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粉絲頁就是拿來宣傳折扣消息的?大錯特錯!中小型企業常犯的粉絲頁地雷,你踩到幾個了?” 與新的 9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粉絲頁就是拿來宣傳折扣消息的?大錯特錯!中小型企業常犯的粉絲頁地雷,你踩到幾個了?

Posted: 14 May 2015 03:24 AM PDT

粉絲頁就是拿來宣傳折扣消息的?大錯特錯!中小型企業常犯的粉絲頁地雷,你踩到幾個了?

編按:原文作者Rebekah Radice,其部落格探討數位行銷、社群媒體和策略,受到Social Media Examiner票選為2015 Top 10 Social Media Blog,本篇由Roxanne Chang 編譯。

 

每家公司都有臉書粉絲專頁,但為什麼有些人經營的有聲有色,有些公司的粉絲專業總是冷冷清清呢?在這個社群內容總是能夠秒速轉發的年代,粉絲專業經營更要小心,一個不適當的評論或貼文可能瞬間讓你流失數個粉絲。

然而,最致命的臉書經營錯誤往往是那些你想都沒想過的!這些錯誤可能讓你失去數筆訂單、Engagement下滑,降低粉絲分享意願等。在臉書不斷改變演算法之際,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策略性完整的經營粉絲專業,以不變應萬變!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幾個中小型企業臉書經營常見的錯誤,以及如何拯救改善你的粉絲專頁!

1. 給人第一印象的「About 頁面」,描述不完整或根本沒寫完!

不要低估臉書粉絲專頁「About 頁面」的力量,就如同你的官網或部落格的About page一樣,臉書的「About 頁面」更是所有來到你粉絲頁面的人,第一個造訪的地方。

當粉絲或潛在的顧客來到你的頁面,他們就是想要瞭解這個「粉絲頁面的背景、公司名稱或部落格」是什麼,以及他們在這裡「可以期待看到什麼內容」—務必要確保這些內容放在最顯眼的地方,讓讀者可以快速理解這個粉絲頁面。

我可以在臉書「About頁面」寫些什麼內容,讓粉絲或訪客更瞭解我?

  • 客戶想在你這裡得到的一些服務或關鍵字,記得也把這些key words寫出。
  • 在訊息中加入「行話」,試著用交談的方式來跟你的客戶或讀者對話。
  • 提供Successful Story,寫下你或你們公司的服務產品如何成功的幫助他人克服問題,解決pain points或顧客最在意的事情,Highlight that story!
  • 在這個頁面,試著回答任何顧客或粉絲可能有的問題(例如經營這個頁面多久等)
  • 記住,你只有很短的時間來吸引訪客或潛在客戶的注意,所以要把「最相關最有意義的細節、內容」放在「About 頁面」最上方。
  • 不管你是個人部落客或是公司,你都可以試著加入你或你的公司的使命願景甚至是一些創立時的故事或背景,任何可能吸引你潛在客戶的內容。

2. 臉書永遠只有一種類型的貼文,單調難以持續吸引粉絲

只用一種簡單的方式,有辦法把故事描繪的生動嗎?事實上,圖片、影片和連結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你製作貼文的過程中,不要忘了這些活用各種方式。

此外,把以下這段話記在心裡—每個人接受訊息的方式可能都不一樣,運用不同的媒體形態,將可以幫助你接觸到新的客群,並且讓你的粉絲覺得新鮮而想要時常回來follow你的粉絲頁。

Marie Forleo就運用生動活潑的影片來連結她的顧客,Marie簡短的影片中顯示出他的個人特色、有趣之外,並總是傳遞給讀者許多企業經營、生意往來的建議。

3. 沒有適當運用 Facebook Insights,沒有根據數據判斷貼文時間和內容

如果你有一個臉書專頁,但你卻不檢視你的數據,那你真是錯過了很多有用的資訊。

一開始你可能可以看到的是,粉絲的統計數字例如年齡、性別和居住地國家。

現在,更進一步你要觀察的是整體的互動和每一則貼文的互動,找出什麼時候是最佳的貼文時間,以及哪一種類型的內容會得到最多的迴響!

4. 未善用臉書的封面照片(Cover Photo)版位來傳遞訊息

臉書的封面照片就如同線上的看板,你可以即刻的傳遞公司訊息,給任何造訪臉書頁面訪客的最佳版位。

運用你的臉書封面照片來創造印象深刻的視覺衝擊吧!運用這個版位來訴說你的故事,分享對於潛在顧客來說,有吸引力的內容或賣點,不只是描述這家公司,更可以透露更多公司背後的故事、心情,增加社群媒體的溫度。

很多時候,封面照片常常被拿來當作垃圾郵件一般的行銷工具,即便臉書已經大幅放寬他們的cover guidelines,但你仍應該盡力保持封面的潔淨,避免看起來是廉價的宣傳品。

 

看看Peg Fitzpatrick的臉書封面,這是一個很棒的例子,她時常更換封面,讓cover永遠保持新鮮、有趣,並且和品牌精神連結。

 

以上這些地雷你中了幾個呢?趕快看看要怎麼改善和提升粉絲頁互動率。

 

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夠增加臉書粉絲頁的互動呢?

1. 打造一個難忘的品牌

你的品牌和你的競爭對手之間有什麼不同呢?對於你的產品或服務可以如何的幫助客戶,你清楚嗎?你知道你的公司提供什麼價值嗎?

為了要打造一個難忘的品牌,並且在百家爭鳴的網路商店中一支獨秀,你一定要能夠清楚地表達你的品牌價值。

善加運用粉絲專頁,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讓你的公司,可以好好向粉絲或潛在的粉絲展現產品或服務的價值。

你可以怎麼做呢?分享公司幫助過的成功案例,或是帶給客戶什麼樣開心愉悅的感受,產品或服務獨特的能力,以及公司致力的願景。用真誠的方式來傳達品牌故事,創造與粉絲或潛在客戶的連結。

2. 持續地分享內容

要持續的在臉書上進行創作、策劃和分享內容是一個大工程,事實上,大部分的公司最大的困擾都是關於「內容創作的問題」。

你是否曾經為此感到苦惱?

  • 到底要去哪裡找熱門文章的內容來發文?
  • 貼文的內容到底要談論什麼?
  • 一篇臉書的貼文要花多少時間製作比較恰當?

如果你也有上述的問題的話,你並不孤單,這裡提供你一個好消息,就是接下來我要告訴你,究竟那些社群媒體的經理們每天都是怎麼找到內容的!

 

去哪裡找臉書貼文內容?文章的靈感來源?

  • 使用RSSreader例如Feedly等軟體,即時訂閱掌握所有你最愛的bloggers文章。
  • 將Google Alert設定Social media news 或 Blogging tips,相關的訊息不漏接,更能有效率的製作貼文。
  • 建立資料夾或書籤儲存所有你最愛的臉書專頁,隨時掌握你的產業最新動態,讓創作貼文有更多的靈感。
  • 持續關注競爭對手談論的話題,是熱門的話題嗎?你也可以討論熱門的話題,並加上一些你的獨特觀點創造與眾不同。
  • 分享一些公司內部的慶祝會、後台工作側拍、隨性的對話或照片,拉近和粉絲之間的距離,不要總是po一些促銷或宣傳的訊息。
  • 分享粉絲的故事也是內容的來源之一,不論是分享成功案例或是顧客的使用心情等,同樣是顧客的現身說法,是一個更有溫度和說服力的方法。
  • 分享部落格中最新的文章,並放上連結好讓讀者連結到你的blog。
  • 已經分享過最新的文章?那何不試試看引用文章中的某句話,運用Canva等工具,將它製作成有質感的圖片配上一句經典的quote!
  • 宣傳一下你即將進行的活動或是近期公司參與的社區慈善活動。

看看你過去的行銷宣傳品,並思考一下哪些可以傳達公司的使命、價值和願景,就把這些概念傳遞給臉書粉絲吧,有這麼多的類型可以作為貼文的靈感,不要再說不知道貼文要寫什麼啦!

