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巨量資料的時代 —— 2015 年大數據的四大發展重點”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巨量資料的時代 —— 2015 年大數據的四大發展重點

Posted: 15 May 2015 03:51 AM PDT

巨量資料的時代 —— 2015 年大數據的四大發展重點

本文由 Yahoo 奇摩贊助。

2012 年時《紐約時報》的一篇專欄文章「The Age of Big Data」正式宣告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到了 2015 年,大數據一詞已經可以說是耳熟能詳,然而在現今網際網路跟雲端技術的發達,加上智慧型產品、行動裝置的普及下,以下四點將會是大數據的發展重點。

求快求即時:In-Memory 資料庫

當這世界上累積的資料量越來越龐大,各企業制訂商業策略所納入考量的資料也跟著大幅增加,這時候如何減少將資料(Data)轉換成資訊(Information)的時間變得尤其重要。

採用記憶體內運算技術(In-Memory Computing)減少原始資料的移動,僅搬移運算後的結果,加快處理的速度,並且透過壓縮技術減少資料量,能夠有效提升資料庫效能,應付企業對資料運算量及速度日益升高的要求,也使得企業得到的資訊更即時、能更快地回應各種市場需求及回饋,甚至開發出全新市場、開創出其獨一無二的價值。

萬物聯網的時代

在物聯網概念起飛的這個時代,越來越多行動裝置、智慧型居家裝置被市場接受,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根據預測,智慧型裝置的數量將會從現在到 2020 年將從 130 億成長到 500 億。

可以預期的是更多種類型的資料將以更多形式被感測、收集起來,而且這些大量且即時性的感測數據(Sensor Driven Data)屬於非結構化資料,也就是從文本分析到未經處理的文字、聲音與影片導出的數據,如何儲存處理及分析成為現在十分重要的課題,可能從中挖掘出未知的趨勢並帶給人類生活重大的改變。

巨量資料上雲端

如果說「大數據」是現在最夯的科技潮字,那上一個最紅的則是「雲端運算」。從 2006 年被提出後,雲端(Cloud)便廣為科技業所使用,各企業更是積極提出各種雲端服務。

大數據與雲端技術可以說是相輔相成,大數據大大的推動了雲端服務,而雲端服務的普遍也使得資料量攀升。2014 年全世界平均每天產生 23 TB 的數據,大約是 2012 年的 920 倍,以這種情況來看,雲端服務在大數據時代相當於「公共設施」般不可或缺,不但用來儲存各式各樣的資料,還利用雲端運算來建構基於大數據的應用程式和 API,建立模型預測未來的事件。

人才很重要,平台跟工具更重要

因此對於不算「新」但算剛「熱」的大數據來說,在短短幾年內蓬勃發展,數據專家自然成為各公司爭搶的人才,四個最常見的大數據人才工作內容以及薪資範圍請參考《資料分析師?科學家?架構師?大數據人才的工作內容及年薪比較》一文。

不過事實是,人才需要時間培養(以大學主修到碩士畢業來算,約需要 4-6年),如果以 2012 年當作大數據發燒年,資料挖掘、資料處理因而成為超熱門的學科,最快的一票「趕潮流」的資料新鮮人將會在 2016 年進入市場。

對於正在狂燒的大數據市場,人才不夠的情況下,對於小企業來說最不可或缺的反而是大數據分析平台與資料視覺化工具!例如 ClouderaSumAll 的線上分析平台,以及 TableauQlikView 等資料視覺化工具。許多企業都會要求員工熟悉上述平台及工具、具備一些數據分析「基本技能」。如果想讓自己在大數據時代中擁有更高的競爭力,可以參考這篇《大數據時代中求生存:9 個必殺絕技殺進 Big Data 市場》

胡一天:咖啡逆旅,股市甜心

Posted: 15 May 2015 01:51 AM PDT

胡一天:咖啡逆旅,股市甜心


(1896年的維也納咖啡館,是十九世紀歐陸文青生活的重心 。圖片來源: Café Griensteidl)

