不是說我們的腸胃也變得沒有那麼「人性化」了?

當科技逐漸取代我們的大腦和身體的時候,我們藉此可以去做那些曾經只出現在夢中的事情!科技讓我們學習和發現,去創造一些遠離舒適圈的東西。它讓我們能夠找到我們應有的快樂、幸福和自由!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正在研發,並且不斷成熟的高使用頻率的產品很可能會像如今的搜尋引擎一樣,給 Google 以及 Google 的合作方帶來巨額利潤。」

這就是答案了,這就是為什麼 Larry Page 重新將 Google 置於新公司 Alphabet 之下的真正原因。

如果一個問題正在獲得漸進累積型的進步,請不要將你最主要的精力放在這上面。請將你最核心的精力拿出來放在解決最難的問題上面。

正是因為「我該如何去解決與幾十億人有關係的問題」,這才使得 Google 與眾不同,而沒有成為一家 Borders 書店。(它將所有的消費全部導向了 Amazon 之後就徹底從業界消失了。)

那麼這樣一個道理對於個人發展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

永遠不要去做大機器、大公司上面的一顆微不足道的螺絲釘,想著怎樣讓閒置的資源自動化!試著了解幫助人的多種方式,正是這種多元化才給社會帶來最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力帶來了財富、友情、競爭力、富足以及自由。

天啊,將這個單子列下去會無窮無盡的。

如果我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都看一下 Larry Page 的語錄,我知道我會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這也是為什麼他會創辦 Alphabet 以及將 Google 置於其下的原因,

他為了拯救世界,為了拯救我。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拒絕「夠好」症候群——Google 教會我的 20 件事(上)

Posted: 20 Aug 2015 02:37 AM PDT

1439822224778

本文來源:Medium 譯文創見首發 由 TECH2IPO/創見 花滿樓 編譯 轉載請注明出處

Google 的共同創辦人 Larry Page 在各種場合發表過自己對創業、對科技圈、對人生事業的種種看法。本文集合了他最具力量的 20 條箴言,並逐一給出了分析。

相信每一個走在創業路上,乃至走在自我實現道路上的人們都在看完這些話之後,都能汲取力量,不再感到孤單!

筆者幾個星期前剛剛造訪 Google,在那裡我所見到的一切讓我目瞪口呆,那完全不是現在媒體上泛泛而談的東西,用一個詞來準確形容我當時的心情吧,那就是「炸裂!」我的同伴 Claudia 在 Google 公司閒晃到了一家車庫,在那裡,有一群人要不是在製造、要不就是在修理無人車。當他們終於意識到身邊站著的不速之客時,公司的保全第一時間出現,將她帶了出來。

我們當時都滿害怕的,覺得自己得深陷某種麻煩中,又或者直接被人給趕出來。所幸,這一切擔心都沒有成真。我們在公司遇到了一位朋友,他在 Google 公司身居高職。

現在回想當時的經歷,我所見到的一切沒有任何一絲內容是跟「搜尋」有關,所有的東西都是有關於治療癌症(一款手環,能夠讓你身體裡面的所有癌細胞都朝著你的手環移動),將一切都實現自動化(汽車只是他們的冰山一角),將無線網路覆蓋到所有地方(Project Loon),以及解決其他一些能夠惠及幾十億人的專案。

值得 Google 公司關心的問題起碼是影響了這個世界上數十億的人,這是 Google 公司現在的眼光和格局。所以,Alphabet 公司的出現,正好也與上述的宏圖偉略契合上了。這個公司對那些可以解決幾十億人問題的公司進行投資控股。

下面列出來了 Larry Page 各種場合所說過的 20 句話,你可以將他們作為指引,很容易明白 Google 公司每一步舉動背後的動機。

「你在改變世界,你在忙某些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你每天早上起來都是帶著喜悅之情。」

你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想要得到幸福,只需要以下這三件事: A)一種不斷成長,獲得競爭力的感覺;B)一種非常好的情感聯繫;C)自由選擇。每天早上醒來都是帶著欣喜的神色,這就是幸福最有利的證據。

如果你每天早上醒來之後,解決的問題是關乎於世界上上十億的人,那麼你會同時擁有上面的三種感覺。

「尤其是在科技領域,我們所需要的是革命顛覆性的改變,而不是累積漸進性的改變。」

我們太習慣於被「夠好」給限制住了腳步。如果你創辦了一家公司,事業所取得的成績足夠支撐你照顧一家老小,甚至還能讓你到了退休都衣食無憂,但這就是一種「夠好了」;如果你寫了一本書,賣了 1000 本,這也是一種「夠好了」;你甚至會想為什麼自從 1965 年之後,飛機的速度為什麼還變慢了。Dreamliner 787 實際上比 747 還要慢一些,不過這也無所謂啊,因為一架飛機能把人橫跨大洋運送到另外一片大陸上,這不也是「夠好了」嗎?

但是仍然有一些人,他們拒絕這種「夠好了症候群」。Elon Musk 正在打造太空飛船, Larry Page 正在給世界上所有的知識做索引,Elizabeth Holmes 所做的事情有可能通過一根針,診斷世間所有的病症。

Isaac Asimove 曾經寫過經典的不能再經典的系列小說「基地」,這確實已經夠好了。但是對於他來說並不滿足,他最終寫了超過 500 本書,這比歷史上任何一個人寫的書都要多。

在你的概念中,「差不多好了」是到什麼標準?有沒有有一件事情讓你對其充滿了無限的渴望,想看看它的盡頭是什麼樣子,而不是停留在自己劃下的那條線跟前駐足不前?

「我作為領導者的任務就是保證公司裡的每個人都享有充分的機會,確信自己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並且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無論我的公司發展到了什麼階段,我都用一件事情來衡量我到底是否事業獲得了成功:那就是我的員工在回家的時候會對自己的家人興奮的說:「猜猜我今天又做了什麼事?!」

這個標準是不是永遠有效,我不敢保證。但是我確信 Larry Page 讓員工們的狀態提升到全新的高度,讓他們變得充滿干勁,充滿快樂,讓他們永遠想要超越 Larry Page 改變整個世界。

讓其他人優秀起來,這就是讓自己優秀起來的方式。

「很多公司都經不住時間的考驗,它們做錯了什麼嗎?不,它們只是錯過了未來。」

股市總是能締造出財富的神話,但是在最初道瓊斯指數中的公司幾乎全軍覆沒(除了 GE)。為什麼?甚至是 US Steel(美國鋼鐵),整個國家的每一棟建築物的背後都有它的身影,也已經宣告破產。為什麼?