3. 營造印象深刻的公司和社群文化

運用你的臉書頁面來清楚地表達公司文化,是什麼讓你的公司與眾不同呢?不要客氣,盡量把最獨特的一面分享出來吧,並告訴粉絲們,公司最崇尚的價值是什麼,這就是逐步打造品牌形象的過程。

很多中小型企業,以為粉絲頁就是拿來宣傳商品、折扣訊息的,但別忘了,臉書的本質是社群媒體,營造一個有溫度的社群,藉此連結你的粉絲是很重要的,上傳一些公司聚會的照片、影片,或是公司的party、同仁參加的慈善活動等,都比起冰冷的宣傳活動好的許多,別忘了,人們對於幕後花絮也是很感興趣的。

例如Southwest Airline,這家公司的文化透過社群媒體傳達的淋漓盡致,不同於一般典型的航空公司,他們的社群媒體上時常分享今天他們的員工活動或參與的社區環境活動。比起一味的發佈機票折扣訊息,這樣的貼文是否更加耳目一新呢!

4. 明確的Call to Action

Call to action並不是只用在行銷宣傳品中,現在你也可以在臉書推文中加入Call to action。

例如,你在臉書上宣傳這篇文章「臉書經營常犯的五大錯誤」,在你放上連結後,你還可以加上這樣的句子:「你是新手部落客嗎?該如何避免Bloggers常犯的錯誤?趕快看看這篇文章,瞭解如何破解粉絲頁經營的盲點!」

其他明確的call to action—「點這裡看更多」、「看更多詳細的訊息點擊這裡」、「不要錯過這個祕技」和「觀看更多影片瞭解詳情」。

關鍵就是,不要讓你的粉絲還得猜測下一步是什麼,使用很直白、明確的方式表達你希望他們做什麼,點擊、分享或評論?直接告訴讀者call to action!

 

結論—進一步的思考,為什麼你的粉絲、潛在顧客會想要用臉書?他們到你的粉絲專業想得到什麼?

 

他們想知道你的公司更多的資訊、產品資訊或最新的消息?或是他們希望被聆聽,想來粉絲專頁投訴?或者是,他們需要更多產品服務相關的訊息,希望得到更多相關的資訊?

答案是,以上皆是。讓你的粉絲專頁成為一個虛擬的社群,讓粉絲們可以每天在這裡聚集、互動和分享,你的粉絲專頁才能真正達到黏著粉絲、吸引潛在顧客和帶動消費的功能。

上廁所、等公車、過馬路⋯⋯ 行銷人別錯過等待商機!

Posted: 14 May 2015 02:29 AM PDT

上廁所、等公車、過馬路⋯⋯ 行銷人別錯過等待商機!

本文原刊於通泰媒體 〈等待,等出一個美好商機!〉。

現代人太忙,但為什麼手機、平板不離手?

因為要通勤、要上班、要下廚、要生活,而在連接這一大大板塊中間的零碎時間,才是屬於自己、真正能忙裡偷閒的休閒時間。

擠捷運的時候看新聞、等紅綠燈的時候找餐廳、吃飯的時候追影集、等電梯的時候玩遊戲;這樣碎片化的時間在行動裝置普及後被盡情利用,不僅是屬於自己的社群娛樂時間,也變成品牌行銷宣傳的精華時段。

畢竟與電視網路上玲瑯滿目的節目及資訊相比,廁所意外變得能更精準的傳遞訊息!


等待,讓生命更美好。

事實上,LG 便曾為推廣 IPS 顯示器的高清畫質而將腦筋動到了廁所。廁所一直是使人注意力十分集中的場所,因為當你動也不能動時你只能盯著前方的畫面,而 LG 這次與一般宣傳不同的地方在於「互動」。

當你將注意力放在前方螢幕時,LG 告訴你的不是畫面上的訊息,而是螢幕有多清晰。所以突然有人從螢幕後面撕開了海報,取而代之的是活生生的美女,彷彿在你面前與你互動;沒錯,再如廁時與你互動。這樣你還能對 LG 的螢幕不印象深刻嗎?


▲ 刺激的互動效果最後不小心導致男士們如廁時間平均多出 16 秒。

美國無線電通訊技術研發公司高通(Qualcomm)也曾利用等待的時間創造出許多令人驚喜的行銷活動。

等公車是人生中最不可避免的等待之一,而人們總是會在等待時間找點樂子,除了當低頭族之外,或許看看街上的宣傳、或許看看公車站的廣告!

而這次的亮點就是公車站一個「無聊嗎?」、「趕時間嗎?」、「廣告看膩了嗎?」的廣告,讓群眾如果有興趣可以輸入以下網址,或許沒有掃掃 QR Code 容易,但對於等待的人們來說也只是小菜一碟。但就在網址輸入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發生了……

當你在默默等待巴士時突然出現開著跑車的金髮美女、哈士奇拉著的雪橇、充滿歡樂氣氛的巴士,強烈的對比讓你對品牌印象深刻,行銷創意在瑣碎的等待時間發酵更顯得與眾不同。


▲ 街頭式的行銷活動仰賴 YouTube 類型的網路影音平台擴大觸及率,不僅向大眾傳達品牌的價值,更讓話題跨國界持續延續。

除了短期的行銷廣告,德國各個路口更是商機無限。

一群大學生在 2012 年有一個簡單有趣的想法,在紅綠燈設置遊戲裝置,連線不同路口等待紅燈的路人,消磨等待的時光。雖然最初的設置有許多困難,但創意的想法獲得多方的支持,無心插柳柳成蔭,遊戲平台已變成進入市場的第一步。

在去年年底 ActiWait 在群眾募資平台 Indiegogo 尋求更多資金,希望能將新聞、導航、公民調查、兒童交通教育,甚至聯誼配對加入裝置中,發展多元的應用程式,在未來朝物聯網發展的脈絡下,這樣的小裝置因為「等待時間」背後隱藏著無限的商機。


▲ 類似乒乓球的遊戲隨著紅燈的時間而結束,系統會告訴你誰是勝利組!

廣告行銷及遊戲機造就的品牌知名度及潛在商機都不可小覷,更別提在零碎時間利用手機購物所造就的直接消費額。

新任中國首富、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曾經公開預言,移動商務會是下一場革命,於是手機淘寶因應而生。去年大推手機淘寶,阿里巴巴宣布啟動「手機淘寶3·8生活節」,發現手機淘寶購物高峰期便包括許多零碎的時間,例如午飯時間、晚上 10 點以後、週末等,與 PC 端的營收可說是旗鼓相當。

可見等待經濟的崛起行動裝置功不可沒,這些新興購物模式帶出一個新的核心價值,即是「分秒都是商機」,消費者行為的改變極可能帶來「根本性的變化」,但不論是間接商機,還是直接商機,都是為了讓等待的時間更美好!

