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18億美金到剩480萬美金,Sony收購雲端遊戲公司OnLive逾百專利” 與新的 9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18億美金到剩480萬美金,Sony收購雲端遊戲公司OnLive逾百專利

Posted: 05 Apr 2015 06:51 AM PDT

18億美金到剩480萬美金,Sony收購雲端遊戲公司OnLive逾百專利

索尼電腦娛樂已宣佈,將收購雲端運算遊戲公司OnLive的多項資產,包括該公司關於雲端運算遊戲服務的140項美國和國際專利。與此同時,OnLive將於4月30日停止營運。

OnLive估值一度達到18億美元,但該公司隨後遭遇了沉重的債務負擔,經歷了一輪大規模裁員,並令人驚訝地以480萬美元的價格被出售。OnLive宣佈,OnLive Game Service、OnLive Desktop和SL Go將於4月30日關閉。不過,這些服務已不支援繼續付費訂購,而在3月28日之後付費訂購的用戶將獲得退款。

OnLive的專利組合曾經的價值達到數億美元。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專利是否仍有這樣的價值,索尼沒有披露這一收購的條款。索尼自身的遊戲業務同樣面臨問題。索尼電腦娛樂全球商業開發副總裁菲利普·羅森博格(Philip Rosenberg)表示:“這些戰略收購給我們的玩家帶來了新機會,也給索尼在雲端運算遊戲領域帶來了強大的專利組合。這再次證明,我們致力於改變玩家在PS世界中的體驗。”

OnLive發言人沒有透露,將有多少用戶受到影響。2012年時,該公司的注冊用戶數約為120萬,但同時上線使用者數沒有超過1600。OnLive目前有80名員工,目前尚不清楚,到本月底這些員工是否還可以繼續工作。這名發言人表示:“索尼有許多職位,可能招聘OnLive員工,但目前尚未做出決定。”

OnLive是雲端運算遊戲領域的開拓者,此前曾吸引多家大型投資方,包括華納兄弟、AT&T和英國電信等營運商、AutoDesk,以及HTC。不過正如科技行業的發展史所顯示,行業先行者並不一定能取得最好的成績。目前已有多家廠商涉足雲端運算遊戲市場,並提供了比OnLive訂購模式更好的吸引用戶的方式。(維金)

延伸閱讀:hTC投資失敗的OnLive:自負技術天才怎樣葬送一家公司

什麼時候了,你還在 OTT?

Posted: 03 Apr 2015 07:29 AM PDT

什麼時候了,你還在 OTT?

筆名「阿丹」,昔日開闢「現象觀測站」等專欄超過十年以上時間,性好網路人文、文化及產業觀察。超過 20 年的網路產業觀察及經驗,踏入網路界前,在各式大小軟體公司待過,也曾在 Yahoo! 、Google、線上遊戲公司任職。本文原載於其個人部落格隨。心。所。欲

OTT(over-the-top)最早是從電信、網路服務供應商(亦即 ISP)的角度來思考的舊名詞,過去上網環境的發展中,電信服務提供商(俗稱「電信公司」)及 ISP 扮演了多重的角色:

  • Access Service Provider:提供上網服務的基礎建設服務供應商
  • Content Provider:提供在網路基礎建設服務上的各種內容服務

當網路基礎建設日趨完備時,有越來越多的業者提供內容服務,最著名的是過去十幾年許多網友每日上網的第一站:入口網站。近年來,最著稱的「OTT」服務,莫過於 mobile app 應用商店(如Google Play, App Store),以及網路電視服務(如 Netflix、HBO Online)了。

恆網世界早已來臨,從傳統音樂數位化、媒體數位化(Netflix)、電信自由化…等,無不受到衝擊。從傳統音樂數位化的抗拒的結果來看,最終吃虧的總是抗拒的一端。

去年有幾個機會跟傳統媒體的高層對談,順便跟他們介紹了「新媒體」,傳統媒體業者面臨了兩難:

  • 既得利益的流失:現有的業務及營收,逐漸在下滑,可能是僅存的「飯碗」當然不願意放棄。
  • 新的環境衝擊:消費者的習慣與偏好在改變,想要擁抱,卻因為不熟悉,以及對既有利益流失的可能風險而躊躇不前。

上週日,我在中山大學EMBA講課時,也遇到幾位經營有線電視業務的學員提出同樣的憂心。

索性幾個主要的傳統媒體,在不甚懂的情況下,仍願意相信「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的警語,開始擁抱新媒體,逐漸拋棄舊的思維。

Internet 就是恆網世界的主幹

當幾乎人手一支手機的行動通訊世界,也開始感受到這樣的變化,當行動上網已成為每個人幾乎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配備時,Internet 已儼然成為恆網世界的共同主幹了!

我們聽的音樂透過 Internet 傳輸、聆聽,我們的文件透過雲端服務存取,我們每天看的新聞是透過新聞網站,加上目前很多人在家中的電視機的時間縮短,轉而從影音網站,或是各種提供網路電視的服務中收看節目…消費者的行為有了很大的改變,傳統服務提供者應該要警覺且體現到舊的媒介、服務提供方式,乃至舊的商業模式,處處都與消費者端格格不入。

消費者或許還沒真的變心,只是喜歡你新的模樣,你卻仍堅持以舊的姿態來面對消費者,那麼,很快地消費者便會離你遠去。

OTT 過時了

前陣子有一位傳播學者提到一個關於媒體 OTT 的例子,農曆過年期間,他的好友都透過手機、平板收看了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晚會節目,諷刺的是,在台灣,礙於各種政治與利益因素,央視還無法「落地」,但所有消費者早已提前好幾年改變了收視習慣了。