請不要將目光停留在腳下,不要讓現實阻擋了你望向未來的目光。

請給自己一個獨處安靜的時間,好好想一想未來到底有哪種可能?哪怕是朝著那個方向邁那麼一步也好啊!

我們捕捉的也許只是未來中那有可能實現的 1%. 我們改變的速度也遠遠跟不上稍縱即逝的機會。我們滿眼看到的報導都是有關 Google VS 某個人的消息,這太枯燥了。我們應該去打造某些不存在的東西!

有些時候,我也想過要放棄,畢竟我沒有在解決涉及幾十億人的問題,有些時候我甚至覺得自己寫太多類似的東西了,每一天我都在問我自己:「我是不是能寫點新的東西出來?」當我腦中空空的時候,就會沮喪不已。

Larry Page 也不想一輩子都被 Google 定義,他想要被某種他現在還沒有實現的東西所定義,甚至是被某種他現在畏懼,不敢著手去做的東西所定義!

所以我們覺得我們的生命都是要去挑戰未知,嘗試一切,去努力的迎接未來。如果因為害怕而裹足不前,你失掉的不僅僅是未來,更丟掉了生命最本真的活力和魅力。

很多大公司的領導人,在我看來,都不太喜歡改變發生,但是如果你回溯歷史就會發現,改變確實會出現。如果你的公司靜止不前,那麼很可能就要遭遇大麻煩。

猜猜 Larry Page 從哪個公司走出來的?Google 公司的搜尋專利最早是由誰發明的?

想一想。這個公司是《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這個公司裡的某個員工率先發明了這個專利,試著說服公司把訊息分類搬運到網路上。但是公司拒絕了。

在《華爾街日報》,當時有個中國員工叫李彥宏,他辭職,拿著自己的專利回到了中國大陸,創辦了百度。而 Larry Page 將這個專利加以改善,自己去申請了獨占專利,然後創辦了 Google。

再然後,《華爾街日報》被梅鐸(Murdoch)合併,如今每況日下。

「我想,作為技術專家的我們應該有一些安全的地點,供我們去嘗試新的東西,然後搞清楚這會給社會帶來什麼。」

我的一個朋友正在寫一部小說,但是他不太敢發表它,總覺得不太好意思。「也許這部小說反響會很差。」他這麼告訴我。

幸運的是,如今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中,測試實驗是信手拈來的事情。你可以寫上三十頁的小說,然後將其發表在 Amazon 上,供人免費閱讀,你可以自己取個假名,然後看大家是否喜歡它,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我就這麼做過,這很有趣。

Mac Lethal 是一名說唱樂手,他在 YouTube 上的影片獲得了 2 億次的播放量,甚至 Ellen 都邀請他做客 Ellen Show,讓他在節目上展示才藝。

我曾經問他:「如果你的一個影片的點擊率沒別的影片高,那該怎麼辦?」

他是這麼回答我的:「沒有人會記住你糟糕的表現,他們只會記住你閃亮的時刻。」

我欣以為然。

「如果我們真是為了錢來的,我們早就應該把這個公司賣了,然後在海灘上逍遙自在的過日子。」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曾經想當學者,當他們為 Google 申請了技術專利之後,在當時,他們第一時間找到 Yahoo,開價 100 萬美金把這個專利賣出去。

然後 Yahoo 笑了,找了保全請這兩個年輕人出去,然後他們又找到了 Excite,開價 75 萬美金。

Excite 也笑了,同樣也找了保全請他們出去。而如今,Google 曾經的一位員工現在是 Yahoo 的 CEO,曾經 Excite 的創辦人如今在 Google 工作,Google 主宰了一切。

如果想要幫助別人,想要去解決問題,想要跨過去「夠好了」這個門檻的時候,錢作為一種誘惑,成為了人們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很多人都在想:「我該怎樣得到流量?」這個問題本身就錯了。如果你每天都在問:「我今天該怎麼去幫助別人?」那麼,超出你想像的流量和財富都會彙聚到你的身邊。

「不要止步於創新。Telsa 確實給我們帶來了電動汽車,但是它在如何普及這個產品上遇到了難題。你必須將創新和商業化結合起來,真正做到讓這項科技惠及消費者才可以。」

愛迪生為了研究燈泡,做試驗「失敗」了 1 萬次,這個故事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之所以把「失敗」打上了引號,是因為他做的事情本身就是科學家應該做的事,是真正的科技成果出來之前的必經階段,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這些並不是什麼失敗的經歷。

所以我不也不認為這個有什麼值得好誇耀的。

但是愛迪生做的另外一件事確實讓我不得不佩服,他成功說服了紐約市,在幾個星期後利用他的燈泡點亮了整個城市。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一座城市在夜晚因為通上了電,而徹底亮了起來。

這才是創新,讓整個世界亮起來的創新。

「如果你說你想要研發一輛自動駕駛的汽車,並且借此降低交通事故的傷亡率,那麼你所需要擁有的知識技能不會侷限在某一個專業領域。在 1995 年的時候,那時我還是個博士生,我就已經對如何打造無人汽車深感興趣了。」

我們往往會在自己的身上貼上無數個標籤,其中就有我們曾經就讀的專業,以及工作職位。但是 Larry Page 和 Elon Musk 本身是電腦科學的學士,但是如今的他們正在開發汽車和打造太空飛船。

David Chang 在還是孩子的時候,高爾夫球就打的不錯,他在大學的專業是宗教學,然後在 20 歲剛出頭的年紀裡零零碎碎的打著零工。有時候,他去餐館打工,然後在日積月累的觀察中逐漸熟悉了商業運作模式。然後他在紐約市開了餐廳,後來的發展大家想必都熟悉了。他打造了紐約市人氣最旺的餐廳。在接連開了十幾個餐廳之後,他成為了歷史上最成功的餐廳老板。

Pater Thiel 曾經是在紐約的頂尖法律公司當律師。當他最終決定辭職,選擇成為一名創業者的時候,他告訴我很多人都過來跟他說:「我簡直無法相信,你就這麼從我們身邊逃走了!」

逃走了什麼?逃走了那些數不盡的標籤頭銜,我們真正需要做的其實是成為理想中的我們,而不是被這些形式上的東西束縛住了手腳。我們的生活是由我們的雄心壯志所定義的,是被我們親手創造出來的東西所塑造的!