國內首創手機號碼收付款,PChome 發表 Pi 行動錢包讓你「輕鬆拍,安心付」

Posted: 13 May 2015 06:28 AM PDT

國內首創手機號碼收付款,PChome 發表 Pi 行動錢包讓你「輕鬆拍,安心付」

先前 Inside 曾多次報導Pi 行動錢包的消息,今日 PChome 網路家庭旗下公司「拍付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與中國信託共同發表 Pi 行動錢包,並揭露了一些未來測試期結束後的計劃。

可綁定六張信用卡,單次交易以新台幣 1,000 元為限

Pi 行動錢包可讓收、付款雙方在綁定信用卡(或記帳卡)和手機號碼後,即可進行新台幣 1,000 元以下的收付款,再由綁定的銀行/郵局/信用合作社帳戶提領,還提供了即時通訊功能,讓收、付款雙方可以討價還價、討債、催收。Pi 行動錢包最多可加入六張信用卡,以及三個用以提領款項的各大銀行/郵局/信用合作社帳戶。Pi 行動錢包設定完畢後使用上還算便利,不過或許是因為測試版,我在五次的使用裡曾經遇過一次收款方已收款,但付款方還顯示待確認的情況,此外即時通訊的部分也發生過漏訊息的狀況。

拍付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韓昆舉表示,使用 Pi 行動錢包,賣方(收款方)在兩日內即可完成帳款清算、入帳,提領到銀行帳戶的話最快需要四天。如果使用者沒有將錢包內的餘額提領,則可以繼續使用錢包內的餘額付款。

輕鬆拍,安心付

資安部分,Pi 行動錢包具的設計是「雙重控管」,不但採用符合支付卡產業資料安全標準(PCI DSS)的資安架構,綁定手機硬體裝置,同一帳號、同一時間僅可在單一裝置使用,還需搭配支付密碼,因此即便手機遺失,只要拾獲者不知道支付密碼也無法交易,而 Pi 行動錢包也提供了客服和網頁掛失介面。Pi 行動錢包有一套智慧型的風控系統去偵測各種可疑或異常的交易行為,甚至針對單一使用者浮動調整其每天可以交易的上限。(單筆新台幣 1,000 元則是統一的)

這項行動收付款服務將會收取 2% 的手續費。拍付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韓昆舉表示,為了吸引賣家使用 Pi 行動錢包,在個人對個人的收付款上,將改由向付款方收取手續費,而未來會推出的 B2C 服務,才會是大家常見的由賣家支付交易手續費。

事實上 Pi 行動錢包在上個月中就已經在 App Store 上架(可參考這篇 〈【介面搶先公開】PChome與中國信託重磅出擊,台灣行動支付的躍進開始〉)。

針對網拍之外的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韓昆舉在介紹 Pi 行動錢包的使用場景時,並未以 C2C 露天市集作為使用場景,反而多以一些缺乏金流服務的 ptt 和 Facebook 購物社團為例,他表示目前公司的方向並沒有預設專為集團下的平台服務。

韓昆舉表示:「臺灣目前智慧型手機普及率高達 65.4%,有 25.4%的民眾更是 同時持有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1等於每 4 個人中有 1 個人同時持有 2 台(含)以上的行動裝置,可 見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行動上網已經成為趨勢,更因此帶動行動商務市場交易;而行動商務發展的關鍵就在於行動支付,透過便利簡單的行動支付工具,才能滿足目前包括利用社群平台買賣的社群交易,諸如社團購物、BBS 二手買賣等,因此,我們推出首創手機號碼交易『Pi 行動錢包』,讓支付回歸『直接且立即付款』的本質,不論是一對一或一對多的交易行為,均可直接使用手機『一拍即付』,不需要使用特定的支付載具,更不用外出轉帳、面交,滿足全台行動上網族群高達 988 萬人的移動購物需求,2進而促進台灣社群商務交易量,讓台灣電子商務市場更加蓬勃發展。」

七月完全開放,增加商業帳戶

雖然 Pi 行動錢包目前是跟中國信託獨家合作提供試用體驗,僅開放中國信託信用卡/記帳卡持卡人使用,但七月之後將對所有國內金融機構的 VISA/MasterCard/JCB 信用卡/記帳卡持有人開放,也會提供商業帳戶讓賣家申請,不少使用者可能要到那時候才能明顯感受到便利性。


▲ 拍付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韓昆舉(左)、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數位金融處副總周郭傑(右)

目前收單銀行是中國信託,七月之後也依舊是由中國信託負責。根據金管會資料,中國信託是目前國內第一大發卡銀行,流通卡量超過 580 萬張3

拍付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的登記資料顯示,其營業項目包含了「第三方支付」,先前 PChome 網路家庭代理發言人、露天市集營運長曾薰儀曾在法說會上表示另一家集團底下的公司支付連會在第二季增資,但韓昆舉被問到是否會增資時,表示目前沒有明確的想法,還需要看市場走向。

Pi 行動錢包應用場景的想像空間不小,除了購物付款,最方便的應該就是朋友間分擔費用(車資、餐費等等),不過韓昆舉表示短期內單筆 1,000 元的上限都不會改變。韓昆舉表示,Pi 行動錢包不僅經過長時間開發,團隊也在過程中申請了多項專利。


  1. 資策會 FIND「2014 臺灣消費者行動裝置暨 app 使用行為研究調查報告」發現,相較於今(2014)年上半年,臺灣 12 歲 以上的民眾,持有智慧型手機的比例增加 7 個百分點、普及率達 65.4%,在平板電腦普及率方面,臺灣民眾已經有 29.2% 擁有平板電腦,有 25.4% 同時持有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
  2. 根據 TWNIC 歷年調查發現,全國曾經上網率在最近三年呈現穩定趨勢,2014 年調查結果有 77.66%民眾曾經上網,曾 經上網人數為 1,623 萬人。全國 12 歲以上民眾近半年使用行動上網人數高達 988 萬人。
  3. 金融統計 -- 銀行局全球資訊網

歐巴馬分享童年私人書單,宣告要用一萬本免費電子書,扯平貧富閱讀差距!

Posted: 13 May 2015 05:27 AM PDT

歐巴馬分享童年私人書單,宣告要用一萬本免費電子書,扯平貧富閱讀差距!

為了推廣閱讀與擴大教育機會,日前美國總統歐巴馬(Obama)前往號稱華盛頓特區最窮社區之一的阿納卡斯提亞(Anacostia),造訪公共圖書館,與當地的孩子面對面談話,並宣布美國政府接下來即將推動的閱讀計畫──讓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們能夠免費取得電子書。

宣布計畫的時機耐人尋為,正在巴爾的摩(Baltimore)黑人遭警殺害事件以及警民與種族衝突日益緊張之後。選擇在這樣的時機點走訪阿納卡斯提亞,源於歐巴馬將這一衝突事件與某些社區缺乏教育機會做了某程度上的連結。他在事件之後曾公開呼籲大眾,應當多去追求「一點心靈探索」(some soul searching)。

「如果我們要認真地去實踐這個國家應當要有的模樣,我們就必須思量能夠給予每座社區什麼樣的機會,而且不能只是因為他們登上首頁的時候才去做,必須是每天都這樣做。」歐巴馬的首席財政顧問柴恩茲(Jeff Zients)在總統出訪前,如此對媒體說道。

根據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的研究顯示,華盛頓特區中,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四年級學童,中有高達 81% 閱讀能力與學習進度都落後給同年級的其他孩子;而這樣的問題,其實遍及全美。

閱讀的貧富差距比想像中更大

「問題非常明顯,而顯然取得圖書的容易與否也是解決方法之一,」柴恩茲說。他舉出其他數據為例,美國的中收入家庭,每個孩子平均擁有 13 本書,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卻要每 300 個孩子才能擁有一本書。

「擴大孩子們取得圖書的管道,我們就可以培養孩子對閱讀的愛,為他們在這個比過往都更需要閱讀能力的二十一世紀,建立良好的閱讀能力。」他說。

至於計畫的內容,「我們打算在線上提供上百萬本電子書,讓那些家裡可能沒有太多書、或者沒有太多機會接觸整整一櫃閱讀材料的年輕人也能夠讀得到,」歐巴馬在阿納卡斯提亞圖書館的現場,對著孩子們與媒體說道。

他補充,目前共有包含 Simon & Shuster、HarperCollins 等五大出版商在內的九家出版商加入,捐贈價值超過 2.5 億美元、總數達 1 萬本的電子書;紐約公立圖書館也正領頭研發一款應用程式,讓 4 到 18 歲的低收入學生能夠免費取得上千本電子書。

科技長史密斯(Megan Smith)補充,由於不是每個家庭都擁有行動裝置,因此,未來政策的執行將與各地圖書館緊密連結,希望透過圖書館來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目前也已經有諸如蘋果在內的科技大廠,投入相關的裝置捐贈。