在台灣,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壹電視,兩三年前,蘋果日報老闆黎智英想申請有線電視執照,卻處處受到利益團體的打壓,以及政府配合利益團體阻撓,用法規及發照審查來箝制,逼得黎智英只能選擇 OTT,在台灣另一環因為被 ISP 業者把持,而顯得離譜昂貴的頻寬成本下,在 Internet 開台了。

效果當然不好,因為網友的收視習慣,當然與傳統電視不同。壹電視製播了傳統節目,到處挖角找來各路厲害人馬,最終雖然取得四張執照,卻沒有辦法在全台灣約500萬戶的有線電視系統上架,只好轉讓給年代電視台。沒多久,壹電視就可以全台灣定頻在49頻道了。

既得利益圈裡,永遠有人阻撓,即使你佔了上風,在利益分配尚無法達成共識下,裡頭有太多政治及利益的問題存在,鍛羽而歸似乎是想當然爾的結果。

再回頭來看看傳統音樂數位化的例子,我們還能等多久?業者當然可以繼續抗拒,但我們已經正式邁入行動互聯網 2.0 的時代,接下來在行動端的發展只會更快,不會變慢,音樂出版者花了十三年時間,體會並嚐到了抗拒現實世界的變化後的苦果,接下來輪到媒體、電信,很快的幾年內,大家就可以看到變化了。

政府的態度=國家進步的程度

前陣子,因為公司的產品,被 NCC 請去「喝咖啡」,一進會議室,裡頭好幾位年輕文官,靜候「長官」到來。沒一會兒,「長官」進來了,一位五十來歲的「處長」進來,扳著一副吉普賽臉,像是進來審案子似的。

業者不過是配合「請求」前來說明,某種程度上算是「幫你做功課」,為何要看 NCC 臉色?更何況與 NCC 管轄的產業無關,根本連主管機關都不是,平麼頤指氣使?

這位處長帶著一本厚厚的電信法規實務,翻呀翻的,其實我想他只是想給業者一個下馬威,因為從頭到尾沒有翻到對的條文給業者看。

「你們做的這個 APP,裡頭有打電話功能,就是受電信法所管,這就是電信業務!」

好武斷,卻又暴露出自己對網路世界的認知缺乏的缺陷,我心裡頭想,「那 YouTube 裡頭都在撥中央電視台節目,媒體是 NCC 所管,怎麼不也去管?」

我們的老文官系統,在遇到新的應用與科技時,只能拿著十年前舊有的法規,那部經過各方利益團體折衝產生的法規,來嘗試把新的應用套用到舊的法規裡,目的是為了「管理」(暗地裡目的是為了保護既得利益)。這樣看來,沒有一項創新的應用會是合法的。

殊不知,立法的最原始意旨是保護公眾利益。任何可能與現行法律衝突或歧異的新應用,主管機關都應該重立法原始意指來看待,如果新的應用足以臧害公眾利益,那麼才需要嚴格來檢視,並討論是否透過新的法律的制訂來加以管理,否則,舊法如何規範新的科技與應用呢?法律既然沒有規範,那是法律的錯,不能怪罪創新的應用與科技!

這位處長離開後,下面的幾位文官急著說明。

「其實,你們這就是 OTT,很創新的應用,不過我們也還在摸索 OTT。」

這麼一聽,原來主事者主宰了政府對創新應用的見解。文官代表了一個政府基本的態度,如果主事者是這樣的態度,要如何鼓勵創新呢?充其量也只是一句口號罷了。

當所有的服務都透過 Internet 來提供、接觸時,實際上所有服務都早就 OTT 了,誰還跟你 OTT 呢?官員們若真有能耐,就請來管 Internet!

Spotify 設計師眼中的 Tidal –– 為什麼沒有人砲轟 Tidal 超明顯是抄襲來的 UI 設計?

Posted: 02 Apr 2015 04:51 PM PDT

Spotify 設計師眼中的 Tidal –– 為什麼沒有人砲轟 Tidal 超明顯是抄襲來的 UI 設計?

嘻哈天王 JayZ 在今年 3 月初買下的高音質串流音樂服務 Tidal 這個星期可以說是出盡了風頭。先是狠批 Spotify 的鄉村小天后 Taylor Swift 反而將所有音樂作品交給 Tidal,引起大家一片熱議後,接著眾多歐美巨星在 3 月 30 日將社群大頭照換成一張水藍圖片(Tidal logo 代表色)為 Tidal 造勢,從 JayZ 跟幾百年沒玩 Twitter 的碧昂絲帶頭,接著天團 Coldplay、天后瑪丹娜、Rihanna、Nicki Minaj、Calvin Harris 等等大咖也紛紛跟進。請參考文章:為什麼歐美歌星臉書推特頭像一片藍?

果不其然在當天的新聞發表會上,JayZ 跟一幫圈內好友兼 Tidal 「股東」們一起登台造勢,以在發表會上出場先後次序來點名,這 16 位 Tidal 股東分別是 Alicia Keys、來自加拿大的獨立搖滾樂團 Arcade Fire 的 Win Butler 跟 Regine Chassagne、碧昂絲 Beyoncé、Calvin Harris、酷玩樂團的 Chris Martin、Daft Punk、Jack White、鄉村歌手 Jason Aldean、嘻哈歌手 J. Cole、嘻哈天王 JayZ、Kanye West、知名 DJ Deadmau5、瑪丹娜 Madonna、妮姬米娜 Nicki Minaj、蕾哈娜 Rihanna、亞瑟小子 Usher。Tidal 新聞發表會連結: Tidal Press Conference 2015

面對 Tidal 來勢洶洶、聲勢浩蕩,首當其衝的就是 Spotify。不過有趣的是,除了因為身為相同性質的串流服務讓這兩大公司互相視為死敵之外,幾篇 Twitter 上的推文1讓我發現 Spotify 有另一個原因讓他們超級鄙視 Tidal... 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Spotify 設計團隊推文寫著:「對於這個星期 Tidal 的種種新聞,我們在 Reddit 上發現了這張照片,簡直是說出了我們的心聲。」

