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手機殼賣進 Apple Store 台灣只有它辦到” 與新的 9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手機殼賣進 Apple Store 台灣只有它辦到

Posted: 19 Jun 2015 05:15 AM PDT

手機殼賣進 Apple Store 台灣只有它辦到

圖說:大阪京創辦人劉耕源 (攝影者.楊文財)

文●莊雅茜
它,是唯一把手機殼賣入蘋果商店的台灣公司。台灣時間6月9日,蘋果開發者大會在美國舊金山展開。太平洋另一端的台灣,有一群員工熬夜緊盯網路直播,為他們公司下一季新品做準備。

它是大阪京實業。其旗下蘋果周邊品牌 OZAKI ,在全球80個國家有銷售據點。從紐約現代藝術館、中東杜拜塔和義大利知名連鎖百貨 Coin ,都可看見它的商品。

有趣的是,這家公司從賣喇叭起家,卻靠手機殼進入蘋果通路。為了進入這個通路打響品牌,他們足足花了6年摸索。

OZAKI 台灣代理光隆科技行銷總監劉永濠說,蘋果的消費者喜歡嘗鮮,手機周邊的淘汰速度快,相關商品熱潮,通常3個月,最多5個月。

肯投資
成本比同業高三倍在所不惜

OZAKI推一款超薄機殼,研發起跳時間卻是一年。

「一點瑕疵都不行,」為 OZAKI 生產手機殼的勤百揚公司總經理吳瓊書說。

為了研發耐受零下120度的材質, OZAKI 嘗試了上千種不同溫度的排列組合。 OZAKI 總經理劉耕源的想法很簡單:「有一起爆裂意外就是萬一,有兩起就絕對是自己的問題,」更何況,「別人會拿看待 Apple 的標準來看待你。」

甚至,在使用顏料控制上,其他業者是三個色差單位上下, OZAKI 堅持要縮小至一個單位,每個顏色都要經過色牢度、溫度和壓力等參數檢測,業界可以接受一個異色點,「但他們就不行過關,」吳瓊書笑說,生產部門常和 OZAKI 品管吵架。

製程的要求,讓其整體製作成本至少比同業提高2~3倍。但其定價卻比同業高2~3成,約從新台幣590元起跳,相對有競爭力的定位,讓其可在蘋果商店生存。

但肯投資,絕非所有的答案,其他有資金的廠商同樣可介入。

想像一下,蘋果往往是在新品推出一個月前,才會釋放新的規格,如果OZAKI做的機殼不符規格,等於是前功盡棄。

但矛盾的是,它為了求好,製作時間也是別人的一倍,要長達一年。

敢搶快
新品上市三個月,銷量破萬

如何在又好又要快取得平衡,考驗著OZAKI操盤者,對蘋果產品的了解。

去年9月iPhone6上市前,市場已傳出大螢幕和非直角形狀的消息,當時他們事先設計強調保護性的「有蓋殼」,以及好替換且不傷手機的「軟殼」。結果,新品在台灣上市3個月,就賣出了約一萬個,比照市場預估蘋果同季出貨量100萬支,若不計重複購買人次,相當於每100個人,就有一個人買。

不僅如此,「我們產品在開發時,會先去了解消費者怎麼使用它,」OZAKI全球市場部副總經理江宜君說。

懂觀察
把顧客的難題,變成新產品

她和員工時常站在蘋果周邊商品的銷售通路觀摩。她發現,顧客只要手拿iPad保護套,第一個反應都是問:「這個怎麼折?」「怎麼讓它立起來?」原來,眾多廠商開發出功能齊全的產品,但使用者卻不會用。3個月後,OZAKI立即推出不用學,直覺就能使用的保護套。

該公司也想過把同樣模式,套用在製作三星手機的周邊商品,但卻難以負荷當時三星的機海策略,這讓OZAKI只能專注在蘋果的生意上,可以說這是限制,因為若蘋果敗,它們將遭殃。

但換個角度想,這也逼得他們必須更精準的磨出自己的優勢,才能在每一年蘋果公布新品的黃金期裡,總是一發即中。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22 招還我漂漂拳,讓你的 Facebook 牆面恢復清新實用

Posted: 18 Jun 2015 02:39 AM PDT

22 招還我漂漂拳,讓你的 Facebook 牆面恢復清新實用


唐伯虎點秋香劇照

老是覺得 Facebook 演算法把自己的動態消息搞得烏烟瘴氣,根本看不到自己覺得重要的資訊嗎?其實只要用對方法,你是可以「使喚」Facebook 為你創造出最有價值的動態消息,同時,也能在資訊洪流之中,建立你自己的個人品牌。

曾在微軟任職的 Robert Scoble,是個非常熱忱的資訊傳教士,他並不開設粉絲頁,而是直接把自己的 Facebook 變成公開的資訊集散地,至今累計了 64 萬人追蹤。日前他分享了 22 個罕為人知的小技巧,讓自己擺脫廢文,將 Facebook 變成實用且有效率的資訊集散地,甚至人脈網絡。即使 Facebook 對您而言仍是私密園地,還是可以參考文中篩選資訊的方法。(原文置於最後)

1. 分享三篇在 Facebook 上自己覺得有意思的 po 文,如果是好友的小孩,你就會看到更多各種小孩的照片,如果有關科技或創業,你也會看到更多類似的主題。

2. 書寫五則關於類似主題的原創想法,你會看到更多相似主題出現在塗鴉牆上。我記得,當我發出 Napa 地震的 po 文,30 秒內我的塗鴉牆就被地震新聞淹沒。大多數時候我寫的都是關於科技的新聞,分享的都是創業家的影片,所以我的塗鴉牆充斥滿滿的科技與創業內容。

3. 在你所能容忍的範圍內,開放愈多隱私選項愈好,特別是最好讓外人追蹤(follow)你,而不是非得加好友才能建立聯繫。接著發出一些公開訊息,你會發現原來有許多未曾知曉的讀者存在。很多人都過度注重隱私了,因為其實每則訊息都有獨立的隱私設定,你依然可以發表只讓家人看到的訊息。

4. 確保你的個人資料頁面保持在最新的狀態,而且資訊公開。同事或朋友才能輕鬆找到你。

5. 把每個好友分別歸類在「摯友(close friends)」與「點頭之交(acquaintance)」,這會讓你的動態消息大幅改善。(我用了很多人的帳號實驗,還沒遇過無效的。)

6. 從不在 Facebook 上貼文,或者跟任何好友互動的好友,刪除他們,以讓你的貼文擴散得更多更遠。因為訊息發出之後最初,Facebook 只讓少數人看到,觀察他們是否有所反應。如果你有朋友從未按讚、分享、不留言、不貼文,他們正在傷害你的訊息擴散程度。

7. 你自己當然也要記得按讚、留言、分享其他人的訊息,這會影響你往後看到的內容。

8. 把你不想看到的訊息隱藏。像是我隱藏了自拍照、語錄、惡搞圖、所有讓我變笨的東西。從此 Facebook 真的幫我減少很多看到那些內容的機率。(每則訊息都有「我不想看到」的選項,按它就是隱藏它。我每天都會隱藏很多訊息,動態消息也真的變得愈來愈好看。)

9. 取消追蹤話太多的好友,就算他是你真實生活中的朋友或家人,你的動態消息會變得清新許多。你還是可以藉由「摯友」或「點頭之交」的清單看到他的訊息,如果你有執行第五點的話。

10. 每個月至少檢查一次你的活動頁面,確認你拒絕了你不會參加的活動,你想參加的活動也都按了參加,這樣這些活動才會散播出去,讓可能也有興趣的好友看到。

11. 每個月至少檢查一次 Facebook 的設定,確認它們保持一致,這在手機上尤其重要。我發現只要我刪掉又重新安裝 app,這些設定又會回到預設值。找時間研究一下每個設定的不同。

