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不是書評』什麼才是最難的事?” 與新的 5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不是書評』什麼才是最難的事?

Posted: 21 Apr 2015 08:04 AM PDT

『不是書評』什麼才是最難的事?

作者 Ronald Yu,2009 年與學弟創辦 CliPick 服裝圖像搜尋引擎,踏上創業不歸路。於 2014 年加入 Gogolook 擔任新事業總監,負責東南亞與印度市場拓展,主導 Gogolook 收購香港競爭對手小熊來電。目前是呼叫阿福共同創辦人與執行長,呼叫阿福希望解決都會鬧區停車不便利的問題。

從 2011 開始走向創業的路,直到 2014年受到美國朋友推薦,我讀了【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英文版,最近重新讀了一次中文版,創業過程當中的點點滴滴歷歷在目,寫下這篇文章的目的,除了提醒我自己,也希望能夠讓更多人從中了解你並不孤獨。 — Ronald

創業沒有什麼是簡單的

這本書書名最直接的翻譯,應該就是創業就是他媽的超難的。【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是美國知名創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 的共同創辦人 Ben Horowitz 的創作。這本書親自描述了許多在創業上碰到的難處與心理調適,本書不適合沒有創過業的人,或者想要創業的人讀書,因為很難引起共鳴。

但如果你已經走上這條路,試著從0到1把公司從小團隊變成穩定獲利,或者正在帶領自己公司走向下一個階段,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沒有都做對的事情的執行長

你身為執行長,你必須對公司的決策負責,大到公司是否接受投資、公司的策略方向、公司的聘用制度,小到公司馬桶堵塞但卻五天沒人解決,你都要負責。沒有人天生就能夠每件事情都執行正確。

在我第一次創業時,我犯過了不少錯誤。至今讓我刻骨銘心的,應該就算是,沒有清楚規劃就對團隊進行封賞。那時團隊都是學生團隊,真正有工作經驗的,就是我。對於想加入的每個人,我不排斥也沒多做審核,甚至搞到多達五位C-level的人 (團隊也不過七人)。這導致了後續很多問題,甚至包含有些執行長朋友來進行履歷驗證時,以為本公司的某位人員是要角,但其實卻只是個離開團隊的成員。

沒有人不會犯錯,但是做錯事情快速彌補,快速承認是我認為最好的解決方式。那時的我曾經有“我是否給了太多C-Level名稱的問題”,但我沒有即時修正,導致後續許多許多問題。

執行長是孤獨的,創業本來就是孤獨的

在 2009 年第一次創業時,那時候我一個人都不認識。許多心中的感觸,你很難清楚與員工、朋友、或是投資人描繪。當你跟員工抱怨時,員工會不會擔心主帥心思不定,提早做離職準備呢?當你跟朋友抱怨時,他並不見得很清楚的能了解你在解決的問題。當你想要與投資人描繪問題時,有時反而擔心這樣的描述是否會讓投資人失去信心?

我不敢說每個執行長都是孤獨的,但至少我認識的很多創辦人都是孤單的。還記得有幾次,幾位朋友聚會都笑稱我們在彼此取暖,取暖後事情其實沒有解決,笑一笑、醉一醉隔天還是要微笑面對。

情節回到2013年冬天,那時是第一間公司的存亡之秋,我與另外一位合夥人每天為了公司該如何繼續經營下去焦頭爛額。市場上有兩家投資人願意用比較低的估值投資我們,但我們必須先正視我們要全面調整方向的決策,也就是我們要換題目了。

那些日子我們倆都不好受,我們需要活下去,但我內心堅信我們不能已知要換題目,卻還是拿了投資,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那些日子,我每天看到公司大家努力的樣子,我都感受到無比孤獨,我無法與員工說明,我只能開始著手後續善後。

兩年後,有一次我與這位合夥人聊到我們當初的決定。我很開心我們還是朋友,我也很清楚知道縱使我那時是孤獨的,但過了一陣子後,我的孤獨被理解了。

在這裡節錄一下書中的一個QUOTE:勇者與懦夫的差別其實不在於勇者不會害怕,其實他們都很害怕,只是一個選擇勇敢面對,一個選擇逃離。

“I tell my kids,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hero and a coward?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ing yellow and being brave? No difference. Only what you do. They both feel the same. They both fear dying and getting hurt. The man who is yellow refuses to face up to what he’s got to face. The hero is more disciplined and he fights those feelings off and he does what he has to do. But they both feel the same, the hero and the coward. People who watch you judge you on what you do, not how you fee.” — Cus D’Amato

永不放棄,駕馭自己的內心

有時候,我真的覺得成功的執行長和白癡只有一線之隔,因為他們都不能放棄;差別一個沒腦的往前衝,另一個不斷在碰壁當中找到下一個解決方案。

但是,很多時候,當你身為員工時,你真的會看到一個像飛蛾一樣的執行長,不斷沒腦的往前衝。Ben 在書中提到,他有時候都會覺得自己像個白癡,做了許多白癡的決定。

過去的六年,我也不斷的在做許多錯誤的決定,時不時的就會思考“莫非我是一個不好的老闆?” “公司這季虧損了這麼多錢,只能怪我自己” “我是不是想得太少,所以才會帶領大家走到這個方向?”

