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商業分析師:博客來上市的話,到底值多少錢?”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商業分析師:博客來上市的話,到底值多少錢?

Posted: 28 May 2015 08:07 AM PDT

商業分析師:博客來上市的話,到底值多少錢?

本文作者 陳子恩(Friedrich),1990年生,師大附中1136班畢業,政治大學新聞學及外交學學士。現就讀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研究興趣在企業評價、智慧資本及策略。現在也是新創企業 早餐吃麥片 的網路編輯。本文轉貼自其個人網站

Yahoo 是外商就算了,但博客來這個台灣最老牌的電子商務企業,居然找不到系統化的財務分析報告?好吧,我只好自己去翻統一超商的年度報告書,去挖附錄中的附錄,也很幸運地找到幾個關鍵的財務績效指標、進而有了今天這篇文章。

博客來這間公司在做些什麼,相信住在台灣的人沒用過也看過親朋好友用過:想要在網路上買書?第一個就會想到博客來,她也大概是台灣在「書籍」這個領域中最強大的垂直型電商,不過近幾年慢慢把觸角從圖書擴展到各式各樣的商品,像美國 Amazon(也是賣書起家)中國京東商城(賣家電起家)一樣,變成像是PCHome、Yahoo 奇摩購物中心、MOMO 購物一樣的 B2C 綜合型電商。下面這張由 EagleEye 所提供的《2014 Q4 台灣購物網站排行榜》就很清楚地給我們台灣電商的競爭輪廓:

 

 

我們可以看到今天分析的主角博客來雖然在上圖的「綜合型購物網站」中,不重複造訪人次(流量)的排名只有第八名,然而在下圖的「B2C 購物網站」類別中,博客來這個以「賣書」作為販售商品核心的老牌垂直型電商,竟然也能和其他「什麼都賣」的綜合電商平起平坐、搶佔第四名的位置,這其實是非常難得的成果:

不過流量再怎麼龐大,如果沒有辦法轉換成營收、甚至變成利潤,依然難以維持一個企業的運作,所以我們必須把博客來的財務資訊攤開來仔細研究。然而,博客來不是上市櫃公司,我們要怎麼去找尋她的資料呢?這也是很多人在寫博客來的分析時,常常有意或無意地忽略掉量化數據的一個原因。

但其實這個資訊並不是不能挖出來,只是它藏在統一超商(2912)的年度經營報告書中,某一塊一般人不想碰、財務分析師卻必須要看的「關係企業合併營業報告書」裡面。你如果真的把統一超商的年報打開,就會看到包括博客來、星巴克...等公司的資本額、資產、負債、營收、營業利益、稅後淨利這些基本資訊都會呈現在一張表格中。

從這些資料中,我把博客來這 10 年左右的財務相關資訊給整理出來,彙整成下表:

我們可以看到在 2013 年,博客來已經是一個資產總值約 14 億新台幣、營業收入近 50 億的中型企業。以營收作為比較基礎的話(見下圖),同樣屬 B2C 商業模式的 PCHome(約 200 億)和 momo 購物(約 240 億)大概是博客來的 4~5 倍,這一點其實和前面提到的、博客來目前還是以書籍作為商品核心有關:

那麼博客來自己跟自己比較呢?統一超年報提供的資訊還滿驚人的。以 2003 年起算,過去十年博客來的年營收複合成長率(Sales CAGR)高達 25.85%,更驚人的在於她在營業利益上的年複合成長率=42.74%

這會直接導致下圖所示的結果:營業利益率逐年上升,代表了一間企業在整體營運狀況越來越好; 此外,雖然我手上沒有博客來毛利率的資料,但以我對電商的了解(參考之前我寫的 Amazon 分析),如果一間 B2C 電商不需要靠降價、犧牲利潤來增加營收(最好的觀察點在 2007-2009 經濟狀況最不好的那幾年),在規模逐年上升的同時,必然會形成採購上對供應商的優勢,這個優勢也會顯示在毛利率的提升上。

