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讓專家告訴你,真正有效的 11 種臉書廣告以及成功案例” 與新的 9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讓專家告訴你,真正有效的 11 種臉書廣告以及成功案例

Posted: 24 Jun 2015 03:48 AM PDT

讓專家告訴你,真正有效的 11 種臉書廣告以及成功案例

編按:本文作者為 Amanda Sibley ,發佈於 HubSpot Blog,作者為 HubSpot 的 campaign manager,本文撰寫於 2012 June,並於近日更新彙整;本文由 SYNC UP 行銷濾鏡編譯。

臉書龐大的社群和影響力,我應該不用再多說了吧,不論你的目標客群是學生或 CEO,他們大概都有使用臉書。但是,特別是對於剛起步的中小型企業而言,只有在粉絲頁 po 文,想要有效招攬到顧客的效果還是有限,想要花一點錢買臉書廣告來宣傳粉絲頁,但問題是,你知道買哪一種臉書廣告真的有效嗎?

其中一個聰明的方法是優化你的臉書廣告,讓它 target 在對的族群,優化的廣告將能幫助你的 PPC(每次點擊付費)預算花費的更值得。

如何製作成功的臉書廣告?完整版交戰手冊在此下載

到底優化的臉書廣告長什麼樣呢?如果你正在尋找一些值得參考的例子,那你來對地方了!在這篇文章,我們會快速的探討兩種主要的臉書廣告:(1) 側欄廣告 ; (2) 動態時報廣告。此外,我們會給你看八種類型的臉書廣告,包括介紹一些真實案例,並分析這些廣告為何成功。

首先,先讓我們來討論一下最基本的事情—成功的臉書廣告四大元素,不管是哪種類型,甚至說穿了所有的廣告都脫離不了這四個元素。記住,人們在臉書上想看到的是他們的 social lives,關注他們在乎的人們,人們不是上臉書來看你的產品的,這也就是為何你要記住以下這四個元素。

成功的臉書廣告四大元素

1. 重視視覺內容(Visual)

臉書演算法較偏好圖片等視覺內容,此外,視覺內容在持續不斷更新的動態時報中,比較能得到關注,也更容易吸引潛在客戶的注意。傳遞到大腦中有 90% 的資訊都是視覺的,不管你製作的是哪一類型的廣告,你的圖片必須要具有視覺上的吸引力和奪取注意力的。這篇文章有很清楚的解說,關於臉書上各種廣告的圖片尺寸、操作技巧和視覺內容的建議。

2. 相關性高(relevant)

當你在使用臉書廣告的時候,相關性是非常重要的,記住,每分每秒當有人正在觀看或點擊你的廣告時,都是你正在花錢的時候,所以如果你顯示給觀眾看的廣告,跟他們根本不相關,那你簡直就是在燒錢,而且不論你購買的是哪種廣告都很難成功。

臉書最近發佈了臉書廣告平台的新功能,就是可以針對你的廣告給你評價,告訴你廣告相關性的分數,有點類似 Google AdWords 的 Ad Rank,所以如果你的廣告、文案或粉絲頁的相關性分數越高,臉書演算法會給你更高的分數,讓你更有機會出現在顧客的動態時報中。

3. 誘人的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

價值主張能夠讓讀者知道,為什麼他們要點擊你的廣告去瞭解你的產品,你的產品或服務和別人有什麼不同呢?為什麼他們要點擊你的廣告或是去你的官網拜訪呢?

給他們一個動機吧!你的價值主張應該要很有說服力,如果你只是說「全世界最棒的三明治」可能不會讓人們想造訪你的粉絲頁,但如果你提供八折優惠可能他們就會來了。或者,你也可以加入一些社會認同(social proof),例如「今天趕快來嚐嚐,每年都有一百萬人愛上的三明治!用這張折價卷再給你八折優惠」。

4. 明確的行動呼喚(call-to-action, CTA)

漂亮且有相關性的廣告是好的,但如果沒有 call to action,會讓你的讀者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加入行動呼喚,例如「現買現省 X%」、「限時特惠」、「賣完就不追加」等字眼,在你的廣告中加入急迫性,發動你的讀者想立刻點擊廣告,這才是有效的 CTA。

 

臉書主要的兩種廣告(和成功案例參考)

臉書近來提供越來越多種廣告的選擇,以下我們觀察的這八個案例,基本上都可以放入以下這兩種類型來討論:(1) 側欄廣告 ; (2) 動態時報廣告。

類型 (1) 側欄廣告

這類型的廣告算是臉書廣告裡最傳統、最早出現的類型,他會出現在讀者動態時報的右手邊。

雖然動態時報類型的廣告會比較容易得到較多的關注和互動,因為它具有原生廣告(Native Advertising , 盡量以符合網站內容形式而不突兀的樣式出現,且提供對讀者有價值內容的一種網路廣告)的性質,但是側欄廣告仍不應該被忽視。

側欄廣告能帶來收費較不昂貴的點擊和轉換率,如何創造有效的側欄廣告?相關性、價值主張和好的視覺內容以及 CTA 都很重要,以下讓我們看看 Club W 的例子:

為什麼這是一則好廣告?

  • 重視視覺內容:這張圖片很明確、簡單而且對於所有酒類愛好者來說都是一張有吸引力的圖片
  • 相關性高:這則廣告出現在筆者的臉書頁中,你可能不知道我(當然,你怎麼可能知道我),但我是個道地的酒類愛好者,所以這則廣告的相關性是毫無疑問的
  • 誘人的價值主張:三瓶酒只要 19 美金?! Yes please!我要下單!而且這則廣告還用另一個點吸引着我—首次購買者享有折扣
  • 強烈的 Call-To-Action:該廣告運用得到(get)這是一個很強烈的 call-to-action 的語言,而且它還用了兩次,如果這則廣告再加上限時促銷的話,將能夠讓它對消費者具有更強的呼喚力

blank

類型 (2) 動態時報廣告

動態時報廣告直接出現在使用者的動態時報,而且是原生廣告的性質,依我們的經驗,動態時報廣告比起側欄廣告有更高的互動率(Engagement),當然他們也比較貴。這類的廣告也建議 follow「自然觸及臉書貼文最佳實例」這篇文章。

Club W 的動態時報廣告例子:

為什麼這是一則好廣告?

  • 重視視覺內容:動態時報廣告的圖片尺寸較大,比起側欄廣告較能吸引使用者目光,視覺上的吸睛效果也比較強
  • 相關性高:一樣的,我是個酒類愛好者,所以這則廣告 target 對的相關族群。(事實上我的確從 Club W 購買了兩瓶好酒)
  • 誘人的價值主張:這則廣告已經幫我想好了,這個 Easter 的酒類推薦,即使沒有折扣,但搭配節慶的方式也足以讓我想點擊連結一探究竟
  • 強烈的 Call-To-Action:這則廣告明確地告訴,到他們的 blog 將可以看到他們的酒類推薦,這樣的方法,讓我明確的知道要做什麼,以及點擊之後可以看到什麼樣的內容

以上我們已經討論了主要的兩種形式,接下來就讓我們再深入看看各種類型的廣告。

八種類型的臉書廣告實例分析

臉書影片廣告 (The Facebook Video Ad)

臉書最近表示他們將對影片廣告給予更高的評價,也就是影片會有較多的機會出現在動態時報上,所以好好利用這機會,多製作一些影片吧!

影片廣告大幅出現在使用者動態時報而且帶來更多 engaging 的內容,不論是在個人或品牌的頁面中,影片將會越來越盛行,事實上 50% 的臉書使用者每天都在臉書上至少觀看一支影片,而且品牌發佈的影片在一年之中增加了 3.6 倍,如果你在尋找一個可以帶來高互動的廣告形式的話,試試影片就對了!

需要一些靈感嗎?看看以下這個例子。

為什麼這是一則好廣告?

  • 重視視覺內容:即使是則影片,但它的靜態截圖也清楚的預告了將會呈現給讀者什麼內容
  • 相關性高:三個理由解釋為何這則廣告有很高的相關性分數—
    (1) 我在耶誕節前夕看到這廣告,恰巧提醒我都還沒選好耶誕禮物,搭配節慶抓對時機
    (2) 廣告中說著「相信我,你不是唯一為此 (耶誕禮物) 感到壓力的人」,這句話就好像他們說中我的心聲一樣的感人
    (3) 我曾經拜訪過這個粉絲頁,也曾經在這個網站買過東西,這樣的關聯性比起其他沒買過東西的網站,在一樣的網站購物的意願會更高
  • 誘人的價值主張:這個網站顯示出他們有許許多多的耶誕節禮物選擇,從這個影片,我可以感受到這是個 one-stop shop,將可以滿足我所有購物需求,這樣的價值足以讓我想去點擊網站看更多選擇
  • 扎實的 Call-To-Action:它們推出的口號為「last-minute holiday shop」這給了我時間的壓力,讓我感到需要 go shopping NOW

你該如何創作你的影片廣告呢?

第一,瞭解臉書影片廣告的需求,包括長度和影片尺寸,即便臉書可以容許你上傳更長的影片,我們仍建議你影片越短越好,創作能夠展示你的產品或服務的影片,並直接上傳到臉書,別忘了可以參考這些建議

圖片廣告 (The Photo Ad)

另外一種也很常見的臉書廣告就是發佈一張圖片,自從臉書宣佈演算法會偏好視覺內容之後,這就是最熱門的廣告類型之一,最適合的動態時報照片尺寸是 1200 x 628 pixel,不然的話圖片會被裁切,根據你的目標客群需要調整圖片內容,製作一張最能吸引他們的圖片吧。

以下讓我們來看看 Nature Box 的例子:

為什麼這是一則好廣告?