12. 啟動所有安全功能包括二步驟驗證,大家都覺得自己不會被駭,所以毫不在意。但是若有一天輪到你,就欲哭無淚了。電子信箱或其他社群網站都順手設定一下吧。

13. 如果想在 Facebook 上結交新朋友,先確定自己發了至少 10 則公開訊息,而且都是關於你自己或你的熱情所在。如果根本都是自拍照,沒什麼人會想接受你的好友申請(公開訊息裏面一點科技或創業成分都沒有的陌生人,我是不會接受他們的好友申請的。)

14. 別讓其他人隨便在你的塗鴉牆上張貼訊息,除非經過你的允許。很多經常在其他人牆上貼文的人通常內容都很古怪,而且很可能是有違規則的文章。

15. 好友清單至少有 400 人,少於這個數字的人,大概無心經營 Facebook。

16. 如果你想跟一個好友清單超過 5000 的人當朋友,先確定自己跟對方的共同好友至少要有 50 人。要加普通人為好友,最好也先提示對方,你們是怎麼認識的,彼此也最好有 5 個共同朋友,免得對方以為你是垃圾帳號。

17. 大多數 Facebook 上的訊息都不會自動出現在你面前,如果你想看到更多特定好友的訊息,每週至少點進他們的個人頁面一次,而且多跟他們的訊息互動。更好的做法是,建立清單,點進清單裡面,就會看到清單內所有好友的所有發文。你的動態消息只會出現被 Facebook 複雜的演算法操控的幾則訊息。大致而言,我的貼文每10 則可能只會有一則會被你看到。所以如果你是我的忠實讀者,就多多拜訪我的個人頁面,讓 Facebook 知道你很在意我的發文。

18. 在手機上,開啓 Facebook 定位功能。這不只讓「附近的朋友(Nearby Friends)」功能得以作用,而且也會讓動態消息上出現更多從你所在位置發出的訊息。

19. 想好好經營 Facebook,就直接在 Facebook 的網站上發訊息,別從 Twitter 或其他社群網站自動轉發,社群管理工具 Buffer、Hootsuite 也一樣,這對你的 Facebook 百害而無一益。

20. 沒事多留言,多留言沒事。我比較喜歡跟既會發文,又不吝留言的人,況且多跟別人互動,也會讓更多人看到你的訊息。

21. Facebook 左邊分成很多列表,粉絲專頁、社團、好友、app,活動等等,游標移到每個列表下的選項,左邊都會出現一個齒輪,可以讓你把它放置到「最愛」,每次進到 Facebook,都可以更直覺的點選清單,發揮最大功用。

22. 經營 Facebook 要用心如做菜,你不會在煮好一盤義大利麵後,卻不放醬汁吧。如果你的 Facebook 全部都是你孩子的照片,那就像索然無味的義大利麵一樣。你總有除了孩子以外的嗜好吧?那些一天到晚只放自拍照的也一樣,你只愛你自己嗎?還是只放動物的,你只對動物有興趣嗎?用惡搞照洗版的,你確定你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是這種形象嗎?若想結交聰明的朋友,也要要求自己也能有些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

Facebook tips. 1. SHARE three posts from someone else about stuff you are interested in. If it's your friend's kids,...

Posted by Robert Scoble on Monday, May 25, 2015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開發產品學到的一些事(上)

Posted: 18 Jun 2015 12:57 AM PDT

開發產品學到的一些事(上)

本文作者 Nelson,目前是一位 iOS App 開發者、攝影愛好者、部落客、軟體中文化貢獻者。原文刊載於他的部落格「Nelson 寫些 iOS 開發的東東」。

這幾年都在 start-up 打滾,跟著做了一些產品,也有一些小小心得,就紀錄下來跟各位分享討論。

不要一開始就寫程式

你(或你們公司)想到了一個好點子,這時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馬上捲起袖子把點子實作出來嗎?千萬不是!你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確認真的有客戶需要這個點子,而不是草率投入大量時間、人力、金錢成本,最後做出來的東西卻可能沒人要。

或許你會想說東西都還沒做出個雛形來,怎麼知道有沒有客戶呢?方法有很多種,例如你們可以把點子解釋給陌生人聽,看看對方的反應如何。或是先快速開發一個 landing page 來介紹你們的點子,並收集使用者的回饋。

確定真的有人需要這個點子,並且確定這個點子真的需要寫程式之後,再開始動手寫。

寫好 User Story

你可以不寫 Spec,但千萬不能沒寫 User Story。User Story 的寫法很簡單,長得大概就像這樣:「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身為一個使用者,我希望在某種情況下,能夠做某件事」。

寫 User Story 有幾個好處:

  1. 可以讓所有人都看得懂因為 User Story 就是用大家都明白的語言,把想要做的事寫出來,所以無論是不是技術背景的人,都可以看懂「為何需要這個功能、這個功能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2. 可以幫助整理思路因為你得把你在什麼情境底下想要完成什麼功能寫出來,在寫的過程當中就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路,檢查這樣的需求是否合理。然後因為大家都能看懂,所以無論是否有技術背景的人,都可以一起來討論,這樣就可以幫忙找出盲點,並且完善整個需求。
  3. 可以讓開發者用最適合的解法解決問題為什麼我會覺得不需要寫 Spec 呢,因為寫 Spec 的人不一定是要開發的人,所以很容易就寫出很莫名其妙的 Spec。更糟糕的是,有可能一開始就寫 Spec,少了互相討論完善的階段,結果最後整個歪掉。所以我會說不要寫 Spec,寫 User Story 就好,然後把 User Story 寫完整。有經驗的開發者看到 User Story 自然就會找出最適合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千萬不要外行領導內行,亂下指導棋。
  4. 方便驗收既然 User Story 都寫得那麼完善了,要驗收的時候只要一一對照 User Story 就可以知道是否完成所有需求。對驗收人員來說,看 User Story 就會知道這個功能到底是什麼,也就代表很容易就能理解要驗收什麼。

一定要使用版本控制系統

版本控制系統的好處我就不多說了,無論是單打獨鬥或是團隊合作都應該要用版本控制系統。我個人最推薦的當然是 Git,雖然它的入門門檻頗高,但熟悉它之後所帶來的好處真是讓人無法抗拒的。

近年來 Git 有越來越多好用的 GUI,已經大大降低初學者上手的難度,SourceTreeTowerGitUp 都是不錯的選擇。至於要如何將版本控制系統整合到你的開發流程,可以先參考 Git FlowGitHub Flow,再逐步調整成適合你們團隊的作法。

有了版本控制,當然就得記得要下版本號,如果不知道該怎麼決定版本號,可以參考語意化版本號的作法。

不必一開始就寫測試

可能有些人覺得這是邪魔歪道,不過我真心這麼覺得:「你應該寫測試,但你不應該一開始就寫測試。」

身處在 start-up,無論前期的思慮有多麼周到,產品的需求還是很容易就會變更。如果採用「測試先行」的話,最後你會發現絕大多數開發的時間都拿去寫測試了,而且因為需求在前期很容易變更,所以你的測試也很容易一改再改因而難以重複使用。(P.S. 降低需求變更機率的一個方法就是好好寫 User story)

所以我會建議,等產品到達一定的穩定度之後(例如主要的功能或畫面都已經固定),再來補上測試。到時可以特地安排一段時間專心來寫測試,或是在需要重構程式的時候邊重構邊補上測試。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李開復:什麼是在中國創業成功的典範?

Posted: 17 Jun 2015 08:32 PM PDT

李開復:什麼是在中國創業成功的典範?


照片來源:TechCrunch

寫在前面的話:中國的網路正在迎接黃金的創業時機,網路在對各行各業去中介化、扁平化、平等化的衝擊中,創業項目遍地開花。大家的機會都來了,可是是否是你的機會?哪些國家和行業變化機遇在為你的創業保駕護航?在機遇下創業成功的模式是什麼?網路的本質是壟斷?如何拿著少量的錢從小壟斷做到大壟斷?這是李開復博士的演講整理,希望能給在創業紅海中拼殺的你一點啟迪。

【李開復:什麼是在中國創業成功的典範?】寫在前面的話:中國的互聯網正迎來黃金的創業時機,互聯網在對各行各業去中介化、扁平化、平等化的衝擊中,創業項目遍地開花。大家的機會都來了,可是是否是你的機會?哪些國家和行業變化機遇在為你的創業保駕護...