想像你是一個賽車手,你必須要在短時間內跑出這場困境。你能做的就是多找幾個有經驗的副駕幫助你,並且專注地把你的視線放在道路上,而不是在看周圍會讓你碰撞的牆。這是書中提到一個提升自己心理素質的方式,這一兩年我碰到這些問題,解決的方法也是大同小異。積極諮詢,專注但永不放棄。

創業就像打擂台,你必須要不斷修煉,才有機會達到下一層境界

這個結論,送給所有正在創業的人,以及看完文章還是決定要跳下來創業的人。因為我們有偉大的夢想,所以我們進入了這層修煉,但這層修煉不會有最難的事,因為每一層你都必須要面對不一樣的魔王。每當你認為已經征服了最困難的事情,每每都有下一間更難的事情挑戰你。但某一天你會開始享受,因為你懂了創業最有趣的不是打完所有關卡,而使每個關卡結束後的修煉,以及成長過後的蛻變。

謝謝每一位看完文章的人,如果你有興趣了解我在做的題目,歡迎追蹤呼叫阿福。你也可以透過 Facebook 或 Twitter 聯絡到我。

Apple Watch 心率感應器的秘密

Posted: 21 Apr 2015 03:29 AM PDT

Apple Watch 心率感應器的秘密

很多人購買 Apple Watch 可能並不是因為這款產品本身,而是衝著蘋果這個品牌去的,或是因為周遭的人都下單了。所以在我身邊就發生了這麼一件事:某天晚上,遠道而來的廣州同事去了北京三里屯 Apple Store 試戴,回來後默默地把手錶給退了……

當然了,Apple Watch 還是有厲害的地方,比如吸引我的並不是它的手機輔助工具的功能屬性,而是它所開啟的全新溝通模式:你可以手繪塗鴉傳遞訊息(Android Wear 在最信的新版本中也加入了 emoji 和手繪功能),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把你火熱的心跳圖像傳給另一端的她/他,滿滿的愛意和濃濃的曖昧。而要實現這一功能就離不開 Apple Watch 內建的心率感應器了,雖然它的主要功能點是在健康監測方面。

蘋果最近公布了其內建心率感應器的運作原理。蘋果的技術支援文件顯示,Apple Watch 的心率測量週期是每 10 分鐘測量一次,並將數據存儲在健康 app 中。這些測量資訊,再結合收集到的其他數據,計算佩戴者的卡路里消耗量。

在心率感應器上,Apple Watch 採用的光體積變化描記圖(Photoplethysmography,PPG),原理如下:

血液之所以呈現紅色,是因為它反射紅光並吸收綠光。Apple Watch 使用綠色 LED 燈,配合對光敏感的感光器,可以測量任意時間點流經手腕的血液流量。心臟跳動時,流經手腕的血液會增加,吸收的綠光也會增加;心跳間隔期,流經手腕的血液會減少,吸收的綠光也會隨之減少。Apple Watch 內建的兩顆綠色 LED 燈可以每秒閃動數百次, 從而計算出每分鐘的心跳次數,也就是心率。

上面講到的利用綠光 LED 的光體積描記器測量心率更像是一種備選方案,因為在十分鐘測量一次心率的週期裡,Apple Watch 利用的是紅外線。但在「紅外線測量無法讀取足夠的數據時,Apple Watch 會切換至綠色 LED。」

此外,為了應對對心率信號進行補償,避免信號過弱影響讀數,蘋果表示對心率感應器進行了針對性的設計,比如提高 LED 亮度和採樣率。

除了上面這些技術層面的手段外,蘋果在文件中也特別指明,不恰當的佩戴方式也會影響心率的採樣和準確性。這一點讓我想到了在 Apple Store 試戴時,店員多次提醒要讓 Apple Watch 緊貼手腕,並在我試戴的過程中悉心地調整錶帶的寬鬆程度。