「人們是否忙於製造清潔能源,是否在提升交通系統的效率,是否在讓互聯網變得更加優秀,這些都具有重大的意義。不要小看那些研究小組,他們改變世界的力量不容小覷!」

我之所以喜歡這條箴言,是因為他將小組織和大問題結合在一起。

Google 就是由一小群人創辦起來的,甚至在 Apple 中也不例外。當時的 Steve Jobs 想要打造麥金塔電腦,他首先就是組了一個精英小組,將其搬離到相對獨立的一座辦公大樓中。這樣一來,他們就不會受到大公司官僚機構層層管理所帶來的限制。也正是因為 Steve Jobs 這種刻意疏遠管理層的態度和舉動,使得他被開除了。

多年以後,當蘋果日漸式微,他們又重新將 Steve Jobs 找了回來。他回來的第一件事是什麼?首先就是將絕大多數的產品專案都砍掉,然後將人員分成若干個小組,分別去解決一些具有重大意義的難題。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Steve Jobs 的一生改變了電影界、計算機界、音樂界、電視界、甚至是手錶界。在 Apple Watch 發布之後,手錶的銷量頓時下滑。縱觀 Apple 的歷史,你會發現這就是各種小團隊如何解決大問題的故事。Larry Page 也在如法炮製,將這種精神注入到自己的公司管理上。

「我們的產品經理一直處在不夠用的狀態中,但即便如此,我也秉持寧缺毋濫的原則。」

20 世紀屬於不上不下的集體主義。它甚至會尊崇一種名叫「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的規律,也就是每個人的能力都遠遠配不上他們目前所處的職位。

而如今我們社會所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整個中階管理要不外包出去,要不被技術所替代。這聽起來似乎很嚇人,但這是一個我們需要接受的事實,也說不上是好事還是壞事。多年來中階管理上充滿了各種繁文縟節,各種官僚主義,這一次技術的衝擊只是讓一切回歸常態而已。

這就是現實。頭腦中的想法跳躍到現實當中,再也沒有那麼多的阻礙。如果你想走上成功的職場道路,你首先就應該將興趣鎖定在上述擁抱科技的公司身上。這也是為什麼一個工程師會這麼心甘情願地為 Google 的搜尋引擎寫成噸的程式碼,而如今 Cragi Silvenstein 已經是億萬富翁了。

〉〉拒絕「夠好」症候群——Google 教會我的 20 件事(下)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挾 3,000 萬使用者、6,400 萬美元資金,標籤照片社群 Nice 正式宣佈登台

Posted: 20 Aug 2015 02:06 AM PDT

nice

大家最近有沒有在 Facebook 看到朋友們分享一張張上頭有「標籤」的照片?這是一個名為「Nice」的照片社群 app,使用者可以在「照片上」下標籤,就像您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的照片上標記出朋友一樣,差別在於 Nice 可以下任何標籤,例如在一張全身穿搭照標記出各個單品的品牌名稱。據說 Nice 在台灣吸引了不少媽媽成為他們的愛用者。

阪急百貨有趣的樂高裝置藝術,巨型小精靈降臨啦!逛到信義商圈的nicer可以去看看喔!

Posted by nice Taiwan on Tuesday, July 14, 2015

今天 Nice 舉行記者會,宣布進入台灣市場。Inside 也採訪到 Nice 創辦人暨執行長周首,請他談談 Nice 這項產品、為何選擇台灣作為國際化的第一站。

周首 Alex Zhou
▲ Nice 創辦人暨執行長周首。

兩年使用者破 3,000 萬

2013 年 10 月推出的 Nice,除了已經獲得 6,400 萬美元的投資,至今註冊使用者數超過 3,000 萬人,月活躍使用者超過 50%,而台灣的 app 下載數大約是 50 萬(周首並未透露註冊人數)。有趣的是,Nice 在中國使用者第二多的地區是新疆(第一是廣東)

周首:我們關心的是使用者行為

相較於其他 app,Nice 很可能更加受到年輕使用者的歡迎,周首表示 Nice 使用者 80% 是 1990 年之後出生的人,其中女性約佔 64%,男性則約 36%。但周首表示,Nice 最關心的是 UGC(使用者產生的內容)相關的兩個行為,尤其是:

  1. 有多少人在產生內容、產生多少內容。
  2. 有多少使用者會跟這些內容互動。

更進一步來看,Nice 使用者的「按讚數/上傳照片」比例約是 24、25 左右,對照 Instagram 的 7.5,他認為 Nice 的使用者是更願意互動的。周首還補充,Nice 每天登入的使用者中,有 45% 會上傳照片,單日上傳照片數達 200 萬張,他相信這個比例比很多知名產品要高得多,甚至可以說是全球同性質產品中最高的。

訊息功能突然爆紅

Instagram 創辦人、執行長 Kevin Systrom 在昨天介紹 Instagram Direct 這項新服務的時候不只一次提到,他們 1 億 5000 萬的活躍使用者中有半數「每天都會使用」Instagram。那要如何延長使用者的使用時間、或是吸引更多使用者呢?加入訊息功能或許就是 Instagram 所給的答案。

2013 年 12 月,Instagram 推出了訊息功能,到了 2014 年 7 月,就有大約 4,500 萬 Instagram 使用者每個月都會用到這項功能,這個數字約佔當時兩億使用者中的 22.5%。1

Nice 也在去年五月加入了稱為「私聊」的訊息功能,不過周首也坦承,一開始並沒有激起什麼漣漪,數據表現很普通,但是從今年二月開始,一直到八月,訊息功能的使用量一下子成長了 15 倍。

周首預告,下個月會推出全新設計的私聊功能,保證是前所未見的全新體驗。

平台化、品牌合作

與 Instagram、Snapchat 類似,不少知名品牌在中國都有 Nice 帳號,Nice 很快地成為各品牌合作的對象,例如 Nike 今年五月就曾與 Nice 合作推廣過一波行銷活動:

Nice 也對合作品牌開放 API,例如使用者在 Nice 的照片標記「UNIQLO」之後,便有可能會出現在中國 UNIQLO app 上的「用戶搭配」區。周首表示,Nice 想要做的是一個平台,不僅要對合作夥伴開放 API,Nice 也像 LINE 一樣開放使用者上傳自製貼圖。

nice重量級貼紙包新上架,台灣知名插畫家 Lu's 的貼紙就在nice陪你玩囉!完全免費使用喔!快來加入我們吧!