Posted by 李開復 Kai-Fu Lee on Wednesday, June 17, 2015

1. 網路帶來的衝擊及其本質

我剛從美國矽谷回來,看了美國的一些現像。我覺得《從0到1》還有《精實創業》這兩本書都是非常經典,而且在美國矽谷特別合適。在中國有一些特殊機遇和挑戰,如果這些想法對於這兩本書做一個補充,可能對於創業者會在中國創業會有更好的成功機會。

首先我們看一下今天全世界網路已經帶來顛覆式的作用,我們每天的生活已經被徹底顛覆。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想像自己回到十年前,見到一個十年前的自己,把你iPhone或者安卓給那個人看,看一下微信和餓了麼等等的應用,會不會讓十年前的你認為這個人是從科幻小說穿越過來的人,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

為什麼我們看到這麼多顛覆?網路是非常偉大的,它最大的作用有去中介化、扁平化、平等化等等,下面讓我們從商業思維來看看網路帶給我們的創業者的機會和空間。

網路打破了過去垂直市場的不公平現像。過去可能有很多壟斷者,或許是因為品牌或者是規模優勢或者信息不對稱等等的理由達到了壟斷。這個壟斷可能區域式的壟斷,比如上海、山東地區,也可能是一個品牌式壟斷或者信息不對稱的壟斷,大家認為計程車公司或者某個餐館特別好。但是網路的來臨,其實把整個市場扁平化了。全部都是一個非常低成本的擴張,能夠把全國當做一個地域來看。如果這樣講不是特別清楚,你只要想想淘寶本身對於各個地方的地域化的商業有多麼大的影響。

但是未來的機遇實際上是造就一種新的壟斷。人們每個商業的機會、每個花錢的機會、每個服務的使用都可能因此而被顛覆。網路的特色,左上是把很多分散的小市場,比如說超市、書店、商店變成一個巨大的統一的完全競爭的市場。從表像來說打破信息不對稱和壟斷,但是實際是造成一種新壟斷。右邊可以看到過去信息不對稱,現在交易匹配和速度打破了這樣不好的現像,而且有更多標準化的需求,非常低的交流交易進入了門檻。這些東西讓網路從商業角度來說,打破了過去不公平壟斷現像,但是提供一個新壟斷的機會。這是每個網路創業者特別需要深深了解的現像。

從全球來看網路肯定是美國領先的,如果我們看一下今天的市值。美國大概占有全世界的三分之二的所有網路公司的市值,中國占有剩下的三分之一的三分之二。那麼中國在奮起直追,現在情況呈現大好。過去五年到十年中,中國從微不足道的世界市場現在達到了九分支二的市場占有率,那麼未來有怎樣的機會?

2. 中美創業環境和背景的不同,以及中國創業環境中的機遇和優勢所在;

今天我談一下在中國創業的特色和機遇。當你考慮從0到1,考慮創業考慮精實創業等等機會的時候,我覺得不能用一個全球或者美國思維看這樣的問題,因為中國其實有特別多的優勢,但是也有特別多的挑戰,現在我們討論一下優勢和挑戰。

第一個優勢就是人口紅利。除了我們看到網路、行動、電商,中國現在是全世界第一而且是超過美國,兩倍、四倍這樣的規模,但是同時不能當作兩倍這樣的差別。我們看一下右下角,右下角這個圖告訴我們兩個經濟體的差別,兩個網絡化經濟體的差別,不是看他們的個體比例,而是看個體平方比例。所以如果一個國家比另外一個國家的使用者大了三倍,它的網絡效益是9倍,如果大四倍效益就是16倍,所以千萬不要低估人口紅利的優勢。

第二個優勢是中國的創業領導者特別厲害。因為這個市場特別大,資金特別多,那麼有一批創業者湧了上來。當然左邊美國創業者他們可能在創新方面,突破式方面引領全球。但是右邊這幾個中國式創業者,他們在強大的領導力、快速執行力上高出一籌,他們的後勁更足。

我覺得全世界可能沒有一個上市公司的CEO像雷軍今天已經做到450億美元,還每天工作18個小時,這樣拼命的去做。可能在執行力方面,也許蘋果會更創新一點,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小米也好或者是騰訊、阿里、百度也好,他們從小到大,一直到大還是在不停的工作,還是不停的執行。

那麼網路經濟裡面,我們不要認為創新代表一切,其實一個巨大機會的環境裡面,速度和執行力代表一切。尤其是在充滿機會的社會裡面,當機會不再那麼多,當競爭更扁平化,當大家在一個所謂的創業時代,那個時候創新更重要。但是今天的中國充滿機會,只要你能夠抓住快速執行才是最重要的。突破式的創新,在今天的中國不是創造價值和財富最好的方法,因為今天有太多的機會和不公平。

第三點是中國的工程師其實是巨大的競爭力。我剛在矽谷看我們投資的公司,他們那些人特別聰明,但是我一個一個公司看,公司幾個人?四個人,已經有一百萬的投資怎麼才四個人?因為薪資貴,因為房租貴。這就是矽谷現像,認為創業一定非常小。當然你做一個谷歌式的公司,你慢慢招人是可以的,但是在中國這麼大好的創業環境的現像,其實有一個很棒的領導者,你需要帶一個團隊。我們投資的項目,比如50到100萬美金注入之內,可能半年之內就有20人。這20人在強大領導者帶領之下能夠衝鋒陷陣,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國內現像。就是說老大很強的時候,他的團隊相信可以跟著老大奮鬥,可以改變命運,就算不能造成財務自由,也可以學到更多東西。

所以這些人是跟著老大創業的衝鋒隊,他們勤奮努力能干,中國工程師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可以看到左邊的騰訊,到了半夜兩點一大堆計程車等著員工下班。右邊不但是國內的這批生力軍介入,前幾個禮拜在美國看到我們海歸回國的浪潮又即將開始,有一段時間我覺得海歸創業被整個環境不看好,認為不接地氣。但是現在越來越多創業需要對接百萬、千萬、上億的使用者,如果沒有強大技術團隊是會崩潰的。所以非常需要這種頂尖的工程師,那麼美國的高校是世界一流的,但是美國高校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留學生遠遠超過其他的國家。

我剛剛在CMU(卡內基梅隆大學)參加他們的畢業典禮,我看到CMU學計算機的學生裡面75%是外國學生,這75%裡面35%是中國學生。所以我們想像這批技術高手,他們未來回國的希望和誘惑,可以帶動整個產業做可規模化高技術的創業,會帶來新的一批浪潮。國內VC認為海外海歸創業也好,參與創業也好,做CTO也好是越來越合適的,因為現在國內給得起,對頂尖人才給得起他們的價錢,給他們的股份,也認知新技術人才的價值,所以新一批海歸回國會導致更多的創業浪潮,這是跟美國有巨大差別。當一個產品投入20個很不錯的工程師,跟著老大說了算,跟著三五個工程師彼此都是天才整天辯論的時候,這個效率非常高。

第四我們談人口規模,剛才講過了人口紅利,龐大使用者群非常重要。這個使用者群不僅僅是數量大,不僅僅根據數字平方的成長。更重要是一批人他們是有兩個很大的特色,第一個特色是中國的城鎮化,國內城鎮化的成長有上百萬人口的城市,他所造成的就是很多商業模式是最適合中國的土壤。

比如我們想像,你做一個餓了麼或者美團你要送貨。但如果你在美國,這個時候你開了多久的車,到的時候披薩都冷掉了。這時候你算人力成本,90%的時間在開車,你有汽油、能源、時間的耗損。而在國內在北京在上海在任何一個一級二級城市,配送可以非常有效率,而且尤其有優化。在海澱區一個一個騎著自行車或者摩托車甚至其他的方式,這樣的配送非常有效,因為人口密集導致了O2O的模式更加成立。