最令人玩味的是,上面這則推文在發出不久後就被刪除了。但沒關係,接著看看來自 Spotify 的首席產品設計師 Sam E. 的推文:「這張圖不是我做的,不過我也想放一下...」

有注意到這張圖最下面的頭像跟一句「喊話」嗎?設計這張圖的人放上了 Kayne West 的頭像,並把 Kayne West 在今年的葛萊美音樂頒獎典禮講過的一句話改成:「Tidal 應該要尊重「真正的藝術」,真應該把他們的 UI 設計還給 Spotify。」(And Tidal needs to respect artistry and they should've given their UI to Spotify)

這句話的原話出自於 Kayne West 在頒獎典禮上得知最佳專輯獎是由另類音樂人 Beck 而非 Beyoncé 獲得時,很不給面子的對記者說:「Beck 應該要尊重「真正的藝術」,真應該把這個獎頒給 Beyoncé!」(Beck Needs to Respect Artistry and He Should Have Given His Award to Beyoncé)2

看完了以上的推文之後,讓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 Spotify(左)跟 Tidal(右)的使用者介面對照圖:

我在第一眼看到上面這張圖的時候,還對這張圖的用意遲疑了一會,因為我壓根兒沒發現這是來自兩個音樂服務的 UI 介面拼湊圖,還想說 Spotify 的介面切兩半是有何用意啊... 無論如何,相同性質的服務加上這麼「類似」的 UI 介面,怪不得 Spotify 設計團隊以及普羅大眾要在 Twitter 及 Reddit 討論區上默默吐槽。

「很高興看到 Spotify 有了一個新對手,因為這樣他們的服務才會越來越好,不過對於 Tidal 瓢竊的 UI 介面感到十分失望。」

美國科技媒體 VB 在 Tidal 新聞發表會後發的文章《我很確定我討厭 JayZ 的音樂串流服務,原因在此》3,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沒有人在討論 Tidal 超明顯的抄襲來的 UI?」(Why is nobody talking about Tidal’s blatant UI plagiarism?)

是啊,如果相似度這麼高,怎麼沒有人炮轟這點呢?(難道是因為大家都沒用過 Tidal....)

以下討論區歡迎設計師、Spotify 以及 Tidal 使用者給評。

以TutorABC為例:如何設計有品味又道德的愚人節玩笑

Posted: 02 Apr 2015 06:08 AM PDT

以TutorABC為例:如何設計有品味又道德的愚人節玩笑


照片來源:Diana Nguyen

本文作者為朱家安,原文刊載於個人部落格「哲學哲學雞蛋糕」。(編按:由於本文寫於 4 月 1 日,因此文中「昨日」指的乃是 3 月 31 日。)

昨天 TutorABC 發假新聞說只要有員工把公司的 QR code 刺在身上,他們就終身雇用,並且享有每年3-5%調薪,趣味新聞受到多家媒體報導,有記者打電話查證, TutorABC 還派員工受訪。結果今天記者再度確認時, TutorABC 說那是假的,祝記者愚人節快樂。一些媒體表示不好笑,要求公司道歉,但公關副總趙心屏拒絕,表示這種愚人節玩笑在國外常有,不認為有道歉必要。

我認為 TutorABC 這次的反應,不但有道德問題,開玩笑的品味也有問題。

除了「昨天不是愚人節之外」,還有很多論點可以回應趙心屏的辯詞,其中滿簡單的一種是文化差異。在一些國家,很流行由公司行號開「官方」愚人節玩笑,但台灣可能還不是那種國家,所以台灣的閱聽眾和媒體對於這種事情沒有心理準備。在這種情況下, TutorABC 的玩笑至少有下列三個問題:

A. 欺騙

TutorABC 發佈的不是什麼不痛不癢的消息,而是他們的員工福利政策。因此,媒體需要花時間澄清自己昨天發出的「假新聞」,而閱聽眾也得花一些時間,才能矯正自己取得的假消息。

B. 因欺騙而獲利

而那些沒有接到修正訊息,因此覺得 TutorABC 對員工很好的人的總數,則是 TutorABC 這次說謊的不當得利。

在設計愚人節玩笑時,一個重要的方針是:你應該避免因為「有人以為你的愚人節玩笑是真的」而得到好處。如果你公開宣稱「我要捐一百萬救助非洲貧窮」,事後又說那只是愚人節玩笑,就會有問題。

C. 不是因為有趣而被流傳

另一個沒那麼顯眼但是很重要的社會成本,就是大家一開始浪費在這則假新聞上的時間。說實在的,「刺 QR code 的人,終身雇用」跟我今天看到的其它愚人節玩笑比起來,根本就超無聊的。要不是記者以為那是真的,根本就不會報。換句話說,這是一則「作為玩笑的趣味價值很低,除非是真的,否則不值得報」的新聞。我相信這是許多人對 TutorABC 生氣的潛在原因:他們根本就沒有開好這個愚人節玩笑。愚人節玩笑的精髓在於有趣,而不是使人受騙。

我今天在社群網站上看到的那些被分享的愚人節玩笑,九成九都有這些特色:

  1.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2. 就算有笨蛋以為那是真的,開玩笑的人也不會因此不當得利。
  3. 超有趣。

TutorABC 的做法剛好相反,他們花了很多力氣,讓一件不有趣但能讓自己獲得一些好名聲的事情看起來像是真的發生了一樣。他們為了讓記者相信那是真的,甚至安排員工受訪。我認為,他們的公關缺陷不只在於發佈浪費社會資源的假新聞,而且還在於沒搞清楚開玩笑的品味。這是很嚴重的事情,我演講的時候如果講笑話不好笑,都會跟台下道歉了,我認為 TutorABC還是道歉一下比較好。(並且往後在所有公司和人事有關的對外文件上註明沒有「刺 QR code 就永久雇用」這回事)

有趣的愚人節玩笑列表

如果你看到的有趣的玩笑沒列上來,請留言。

中國第二大投資案,大眾點評取得投資,估值超1200億台幣!