Posted by nice Taiwan on Friday, July 10, 2015

至於廣告,周首則認為類似 Instagram 在使用者 feed 當中插入廣告的做法是「過時」的,有損使用者的體驗,而 Nice 未來更傾向於在使用者的互動、參與過程中尋求賺錢的方式,為使用者、品牌創造價值。只是,周首也沒把話說死:「我們『應該』不會採用 Instagram 的廣告方式。」

選擇台灣作為國際化第一站

儘管在 Nice 擁有 3,000 萬使用者,但其實大多還是集中在中國。他認為台灣是個很國際化的市場,使用者對於來自國外的產品接受度也都蠻高的,而且台灣跟東南亞使用者數在差不多的時期開始成長,因此他認為台灣相當適合做為 Nice 踏出中國市場的第一站。

旅行是我的解藥1-台南
nice Taiwan 每週五推薦您最棒的精選主題旅行點。精選用戶地點主題,製作美圖分享。首次分享地點是台南,從林百貨,夕遊出張所,北門教堂等,欣賞古都風光

#旅行是我的解藥

Posted by nice Taiwan on Friday, April 17, 2015

中國服務選擇台灣作為跨出國際的第一站並不奇怪,上個月底「美圖」系列 app 也透過代理方式進軍台灣市場

然而,被問到為何要先來台灣,周首表示,過去他們在台灣並沒有做過任何特別的努力,但使用者自然成長的現象還是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我們沒有繁體中文版,而且其實 app 速度在台灣也比較慢。」周首也坦承:他並不是很了解台灣市場,因此 Nice 來台灣發展主要目的是了解市場。「台灣使用者已經開始使用 Nice 了,這當中肯定是有一些原因的,為什麼不是泰國呢?為什麼不是印度人先用呢?」事實上,Nice 網站上的標語「曬照片,找對咖」當中的「咖」字,周首說就是取台灣人比較常講的話,他自己在這之前其實並不知道「咖」是什麼意思。

位於北京的 Nice,從 2013 年時的五個人成長到目前 130 位員工,其中 70 位是工程師,工程師又分成應用程式端(iOS、Android app)、伺服器端和演算法等三組。他表示,Nice 有一支很強的團隊,籌集到的 6,400 萬資金也大多預計投資在人才和產品上。不過周首表示目前台灣只有一位社群經理,暫時還沒有在台灣招募工程師的計畫。

在訪談的過程中,周首多次強調演算法在 Nice 使用者體驗中扮演的角色,例如使用者會發現,上傳到 Nice 上的照片,很容易獲得其他使用者的回應(例如按讚),或是很容易可以找到對特定主題有相同興趣的使用者。他表示,私訊功能之所以會流行起來,也跟演算法提高使用者參與意願有關。

激發人們對生活的熱情

其實,「標籤」這項功能並不少見,早在智慧型手機流行前,Flickr 就已經有類似的功能,使用者可以在照片中圈選某個特定範圍並且加上文字,對於使用者間的互動(例如使用者 A 問照片的某個物品是什麼,使用者 B 再標記回覆)或是單純的標記都有幫助。

周首說自己很喜歡蒐集球鞋,因此常常在想有什麼辦法可以更容易找到同好、分享彼此的收藏,經過幾年的嘗試之後,才推出了 Nice 這個 app。他希望透過 Nice,可以激發出人們對生活的熱情和創意。

nice app

就像 Nice 在 App Store 上的截圖說的「創新標籤玩法」,我們知道一項產品到了使用者手中,很可能會出現原本設計者沒有預料到的使用方式,而 Nice 的標籤設計也是如此。下圖是一張我朋友分享的照片,模擬她看完牙醫後逛麵包店的心境 XD

蛀牙人的 #世界觀

Posted by 台北:日日是好日 on Thursday, July 16, 2015

各位讀者,你們覺得 Nice 這個 app 特別嗎?歡迎與我們分享您的看法。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創業者不為外人道的辛酸事

Posted: 19 Aug 2015 11:47 PM PDT

5330967929_5b56a6c803_b(photo by Marc Samsom)

本文來自 Medium,轉載自合作媒體 tech2ipo

 

Collin Austin 已經在蓋恩斯維爾(美國佛羅里達州中北部城市)開了自己的第二家摩托車專賣店了,雖然他對於自己能找到好的開店位置和面臨的商業機會感到欣喜,然而在內心卻感到疲憊不堪,覺得自己如同行屍走肉。在他看來創業是是一件人前光鮮人後受罪的事情,如果你自己不去親自體驗一番就根本難以體會個中酸楚。在經歷了11 年的創業生涯之後,Austin 得出了以下難以為外人所言說的創業體會:

 

1、創業往往是吃力不討好

當你往慈善機構捐款之後,他們大多會給你發一封回信去「感謝你對於慈善做出的貢獻」,但是身為創業者你每天拼命工作累得半死,也罕有人會注意到你的付出。你竭盡全力地去讓自己的團隊、顧客以及其他人都感到快樂,但是這些人冷淡的回應常常讓你覺得自己是白費力。

 

