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蘋果與 Google 藉數位助理搶奪大數據市場”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蘋果與 Google 藉數位助理搶奪大數據市場

Posted: 12 Aug 2015 03:38 AM PDT

本文轉載自科技產業資訊室,Inside 獲得授權轉載。

Google 與蘋果都正在研發附加智慧型手機之上的虛擬數位助理功能,期望透過這個功能能夠增加使用者的黏著性。同一時間,微軟也在Windows 10裝置中整合Cortana語音助手,亞馬遜則在Echo中提供虛擬助理Alexa。這表示預測使用者需求市場正在爆發中。

蘋果預計在2015年秋季發布的iOS 9中提供了Proactive Assistant功能,能根據用戶保存在iPhone中的訊息去預測用戶的行為。 Google 之Google Now則是整合 Google 搜索與其他雲端服務服務的數據來預測用戶行為。

eetelecomm_11441b_20150810
圖一、蘋果與 Google 藉數位助理搶奪大數據市場

基本上,兩家公司都希望透過虛擬數位助理提高用戶忠誠度,並將用戶鎖在自己的平台內,進而帶來更多獲利機會。對於蘋果來說,希望iPhone用戶可以在兩至四年內重覆購買iPhone,以增加其硬體銷售量。對於 Google 來說,希望搜尋到的大數據能夠吸引更多廣告主,進而從廣告中獲利。

除此之外,數位助理對於智慧手錶和連網汽車等未來裝置,也非常重要。因為預測用戶需求並適時提供建議與滿足這些需求,都能夠黏著消費者。

即使目標相同,但是兩家公司方法還是不同。Google 於 2012 年推出的 Google Now,能夠獲得用戶搜索與瀏覽歷史,甚至蒐集來自 Gmail、Google 日曆和 YouTube 數據,以及地理位置、時間和應用使用情況等訊息,帶來有用的推薦。也就是說,Google 獲知使用者的訊息愈多,就愈能夠判斷使用者真正的需求,以達到真正數位助理的角色。

可是蘋果的方式相對保守,因為其不會蒐集客戶資訊,而是通過手機內儲存訊息進而判斷消費者所需。簡單來說,iPhone 會知道用戶使用什麼應用,何時使用這些應用,以及使用時間多長。甚至,iPhone 還能知道用戶所在位置,以及經常與誰通訊,甚至也能獲取電子郵件的內容。不過,只會利用這些內容識別來電者身份,以及創建行事曆等。

所以,Siri 難以實現類似 Google Now的一些功能。簡單來說,蘋果的方式專注於分析使用者周期性的活動。例如,搜尋到早晨何時聽音樂之後,會在你早晨插上耳機時自動播放音樂。因為蘋果不想利用搜尋蒐集消費者資訊,當然就難以達到 Google Now 的水準。

總之,使用 Google Now 必須犧牲個人隱私,且可擁有更大預測性,但Siri卻不行,就看消費者如何看待其隱私了。

eetelecomm_11441_20150810
圖二、 Google 與蘋果擁有數位助理的核心理念不同
Source :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整理,2015年8月

參考資料:

Daisuke Wakabayashi and Alistair Barr(2015),Apple and Google Know What You Want Before You Do. Wall Street Journal,2015/08/03.at http://www.wsj.com/articles/apple-and-google-know-what-you-want-before-you-do–1438625660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如何透析使用行為,做出精準名單分眾

Posted: 12 Aug 2015 03:33 AM PDT

darts-673229_1280

 

對許多人來說,電子報行銷是一個十分老舊的卻有效的行銷方式。然而,如果不能有效的分眾,不只造成資源的浪費,對於內容不滿意的訂閱者也會跟著離開。一來一往間,你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可能因此而擴大。

在以前,我們討論的名單區隔通常都是單純的按照訂閱者特徵進行:男性、女性、老人、青年等區隔方式,按照訂閱者的屬性進行區隔並發送。

我們還可以做的更好嗎?

隨著技術的進步,使用者的行為都可以被記錄並進行分析。每個使用者的行為反映了他們自身的真實狀況,而我們則可以利用這點,將名單區隔做的更精準。以下提供兩個根據行為區隔名單的方法,讓大家參考。

鎖定活躍開信者

定義活躍開信

作為一個電子報行銷人員,你應該知道名單中哪些訂閱者是較活躍的(常開信 → 喜歡你的品牌或內容),並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將他們視為優先發送的對象。

定義活躍 / 不活躍的方式有很多,如果你的訂閱者平均開信的週期是五次,那麼你可以用五次做為一個時間區隔,對訂閱者進行區隔:

  1. 近五次內有開信
  2. 近十次內有開信
  3. 近十次內沒有開信

將名單分成這三個組別後分開發送,並觀察開信狀況是否和這樣的名單組成有相關性。

如果你不清楚如何衡量電子報成效,建議先了解如何評估電子報行銷的成效

採取不同策略

接下來,你可以開始對不同的活躍度的收件者進行測試。

例如:對於高活躍度的收件者,寄出不同的內容,是否會影響開信率或點擊率?如果他們對於你的黏著度夠高,或許可以透過寄出不含圖片的電子報(有更高機會進入主要收件匣),進而提高點擊率。