實際上,除了上面談到的佩戴方式對心率測量的影響外,很多外部的因素也需要考慮在內。比如文件中講到的皮膚血流量。 很多人尤其是男性,都會注意到在夏天比較熱的時候,手臂上的血管會猙獰地鼓起,血量很足,而在冬天天氣寒冷的室外,手臂上的血管就不會凸起得那麼突兀了,這時候流經手臂的血液量也會少一些,甚至會低到心率感應器無法讀取數值。

蘋果在文件最後講到,在「規律運動」和「無規律運動」中,心率測量的準確性可能會有差異。

監測心率只是測量和計算運動量的一個手段,Apple Watch 還會結合加速度計、GPS 等其他感應器來計算運動和健身情況。

殭屍粉絲退散!Facebook 一個月內移除 20 萬個粉絲專頁「假讚」

Posted: 21 Apr 2015 01:10 AM PDT

殭屍粉絲退散!Facebook 一個月內移除 20 萬個粉絲專頁「假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網路上寫著「買一萬個讚!」或是「買五百個讚送五十個讚!」之類的廣告標語?是的,由於「按讚」的粉絲專頁人數代表頁面人氣,因此買賣「讚」也成了近幾年來常見的臉書周邊交易。(有興趣者,可以直接搜尋「買臉書讚」之類的關鍵字,將可看到很多提供相關服務的賣家廣告訊息)。

對臉書而言,這些為了衝高人氣的「假讚」當然是個嚴重問題,不只混淆使用者認知,同時也將誤導粉絲專頁經營者以及廣告商的判斷。在去年十月時,臉書正式對外宣布他們所做的一連串清除「假讚」的舉措,而在半年後,臉書也對外公布他們在清除粉絲專頁上「假讚」的突破性進展。

「假讚」常見來源

根據臉書調查,一般看到的 「假讚」有四種常見來源:

  • 「點讚農場」:臉書真實用戶收取酬勞,「手動」幫指定臉書專業按讚。
  • 「假帳號」:有心者申請一系列不代表真實用戶的帳號,主要目的是為了按讚。
  • 「自我妥協帳號」(self-compromised account):臉書專頁經營者在知情情況下下載惡意程式(malware),或是直接放棄帳號控制權,讓他們經營的頁面可以因此獲得更多「假讚」。
  • 「受波及帳號」(compromised account):真實用戶的臉書程式被惡意程式攻擊,因此用戶帳號會在無意識下被拿去按讚特定粉絲專頁。

而這些在幕後製作惡意程式,或是販賣「假讚」的人,最主要的目的當然是為了營利。透過向需要衝高粉絲頁面人氣的心急經營者來兜售這些「假讚」,這些販售者將可以賺入大筆利潤。

「假讚」真的好嗎?

然而臉書表示,這些因灌水而衝高的臉書粉絲頁面人數,雖然為經營者贏得了高人氣的表象,但是對於長期而言卻不是件好事。

首先,臉書頁面的按讚粉絲能帶給經營者最重要的資訊其實是:到底誰對這個粉絲頁面主題有興趣?也就是說,透過深入分析按讚粉絲,將能夠有效地幫助頁面經營者了解誰才是潛在的顧客。然而如果臉書頁面被「假讚」粉絲充斥,經營者將無法準確地獲得目標顧客資訊。

其次,當經營者和臉書買廣告來推廣粉絲頁面時,臉書會根據頁面上的互動程度來決定何時和何處置放廣告。由於購買的「假」粉絲在按讚後,多不會再和該粉絲頁面進行其他互動,因此充斥「假讚」的粉絲頁面互動指數會偏低,接觸到目標觀眾會更難,而要投資的廣告費用也會增加,長期來說並不划算。

臉書管理粉絲專頁

因此,臉書投資許多心力希望盡量阻止「假讚」情況發生。他們設置一個專門阻擋臉書濫用情況的團隊,透過自動和手動系統來過濾臉書網絡上所有的可疑行為,檢查範圍包括註冊、交友、按讚以及交換訊息等臉書活動。

臉書最新開發的機器學習程式則能夠找出來自「點讚農場」、「假帳號」和「惡意程式」的可疑和模式,在一連串審慎檢查後,如果查證確定是詐騙行為的話,會封鎖帳號和移除「假讚」。臉書表示透過這項新技術,這些兜售「假讚」的行為將會更難成功。在過去半年,臉書所偵測到的「假讚」數目提升三倍,很多從「點讚農場」和「假帳號」發出的「假讚」,甚至在還沒有出現在臉書專頁頁面上時,就已經被臉書技術攔截且封鎖。