  • 重視視覺內容:這張圖片清楚地傳遞產品的訊息,此外圖片也喊出很明確的「free sample」的 CTA
  • 相關性高:每個人都喜歡吃零食,更精確地說看到這則貼文的人,是一個喜歡享受不同 lifestyle 的消費者,而這樣的特質也和 Nature Box 是相符合的
  • 好的價值主張:這則廣告的充滿許多價值主張
    (1) 「free trial」這樣的免費試吃就足以抓住消費者的注意
    (2) 廣告的文案清楚地顯示產品注重的健康層面,也是一個賣點
  • 明確的 CTA:它們邀請你去嚐嚐他們的 free sample,你的下一步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另一個是 Starbucks 的例子,它們採用多張圖片拼貼成一張大圖的方式,也包含它們特別活動的日期和時間訊息。

為什麼這是一則好廣告?

  • 重視視覺內容:這張圖片視覺地呈現非常完整,廣告的標題對於喜愛咖啡的人來說非常有吸引力,文字簡短而活潑,運用俏皮的字體和大膽的粉紅色背景,是相當搶眼的設計
  • 相關性高:看到這篇貼文的筆者,我本身是咖啡愛好者,也是星巴克愛好者,相關性無疑。(事實上,等我完成這篇文章後,我可能就會去買杯咖啡)
  • 包括誘人的價值主張:這則廣告掌握了幾個人性的特點,第一,「世界上最大的星巴克約會」這樣的活動聽來相當誘人,因為任誰都不想錯過「世界上最大的 XX 盛會」,此外,它們的圖片和文字都提到了美味的咖啡和搭配的甜點,光是看的就足以讓消費者垂涎了
  • 明確的 CTA:在圖片中明確地指出活動的時間地點,我想我很清楚要如何參加

其他產業的公司也可以使用同樣的方法,舉行大型活動或搭配節慶行銷,增加品牌曝光。

多樣產品廣告 (The Multi-Product Ad)

多樣產品廣告讓廣告商可以如同櫥窗一般在一個廣告中陳列多個產品,廣告接收者可以利用捲軸,來觀看不同的產品圖片,並可以點擊各個產品不同的連結到各自的產品頁面。你可以推廣任何的東西,不只是產品,你也可以推廣不同的部落格文章、電子書或 webinar。這些廣告可以用 Facebook Power Editor 來製作。

以下是 Shutterfly 的多樣產品廣告,透過這類型的廣告可以額外看到多張圖片,每一張圖片都能傳遞不同的訊息,在一個廣告中吸引不同的客層族群。

為什麼這是一則好廣告?

  • 重視視覺內容:這裡的圖片色彩運用的很恰當,鮮艷的色彩吸引目光(放隻可愛的小貓更是加分)
  • 相關性:看到這則廣告的人,其背景為喜歡拍照,和喜歡製作打動人心禮物的人
  • 包括吸引人的價值主張:
    (1) 每個產品六折的主張很誘人
    (2) 折扣截止日期清楚地標示
    (3) 圖片顯示出產品的使用情境,無形中也在向消費者展示如何使用產
  • 明確的 CTA:消費者很清楚的知道 2/17 是截止日,要買要快的訊息

當地廣告 (The Local Ad)

如果你的目標群眾是當地某個範圍之內的話,那可以考慮使用臉書的當地廣告,此種地區性的廣告讓你鎖定特定區域範圍內的對象。

當你舉辦一個活動,想讓附近的人可以參加並光臨你的商店,透過臉書當地廣告,設定呈現給商店附近特定範圍內的對象; 此外,也可設定在活動數日前,讓這些廣告出現,或是當活動進行時,在智慧型手機上,發佈當地廣告讓附近的人來參與活動。

以下讓我們來看看 Mizzou Campus Dining 的例子。

為什麼這是一則好廣告?

  • 重視視覺內容:圖片顯示出和校園連結的感覺,並呈現出各式各樣鹹的、甜的零食,再加上校園的飢餓學生們最愛的餐廳 logo
  • 相關性高:這則廣告呈現在鎖定學校的學生,甚至提到當時正在進行的運動賽事,然後提出學生當下的需求—零食和 subway 三明治
  • 價值主張:Mizzou market 明確的告訴飢餓(和懶惰的)學生們,它們有所有學生需要的東西
  • 明確的 CTA:這則廣告有明確的「show direction」的按鈕,讓目標族群大學生可以非常清楚的知道怎麼前往商店

折扣廣告 (The Offer Ad)

折扣廣告是新類型的臉書廣告,讓店家可以在臉書上宣傳產品的折扣或服務的優惠,好處是?讓消費者的旅程減少一步,直接進到提供折扣這一部分,更大幅提高銷售數字。

臉書讓你可以使用 Ads Manager 或 Power Editor 來製作這幾種類型的廣告,你可以選擇讓這些廣告出現在消費者的動態時報、側邊欄或是手機 app。

折扣廣告有很多的優點,首先,它讓使用者直接的得到折扣,減少了還要到官網取得優惠的繁瑣,讓消費者更直接的獲得優惠,此外,你也可以透過臉書的鎖定選項選擇你想投放廣告的族群,最後,你可以提供給消費者所有相關的訊息(例如:優惠使用期間、有多少人已經使用和優惠的內容),這些訊息能讓消費者作很明確的決定是否要用此折扣,這些都讓你的廣告投放更精準,避免浪費無效的點擊。

以下來看看 Jasper`s Market 的例子。在這則廣告我們很清楚知道折扣內容、何時為折扣期間和如何取得折扣,訊息傳遞相當清楚。

為什麼這是一則好廣告?

  • 重視視覺內容:多彩的圖片和質感,更顯示出 market 新鮮食材的感覺
  • 相關性:這則廣告是很即時性的,該優惠到下個月就截止,此外,它宣傳的商店是接收者很可能會光顧的商店
  • 價值主張:「第一次購物就能享受九折優惠」這個訊息傳遞了兩次,此外,還提出 social proof,也就是有超過五千人已經使用過這個折扣,巧妙地運用了消費者的心理—這麼多人都有搶到便宜,我也不能錯過的心態
  • 明確的 CTA:「Get Offer」按鈕相當明確

活動事件廣告 (The Event Ad)

活動事件廣告是在宣傳特定的活動,這類廣告的 CTA 通常會直接傳送給使用者購票頁面。

使用這類的廣告可以幫助你帶來更多目標族群參加你的活動,廣告會出現在你選的特定族群其動態時報上。對於公司而言,活動通常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即使是要找人們來參加小型的聚會有時也是有難度的,向對的族群宣傳你的活動可以為活動帶來更精準的、鎖定的參加者。

好的活動事件廣告會清楚的顯示出「參加活動的優點」為何,例如價格、日期、清楚的 CTA 召喚消費者去購票。以下這一則 Tortuga Music Festival 的廣告清楚的標示出時間、地點和表演團體,是值得參考的例子。

為什麼這是一則好廣告?

  • 重視視覺內容:這張照片就勝過千言萬語,無聲的解釋了這個演唱會有多好玩,看看這張照片的海灘和海水的顏色,再加上舞台看起來很棒,去了這場演唱會後你可以得到什麼樣的感受,透過這張照片就給你最清楚的想像。有著美麗海洋的照片,在動態時報中必然是搶眼的
  • 相關性:看到這則廣告的人是 Kenny Chesney 的粉絲,而且以前也去過他的演唱會,而且這個人就住在 Florida 剛好是這個活動的舉辦地點,相關性高
  • 提供誘人的價值主張:
    (1) 美麗的照片,讓無法身在海邊的消費者不由自主地想去點擊,感受一下放鬆的演唱會氛圍,特 別是對於我們這種正坐在辦公室裡的人更有賣點
    (2) 清楚的標示價錢,對於廣告商來說這是件好事,因為讀者可以在不用點擊的狀態之下,就知道他們有沒有辦法負擔這門票,如果沒辦法他們就不會點擊,這樣就可以省下一個無效點擊的廣告成本。
  • 明確的 CTA:清楚的「Buy」按鈕之外,廣告商還加入催促的字眼「時間所剩不多了!」無形中強力鼓動消費者趕快訂購門票以免向隅。

重定向廣告(The Retargeting Ad)

再定向廣告鎖定特定的對象,再次宣傳廣告。你是否有這個經驗?就是瀏覽了不同的網站,但某個廣告一直出現在網頁上?那你看到的就是「再定向廣告」,對我而言,Vineyard Vines 的廣告到處跟著我,通常來說,這招蠻有效的,因為我每次我都會想點擊然後就買更多!

臉書廣告也有這個功能,廣告者只要提供 Leads(潛在客戶名單)或客戶的名單,將其 email 上傳到 Power Editor 就可以鎖定特定族群作發佈再定向廣告。這招在我們 HubSpot 來說非常的有效,我們可以透過 CRM 資料庫或是 free trial 得到的客戶名單,透過再定向廣告都有不錯的轉換率。

再定向廣告其實就是品牌知道你已經對他們有興趣,並再度加強宣傳的廣告。上個禮拜,我決定來計劃一趟希臘之旅,在搜尋了幾個網站之後,我在 Jetsetter 上看看我能不能找到理想的 hotel,隔幾天後我登錄臉書就看到下面這則廣告:

為什麼這是一則好廣告?

  • 重視視覺內容:這張圖片非常簡潔、舒適,正好呼應了我想去希臘度假放鬆的心情
  • 相關性:它們已經知道我正在搜尋 hotel、計畫一個旅行,所以他們再次向我推薦 hotel 的廣告,正好抓住我的需求
  • 提供誘人的價值主張:奢華的旅店正提供六折優惠,讓我不得不想再點進去看一看
  • 明確的 CTA:這則廣告的下方寫著「今日開始享有獨家優惠!」觸動我想點進去看看有什麼折扣

所以我有沒有點進去看看這間 hotel 呢?當然!Santorini,我來了。

推廣貼文(The Boosted Post)

推廣推文就是本來出現在公司粉絲頁上的貼文,在公司運用付費推廣後讓該則貼文也可以出現在消費者的動態時報上。

這和上面這幾則廣告不同因為推廣貼文不是在 ads manager 裡製作的,你可以在推廣貼文裡有更多的敘述,字數不限,也可以在文案裡放上連結。

缺點呢?推廣貼文在 bidding、targeting 和 pricing 上的選項較少,此外你也不能進行 A/B tests 因為你宣傳的就是一則你已經創作的貼文。

以下是 Fabletics 的例子:

為什麼這是一則好廣告?

