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陳嫦芬:創業者,不要輕易稱自己為創業家”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陳嫦芬:創業者,不要輕易稱自己為創業家

Posted: 04 Aug 2015 06:06 AM PDT

AAMA2

陳嫦芬,曾任元大金控執行長兼總經理、瑞銀集團投資銀行(UBS)亞太區副董事長、匯豐金融證券集團台灣區總經理等職,現投入兩岸創業家教練顧問服務與大學職場素養教育,兩年任教北京清華經濟管理學院MBA,即成為清華二十年來極少數被評價特優的師長,後於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創辦萌拓學堂,引進企業導師制,讓畢業生能在國際人才市場上競爭,取得立足之地。亦為AAMA台北搖籃計劃第二期導師,其對經理人素養、領導力、企業管理的深度見解與犀利風格,讓學員們無不爭相請益。

以下節錄陳嫦芬在AAMA台北搖籃計畫第二期的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內容:

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我就提醒你們:不要輕易稱自己為創業家。家,大家也,是別人給你的勳章,不是自己別在自己身上的,所以各位做點小生意,你們就是一個創業者,在你們還沒有成為創業家之前,請維持這樣的心態。

創業家的3個禮物

我給各位三個領導力的建議,這三個我曾在中國耶魯大學校友會分享過,在這裡我送給各位從AAMA畢業的創業者:一個「刻意」,一個「不刻意」,一個「不在意」

第一,「刻意」

你的公司在急速成長的階段,那個時候無時不刻自知自己是個創業者、是創辦人、是CEO,高度的持續承擔、持續學習,勿忘初衷。對外你的領導力應該全然展現在「你,就是你公司的招牌」,一個「刻意」就是always mindful about who you are。

第二,「不刻意」

你做事的時候,融入團隊,不要bossy,你只是團隊的成員,請善用你辦公室的人才資源,不要強調自己是創辦人、是CEO,不要任意使用你的executive privillige;「不刻意」是向大人學習的時候,要謙虛、覺知自己的不足,不刻意強調自己是CEO;記得第一次上課,我說「CEO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r」,如果你的公司只有你一個executive,你根本不可能成為CEO,對嗎?所以你就是一個創辦者。

第三,「不在意」

「不在意」就是專注在你的創業目標,不要被旁人的雜言閒語所干擾,特別要防備那些惡意的批評。這個社會是很複雜的,所以我期許大家不要太在意他人的意見。

一個「刻意」,一個「不刻意」,一個「不在意」,這是我希望對各位有幫助的。

創業家,需精進個人素養

另外,各位在這個階段,對於「領導部屬」,不需要我來教,我教領導力也從來不教「領導部屬」,我覺得每一個人心橫一下,都可以很bossy,不需要教你就會指揮別人,這是一種人的劣根性(玩笑話)。我期許各位從現在開始,專注在「個人領導力」,就是持續精進個人的素養,我要教大家一個日文「躾(shitsuke)」,在日文的漢字是「教養」,但我研究過它的意涵其實是「素養」,「素」就是自己原來的本質,就是你的質地,「養」就是內化、持續精進自己的過程;內化所得,再來養你的素,希望各位在成為真正的創業家之前,要持續透過學習,滋養你的質地,在從而學習,繼續滋養,繼續累積成長。至於方法上,我希望各位從態度、品格、自覺力,到信念的強大,來做各方面的強化。

 

口述/陳嫦芬

文字整理/柯雙華

(AAMA台北搖籃計劃版權所有,轉載需經授權)

嫦芬老師Coursera平台上提供【職場素養】線上影音課程,本課程內容主要根據 老師在國際專業機構的服務經驗、管理領導的心得,以及緣此主幹思想,所延伸出對各類議­題的看法。課程中有職場實境介紹、做事原理分享,供學生為練習、思考之參考。

  •  深入瞭解職場的進退應對
  • 提升國際視野與專業能力
  • 融入職場、盡展個人才學

課程連結: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professionalism進入連結→點擊『免費加入』→ 8/11 開課,即可以自己安排學習計劃,享受全部六講的精華課程。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小朋友偷懶不刷牙,運用 IoT 不用盯著也能做到監督