當臉書封鎖或移除這些偵測到的「假讚」後,也會通知粉絲專頁經營者;在過去一個多月內,臉書已經告知 20 萬個粉絲專頁相關訊息。

其實臉書在針對粉絲專頁經營者的「真實性」部分,做了很多決策和調整。像是臉書在今年 3 月宣布新的粉絲團人數計算方法:不活躍的臉書帳號將不予計算。也就是說,如果當初追蹤臉書頁面的使用者,已經停用臉書帳號,臉書將把他們從粉絲團中移除,當然粉絲團人數也會跟著下降。

類似地,臉書表示雖然粉絲團人數會下降,但好消息是移除這些使用者帳號,將讓粉絲頁面經營者得到更準確的「目標觀眾」資訊。譬如當經營者使用臉書上「尋找相似觀眾」的功能時,能更容易找到核心觀眾。

當然,臉書這些舉措在遏止惡意甚至詐欺行為之餘,其實也進一步地在釋放訊息,勸說經營者放棄購買「假讚」,改以直接和臉書購買廣告,來針對特定目標觀眾更有效地宣傳粉絲專頁。

資料來源:Facebook & Facebook for business news 1, 2

TEDxTaipei 策展人筆記:我在奇點大學學到的「指數型思維」

Posted: 21 Apr 2015 01:01 AM PDT

TEDxTaipei 策展人筆記:我在奇點大學學到的「指數型思維」

本文原刊登於 TEDxTaipei,作者為 TEDxTaipei 策展人許毓仁。

三月初我受邀參加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簡稱 SU)高階經理人專班,與來自全世界 30 幾個國家的創業家、高階經理人、政府決策者、非營利組織管理者們共同學習。奇點大學是由 Google 贊助,由人工智慧專家 Ray Kurzweill 和創業家 Peter Diamandis 共同創辦。

這裡教的是指數型科技(Exponential Technology),包含奈米、3D 列印、機器人、人因工程等等。除了高階經理人專班,還有八周的創業班(Graduate Study Program),每位學員被鼓勵離開課程後能創造影響 10 億人的公司,其中重要的項目如發射 wifi 氣球到天空,讓全世界的人可以用便宜的方式上網

上課的地點在為於 Google 總部不遠的 NASA 研發基地,也是太空人受訓的其中ㄧ站 ,五天的課程非常緊湊,從科技的演進到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的討論,到未來犯罪、道德、基因工程、大數據,未來政府架構,甚至討論人是否能夠長生不老等議題。講師有來自史丹佛大學的教授、生物學家、甚至是 FBI 犯罪專家,講師除了上課以外,也有實際的演練和設計工作坊。

科技的極限在哪?

其中一個有趣的項目為:科技的道德(Technology ethics)。上課是以模擬法庭的方式進行,題目是,在未來當機器人取代人工照護時,所衍生的疏失,造成的人命時的道德界線何在?當人工智慧不斷強大時,我們應如何規範機器的力量?當人類可以完全複製基因時,我們是否改變了自然演進的法則?

面對這些排山倒海的而來的科技,人類準備好了嗎?在過去科技之所以能不斷推進,靠的是「摩爾定律」,每 18 個月技術翻倍一次。現在這些技術加速得更快,有些更是指數型成長 (Exponential growth),技術加速的同時我們的公司,政府組織卻依然巨大緩慢,我們用工業時代的硬體思維,來面對互聯網時代,就像在磁浮的高速鐵路上開著煤氣火車。

有幾個重點與各位分享:

  1. 無論你的產品市占率多大,都會有新的創新進入市場來破壞,而他們通常是從邊緣發生,最後取代主流。
  2. 在未來所有科技接近免費,你要用服務來賺錢。
  3. 政府與政策制定者要擁抱指數型思考,小政府大效率,城市間的合作將比國家更頻繁,資訊安全、開放透明更為重要。
  4. 如果你的公司想要 Impact 10 億人,你的做法將會不一樣。
  5. Think Scale!台灣要成功,要勇敢 Think Big and Create scalable,讓人才也能 Scale.
  6. 目標、熱情和堅持。即便是再有資源、再聰明,沒有以上三者,也難以成功。

虛擬世界線上諮詢會議 Part 4 將於下週五(4/24)舉行

Posted: 21 Apr 2015 12:42 AM PDT

虛擬世界線上諮詢會議 Part 4 將於下週五(4/24)舉行

虛擬世界線上諮詢會議 Part 4

主題:
網路社群協助推動虛擬世界法規調適
型塑臺灣數位生活型態的未來願景-遠距醫療照護
促進電子商務環境的安全與安心-個人資料利用與去識別化

「g0v零時政府」專案參與者建置的「vTaiwan.tw線上法規討論平台」(vtaiwan.tw),是行政院首次使用網路社群平台,廣泛蒐集公民對於虛擬世界政策制定及法規修正的意見,以因應世界潮流變化快速,政策形成時間縮短,快速整合不同意見,理性討論、形成共識的重大挑戰,而這也是政府與網路社群共同努力的目標。