Posted: 02 Apr 2015 04:58 AM PDT

中國第二大投資案,大眾點評取得投資,估值超1200億台幣!

《華爾街日報》報導,知情人士透露,中國餐廳評論網站大眾點評上月獲得最新一輪8.5億美元投資,估值達到40.5億美元。

大眾點評總部位於上海,這次投資也成為繼去年12月小米獲得11億美元投資後中國創業公司規模第二大的投資。由於是中國餐廳評論網站的領頭羊,投資者對大眾點評的前景非常看好。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智慧手機制造商小米成為大眾點評次輪融資的投資方之一。此外,新的投資者還包括跟投的騰訊,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中國商業地產巨頭萬達集團以及復興國際。

知情人士稱,大眾點評在3月27日完成了此次投資,較其原先的投資完成時間有所推遲,主要因為後期有新的投資者要求加入。

早在今年2月,就有市場傳聞稱,大眾點評在和多家潛在機構投資者洽談,潛在投資者包括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私募股權公司方源資本和大連萬達、漢景家族,大眾點評老股東也將進行跟投。

大眾點評在2011年獲來自摯信資本、紅杉資本、啟明創投及光速創投超過1億美元的聯合投資,2014年上半年又獲得來自騰訊的戰略入股,騰訊占股 20%,且有權增持5%股份。

公開資料顯示,大眾點評的競爭對手美團2010年時獲得紅杉資本A輪1200萬美元投資;2011年7月獲阿里巴巴和紅杉資本B輪5000萬美元投資;2014年5月獲得3億美元C輪投資。此次投資大眾點評最初並沒有想要投資8.5億美元,只想融資到3億美元左右,但隨著美團獲得巨額投資,大眾點評也不得不引入新的投資方增加了投資規模。

目前,很多網路企業熱衷O2O市場投資,目前中國最大的五家O2O新創企業分別為美團、大眾點評、58同城、趕集網及百度旗下糯米網。

影響未來的大數據: 10 個最受人矚目的大數據新創公司

Posted: 02 Apr 2015 02:12 AM PDT

影響未來的大數據: 10 個最受人矚目的大數據新創公司

本文由 Yahoo 奇摩贊助。

從 2012 年到 2015 年,大數據持續發威,IDC 市場調查機構預測 2017 年大數據市場將價值 324 億,擁有這樣「Big Data、Big Deal」遠見的人,正在利用大數據激盪出最有創意的構想,用數據的力量來創造出大量的價值。從讓資料搜尋分析平台,到利用大數據幫助癌症治療,大數據新創公司這幾年內如雨後春筍般出現,2015 年這些「Big Data Startups」也會持續挖掘大數據的價值、微調其企業策略,期盼在市場中展露頭角。

以下幾家新創公司都已經各自獲得好幾輪金額可觀的融資,在大數據市場中十分有潛力,值得我們關注並參考,從中瞭解大數據的應用方向及潛能。

SumAll

SumAll 是一家位於紐約的新創公司,成立於 2011 年,主要為中小型企業提供即時數據分析服務。SumAll 的線上分析平台收集社交媒體及電子商務上的數據,並進行分析後,把可視化的分析結果展示在互動介面上供企業客戶參考。例如社交頁面上的網頁流量、ebay 上的銷售量等數據,生成每星期、每個月的分析報導,讓企業客戶追蹤且分析使用者/消費者。

這家公司還有一個很酷的地方:他們分了百分之十的股份給旗下的 SumAll.org —— 一家旨在用資料分析增加社會福利的非盈利組織。

Luminoso

Luminoso 成立於 2010 年,原本是麻省理工大學媒體實驗室的一個研究項目,後來發展成利用人工智慧進行文本分析的新創公司。從通訊工具裡的訊息、網路上的評論等數據來源,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技術,幫助企業分析消費者在各種通訊渠道中討論的話題。

舉例來說,Luminoso 提供的服務可以幫助企業追蹤時下發生的熱門討論,還可以根據需求迅速回應,如果消費者對於某產品的缺陷在網上進行了投訴或者抱怨,企業可以及時進行補救。

Flatiron Health

同樣發源於紐約的 Flatiron Health 成立於 2012 年,是大數據應用界中是十分有名的「醫療大數據技術」新創公司,主要專注於癌症數據分析1

Flatiron Health 透過各種管道收集病患的臨床紀錄、醫師診斷紀錄、患者治療結果、基因數據及繳費紀錄等數據,透過分析整合後提交給腫瘤學家,透過分析過往的治療方法跟紀錄,幫助醫生做出更好的臨床診斷跟醫治手段。全美現在有約 1000 名腫瘤學家在使用 Flatiron Health 的數據。

Flatiron 的分析平台 OncologyClound 百分之百致力於分析腫瘤學數據,不過 Flatiron 公司也表示,現在全美只有 4% 的癌症病人參與臨床試驗,另外 96% 無法取得的癌症病人數據則成為大數據分析中的缺口。

Domo

Domo 成立於 2010 年,總部位於猶他州鹽湖城,是一家為企業決策層提供商業智慧(BI)的初創公司。2014 年就累積了約有 500 多家簽約客戶,其中包括了 National Geographic、eBay、Ogio 及 GoodWill 等。

Domo 的商業智慧雲端平台可以即時分析多方資料,將多方來源提供的結構化及非結構化數據以即時、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不但幫助企業做決策,也是一個業務管理平台。