原文刊載於風傳媒,作者為胡一天,Inside 獲授權刊登。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這句聽起來很從容、很頹廢、很波希米亞的名言,出自奧匈帝國的維也納作家Peter Altenberg (“P.A.”)。P.A.本名Richard Engländer,曾被提名諾貝爾獎,交遊廣闊,與大作曲家馬勒、第二維也納樂派旗手Alban Berg、諷刺作家Karl Kraus、維也納分離派大畫家Gustav Klimt與反維也納分離派建築師Adolf Loos等人過從甚密。當年P.A.最喜歡去的Café Central,也是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歐陸知識份子與異議人士聚會閒聊的所在,名人常客包括佛洛依德、列寧、托洛斯基、還有希特勒。據說,P.A.除了在一間與青樓無異的小旅館睡覺時不在咖啡館,每天一睜開眼就泡在Café Central,最後還死在裡面。因此現在一進Cafe Central,P.A.的人像就在門口守護著,永不離開。

第一次讀到P.A.那段雋永名句,是在攝影作家張耀於1995年出版的文集《打開咖啡館的門》的扉頁。我那時還沒腐化成搞金融的偽文青,仍對在充滿人文氣息的咖啡館中搖筆桿、聽老唱片、與美女用Café mélange調情的場景有著無可救藥的憧憬。張耀說,在維也納的傳統咖啡館點咖啡,侍者會拿出一本像調色盤一樣的小冊子,顧客依其口味濃淡,挑一種顏色,端上來的咖啡就是那種顏色。要是生活真能小確幸到這種程度,拿十座奧匈帝國的江山來換也值。


旅遊作家張耀用相片寫咖啡,開啟了台北九零年代對咖啡館文化的想像。

等到真成為搞價值投資與槓桿收購的偽文青後,我才充份認識到咖啡館加旅館這個概念在金融世界中的影響力,以及用資本主義邏輯經營小確幸的獲利空間有多麼巨大。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倫敦上市公司Whitbread (WTB)。

WTB創立於1742年,曾經是十八世紀英國最大、也是第一家使用瓦特設計的蒸汽機釀酒的啤酒廠。WTB在1948年於倫敦交易所掛牌上市後逐漸重組轉型,目前是一間經營廉價旅館 (budget hotel) 、餐廳與連鎖咖啡店的跨國企業,旗下主要旅館品牌有Premier Inn,咖啡品牌是Costa Coffee。根據2014年的財報,WTB能夠成為人見人愛的股市甜心,亮眼的營運績效是主因。從2007年到2014年,WTB營收成長214%到26億英鎊,稅前利潤成長170%到4億9千萬英鎊,負債下降,股利上升,股價自2009年金融海嘯谷底上漲近六倍,總市值將近100億英鎊,華爾街券商仍然持續護盤叫好。


(WTB營運績效良好,成為股市甜心,資料來源: Whitbread公司網站。)


(WTB股價,資料來源:Google Finance)

2015年4月28日,WTB公佈最新的財務數據,總營收成長13.7%到26億英鎊, EBITDA成長15.5%到6億7千萬英鎊,Premier Inn營收成長15.3%倒11億英鎊,入住率成長到81.3%,Costa營收成長17.9%到9億5千萬英鎊,同店銷售成長6%,基本上符合投資人樂觀的預期,但股價卻反而下跌。最可能的理由,就是擔任WTB執行長五年的Andy Harrison突然宣佈將於2016年二月離職,董事會已著手物色適合的繼任人選。過去這五年來WTB股價表現良好,執行長的經營願景與計劃執行到位是主要原因。面臨這個變局,投資人自然會重新檢討旅館業與咖啡業的投資假設,以及如何重新安排WTB在投資組合中的定位。

廉價旅館其實在全球都是成長性行業,但目前仍未出現橫跨歐美亞的領先集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各地都還有很多獨立經營的小旅館或民宿業者尚未被整合到連鎖品牌當中。即使在英國這麼成熟的經濟體中,全英國約七十萬個旅館房間中仍有將近50%是獨立經營。這些業者或許有堅持,但若資本不足又後繼無人,遲早會歇業或被收購。WTB在Andy上任後快速成長的主要策略,就是一邊在倫敦圈地,透過收購不動產與簽定長期租約來控制房源的供給,同時在倫敦以外的鄉鎮快速複製,然後在維持入住率高檔的前提下讓城市與鄉鎮的日均房費的差價縮小,以提升利潤與營運槓桿。從市佔率角度來看,Premier Inn與傳統旅館業競爭對手的差距已顯著拉開。


Premier Inn與傳統旅館業競爭對手的差距已顯著拉開。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 為何Premier Inn沒有進軍亞洲市場?