我們可以大膽地猜測:博客來營業利益率的上升不僅來自管理能力增進,更來自於對於供應商議價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與規模更加龐大的 PCHome、momo 購物相比,博客來在這幾年的營業利益率都有 5%~6% 左右的水準,在這一點和其他電商巨人相比毫不遜色: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博客來在歷年 ROE 的杜邦分析,看看博客來這間公司是如何為股東創造報酬率的:

 

 

我們可把博客來的 ROE 杜邦分析區分為「趨勢」、「組成」、「動力」等面向來討論:

  • 趨勢:博客來的 ROE 雖然不太穩定,但從時間序列來看確實是逐年上升的:2003 年大約在 30% 左右,2013 年則來到了將近 60% 的水準。
  • 組成:博客來和通路類型的公司相同,構成 ROE 的主要元素來自於「總資產週轉率」而非「利潤率(營業利益率)」。這是因為通路主要生存意義不在於生產產品,而是如何將供應商的貨品快速流通、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
  • 動力:在資產週轉率&權益乘數沒什麼變動的情況下,博客來的 ROE 成長動力主要來自於「利潤率」的提升,這背後代表了產品組合平均利潤的增加。

當然,同樣的 ROE 結構也可以在 PCHome&momo 購物網看到:都是屬於低利潤率、高資產週轉率的類型。但如果在利潤率上有些微優勢,就可以在 ROE 上有大幅度的領先。

假如博客來獨立上市的話,是一間值得投資的公司嗎?我想我會從下面幾個面向認真考慮:

  • 從有限的財務狀況來看,50%~60% 的 ROE 確實相當吸引人,而且主要還是來自於比同業更高的總資產週轉率&營業利潤率,就算公開發行後權益乘數會降低,我預估也會比 PCHome、momo 購物網有更出色的 ROE 表現。
  • 從策略來看,博客來在國內書籍電商這個類別幾乎找不到對手、已經形成獨佔優勢,要做的只是透過一系列的措施鞏固用戶&供應商; 在國際擴張方面,相較於 PCHome 而言,統一集團在海外已經建立的資源為其一大優勢,我認為在國際擴張的腳步上,大概只有媒體、金融、電信三合一的富邦媒體能擁有比博客來更高的潛力。

最後的最後,我來試著評估博客來的價值:如果以 2013 年的資料來看,設定其股東要求報酬率(Ks)為 13%、ROE 50%、每股淨值 $26.67、EPS $13.34,盈餘成長率 40% 為基準,博客來目前每股隱含價值約 $318、PBR 11.94x、PER 23.88x。

*備註:受限於資料取得的問題,上述評價是採取最簡單的折現模型計算,但最理想的情況還是需要取得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 FCF)作為評價的基礎。

 

 

以上資料純粹為本人所推估,請大家謹慎採用&參考:)

台灣最美好的風景是人?廣告代理價格競爭,導致網路產業成長枷鎖

Posted: 28 May 2015 08:06 AM PDT

台灣最美好的風景是人?廣告代理價格競爭,導致網路產業成長枷鎖

[Photo credit: Got Credit]

「台灣是全球創業門檻最低的國家。」初次看到這句話時,心中還有點高興。理由在於直觀認為可能是擁有良好的創業資源或是環境,才會讓外國人說出如此評價。又或者是自我感覺良好,感受到台灣的創業氛圍變得有點熱鬧,似乎變成被人聚焦的中心。後來再深度探討之後,才發現外國人看台灣之所以講出這句話的原因是:

「台灣人薪資便宜、專業素養夠技能也不差、忠誠度高反抗獨立心不強、辦公室租金便宜、水電網路等費用低廉、要餓肚子很難因為每一餐的平均成本很低,再者是聘請台灣人工作能一人多工還不用面對工會的挑戰。」