此外,政府也打算鼓勵各地方政府,促請當地圖書館與學校合作,將學生證加上圖書證功能,讓學生能夠更輕易進入圖書館,並且能上網進入各在地圖書館擴建中的電子書書庫。白宮方面宣稱,已經有超過三十個城市承諾會加入這項計畫,包含巴爾的摩與舊金山;而華盛頓特區市長伯瑟(Muriel E. Bowser)更於阿納卡斯提亞圖書館現場宣布,該市將會是第一個投入這項計畫的市政府。

柴恩茲說,這些計畫都是白宮在 2013 年提出的 ConnectED 倡議之一環。當時的倡議內容計畫在五年內,讓 99% 的美國學生都能夠使用寬頻網路。

歐巴馬分享私人書單

但撇開談論這些計畫時的嚴肅性,歐巴馬當天在圖書館與孩子們的對談其實氣氛輕鬆,不時出現讓人會心的時刻。

當天的活動由來自馬里蘭州(Maryland)索爾茲伯里(Salisbury)的六年級生奧斯曼(Osman)主持,並透過網路串流讓全國同步收看。


ABC News Videos | ABC Entertainment News

 

歐巴馬的推薦書單

  1. 《蘇斯博士》(Dr. Seuss)的系列童書
  2. 《哈迪男孩》(暫譯,原名為The Hardy Boys)系列冒險故事
  3. 《魔戒》(Lord of the Rings)及《哈比人》(The Hobbit)系列
  4. 《哈利波特》(Harry Porter)
  5. 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6. 《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

奧斯曼的補充書單

  1. 《艾列克斯‧萊德》(暫譯,原名為Alex Rider)少年特務系列
  2. 金銀島》(Treasure Island)

 

歐巴馬與奧斯曼一起列了一份給孩子們閱讀的清單:而當來到問答時間,歐巴馬正在回答一個有關作家瓶頸(writer’s block)的問題時,奧斯曼打斷他,說:「我覺得你好像有點講得太遠了。」引來全場笑聲。

當被問到學生時代時,手上有什麼科技可以使用,歐巴馬也笑了起來。

「鉛筆,還有原子筆,我們還有幾支彩色的馬克筆,還有橡皮擦、剪刀。我們有尺、釘書機──喂,我是說真的,」歐巴馬如此回應滿場孩童的笑聲。「你們都不知道你們擁有多大的優勢。」

歐巴馬詢問孩子,現場多少人有智慧型手機,獲得半數的孩子舉手回應。「你們一整天都在打簡訊、看 Vines 和 Instagram。你們會看的還有,比如說,不爽貓(Grumpy Cat),或者你們喜歡的歌手的影片,不過我們想確保的是手機這項工具不只是娛樂,不只是跟朋友聊天,也是學習。」

歐巴馬說,雖然他很喜歡翻閱紙本書,喜歡在書上做筆記的感覺,但是「事實上我們已經活在數位時代裡了,」因此政府才會決定利用這點讓弱勢學生能夠免費取得電子書。如此一來,「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就扯平了。」

資料來源:

  1. Obama to announce free e-books for low-income kids
  2. President Obama: Here’s a Look at His Childhood Reading List
  3. President Obama unveils plan to give 10,000 free ebooks to low-income kids
  4. Officer Charged in Freddie Gray’s Death Says Arrest Was Legal
  5. Five miles and a world away from Oval Office, Obama makes a rare visit

台灣母嬰電商MamiBuy與中國母嬰平台Babytree正式合作

Posted: 13 May 2015 01:09 AM PDT

台灣母嬰電商MamiBuy與中國母嬰平台Babytree正式合作

台灣知名母嬰平台MamiBuy媽咪拜與中國大陸最大母嬰平台寶寶樹Babytree宣佈正式合作,將原汁原味的台灣母嬰知識與商品,帶給內地年輕父母。MamiBuy媽咪拜擁有超過1,000個母嬰知名品牌,100,000個母嬰知識問答與25,000篇的育兒文章,對於目標族群有著非常高的黏度,每個網站訪客每次停留時間達到33分鐘之久;同時,也是台灣最多媽媽分享的親子母嬰平台,目前也已於印尼與香港進行海外事業拓展。

寶寶樹Babytree成立於2007年取得3億台幣投資,2008年再取得緯創投資3億台幣投資,並於去年初取得好未來集團7.5億台幣投資;原本是一個純粹分享照片的網站,經過八年的發展後,變成一個具有社群、知識、紀錄、導購甚至還有硬體的服務,目前已是大陸最大母嬰平台之一,每月擁有超過1億個的活躍父母用戶。

MamiBuy的共同創辦人翁明群表示:「MamiBuy在上線幾年來,受到台灣媽媽們非常大的支持,而我們一直以來的願望,就是讓媽媽們能夠有一個平台,互相分享彼此的育兒心得和經驗。本次與Babytree的合作,也是希望通過兩岸的攜手,來促進台灣優秀的母嬰商品,能通過一個值得信賴的通路,為內地的媽媽們所認識。而寶寶樹正是我們的最佳合作夥伴。」

寶寶樹創辦人兼CEO王懷南表示:“和大多數大陸居民一樣,我對台灣有著一種特殊的嚮往。我們希望將具有台灣特色的信息和商品帶給我們的用戶。今後,寶寶樹也將和MamiBuy共同努力,傳遞最新的育兒知識和理念,促進兩岸早期教育的交流和母嬰行業的發展。

而此次寶寶樹牽手MamiBuy,無疑為兩岸的育兒理念的交流再添一樁。雙方平台將傳遞兩岸育兒方式和育兒經驗,為兩岸年輕父母搭建交流平台,對育兒進行探討。同時,此次雙方協作,也將促進兩岸育兒商品的流通。用戶在寶寶樹平台即可獲得最新的台灣育兒商品資訊,而入駐MamiBuy的商品廠商也可以藉由MamiBuy邁向華人最大市場,共同築起二岸母嬰生態圈。

 

社群時代的公關危機處理,請把握 WE-SAFE 六大原則

Posted: 12 May 2015 10:22 PM PDT

社群時代的公關危機處理,請把握 WE-SAFE 六大原則

作者 : 林偉立場地王創辦人,目前任職於精英公關擔任網路電商產業顧問,協助國內外網路公司以公關實現商業策略。 擁有台灣最豐富的網路業公關操作經驗,客戶經驗涵括Facebook、樂天、GROUPON、淘寶、uitox、Hiiir、HiNet、EZTABLE、Whoscall等,目前正積極協助台灣新創業者用公關走出台灣。

最近接連一些品牌紛紛遇到了社群公關危機,包括Pinkoi的翻譯時薪事件、曼黛瑪璉的代言人事件及去年底Uber的社群領袖打臉事件,在社群時代,企業更容易一夕爆紅的同時,也意味著也更容易一時失足。經營多時的企業形象,很可能一夕受到挑戰。

由於對於新創業者來講,由於標舉著更高的理想和目標,在擁有「新創者光環」的同時,也意味著消費者對於品牌有更多的投射和認同,例如Pinkoi社群的設計師及創意工作者,對於Pinkoi投射了文創理念的認同,因此一旦有被背叛感覺時,情緒反彈會更大。

社群公關危機有三大和傳統公關危機不同的特性:

1. 速度快:網路社群時代的新聞速度更快,傳統新聞有截稿時間,日報每日截,雜誌是每週或每月截稿,媒體會在求證或綜合各家說法後在綜合報導,因此讓企業有較充分的時間反應及但是網路即時新聞是隨時截稿,不斷繼續編修的。因此,企業在應對社群危機的反應速度必須更快。

2. 爆發點廣:網路社群危機的爆發點更多更廣,傳統企業對外發言人通常是執行主管、公關人員或財務長,較了解企業對外發言的立場,甚至受過公關發言人訓練。然而在社群時代,危機爆發的第一線可能是社群小編,也可能是HR在網路論壇的貼文。此外,傳統新聞有公私領域的分別,媒體主要針對企業的公開發言進行報導,然而在社群時代,公私領域界線模糊,企業主管或員工個人在臉書或論壇上的發言,都可能成為媒體新聞或公關危機的來源。