Posted: 04 Aug 2015 01:47 AM PDT

Figure1-CompletedProject_cropped圖1  – 完整的T.E.E.T.H專案

關於作者 Nathan Carver經過曲折的道路來到物連網的領域。以前曾經在Ringling Brothers扮演小丑,他現在是一家名為Crisp Media的移動廣告公司的工程副總。之前的工作包含管理一個專業的服務部門, 創辦一間軟體公司,在Singer and Saw表演,並且在Hudson河航行。他住在紐約且其他的專案可在此取得

 

創建T.E.E.T.H. – 將英特爾® Edison 物聯網技術帶進您家中 Nathan C. 於2015,1月15提交Share

這個DIY專案向您展示如何將一個從商店裡買來的牙刷架轉變成一個家用物連網的產品。英特爾 Edison 開發板提供了 一個小巧且有計算能力的方式來鼓勵健康習慣—只需要使用您既有牙刷與牙膏。 為英特爾Edison開發板開發程式可能會用到您已經掌握的程式技能。因為這個開發板內建無線功能並且執行node.js來連接硬體,您可以使用 JavaScript*來編寫程式。這意謂著大多數的網頁開發人員能夠以英特爾 Edison 開發板快速的開始編寫物聯網程式。 下列步驟概述所需的開關、螢幕和感測器並將任何一個牙刷支架轉變成為 T.E.E.T.H 鼓勵每人健康的定時器。原始碼的部分展示了一個簡單的 node.js 專案如何控制那些功能並聯結到網際網路來做雲端分析與郵件傳送。圖一為整個專案的顯示圖。

使用 T.E.E.T.H 智慧型牙刷計時器

首先將您的牙刷從支架中取出。計時器便啟動並等待您開始刷牙。由美國牙科協會*所推薦的兩分鐘刷牙時間,計時開始時LED螢幕中會顯示鼓勵的文字。螢幕中的顏色會逐漸淡去直到您刷牙結束。別擔心如果您閉著眼睛刷牙,會有聲音播放直到結束來提醒您。當您放回牙刷(或是您離開房間並關燈)之後計時器便會停止。在這之後,支架會將您的時間資料上傳雲端。如果您有達到您的目標,他還會發送一個祝賀電子郵件。最後您能登入雲端查看每隻在支架裡的牙刷的進度。您可以監控這些物聯網資料來鼓勵家中成員養成健康習慣。

 

購買與計畫

開發此專案所需時間預估: 2-3小時

費用: $75 -- $100 (約台幣2250-3000元左右)

圖2顯示這個專案所用到的各個部分

fig-02-parts-used-for-t.e.e.t.h.-project圖2 – T.E.E.T.H專案所用到的各個部分

 

材料

  • 牙刷支架
  • 英特爾Edison計算模組
  • 英特爾Edison擴充板
  • 控制桿開關(每隻牙刷一個)
  • 塑膠平台(每隻牙刷一個)
  • 10K 電阻(通孔,每隻牙刷一個)
  • Grove – LCD RGB 背光
  • 光阻器光線感測器
  • 壓電陶瓷蜂鳴器
  • USB接口的通電電池
  • 矽黏著劑與密封劑
  • 專案代碼
  • 連接線

工具

  • Intel® XDK IoT Edition 和USB線的電腦
  • 烙鐵與焊錫
  • 根據您選擇的支架適合的切割工具

步驟

1. 準備支架

我選擇一個竹製的夾刷支架,所以我能夠輕易的鑽出所需的孔並裝上所需要的元件,並且大部分的走線是隱藏在內部。您所需的工具取決於您選擇的支架的材料。又或許您可以製作一個底座來代替。 掛載一個LED螢幕在前方 在支架頂部鑽出一個足夠容納整個LCD的洞。然後將切下的部分為螢幕切出一個較小的洞。用竹子碎屑填滿並將組裝黏回支架(圖3)。

fig-03-mounting-the-led-screen圖3 – 掛載LED螢幕

另一個方式是您可以簡單的將整個模組用螺絲釘鎖在外部。這根據您個人的審美觀。不論您怎麼做,要點是確保您的LED線能夠連接到將被掛載到背後的英特爾 Edison 擴充板。

 