諸如此類的說法,令我頓時感到有些沮喪。無獨有偶,近期陸續接觸許多國外想到台灣來的零售業、廣告業、資訊業等,各類行業的老闆、執行長、海外事業發展經理,不約而同進台灣做生意。私以為台灣市場值得期待,依然有相當不錯的想像空間,終於被海外企業發現,他們也許看到在這塊小小市場裡,依然留有些值得淘金的礦山。

事實上,從中解讀到的意圖是:「台灣人購買力強,對於產品認同感高,客服成本很低,多數都轉包給大陸處理。除此之外,真正吸引到他們來台灣的原因是廣告成本非常低,低到他們覺得不可思議,低到讓他們覺得進入台灣這市場僅需要原本在自己國家成本不到一半的預算,即有機會進入,而行銷與媒體公司們的競爭,強力削價搶案搶客戶,願意讓出來的利潤,實在相當驚人。」

轉成白話文就是「在自己國家做廣告跟行銷的成本費用太高,相較之下,台灣的廣告成本之低,以及再計較轉換成效的嚴謹,可以花不到本國的一半,但卻能獲到原本在自己市場兩倍、三倍效益。而且,台灣人工作業成本低,在海外請一個人,到台灣可以請三個到四個人,這些人還會很認份的工作加班,然後還不會像他們國家那樣對於勞工權益如此堅持與要求。」

聽起來有點悲哀,但卻是在他們眼中看到的事實。

我這半年來,看了香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市場,從網路廣告看到戶外,手上看到各國代理商丟過來的報價,與台灣相比之下,小則差個三倍到四倍,大則差到六十倍之譜。深度再與各國代理商聊下去,不難發現他們對於台灣與大陸市場的競爭激烈,令他們敬謝不敏。例如,網路廣告台灣發展到CPI、CPA、CPS、CPL、CPE、CPV等,KPI制定也是細到不可思議,甚至還能以ROI來計價,對國外的代理商或媒體而言,這根本就是做越多賠越多的生意。

日本代理商這樣跟我分享:「在日本,你廣告費多少就是多少,沒有保證什麼。但到了台灣,台灣為了搶客戶,什麼保證都願意開出來,一天幾億、幾十億曝光都喊得出來,然後保證點擊、保證轉換,沒有做到就一直做到為止。另外一點,在日本,代理商跟媒體關係很好,從中的價差利潤讓大家都有很多的空間可以給公司更大的發展,但台灣卻是相反,或許是因為客戶的關係,所以導致代理商跟媒體之間關係很緊張。」

他強調緊張關係在於:「日本,在網路廣告操作成效要是很好,例如原本預計要達成目標是一億次曝光,大概要付五千萬元,可是實際只做到四千萬元就達到一億次曝光後,這中間價差的一千萬,則成為獎勵雙方都做得好,額外再去分。兩邊各有收穫,客戶也不會因此要我們退回那一千萬。可是台灣不是,台灣行銷公司把廣告成本壓下去後,省下的錢很高興說是他們用力、用功的結果,然後客戶把那省下的錢收回,不會再下一次投入更多,但下次要求的成效卻可以比上次要更嚴格。」

代理商不會因此賺到錢、媒體也賺不到錢,客戶也不會因此多花錢。

「我們來過台灣一陣子,我們發現當喊出每個點擊10塊錢時,台灣代理商會說他們8塊錢能做,我問他們另外2塊錢怎麼辦?他們說這是成效好,讓客戶願意再跟他們合作的動力。我又問他們說如果客戶下次要5塊錢怎麼辦,代理商跟他們說會想辦法去操,操作壓到接近5塊錢。這就變成原本可以賺10塊錢的生意,現在只剩下賺5塊錢,可這5塊錢代理商還要跟媒體去分。」

他有點不解,他問我:「客戶會因為你們替他省下5塊錢,而感到高興並且願意在之後投入更多嗎?」我回:「大部份不會。有一大部份的客戶可能因為廣告成本降低之後,他們預算也會跟著降低,因為可以省錢,所以就不再加碼,然後用同樣標準去要求行銷公司或是代理商,反正想辦法做到就是,做不到就用相同的標準去比較其他公司,最後總是會有公司去想試圖做到。」