  • 重視視覺:銷售運動服飾的店家,運用知名女星的圖片,再加上纖細的身材可說是相當吸引人,此外,圖片中的色彩和光影的運用,和文字以及背景搭佩得當
  • 相關性高:時尚、纖細的運動穿搭,喜歡運動的女性對於這則廣告想必感到很有興趣
  • 價值主張:一整套的運動服裝只要 $25,再加上免運費,這對消費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賣點,正因如此品牌也在推文中重複提及此優惠,並在圖片中用巨大的字樣呈現
  • 明確的 CTA:該則推文向消費者提出,參與 Quiz 贏得運動服裝 $25 的優惠,消費者很清楚的被指示該做什麼

有什麼優點?social proof 顯示出筆者的三個朋友已經點過這個 Fabletics 粉絲頁讚了,這樣的訊息讓我有更高的動力也想對這個粉絲頁按讚。

blank

以上,你有了臉書廣告各種類型的說明,和來自不同品牌的優秀範例,Facebook ads manager platform 會幫助創作一些 sample 和給你逐步地解說,所以不要擔心一點都不難。

現在,不要再看文章了,趕快創造你的臉書廣告吧!

blank

「免下載先試用」又多了一個大玩家!優必達推「C2P」隨點即玩廣告新模式

Posted: 24 Jun 2015 03:03 AM PDT

「免下載先試用」又多了一個大玩家!優必達推「C2P」隨點即玩廣告新模式

趨勢科技投資台灣新創公司 VMfiveGoogle 秘密收購 Agawi 的消息曝光之後,「免下載先試玩」的技術紅紅火火,現在又多了一個大玩家!在台灣數位媒體經銷商 funP 媒體集團舉辦全新子公司 TenMax(騰學廣告科技)的發表會上,合作夥伴台灣遊戲雲端解決方案廠商優必達(Ubitus) 總經理郭榮昌,就展示了他們與 TenMax 合作的最新產品:隨點即玩(C2P,click to play)。

說得白話一點,其實就是讓使用者點擊廣告,便能在瀏覽器中直接試用或試玩一定的時間,再決定是否下載到電腦或手機裡。先來看看熱門遊戲知識王的 DEMO:

(可按 HD 切換為高解析度)

Posted by Fox Hsiao on 2015年6月24日

過去廣告主或代理商投放廣告時通常只能選擇圖片或影片,但現在多了個「C2P」的選項。郭榮昌指出,「隨點即玩」是全球第一個「純 HTML5」的解決方案,看似是普通的影片廣告,使用者卻能與之互動。C2P 支援 PC 與行動裝置,包括 iOS 與 Android 平台,目前已測試了千種以上的 app。

廣告主可以利用 TenMax DSP 平台,設定可供試玩的時間,從 1 分鐘到 10 分鐘不等,可以按照需求適時在試玩過程中或結束後跳出下載提示。初期計費以 CPC(單次點擊成本)、CPV(單次收視出價) 為主,但未來也能採取 CPI(實際軟體安裝量)的模式。

郭榮昌表示,優必達是全球最大的遊戲串流公司,包含美、日、韓市場在內,一天累積 400 萬小時遊戲串流,一個月則達 200 萬小時。倘若廣告主選擇投放「C2P」,現階段先從台灣出發,未來也會推到國際市場,第四季將會覆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寫給設計師:一個原則問題

Posted: 24 Jun 2015 02:28 AM PDT

寫給設計師:一個原則問題

▲ Facebook 產品設計總監 Julie Zhuo(照片來源:Rasmus Andersson

本文編譯自 〈A Matter of Principle〉,作者為 Facebook 產品設計總監 Julie Zhuo。

Julie 在文中強調,設計師做出每一個設計決策的背後,都應該要有所本,最好還要有經得起考驗的原則做支撐,而且這些原則是可以被規模化,讓團隊其他成員也能理解,不必耗費龐大的溝通成本。

每個設計背後都有一千個決定。

這個 app 的主畫面是什麼?使用者要怎麼在不同的選項之間進行導覽?Top bar 應該用什麼顏色最好?

一名好的設計師,對於每一項設計決策背後都有一個符合邏輯的

不該有任何一項決定是隨機的,畢竟,好設計的特徵就是「有意為之」。

App 的主畫面是訊息排列總覽,因為這是大多數使用者當他們開啟 app 之後最想看到的。

我們的 app 有四個主要的畫面,所以用 tab bar 會讓這四個主要畫面都很容易被發現。

Top bar 之所以是白色,是因為我們不希望它太搶戲。

一名好的設計師會讓你覺得可以詢問任何她所做的決定,其背後的原因為何,而她必定可以給你一個請楚明白的答案。

然而,實務上其實這樣很難規模化。如果真要花時間去了解設計師那一千個決定,哪怕只是一小部分,恐怕講完都要天荒地老了。

而這就是好的設計師與偉大設計師的差異所在。

你看,一名偉大設計師會從「為什麼」出發。她懂得傳達思維背後的原則,讓你了解她所有設計決策流程背後的核心價值。

Principle (noun): a fundamental truth that serves as the foundation for a system of belief or a chain of reasoning.

原則(名詞):可作為信仰系統或邏輯鏈的一個基本道理。

老實跟你說吧,我以前是最懷疑這種「把原則都列出來」說法的人。無論何時,只要有人開始在簡報中談起那個東西的效果,我就會整個人倒進椅背,想著:「好極了,讓人點頭如搗蒜的文字攻勢又要開始了。」我只想趕快直指事務的核心,好好地談談真正的設計。

我不應該看輕那些詞語,但事實是,他們還真沒幾個是好的。

我們的設計應該要簡單。

我們的設計對使用者來說應該要做到不言自明。

我們的設計應該要好看。

跟各位一樣,我也想舉手說:「抱歉喔,我寧願自己的設計很複雜、有附上指引,還會傷眼。」那些過於廣泛或是過於明顯的原則,很可能有講跟沒講一樣,毫無意義。這些原則對於最重決策一點幫助也沒有,也不能讓團隊成員步調一致、清楚明白什麼才是重要的東西。

另一方面,一組好的設計原則應該要是這樣:

  1. 能夠解決那些圍繞在特定設計決策周圍的實際問題。
  2. 要能套用到整個層級的設計決策,包含我們今天想得到的東西,以及那些未來才會出現的問題。
  3. 對於「為什麼?」的解釋,要考量以人為本,不僅要讓設計師明白,對於非設計師的人來說也要能簡單易懂。
  4. 你對事情的觀點、排出的優先順序,一個理性的人可以不同意。
  5. 要能搭配圖像範例,展示出該原則要如何套用到特定的決策。

需要範例嗎?蘋果公司的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和 Google 的 Material Design Guidelines 對於各自設計系統的解釋就做得很棒,同時也彰顯出了好的設計原則其影響力可以有多大。想像一下,如果蘋果跟 Google 的終極目標都是要確保那些高品質的 app 在各自平台上看起來都像渾然天成,因而讓自家的設計團隊與一個個主要外部的開發者見面、聽取回應,那這跟我們前面提過的,兩名設計師一對一討論那一千個設計決定有何不同?那樣是行不通的。

與其依賴守門人去維持設計品質的高標,不如以一個比較小、大家都能認同的指導原則組合,這樣一來,就能在一致的規範下做出最佳決策,還能擴張到更多的決定、讓更多的設計師參與。

所以,下次當你要分享自己的設計時,或甚至在你談到設計之前,先花一點時間,把原則定義清楚。

我們相信,與人溝通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快、但又能將分歧降到最少。

為了做到這樣,我們會採納熟悉系統設計模式,這樣一來人們就不需要再學習新東西——標準的 table view、tab bar navigation⋯⋯ 我們不會光憑一人大膽用色或是詭異的動畫實驗就把東西套到產品上。對於一般人會用到的功能,我們會努力讓他們能夠在一、兩次的點擊內就完成。

好的原則是經得起考驗的,他們有份量、有一股必然性。什麼看起來是對的、什麼感覺起來是好的——這些都只是表面的東西。一名偉大的設計師在捍衛自己的工作時,靠的是原則,是那些能夠持續做出一個又一個決策、成千的個決定,不會隨風搖擺的原則。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我在台灣開 Uber 的感想:還是當乘客比較爽

Posted: 23 Jun 2015 08:05 PM PDT

我在台灣開 Uber 的感想:還是當乘客比較爽

圖為 Inside 資料照片,非本文當事車

為什麼要體驗 Uber?

以下指的「我」皆為「我朋友」,描述皆為「夢境」,夢境也絕對不會是真的。

之前因為計程車反對 Uber 的事件鬧上新聞,才開始查看 Uber 是什麼東西。國外有 Uber 和 lyft 兩大業者,台灣目前只有 Uber 。身為 soho 族,每天抱鍵盤工作覺得有點職業倦怠,想嘗試抱方向盤工作看看,就在夢境中向 Uber 申請司機,開始了這一段體驗的的夢境。

申請做 Uber 司機:回到過去

身為資訊人,在資訊方面要求會比較嚴格,所以對 Uber 的流程並不是很滿意。還沒參加說明會之前一天,為了要先了解 Uber 一番,就去註冊乘客和司機兩種帳號。註冊完乘客帳號之後,接著註冊司機,就開始鬼打牆。不就是註冊個帳號,竟然能把資訊人給考倒了。最後我才了解,原來乘客和司機的帳號,可以用同一隻手機號碼,卻不能使用同一個 email ,這什麼鬼!花了我一個晚上,不斷的顯示一個錯誤訊息:「權限不對!」

成功註冊司機之後,官方會打電話,邀請去參加說明會,在電話中提到,如果還沒申請良民證和無肇事證明也沒關係,因為可以補件。說明會當天,排隊進入會場的同時,工作人員問排 xy 前面那位先生:「請問你開的是什麼車!?」,該先生回答「S320」。這讓我心想,開個國慘車會不會被趕出去!進入會場後觀察一下在場的司機們,大約一半是二十到三十歲,另一半約四十歲以上。當中有西裝筆挺,也有穿得很隨性,有一位中年婦女,也有年紀稍長不知道怎麼下載 Uber 司機的 app 。

說明會開始,不准錄影錄音,特別強調「我們是夥伴關係, 不是僱傭關係。」不過好像跟最近美國加州勞委會說的不一樣!講完一堆網路上就查得到的資訊之後,開始申請流程,在會場放了三個窗口:申請良民證、掃描證件、開通帳戶。頓時以為回到了二十年前,還沒有單一窗口的日子。在場所有人,就在三個窗口緩慢的排隊等侯著。某個窗口還不時對另一個窗口大喊:「麻煩叫大家下載 司機 app ,這樣我這邊會很慢!」,如果對工作人員可以評分,對這種態度我一定不會給五顆星。而且叫大家下載,卻不能登入,原來是要說明會現場開通才能登入。難道就不能給個錯誤訊息說明這一點嗎?