底部加入槓桿開關

任何偵測動作的感測器在此皆能用。我選擇槓桿開關而非紅外線傳感器之類的東西來降低耗能。不過,一個牙刷約只有15克,所以您需要一個非常敏感的開關。

由於開關很小,所以我還加了一個平台讓牙刷放置在支架中的任何位置都能觸發開關。我的平台是 從一個塑膠工具箱的隔板上切割下來的。(我通常會準備比實際上所需要的還多一些,因此切出一塊適合的平台很快也很便宜)您還要焊接一條連接線到開關。將一條線接到地/共用腳位,另一 條接到NC(通常是關閉的)腳位。

fig-04-mounting-lever-switches圖4 – 安裝槓桿開關

因為碰觸槓桿的背面並不會觸發開關,我已經安裝好開關所以背面實際上是在牙刷支架隔板裡面(圖4)。至於LCD螢幕,須確保您的線可以接到擴充板。我在支架背面鑽了一個洞將線材(大部分)隱藏起來。

 

在前方增加一個光線探測器,並在後方增加一個蜂鳴器

焊接一根足夠長且能夠接到支架背面擴充版位置的連接線來準備光線探測器和蜂鳴器。我在前方鑽了一個適合光線探測器的孔 (圖5)。位在前方的位置剛好使感測器能夠精準的讀取房間裡的環境燈光。我在背面的位置切出一大一點的洞給蜂鳴器,所以對於牙刷支架原本的外貌不會有太多的影響,還能預防在早上的時候聲音太大聲。

fig-05-holes-and-mounting圖5 – 孔洞與蜂鳴器和光線感測器的安裝

暴露的電子零件防水處理 因為這個專案必定會被弄濕,所以為您的連接線做一些防備措施。利用防水膠或者是其他的黏合劑來將外露的電子零件和接線覆蓋(圖6)。例如我在LCD組件背面使用了很多的防水矽膠。但是要確保槓桿開關沒有被覆蓋而且他們還能保持倆良好的接觸。

fig-06-waterproof-silicon-another-sealant圖6 – 使用防水矽膠或另外一種黏合劑來防水

將組件連接到擴充板 我第一次做這個專案的時候用了一塊麵包板來測試我的開發板和連線(圖7)。您可能在最後幾個步驟的時候也需要做同樣的事情。

fig-07-breadboard-wiring-battery-lcd圖7 – 麵包板接線,電池,和LCD螢幕

 

按上圖將元件連接到開發板的腳位(圖8)。大部分都可以直接連接,但是我有加了10K的下拉電阻來降低開關的噪音和防止讀取錯誤。

fig-08-connections-breakout-board圖8 – 擴充板的連接

將英特爾Edison運算模組加到開發板上,如此一來您的硬體部分就大致完工了。我們會很快的裝上電池。現在您的專案應該十分類似下圖所示。

fig-09-hardware-setup-almost-done圖9 – 硬體安裝基本完工

 

2. 準備英特爾Edison開發板和雲端服務

英特爾的物聯網站上有英特爾Edison開發板起動與運行的文件。按照這些指示將您的電腦連接到開發板上。

無線網路的設置

因為這個專案使用Wi-Fi連接雲端並發送電子郵件,您也需將板子設定連接到路由器。這簡單的運用英特爾 Edison 開發板既有的功能,更多的資料可以在上述的入門聯結中找到。

設定一個物聯網分析帳號

這個專案使用英特爾物聯網開發套件雲端分析來儲存資料。您可以從下列網站創立一個帳號: 網站連結

將元件新增至雲端

在物联網分析表中完成你的英特爾Edison開發板注册後,你必須通過創建定制的元件來為你的数據準備雲。您將為每支牙刷創建一個訂製的元件。您所給定的名稱將會在您的報告當中顯示。按照這些指示來開啟您的元件

在英特爾Edison開發板上註冊元件

一但在物聯網分析表上新創好元件,您需要在開發板上註冊這些元件。您在這個步驟所使用的名稱將會是把 資料存到雲端的原始碼中所使用的名稱。在開發板上註冊元件請參考相同的指令

在英特爾Edison開發板上啟動英特爾代理引擎

英特爾Edison開發板使用一個內建的服務來跟雲端通訊。這個服務必須執行這些程式來連接與傳送資料。在完成上面聯結中所提到的指令後,您就可以發送指令來測試板子能否聯接到雲端並且傳送資料到您的客製化元件。

 