他懷疑的問我:「你們經營網路媒體的成本很低嗎?這樣一個網站可以收到多少錢?」我說:「我知道幾個台灣蠻知名的網站,流量也不少,不靠自己家的業務賣,純粹用網路廣告聯播網,一個月廣告費可能賺不到5萬到10萬。」他很快地接著說:「那你們的網站怎麼生存?他們怎麼會有辦法雇用更好的人來做更好的內容?他們怎麼提高自己的網站品質?他們又怎麼能為客戶多去思考網站與品牌之間的價值關係?他們是怎麼做到在這種雙方都不賺錢的狀況下,還能一直做下去?」

他一連串問題,也就回答了為什麼我近期接觸幾個國外的代理商或廣告公司,願意耗費心思來到台灣。因為,我們沒有意會到在長年累月之下,盡力為了滿足客戶削價競爭,甚至不擇手段的想辦法壓低廣告金額,搶客戶搶到用成效導向給出一堆漂亮美化的保證,不論做到或沒有做到,彼此之間都成為了這行業成長限制的枷鎖。

他說:「日本的客戶也會要求成效,當然也很嚴格,但是我們如果可以用原本的預算做出比預期好的成果,客戶會當那是獎金給我們,並且下一次給我們更多的預算來做各種嘗試,而同業都有默契,大家為了不惡性競爭,到客戶端只要遇到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都不會做,甚至有可能業務會互相通信,標記客戶的狀態,以防彼此之間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最後,客戶會在這過程中被迫學習與教育,然後提出一個大家都能做也能嘗試的方案,我們是這樣在一個環境裡共同經營一個市場。」

我也曾問過各國代理商,來到台灣的一些感想。大多能交集出:「台灣網路媒體應該是全球少數便宜的地方,戶外其實也是。但大家不僅是便宜,有時候你不用去跟媒體要求折扣,媒體自己會主動讓出折扣,最多的是可以給出90% Off的條件,而這對他們來看,市場很迷人,因為廣告的購買成本太低,低到他們今天在這邊做不好也不會損失太大,只不過,以前在自己國家做不好,損失或許是在台灣的十倍之多,現在在台灣做不好,台灣的代理商或媒體,會一直想辦法幫你補,補到足夠為止,很有人情味。」

一句很有人情味,道盡了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

商業分析師:B2C 電商的 8 大財務經營指標 — 以 PCHome 為例

Posted: 28 May 2015 01:18 AM PDT

商業分析師:B2C 電商的 8 大財務經營指標 — 以 PCHome 為例

(Photo by by Images_of_Money)

本文作者 陳子恩(Friedrich),1990年生,師大附中1136班畢業,政治大學新聞學及外交學學士。現就讀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研究興趣在企業評價、智慧資本及策略。現在也是新創企業 早餐吃麥片 的網路編輯。本文轉貼自其個人網站

原本想寫一篇精煉的文章投稿到財報狗,但覺得好麻煩...所以乾脆做了一份簡報,分享一下我看 B2C 電子商務企業的幾個切入點,隨便抒發一下對於電商的看法。

分析 B2C 電商的經營本質,其實跟實體的通路商是一樣的:打造一個賣東西的點,向供應商買進存貨、賣產品給顧客,最後收錢&還款。只不過,一個在線上、一個在線下; 一個傳統上是到商場去逛然後抱回家,一個是按下確認後等X個小時後送到你們口。

實際上雙方有很多的差異。電商有著「輕資產」(固定資產比例較低)的特徵,資產的使用效率相對較高、折舊費用較少......但代價是你必須花更多的行銷推廣成本,去獲取使用者,再把使用者變成粉絲和客戶; 除此之外,你也必須時時面對和你有相同條件的新興電商,還有電子商務化的實體店家。