另外說明會也加發了一張說明,教大家如何設定銀行帳戶。比較扯的是,會有「許功蓋」的問題,姓「許」的人,請填「言午」,名字有「功」的人,請填「工力」。身為資訊人,真的覺得很扯!如果銀行端會發生問題,那為何不在他們系統端自行解決呢?卻要發一張對照表叫大家修改自己的姓名。

夢境開始 -- 上路 Q&A

除了凌晨時段沒開過,一週七天每一種時段都開過一兩次,樣本其實還不夠多。所以下述的夢境回答可能跟真實情況不符,參考就好,絕對不要當真。

Q:好賺嗎?

Uber 給的錢,扣掉 20% 抽成、油錢、交通費,淨利大概是 150 ~ 250 。Uber 官方說台灣司機的平均收入為 350 ,但要再扣 20% ,再扣油錢,所以推測平均淨利會落在 200~250 之間。曾經問過另一位 Uber 司機,他說淨利是落在 350 左右,這樣算來每小時的營業額要 450 左右,總覺得不太可能這麼高。

每次被叫車,要花 5 ~ 10 分鐘開到指定地點,走完乘客的行程,平均又要再巡車個 10 ~ 20 分鐘才會被叫。通常一個小時只能跑兩趟,很少能跑到三趟的。也有幾次運氣很好,前一位乘客一下車,沒幾秒又馬上被叫車。塞車會算錢,但不賺;長途比較賺,因為少了開往指定地點和等車巡車的成本。

Q:哪些時段好賺?

這個無法給個明確答案, Uber 官方是說尖峰時間好賺,週一到週五的上下班時段,有趟次獎金,每載一趟 Uber 會多給 50 ~ 90 元不等,但我覺得尖峰時段不好賺,因為塞車。另外一個有趟次獎金的時段是晚上,開過之後,客戶少到想哭,個人推測 Uber 是怕沒車會影響乘客叫 Uber 的信心,才在該時段加上趟次獎金。

而週一到週五中午吃飯時間沒人要搭,下午搭的還算是中長程。個人覺得長程比短程塞車來得賺,我偏好這個時段。 星期六日大多是兩人以上搭乘,都還算長程。

哪些時段好賺,又和地點有極大的關係,我因為路不熟,不常跑新北市,又不常在熱門捷運站和五六台 Uber 競爭搶客。所以好不好賺,依每位司機跑的地區而有所不同。

Q:加成計費好賺嗎?

不好賺!請問如果你是乘客,在 Uber 乘客 app 中,看到叫車要加成計費 2.8x ,搭車原本要 100 元,變成 280 元,你還會叫嗎?我也曾試著問顧客相關的問題,乘客說就改搭計程車,或者再等個幾分鐘,等加成計費取消再叫車。以我的經驗,加成計費的區域,儘管該區沒什麼其他 Uber 競爭者,但就是沒人會叫車。我的做法是,我不會前往加成計費的區域,因為沒人會叫車。

Q:是否不用巡車?

要看情況。假設台北市有 A 、 B 兩個區域。A 點的每小時被叫的機率是 30% ;B 點是 70%。你不會知道你現在是在 A 點或是 B 點,巡車可以讓你被叫的機率平均起來,也就是 50%。另外是,Uber 的叫車機制是以最近的車優先。也就是說,如果你現在前面十公尺有一台車,後面十公尺車有一台車,那你的領地範圍就只有前後五公尺而已。所以我通常開完一趟之後,會先找個地方停下來,用另一隻手機開乘客的 APP 查看附近有沒有其它 Uber ,不要被包夾,或離他車太近,不然對雙方都沒好處。我會開到:1. 旁邊比較沒車 2. 旁邊比較有人口的地方 (住宅或商業區) 3. 黃線或可以停車的地方。停好車,我會帶著手機下車,在車旁走一走、動一動。一被叫再馬上出發。

Q:路痴怎麼辦?

在上路的一週前,三不五時在看地圖,主要記一下大條的路和著名的地點。但好像沒什麼特別幫助,這個和學英文很像,要實際運用英文才會變好;路要實際走過才會熟。

Q:要不要準備瓶裝水?

不用!買了一箱瓶裝水,詢問每位乘客都要不要水,結果乘客都不要。

Q:怎樣才能五顆星?

或許這個問題可以改成,怎樣「不會」被打負評 (非五顆星)。司機的後台只能看到 1 日內所有乘客的平均評價,應該避免讓司機知道被哪位乘客打負評。但是一天開下來,大概都猜得出來是哪一位顧客。以下為被抱怨的例子:

  1. 乘客定位錯地點,然後一上車會說你走錯了。
  2. 有一次接乘客時開過頭,開過頭多遠不確定,乘客馬上打電話來:「你開過頭了」『不好意思,是否能請您走過來呢?』「有點遠耶!」於是多花了七~ 八分鐘,繞了一大圈回頭,才發現乘客的地點只差三十公尺!
  3. 由於遇過不肯走三十公尺的顧客,後來在接乘客都會提前停下來,因為台北很多巷子車多又不好停,或者是到了指定地點卻無法停車。但又會被抱怨:「為什麼不開到指定地點接我」
  4. 路線事前先詢問,是否照著導航走,但真的照著導航走,路線不滿意還是會被抱怨。所以最後我會養成不斷確認路線的習慣。

以我遇到的例子,大概就是接乘客和路線問題。路線問題算是有解,我的方法就是多問多確認;上下車地點的問題就是用道歉來解決。

Q:聽說正妹很多?

女性大概佔七成。如果你載到看起來頗正的女生,要求通常會高一點.... (見上題)。另外,很多女性乘客,說常搭 Uber ,因為安全和安心。

Q:會遇到外國人嗎?

遇到三次,一次是義大利人 (聊天問的)、一次是印度人 (看長像,口音很重不敢聊)、一次是三個台灣女生加一個老外一起搭。

Q:要不要穿西裝?

我是沒有,只穿有領子的上衣,配長褲。另外搭過兩次 Uber ,那兩位司就會都穿的很隨性。

Q:機場接送好賺嗎?

不賺。台北到桃園無論遠近都是 1040 (林口太近除外),好像很好賺。我朋友有一次從台北載客人到林口,再從林口被叫到桃園機場,想說到了機場,不如等等看有沒有乘客,結果等了兩個小時,還在機場花了 90 元停車費,最後空車而返。

Q:雙向評價機制如何?

Uber 有評價機制,宣稱是雙向的。乘客搭完車之後,可以低評價來決定司機的生死去留。而司機在載完乘客之後,會在顧客面前跳出來,請評價顧客!在顧客面前,你敢不評五顆星?

Q:還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

以下三點,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 只要稍有尿意,請記得,離線,去加油站找廁所。憋尿的後果輕者尿道發炎,重者洗腎。
  • 上車時,提醒顧客繫安全帶,五位有四位不會繫。是否繫安全帶,出事時就是生與死的差別;是否繫安全帶,出事時就是看你是否要花一輩子的錢來賠。
  • 下車時,提醒顧客開門要看後方來車。因為乘客搭 Uber 不用付現金,所以每一位都以最快的速度下車。曾經想說在巷子裡不會有機車而沒提醒,結果乘客開門時差點就撞到一台機車了。

Q:有保險嗎?

Uber 官方只打哈哈的說有強制險就可以了,真正出事時,強制險賠了,司機可能要花一輩子來賠。「自用車」的車體險、乘客險或第三責任險會賠嗎?我認為不會。Uber 應該要提供司機一個保險的「選項」才對。所以目前最佳的保險,大概就是請顧客繫安全帶了。

Q:Uber 給的錢有扣繳憑單嗎?

Uber 官方說:請洽專業會計師。其實意思就是,關我屁事。

那到底是否推薦 Uber?

如果你是乘客:很推薦!

  • 比較便宜
  • 因為評價機制會… 讓司機不敢皺眉頭一下
  • 因為評價機制會… 很安全的開車
  • 因為評價機制會… 不敢繞路
  • 因為評價機制會… 不會談政治
  • 因為評價機制會… 車都很乾淨
  • 因為評價機制會… 在車上開冷氣
    (還有很多,你懂的)

如果你是乘客:不推薦,因為...

  • 不能解決環保問題:請騎自行車、走路、搭公車或捷運
  • 不能解決交通問題:台北汽車真的太多了

如果你想當司機:不太推薦,因為...

  • 除了基本的強制險,司機沒有任何的保障
  • 顧客會在車上吃東西、喝咖啡,司機卻不敢阻止。另外我的後座的車頂被乘客用筆劃到,可能是化妝筆。
  • 蠻常遇到香水擦很重的乘客,車子裡會被香水味彌漫一陣子,回到家可能還會被老婆質問。
    收入不是很高。
  • 這不能解決 22k 的問題,如果你 22k ,請別養車。
  • 會遇到載貨的,會把車子用髒。你得幫忙搬,雖然對方說不用你搬,你能不幫忙嗎?
  • 這不是雙向評價機制,其實是單向顧客評價司機的機制。

如果你想當司機:普通推薦,因為...