2、你需要早起晚歸永無止境的工作

如果你想帶好一支隊伍,沒得說,你自己就必須在一線拼搏。你不可能每天坐在辦公桌後面看著別人去做事。你要做的是起個大早,在早上七八點時開會,然後帶領團隊開始一天的工作。偉大的事業需要有人領頭去完成,但是在如今的商業世界裡,有太多的CEO 和高管們缺席於自己的團隊,藉口就是「太忙了」,讓人感覺遺憾。當忙碌的一天結束了,你的員工在下午五六點鐘下班回家時,你終於有時間坐下來好好做自己的工作了。每一個人都憑空想像只要創業了就可以自己隨意安排時間了,這是鬼話,千萬別相信他們。

 

3、你的家庭為此做出巨大犧牲

當你每天起早晚歸的工作時,所面臨的真實情況就是當你早上出門時孩子還沒醒,等你晚上回家他們已經進入了夢鄉,這種不能陪伴孩子成長的罪惡感會在內心裡折磨你,讓人崩潰。你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父母。因為工作,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中我都見不到家人,今天才剛剛第二天。非常幸運的是即使我常常不能陪伴在家人身邊,他們還是如此愛我,我的家庭成員有非同尋常的忍受力,能夠包容我因為創業而對於家庭的疏忽。

 

4、創業通常是一種不健康的成癮

創業者被激情驅動,熱愛喧囂與挑戰。你一路往前衝衝衝,卻忘了在自己的生活中事業並不是最為重要的事情。在創業時你廢寢忘食,無視自己的健康狀況,壓力常常大到不能控制。千萬別這樣。

 

5、管理員工是你做過的最困難的事情

事實上,有好幾個跟著我工作多年的員工跳槽到了街對面我的競爭對手店裡去工作了,這感覺是打了我一個大耳光。當然了,當初沒有讓員工簽署競業協議可能是我自己太幼稚了,但是如果有人離開我的團隊轉而去為競爭對手工作了,我覺得那應該是我犯了錯。沒有人會想要離開他們喜歡的領導(雖然有,但是不常發生)。我對於自己的領導能力有信心,但是必須要指出一些殘酷的事實。

 

我是創業精神的擁護者,我也願意幫助任何那些想要去追夢的創業者,但是我必須告訴你,創業並不適合所有人。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電子報中放圖片,這兩件事你做對了嗎?

Posted: 19 Aug 2015 04:07 AM PDT

6753773459_7143785e46_z

本文作者:張國基,電子豹CEO與創辦人,電子豹是台灣最大的電子報發報平台,超過 3500 家企業愛用,並定期觀察與分析全台收件者行為與喜好,隨時監控最新電子報行銷趨勢。領先業界提供個人化優化建議服務,讓每一封信在對的時間用對的方式寄給對的人,電子豹不只是最佳發送平台,更是企業的電子報行銷專屬顧問,本文原載於此

 

對於許多不熟悉 Email HTML 的人來說,Email 可以說是噩夢一場。在不同收信系統、不同裝置上不一致的呈現狀況,頭痛程度實在非常的高。

今天要討論的主題是圖片。對於大部分的品牌來說,圖片是電子報中的必要元素。然而,許多行銷人員並不了解各收信平台上圖片的限制,而造成負面的開信體驗,這對於投入大量時間製作的電子報來說十分的可惜。

今天的兩位主角都有令人髮指的怪脾氣,分別是 Gmail app(以下皆是指Android 上的 Gmail app)和 Outlook。以下會花一些時間討論他們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還有簡易的解決方案。如果你沒有耐心看測試和分析結果,可以直接到最後一段看結論。

由於每個品牌的情況略有不同,因此這篇文章會討論最常見的情況:一張大圖在最常發生問題的 Outlook 和 Gmail app 上該如何呈現。

 

Outlook

Outlook 是最古老,且令最多人困擾的收信軟體,常見的問題分別為:

  1. 預設圖片不顯示,需使用者授權才進行下載
  2. 會壓縮過大的圖片,在超出限制時會變成一條線

怎麼辦?

  1. 關於圖片不主動顯示的情況,我們已經在這篇文章討論過解決方案,請參考。
  2. 經過測試後發現,每張圖失效的大小並不一樣,因此並沒有一個確定的值。唯一能知道的是,過大的圖片會被 Outlook 直接壓縮成一條線,因此寄送前請務必進行測試。只要在測試時圖片能夠正常的呈現,就不會有問題。

Gmail APP

相較於 Outlook 的情況,個人認為 Gmail app 的問題更常被行銷人員忽略,個人強烈建議如果沒有在 Gmail app 上檢視過自家電子報的話,可以從今天開始做。

與桌機和 iPhone 上的郵件 app (包含內建郵件 app 和 Gmail app) 不同,Gmail app 會主動將寬超過 330px 的圖片進行水平的壓縮,下圖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我的這位朋友是如何被 Gmail app 蹂躪…。

feather-label(圖片來源:Chad Sparkes, CC License)

放在電子報中寄出,並用Gmail app開啟後…feather-2048-1536-gmail-app-e1439535483493“這位可憐的老兄一夜之間長高了好幾倍…"

 

一般情況下會用到寬 1500 圖片的情況並不多,這裡用的是比較誇張的例子。當然,如果你會使用這麼大的圖片,那你最好現在去看看自己的電子報在手機上長什麼樣子…。

怎麼辦?

將寬設定成 100%,而非固定數值,可以避免圖片在被 Gmail app 壓縮而變形。該怎麼做?如果是直接改 html 原始碼,請參考以下範例

<img src=" feather-2048-1536.jpg" style="width: 100%;" />

如果是使用編輯器的話,則是將影像屬性 -> 寬度的值設為 100%。這裡使用電子豹的編輯器作為操作範例。

img-width-100

 

經過調整後,這張 2048*1536 的圖片,在 Gmail app 上的呈現結果如下

feather-2048-1536-width-100-gmail-app-e1439536095133

總結

對於使用單一圖片的電子報來說,進行以下的操作可以簡易和快速的解決 Outlook 和 Gmail app 上圖片顯示不正常的問題,並做到兩者兼顧:

  1. 將圖片的寬設為 100%
  2. 確認圖片大小不會被 Outlook 壓縮為一條線

這麼做或許不能解決 100% 的圖片顯示問題,但是可以讓非技術人員在最快的時間內有效提升圖片的顯示效果。

這些數據皆是透過測試得出。如果你認為有更好的方法,或是數據哪邊有出入,也歡迎一起提出討論。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IBM:混合雲技術已成熟,為企業布局首選