Tamr

Tamr 成立於 2013 年,其技術來自於麻省理工的電腦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由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兼數據專家 Michael Stonebraker 跟種子投資家 Andy Palmer 共同創辦,在 2014 年正式營運。

大數據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資料量太大了,而且資料來源劇增又不斷變換,Tamr 的機器學習演算法跟軟體能有效而大規模地廣泛整合和管理現有和未來的多種數據來源,大量降低數據來源的蒐集與連結所用的時間,同時辨別資料來源及之間的關聯。

Alpine Data Labs

Alpine Data Labs 成立於 2010 年,總部位於舊金山,算是十分有名的大數據分析挖掘軟體新創公司,該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長 Joe Otto 和首席產品長 Steven Hillion 都來自於被雲端儲存服務提供商 EMC 收購的 Greenplum 公司。

大部份的大數據新創公司都在做「資料可視化(Data Visualization)」,Alpine 則是提供大數據及 Hadoop 的預測性分析功能,且號稱是全球第一個針對大數據的團隊合作分析解決方案。

DataStax

DataStax 成立於 2010 年,總部位於加州,在去年 9 月曾獲得驚人的 1 億 600 萬美元 E 輪融資。

DataStax 主要業務是開發和銷售開源分布式數據庫 Apache Cassandra 的商業化版本。Apache Cassandra 是高擴展性、高容錯的 NoSQL 數據庫,比傳統的關係式數據庫多了許多優勢,其設計不僅兼顧了擴展性和開發靈活性,而且搜尋效率也相當不錯,特別適合大數據的儲存,像是 Cisco、eBay 等大公司都在使用這種數據庫。

Altiscale

Hadoop 在這幾年內被公認成為大數據的主流技術,而 Hadoop 也是 Altiscale 這家新創公司能夠迅速成長茁壯的原因。

Altiscale 成立於 2012 年,總部在加州 Palo Alto,其 CEO 兼創辦人是曾在 Yahoo 任職首席技術長(Chief Technology Officer)的 Raymie Stata ,其高層還有同樣來自 Yahoo 曾擔任首席架構師(Chief Architect)的 David Chaiken。相信大家都知道 Yahoo 就是 Hadoop 的發源地,那這家由 Yahoo 前任高管們所創立的大數據公司主打「Hadoop-as-a-Service」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Altiscale 的服務是解決 Hadoop 的抽象性與複雜度,為工程師搭建一個完整的 Hadoop 環境,並且對其進行維護與管理,讓使用者可以更專注於數據和應用。

WibiData

WibiData 位於舊金山的創業公司,成立於 2010 年,聯合創始人 Christophe Bisciglia 為企業數據管理分析公司Cloudera 的聯合創始人之一,WibiData 的另一名聯合創始人 Aaron Kimball 則是 Cloudera 聘用的第一個工程師2

這家公司所開發的 WibiEnterprise 平台是由一系列的開源Apache 技術建構而成,其中包含了 Hadoop、HBase 和 Cassandra,以及用於即時收集、分析、服務數據的 Kiji 開源框架,其平台的功能是為消費者即時打造客製化的推薦內容及相關搜尋結果,和電子商務龍頭 Amazon 所做的類似。


還有哪些你覺得十分有潛力的大數據新創公司?歡迎留言分享!

滴水不漏的使用者研究,讓「UBike」成為最受歡迎的台北公共自行車 app

Posted: 01 Apr 2015 08:29 PM PDT

滴水不漏的使用者研究,讓「UBike」成為最受歡迎的台北公共自行車 app

photo credit: Antonio Tajuelo

本文原刊於《新手の商業設計師手札》,為〈適合新創企業的四種用戶研究〉系列文第三篇〈打造最小可行性產品〉。前情提要請點選系列文導論第一篇第二篇

作者 Raymond Chang,自 2010 參加史丹佛大學設計思考課程後,發現自己喜歡上這種「從零到一」打造產品的快樂,希望能找出結合商業分析與使用者經驗的產品開發方法論。幾間啟蒙我的機構:台大不一樣思考社,台北 Pebbo 設計顧問公司,跟上海的 IDEO 辦公室。曾經跟一群朋友用 20 天做了一個 Youbike APP,目前長居上海工作,擔任商業設計分析師。

第三種專案則是:C- 打造最小可行性產品

在用戶需求明確,希望快速打造產品,用戶研究搭配低解析度原型開發的精實創業方法,能用低成本找出最適合產品的 SPEC 規格表。

相關案例:什麼是最好的公共自行車查詢 APP (台北 Youbike) 其實這篇案例已經在這篇網誌出現過,有興趣看詳細內容的朋友,可以看去年八月這兩篇文章

大約一年前,一群軟體工程師跟我決定一起來做個產品,我們決定來挑戰這個設計題目:如何做一個最好的公共自行車 APP。我們採用了有名的建立 -- 測量 -- 學習的精實創業模式:建立模型(通常是低解析度),透過上線用戶測試反饋結果,最後從中學習反饋。

當時,團隊有個主要的辯論,到底是航空公司般的列表,還是地圖般的介面對於用戶來說比較好?