以中國為例,九零年代末期廉價旅館始在中國大陸出現,主要為中小型旅館,以低價服務為訴求,日均房費多低於人民幣200元,但入住率都能維持在75-80%,目標客群為追求便利及能寬頻上網的國內商務旅客與觀光客,是現金流相對穩健的營業態樣。相對於全中國旅館業而言,經濟型酒店業集中度仍偏低,行業前三大僅約佔廉價旅館業房間總數的40%, 而美國的前三大佔有將近70%。廉價旅館在過去二十年中迅速成長,行業領袖如家、漢庭、七天、錦江、莫泰等皆從東部沿海省市發跡,目前已成為全國知名連鎖品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顧客對其服務的認知價值 (perceived value) 與實際的營運成本之間有相當大的差距,容許連鎖品牌以規模化經營方式套利。

中國廉價旅館的行業龍頭如家酒店集團 (Home-Inns, HMIN),是中國第一大線上旅遊網站攜程網的創辦人季崎與沈南鵬在成功將攜程搞上市後創辦的連鎖廉價酒店品牌,也是中國第一間在美國上市的旅館集團,目前市值約14億美元。根據如家2014年的財報,年營收已達67億人民幣,EBITDA約16億人民幣,按年分別增長5%與13%,入住率86%,平均房費仍維持在166人民幣,但具可比性的每間房的平均收入仍按年下跌2.1%。旅館總數達1899家,其中加盟店已佔總量的65%,預計對營業利潤的貢獻將超過直營店。全中國的旅館業仍在供給過剩與宏觀經濟放緩的困局中努力前進,如家在這種中能有這等業績,確實不易。更重要的是,如家的第一大非自然人股東,是北京首都旅遊集團,首旅的黨委副書記兼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劉毅,是如家的聯席董事長。首旅集團水有多深,看看它在北京市一環二環的不動產地段就明白。強龍不壓地頭蛇,面對這樣的競爭態勢,WTB 沒有進軍中國大陸廉價旅館市場,是很聰明的選擇。


(Home Inn與Premier Inn,誰對中國消費者更有吸引力?)

WTB能否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咖啡市場增加佔有率,亦是投資人關注的重點。咖啡其實是全球大宗原物料市場中交易量第二大的商品,地位僅次於原油,亦是全球除了水之外最受歡迎的飲品。據估計,全球咖啡市場的規模上看3000億美元,其中零售約1800億美元,躉售約1200億美元。北美的規模約600億美元,目前仍是最大的市場,但中國與亞洲的總需求量將持續上升,遲早看齊甚至超越歐美。有趣的是,英國其實是西方世界中人均咖啡消費量相對低的市場。英國人平均一年消費2.8公斤的咖啡豆,美國人一年消費4.2公斤,最上癮的是芬蘭人,一年消費12.2公斤。隨著咖啡文化不斷普及演進,英國人的咖啡消費量也不斷成長。這是Costa在過去十年間能從年營收約一億英鎊成長近十倍的主因。


(咖世家想挑戰星巴克全球咖啡連鎖店的霸主地位,需要先以互聯網思維轉型。)

從品牌定位而言,自從WTB於1995年收購Costa之後,就一直標榜全球咖啡豆只有1%能符合Costa的品質要求,同時也更注重咖啡師傅的手工藝。因此雖然Costa的全球知名度遠遜於星巴克,但對較挑剔的消費者而言,Costa的咖啡其實比星巴克好喝。產品素質與在地優勢,讓Costa成為英國市佔率最高的業者,以將近2000家門市遙遙領先星巴克的791間店 (506間直營,285間加盟)。

但是從全球爭霸的角度來看,Costa就遠遠不及星巴克。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星巴克根本不是在賣咖啡,而是在賣用戶體驗。消費者去星巴克的門店往往不是喝咖啡,而是享受氣氛。也就是說,Costa有比較好的咖啡產品,但星巴克有更豐富的咖啡館商品,再結合全球化金融資本主義搞大數據社群行銷、搞移動支付加O2O外送,當然成為總市值760億美元的跨國財團。這在中國市場更為明顯。要知道星巴克進入中國大陸的時候,很多中國老百姓根本不理解、甚至喝不起星巴克咖啡。後來星巴克學到教訓,中國消費者根本不在乎咖啡口味,而是要一個炫耀的消費理由。用內地術語,就是品牌的「逼格」要夠,逼格夠才能邊用Macbook無線上網邊喝有機卡布,才能在把妹時展現自己高大上的品味。這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商品化邏輯,很不幸的,Costa似乎尚未參透。別的不說,