下面一個情況是中國有巨大勞動力。這些勞動力都逐漸的可以進入一個我們稱之為個體戶的創業的行動。就像過去淘寶提供平台,很多人在淘寶開店,自己創業。這不是高科技創業,是在淘寶賣東西的掌櫃創業。但是同樣的一個很棒的Uber的司機他一定程度也在做一個創業,因為中國普遍的藍領薪資水準還是比較低,對於他們來說做一個個體戶創業,O2O的創業過程是非常有吸引力。

在美國你很難想像一個人在福特工廠工作,他一個小時時拿30美金的收入,為什麼要出來開Uber?但是國內可以想像,十分之一這樣的公司,在一個非常有效的O2O的共享經濟的環節裡面,理所當然應該出來自我創業。所以大眾創業的一種詮釋和理解,並不是都是靠高科技創業,個體戶創業也要算,而且在共享經濟的平台之下,中國的個體戶創業將會引領環球。

這裡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河狸家、E代駕等等。大家已經非常清楚河狸家已經有三百個美甲員,都是個體戶創業;E代駕成立三年,估值超過一億美金,覆蓋一百個城市。這些都是中國現像,我們在美國不會看到這樣的速度。不會看到,是因為美國沒有中國那麼多的人口密集城市。美國也沒有那麼多一大批渴望更多財富的服務員和工作員。

第五個優勢我覺得是中國政府的高效政策推出和到位的補助,無論是引導基金、中關村大街,都是引領全球的政策。但是更重要的是,比如說因為有酒駕的政策,高效的執行就有了E代駕的機會,突然有了上海自貿區的事情,就讓一些聰明的創業者發現他有一個可以來做進口車電商的機會。這在過去不可能發生的,所以善於觀察機會的人,在中國可以看到更多這樣的機會。

第六個優勢我稱之為後發優勢。美國是一個很成熟市場,很多競爭已經扁平化。越多人跳進來競爭,我們把利潤壓低,然後形成公平競爭。但是在中國過去有很多不公平的現像,零售業也好,房地產也罷,中間有很多人賺著不合理的利潤。這個時候網路創業一出來就把它打敗了,房多多就是一個例子。我們看到網路金融有很多不合理的現像,比如只有12%的中小公司可以申請貸款,而且貸款的利率非常高。於是這個就帶來了國內網路金融的繁榮。因此每個不公平,對消費者可能過去是一種剝削和迫害,但是對於網路創業者都是一個機會,這是現有低效渠道帶來的變革紅利。

第七個優勢我們可以稱為草根優勢。美國有悠久的品牌傳統,像MARVEL(漫威)這樣的公司在美國要經過一個很長的歷練才能做出來,我們很難想像他被一個創業公司挑戰。但是在國內消費領域的壟斷品牌遠少於美國,沒有那麼強大的娛樂內容的品牌,一個草根漫畫家在暴走漫畫、有妖氣、起點中文網這樣的一個新平台上,只要我有一批粉絲,就可以對粉絲推送內容,推送出來一個內容授權多個領域。比如創新工場投資的一家公司,他做了《十萬個冷笑話》電影上映三個星期就有1億多的票房收入,其制作團隊非常迅速地推出了手遊產品。這種內容創作在美國,還是被壟斷性的巨大品牌所霸占,在國內有巨大機會。

3. 在中國這樣的創業環境中,創業者想要成功的成長模式;

那麼有這樣一個環境,有著巨大的機會和巨大的挑戰,國內創業者該怎樣走向成功之路?

我想說,在這麼多優勢和機會之下,其實中國的競爭也非常劇烈。因為市場巨大,VC錢特別多,所以人人全力以赴,拼命進去,每個創業者非常渴望成功。中國巨頭跟美國不太一樣,不太在乎以大欺小。這個情況會對創業者產生巨大挑戰,因為你跟小公司競爭還可以,但和巨頭做一樣的事情,可能就會面臨很大的困境。

也許有些人在國外認為,你敵人的敵人是你的朋友,但是從下面我們的競爭可以看到,這些巨頭其實都是打的你死我活,包括最近周鴻祎和雷軍在微博上面的口水戰,也是一個案例。環境聽起來很惡劣,創業者很糟糕。

但任何事情都是雙面,如果我們用雙面的方法來看這樣的挑戰,我覺得就是有這樣的可怕的競爭環境才能培養無敵的角鬥士,這樣的環境才能逼著創業者找到更好的商業模式。今天我們看淘寶的商業模式就比美國eBay強大很多,因為eBay的賣家他要不斷的付費,如果哪天出來免費模式,賣家可能會出走。雖然他現在有一定的基礎,但是這個不是永遠堅固。淘寶因為已經免費了,所以至少不能用價格戰打敗他,也是因為中國這樣的環境,逼著淘寶和其他的公司走上這樣的商業模式。這樣的商業模式不只是在中國,在全球都是非常強大的。

第一步,找到屬於自己的小壟斷。中國機會這麼多,跟美國不一樣。我們不能只相信要找顛覆,要做徹底不同的東西。做不同事情,差異化是好事情,但是機會這麼多,如果你不找機會,就硬做一個技術顛覆,可能讓自己走了很多彎路。比如自由貿易區,我們可以做進口車,如果你第一個想到這個,你有很大的優勢,或者很多人都想不到你執行最好的,你就有巨大的優勢。

找到機會後,要形成小壟斷。當你在這樣的環境找到機會,你要形成小壟斷。不要認為壟斷是貶義詞。要在網路裡面建立護城河,你找到你的灘頭就是建立一個小壟斷。這個小壟斷變大了成長以後然後成為一個更大的壟斷,不斷快速地遷移,經過技術網絡效應、規模經濟和平台,讓你有可能有一天成為像BAT這樣的公司。

你在創業的時候早期要做自己的小壟斷,沒有什麼比這句話更重要。如果只找一個廣義市場,希望成為大市場的第7名、第8名都沒有意義,你要在大市場裡找到一個小領域,抓住這個變化,在大市場變化的一剎那介入,太早或者太晚都不可以。比如我們知道打車軟件,其實在五年前也有人做,但是那個時候沒有網路,所以做不起來。所以正確時間做正確的事情,然後找到非常小的契機,切入然後用槓桿把這個事情做大。

當你找到小壟斷以後,比如亞馬遜當時的賣書,比如說滴滴經過計程車來啟動,或者我們看到的很多的模式都是這樣做起來的。包括阿里,當時先做對外貿易,都是找到一個真實市場需求你可以介入迅速執行,把小灘頭抓下來,千萬別做大市場的第十名。

比如我們投資的要出發,他做一個附近的駕車旅遊,他是周邊遊的第一。但是你如果在整個旅遊產品中排序的話,可能攜程或者是過去的藝龍還有去哪兒,這麼排的話要出發可能排到第十幾位,這沒有意義。你不能做大市場的第5名第10名,一定要做特別小市場裡的第一名。

達到這個階段的時候,當看到這個成長點,你就要用槓桿的作用得到一個成長。槓桿的作用不只是說去砸錢,更重要我們抓對正確時候的正確點。比如我們看58同城的成功,它的槓桿是搜尋引擎,當時推廣小米的槓桿是新浪微博,每個時代都有它的槓桿。現在你做一個行動社交領域,再用搜尋引擎或者新浪微博,那是不夠的。所以作為一個創業者,你要找一個新時代適合的槓桿然後快速打下來,因為你看到這個機會別人也會看到,所以怎樣能夠比別人走得快,比別人砸得準,不是誰的錢砸得多,而是是誰用適當的槓桿可以砸出這樣一個效果。

找灘頭陣地的秘訣:

  • 創業公司應首先解決從0到1的問題,不要試圖教育市場;
  • 模式要簡單直接,找到簡單真實的KPI;
  • 避免多邊市場,避免多個不可控因素;
  • 避免生態系思維,要首先做起來一頭;
  • 避免跳板思維 先做A再做B;