3. 編寫英特爾Edison開發板程式

當硬體完成而且服務也準備妥當,是時候來編寫T.E.E.T.H的程式了。

英特爾XDK IoT Edition聯接開發板

英特爾 XDK IoT Edition 是協助您在開發板子上新增 node.js 專案的開發環境。它包含很多範例。相關文件可在下列聯結中找到

載入程式

在 GitHub上下載或複製原始碼。這個檔案依循一個小的node.js專案的結構

  • readme.md – 文件及版權資訊
  • package.json – 定義相關文件的 專案描述
  • main.js – 執行T.E.E.TH的所有程式碼
  • node_modules –當您第一次新創這個專案相關函式庫的目錄

設定SMTP服務

在main.js上方定義了許多的常量。您將需更新很多值來匹配您的家裡環境與您的喜好。至少,您需要更改 MAIL.user,MAIL.pass 和 Mail.brushTo 的值。這些屬性定義了 SMTP 郵件服務如何聯接網際網路以及 T.E.E.T.H 電子郵件應該送往何處。

fig-10-configure-mail (1)圖10 – 設置Mail.user,Mail.pass,Mail.brushTo

使用已註冊的分析元件名稱

使用您在常量區域裡所註冊的物聯網分析表中的名稱, METRICS.brushComponent. 這是一個您的專案當所有元件的陣列。對我而言,它有兩個元素。

fig-11-intel-analytics-dashboard圖11 – 物聯網分析表

加入更多的牙刷

如果您已經做好一個容納兩支牙刷以上的支架,您必須更改程式中的常量區域來反映這個事實。當牙刷相關數值出現時,程式會使用陣列結構。按照這些常量為每支牙刷新增額外的陣列元素: METRICS.brushComponent, MAIL. brushTo.PINS.brushSwitch, SCREEN_MSG.brushName, TIME.brushPreptime, and TIME.brushGoaltime.

 

4. 了解程式碼

儘管這個專案可能由多個檔案組成,每個元件一個檔案,我覺得如果只有一個main.js檔案會更加簡單。這個專案不需要很多程式碼,因此更多的文件可能複雜化這個簡單的專案。

 

所需的函式庫

一個node.js專案,程式碼依賴其他的元件來跟硬體、分析程式、和電子郵件溝通。

常量

這是唯一需要修改的地方。根據需求更改常量值,來改變顏色、螢幕訊息、電子郵件,甚至時間間隔。

計時器

為了簡單化,所有的計時器都存放在全域物件中。這樣允許setTimeout和setInterval的函式呼叫來存取計時器。

日誌

日誌類別輸出控制台訊息,按照傳統的方式根據錯誤、警告和資訊來限制輸出。

感測器

感測器類別,您會發現控制通用輸入輸出腳位的原始碼有多簡單。牙刷開關與光線感測器的值在這裡被讀取。

蜂鳴器

蜂鳴器類中的大部分程式碼被用來播放計時器開始與結束的輕快鳥叫聲。

螢幕

螢幕類負責所有LCD螢幕的指令,它通常有兩個功能:顯示文字消息和改變背景顏色

郵件

郵件類利用 SMTP 並使用所需的 node_module 來傳送電子郵件。當傳送嚐試失敗時它包含了 一些錯誤檢查。

韻律

韻律類是幫助的最後一項。他用板子上的本端接口來傳送分析資料到iotkit-agent程式。一旦連線時錯誤發生,錯誤訊息會被送到控制台以便偵錯。

牙刷

這是主要類別,包含了這個專案中所有的邏輯。牙刷呼叫感測器類別來監控開關與燈光,蜂鳴器發出聲音警告,螢幕類別顯示訊息,郵件類別傳送郵件,韻律類更新物連網開發板。如果您想要更改您的功能,這裡就是所需更新的地方。

 

5. 測試

趁著開發板和牙刷支架還連接在電腦上時花些時間做測試。這是在您的環境下檢查控制台輸出與偵錯程式碼最簡單的方式。

確認感測器與顯示

使用英特爾XDK IoT Edition的Install/Build按鈕將程式碼發送到開發板並執行NPM來建立node專案。按下運行按鈕來啟動T.E.E.T.H.