弄電商看起來很容易、成本很低,但其實只是成本悄悄地從資產負債表轉移到損益表去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幾個超大型電商,如 PCHome、Yahoo、momo 的競爭已經更上一層樓了:既然大家都擁有「輕資產」的特徵,那我反其道而行吧!去蓋物流中心、鋪自己的配送網路,這些在「重資產」的投資,最初只為了讓線上到線下的體驗更趨於一致,但現在卻隱隱約約形成了新的、用固定資產堆疊起來的進入障礙。

也有人從這波「重資產化」看到新的商機:表面上看起來,UITOX 只是跟著軍備競賽、讓旗下 ASAP 推X小時到貨的其中一員,但他的「品牌電商系統」更像是以提供快速物流系統作為核心、賣「物流軍火」給各個品牌,打造一個生態系統出來,走一條和 Yahoo, PCHome 不同的道路出來。

電商迷人又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做生意的本質沒什麼變化,但總是可以運用科技,生出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出來。這個領域新鮮事永遠不嫌多。

「純論設計」這是兩張不同的募款視覺,以下就幾個方向來討論視覺設計

Posted: 27 May 2015 11:21 PM PDT

「純論設計」這是兩張不同的募款視覺,以下就幾個方向來討論視覺設計

 

本文作者:chibc《暗月之鏡》 從高中網路開始普及就開始成為重度網路使用者,早期主要活動集中於巴哈姆特。目前,是個大傳系的"偽"工程師。

原文刊載於其個人部落格"暗月之鏡"

 

首先右圖: 可以注意到背景是淺灰色而非純白底色,降低了對比色的視覺壓力,人物氣色好,視覺動線向上看,接到主視覺的LOGO,訊息明確 「LIGHT UP TAIWAN」然後是有個人特色的簽名。

再來左圖: 高彩度的藍色在純白底上,顯的刺目失去易讀性,底圖的圖案未做任何降彩階或透明化的處理,導致底圖和主標搶焦點,大標因為和底圖同色融在一起,只好用白框來加強易讀性,結果造成大標的不一致感及破碎

人物膚色泛白,視線向下,帶到名字,結果動線跳過捐款帳號那一塊,看到讚、洪秀柱,視覺動線混亂

在資訊帶量上,左圖比較豐富,讓你馬上知道怎麼操作捐款,而右圖沒有提供這些資訊,傳達的是概念,所以要討論其載體,是網路

網路的特性是,抓住興趣,然後提供容易的連結方式,比如關鍵字或是按鈕,也要考慮TA,是不是習慣網路搜尋

如果TA對於取得關鍵字然後去搜尋這個舉動不熟悉,沒有內建,那麼捐款帳號、電話等資訊還有教育大家按讚等舉動就有其必要性,只是此刻還放上 QR就有點奇怪,因為TA可能對網路不熟,QR的使用可能更不熟悉

如果目標TA 己經此類動作內化為直覺,就不需要提供這些訊息,只要保證SEO有做好,關鍵字下去之後能找到網站或是有一個大按鈕可以找到進階資訊即可

由此可知,兩圖的目標 TA 並不相同,但是左圖的底色及大標的處理還是很不適當,有相當多的改進空間

=====追加
左圖真的要挑其實還有一堆問題,像字型不統一也是造成視覺混亂的因素之一
在畫面視覺及字體挑選上,因為每種字型有自己的風格,所以為了避免畫面構成太亂,所以都會盡量讓字型、大小限制在 3種之內,而且大標、內文的字型選擇要互相配合,標體、黑體,字間字距的搭配都有學問,這要講要三天三夜講不完了 (而且我也沒有很懂 炸)

再來是照片去背的毛邊會影響到質感
部分資訊字體過小也有易讀性問題,黨徽在這裡級數太小,整個都糊掉了,有損質感
再者人物的造型、衣著、拍照角度選擇也會有質感問題,黑西裝外套,對上白T襯衫當外套穿,就有莊重及輕鬆的社會觀感之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