3. 素人意見當道:傳統公關危機發生時,媒體會去採訪產業人士或意見領袖評論事件,然而社群時代,素人的意見被提升到與意見領袖同樣重要,從政府現在念茲在茲的「婉君」,或者義美最近的新聞發佈,把產官學宅鄉婉」入了官方正式的聲明中,都可看出素人當道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以往危機中的利益關係人比較有限,企業比較容易透過長期的經營,取得利益關係人對於企業的好感,並在危機中成為相挺的力量;但是在網路社群時代,能夠提出「專業文」、「打臉文」、「懶人包」、「圖解」的「鍵盤柯南」,都可能一夕成為主流的意見,並被媒體跟進報導,而且網路上的數位足跡及眾多鄉民的肉搜,都可能讓企業的回應被打臉,因此企業在處理社群危機必須更小心。

社群時代企業處理公關危機有六大原則,我總結成為WE-SAFE原則 (Wait-Enquire-Stakeholder-Attitude-Format-Enable recovery):

1. 爭取時間 (Wait):公關最忌諱的是第一時間錯誤的回應,可能讓危機火上加油,因此爭取足夠的決策及討論回應的時間非常重要。特別是在社群媒體時代,網友沒有得到企業的回應,會到更多地方PO文,向更多媒體投訴;記者若無法快速得到回應,便會以即時新聞先行報導。因此,危機處理的第一步是爭取時間,企業應該先在社群上或預告媒體正式回應的時間,先爭取一些產出決策的時間。以目前社群即時新聞的節奏,建議回應時間應該在半日到一日間。

2. 釐清真相(Enquire):危機決策的第二步是釐清真相,好的危機決策必須先釐清事件的真相是什麼,訪談相關當事人的說法。最忌諱的是部分事實被隱瞞或忽略不說,並基於錯誤的事實作出危機的回應。以現在社群時代「鍵盤柯南」當道的現狀,企業無法在像傳統公關危機處理,選擇性的說明部分事實,企圖瞞混過關。誠實還是最好的策略。

3. 盤點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危機決策的第三步是釐清事件中每一方「產、官、學、宅、鄉、婉」的立場和影響力,擬定聲明及措施,切記要避免順了姑意,逆了嫂意,危機沒化解反而更牽引出更多反對聲浪。
接著,盤出哪些利益關係人對我方較為友善,能夠策動在危機發生時出來講個公道話、獨排眾議,或者讓衝突的事件得到轉圜的空間。因此,企業組織最好長期經營利益關係人,培養危機事件發生時的友軍。

4. 態度(Attitude)很重要:企業對於危機的回應,不只是實質內容,態度也很重要。如果是非常嚴重的危機,企業的負責人親自出來回應,比較能夠讓大眾感受到企業的誠意。而回應的說明,也要讓民眾覺得是很懇切的檢討並找出未來不會再發生的方案,而非推托都是they的錯。深切反省的鞠躬道歉,比爭論別人、大環境也有錯更有效。

5. 回應的形式 (Format):
前面說過,回應的形式展現誠意很重要,企業負責人親上火線,可以展現誠意和決心。但是如果企業負責人不善面對眾多媒體,可以改以一對一專訪的形式,或者以公開信的方式回應。

回應也有幾個一些該注意的地方,第一,勿刪文,刪文會激起網友的更大反彈,並被誤會是要河蟹事件。比較好的方式是同篇公告或貼文重新加註,或者另開新公告說明事件。

第二,縮小影響面原則,如果今天只有蘋果日報來詢問某個客訴事件,沒有其他媒體來詢問,就只要針對媒體的詢問來處理,無需主動發公告;如果今天是一群媒體來詢問,就只要針對這些媒體進行回應,並在網站或FB上公告即可,無需主動發出回應新聞稿給「所有」媒體,反而讓事件更加擴大。

Pinkoi在第一次回應時,在每一則留言中反覆貼上同樣的內容回應網友,反而引起更大的暴動。主因是沒考量到FB的特性,討論串中每個貼文,都會通知該討論串的所有人,因此許多人的通知會被洗版再度激怒網友。更細緻的作法會是,進行新的公告,並以私訊的方式跟每一位留言的網友表達歉意。

6. 執行復原計畫 (Enable recovery)

危機發生後,即使回應妥善而使事件平息,但是損失的商譽或品牌認同不一定能夠回得來。以Pinkoi為例,即使最後的回應平息眾怒,成功解決危機事件。但是仔細觀察,最後發文相挺的族群,和最早攻擊翻譯時薪的網友大部分不太相同,因此危機過後的品牌復原計畫不可少。比較極端的作法,我有聽說過某速食業者在食安危機後就會大打廣告一陣子,讓消費者重拾好感。

危機復原計畫不一定要用廣告的形式進行,但是卻一定不可少,建議企業品牌及新創業者,好好思考自己一開始為何受到社群及顧客喜愛的原因,透過具體的品牌復原計畫,重新把這個感動找回來。

是仙丹還是毒藥?Facebook 正式宣佈專為媒體打造的出版功能「Instant Articles(即時文章)」!

Posted: 12 May 2015 10:09 PM PDT

是仙丹還是毒藥?Facebook 正式宣佈專為媒體打造的出版功能「Instant Articles(即時文章)」!

Facebook 今日宣佈推出先前謠傳已久的新功能「Instant Articles(即時文章)」,1號稱要提供給使用者在 Facebook 「動態消息」上更快、更好的閱讀體驗。目前第一波的合作媒體包含了紐約時報、國家地理、BuzzFeed、NBC News、大西洋月刊、衛報、BBC News、Spiegel、Bild 等。

產品經理 Michael Reckhow 表示,一般來說網路文章在 Facebook app 中載入需要 8 秒鐘,是目前所有內容類型中最慢的,而 Instant Articles 採用的技術跟 Facebook 用來載入圖片和影片相同,未來讀取時間將可縮短為一般網路文章載入時間的十分之一。

Twitter 上有人張貼出載入速度的差距(不過我必須指出右邊的 app 是 Twitter):

而 Instant Articles 也會有照片、自動播放影片、嵌入聲音和互動地圖等功能。Facebook 稱,Instant Articles 將可提供出版者在 Facebook 上創造出更快、更具互動性的內容,讓出版者打造自己的品牌。


最重要的是,Facebook 稱文章裡的廣告收入都歸出版者所有,或是出版者可以採用 Facebook 去年發表的 Audience Network 創造廣告營收。當然,出版者可以透過 comScore 和 Facebook 提供的工具追蹤流量表現。

Facebook 產品長 Chris Cox 表示,Instant Articles 可讓出版者在創造、傳遞具互動性內容的同時保有內容和商業模式的控制權。

想要立刻體驗 Instant Articles 的讀者,可以用 iPhone 的 Facebook app 連到這個「Instant Articles」粉絲頁,上面會列出各媒體所刊登的內容。(Instant Articles 目前不支援 iPhone 以外的裝置。)

源自 Facebook 設計師八年前的出版夢

曾參與初代 iPhone、iPad 軟體介面設計的蘋果前設計師 Mike Matas,現在是 Facebook Paper、Instant Articles 首席設計師,他在自己的 Facebook 解釋,其實設計 Instant Articles 的旅程源自於八年前他與同樣是前蘋果員工的 Kimon Tsinteris 共同創辦的數位出版服務「Push Pop Press」,他們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作品就是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寫的《Our Choice》,後來 Push Pop Press 被 Facebook 收購。


▲ Mike Matas 在 TED 大會上展示 《Our Choice》。

紐約時報總裁兼執行長 Mark Thompson 也表示,紐約時報在 Facebook 上已經有非常多的讀者(以紐約時報的粉絲頁來說,有超過 940 萬人按讚),而且還在成長中,他認為 Instant Articles 不僅可以為他們帶來更多讀者,對於紐約時報的新聞報導也有幫助。