第二步就是從小壟斷到大壟斷,快速壟斷擴大、全速前進。美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創新工場投資的項目。它最早創業的時候找一個非常狹窄的領域,就是女孩子在PC上想把自己弄得更漂亮,但是Photoshop很難用,它解決這麼一個問題,然後達到一定的使用者群。然後它從PC把使用者導向行動,基於這個基礎他做更多美圖系列的產品,他橫向縱向發展了自己的手機,美圖品牌的手機,他又橫向發展了一個美拍,也就是影片方面特別易用,慢慢成為專注於「美」的公司。這個公司不是一步到位,是逐步從小壟斷做到起來的。

快速成長的秘訣:

  • 避免沉迷於低質量成長,堆疊式成長;
  • 避免過度微創新,改善式創新的誤區;
  • 避免快速更新,但是不成長的陷阱;
  • 要選擇「成長性」性價比最高的,而不是最完美的;

創新工場本身就是幫助創業者尋找這個小壟斷,所以我們的投資模式非常簡單。第一我們尋找這些創業機會,這些機會不是說我們要顛覆式,要有很大創新,要做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當然也有這些。

我們要找的是在今天的中國有什麼特別好的,經過政策經過市場紅利、人口紅利、創業者紅利,經過中國的市場分配、城市人口大量的服務者的參與,還有經過國內這些過去國企的傳統企業的壟斷式不公平和不透明模式,找到哪些領域可以打出一個網路品牌,再找到一個特別好的使用者痛點。那麼第二步我們就要找創業者,他看到這樣的趨勢,然後願意拿我們的投資,去打出這樣一個小灘頭,我們所優化的模式就是幫助這樣的創業者招人,招二十個人的敢死隊,根據這個模式和機會打磨第一款產品,然後把這個產品推向市場,然後找它的槓桿,然後讓它跟著這個槓桿快速進行,這個時候融大筆錢然後做滴滴這樣的事情,所以這是我們創新工場的模式。

我今天還想說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我們不要相信中國式的創新,僅僅是技術的突破,顛覆式的突破,當然那些很重要。因為美國在突破和顛覆式的創新,將會很長的時間引領全球,這是我們非常佩服也值得學習的。美國這種創新科技帝國式的平台,將會在這裡領跑世界,而且它會快速的推進澳大利亞、日本、加拿大這樣的市場。但是中國的市場是巨大的,我們今天雖然談劇烈競爭,但是有非常得天獨厚的天時地利人和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找到中國獨特的機會和特色,快速的進去用剛才講的模式,當然也參考《從0到1》書裡講的方法論。

我相信中國的獨角獸,雖然我們可能比不過美國,但是兩三年之內我相信會超過美國的速度。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練出來的獨角獸,我相信他們在商業模式上會比美國練出來的獨角獸更具有兼顧的商業模式、更具可持續。當然這些公司在中國可以做的很棒,甚至達到百萬級別。那麼推到世界有沒有希望?我個人認為推到已開發市場比較難,因為那些使用者更符合美國的方式。

但是我認為下一步我們在中國做出獨特商業模式的這些公司,會進入使用者分布類似中國的市場,比如東南亞或者南美,所以我相信未來中國的創業是非常美好的,謝謝大家。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Gogoro 的美麗與哀愁——從大男人窩在小綿羊的形象照說起

Posted: 17 Jun 2015 07:52 PM PDT

Gogoro 的美麗與哀愁——從大男人窩在小綿羊的形象照說起

照片來自 Gogoro 官網

備受矚目的台灣電動機車品牌 Gogoro 昨天終於公佈售價,比外界預期更高的價格引發網路熱烈討論。光明頂創育智庫創辦人洪大倫從品牌定位的角度探討 Gogoro 的行銷盲點,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自其 Facebook 文章

在閱讀本文之前,搜尋「gogoro」,然後點選一下找到的「圖片」,你會發現很有趣的事,就是他們的形象照、公關照、上路測試照,幾乎都是一個「戴著黑色全罩安全帽」+「全身黑色勁裝」的「大男人」。

當我看著這樣一個大男人,騎在精緻但瘦小的 gogoro 身上,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感覺相當違和,有一種畫面非常不協調的感受,就像看到一個全副武裝的軍人,跑到兒童遊戲室玩電動搖搖馬的感覺。

這件事在我來看,不是偶然,而是正好反映出 Gogoro 對於 TA 定位不明確的表徵。一個戴全罩安全帽、全身勁裝、看不清長相的大男人,仿佛凸顯了官方也不知道誰該騎在上面的明確定位,照理說,他裝扮看起來是騎重機的,結果卻窩在小綿羊身上,格外詭異。

這麼小一台精緻的、色彩繽紛的電動車,我相信讓青春洋溢的正妹坐在上面騎乘,應該會更有感覺;或是讓小情侶坐在上面,甜蜜相擁出遊,臉上洋溢幸福微笑,這些畫面應該都更吸引消費者。

但目前為止,我只看到他們更像把自己定位在科技產品製造公司,而不是一家提供消費者更良好生活體驗的公司。搜尋 Gogoro 官網時,可以看到他們的自述:「我們是 Gogoro,透過網路和科技的力量,打造 Smartscooter™ 智慧雙輪以及 GoStation® 電池交換站,改變能源使用的經驗,將全球大型都會逐步轉型為智慧城市。」

我很想了解,哪一類的消費者會在乎這樣的價值主張?這樣的價值主張跟消費者有什麼關係?反而看起來,這種價值主張的 TA 是政府,是要幫政府打造嶄新交通環境與能源配置的論述,但是跟消費者的問題、感受、體驗,並沒有很直接的關聯性。

昨天我看到 Gogoro 行銷副總跳出來寫了篇心得,茲摘錄一段如下:

四月中在台中的媒體試駕前,我和幾位同事騎車確認試乘路線,我來回騎了好多趟,越騎越開心。不是因為忙裏偷閒,不是因為路人旁觀,只是因為我重拾了騎車的樂趣:在車陣中穿梭如刀切豆腐,在紅燈前等待時唯我無聲,在號誌變化的瞬間獨步領先,在山路彎道中恣意心隨意走,在後照鏡中尋找被我拋棄的其他身影。我迷上了這輛車,我愛上了騎 Gogoro 的獨特感覺。

過去這幾個週末,我都會抽空找時間在台北享受駕馭風的樂趣。或是陽明山、或是河濱公園、或是人聲鼎沸的夜市。我很樂意騎著 Gogoro 上下班、在城市中穿梭,我更樂意在週末丟下公事、忘卻煩憂,享受一個人自在的快樂時光。我騎的不只是 Gogoro,我騎的是對自家產品的滿滿信心,我騎的是隨傳隨到的飽滿扭力,我騎的是輕鬆寫意的生活態度,我騎的是乾淨安靜的智能移動。

文章寫得很好,但說實話,如果我們把第二段最後四個字「智能移動」拿掉,然後你把這兩段落內的「Gogoro」換成「重型機車」、「競速自行車」,甚至就當作一般大學生買到新型機車的騎乘心得,大概都不會感覺有什麼不同。事實上,第一段甚至就是我平常騎機車上下班的撰述,我相信多數騎車的上班族應該都跟我有相同感覺。

這意味著什麼?Gogoro 帶來的體驗跟我騎乘一般機車沒有什麼不同,這讓消費者難以判斷,我是否該為了「智慧雙輪」、「電池交換站」、「改變能源使用的經驗」、「智慧城市」這些關鍵字,去支付一個昂貴的代價,卻買不到我想要的非凡價值與生活體驗。

我不知道 Gogoro 後面還有沒有招,只是目前看起來,這距離大眾消費市場應當還有很大一段距離。當然,這兩天網路論戰已多,像這樣的一篇文章大概也是因為我不是他們的 TA,才會有的感受。然而我真的想問那些願意花錢買的 TA 們,除了用電池替代石油有不同之外,Gogoro 帶給你的騎乘體驗、生活體驗,真的不是騎乘一般摩托車能取代的嗎?