透過使用一根牙刷來啟動支架內的每一個控制開關來測試支架。您將看到LCD螢幕點亮並且能夠顯示控制台的輸出。同時,蜂鳴器應該響起而且如果您遮住光線感測器,計時器應該關閉。

檢查郵件

讓計時器運行到最後以便執行電子郵件的功能。根據您的服務而定,您應該在幾分鐘之內在您的收件夾中收到一封電子郵件。

查看分析

最後需要確認的是分析的部分。使用您的支架上所有的牙刷來測試每個開關。登入分析表並確認您看到每個客製化元件的資料。

 

6. 加入電源

最後終於準備好將英特爾Edison開發板從您的電腦上移開,並將牙刷支架作為一個獨立的物連網設備放回浴室。

安裝電池

用一個有USB線的可充電電池來替擴充板提供電力(圖12)。我用的是研討會時的所送的展場禮物。它本來是幫手機充電的但是在這個專案中也十分適合。我保留了USB接口以便充電。

未命名圖12 – 安裝電池

完成英特爾Edison開發板封裝

記住這個專案會被弄濕。採取預防措施來保護您的電池和開發板以及任何外露的電子元件。這是我最後版本的圖片。

Figure1-CompletedProject_cropped (1)圖13 – 最後版本

更進一步

這個專案中我們只是剛剛開始利用英特爾 Edison 平台的無線網際網路和雲端資料的可能性。這些原始碼可以簡單的修改應用於其他的技術。例如,您也許要用純文字或是推特來取代電子郵件。又或許您使用其他的雲端服務例如Xively取代物連網分析。甚至傳送給喇叭的開始和結束聲可以換成您所喜愛的mp3檔案。您可以利用替換node.js模組來快速的調整您想使用的模組。

此外,智慧型牙刷可以更加智慧化。類似Nest遇到T.E.E.T.H。目前資料只是單向的輸出到雲端,但是利用這些資料當成計時器的輸入將其變成一個學習工具。例如,如果您似乎從未在整整兩分鐘完成,計時器可以給您設定較低的目標來增加每次成功的機率。與其使用一个固定的準備時間,一個對刷牙環境聲音有反應的感應器可以適應你的習慣。即使不做任何调整,这仍是一个將物聯網帶進你家裡非常棒的項目。把它當成浴室2.0運動的一部分。

 

更多精選文章....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TK 專欄】從網路創業家角度,超級淺談「股權群眾募資」

Posted: 03 Aug 2015 11:58 PM PDT

17123254699_c2f412c9ee_zphoto credit: Pictures of Money

作者 TK Chen,目前任職美國矽谷創投 Quest Venture Partner 擔任 Asia Community Partner 一職。又稱「創業甘道夫」,本身創業失敗過三次,期望藉由自己的血淚經驗可以協助更多台灣創業家。目前轉戰創投單位,但仍堅持提醒自己,要用創業家的心態去做任何一件事情。

時代真的不一樣了

以前(其實也才2-3年前)創業時,需要用股份換資金的話,大部分都是跟父母、親戚、天使、創投⋯⋯等來募資,而這些募資管道,有兩個大問題:

1) 數量:你就一個爸爸一個媽媽,親戚就那幾個,要找別的創投也沒啥管道,搜尋成本很高;

2) 還很早期:所以到底這東西有沒有人會喜歡,也不曉得,導致投資人猶豫不前,要花很多時間各別說服每個人。 好在後來有了flying V、嘖嘖、群募貝果...等群眾募資平台,可以解決第二個問題,但大家買了第一批貨,還會再買第二批貨嗎?會不會是曇花一現呢?這些贊助我的backers們,我要怎麼繼續抓住他們?

然後,股權群眾募資出現了

跟一般我們所熟知的群眾募資有點不一樣,股權群眾募資主要是針對股份的投資,所以投資人享有公司的一部分所有權。而一般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群眾募資平台(Flying V、嘖嘖、群募貝果...等)比較偏向櫃買中心定義的「創意集資資訊揭露專區」,並不佔有公司任何一點股份,公司與backers反而比較像是銷售的關係,也因此後來有點偏向了pre-sale或marketing的平台,甚至開始不少是產品做好了,才去平台上販售。

兩者沒有誰比較好,各有各的優缺點,不過對於早期有資金需求的網路創業團隊來說,現有的群眾募資平台,似乎比較偏向於軟硬整合相關的案子居多,較少有app、網站、軟體系統...等案子出現,因此軟體公司募資成功的教育成本相對提高;而且一個是買產品,一個是買股份,兩個backers的涉入度、忠誠度都有非常大的不同。

股份換資金的方式比較表

Screen Shot 2015-08-04 at 1.54.50 PM製表:TK Chen at Quest Venture Partners

台灣股權群眾募資市場太小?