光聽起來怪怪的「咖世家」這個中文譯名就已經先輸了。就算Costa能以互聯網思維配合中國國情重構其中國大陸的擴張策略,但前有猛虎後有追兵,星巴克以外還有麥當勞的McCafe擋在前面,Costa後面還有華潤集團旗下的Pacific Coffee努力擴張。Costa雖然在中國大陸有北京華聯集團江蘇悅達集團兩家國企作為合資夥伴,但是Pacific Coffee的後台是央企華潤集團。華潤的潤,是毛潤之的潤,一字之差,判若雲泥。Costa想要讓中國大陸的門店營收成長到英國本土的水平,恐怕還要一段時間。


(SBUX股價表現比跑贏WTB。資料來源: 星巴克公司網站。)


(My Starbucks Rewards星享卡除了增加顧客黏性之外,還提供星巴克移動支付平台的客戶基礎。)

覬覦財務顧問費的投資銀行家認為,WTB應該將咖啡業務與旅館分拆,把Costa賣掉套來的現金回饋股東。高盛在今年二月的一篇研究報告就喊出每股71英鎊的”Sum of the Parts”(SOTP) 價格 (其實是1980年代流行的break-up value的政治正確版用語) 市場對這種炒作言論往往姑妄聽之。但若認真檢驗WTB目前的營運模式,分拆不見得對整體企業有幫助。雖然廉價旅館在英國仍有成長空間,也不像高端旅館那麼受景氣循環影響,但行業本身的增速終究會放緩。投資人現在還願意相信WTB的前景,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剛宣佈卸任的執行長在2011年提出的五年計劃的願景與執行成效。這份計劃還要執行到2020年,如果一切順利,屆時WTB旅館業務的規模有可能從現在的55,000個房間成長到85,000個房間,但然後呢?


前任CEO制定的五年計劃能否貫徹決定WTB股價表現(資料來源:Whitbread公司網站)

傳統競爭對手不會停,有擾亂式科技的新對手更是馬不停蹄。Airbnb在英國已經有將近40,000個房間,而且還在高速成長。Premier Inn是否有基於互聯網思維的因應對策? 目前看不出來。Costa在英國本土已經幹掉星巴克,在歐陸其他國家也許還有機會增加市佔率,但在最重要的中國及亞洲市場,Costa目前的策略明顯落後。如果不能想出更新的打法,將很難撼動星巴克的領先地位。

由此看來,如果新任WTB執行長不能貫徹前任的五年計劃,又不能抵抗投資銀行家的耳語而追求短期利益,分拆之後WTB不一定能維持相對高的估值。但在那之前,主力投資人認知到的基本面趨勢尚未改變,續抱WTB,可能是一個不會太受譏評的選擇。


以互聯網創建的Airbnb是撼動全球旅遊業既得利益的擾亂式創新企業。


(Airbnb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是在地生活的社群供應鏈。)

真正具前瞻眼光的投資人,應該借鑒Airbnb的巨大成果,思考如何用互聯網思維釋放WTB這類傳統旅館咖啡業者的潛力。Airbnb的商業模式隱藏了一個我稱為「分散式社群供應鏈」的巨大商機。想掌握這個巨大商機,須掌握三個關鍵維度:

  • 基於長尾理論的在地商品與服務供應鏈;
  • 基於社群關係的即時地圖導航系統;
  • 基於區塊鏈 (Blockchain,即比特幣的技術核心) 的全球移動支付平台;

這三個關鍵分別都是很有潛力的投資領域,Airbnb目前的成就,還只是剛開始而已,許多全球互聯網巨頭也積極在這三個維度上佈局,鹿死誰手,尚難定論。將會在未來的專欄中,從實戰的角度分析我對這三個投資維度的淺見與策略。

話說回來,如果有朝一日Airbnb或類似的互聯網企業收購Whitbread的旅館或咖啡品牌,我一點也不會覺得奇怪。我只會問: What took you so long?