紐約時報兩年前不得不做的嘗試

Mark Thompson 一定還記得,2013 年 8 月紐約時報的網站曾經故障長達一個半小時,當時紐約時報就曾試過直接在 Facebook 上運用「網誌」功能刊登重要新聞的報導全文,但這也暴露出了 Facebook 網誌功能的不足和諸多限制。撇開排版不談,連超連結功能都很陽春(只能直接顯示網址),文章貼出來時也只會從頭顯示,無法另外撰寫訊息(例如報導摘要,像各位讀者在 Facebook 上看到 Inside 粉絲團訊息那樣)。

當時紐約時報並未將網誌文章配上圖片,這樣做的結果也直接影響了了訊息的散佈,我們可以觀察紐約時報在網站出問題之前於 Facebook 上分享的訊息作為比較,會發現這段以 Facebook 網誌取代紐約時報網站的時間裡,除了一則埃及安全部隊鎮壓行動的新聞之外,其他五則以「網誌」代替紐約時報網站全文連結的訊息其擴散效果顯得很普通(這可是中午精華時段),另一則引發比較多反應的訊息則是一段 YouTube 影片。

不過這一切應該都會隨著 Instant Articles 的推出而有所改變,加上 Facebook 先前推出的「儲存連結/影片(稍後再讀)」功能,對讀者來說應該可以享有完整的體驗。

是救命仙丹還是包裹著糖衣的毒藥?

這件事情從傳出以來便引發業界和觀察家非常廣泛的討論,一來是因為媒體已經高度仰賴 Facebook 為網站帶來流量和讀者,同時也帶來廣告收入和影響力,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但也因為如此,後者打個噴嚏,媒體很可能就會染上流感,這點相信過去曾受到 Facebook 修改動態消息演算法影響的媒體經營者都深有所感,更不用說萬一粉絲團管理後台故障甚至整個 Facebook 網站故障。還有媒體最在乎的審查問題(也許我們可以觀察 BuzFeed 的狀況)。

此外,儘管 Facebook 聲稱 Instant Articles 可讓媒體保有對內容的控制權,但真的是這樣嗎?(別忘了演算法跟保護費,媒體自家網站可沒有這些問題)品牌的經營呢?第一波合作的媒體,各自網站風格都非常不同,但是在 Instant Articles 上呢?媒體們還能保有像自家網站般清晰的樣貌嗎?

所以,媒體人怎麼看待這件事呢?我想紐約客引用的這段話某種程度上顯示了媒體人的擔憂,2這段話的作者是已故記者、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David Carr 在去年 10 月謠言傳出後所寫的一段話:3

The wholesale transfer of content sends a cold, dark chill down the collective spine of publishers, both traditional and digital insurgents alike.

這整件內容批發轉換的事,令出版者——無論傳統還是數位都一樣——背脊發涼。

想要實現財務自由?為了夢想?為了潮?請不要為了這些理由創業

Posted: 12 May 2015 07:09 AM PDT

想要實現財務自由?為了夢想?為了潮?請不要為了這些理由創業

編者註:本文作者是明道副總裁、《轉折點: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法則》作者許維,微信公眾號xuwei0418。

最近有位道長給我算了一卦,他說我適合做一位高級打工仔,但絕不適合自己去創業。對此我深以為然。

也許在朋友們看來,我是挺適合去創業的,起碼看我的文章是這樣的,因為我經常會站在創業者的角度來寫一些東西。但我想說的是:能想明白,和能做出來,真的還差著十萬八千里呢。

我知道自己絕不是一個天生的創業者,甚至我的一些“優點” 恰恰是阻礙我走向創業的“弱點”。所以,我給自己的定位是加入一個創業團隊,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們一起去幹一件大事兒,而非自己獨立創業去做一件小事。

我並不想去干涉他人的決定,我只想分享一下我做出上述決定的思考過程,可能這些思考對某些人還是有些參考價值的。

為什麼要去創業?

當我面對“我要不要去創業” 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自然會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去創業”。關於創業的理由,我大抵羅列出如下幾條:

1、為了實現財務自由

如果你恰好是個80 後(包括90 後),你又不想逃離北上廣,你家裡又沒給你預備好結婚的房子,你算了算以自己的收入大概要30 年才能付得起首付,於是你得出一個答案:“要想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唯有創業做老闆一條路!”

雖然我沒有看到過什麼統計數據,但從我接觸過的成功創業者來看,其中只有少數是魯蛇白手起家的,大部分其實不用創業就不愁錢花。

你知道馬化騰的老爸當年是開著賓士去幫他做帳的嗎?你知道馬雲的老爸是中國曲藝界的元老級人物嗎?你知道王石的岳父是廣東省副省長嗎?你知道任志強的爸爸以前是商務部副部長嗎?你知道王興家財億萬嗎?

這可能確實有些殘酷,但細想卻也有其道理。創業是一項風險很高的活動,如果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弱,那麼稍微有些風浪可能你就“雨打風吹去” 了。而如果你家境殷實,那麼你就有更高的風險承受力,你也許就比別人能堅持的時間更長久,最後你剩下來了,於是就“剩者為王” 了。

如果你創業是為了賺錢的話,那我想提醒一句:今年股市行情很好,也許炒股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反正二者的風險都差不多。

2、為了“夢想”

我覺得夢想分兩種,一種夢想是“人前顯貴”,還有一種夢想是“自我實現”。

《中國合夥人》這部片子我是看哭了的,這部片子拍得很真實,真實到把創業者內心深處那個最陰暗、最隱秘的角落都放到了聚光燈下——你敢說你奮鬥不是因為被前女友鄙視過?你敢說你奮鬥不是因為你特別討厭的某個人混得比你好?你敢說你奮鬥不是因為你總是得不到父母的誇獎?

《中國合夥人》當中所呈現的創業動力就是“人前顯貴”,創業者通過來自於他人的認可獲得成就感,這種動機帶有一種類似“復仇” 的快感:昨天你對我愛理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讓人非常暢快淋漓的感覺。

但是“人前顯貴” 只能支持創業者走到第一個階段,也就是挖到第一桶金,收穫第一次“成功” 的階段。比如說賈伯斯在Apple II 階段取得的成功、馬斯克在Paypal 階段的成功、馬雲在阿里巴巴B2B 階段的成功、騰訊在QQ 階段的成功。如果這些企業家就此收手,賺的錢這輩子肯定也花不完了,他們的聲譽也足夠後半輩子吹牛用了。

但是他們並沒有收手,所以我們才用上了iPhone,我們才開起了特斯拉,我們才能在淘寶上面買買買,你們才能在微信公眾號裡面看到這篇文章。支持這些牛人們繼續拼命工作的動力就是“自我實現”。

“人前顯貴”和“自我實現” 的根本區別就在於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標準不同,前者的標準來自於世俗社會,而後者的標準則是由自己給自己制訂。絕大多數人都無法掙脫世俗這道枷鎖,這對於初階創業者是一種動力,而對高階創業者則是一種束縛。

普通人可能會很不理解:“賈伯斯都那麼有錢了,為什麼得了癌症還要繼續堅持工作?他就不知道要好好享受一下人生嗎?” 而賈伯斯的答案也許是:“我的生命就快要結束了,我要繼續抓緊這最後的時間把我的工作做完。”

人的境界不同,夢想也就不同。如果我是投資人,我只會投資給那些真正為了“自我實現” 而創業的人,只有他們才能成就一番偉業。而那些追求“人前顯貴” 的創業者,我並非質疑他們獲取財務自由的能力,但他們的瓶頸會更早出現。

於我自己而言,我對於“人前顯貴” 這事兒從小就沒太大興趣(可能是因為家裡比較嬌慣的原因吧,小時候被誇多了,不太缺乏他人認可),所以我不會為了這個目的去創業。“自我實現”我應該還是有一些的,所以一般的創業可能也沒辦法滿足我“改變世界” 的胃口,但我自己又不具備單獨去改變世界的能力,所以比較理性的選擇是加入一個能改變世界的團隊。

3、因為不想打工(or 找不到工作)

這個,這個,好吧,它確實也算是一個理由。

不過下面這些橋段是不是也很熟悉呢——

“好想快點畢業呀,畢業了就不用這麼無聊的上課了。” 後來畢業了,開始懷念上學時候的日子。

“好想出國呀,外國比中國好多了。” 後來出國了,開始懷念在國內的日子。

“好想買輛車啊,有車多方便啊。” 後來有車了,仍然天天叫uber。

這屬於典型的“圍城效應”:誇大自己了解的事物的缺點,放大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的優點,從而給自己一​​些期待。坦率的講,這是一種典型的非理性行為,創業者大忌。

4、因為創業比較fashion

俗話說:“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癲狂。” 創業本來應該屬於一個少數精英的遊戲,現在儼然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似乎你要沒有個創業經歷,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參加party 都找不到共同語言。

但是,這是不對滴!