而對於低活躍度的收件者,則可以嘗試透過其他渠道提供誘因來聯繫並喚醒他們。例如,寄出一封特別優惠的電子報,並用簡訊、臉書來通知他們。如果在這個情況下仍然無法產生互動,或許可以將這類訂閱者歸類至不活躍的群組,並停止對他們寄送電子報。

 

鎖定開信時間

有些比較細心的行銷人員會紀錄訂閱者的開信時間,這代表什麼,又對行銷人員有什麼好處?長期來說,除非發生巨大的變化,否則每個都會有固定且可預測的生活作習。如果某人長期在晚上 9 點開信,那麼何不在晚上 9 點左右寄給他?這可以保證他收信的時候你的電子報會在他收件匣的上方。

這麼做的好處是,你是根據訂閱者的行為擬發信策略,而不是用個人經驗憑空想像。這也是數位化行銷的好處 – 透過資料分析,找出使用者的行為模式,並做出相應的調整。

持續的對名單進行有效的區隔可能會花上許多時間和資源,然而,對於現代電子報行銷來說,這是絕對有必要的。五年前,把信寄到收件匣可能是每個行銷人員最頭痛的問題。然而,在有許多 ESP 供應商的現在,我們或許可以把標準提高到「在主要收件匣的上方」,就像你會希望你的 SEO、關鍵字廣告排在第一頁一樣。

單純的遵守寄送規範,並讓信箱服務商知道訂閱者願意收到你的電子報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更聰明的寄送電子報,才能在信海中抓住訂閱者的目光。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Vine:正在沉睡中的網路娛樂巨人

Posted: 12 Aug 2015 02:52 AM PDT

9207892856_25f8bc851b_z (1)(photo by Maria Elena)

Twitter 的微影片 App : Vine 正在給人們一些驚喜。跟其他 App 一樣, Vine 在剛開始啟程時,喝彩喧囂聲不絕於耳,跟其他 App 不同的是,當其他 App 毫無例外的沉入水底,它卻在路上加速前進,一路飛奔。

如果你還對 Vine 不怎麼了解,容我再對它進行一次簡短的介紹:它於2013 年的年初發布,當時確是人們熱議的話題以及現象。它之前曾是建立在 Twitter 平台上,定位於「影音社群界的 Instagram 」,如今它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不可取代,獨一無二的移動娛樂平台。它有著自己的風格、表達形式、以及名人圈子。在移動影片 App 還在不斷湧現,熬著盼著能有一天出頭的時候, Vine 已經打造​​出來了非常忠實、牢固的受眾群體。

每個月,超過1 億的人都在 Vine 上活躍著,創造出來了單日15 億次的播放量。根據專門負責調研 App Store 的 App Annie 公司來說,它在13 個國家 iPhone App Store 上排名前100。在美國市場上,它如今的排名已經在 Tinder 和 Shazam 之前。

同時, comScore 表示在美國市場, Vine 在桌面端和移動端兩個入口所獲得真實用戶數量已經達到了3450 萬,這幾乎已經與 Snapchat 比肩。後者在過去的一年時間呈現飛速發展的態勢,投資人對其的估值已經達到了160 億美金。

Vine 能夠長盛不衰的原因

之所以 Vine 能在這急速奔騰​​的「網路之河」中巍然屹立,甚至還會不退反進,其主要原因是它提供了一款非常簡單易上手的影片主機服務。當然像它這樣的服務,能夠與 Twitter、體育節目、電視片段非常好的結合在一起不值得讓人驚訝,畢竟 YouTube 上面也有很多人可以沒有獲得某種許可就可以上傳影片。但更多名人、比賽隊伍、聯盟成員,其中包括了 Major League Baseball(美國職棒大聯盟)更願意使用 Vine ,快速的捕捉賽事以及生活中的某些片段瞬間。

與其他影音主機服務相比, Vine 意味著一種前景更加廣闊的數位科技趨勢。 Vine 的影片天生就與「移動」二字牽連在一起,在這個數位化移動漸成主流的時代中,人們越來越願意流連忘返於越來越小的屏幕中,甚至於 Apple Watch 都催生了新一批的「低頭族」。對了,最近在 Apple Watch 的介紹影片中,你可以看到有一款非常簡潔的 Vine App 登陸手錶界面。

這是 Vine 在大趨勢上所佔有的優勢,比這個更加令人羨慕的是它培育了一大批草根內容製造者。這些年輕的,創意無限的視頻製作者源源不斷的往 Vine 這個平台投放有趣的微影片,其內容題材無所不包,從相對專業的藝術、音樂才藝展示,到相對簡單的講段子,穿著迷你裙表演一些小品或者模仿秀,這些內容不斷的激發著 Vine 的生命力,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湧入。排行榜靠前的那些名人們經常相互之間會@ 以及聯手搞一些小的創作,更是讓 Vine 的人氣扶搖直上,成為了 Vine 產品的獨特魅力。