與其在內部爭吵,我們決定問問使用者真正的需求為何,然後我們發現以下很不同的用戶屬性:

專業自行車手與 Youbike 用戶的不同

  • 專業自行車手穿緊身衣,Youbike 用戶穿商務休閒服裝
  • 專業自行車手穿安全帽與運動裝備,Youbike 用戶穿高跟鞋與口紅
  • 專業自行車手很多肌肉男,Youbike 用戶多辦公女
  • 專業自行車手愛運動,Youbike 用戶假裝愛運動
  • 專業自行車手認路強,Youbike 用戶常迷路
  • 專業自行車手花大錢買車,Youbike 用戶不願意付半毛

從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體會到,過去為專業人士的設計,在當時公共自行車的介面設計中並不存在。

經過了快速的手繪原型 -> POP 實測 (一個很好的 Prototype 工具) -> 第一版 -> 第二版 UI,我們只花了 20 天左右的時間開發,落實「敏捷」的精神。

讓這個產品紅的關鍵 -- 在於我們解決了使用者「不喜歡等」這個問題。許多人想嘗試公共腳踏車,但是漫長的等車時間,總是讓人卻步。特別是 Youbike 用戶經常是短程通勤,如果要等 20 分鐘才有台車,那不如搭其他的大眾交通工具。

因此,我們藉由台北市政府釋出的數據,統計出「平均等待時間」這個功能,幫助用戶用歷史資料大概判斷出等一台車來的時間要多久。因為這個貼心的功能,讓我們快速搶佔媒體版面,推出兩週就上旅遊排行榜第一名。

當然,身為一個商業設計師,我們喜愛建立模型來預測可能的用戶數量,這樣的模型建立在 Lean Analytic 精實分析這本書都有教我們。

感謝我們的用戶,身為一個團隊,我們學到很多,並且因為用戶的啟發而改變設計。現在,我們的 Youbike APP 是 iOS 上最紅的公共自行車 APP,並且有 20 萬使用者,並獲得台灣政府 100 萬的種子基金,是個回報率極大的專案。

總結 Youbike APP 這個專案,價值主張都雷同 -- 幫助人最順利的找到公共自行車,但經過用戶研究後,快速找到適合使用者的地圖介面,並且搭配「預計等待時間」功能,替用戶多解決了一層問題。

最後,總結一些自己關於快速打造最小可行產品專案的經驗談:

  1. 需要開發者、UX 研究、UI 設計、視覺設計搭配
  2. 以用戶回饋為出發,解決團隊爭論
  3. 以目標用戶 (付錢客戶) 為依據,而非討好每一個人
  4. 接受失敗是常態,才能迎接之後的成功
  5. MVP: viable > minimum, 虛擬真的情境,模擬正常用戶決策介面

常見錯誤:

  1. 因為趕進度而壓時間,沒把步驟做扎實
  2. 太早給過早的高解析度原型,是錯成本過高
  3. 給太過粗糙的原型,讓使用者無法擬真
  4. 未模擬真實用戶決策環境,使用者難以體驗真實況況
  5. 數據蒐集不全,無法提供精實創業流程決策

適合新創企業的四種用戶研究系列文

5個你不該只經營臉書的理由,特別是第6個

Posted: 01 Apr 2015 07:26 PM PDT

5個你不該只經營臉書的理由,特別是第6個

關於作者:施典志,年齡:差一點趕上六年級,興趣:古典音樂、狗、貓、美食、網路、文化、媒體、吃、玩、聊天八卦,本文原載於其部落格「西瓜的滋味

也來學一下內容農場的下標方法好了(誤)。

台灣許多網路行銷活動,都只把資源放在臉書粉絲團上,特別是把各種各樣的內容都放在粉絲團內,然而這是對的嗎?以下跟大家分享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實,以及你應該認真考慮的解決方法。

1. 貼在臉書粉絲團的內容,只能活數小時

在粉絲團內貼的內容,在臉書上的生命周期是非常短的。大家要有一個概念:你的貼文是和網友眾多朋友和其他粉絲團的貼文一同出現在塗鴉牆上的,所以露出的機會並不多,更會在短時間內被大量其他貼文洗掉。一般貼文貼出去後會在一到兩小時半內達到最大觸及與互動,之後觸及與互動的增加就會大大減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2. 貼在粉絲團裡的過往內容難以搜尋

搜尋一直是臉書的大問題。臉書中文版的搜尋功能,至今仍然無法搜尋任何內容,只能搜到人名、粉絲團或社團,而外部搜尋引擎如Google、Yahoo也不容易搜到你貼過的內容。

事實上,臉書粉絲團就像個黑洞一樣,內容丟進去後只能活在當下,閃一下就不見了。

3. 即使努力貼文,觸及和互動卻不理想

許多粉絲團編輯都在抱怨,即使用盡各種方法,粉絲團貼文的觸及和互動都拉不起來。一種說法是臉書為了要大家花錢買廣告,故意調低貼文的自然觸及率,我的看法是,就算臉書沒有這樣做,自然觸及率也一樣會愈來愈低。

每個人的塗鴉牆上都有大量來自朋友、粉絲團和社團的貼文,等著擠上塗鴉牆,你可以把這些訊息的總量當成分母y,把你的貼文數量當成分子x;臉書為了不讓每個人的塗鴉牆上出現過多讀不完的訊息,會用某種誰也參不透的演算法來篩選貼文,我們姑且把這個控制參數叫做f。觸及率就可以用下列算式來表示:

R = x / y * f

接下來就來看看這個算式中的魔鬼。

首先考慮分母 y,這裡有個驚人的事實:它會愈來愈大。由於大家在臉書上每天都會交新朋友,也會加入新的社團和粉絲團,所以每天都有更多的新訊息要擠上塗鴉牆,不可避免,y 一定會愈來愈大。

接著看分子 x,這是你的貼文數量。很明顯,因為你的工作負荷是有限度的,所以這是一個差不多恆定不變的數字。要增加 x,只能讓你新鮮的肝更猛烈地燃燒,或是老闆願意多加幾付新鮮的肝進來一起燒。再不然,你就只能去弄些免費的、偷來的內容才行---這就是盜文網站讓人憤怒的原因,別人辛苦燃燒肝臟,他們用偷的。