12 萬 8 的高售價,你要外型潮的摩托車所在多有,你要操控性、速度感強的黃牌重機再貼一點就有,你要精巧可愛的更是選擇多多。保養、竊盜險、道路救援,這不是人人都需要,成本也是有高有低,全部計入跟一般摩托車比較,似乎有些牽強。

為了環保,我很樂意騎乘無污染的電動機車,不過這價位,大概真的不是一般人會選擇購買的交通工具。或許是因為行銷上,還沒有真正把上述說的那種體驗、情境,塑造的更迷人或讓人心嚮往之,也或許後續有安排大規模的廣宣方式去形塑 Gogoro 與眾不同的品牌價值,或甚至未來還有低階版本的入門車款。

無論如何,我們都衷心希望 Gogoro 這難能可貴的台灣電動摩托車,能真正帶動新的環保意識與能源革命,只是如果只停留在能源配置的論述上,同時形塑的定位飛太高,恐怕大眾消費者就只能等你落地之後再說了。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您願意買單嗎?Gogoro 智慧雙輪售價 128,000 元,搭配 899 元電池月租

Posted: 17 Jun 2015 03:16 AM PDT

您願意買單嗎?Gogoro 智慧雙輪售價 128,000 元,搭配 899 元電池月租


(攝影/Liz Chen)

來自台灣,被稱為電動摩托車版 Tesla 的「Gogoro Smartscooter(智慧雙輪)」於今日舉行記者會,公佈售價、電池月租方案和交車日期。

體驗中心兩個多月吸引超過 20 萬人次參觀


▲ Gogoro 創辦人暨執行長陸學森(攝影/Liz Chen)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陸學森今天表示,三月底正式在台灣發表、成立全球首座旗艦體驗中心至今已吸引超過 20 萬人次參觀,第二間體驗店也即將在松菸誠品開幕。Gogoro 上個月底開放的試乘登記至今大約三週即吸引 9,400 人註冊,並起在目前完成試乘的 3,521 人中獲得 97.4% 滿意度。Gogoro 除了發起多項行銷活動之外,還在六月初完成了 24 小時環台路測,一天內行駛 953 公里完成環島計畫。

自今年初 CES 大展以來,Gogoro 就不斷引起國內外媒體的關注。無論是工業設計或是不採充電式的電池交換月租方案均成討論話題。不過,大家最關心的,還是那三個問題。

三個問題

Gogoro 自從公開以來,備受關注的問題就是:電池交換站的部署夠多嗎?Gogoro 要如何銷售?以及最重要的:售價為何?

雙北地區年底突破 150 座充電站


▲ Gogoro 行銷副總彭明義(攝影/Liz Chen)

對此,行銷副總彭明義表示,Gogoro 不是只有電動車而已,他們提供的是完整的解決方案,目標是建立全世界最先進的能源補給系統,讓城市變得更加聰明、更加智慧。目前 Gogoro 發起的能源網路夥伴計畫,已經吸引了中油、台塑和中華電信等單位加入。

目前 Gogoro 在台北市和新北市已經佈建了 32 座電池交換站「GoStation」,預計七月下旬可達到 70 座以上,目標是在今年底前突破 150 站(台北市 60 站,新北市 90 站),屆時電池交換站之間的距離,在人口稠密地區不會超過兩公里,而 Gogoro 在充飽電之後的續航力可達 100 公里,他相信這樣可以滿足大台北地區消費者的需求。

售價新台幣 128,000 元,電池月租 899 元

Gogoro 將於 6 月 27 日開始預購,7 月 25 日交車,正式售價為新台幣 128,000 元,電池月租方案為 899 元,每個月可不限次數更換電池。此外,Gogoro 還在今日首度發表配備升級版的「Gogoro Plus」,售價為 138,000 元。彭明義補充,未來 Gogoro 通過 TES 檢驗之後,還可享有中央和地方的電動車購買補助。

為了降低購買門檻,預購期間 Gogoro 提供了包含低頭款的分期方案、24 個月免電池月租費、丟車賠車全額竊盜險、免費保養和免費道路救援等等的優惠。

將採直營銷售模式

Gogoro 宣稱將打造業界最佳的銷售和服務體驗,彭明義同時宣布將在年底前建立 11 個直營銷售據點,以及 8 個直營的維修中心。從今日開始試營運、同時提供銷售和服務的光華八德店現場照片來看,很明顯 Gogoro 企圖扭轉大眾對於「機車行」的印象。

直營線上商店

除了實體店面,Gogoro 也經營線上商店。仔細比較 Gogoro 線上商店的預購頁面和動線設計,會發現跟 Tesla 網站的設計很相似。除了預購 Gogoro,消費者也可以在線上商店購買週邊商品,或是為 Gogoro 選擇雷射雕刻文字銘牌等等的服務。

售價過高?

今天上午記者會進行中時,Inside 即在 Facebook 專頁發出包含售價在內的即時訊息和照片,初步看來讀者對於今日記者會的反應普遍是「售價過高」,除了車子本身的價格,899 元的電池月租費也被拿來與一般機車在市區間通勤的加油費用比較,後者每週的費用大約是一百多元。

不含補助,Gogoro Smartscooter 售價為新台幣 128,000 元,高階款 Gogoro Plus 售價 138,000 元;電池月租方案,不限更換次數,每月 899 元;6/27 於線上商店與實體店開放預購,7/25 交車。

Posted by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on Tuesday, June 16, 2015

顯然 Gogoro 也預料到價格可能會引發質疑,特別製作了一張圖表,與選購市面上高階 125CC 摩托車和各項花費做了一番比較:

值得注意的是,本月中國也有一家「小牛電動」在網路上發起群眾募資,首日即募集了超過 4,000 萬人民幣(近兩億台幣),該公司也在本月初獲得了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投資。儘管與 Gogoro 產品性能、定位和能源管理方式不大相同,但兩款小牛電動的售價分別為人民幣 3,999 元和人民幣 4,999 元,換算成台幣均遠低於前者的售價。

【大市場的力量】這週,創新工場在北京宣佈投資小牛智能電動scooter,一次充電最高續航100公裡,原裝松下鋰電+博世定制電機+國際工業設計+超長續航+NIU Smart智能防盜,售價3999人民幣,送貨到家,開箱就騎。中國大陸E-Scooter市場一年1000萬台,所以這又是一個大市場的力量的典範。對於硬體創新創業,大市場更加重要。鼓勵更多創新創業者考慮大市場。

Posted by 李開復 Kai-Fu Lee on Tuesday, June 2, 2015

多項創舉值得觀察

無論是搭配網路、app 和智慧型電動摩托車的設計、同時在線上線下直營銷售,還是電池交換月租模式,Gogoro 都創下了許多先例,正因為無前例可循,外界對其成敗也難以評估。儘管 Gogoro 在台灣不會面臨 Tesla 在直營銷售方面的法規問題,其他諸如能源網路、銷售模式、產業競爭和定價,身處不同產業的 Gogoro 和 Tesla 所面臨的問題相當類似。我們也很好奇,Gogoro 是否會循 Tesla 模式,從「頂級」車款起步,然後逐漸發展出價格越來越親民的產品線。

可以確定的是,Gogoro 並沒有計畫以低價打開市場,而是從產品、廣告、網站到整體形象著手,展現打造品牌的企圖心。目前為止,旗艦體驗中心的人潮,以及四月份媒體試乘活動(Inside 也有參加喔,讀者可參考我們的試乘心得),都造成了不小的話題,反應也大多相當正面。問題在於,如果一般消費者因為價格而不考慮購買的話,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族群願意購買一輛智慧型的電動摩托車呢?


Gogoro Plus(攝影/Liz Chen)
Gogoro Plus(攝影/Liz Chen)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 Gogoro 整套解決方案的設計,這家以科技公司自居的台灣公司將有機會取得大量的資料,對於未來無論是能源網路的佈建、交通情形的掌握,以及車型的改良和開發,甚至因此發展出過去不曾想像過的應用,都會是相當有趣的觀察題材。

現在,包含售價、銷售方式和能源網路的佈建等圍繞在 Gogoro 四周的層層迷霧都已散去。或許,未來幾個月,大台北地區的大街和巷弄裡將會多出一道道圓潤的白色車影。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Airbnb 怎麼用大數據說出一個百億估值的故事?