這就好比說,你看現在股市一片大好,指數蹭蹭蹭的往上竄,你聽到的發財故事一籮筐,於是你坐不住了,貪婪戰勝了恐懼,最後你就順理成章的悲劇了。

在市場癲狂的時候,你總能找到證明自己正確的理由——

“這屆政府對創業的支持力度很大。”

“如果錯過了互聯網+這一波,我這輩子可能再也碰不到這麼好的機會了。”

“那誰當年在單位裡還不如我呢,他都能成我憑啥不能。”

“現在市場存在XX 需求,但是還沒有人去滿足它,所以這是一個好機會。”

“矽谷出來了一個新模式,趁著中國還沒有人抄,我們要趕緊複製一個。”

……

對於創業者來說,冷靜的客觀思考永遠比激情的主觀慾望更重要。如果你做不到獨立的判斷,容易被社會輿論左右,那麼你一定還沒有做好創業的準備。

什麼人適合創業?

現在讓我們結束第一部分吧。前面討論的這些內容屬於創業的出發點,綜合來講,我個人認可的唯一理由就是“創業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其他理由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我個人不太認同。

但是,僅僅有美好的願望是不夠的,你還必須具備一些“必要條件”。必要條件也許非常多,比如說真實存在的市場需求、足夠的資本支持、成熟的上下游供應鍊等等,但這篇文章我只想涉及關於“人” 的部分,也就是一個潛在創業者必須要具備何種能力素質。

1、思考+執行=全能選手

大學的時候我們這樣開玩笑:“以後甲會成為一個作家,乙會成為一個律師,丙會成為一個CFO,丁啊,丁什麼特長都沒有,那就去做領袖吧。”

對於領袖我們總是會有這樣一種偏見,覺得他們就是那種只會發號施令,不會具體工作的人。其實,這屬於一種“多數人謬誤”,因為領袖在人群中的數量少,所以多數派並不真正了解少數派。

沒有任何一個職位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如此之高,如果你在任何方面存在缺點,都難以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

賈伯斯夠厲害了吧?但青年賈伯斯和中年賈伯斯截然不同,青年賈伯斯的EQ偏弱,這導致他對自己過分自信,和他人溝通過分強勢,最終眾叛親離,被董事會開除公司。1997 年賈伯斯回歸蘋果,中年的他經歷過被驅逐的挫折,又經歷過經營皮克斯的成功,EQ變得成熟起來,於是他帶領蘋果一步一步走向顛峰。

Ben Horowitz 在《創業維艱》當中把管理者分為1、2 兩種類型。1 型管理者思考能力強,眼光長遠,見解深刻,總能夠抓到事物的本質,但缺點是他們容易忽略細節,執行力偏弱;2 型管理者執行能力強,做事井井有條,能夠制訂縝密的工作計劃,並且總能夠讓計劃成為現實,但是2 型管理者的缺點在於不捨得花時間來進行思考,他們會覺得單純的思考問題是浪費時間,不如執行幾個任務來得實在。

在現實世界當中很難在一個人身上同時發現這兩種特質,因為二者幾乎就是一對矛盾。但悲劇的是,對合格CEO 的要求恰恰就是要同時具備這兩種素質!簡直是強人所難有沒有?

我對自己的思考能力有足夠自信,但我承認,我屬於典型的1 型管理者,我對細節就屬於那種很遲鈍的人,總是會記不住數字,要我去抓落地執行總會讓我感到有些“費力”,我必須要藉助軟體工具才能讓自己不那麼容易遺忘。

明道的北京辦公室設在科技寺創業空間,科技寺的slogan 叫“創業即修行”,仔細品品,這句話還真有味道。

2、真正的挫折經歷

如果我是一個投資人的話,我一定會問創業者這個問題:“請告訴我讓你最刻骨銘心的一次挫折經歷。”

如果他經歷過“真正的挫折”,然後現在還能夠樂觀的和我面對面談笑風生,那我會比較放心,我會認為他是足夠成熟的。如果他從來沒有遇到過真正的挫折,哪怕他表現出非常高的智商、非常優秀的情商,我也會在心裡給他的估值打一個暗暗的折扣,我必須要扣去他的“挫折成本”。

就像我們評估一輛越野車的好壞一樣,我們要看的是它在最惡劣的環境下有怎樣的表現,而不是看它在柏油馬路上能跑到多快。所以我需要知道的是,當你面對困難的時候,你會有怎樣的表現。在順境當中讓自己表現更優是有方法可循的,但是在逆境當中讓自己不崩潰,卻只能靠逆境本身來教育。

挫折對人的教育主要是在意志層面,而非經驗層面。如果經驗只能從錯誤當中學習,那估計沒有哪家公司能活過1 歲,經驗其實是可以從書本、從牛人身上學習的。唯獨意志這個東西,只能靠“悟”,不能靠“教”。我們去看名人傳記的話,會發現所有人在早年都有過遭受“毀滅性打擊” 的經歷,他們也總是會告訴別人:“我感謝那些經歷,它讓我成熟起來。”

3、你有沒有核心團隊

在創業這件事情當中,沒有哪種資源比“人” 更加重要,其中又沒有哪種人比“核心團隊” 更加重要。

我所謂的核心團隊,並非是指你花百萬年薪請來的CXO,也並非你靠“誠聘英才” 招聘廣告忽悠來的“英才” 們。“核心”二字從來不是單純從“專業” 的角度來定義的,它是“專業+忠誠” 的合體。

核心團隊是那些在你A 輪融資還沒到位時,擠在民宅裡跟你高談改變世界的人;核心團隊是當你遭遇危機時,願意降薪幫公司控製成本的人;核心團隊是在會議室裡敢和你拍桌子,出了會議室卻堅定執行你的決議的人;核心團隊是競爭對手花多少錢也挖不走的人;核心團隊也是和你一起去納斯達克敲鐘的人。

核心團隊有點像“原配”,哪怕她不是最漂亮的,哪怕她已經年老色衰,但你們共同的經歷,你們超越性關係的感情紐帶會牢牢的把你們拴在一起。

假如你是劉備,你有關羽、張飛這樣的兄弟嗎?假如你是馬雲,你有你的十八羅漢嗎?如果你沒有自己的核心團隊,那你拿什麼去創業?

借用一個比喻吧:信任是1,能力是0,當你有1 的時候,後面的0 越多就越大,如果你沒有1,再多的0​​ 也是0。

你可以花錢送你信任的兄弟去學MBA,但你沒有辦法花錢買來一個MBA 畢業生對你的忠誠。

綜上所述,因為:

1、我不是一個全能選手,我屬於典型的1 型管理者;

2、我沒有自己的核心團隊;

3、我追求“自我實現”,“人前顯貴” 根本沒法滿足我;

4、我還沒有財務自由;

所以:

我決定不去自己創業,而是加入一個有可能“成事兒” 的團隊,一起去做一件大事兒。

That's all.