光是看 x 和 y 兩個數字就很可怕了,分子 x 很難變大,分母 y 時時刻刻在變大,你的觸及率只會愈來愈小。

那麼 f 是怎麼回事?基本上我們雖然參不透臉書神秘的演算法,但有件事可以確定:這個 f 值一定很小。各位回顧一下你自己的使用行為就好:假設你有200個朋友,加了100個粉絲團,你有看到這200人和100團所有的貼文嗎?沒有,都被臉書用這個神秘的 f 值(演算法)濾掉了。花點錢買臉書廣告固然能把 f 值拉大一些,不過還是解決不了臉書搜尋很爛等等的其他問題。

4. 少年人愈來愈不愛用臉書

一些國外的社群平台研究報告,不論是量化的還是質化的,都指出臉書的使用族群日漸老化,年輕人愈來愈不愛用。主要是因為臉書的使用有社會壓力,大家不敢在上面講真心話。

你想想,在你的臉書朋友中,是不是有像老闆、長輩、不對盤的同儕等等「其實你並不想加,但是非加不可」的人?當在臉書上貼文有顧忌,打卡、貼相片前總得盤算一下誰看到會有什麼反應時,這平台用起來就有壓力了。

其實不只是國外,台灣的情形也一樣。大學以下的年輕人用臉書愈用愈少,用其他平台(例如 Instagram)愈來愈多。如果你還以為全天下的人都在臉書上,你麻煩就大了。

5. 粉絲團只適合貼短文

每種不同的平台,都有不同的最佳使用方式。臉書的最佳使用方式是貼短文,頂多加張相片或一支影片。不過這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事情無法三言兩語簡單講完(例如這篇文章要告訴你的事),得用比較長的篇幅娓娓道來,效果才會好。

舉個分享美食的例子。在臉書上,大家最習慣的是看到一張美食的相片,100字以內的簡單文字來描述這道佳餚,太長的要嘛會被用戶跳過不看,要嘛也會被臉書加上「繼續閱讀」自己截短。但在部落格上,美食部落客就可以用大量相片和夠多的文字,細細描述這道菜,可以從材料、烹調一路講到吃下去後的感受,順便附加地圖和訂位資訊。

如果你要分享的內容是無法用三言兩語講得完的,只用臉書的結果,就是永遠只能隔靴騷癢。

6. 所以我該怎麼辦?

我的答案是,讓不同性質的內容進到不同的平台,面對不同使用習性的顧客,用不同的手法來經營。國外的社群行銷人老早就體認到,這才是正確的網路行銷作法,所以他們不會只做臉書,而會同時經營 Twitter、Pinterest、Tumblr、YouTube、Instagram,甚至一些新興的平台,如 Snapchat 或 Meerkat 等。在這些不同的平台上,使用者的用法都不同,所以行銷人也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和用戶溝通,詳情我會再找時間寫一篇文章細談。

如果你沒辦法同時經營那麼多平台,我的建議是:至少應該也經營部落格。

部落格曾經一度是社群行銷工具的當紅炸子雞,臉書興起後就失去昔日光環,很多人琵琶別抱,跑到臉書上,甚至以為臉書就是社群行銷的全部,這是錯誤的。事實上,部落格的長處,正好可以補足臉書粉絲團的短處:

  • 臉書粉絲團貼文只有數小時可活,部落格貼文永遠活著。以我自己這個部落格來說,即使是2006年寫的舊文,都一樣每天會有人進來看,來留言,分享到臉書上。
  • 臉書的文章難以搜尋,部落格天生對搜尋引擎友善。部落格的文章有大小標題,有標籤、有大量內文,搜尋引擎可以輕鬆抓取內容。各位搜尋各種關鍵字時,可以注意一下,搜尋結果頁面是不是有很多內容來自部落格?上面我提到我2006年的舊文還是每天有人點進來看,來源不是別的,正是搜尋引擎。
  • 臉書貼文觸及愈來愈差,部落格不會。你的臉書貼文即使有幸被臉書相中顯示出來,但還是得和許多「雜訊」(用戶的朋友、其他的社團和粉絲團貼文)混在一起,用戶一不小心就會略過,但是部落格是你一人獨有,沒有任何雜訊干擾,更沒有讓人參不透的演算法把你的內容濾掉。只要你的部落格文章精彩,內容好看,SEO做得好,就不用擔心什麼觸及一直掉的問題。
  • 少年人不愛用臉書,但他們不會不看部落格。如果你只在臉書貼文,不用臉書的人就不可能看到;但部落格是開放的,看文章不用註冊,不用登入,任何人都看得到。你甚至可以把部落格文章分享到其他平台上,讓不同平台的人都看得到你的貼文。
  • 臉書只適合貼短文。內容行銷是當今網路行銷的顯學,但你的故事如果三言兩語說不完,就無法在臉書上完全發揮效果。相對的,大家期待部落格文章圖文並茂、資訊豐富,所以部落格天生適合講長一點的好故事,能把你的豐富內容完整呈現出來,不論是文字、影音、相片,通通沒問題。

總結來說,臉書像是便利商店,消費者來去匆匆,只能花一眼瞄一下貨架,你還得跟別人的各種商品競爭,不繳上架費就沒有好位置,三不五時還會被無預警下架;部落格像是你專屬的門市,開店要自己來,店舖數不像便利商店那麼多,但是貨架上全部都是你的商品,沒有別人來搶生意。消費者來店後可以逛很久,花很多時間跟你聊天獲取資訊,甚至成為忠實顧客。

便利商店和專賣門市不是互斥的,兩者可以互補;同樣的,部落格和粉絲團也是如此,正好可以互補。如果你已經看到粉絲團的經營困境,想要有所突破,但又不知道該做些什麼,誠心建議你認真考慮,再度擁抱部落格。