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 Lele Pons ,他是唯一一個在 Vine 上實現了60 億累計播放量的 Viner ;當然還有 KingBach ,它的幽默影片往往以特別辛辣的手法諷刺了戀愛關係中的男女以及逐利的商人;這其中不得不提到 Logan Paul ,著名科技媒體 TechInsider 專門做了一篇關於他的訪問,配圖是位於他舊金山的公寓,他光脊背站在一個巨大的麥克風跟前,他接受記者採訪時稱:「我要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屌的娛樂家!」

跟 YouTube 一樣, Vine 讓那些曾經默默無聞的普通人徹底找到了施展自己才華的舞台,在未經任何公關公司包裝的前提下,僅憑著自己的創意和技術,搖身一變成為了更加炙手可熱的草根明星。當他們發布一個影片上去的時候,一般都能帶來數百萬的瀏覽量以及數千條評論!

1439266841712

不著急變現的 Vine

但是 Vine 目前還沒有直接產生獲利,而且目前看來它也沒有什麼具體的獲利計劃。它看起來並不為這件事煩惱。畢竟,它已經成為了所有創作者長袖善舞的平台。在上面,很多人將自己的作品中夾雜上某些品牌的宣傳。 Twitter 看到了這裡面所蘊藏的潛力,今年早些時候收購了一家專門為這些內容製作者做代理的經紀公司 Niche ,如今很多為品牌做宣傳的創意策劃都是由 Niche 公司經手完成的。

還有另外一個值得稱道的地方:你可別覺得 Vine 這個平台已經被那些人氣大咖徹底壟斷,任何一個帶有創意的 Vine 視頻隨時都有可能進行「病毒式傳播」。這一方面得益於它跟 Twitter 的深度連接,其次還有 Vine 所特有的「再循環的推薦機制」。

Vine 的用戶體驗負責人 Jason Mante 表示:「你在使用 Vine 的時候,不會覺得是在朝著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喊話,你發出的信息不會就這麼杳無音信,毫無回音。目前無數人在將內容、創意、故事放到 Vine 上,​​就是深知這裡隨時隨地有數百萬的人等待著這些作品的登場!」

相較而言, Vine 的母公司 Twitter 就過的不是那麼開心了。如何制定後續的發展計劃,是 Twitter 公司最近不斷開會提及的議題,但是在這些會議上,令人奇怪的是 Vine 似乎被擱置在一邊(雖然這家公司只有四十名員工),沒人提起這個產品的重要性。

Twitter 的股價從今年4 月份開始已經跌去了將近50%,如今愕然發現自己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它必須重新開啟新一輪的用戶增長方案,重新構思自己的產品在邁向更廣闊市場上的定位,與此同時,它還經歷著一場比較尷尬的 CEO 接替。

在它最新的營收電話會議上,聯合創始人以及臨時 CEO Jack Dorsey 陳述了 Twitter 目前的商業發展策略,但是只是中間一兩句話提到了 Vine 。 Twitter 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 Periscope ,這款即時影片直播產品身上。它於今年早些時候被 Twitter 收購。

這樣的戰略方針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Twitter 正在試著將自己發展成為一家即時發生的事件展開討論的全球性平台。而 Periscope 的「即時」特點,比 Vine 更契合 Twitter 的戰略目標。畢竟, Vine 上面的影片​​要是想獲得人氣,肯定得提前進行策劃、編輯等環節。

正因為 Vine 所取得的成績, Twitter 雖然沒有過多的在意它,卻也沒有親手毀掉它。它只是將 Vine 作為一個獨立的公司取運作,這種方式往往見於很多大公司在尋求收購機會的時候。但是 Quartz 曾經問過 Twitter 的代表:「你們是否計劃繼續投資,支持開發 Vine 呢?」對方給出了非常肯定的答案:「我們會的!」如今, Vine 還在向全社會公開招募很多崗位,其中包括了產品經理、iOS 工程師、音樂內容策劃。

Vine 自身的處境其實非常特殊。它很小,資金充裕,安穩的活在一家大公司的羽翼之下。它的負責人並不是那種八面玲瓏,招蜂引蝶的領袖(聯合創始人以及之前的總經理 Dom Hof​​fman 很早之前就離開公司了)。它同樣也不是如今投資權估值風潮中被眾多投資人熱捧的對象。

但是,它有著它自己的生態圈,也正因為上述的這些特點,讓它一直穩紮穩打,在這個新陳代謝極為快速的科技圈裡過的有滋有味。毫無疑問,它正在成為網路創意娛樂圈子裡面不可忽視的平台和工具。

所以,為什麼不給予 Vine 更多的期待呢?

1439267255248

(本文原載於:TECH2IPO)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