原則上,股權群眾募資的確是在一個潛在投資人數量很多的地方會更棒,人多、熱錢多的國家像美國、中國,一定是相對對於股權群募的機制有推頗助瀾的效益,因此若跟他們比的話,那就直接洗洗睡吧,肯定台灣的股權群募是居於弱勢的。但其實創業團隊也不需要在這裡做太多抱怨,因為這是改不了的,除非把大陸納入台灣的一部分,不然這點是永遠不會變的。

asset_1830_image_bigStair-Rover八輪滑板

不過倒也不用太過悲觀,還記得我們台灣的Stair-Rover八輪滑板嗎?單純在嘖嘖平台上販售,也幾乎只有台灣backer的錢,就募到了近4000萬台幣,比台灣股權群募的規定年總金額上限1500萬台幣硬是多了近3倍。所以當真的一個中了的產品/服務,台灣的熱錢程度是不容小覷的。當然八輪滑板的案例是買商品的心態,至於真的要backers跨入投資的心態,又是另一回事了。因此我覺得問題倒不一定這麼出現在台灣市場太小做不起來,而是投資人的mind-set。

台灣新創公司一開始需要的起始資金還好不用太多,台灣規定上限的1500萬也不會太難看(對早期網路新創公司來說,尤其是軟體),但如果台灣投資人抱持著我投資就一定要拿到回收,或是用買股票的炒短線的心態來投資早期新創公司,將會對雙方都很痛苦。再加上大家普遍可以接受付錢給硬體,但付錢給軟體的部分還在發育,因此台灣的投資環境及投資人的心態,目前對於新創公司來說,尚屬不利,所以我反而是因為這部分比較持保留態度。而且台灣整個網路金融政策也是基於保護投資人的前提下所訂定的,對於新創公司是會比較辛苦。至於市場太小,對創業家來說反而是比較好解決的,就像新創團隊不會因為台灣市場太小就不創業了一樣。

啊,那我到底適不適合股權群眾募資?

先看一下美國、中國、以及台灣股權募資狀況的超簡易比較。(由於中國政策變化很快,所以這是2015年七月查的資料,很有可能刊登時已經又有些微的變化了,讀者須自行斟酌服用。)

Screen Shot 2015-08-04 at 2.33.36 PMScreen Shot 2015-08-04 at 2.33.54 PMTable made by TK Chen from Quest Venture Partners.

從上圖可以看得出來,各國家不同的政策,就會有不同的適用對象;又或者是說不同的適用對象,所以有不同的政策走向。

美國的股權群募政策由於市場大、幾乎任何人都可以投資、且募資的金額可以高到2000萬美金(約6億台幣)到5000萬美金(約15億台幣),所以看得出來其實稍有規模的未上市公司也是適用。事實上,由於要申請Regulation A+股權群募的流程,是比去找創投要麻煩多了,且成本也相對較高(因為要請律師、會計師簽核一堆文件),因此若是真的小的創業團隊需要的資金是3百萬美金(1億台幣)以下,反而相對不太划算。也因此Regulaiton A+的政策在美國一直被說其實不是真的這麼適合網路早期的團隊,反而比較適合大一點,準備要上市的公司,來做一個試水溫、以及養一批更忠實的客戶或是回饋老客戶的方法。

中國的股權群募就相當不一樣了。雖然尚未有明確拍本定案的版本,但是大方向在要募資的新創公司上,有分成種子(Seed)、天使(Angel)、和成長期(Growth) 三個階段,每個階段要求的團隊符合的規模及申請流程會不一樣,個人覺得這相當靈活有彈性,也體現當局者瞭解網路創業的一個表現。

讓我覺得相當有趣的是,中國的〈私募股權眾籌融資管理辦法〉(俗稱意見稿)限定投資人每筆投資金額不得小於100萬人民幣(約500萬台幣),且資產也有限制,導致並非所有人都可以參與投資,進入門檻有一定的高度,不過好在中國市場熱錢相當多,有錢的中國大媽實力驚人,數量也嚇人,整個中國政策及創業環境又相當挺互聯網創業,因此眾多利多下,中國的股權眾籌指日可待具有相當驚人的爆發力。