勝義科技獲鴻海集團逾百萬美金投資,將深耕定位技術、行動廣告及智慧生活領域

Posted: 01 Apr 2015 05:59 PM PDT

勝義科技獲鴻海集團逾百萬美金投資,將深耕定位技術、行動廣告及智慧生活領域

勝義科技(HyXen Technology)今日(4/2)宣布獲得鴻海科技集團逾百萬美金的策略投資,勝義科技在獲得此項投資後,將持續擴大研發、業務及行銷團隊,同時深耕技術開發能力,並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勝義科技為大中華區領先的位置服務公司,長期創新研發行動定位技術及累積位置資料庫,至今該資料庫擁有全球超過20億筆位置資料,每月以5千萬筆資料量持續增加,基於創新的技術,將純粹的LBS進化至Location Business Service以及Location Behavior Service, 並已獲得多項專利。目前以運營AdLocus行動廣告服務及授權行動定位服務技術為商務主軸,同時也發展愛度無限全方位社會關懷平台,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勝義科技在募資的過程當中,均以優質的策略合作夥伴為首要選擇,而不僅以純粹的財務投資為考量。經過長期的選擇與談判後,終於在今日完成重要的策略投資,此一投資除提供勝義科技資金挹注之外,更會引進鴻海科技集團資源,雙方將在行動領域上進行深入的整合及合作,而勝義科技更將在行動廣告、定位技術及智慧生活領域中,進行完整的布局。

近年來行動定位技術以及行動廣告題材非常熱門。Apple、Samsung以及百度在這幾年都陸續以千萬美金投資或併購室內或室外的行動定位公司,而在台灣和海外也有許多行動廣告公司被投資及併購。而勝義科技基於自有的位置技術及龐大的資料庫,是唯一一家能同時提供室外定位、室內定位以及行動廣告的公司,極具成長潛力。勝義科技未來也將著重於智慧生活以及物聯網領域!畢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位置是最重要也基礎的功能,掌握了位置,將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游刃有餘。

勝義科技經過多年辛勤耕耘,在開發出世界級的行動定位技術並取得多項專利權利外,同時也驗證了位置商業模式的可行性與爆發力。在獲得此次投資之後,未來勝義科技將會持續已成為世界級的行動定位軟體公司為目標,同時以此為基礎,開發更多與家庭關懷、公益、 防災救災相關服務,為台灣軟實力的發揚光大以及地球的永續生存,盡一份心力。

TutorABC 3/31號發假新聞祝愚人節快樂,眾多記者氣炸

Posted: 01 Apr 2015 06:55 AM PDT

TutorABC 3/31號發假新聞祝愚人節快樂,眾多記者氣炸

(圖片:TutorABC提供)

愚人節玩笑開得很超過!TutorABC集團3/31發正式新聞稿宣布,員工若將公司QR Code刺青上身,每年保證加薪並終身雇用,4/1日下午竟宣布是「假新聞」,公司指出,整件事只是愚人節的玩笑,當然真的有刺青員工一定會有應有的福利,但對於加薪一事一概不予承認。

TutorABC集團先前所發布新聞稿指出,最近甚至有員工為表達對公司的忠誠度,至刺青店刺青,將公司QR Code刺在身上,此舉使集團高層十分感動,TutorGroup創辦人楊明、CEO楊正大於是感性宣布,即日起只要有員工將集團企業QR Code刺上身,不論刺在任何部位,將終身雇用永不辭退,並且還年年保證隨物價波動加薪3%-5%,此終身聘用條例將適用於所有員工。

但TutorABC集團今下午發新聞稿指出,說在刺青店刺青,將公司QR Code刺在身上及加薪3%-5%的事情是「假新聞」,愚弄媒體,並祝記者們愚人節快樂,並進一步指出,整件事只是愚人節的玩笑,當然真的有刺青員工一定會有應有的福利,但對於加薪一事一概不予承認,希望記者們愚人節快樂!

TutorABC昨天發布假新聞後,多家媒體相繼刊登,唬弄了媒體、讀者及公司員工,今天則輕描淡寫地說此事只是愚人節玩笑,玩笑未免開大了。

市場人士認為,一家跨國企業,有阿里巴巴當股東,未來公司還要進入資本市場,面對投資大眾,最重要的就是誠信,如此輕率地拿誠信開玩笑,故意發佈「假新聞」,對於日後該集團上市及招募資金的計畫,恐怕都不是正面加分的事。

聯合晚報在"TutorABC發假新聞 祝記者愚人節快樂"一文中提到:"TutorABC集團昨天發正式新聞稿宣布,員工若將企業QR Code刺青上身,每年保證加薪且終身雇用,今天有多張媒體報導此新聞,並刊出該公司員工刺青的照片;但今天各媒體才驚覺被「假新聞」惡搞,找TutorABC公關副總超心屏查證,趙心屏卻說,這件事只是愚人節的玩笑,祝記者們愚人節快樂。有媒體記者怒罵趙心屏自己是媒體出身,還當過台北市政府發言人,竟然發假新聞,要求她道歉。"

台視記者李宛儒更在其臉書粉絲團上寫著:"....只是,當愚弄操縱這一切的要角,是箇中好手,曾是記者、新聞主播、採訪中心主管、前北市府發言人、前北市府觀傳局長,是電視圈老前輩,去年底轉任線上英語教學公司擔任品牌暨公關副總,總讓人特別感傷。為了一次曝光,賠了未來所有的信任,列為拒絕往來戶。"

這麼一天總算來了,當新聞真的成為被愚弄的對象。愚人節前一天,TutorABC發新聞稿,「刺青即可終身雇用!TutorABC幸福企業再一創舉 感性宣布凡有集團相關企業QR Code刺青者保證加薪永不辭退!」如此聳動標題,附上員工刺青照片,... Posted by 李宛儒 Gladys Lee on 2015年4月1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