  • 可以賺外快
  • 可以滿足想開車的慾望
  • 乘客偶而會跟你聊天
  • 儘管客人沒跟你聊天,你也可以從乘客的交談、乘客說電話時知道些什麼。
  • 路會變熟,可以去雙北市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展望

當 Uber 司機的第一天,開了五趟,當天回家就不想再開了。但總覺得,做的次數不夠多,是無法確實體驗到當 Uber 司機的好與壞,最後硬撐著完成了五十趟次的體驗。之後不想當司機,但之後卻想當乘客。

以前每天要搭兩趟的計程車來皆送小孩去回保姆家,遇過的計程車司機也不算少,對於 Uber ,我總是會拿搭過的計程車來比較。Uber 用評價的機制解決了長久以來民眾搭車遇到的報怨。目前政府除了說 Uber 不合法之外,管了幾十年的計程車,有解決搭車者的問題嗎?

想兼職當司機的人一定得把自己的車漆成黃色嗎?當了 Uber 司機,Uber 也沒有給司機和乘客更好的保障。

趨勢是會改變的,但台灣的資訊產業進度常常是落後於全球,像第三方支付一樣。科技是會轉變的,以前的交通工具曾經是牛車,後來改為三輪車,直到一九五○年代又轉變為計程車,再二十年後可能連司機的工作都會被自動駕駛取代。當趨勢來的時候,現有業者和政府法令,該做的是什麼呢?抵制到底?還是擁抱趨勢去努力轉變?同樣的歷史可能會一再重演,你可能會看到老牌公司倒閉,也可能會看到老牌公司再創高峰!幾年之內,就會知道答案了。

此為匿名投稿,不代表 Inside 立場。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創投,沒那麼簡單

Posted: 23 Jun 2015 07:09 PM PDT

創投,沒那麼簡單

Sam Lam, 待過金融業、科技業、網路業,曾創辦愛魅奇戀愛社群,目前擔任 Mesh Ventures 的 Managing Partner。偶爾喜歡在網路上分享一下自己對業界的歪理,正因為待過的行業太多,雜而不精,華而不實,所以有講錯的地方,請多多包涵,所有客訴,一概不予受理~~~

古人云,隔行如隔山,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回台灣短短九年間,已經嘗試過四、五種不同的行業別。從金融、到代工廠、到物聯網品牌創業、到網路創業、現在進入了創投業,相信是我退休前最後的一個行業。講好聽是見多識廣,但其實只是雜而不精、一事無成罷了。雖說一事無成,但也非全無收獲,在多次轉換跑道的過程中,見識都成長不少,每進入到一個新的領域後就會發現,原來和想像中的天差地遠。

進入創投已經半年有餘,也一如往常的,發現自己原來是井底之蛙。進入創投界之前以為:

  1. 有錢是老大,投資人最大。
  2. 人脈最重要,人脈好就有源源不斷地案源。
  3. 創投有點像賽馬,賭眼光,看運氣。下好離手,最多幫團隊介紹幾個上下游的廠商,搞定收工,等著上市併購數鈔票。

進入創投界才發現,想當一個優秀的創投,比想像中難上千百倍。當然,或許台灣有些創投仍覺得以上三點是創投關鍵,那當然也很好,Life is so much easier that way。

第一:有投資的資本當然是基本門檻,但是在這個全球金融氾濫的年代,鈔票滿天飛,尤其是美國和大陸人,都快被鈔票淹死了,急需要有人幫他們花錢 (誤)。只要你的案子夠吸引人,你隨手一抓,手上就滿滿的鈔票。對於一個有魅力的團隊來說,反而是團隊來選擇誰比較適合當他們的「策略性」投資人,所以與其自認為投資人就是老大,更應該去想想我們 (創投) 如何可以幫助團隊,讓他們更上一層樓。

於是 Mesh 在與團隊初次碰面時,都一定會問到一句 “What resources do you need to grow exponentially ? What can we do to help you?”。若他們回答「沒有」,那 Mesh 會選擇不投資,因為團隊一定沒想清楚。若他們需要的資源我們沒有,也幫不到他們什麼,那 Mesh 仍是選擇不投資,因為我們沒有附加價值,團隊一定能找到更適合的投資人。

第二,人脈對於一家創投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反而是你的「價值」。無論是 incubator 或 VC 都十分珍惜手上的好案子,因為那是他們最重要的資產。若他們願意把案子分享給你,和你一起共同投資,那絕對不是因為你們有交情 (當然,若你對他有救命之恩,那又另當別論),更不是因為希罕你的錢,而是認為你能幫助到團隊的成長,無論是 design, manufacture, networking, marketing, distribution, business development…等等。

第三,當然,眼光仍是創投賴以存活的氧氣,投資前的功課當然不能少,但是下好不能離手,真正的工作投資後才要開始。要儘全力輔佐團隊成長,也是創投展現自己價值的時候。

以 Mesh 為例,現在已經投資的兩個團隊,不僅幫他們串接代工廠的大小事項,幫他們在台灣大陸洽談異業合作的夥伴,甚至也在幫他們規劃以後業務進入台灣大陸後的上下游整合。話說回來,創投永遠只是配角,主角仍是 startups 本身,所以他們必須要掌握最核心的能力,像是平台開發、市場定位、以及業務行銷的能力。

進入創投這短短幾個月中,另有一個很深的感觸與感概。

原來,台灣創投業過去曾經也有風光的一個年代,其中一個部分源自於台灣科技與技術上的優勢。當科技越來越進步,各種模組和 sensor 功能越來越強大、價格越來越低廉、設計越來越容易,各種 maker space, incubator, accelerator, crowdfunding platform 也因勢而生,加上電商崛起 ; 結果是,物聯網創業的門檻要比過去降低百倍,導致物聯網大軍壓境,成為創投界的新寵兒。

現在所謂的物聯網時代,硬體技術的比種相對降低了,更著重於新市場、新應用的開發,對擅於做零組件上下游整合的傳統台灣創投無疑是一大挑戰。無論是互聯網或是物聯網的崛起,都和台灣創投過去的成功模式大不相同。我常說一句話「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亦是失敗之母」,因為大多數人都喜歡複製過去的成功模式,而忽略世界在變,任何成功企業也必須跟著世界而變,若僅是仰賴過去的成功,那未來的失敗則是必然的。創投與創業家是脣齒相依的產業,希望台灣創投界能更蓬勃發展,帶領引導各個台灣創業家走向國際市場。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開箱文:《Coin》將八張信用卡整合到一張卡 — 讓皮夾變薄的神卡(台灣卡也能用)

Posted: 23 Jun 2015 03:49 AM PDT

開箱文:《Coin》將八張信用卡整合到一張卡 — 讓皮夾變薄的神卡(台灣卡也能用)

 

有在使用信用卡的同學,相信都會對於每天要帶一堆卡出門而感到困擾。即便是僅有幾張「皮夾卡」要帶在身上,再加上一些會員卡和駕照,也可以把皮夾塞的滿滿的。一年半前,新創公司所推出的「Coin」八合一卡拖了半天一直無法出貨。而這週,研究生終於拿到了卡。來寫寫久違的開箱文。

將八張卡的資訊儲存在一張卡使用,非常方便。右上方按鍵可以切換卡片,螢幕是電子紙。


(申請連結在文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

作者:研究生

「去大溪地住水上屋,阿拉斯加看極光,躺在馬爾地夫的沙灘上,走遍歐洲數十個國家,把亞洲所有城市玩過一遍;出門坐頭等艙,住宿住五星級飯店。」這些行程聽起來很昂貴,但是點數旅行玩家卻可以使用少少的年度旅行預算,一一攻破這些奢華之旅。

研究生的點數旅行筆記,內容從新手入門到專業玩家的進階分析文。一篇篇的教學筆記,讓馬爾地夫,大溪地水上屋,不再是一生一次昂貴的蜜月旅行,而是每年都可以出遊的平價旅行。

本文來自其個人網站:研究生的點數旅行筆記

 

1. 開箱

就在某天午後,研究生收到一封 Email — Coin 總算要出貨啦。那封信基本上就是再度確認地址,畢竟當初搶 Coin 的預購到現在已經一年半了,應該很多人都有搬過家。確認地址後一週,總算寄出了這個小包裹。 包裹從 Fremont 寄出。要是可以的話,研究生還真想直接去拿。不過無法,只好讓他寄個兩天。

Coin 出貨前,研究生就收到準備出貨通知

兩天後,箱子躺在郵局信箱,非常非常小的盒子。坐頭等艙(First Class)來的。

Coin 的小包裹

打開包裹,是個很有質感的白色包裝。現在新創公司產品的包裝都不能亂包,要有類似蘋果的包裝才行。箱子背面資訊寫的是 2014 年,研究生心一驚,該不會是 Beta 版吧。結果真的是多想了,正式版無誤。不但跟網路上的 Beta 版不同,連功能上都有改進。

Coin 包裝的背後資訊,也是使用現在主流的字體

打開後,東西取出,僅有三件物品。一個是 Coin 本身,跟信用卡一樣厚也一樣大,但是拿過 Ritz Carlton 真正的金屬卡後,總覺得還是輕了點。第二個是讀卡機,不得不說,這讀卡機實在是太沒有質感。除此之外,只有一張小卡片說明書。

Coin 開箱後一共只有三個配件

 

Coin 只有一個鍵,按鍵上方有個小螢幕,是電子紙。這是研究生第一次在工廠之外的地方看到可撓式電子紙,非常興奮,畢竟以前的工作要處理電子紙業務,可撓式產品一直貴且量產困難。沒想到幾年後,市場已經大洗牌。