也因此,中國就相當適合很早期的新創團隊,一來因為申請流程的成本相對較低很多;二來投資人那摸多,一次出手也大,投資互聯網創業風氣盛,所以募到資金的成功率高;且不像美國是比較偏向IPO之前試水溫的心態,中國股權眾籌的心態比較像是早期向大眾募資,之後再向創投募資,也因此被鼓勵越早出來股權眾籌越好。種種跡象顯示,大陸股權眾籌相當適合early stage團隊。

必須強調的是,這是尚未定案的法規初稿,因此後續可能有相當多的變化,像我就覺得單筆最低要投100萬人民幣這個有點奇怪,如果真的投資門檻又往下修的話,相信會有更可怕的爆發效應。

台灣就直接了當的說明了,只開放給資本額三千萬台幣以下的團隊,且一年從股權群眾募資募到的金額不得超過1500萬。所以未上市但已有些些規模的公司掰,可能可以先考慮創櫃板。因此台灣的股權群募平台也較適合早期的新創團隊。單筆投資金額限制倒是有點低,最多不能超過3萬台幣,一年也不得投資超過6萬台幣,因此我若只是要種子基金300萬開始的話,我要至少100人來投資我,老實說以台灣目前投資早期網路公司的環境來看,不是這麼容易,且這麼少的金額,我卻還要準備一堆文件去跑流程,有點不太划算。

這也是回到我一開始有提到的,台灣的政策訂定是基於保護投資人的心態遠勝於協助創業家募資成功,也不意外金管會在今年6月底正式宣佈台灣不會開放P2P個人網路信貸業務。雖然台灣股權群募準備上路,不過還是有些問題滿需要再多加討論,像是新創團隊如何管理這麼多股東?領投-跟投制度如何?公司倒閉的保護雙方機制如何?股權群募平台是否有政府的資源或支持可以協助股權群募的團隊處理以上的問題?似乎還有待商榷。

結論:

Dump money 也是 money,而錢就是空氣,沒有空氣啥事都做不了。所以從(曾經是)創業家的角度來看,我還是支持股權群眾募資的推廣。但對於投資人的投資金額上限過分保護、先天性的投資人心態尚無法接受早期、還有針對股權群募平台尚未健全的審核案子機制、眾籌投後管理、退場機制...等,這些對於投資人及創業家都是相當具有風險的潛在危機,在決定要跳進去前不得不多加注意,就跟結婚一樣。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想著面對失敗、習慣失敗,或許有一天你應付的不再是失敗

Posted: 03 Aug 2015 08:31 PM PDT

17188124238_668c1ef977_k

(Photo by Deb Nystrom)

我想談的不只是失敗,而是一種人生價值觀

第一次寫案子,被客戶打槍,失敗。第一次作網頁,被主管退件,失敗。第一次拜訪客戶,被罵不專業,失敗。第一次上台簡報,緊張沒說好,失敗。第一次投放廣告,策略沒想好,失敗。第一次當主管,人沒有帶好,失敗。第一次招募,沒辦法打中求職者的心,失敗。

很多時候,伴隨著第一次的經驗,通常是失敗。但,只有第一次才會失敗嗎?

拜訪客戶,談論數十次,溝通過無數場會議,客戶就是不願意買單,失敗。行銷計畫做了好幾年,每年都想新的方法突破找新梗,但消費者不願意買單,失敗。公司 經營許多年,面對過各種嚴峻挑戰都挨過來,可卻過不去跑銀行三點半的難關,失敗。募資計畫做了很多次,各種面對投資人詢問的演練都做過,面對投資人時還是 緊張到說不出話來,失敗。

失敗無所不在,小到生活中的不如意,大到事業的興衰。

說實話,我人生中,滿是各種不同失敗,並不是我特別喜愛失敗,而是自認不夠聰明、不夠有能力、不夠有專業、不夠有智慧。因此,碰上失敗機率比起身邊朋友都 要高。過去,將這一切歸咎在「運勢不佳」。可是,真相卻是我忽略自己所造成的各種錯誤,愚昧將失敗,用自我逃避思維將其歸到運勢上。或許,我運勢沒有想像 中差,只是對失敗太過麻痺,導致看不清失敗能帶來什麼學習成長。

俗語說:「失敗為成功之母。」失敗,真的會帶來成功嗎?