Posted: 17 Jun 2015 02:08 AM PDT

Airbnb 怎麼用大數據說出一個百億估值的故事?

本文由 Yahoo!奇摩贊助

Airbnb 資料科學總監 Riley Newman 曾將巨量資料比擬為 Airbnb「生命之血(lifeblood)」。的確,短短七年內,Airbnb 正朝著建起全世界最大旅館的方向前進,至今已有 2000 萬旅人從中訂房,並已累積 120 萬間房間散落在大城市與小鄉村的街角巷弄,房東與房客共同書寫美好的共享經濟故事,珍貴的「緣分」,並非偶然。

既然 Airbnb 的精髓是讓所有擁有閒置空間的人,都能變成業餘旅宿經營者,那麼,如何從美國總部控制從法國巴黎到印尼巴里島、從日本東京到南非開普敦的住屋品質,確保網友可以順利訂到理想的房間,當是最重要的任務。無法利用人力一間一間過濾,他們直接在電腦前,藉著洞察一個一個使用者聚沙成塔的數據決定。

2008 年初生的 Airbnb 網站,只是個名符其實的平台,他們讓房東自己拍照上傳可供出租的空間陳設,讓房客得以搜尋目的地並挑選鍾意的房間,兩者得以彼此透過內建的聊天系統聯繫。但是現在的 Airbnb 網站,除了功能更加躍進,儼然也成了一本蒐羅世界各地家居品味的豐富攝影集。

這樣的轉變,就是 Airbnb 利用數據分析得出的結果。早期 Airbnb 資料科學團隊欲分析哪些房源特別受到歡迎、哪些又乏人問津時,發現關鍵差異就是屋主提供的影像品質。因此他們聘請了一批攝影師,免費為出租空間拍攝專業照片,「成效驚人」,Riley Newman 表示。一張一張精美的照片,旋即讓坐在電腦前面的旅人恨不得馬上出發,到那城堡、樹屋、蒙古包,或信奉極簡美學的公寓裡住上幾個夜晚。

鑑於照片的絕對影響力,去年底,Airbnb 甚至透露,將研發新系統,自動偵測屋主的照片對於房客的吸引程度,那些更美、更有魅力的影像,將會置於搜尋結果的前面。同時,也會提供「數位室內設計師」,指導人們改善照片品質,以增加訂房數。

眾所週知,Airbnb 是把「使用者體驗」發揮得淋漓盡致的翹楚,不只視覺賞心悅目,網站使用起來也順暢無比。能有這番高滿意度,都歸功使用者自身。


圖中最深的藍色即是 Mission District、Lower Haight

就拿搜尋引擎來說,當使用者鍵入某個地點時,剛開始 Airbnb 也不知道到底該給出什麼答案,因此他們就把該地點向外輻射的特定範圍中的屋源,按照品質優劣排列呈現出來。隨著搜尋的過程與結果累積愈來愈多,屋主與旅客的互動形成豐沛的資源,他們得以建立條件模型,讓前人的決定,影響未來使用者的結果。例如說,過去許多使用者搜尋舊金山時,最終的落腳地點多是 Mission District、Lower Haight 等區域的房源,因此後來的使用者同樣搜尋舊金山時,結果便會更集中在這兩個區域的住屋。

街區指南(例如巴黎 Pigalle -- Saint-Georges

另外一個「讓使用者用數據說話」的例子是,2014 年初,Airbnb 在亞洲部分國家的使用者跳出率(bounce rate)極高,後來從數據中發現,這些使用者特別容易點擊首頁的「街區指南(neightborhood)」連結,在內頁散發異國風情的美妙照片中流連忘返,主要目的「訂房」全然拋諸腦後。

經過調整之後,使用者點下這些城市的連結,會直接跳轉到該城市的房屋搜尋頁面而非街區指南

一名數據科學家深入研究這個古怪的現象,隨後把他的發現呈現給工程團隊,後者於是能夠據此重新設計。針對這些區域的使用者,Airbnb 撤除「街區」的連結,改為置放中國、韓國、日本與新加坡等熱門旅遊地點,點擊進去直接就是訂房頁面,轉換率成長10%。

讓我們飛到法國里昂,觀看另外一個顯著的應用案例。適逢冬季十二月,雖尚未接近耶誕假期,訂房率卻出奇的高。身在舊金山的 Airbnb 團隊,仔細端詳數據,才發現那座城市有著一個特殊的「燈光節」(festival of lights),每年總是吸引大批人潮置身斑斕的光影之中。洞悉這項數據,讓他們在隔年做足充分準備,鼓舞更多屋主釋出房間,解決供不應求的問題。

如果你是一名 Airbnb 屋主,你會怎麼設定價格呢?依照直覺,還是摸索自己的一套策略?今年四月,Airbnb 利用數億筆數據以及機器學習,推出「Price Tip」服務,本著房屋的房型、地理位置、淡旺季趨勢、房屋供需關係、距離入住的天數,推算合理的價格區間,每天的資料一有變動,參考價格也會隨之改變。屋主能夠在月曆表格中填入自己預期的價碼,超出或低於參考價格都會跳出提示,讓你既能租出房屋又能賺到錢,當然,最終 Airbnb 也能獲取更多營收。

Riley Newman 說,「數據就是客戶的聲音」,無數聲音積聚起嘈鬧的雜音,資料科學團隊的職責,是將這些雜音抽絲剝繭,轉化成工程、產品、客戶支援、行銷等隔壁團隊成員」「聽得懂、看得懂」的「故事」,這些細節顯然就是 Airbnb 的核心所在,所謂的巨量資料,只是骨幹而已。Riley Newman 謙虛地說,在有數據的狀況下,他所領導的團隊善於從中拆解問題、找尋解答,但最重要的一步,卻得仰賴質化分析,讓使用者體驗「圓滿」分析的結果,加上客戶體驗團隊蒐集的真實回饋,綜合起來才能勾勒出社群與 Airbnb 之間的互動全貌。

隨著 Airbnb 的版圖不斷擴張,成為全球最大旅館的目標指日可待。使用著的數據也會累積成一座龐大的寶庫,細細密密編織出百億美金估值。資料科學家們,你從這間善於幾乎人人都善於「說故事」的公司,獲得什麼樣的啟發呢?

參考資料: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順路打工?傳亞馬遜推人人快遞,回家路上帶包裹給鄰居有錢拿

Posted: 16 Jun 2015 10:02 PM PDT

順路打工?傳亞馬遜推人人快遞,回家路上帶包裹給鄰居有錢拿

傳亞馬遜推人人快遞 (圖: AFP)

不斷尋找加速交付速度的零售商亞馬遜祭出新招,打算將整個美國打造成人人是快遞的國家。

知情人士透露,亞馬遜正開發一款行動 app,付費給一般人而非 UPS 一類的快遞公司,讓一般人順路交付包裹。

一如預想,亞馬遜將招募位於都市的實體零售商作為倉儲,可能向他們租借場地或者按件付費。根據消息,亞馬遜這項服務內部稱為「順路(On My Way)」,但還不知道該服務推出的時間點,或許也有可能不再推進。

亞馬遜發言人拒絕回應。

去年亞馬遜運輸成本的成長速度較營收成長快速,這項服務可給予亞馬遜對消費體驗有更多的控制力,也可以抑制去年增長 31% 的運輸成本,。還可望讓亞馬遜在與大型快遞運輸業者有更多談判籌碼。

但此概念還有許多執行障礙,例如亞馬遜要如何審核快遞的自願者,以及實體零售商會不會與競爭對手合作。

根據 SJ Consulting Group 的資料,大型運輸商非常有效率,UPS 在美國運送一件包裹的平均價格約 8 美元,所以如果要對這樣的競爭對手造成一定的衝擊,就需要相當大量的快遞人員。