打不贏國際訂房平台還牽拖,台灣旅遊業前途堪慮

Posted: 15 May 2015 12:40 AM PDT

打不贏國際訂房平台還牽拖,台灣旅遊業前途堪慮

本文作者 mlkj24,原文刊載於部落格「mlkj24」,Inside 獲授權刊登。

這兩天出現國內旅行社跟政府哭哭的新聞,點開一看,不得了!真的是很嚴重的事,讓筆者對台灣旅行社業界的未來感到很擔憂。

「易遊網國內處總經理王岳聰質疑,這些國際訂房網向消費者收取住宿費用,從中抽取佣金後再支付給旅館業者,跟旅行社有什麼不一樣?」

首先,有用過訂房網站的都知道,不管是Agoda、Booking.com、Hotels.com或是透過飯店官網預定,通常不需事先預付款項,即使登錄信用卡號也是做圈存額度或是保證用,不會有真的交易產生。有些需要全額預付,且不得修改的房間,通常是特價品項。

也就是說,這些國際訂房網通常不是如王總說的,跟消費者收取住宿費用後抽取佣金再支付給旅館業者;而是消費者入住時直接付款給旅館,旅館再支付訂房網站佣金。反而透過國內旅行社預定,一定得預付一定數額的訂金(甚至預付全額),消費者自然會選擇彈性較大的平台。連對手簡單的運作ABC都搞不懂,你說台灣旅行社業的未來能不令人擔憂嗎?

台灣旅行業界龍頭的國內處總經理還這樣說:

但這些國外網站,在台灣都沒有登記,甚至連服務據點都沒有,卻同樣能經營旅行社相關業務,對台灣業者非常不公平。業界估計,這兩年在國外訂房網這樣「國內外通吃」的蠶食鯨吞下,業績已流失3到5成,甚至有業者快撐不下去。

首先,Booking.com成立於1996年、Agoda成立於2005年(前身有些小網站我們就不算進去),Hotels.com成立於1991年,然後給讀者參考一下,易遊網成立時間是2001年。這些訂房網站成立了十幾二十年,台灣旅行社「近兩年」 生意不好,怪到人家頭上會不會有點牽強。在台灣,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不會生牽拖厝邊」,也許王總有聽過。

新聞裡面還提到,「有業者也不滿批評,部分在國際訂房網站刊登違法日租套房和不合格的民宿、旅館住宿資訊,先前就曾有國際旅客因入住非法日租套房一氧化碳中毒的意外,如果放任不管,會有損台灣觀光形象。」

這點更令人摸不著頭緒了。這個問題點應該在於非法的日租套房、不合格的民宿吧?怎麼會在訂房網站身上。說到非法民宿,清境一帶有兩間稱為「麗景花園山莊」及「麗景豪斯登堡」的民宿,在交通部觀光局的台灣旅宿網中,現狀為非法營業。我想超級守法的國內旅行社訂房頁面,應該不會出現這種「如果放任不管,會有損台灣觀光形象」的民宿吧。甚麼,你說易遊網有「儷景花園山莊」跟「儷景豪斯登堡」可以定,不過差一個人字旁,我想你一定是搞錯了吧!

按照新聞裡面那些旅行社的邏輯,國際連鎖飯店集團也不應該有自己的訂房界面了,全部都得經由台灣旅行社訂房才行,否則「台灣政府管不到,也無法管,消費者權益受損可能也求助無門」該如何是好?有一種東西叫做Terms & Condition,中文稱之為條款、條件;通常消費者跟飯店有糾紛的話,會依循Terms & Condition內的處理方式,不是直接找政府哭哭。這種稱做條款的東西,也許台灣旅行社也有?

拿Uber出來比,也有些莫名其妙。首先訂房網站並不是新的商業型態;此外,訂房網站並不是直接提供服務者,多數情況下,也不直接跟消費者收費。這樣的發言只是告訴大眾,這些旅行社高層有多跟不上時代。跟不上時代其實也沒關係,筆者的手機是沒有照相機的Nokia 6021,也很跟不上時代。但要多涉獵新知(或多Google),說出來的話比較有可信度。

易遊網總經理兼鴻鵠逸遊(易遊網跟中國最大旅遊網攜程的合資公司,專攻高級旅遊)執行長遊金章,有次在接受TTN台灣旅報訪問時,有這樣一段話:「如果大家硬是要關上門,所能保護的還是有限。」

一開始想說會不會是內部溝通沒做好,不然王總怎麼會無視老闆的教誨,後來才發現遊金章那句話後面接的是,「但做好準備打開大門,前進大陸才是希望無限。」原來,又是一間(只)有國際觀中國觀的公司。

所以筆者一開始說,這件事真的很嚴重,台灣旅行社的未來真的堪憂。但即使堪憂,也絕對不是因為已經存在十幾二十年的國際訂房網站。

另外,話說這些社會經驗薄弱的人擁有投票權,難道不會造成國家動亂嗎?

編按:原文底下還有關於繳稅問題的討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連回原文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