每次失敗,總伴隨著各種煎熬與痛楚。像是執行專案時,因為沒做好被客戶退件,甚至半途結案。那個夜晚,除了抱頭痛哭之外,不知道能做什麼。又或者是決定離 開三年的創業夥伴,心中的不捨,所有情緒告訴自己徹徹底底失敗,那種由心底湧上來的不甘心、不服輸,比起過去所有累積的痛,都要來得痛徹心扉。甚至是辛辛 苦苦製作的設計提案,熬夜三四天不睡,到客戶那邊只換來一句重做,自尊心碎滿地,回到辦公室只想提辭職,過去累積的驕傲全被踩在腳下,好痛。

失敗讓人疼痛,讓人沮喪,讓人心灰意冷。但,失敗會讓人更堅強嗎?

失敗的當下,會令一個人變得脆弱、無力,害怕面對未來事物。我知道誰都不願意碰上失敗,很多時候失敗的來臨通常是意外,也因為許多失敗來的臨時、突然,很 多失敗怎麼發生的,可能毫無頭緒。失敗,會像是心魔折磨著自己。我常想:「如果預期知道失敗會這樣,那我事先不這麼做會不會就避開失敗?」失敗雖然不一定 能讓人變得堅強,可卻能選擇將自己的心,鍛鍊得不再因失敗而感到強烈疼痛。

失敗,必然。

我們無法真正去預測一件事情如何發展,預期性希望能夠降低失敗衝擊,所以會在事前準備很多,將事情做足,目標盡量拉高,拉到自己認為這離失敗已經很遠,有 足夠的距離,相對失敗率一定不高。可是,失敗說來就來,一如我們無法預測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心裡期望值過高,反倒激化失敗所帶來的內心影響。選擇跟失敗相 處,變成一種很重要的人生觀。

知道一件事情有百分之七十會失敗,只有百分之三十會成功,那就將心思放在準備與面對那即將到來的百分之七十的失敗,迎戰那可能失敗帶來的衝擊,重新設定自 我標準,將自己看待期望值的標準,放在適合水平。等待可能失敗的來臨,並做好最快準備,在失敗之後,立刻往下個可能機會轉進,直到脫離失敗糾纏,一點一滴 收斂,或許,下一次面對的不再是失敗。

等待失敗?怎麼不是等待成功而是失敗?

我常跟朋友分享「現在的我,離成功還非常遙遠,或者說根本八字都沒一撇,徹頭徹尾自己依然是個魯蛇,仍舊活在失敗世界裡。」不是我刻意想選擇活在失敗世界 之中,而是工作、生活周遭,充滿太多令人容易踩下失敗的變數。例如,一件明明你知道這麼做就是對的,你也做了,但下一秒鐘這件事情卻突然在別人眼中認定是 錯的。於是,在對方眼中你做出了一個錯誤的選擇,你面對自己的失敗,看待自己的決定,沒有絲毫可參考依據,失敗就是這麼隨機發生。

越是想要逃離失敗,失敗會逼得越緊。

我舉個例子,一個整天活在被嚴厲謾罵世界中的工作者,他成天被老闆用著惡質言論怒斥,罵到最後,他做的每一件事情,捉襟見肘。因為他害怕犯錯,所以他採取 更保守做法,試圖避免被罵,可卻換來更多謾罵。他失去自己工作的節奏與步伐,僅是計價著自己不想被老闆罵,所以做著那些他覺得不會被老闆罵的事情,可是他 或許根本沒想到,老闆本身罵人就沒有邏輯可言,純粹出自於情緒難以控制,而該工作者原本可以做好的事情,變得做不好,做更差,老闆罵更兇。

失敗,影響最多的是情緒,與其計較著失敗另外一端去追求成功,倒不如訓練自己在面對失敗時的情緒,是否能因為一次又一次歷練,變得更加成熟與穩定。每次痛 過,告訴自己痛,不過就是痛,痛過再來一次。真的很痛,那就記起這次的痛,把痛裹起來,用心來包覆、用心來治療,將傷口治癒,鍛鍊自身心力,培養自身毅 力,建立面對失敗的認知。

失敗,是一種生活觀,也是一種價值觀,是一種長年累月下來,自己看待自己的一張體檢表。檢視過去每一分每一秒,發生在身上所有一切,那些不論是有形獎勵或是無形責罵,都成了累積與形塑自身的印記,而這些印記通常都是由大量失敗累積而成,所以我跟朋友身邊分享:

「不要只想著成功,只要想著面對失敗、習慣失敗,或許有一天,你應付的不再是失敗,而是期盼已久的全部。」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