Posted: 19 Aug 2015 03:45 AM PDT

cloud

(Photo by  freestock.ca ♡ dare to share beauty)

IDC 預測,2015年全球雲端市場規模為 1,118 億美元,2018 年更可達到 2,000 億美元,全球企業雲端化已是既定趨勢。雲端運算自 2008 年開始引起國內較多討論,七年後的今日,台灣已有七成企業著手推動雲端相關專案,可見多數國內企業已瞭解建置雲端的重要性與好處。

然而,考量資安與成本議題,大多數企業仍未導入雲端,以大型製造業與流通業者為例,建置核心雲端服務比例偏低,仍以電子郵件、視訊會議、線上儲存等非核心應用為高。對於企業資訊長而言,是否將公司內 IT 系統全面轉換至雲端系統,若決定導入,選擇私有雲抑或是公有雲,仍是目前的主要考量。

10547c8混合雲橋接私有雲與公有雲。圖片來源:LinkedIn Pulse

混合雲成為企業雲端趨勢,七成大型企業兩年內導入

隨著雲端技術發展成熟、應用數量暴增,使得雲環境複雜程度提高,造成企業管理上的挑戰,單獨使用私有雲、公有雲已不敷需求,因此綜合兩者優缺點的混合雲(Hybrid Cloud)也因此誕生。

混合雲簡單來說,即是結合私有雲與公有雲的雲端架構,利用開放標準或跨雲技術讓雲與雲之間能夠互通有無,並保有各雲的獨立型。混合雲不僅擁有私有雲的安全性,同時也具備公有雲的資源彈性,解決了多雲混合的管理難題,讓企業能夠更彈性地調度資源。(私有雲、公有雲、混合雲定義可參考這裡

2015-08-19 18.27.01《Gartner Hype Cycle for Cloud Computing, 2015》

 

事實上,在Gartner的2015年雲端技術成熟度曲線報告《Gartner Hype Cycle for Cloud Computing, 2015》中,混合雲技術已進入青年期階段,預估2至5年內可達到市場量產的高峰,相較於私有雲與公有雲,混合雲帶來的好處更高;預估2017年底將有70%的大型企業導入混合雲。美國電信公司XO Communications同樣預測,2017年將會有86%的企業建置混合雲。在技術面與實務面皆顯示,企業導入混合雲的比例顯著提升。

 

建置混合雲致勝關鍵,掌握四大步驟

灣IBM雲端事業部副總經理蔡琮裕指出,混合雲不只是資料與應用的轉換,更需要一個能夠整合運算、儲存、安全、網路、應用與管理的維運平台,把內外部環境都納入管理,對於企業而言才能享有布局雲端所帶來的競爭力;可依循四大步驟,打造最適合的企業雲端環境:

Step 1:制定雲端策略

根據商業策略決定如何整合IT基礎架構、選擇應用平台、建立資料處理能力、聚焦雲應用。

Step 2:排定優先順序

釐清企業內各種運算負載的重要性,將使用者導向運算部署到公有雲;傳統IT與核心商務應用則轉型為私有雲,節省維運成本並提高彈性。

Step 3:引進七大原則

挑選雲服務必須遵循七大篩選原則,包含開放標準、全面資安、高度整合、可視管理、無縫交付、廣泛可攜、在地服務,可確保當下與未來採用的雲服務都能納入統一管理,消除複雜性。

Step 4:選定合適情境

台灣多數企業沒有建立與維護混合雲的實務經驗,建議可參考業界運作成熟的混合雲服務,如雲端與行動應用提升與消費者的互動、隨需引進外部資源滿足爆量需求、雲端開發與1:1壓力測試,先行試作累積經驗,選擇當下最適合的應用情境導入。

minisite screen shot 0813IBM推出雲端成熟度檢測,並提供Apple Watch抽獎機會。資料來源:IBM Taiwan

 

如何強化雲端競爭力?專家把脈一測便知

蔡琮裕認為,從國外發展較成熟的混合雲案例來看,許多企業都是在多雲混合的複雜性與管理問題浮現後,才開始思考部署混合雲,國內企業可參考這些經驗,縮短學習曲線。

邁向成熟雲應用還缺哪些條件?選擇甚麼架構能夠滿足未來需求?讓專家為您找答案!立即參加IBM「雲端成熟度」線上檢測,了解企業目前的雲端現況、規劃、溝通,並由IBM專家群為您量身打造雲端策略與實戰方針! →立即檢測,還有機會抽中Apple Watch!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四個月使用者破千萬,當紅直播服務「Periscope」卻說:我們在乎的是另一個數字

Posted: 19 Aug 2015 03:25 AM PDT

1*Zd4LbD1T1dKRgV_NsNZ7Iw

Twitter 今年 3 月收購的行動直播 app「Periscope」先前曾與 Meerkat 共同掀起一陣行動直播熱潮,上週,Periscope 團隊發表了一篇文章,宣布使用者數已在短短四個月內突破千萬,但團隊關注的,卻是另一項數字:

收看時數。

日活躍使用者近 200 萬,每天看掉 40 年直播

前幾天,Periscope 在 Medium 上公佈了一些數字,包括從 3 月 26 日 app 推出後到 7 月底這四個月之間,使用者數突破了 1,000 萬,DAU(日活躍使用者)數更是逼近 200 萬。

1*Vr993M2wiOqOzcgAXAqIgQ

不過,Periscope 團隊強調,他們重視的,其實不是使用者總數,也非大家一般會感興趣的 MAU(月活躍使用者)或 DAU,而是使用者在 Periscope app 上收看直播的總時數:現在 Perisocpe 使用者每天要看掉總長超過 40 年的直播。

團隊表示這項數據謹計入 Periscope 的 iOS 和 Android app,未來會加入網站的資料(Periscope 的使用者也可在網站上收看直播)。

最佳化「DAU/MAU」未必能將產品帶向成功

為什麼 Periscope 這麼重視收看時數?團隊做了以下的說明:

更能反映 Periscope 提供給使用者的價值。 Periscope 團隊認為,對直播主(broadcaster)來說,「成功」就是大家會看更多、更久;對觀眾來說(觀賞直播、參與聊天的使用者),「成功」就是有更多高品質的直播內容可以觀賞、讓他們想要參與其中;而直播主與觀眾的成功,就是 Periscope 的成功。

收看時數可以捕捉到 Android/iOS app 之外的觀眾。 除了 app 之外,其實在 periscope.tv 上也有非常大量的觀眾,這對直播主內容的到達率大有幫助。團隊對表示未來也會跟大家分享 periscope.tv 上的數據,他們正在努力中。

聚焦於收看時數可免於陷入追逐 DAU 或 MAU 的痛苦。 Periscope 認為,收看時數的好處在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每日活躍使用者或是美月活躍使用者,並且避開那些數值的限制。因此儘管每日活躍使用者數量呈現上升的趨勢,團隊依舊不認為那是衡量產品成功最重要的指標。

1*oKj4hwRlWPQDozJMLAMYeg

Periscope 團隊認為,最佳化「DAU/MAU」指標無法正確驅動團隊去創造出使用者喜愛的產品。為什麼呢?因為假如團隊要追求 DAU 指標,那麼他們只會投資一大堆傳統的流量成長數、病毒是擴散機制和行銷工作去刺激下載/註冊數。團隊不認為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可讓 Periscope 在市場上取得成功。

關於使用者數字這件事,Twitter 共同創辦人、前執行長 Evan Williams(他後來創辦了 Medium)也曾質疑過「每月活躍使用者」數字的意義。1

有多少人是真的在用你的產品?

過去,我們在談到「流量成長(Growth Hack)」概念時,也曾經強調,不能只看頁面總瀏覽數、註冊帳號數、月活躍帳號數⋯⋯ 如果要進一步了解產品的發展和使用情形,必須要看其他的指標,在 〈什麼才是衡量產品的關鍵指標?〉 這篇文章中,作者 Josh Elman 這樣說:

在 LinkedIn,我們不談頁面總瀏覽數,而是「檔案瀏覽數」——有多少人用 LinkedIn 搜尋、找到別的使用者,以及多少 LinkedIn 使用者他們的檔案有被看過。在 Twitter,當我們擁有極為誇張的流量時,我們關心的是有多少使用者在閱讀他們時間軸上的 tweet,還有使用者發表 tweet 的情況。

今天,每當我看到一家新的公司聽到像是「我們每個月有一千萬獨立訪客、三千萬的瀏覽量」或是「我們的毎日/每月活躍使用者比例為 25%,每位日活躍使用者可以貢獻兩美分的收入」。這些抽象的東西聽起來很有趣。但是當你更深入一點去看,會發現幾乎那一千萬的訪客都是從搜尋引擎被導引過來,點個兩三頁就再也沒回來過。而所謂的「25% 毎日/每月活躍使用者比例」不過是因為那個 app 廣告打得兇,使用者成長得雖快,卻再也沒回用過半次,更別說付費了。

數字很大看似是個不錯的訊號,但我不認為他們是判斷一個產品好壞的指標。當我聽到這些統計數字的時候,我總會提出同樣的問題:

有多少人是真的在用你的產品?

(有趣的是,該文作者 Josh Elman 所屬創投機構 Grey Lock 投資的是 Periscope 的對手 Meerkat。)

不過我想 Periscope 的團隊在高興之餘,也充滿著警覺,因為除了母公司 Twitter 近況不佳之外,Facebook 也在 8 月 5 日於旗下供名人(或公眾人物)專用的 app「Mentions」推出行動直播功能「Live」,並且很快就告訴媒體這項新功能未來其他經過認證的頁面管理者也能使用。2事實上,Facebook 應該注意行動直播服務好幾個月了,他們 Creative Labs 的首席設計師 Mike Matas 在 Meerkat 和 Periscope 受到矚目後沒多久就註冊了帳號:

2015-03-29 23.52.25IMG_6601
更不用說,其他像是 YouTube 或 Snapchat,恐怕也都正在密切關注著行動直播。也許 Periscope 在這場行動直播戰打贏了第一局(Meerkat),但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頭。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老是被網路設定搞瘋?Google 推出「OnHub」路由器,保證提供快速 Wi-Fi!

Posted: 18 Aug 2015 11:13 AM PDT

google onhub

還在為如何設定家裡的路由器而煩惱嗎?Google 今天推出與中國網通廠 TP-LINK 合作開發的無線路由器「OnHub」。

搭配 Google On app

google onhub 3

Google 強調 OnHub 可以為使用者帶來快速、安全、易用的 Wi-Fi,透過專用 app「Google On app」(有 Android 和 iOS 版),可引導使用者簡單地完成設定、迅速連上網,並且管理連線裝置的優現順序,還可新增/管理網路的管理者,並在需要進行故障排除時告訴使用者該如何處理,也可透過 app 將密碼分享給指定的朋友。

螢幕快照 2015-08-19 上午1.36.56

Google On app 還會提供 Wi-Fi 速度測試、各裝置的連線狀態監控,還可以開啟遠端控制。Google 強調 OnHub 與 Google On app 會用「人類可以理解的語言」告訴你機器和連線的狀況。

最重要的是,Google 稱 OnHub 是「Future Friendly」,是專為使用者逐漸成長的連線裝置數量所設計,配有 4GB 的硬碟空間,會不斷地透過軟體更新加入新功能而不會中斷你的連線,當然 OnHub 也會提供良好的安全防護。

支援物聯網通訊協定「Weave」

除了 802.11a/ps/g/n/ac,OnHub 還包含了下一代的技術如 Bluetooth® Smart Ready、Weave 以及 802.15.4。其中 Weave 是 Google 於今年開發者大會發表、專為物聯網設計的通訊協定,因此 OnHub 除了是 Google 為了積極提供使用者品質較佳的上網環境,應該也包含在其物聯網的佈局之內。如果使用者用 Android 裝置設定,OnHub 的喇叭會發出一組由聲音組成的 setup code 給 Android 裝置進行設定。