此外,目前還不清楚,倘若包裹受損或者遺失,究竟是亞馬遜負責還是順路快遞者負責。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穿戴式裝置大打訴訟!Jawbone用專利與妨礙秘密為Fitbit的上市設下阻礙

Posted: 16 Jun 2015 07:27 AM PDT

穿戴式裝置大打訴訟!Jawbone用專利與妨礙秘密為Fitbit的上市設下阻礙

本文原載於智由博集,智由博集期望以白話與生動的描述,取代生硬的法條式陳述,輕鬆看待智慧財產權與法律的時事與動態,並將智財權與法律的有效資訊,分享給需要攻擊力及保護力的每個企業,或許哪一天,它能適時的提醒你,彎起手肘防護,使出快腳攻擊。

今年(2015年)五月,知名美國穿戴式設備製造公司Fitbit, Inc.,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Th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遞交了招股申請書,計劃通過公開上市融資4.78億美元,並且已經確定股票代碼為FIT。Fitbit於2007年由兩位共同創辦人James Park與Eric Friedman所創立,從招股申請書的資料顯示,Fitbit 於2014年一共賣出了1090萬台穿戴式裝置,是2013年的兩倍多,而Fitbit將其歸因於消費者越來越關心自身的健康,以及行動裝置的普及,故而讓穿戴式裝置的可接受度大幅提高。Fitbit近兩年的財務狀況也非常良好,2014年營業額達到7.4億美元,且付費使用者也大幅增長。

 


Fitbit公司的營運數字 (圖片來源:Fitbit遞交的招股申請書)

 

然而,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進入此領域,其中,Fitbit最有力的競爭對手就屬Jawbone,其前身是一家名為Aliph的軟體公司,後來轉型為運動手環製造商,最近更剛剛進行了新一輪總額3億美元的融資。就在Fitbit準備上市前,Jawbone開始一系列阻礙。第一道阻礙便是指控Fitbit挖走Jawbone的員工,並試圖竊取其商業機密(AliphCom Inc. v. Fitbit Inc., CGC15-546004, California Superior Court, San Francisco County),根據Jawbone 執行長Hosain Rahman 的說法:「我們發起這場訴訟是為尋找正義,為了不辜負Jawbone的員工、合作夥伴與投資者們!(What we are seeking in this lawsuit is justice — for our employees, partners and investors.)」,而面對這強力的指控,Fitbit公司則回應:「我們不認為有竊取Jawbone的相關機密資料,對此,我們將極力反駁該指控。(We are unaware of any confidential or proprietary information of Jawbone in our possession and we intend to vigorously defend against these allegations)」

另外,Jawbone上週向法院控告Fitbit的系列產品(包含Fitbit Zip, One, Flex, Charge, Charge HR and Surge 等產品)侵害AliphCom Inc.與BodyMedia, Inc.(於2013年被Jawbone以1億多美元併購)所擁有的三件美國專利,便是那第二道阻礙(AliphCom Inc. & BodyMedia, Inc. v. Fitbit Inc., 15-cv-02579, U.S. District Court, Northern District of California)!Jawbone要求法庭禁止被告繼續銷售侵犯專利權的商品,並且做出賠償。


Fitbit的系列產品 (圖片源自:Fitbit官網)

 

Jawbone提出的三項專利分別為美國發明專利公告案第8,073,707號『供以偵測、監控及發佈個人生理資訊狀態的系統 (System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an individual’s physiological or contextual status)』,本件專利內容指出Jawbone除提供有手環可蒐集使用者的生理數據外,更有一中央監控裝置亦會同時蒐集使用者的相關資訊,並藉由兩裝置的數據供使用者於系統進行健康管理。


美國發明專利公告案第8,073,707號的示意圖

 

第8,446,275號『透過手環所蒐集之資料進行健康管理的系統及其裝置 (General health and wellness manag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wellness application using data from a data-capable band)』,係當使用者設定一目標活動後,系統便透過手環搜集與該目標活動有關的生理數據,並進行分析與比對,以得出相關分數供使用者知悉。


美國發明專利公告案第8,446,275號的示意圖



Jawbone UP App的使用示意圖(圖片來源:Jawbone UP App)

 

以及第8,398,546號『可根據個人排程進行生理健康資訊監控與管理的系統 (System for monitoring and managing body weight and oth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including iterative and personalized planning, intervention and reporting capability)』,係可提供使用者藉由配戴手環蒐集相關生理數據後,可於系統上進行各項數據的管理,了解是否達成自身所設定的各項目標,系統更會產生相關建議給使用者。


美國發明專利公告案第8,398,546號的示意圖

 

針對專利侵權訴訟一事,Fitbit公司更是極力強調:「作為一個提供與健康領域相關產品的領導廠商,Fitbit不斷地獨自開發與提供創新性的產品給消費者,至今,以獲得超過200件的核准與申請中專利!(As the pioneer and leader in the connected health and fitness market, Fitbit has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and delivered innovative product offerings to empower its customers to lead healthier, more active lives. Since its inception, Fitbit has more than 200 issued patents and patent applications in this area.)」換言之,即是強烈反駁產品有抄襲Jawbone技術的說法。

Fitbit預計將在本週公開上市,究竟Jawbone設下的這兩個阻礙,會不會對Fitbit的IPO之路造成影響,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只是,智慧型手機廠商為了市場爭奪開打的世紀專利訴訟大戰還令人記憶猶新,穿戴式裝置的各大公司也開始透過專利戰進行角力,並且隨著Apple Watch的參戰,專利戰火勢必只會繼續廣泛延燒。

 

附:其他穿戴式裝置之專利訴訟案例統整

  •  2013年10月Mayfonk, Inc控告Nike,侵害其1件美國專利;
  •  2014年2月Adidas控告Under Armour Inc. 與 MapMyFitness Inc.,侵害其10件美國發明專利;
  • 2015年1月Sarvint Technologies控告Athos Works, Inc.等公司,侵害其2件美國專利;
  • 2015年2月Gilmour Innovations控告Nike,侵害其1件美國發明專利。

矽谷頂尖創投 Ben Horowitz 畢業演說:別追隨你的熱情

Posted: 16 Jun 2015 02:23 AM PDT

矽谷頂尖創投 Ben Horowitz 畢業演說:別追隨你的熱情

又是畢業季,又是各界名人輪番上陣激勵社會新鮮人的時刻。今年彷彿比較流行語出驚人潑冷水,先是好萊塢巨星勞勃迪尼洛跟紐約大學藝術學院畢業生說「你們完蛋了(全文)」,接著矽谷頂尖創投 Andreesen Horowitz 合夥人 Ben Horowitz 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演說,也要畢業生,「別追隨你的熱情(Don't follow your passion)」。

跟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的演說「做你所愛的事、愛你所做的事」相較,看似非常衝突。同樣擁有一顆金頭腦的 Ben Horowitz,為何給了如此不中聽的建議?他提出了四個理由

  • 熱情難以判別優先順序:你對數學比較有熱情,還是工程?抑或歷史?還是文學?「但是相較之下,『你比較擅長什麼?』,就顯而易見了。」
  • 熱情永遠變化:你在 21 歲時熱衷的事物,到了 40 歲不見得還能保有相同的熱忱。
  • 也許你不那麼擅長你的熱情所在:「有人看過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嗎?」「你愛唱歌,不代表你就能靠唱歌吃飯。」
  • 熱情是非常自我中心的:隨著時間流逝,人們終會發現,他們所貢獻的,遠比他們從這世界獲得的,更加重要。

若不追隨熱情,那該追隨什麼?他說,追隨你所能貢獻的事物。「找到你的專長,將之帶到世界,為他人貢獻,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大部份人都不是賈伯斯,熱情與天賦天衣無縫。追隨你的熱情,卻可能沒那麼厲害,還是追隨沒那麼有熱情卻很拿手的事物⋯⋯你會選擇哪條道路?

Ben Horowitz 的演講全記錄: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