Coin 本體只有一個按鍵,搭配電子紙螢幕

背面非常單純,有印製姓名(被研究生塗掉了)和簽名欄。在美國刷信用卡有時候還是會被檢查證件,沒有印製姓名的卡會被拒絕。

Coin的背面有印製姓名和簽名欄

2. 配對與註冊卡片

剛開完箱後,下載 iOS 專用的 App,上網看如何配對的影片。不過一直找不到配對的方法,影片上的步驟總和 App 不一致。後來才發現,正式版的卡片在出廠時就已經跟帳號連結好,無需配對。研究生跳過這動作後,開始把信用卡寫入 App 中。寫入方法非常簡單,將讀卡器插入耳機孔,然後拿一般的「信用卡/提款卡」,「禮品卡」或「其他證件」的磁條刷過即可。不過講是講很簡單,通常都要刷很多次才會過。這才恍然大悟,有時去用平板刷卡的店家買東西時,店員要刷很久不是他們的錯啊。

把讀卡機插在耳機孔後,就可以將卡片一一寫入手機中

可以寫入的卡片沒有限量,要幾張就幾張。可以把所有的卡片都寫進去。在讀入卡片的時候,Coin 會和信用卡公司暫時授權一個金額,之後要使用者輸入「郵遞區號」,確認成功後會標記成「驗證成功的卡片」。只有驗證成功的信用卡可以「從手機 App 寫入進 Coin」

Coin可以在手機 App上存入的卡片沒有限制,但是只能同步八張到卡片上

一一驗證完後,就要將信用卡資訊傳到 Coin 上。一開始是打開藍牙配對,選好「八張卡」後就可以同步了。只能同步八張卡實在不太方便,Coin 的競爭對手 Plastc 不但可以存入20 張卡,還可以有晶片。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Plastc 的出貨還是遙遙無期啊。等哪天研究生拿到了一定也會開箱。

將 Coin 按數秒後會出現 SYNC ,就可以用藍牙和手機同步

同步時可以選擇是否要在 Coin 上鎖和追蹤。這部份研究生測試了很多次各式各樣的保護機制,大概整理如下:

1. 如果手機在 Coin 附近,使用 Coin時會自動解鎖。
2. 如果手機不在 Coin 附近,使用時需要輸入一組密碼解鎖。由於只有一個鍵,密碼是一組長短按鍵的組合。比方說「長,短,長,長,長,長」就是一個密碼。
3. 每次消費完後, Coin 會自動鎖上。
4. 手機可以遙控解除 Coin 的所有功能。
5. 每次的消費和打開 Coin 都會有 GPS 記錄,可以在官網或手機上看到 Coin 的最新位置。

似乎是還挺安全的。接下來,研究生就要實際使用啦。

3. 用 Coin 買東西

買東西之前,需要先喚醒 Coin,然後解鎖。之後從按鈕中選擇要使用的卡片(會顯示卡片種類,過期日和末四碼)。若是會員卡可以自己輸入想要顯示的代號,像是星巴克的會員卡。

選擇 Coin 到希望使用的信用卡。圖中顯示的是 Ritz Carlton聯名卡

到了店家時,直接拿起來當一般的信用卡刷就好。唯一要注意的是,店員會非常好奇的跟你聊那是個什麼樣的卡片,可能會解釋很久。再來就是,卡片上面沒有 VISA 或是 Mastercard 的標誌,必須要跟店員說明,否則他可能會直接跟你說不能使用。

研究生趕緊找了加油站測試一下 Coin 刷卡。當然是成功啦

4. 關於台灣卡

研究生一一的將幾個美國的信用卡寫入進去。決定來測試「台灣的信用卡能不能用」。

由於台灣信用卡沒有美國郵遞區號,在那一關會卡關,不過沒關係,有延長賽。如果郵遞區號錯誤,會多問一個問題,「剛剛試刷的金額多少錢?」

台灣的信用卡沒有郵遞區號可以認證,只好用額外關卡來認證

這額外關卡可真是不容易,因為台灣的信用卡在商家還未請款前,在網路上看不到金額。而這個根本就不會請款啊。於是就開啟了客服之旅。

客服:您好有什麼可以為您服務?
研究生:您好,剛才我用信用卡刷了一筆美金的金額,您可以幫我確認一下是多少錢嗎?
客服:您稍後一下。我這邊看不到美金的金額,只有換算台幣的金額。是oooo元。
研究生:是喔。那,你知道最新的牌告匯率是多少嗎?
客服:因為今天端午節沒有牌告,昨天收盤價是xxxx。
研究生:好的,感謝。

然後,拿起了計算機,用牌告匯率去計算到小數點第二位,輸入到手機裡。哇,超準,真的就驗證通過了。

於是研究生就選了這張卡去超市買東西。買之前可是深深的吸了一口氣,一方面怕不過,另一方面台灣的信用卡都要收海外手續費。最後因為不想付太多手續費只買了一串香蕉。當然,很順利的就刷過了,馬上也收到了 E-mail 海外消費通知。

研究生陸續把幾張有帶來美國的台灣卡測試了一下。給有興趣的台灣進階玩家參考。以下指的幾張卡都是台灣發行的卡。

1. 匯豐銀行 Mastercard 成功輸入,驗證,且刷卡成功。
2. 花旗銀行 VISA 成功輸入。尚未打電話詢問刷卡金額驗證。
3. 中國信託 VISA 成功輸入。尚未打電話詢問刷卡金額驗證。
4. 華南銀行 JCB 成功輸入。尚未打電話詢問刷卡金額驗證。
5. 新光銀行 JCB 輸入失敗
6. 國泰世華 Mastercard 輸入失敗。

失敗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也有可能只是卡片無法立即授權海外消費之類。不過研究生沒有進一步確認。

但是,
但是,
但是,

能成功輸入台灣的卡片進去,也能成功在美國刷卡,並不代表就能在台灣使用。 因為現在美國還沒有全面使用晶片卡,因此不會碰到強制使用晶片卡的情況。(不過依照最新法律,年底前店家會開始全面建置)

有使用晶片卡經驗的同學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店家有晶片讀取機」,「卡片也是晶片卡」的情況下,用磁條刷卡會失敗。只有在卡片沒有晶片卡,或是店家沒有提供晶片刷卡機的情況下,磁條刷卡才會成功。

美國現在不太會發生這樣的問題,主因是刷卡機大多無法接受晶片,所以哪怕是台灣的信用卡有晶片,依舊可以用磁條刷卡成功。但若是在台灣,日本,或是歐洲,基本上每台機器都有晶片刷卡支援,如果信用卡本身也有晶片的情況下,磁條刷卡很有可能會被拒絕。因為雖然 Coin 沒有晶片,但是輸入進 Coin 的卡片本身有晶片。店員很有可能會請你改用晶片刷,也就是還得把原本的卡拿出來。

不過這一切,研究生都沒有測試過。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

可以確定的是,台灣的信用卡可以透過二階認證來將磁條寫入進 Coin 中。但 Coin 在台灣的刷卡機上是否會被接受還不知道。

5. 小結

研究生相信 Coin 的二代應該會努力放進晶片功能,畢竟目前號稱他的最大競爭對手 plastc 不但要做晶片,連非感應式都要做進去。至於「下一代」什麼時候會出現,就不知道了。「這一代」的 Coin 能解決立即的問題 –「馬上讓錢包變薄」已經讓趕潮流的研究生非常滿意。不但可以將信用卡寫進去,星巴克等會員卡也可以使用。而第一代產品還是有很多問題,比方說信用卡無法自己設定名稱,研究生有兩張 Amex 末四位為 1004 且過期日又一樣的卡。真的是完全分不出來!

而現在蘋果終於要認真面對非接觸式感應付款,接下來想必手機付款也會越來越方便。(遙想08年,研究生在日本就已經幾乎全面手機付款啦…)這些產品最大的競爭對手,應該會是手機吧。

有同學也在預購階段買了 Coin 嗎?是否有不同的使用經驗呢?

久違的開箱文,希望各位同學會喜歡。

UPDATE:
有些同學來訊提到不知道這些產品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未來是否會出貨的問題。建議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多看看相關新聞,支持這些新創公司的產品本身會有一些風險,未來是不是真的會做出來都是個未知數,相關的法律問題及銀行的 T/C 問題也是要綜合思考。

謝謝大家的意見和來訊討論。這次開箱其實也沒有想很多,目的也是想測試一下他們所宣傳的功能是否可以正常使用。矽谷的一些有趣的新產品,研究生一直都是抱持著嘗鮮,還有支持新創公司的心情在能力範圍內購買及試用。

網路安全性和方便性一直都是個兩難,包括許多點數旅行玩家常用的 AwardWallet, Mint, Google Wallet 等,很多都會將私人資訊交由第三方托管。有同學提醒研究生,因為讀文章的很多同學都是新手,對這些新創產品的風險不是很瞭解,建議能夠在文內提醒。研究生覺得很有道理,也決定在最後加上這段話,提醒閱讀本文的同學們,在沒有了解這些新創產品的風險前,不要冒然下單或使用。

Coin 請參考這邊
Plastc 請參考這邊
(Update: 修正以上兩個連結,因為推薦連結有問題。現在連結都是產品網頁,非推薦連結。訂購 Plastc 若想要省 $20 可以使用官方的活動折扣碼:SAVE20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Google「數位火星人一號」誕生,近 80 名畢業生自超過 3,000 人中脫穎而出獲企業錄取

Posted: 23 Jun 2015 03:05 AM PDT

Google「數位火星人一號」誕生,近 80 名畢業生自超過 3,000 人中脫穎而出獲企業錄取


照片提供:Google

Google 與台灣企業合作,於今年二月宣布四月開跑的數位行銷人才培育計畫「Google 數位火星計畫」,在今日發表了第一階段的成果,宣布「Google 數位火星人一號」誕生。