螢幕快照 2015-08-19 上午2.35.21▲ Google 繪製的 OnHub vs. 一般無線路由器比較

OnHub 連線速度最快可到 1900Mbps,支援 2.4GHz 和 5GHz 兩種頻率,可同時讓 128 個裝置連線。為了提供最快的 Wi-Fi 連線,OnHub 以環形安排了 13 支天線——6 支 2.4GHz,6 支 5GHz,以及一支擁塞感應(congestion-sensing)天線。

google onhub spec

OnHub 有藍、黑兩色可選,而且不再有典型路由器的閃爍燈光!改用環形的可調四色光環。

螢幕快照 2015-08-19 上午1.39.31

OnHub 無疑是蠻吸引人的,而且在 Hacker News 引發了熱烈討論,短短幾小時即有兩百多則留言,還衝上了頭條。有人說 OnHub 根本就是一台被包裝成路由器在行銷的伺服器,也有人質疑為何設定 OnHub 需要 Google 帳號。我們只有一個問題想問各位:會不會擔心 Google 又更加瞭解您了呢?

(Google 在使用者條款稱「OnHub Privacy FAQ」會告訴大家哪些種類的資料會被蒐集、使用,使用者也可以改變隱私權設定。不過我們暫時找不到「OnHub Privacy FAQ」,如果有網友發現了歡迎與我們分享。)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IKEA 如何打造內容王國?一窺他們民國 40 年就在做的事

Posted: 18 Aug 2015 01:42 AM PDT

ikea-catalogue-2015

本文作者徐仲威。熱情先決站長。目前正在模仿 Alphabet 用 26 個英文字母介紹自己:Apple、Byword、Clear、Daft Punk、Excel、Futura Condensed Extra Bold、GIANT、Helvetica、Illustrator、James Wan、Keyboard shortcuts、Lineage、McDonald’s、NIKE、Oldie Goodie、Pixar、Queen、Ryan、STRAVA、Taiwan、UFO、Voyager、WordPress、XLARGE、YES、ZARA。

最近在看一本 2009 年出版的書《內容行銷塞爆你的購物車》,裡頭提到許多內容行銷的定義。其中最重要的觀念就是要用「經營媒體」的觀念來經營內容行銷,媒體,指的就是傳統的報章雜誌,或者是主流的新聞網站、部落格,或者是一個 YouTube 頻道。

經營內容行銷的前提就是內容必須對 user 有用,當我們在規劃內容行銷時,必須以此作為核心,然後才開展內容。以 IKEA 為例,為什麼 IKEA 的型錄看起來與別人與眾不同,因為 IKEA 的型錄不只是型錄,IKEA 不僅是把產品圖放上去而已,它還給你居家佈置的情境,讓你理解、感受居家佈置的靈感。

最重要的是,IKEA 在訓練你的審美觀。

IKEA 透過一本雜誌等級的「年刊」當做型錄,裡頭講述著許多居家佈置的風格、靈感、概念,讓你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平凡人,變成對生活風格有所見解的品味者,這就是對 user 有幫助的地方。

IKEA 透過型錄,找到認同它的設計理念的人,因為唯有欣賞 IKEA 的審美觀,才有可能購買 IKEA 的產品,認同好設計可以很便宜,居家佈置也可以想換就換,這些訊息在每一年的 IKEA 型錄中都有帶到,這就是他們核心所提倡的理念。

為什麼 IKEA 要做把型錄做成 8mm 厚的紙本?因為把東西做成看起來有價值,免費送你,你就會捨不得丟。IKEA 型錄可能被你拿來墊熱湯、壓泡麵,它可能隨時出現在客廳的某一處,讓你閒暇無事翻起來看,找尋一點生活中的美感。更有趣的是,你家中的小孩子們,很有可能從小發現 IKEA 型錄的存在,因此也會拿起來看,在潛移默化之下,他們也被教育了 IKEA 的設計理念,然後當幾年之後他們長大了,就變成了 IKEA 的忠實顧客,而且這一切發生得很自然,他們會認為,生活中,不就是該那樣佈置嗎?

如果你不是 IKEA,你該如何產生好的內容?

這是大部分中小企業主或品牌商最容易碰到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不解決,根本沒有辦法繼續往下走。通常,最值得嘗試的做法就是「挖掘現有的內容」,以 IKEA 為例,如果整本型錄都是在講自己的產品有多好,那麼很容易讓人閱讀疲勞,因此 IKEA 每隔 20~30 頁就會插入一則「設計師理念」。這些設計師當初在設計 IKEA 產品時,本來就自己的設計理念,而 IKEA 只是把這些理念問出來,然後寫成文字,接著再印在型錄裡頭而已。(當然,一張專業的照片,和專業的文案潤飾更是至關重要)

ikea▲ 無論是 IKEA 店內或型錄,隨處可見設計師的設計概念

「IKEA 設計師理念」除了扮演平衡型錄內容的角色之外,當然對傳達其品牌理念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這些設計師口中說的每句話,都是 IKEA 自己型錄裡面的「原生廣告」,為自己的產品提供更深一層的價值。就像欣賞美術館裡頭的畫作,如果是自己獨自欣賞的話,也許只是走馬看花,不能參透其偉大之處,但如果有解說員從旁提點,那麼你就會理解一幅作品真正的價值,而不會用「原料價值」來衡量它,認為一幅畫只等於一張紙加上一些顏料,所以只願意用 100 元來購買它。

每個企業或品牌一定多少都有自己的理念與哲學,這些都非常適合拿來當做一開始規劃內容行銷時的基礎內容。不過要注意的是,在口吻拿捏上必須還是要以「自己是個媒體」做為標準,千萬不可以陷入廣告台詞的狀態,你不需要用華美的詞藻來潤飾你的內容,這種雜誌沒人會看,你需要的,就是把內容,用讀者能理解的文字寫出來,即使很樸實也沒關係,因為你是媒體,一個寫讀者願意觀看的內容的媒體。

最後看看 IKEA 在跨越紙本型錄的限制,與數位行銷結合的做法:

另外還有超正經幽默的紙本型錄宣傳影片,完全 Kuso Apple Style,而且內容上是言之有物的: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