「vTaiwan.tw」將於104年4月24日 19:00–21:10舉辦第四場實體會議,邀集主管部會、學者專家與社群參與者,主題為「型塑臺灣數位生活型態的未來願景-遠距醫療照護/促進電子商務環境的安全與安心-個人資料利用與去識別化」。歡迎各界至「vTaiwan.tw」留言表達意見,您的意見將會在會議上被充分討論。

本次會議並將同步於「LIVEhouse.in」 的vtaiwan 直播頻道進行實況轉播,歡迎觀賞。會議資訊以及相關資料將持續更新於「虛擬世界法規調適交流平台」,敬請上網查閱。另有 vtaiwan 粉絲團,提供虛擬世界法規調適相關之即時資訊,也請您給個讚。

(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管理會廣告)

樂器之王 YAMAHA 的行動創新之路

Posted: 20 Apr 2015 11:54 PM PDT

樂器之王 YAMAHA 的行動創新之路

beBit日本總公司的顧問團隊協同大中華區總經理陳鼎文

本文原刊於 MIX 2015 行動體驗論壇

鋼琴在大家眼中,是充滿貴族氣息的西洋古典樂器,又被稱為『樂器之王』,YAMAHA於1887年創立以來,即成為日本鋼琴的領導品牌。然而在叱吒百年後,卻在中國製造商的低價攻勢下,瀕臨業績虧損的交叉點。於是在YAMAHA技術長的請託下,beBit日本總公司的顧問團隊協同大中華區總經理陳鼎文先生,引領YAMAHA平均60歲的資深主管們,一同挖掘使用者的需求,結合數位、行動的元素,打造符合現代生活場景的鋼琴樂器。

百年企業的行動創新之路

這次的創新,對YAMAHA而言是極大挑戰,對beBit亦然。為了精確洞察使用者需求,beBit透過使用者研究,執行近80場質性研究,再依客戶屬性分群,搭配包含顧客推薦指標調查的量化研究,搜集大量樣本,深入探索各個族群對鋼琴的接觸點、及降低品牌喜好度的負面因素。期間並帶領YAMAHA資深的技術主管、產品設計師,直驅顧客購買、使用鋼琴的場景,甚至教導他們如何訪談使用者,讓這群白髮蒼蒼的主管們,實際感受到顧客的痛點與不滿,而願意放下閉門造車的工匠心態,俯身觀察、傾聽使用者的需求。

行動設計根基:研究目標客群,瞭解客戶們有什麼需求、痛點

若是連YAMAHA如此高端的樂器品牌,都難以抵禦低價商品的衝擊,臺灣又有哪些產業也亟待行動化,才能持續贏得顧客的忠誠擁戴、保有市場的一席之地,避免重蹈YAMAHA的困境呢?陳總經理表示:應先根本地依據產業屬性,研究目標客群,瞭解客戶們有什麼需求、痛點需要透過行動端的產品、服務以適時滿足,再開始著手研發。如果公司單純從裝置為切入點,設計APP或其他的行動方案,成功機率往往非常渺茫,因為產品缺乏適時、適地、適人的接觸點,來協助客戶解除痛點。如果一定要提及特定產業的話,就他個人觀察,除了金融產業,產業屬性和O2O密切相關,或想利用O2O拓展客源的企業,都應儘早邁開行動化的腳步。

未來傳產挑戰:行動應用場景的規劃

而提到近期行動體驗設計的重點方向、趨勢,陳總經理表示,不論美國、日本、大陸乃至於臺灣的客戶,大家都理解行動化是必然趨勢,但普遍的困難點在於:如何規劃能適時滿足用戶需求的行動應用場景。以beBit客戶的旅遊平安險為例,以前多半是透過業務人員銷售,但到了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時代,如何透過行動提升旅遊平安險的銷售量,卻成為客戶心中的難題。但如果深入瞭解搭機者的顧客旅程,會發現多數人前往機場會選擇搭乘計程車,所以如果在搭乘計程車時,手機出現旅遊平安險的廣告,甚至車上有QR Code可供消費者直接掃描購買,搭乘計程車的場景,就是一個相當適合銷售旅遊平安險的接觸點。

在這次MIX 2015行動體驗設計論壇,陳總經理將分享此一深具挑戰性的難得經歷,讓有心掌握行動化趨勢的產業、企業作為借鏡,詳情請洽官網

撰文者:葉毅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