「Google 數位火星計劃」是一項免費培訓 2,000 名應屆畢業生成為數位行銷人才,可爭取共 170 個跨 13 產業、60 家公司的相關職位,當時是 Google 今年在亞太地區第一個大型人才培訓計畫。而獲得企業職缺的「Google 數位火星人一號」在就職前與在職期間都可以接受 Google 提供的半年深度培訓,也可藉由定期的交流聚會,累積跨產業人脈。

超過 3,000 名應屆畢業生報名

當初 Google 預計約有 2,000 名應屆畢業生報名,沒想到最後卻有國內外 200 多所學校、超過 3,000 名即將在今夏成為社會新鮮人的學生來報名參加。最終有 745 位考取了國際通用的 Google AdWords 證照,創歷年新高。其中,有近 80 名獲得企業晉用並成為「數位火星人一號」,目前也還有多家企業尚在進行面試。(面試不僅在企業見面會中舉行,各家公司第二、第三階段的面試在會後還會持續進行。)

半年期培訓開跑

其實,數位火星計畫尚未結束,因為在這批「數位火星人一號」到企業就職之後,Google 依舊會安排長達半年的深度在職訓練,邀請來自 Google 內部、媒體代理商與業界的講師,教授理論與實務兼具的課程。


▲ Google 台灣總經理陳俊廷

「這就像是嫁女兒的心情。」Google 台灣總經理陳俊廷說,但他也補充,之後的在職訓練才是重點,Google特別為他們量身訂做為期半年的深度培訓課程,其中包含三大特色:

  • 專業講師陣容:集合 Google 專家、Google 專業講師及企業、廣告行銷公司等夥伴為「數位火星人一號」提供優質的全方位課程。
  • 結合理論與實作:透過分組活動,進行「整合行銷企劃」與「Google AdWords實際操作」等競賽,同時加強「數位火星人一號」對於數位行銷理論基礎與工具操作的經驗。
  • 建立跨產業豐富人脈:透過小組活動和交流時間讓「數位火星人一號」有機會與同儕及不同產業的講師接觸,積極拓展人脈資源。

40%「數位火星人一號」非畢業自相關科系

「數位火星人一號」的組成,除了台大、政大及交大外,淡江、台科大、輔大跟元智大學也有許多畢業生獲得企業錄用。此外,這群數位行銷生力軍有超過 40% 並沒有相關背景,破除「行銷一定要是本科系」的普遍迷思。


資料提供:Google

Google 搭橋,近七成企業表示找來的人才更好

根據 Google 於「Google 數位火星計劃」中針對企業與社會新鮮人所發出的問卷,有超過九成(91%)的學⽣表⽰,有與其理想企業⾯面試;高達九成五(95.2%)學生表示會推薦學弟妹或朋友參 加未來 Google 推出的類似計劃。同時,近九成(87%)企業認為,透過「Google 數位⽕星計劃」能有效找到數位⾏行銷⼈人才;近七成(67.4%)企業認為,「Google 數位⽕星⾒面會」中應試者的條件和素質優於平時面試人才。

今日到場的玉山銀行數位金融長李正國表示,銀行業很清楚知道自己可以吸引到何種人才,但透過這次數位火星計畫的求職媒合見面會,讓玉山銀行和求職者對於跨領域有新的理解,也讓玉山銀行覺得跟過去徵才活動找到的人才大不相同。

去年獲得 500 萬美元投資、專注在影像辨識技術的公司創意引晴人資主管呂靜瑜也表示,由於客戶大多是透過搜尋結果和關鍵字找上門來,因此數位行銷對創意引晴來說格外重要。

台灣年輕人需要更大的舞台

陳俊廷也在會後與我們分享了他的觀察,他表示數位行銷在近幾年受到重視的程度,除了原本就跑在前頭的電子商務、網路公司和遊戲業,甚至傳統產業也越來越重視,這次 Google 數位火星計畫 60 家企業夥伴中也不乏這樣的公司。Gartner 曾發表一項調查結果,今年企業的數位行銷預算平均將提高 8%,1顯示企業加重在這方面的投資是今年的趨勢。陳俊廷舉例,華碩甚至規定全球負責數位行銷的員工都要通過 Google AdWords 證照的考試。

除了畢業生,陳俊廷也鼓勵今年即將上大學的學子,透過數位工具去理解網路世界。過去學生們扮演的大多是消費者的角色,但他認為上了大學後,學生可以試著從企業的角度去理解產品,透過網路上的資源去理解什麼是數位行銷。

「台灣年輕人需要更大的舞台,讓他們去發揮自身對網路的理解。」陳俊廷並明白表示,明年 Google 還是會繼續協助企業培訓數位行銷人才、媒合社會新鮮人與與企業職缺。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RTB 大爆發,潮網科技宣布獲開發國際領投數百萬美金 A 輪融資

Posted: 23 Jun 2015 02:32 AM PDT

RTB 大爆發,潮網科技宣布獲開發國際領投數百萬美金 A 輪融資

(由左至右)通用移動王英明行銷長、彥星喬商傳媒集團劉訓廷執行副總、
開發國際簡忠陵總經理、潮網科技駱呈義總經理、潮網科技徐挺耀創辦人、彥星喬商傳媒

隨著廣告主逐漸意識到網路的重要性,數位行銷成為愈來愈多新創公司發揮的主題。2010 年成立的台灣數位行銷公司潮網科技今天宣布獲得由開發國際領投,金額預計達數百萬美金的 A 輪融資,並在台灣推出 Punwave 即時競價 RTB 數位廣告系統,整合 Facebook Exchange、Google、Twitter 及國內外聯播網等,提供全球每月 1.6 兆曝光量、以其深耕中港的跨境行銷經驗,打出「全球資源,在地投放」的口號,希望獲得台灣廣告主青睞。

自建系統、跨境經驗,幫助台灣廣告主走向世界

根據台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的數據,2014 年台灣數位廣告市場規模達 162 億台幣,隨著品牌投入數位行銷的比例增加,2015 年預估成長 22%,達 198 億台幣規模。潮網科技創辦人徐挺耀表示,潮網投入 RTB(即時競價)系統操作已有五年,今年第二季在台推出自主開發的 Punwave 系統,串聯程式化購買、自建數據庫、跨螢幕鎖定、預算控制、再行銷以及全台曝光 14.8 億最大曝光量等特色,期盼對台灣數位廣告市場注入新動能。

潮網科技台灣區總經理駱呈義進一步說明 Punwave 的特色。包括整合RTB(即時競價系統)、DSP(媒體投放平台)、SSP(廣告交易平台)、AD Network(廣告聯播網)等完整程序閉環,將數位廣告的上中下游串聯起來,確保優質庫存廣告,並壓低媒體競價成本。

掌握全台最大曝光量,打造 50 毫秒 RTB 系統

另外,包括旗下三家自媒體 PanSci、Punnode、娛樂重擊獨家代理廣告權在內,Punwave 號稱其 RTB 系統掌握全球每月 1.6 兆曝光量與台灣最大 14.8 億曝光量(其中 Google、Facebook 佔超過一半)。並打造 50 毫秒即時運算的自動競價系統,即時搶得最合理的廣告價格,且可透過設定最高預算,限制使用者的重複曝光頻率。目前已有部分台灣客戶採用 Punwave 投放廣告,多屬金融業、補教業與房地產客戶,有效節省 30% 廣告預算。

徐挺耀不說明投資金額詳細數字,僅說為數百萬美元之譜,待資金到位之後,主要將投入在技術開發,以及國際市場的開拓,除了中港台華人市場之外,特別瞄準日本與東南亞區域。他也透露,去年潮網科技營收破億,1/3 來自中港,希望今年達到海外營收超過一半的目標。目前團隊規模 60 人,工程師共有 10 人,預計今年團隊將擴增至 100 人。

內容讓位,數位廣告技術成主角

隨著全民住進網路世界,全球廣告預算流向數位的趨勢銳不可擋,2016 年數位行銷預算將增加到佔整體預算 35%1。除了 Google、Facebook 等巨頭之外,許多針對數位行銷的新創公司紛紛冒出,以往內容創意當道,但技術儼然已成為主角。坎城國際創意節今年首次舉辦獨立的坎城科技創新節(Lions Innovation Festival),談論主題沒有別的,就是廣告如何運用數據與科技,精準攻佔消費者的螢幕2

台灣近幾年也有許多標榜利用 RTB、跨螢、大數據進行即時且精準行銷的新創公司崛起,去年拿到紅杉資本 600 萬美金的 Appier、KKBOX 旗下的 Paganini、AppWorks 育成的 Tagtoo、urAD,以及 Yahoo! 前台灣董事總經理陳建銘創辦的 AdGeek,加上今天舉辦記者會的潮網科技等等,都寄望搶食潛力無窮的數位行銷市場,可以期待今年台灣數位廣告的競爭將更激烈。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集資爬山錯了嗎?

Posted: 22 Jun 2015 07:26 PM PDT

集資爬山錯了嗎?

本文原載於合作媒體 CrowdWatch 群眾觀點〈集資爬山錯了嗎?〉,作者林大涵。Inside 獲授權轉載。

1924年,有一群台灣的女高中生募款登上了玉山

(截圖圖片來源\�

八十多年後,臺大領導學程的25位學生為登上南湖大山上網募款,卻掀起了濤天巨浪,網路上一面倒的狂批,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集資登山錯了嗎?唸臺大就不能集資嗎?

集資登山錯了嗎?