ThisAV、XVideos、YouPorn 這些色情網站究竟有多大?

Posted: 12 May 2015 05:59 AM PDT

ThisAV、XVideos、YouPorn 這些色情網站究竟有多大?

原文刊載於香港科技與生活資訊網站「Qooah」,Inside 獲授權轉載。

生於網絡跟生活不可分割的年代,大家平時會跟朋友說起上了一些什麼什麼網站,像Facebook、Google、Yahoo這些就跟本不用說了,但相信很多人絕對不會常跟朋友說瀏覽了那些色情網站。這些看起來處於網路較暗角落的網站卻是絕對不能被小看,因為瀏覽量往往比起一些知名網站還大得驚人。現在就來讓筆者跟大家探討一下。

今時今日網絡太普及,以至接觸色情網站的資訊也容易得很。對於不少熱血少男少女來講,心目中總有一兩個自己所喜愛的色情網站。不說不知道,根據Google旗下廣告服務商Doubleclick的數據顯示,全球獨立訪問量前500名的網站中,竟有數十個是成人網站。由此可見,色情網站之大可能遠超一些大家每天都在瀏覽的網站。

網站人流量

那究竟會是多大呢?根據ExtremeTech為我們帶來的一些數據,目前世界最大的色情網站Xvideos,現時的每月訪客量(Page Views)達至44億。這數量足以是CNN旗下的體育網站ESPN電視網絡瀏覽量的3倍,是社交討論網站Reddit的2倍。還有YouPorn、Tube8和Pornhub這些大型的色情網站,其訪問量也可以讓除了Google和Facebook等超大型網站之外的中形網站們顯得渺小。

對於一些外國的色情網站,你或多或少可能覺得有點陌生(不會吧,筆者其實不相信的),那就來看看由香港人創建的ThisAV(立馬覺得很有親切感吧?)。我們獲悉ThisAV上個月的獨立訪客量為2,600萬,而Page View更是達到2.4億次。這數字是一個什麼構念呢?若以Alexa網站排名在全球的數據來看,就是ThisAV比蘋果日報的壹傳媒集團旗下所有網站(nextmedia.com)相加還要多人看,想像不到吧?

網站數據流量

既然這些色情網站這様多人瀏覽,那麼背後要處理的數據流量自然不惹少。我們再來看看ExtremeTech的數據,Xvideos每個月有44億的Page View,其背後的網站架構/服務器/頁面加載速度等等都是不能忽視的。受惠於上網速度越來越快,瀏覽者已從過往的圖文為主,發展至今的看影片為主。就看排名第二的YouPorn,其瀏覽量頻寬就是美國著名影視網站Hulu的六倍。

有這些巨額的Page View背後要處理的數據又是多少呢?ExtremeTech告訴我們,若果以他們主頁的數據大小約為數百萬字節計數,一段只有480×200低解像度的色情影片,每秒的數據量就在10萬字節左右,15分鐘的視頻就可以耗掉約9千萬字節的流量。將9千萬字節乘以Xvideos網站每月約3.5億的獨立訪問人數的話,就可以得出Xvideos每月需要處理29PB的字節(1PB=1024TB,1TB=1024GB),即每秒50GB(或400Gbps)字節的數據傳送。ThisAV呢?我們由該網站負責人所獲得上個月的數據是約3.7PB,約等於3,788TB或3,879,732GB,夠嚇人吧!可見背後所需要用到的伺服器也不可小噓。

以上都是一些可能被忽略的數字,大家在單手打字的同時,了解一下也不錯喔。

電商 4 大趨勢,雅虎奇摩鄒開蓮喊進

Posted: 12 May 2015 05:30 AM PDT

電商 4 大趨勢,雅虎奇摩鄒開蓮喊進

(圖片來源:Yahoo奇摩提供)

原文刊載於天下雜誌網站,日期為 2015 年 5 月 7 日,作者羅之盈,Inside 獲授權轉載。

網路產業話題不斷,本周聚焦於電子商務領域,接連三場電商論壇都吸引上千人參與,與會者不只是網路原生的電商業者,還有更多感到興趣的實體商家。

今天(5月7日)雅虎奇摩主辦的論壇,主軸圍繞在虛實商家零界點,探討品牌電商未來,由近期顯少露面的雅虎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鄒開蓮主講,她表示,根據資策會2015年數據,台灣網購消費人數已經到達960萬人,這人數還會不斷自然成長,因為不只是過去會用的人還會用更多,現在因為行動裝置普及,也讓更多消費者加入網路購物。

「雅虎奇摩數據顯示,過去半年網購族使用行動裝置的人數暴量成長90%,雅虎電商用戶之中,使用行動裝置的人數已經正式超過PC個人電腦,進入電子商務的趨勢已經不是未來,就是現在。」她並闡述4個電商發展方向:

(1) 未來台灣電商產業動能將來自實體品牌加入

鄒開蓮指出,過去六個月電子商務市場成長為12%,實體零售成長則是3%,可見電商成長動能仍舊強勁。過去的成長主要是來自原生電商業者,但未來將來自實體品牌業者。過去實體品牌因為欠缺網路經驗,並未完全參與,但消費者習慣一直在改變,早期熱銷商品是3C類、女性商品,但現在還有許多生活日用品,「這對實體零售業者是相當好的機會。」

(2)大數據協助商品在海量資訊中被看見

任何業者進入新領域都有學習過程,如何了解網路消費者習性,如何進行網路生意,都與實體零售不同。鄒開蓮表示,實體零售市場很仰賴銷售門市與櫃位業務,「但在網路上沒有業務在現場時該怎麼做,在網路海量資訊之中,自己的商品該如何被看到,這就是數據為何這麼重要的原因。」

(3)跨境電商需回歸商品力

關於近期熱議的跨境電商領域,鄒開蓮直言,「跨境電商的本質還是來自一個地區對另一個地區商品的需求,所以還是要回到商品力,要不商品很獨特,不然就是往往價格上有很大差別,仍就得看看該市場是不是看中這個商品,」跨境電商是電商成長的一部分,但不能簡化成「貨能送到就是跨境電商」,仍舊需要在當地的運營能力。

(4)行動商務補上周末空缺

過去十多年,購物網站銷售局限在周一到周五的時間,因為消費者周末時間遠離PC裝置,但現在隨時都在上網的行動裝置補上了周末時間。雅虎台灣暨香港電子商務事業群副總裁王志仁補充,「行動族群不只有行動力,更有消費力。以雅虎奇摩超級商城為例,PC用戶的轉換率(購買人數除以瀏覽人數)約5%,超級商城app的轉換率則是高達8%。」

長期盤踞台灣最大入口網站的雅虎奇摩,對雅虎全球來說,是非常獨特的地區市場,因為擁有幾乎唯一的自營電子商務業務(另一個在香港)。對台灣產業來說,其所擁有的內容、媒體、廣告實力,讓雅虎奇摩的每一步都備受關注。

鄒開蓮表示,「台灣是雅虎在全球非常重要的市場。台灣雖然很小,但還是能做到相當大的動能,像電商生態圈就是別人沒辦法做到的。雅虎在台灣,把資訊、搜尋、各式各樣的能量跟電商做了結合,才造成這樣加成的效果,這可能只有在台灣可以做得到,電商絕對是雅虎在台灣的核心策略。台灣經驗若要複製到別的地方,有機會,但不是很容易的。」

綜合觀察台灣產業,相較於另外兩大網路開店平台,過去PChome商店街以實體商家簡易上網開店為訴求,打出一片天;而日商台灣樂天市場則以開店顧問聞名,吸引品牌商家進駐。本次論壇,雅虎奇摩揭露電商策略野心,瞄準實體商家,強調自家擁有的廣告媒體實力、輔導店家的能力,將在產業間掀起更白熱化的競爭。

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