當然不是這樣的。

別說登山了,更千奇百怪的集資多的是。有人集資想領養小孩、有人集資結婚蜜月旅行租房子買腳踏車買iPhone、更不用說曾經瘋傳一時、六千人贊助支持的馬鈴薯沙拉集資案和更多奇葩專案。也有平台專門提供不限理由的個人集資服務,每年集資金額高達數億美金。

出來跑哪有不中槍的,要說上面這些案子都沒有人批評荒謬,那是不可能的,但鬧到變成全國媒體爭相報導的倒真的是很少見。在此我們先不探討媒體和社群的尖銳批評,盡量客觀的來拆解一下整個計畫的核心元素:

Climb for Taiwan

  • 身份:25位臺大學生
  • 準備:剛開始接觸裝備登山
  • 目標:希望募款50萬元
  • 用途:支付攀登南湖大山10天9夜行程的裝備採購和所有費用
  • 回饋:提供贊助者領導學程臉書粉絲頁的露出作為回饋
  • 價值:對未來人才的投資

任何一項元素拆出來看,都沒有什麼明顯的問題。但如同價值是由無數個細小的堅持所形成,招致惡感也不是單一原因所造成,而是疊加和比較出的結果。以同時間向外界募款的吳興國小女籃隊、或者更像的「亞成鳥青少年野地教育計畫」為例,列出的核心元素分別是這樣的:

吳興國小女籃隊出征芬蘭

(圖片來源:翻攝自ettoday)

  • 身份:13位國小女童
  • 準備:全國錦標賽冠軍
  • 目標:希望募款100萬元
  • 用途:支付到芬蘭參加國際賽的旅費
  • 回饋:義賣雨傘作為回饋
  • 價值:給小朋友們圓一個夢,讓他們出國爭光

亞成鳥青少年野地教育計畫

(圖片來源:翻攝自flyingV專案)

  • 身份:25位弱勢家庭兒童
  • 準備:專業社工與山友一對一領軍
  • 目標:希望募款15萬元
  • 用途:支付松羅湖山系等一部分旅費和裝備租借費(總費用約需要30萬)
  • 回饋:參加技藝課程或感謝小物
  • 價值:希望山的寧靜,讓孩子重新思考未來

一邊就讀最高學府、一邊年幼貧困無依;

一邊看似未經準備、一邊成績專業俱備;

一邊預算大手大腳、一邊精打細算節省;

一邊只用曝光帶過、一邊提供真實回禮。

同樣的是都用「未來」、「台灣」作為價值上的號召,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社會評價。登山募款並沒有錯、隨便到各個平台上就能找到大把大把的登山集資案,但不能不說,這個集資計畫中說明不足、理念欠妥的地方很多,而這並不是「企劃書不完整」、「給學生學習機會」幾句話就可以帶過的。

註)以下列出國內進行的相似專案(一群人想去某地做某件事情)供參考比較:

有機會唸臺大,是這個社會成就了你?

講到這裡,我們來看一則前年10月的新聞吧。

  • 月入六萬,好手好腳想出國玩竟上街募款?一名在展場擔任主持人、平面模特兒、綜藝節目助理的女子許恬瑜,為了想一圓全家人出國去玩的夢想,竟然在街頭發起「愛的抱抱」活動募款。台北市民眾許恬瑜,為募得二十萬元、一圓全家出遊夢想,數月前突發奇想,走上街頭發起「愛的抱抱」募款活動,共已募得五萬多元現金。《僅為出國玩 女模月入六萬、上街討抱募款》nownews 2013.10.28

正姊女模抱抱募款出國都會被罵了(更別提那時候還被說判違法要退款,怎麼一年多過去政府執法基準完全變了?),登山募款被砲好像也不意外,你說是吧?

再想一想,我們到底罵的是什麼呢?

登山能夠增進團隊合作這點沒有錯、學生活動向外募款也是稀鬆平常、在這些「看似合理」之中,掀起的批評聲浪多半聚焦於「這25個人憑什麼跟社會(我)要錢?」這一點。這句話有對浪費資源的指責、對弱勢無助的憤慨、以及對「領導」這兩個字隱含的威權性的不滿與反彈。

(圖片來源:翻攝自台大領導學程募款企劃書)

知名人、大企業作群眾集資的案例有很多,例如LOMOGRAPHY一連數個新產品都透過集資平台採超低價預售、SONY鼓勵旗下員工發想新點子投稿至集資平台,成功後就有機會量產、幾米(的經紀公司)也發起赴日參加大地藝術季的集資,提供高額贊助者聯名宣傳的大量曝光機會,這些都讓參與者覺得自己不是在捐款給資源不足的單位、而是在參與一件偉大的事情發生。

正因為先天具有較優的條件,如果你已經是普遍公認的「強勢一方」,想向這個社會尋求資源和鼓勵,就必須挑戰更高的難度、作出更充足的準備、拿出更高的價值或是強而有力的誘因,向大眾證明這個計畫是值得「投資」的。而領導學程這次的集資計畫,在各方面來說,都沒有達到多數人的基本期待。

群眾集資不是資源重分配,只是單純的行為

在不違法的前提下,任何人都可以集資去做任何事情。一個立論完備、具有普世價值的集資專案可能不只能集到資金、還能得到社會觀感的大加分;相對的,一個準備不足的集資專案,招致批評當然也不意外。

在台灣,Crowdfunding被譯為「群眾募資」,中國則譯為「眾籌」,我個人比較喜歡用的則是「群眾集資」這四個字。「募」像是對別人伸手,主格是跟別人要資源的人;「集」則是大家把資源集中,主格是給予資源的大眾。我們會看到新聞報導「集資買彩券」、但不會看到「募資買彩券」就是簡單的例證。

無限上綱的要求群眾集資要具有道德上的神聖性是不必要的。如果你看了不喜歡,不理會或發表反論是當然的權利、但這不代表不會有人認同這個計畫,計畫的成敗,就是最簡單明確的評分。

他們並沒有做錯事情,只是這個計畫現在還不值得你去支持

「不是要學生透過募款來碰壁,但碰壁也是一種學習,他說,或許面對社會時,募款文宣寫得不夠清楚,企劃書也並非完美,但是要讓學生理解,不要拿家裡的錢,也希望社會理解,投資年輕人也要花很多錢,至於碰壁確實是挑戰與學習,將來會與學生繼續討論如何面對,募款活動也將持續下去。」-指導老師朱士維教授

今天這個募款活動確定會繼續進行,過了幾天媒體也會淡忘。當輿論大加批判,要怎麼調整計畫、作出適當回應?這的確是關於領導中千金難換的一堂課。

在成員不變、目標不變的前提下,我們不妨想想,這些學生到底要多做哪些準備、提供什麼樣的回饋,才能讓你願意出資支持呢?

如果他們所購置的所有登山裝備,都將會經過完整維護後轉交給未來的學程學員,你會比較願意支持嗎?

如果他們願意承諾未來出社會首月薪水的一部分、贊助像亞成鳥計畫一樣的團隊,你會比較願意支持嗎?

如果有更多的如果,你會願意再給他們一次或更多次的機會嗎?

也許會,也許不會。

更有可能的事情是幾天後,我們就忘記了。

總之,很期待每一次事件引發的討論都能讓參與討論者長了更多視野,有更多思辨的機會。

在此謹以PTT創站人杜奕瑾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鄉民無須完美,不斷進化就好。」

補充:簡易集資自評

在這邊也簡單提供幾個暖身用問題,如果有朋友想執行類似的群眾集資計畫,不妨先簡單試答看看。

  • 問題
  • 是看到什麼問題或現象,才有了這個計畫的誕生?
  • 這個計畫想完成的目的或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 這個待解決的問題造成了什麼量化的影響?
  • 方案
  • 用一句話說明這個計畫的內容是什麼。
  • 計畫裡會去的地方長什麼樣子?
  • 計畫裡的行動的示意圖或資料照片?
  • 列出行程的詳細內容。
  • 預算的規畫夠詳細嗎?有經過專業的評估計算嗎?
  • 獨特
  • 為什麼我(們)最適合做這件事情?
  • 跟其他類似計畫相比,這個計畫有什麼不一樣?
  • 如果這個計畫沒有成真,我們會有什麼損失?
  • 信任
  • 過去成員有執行過類似的計畫嗎?如果有,成果如何?
  • 專業性上的保證是什麼?有得過獎嗎?有專業人士陪同或認可嗎?
  • 已經完成了那些行前準備是什麼?
  • 有任何讓我們無法順利完成計畫的原因嗎?我做了什麼預防?
  • 價值
  • 我能提供支持者什麼實際的回報或利益?
  • 如果真的不能,我能怎麼呈現計畫完成後的成果?
  • 支持者要怎麼感覺到他是這個計畫的一份子?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192個員工每年可創造60億營收,Lativ 參訪的6個心得分享

Posted: 22 Jun 2015 08:05 AM PDT

192個員工每年可創造60億營收,Lativ 參訪的6個心得分享

原文刊載於 uitox 集團全球行銷長黃文貴 Facebook 分享

托AppWorks的福,今天很難得有機會深度拜訪台灣最成功的品牌電商Lativ(平時不接待任何參訪),除了詳細參觀Lativ的物流中心及充滿禪意的辦公室外,最精彩的莫過於創辦人張偉強的創業心得,由於內容還挺多的,我整理出部分幾點與大家分享。

(1)專注產品品質
2007年問世以來,不斷地提升產品品質(版型、布料、舒適度⋯)、不斷地優化供應鏈,淘汰品質跟不上的工廠。

(2)專注、簡單
以uiniqlo為標竿,專注男女老幼皆可穿的國民服飾,不做其他不相關業務(不做什麼比做什麼重要)。例如:專心經營自己的官網,不上其他平台(精準控制庫存,簡化流程)

(3)流程優化、精簡人力
透過流程不斷地優化,春夏60人每天可出10萬件衣服(秋冬每天可出8萬件),192個員工每年可創造60億營收(平均員工產值3125萬)

(4)高薪吸引優秀員工
基層員工平均年薪50-120萬,主管300-1000萬,提供員工優渥的薪資,員工自然會拿出最好的表現來保住好工作,另外公開員工績效,讓員工互相比較互相激勵以提升效率,高薪政策加上有效管理,造就員工向心力高、離職率低、工作效率高的勞資雙贏局面。

(5)數據化經營
從公司生產、營收、管銷、行銷、倉管、流量、轉化、客單價、退貨率、撿貨效率⋯⋯等,完全落實數據化經營,從數據中找出問題,然後不斷優化。

(6)未來10年發展中國市場
中國市場為Lativ接下來發展的重要目標,期望10年能達到1000億的營收。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