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全家入股橘子旗下樂點,攜手搶第三方支付商機” 與新的 7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全家入股橘子旗下樂點,攜手搶第三方支付商機

Posted: 24 Mar 2015 08:44 AM PDT

全家入股橘子旗下樂點,攜手搶第三方支付商機

遊戲廠遊戲橘子傳出利多!旗下孫公司「樂點行動支付」被通路商全家看上,將入股5000萬元,佔股達1成,全力搶進第三方支付龐大商機。「樂點行動支付」目前資本額為5000萬元,3月12日董事會通過將增資至5億元,預計5月送件申請第三方支付執照。

樂點卡自成立以來,近年積極佈局海內外市場,包括近期攜手韓國支付大廠Galaxia與巴西支付龍頭UOL BoaCompra,服務範圍跨足亞洲、歐美等地,相繼取得國際級資安認證ISO 27001與PCI DSS,《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三讀通過,有利於「樂點行動支付」充份結合樂點卡現有的國際級支付夥伴,推動台灣支付平台與全世界接軌。

目前橘子樂點卡的合作通路就包括全家便利商店等實體通路,將有2家國內業者將參與樂點行動支付增資,如今全家已經證實,另外一家廠商近期也會正式公布,5月送件申請第三方支付執照,預計下半年就會有業績的貢獻。

 

【一名創業數年者的告白】資源常常有限、事情總是困難,唯有努力不懈才是正解

Posted: 24 Mar 2015 07:35 AM PDT

【一名創業數年者的告白】資源常常有限、事情總是困難,唯有努力不懈才是正解

(photo by Phagan Photos)

作者:老K,自以為可以創業但創業後才發現好像創業沒想像時好玩的平凡人,08年不小心進了網路行業,被友人所害開了一家小店,然後就在網路上開始賣雜貨為生了。書唸的不多,路沒走多遠,天天喝咖啡,時時論是非。可說是十足的假文青。

我認為,事情剛起頭總是很難的,很多朋友著眼於先前已達到的成就,遭遇到新挑戰時,就會覺得這裡也不對,那裡也不足;尤其在大公司待久的人(我們現在也很像了),因為公司有很多的資源,常常會自我膨脹,以為那些成果都是自己的努力來的.

我們的網站也一樣,從一個沒有資源的小網站,加上一些幸運,這些年前人努力下,開始慢慢的有了些基礎,所以大家又開始忘了幾年前開始時,那段大家絞盡腦汁、想方設法找路子的歲月,大部分同仁在遇到困難時,來跟我說的:大多是人不夠、公司地點又不好找人、系統不太好用、倉庫管理跟不上、客服速度不夠快、網站流量不夠、所以賣的太慢廠商不願相挺、公司福利不夠好....等。

這讓我回想,假如對比到多年前網站剛成立的那個場景,對話的內容大概就不是這樣了,我常聽到的是說:這樣這樣可不可以說服廠商來跟我們這個小站合作、系統現在寫不出來耶~我們半自動半人工處理如何?客服來不及回了PM和美編來幫忙回一下、沒什麼流量耶~也沒錢買廣告,我們想個方法引人注意導流怎麼樣?喂~公司採購缺人有沒有朋友可介紹?諸如此類,我每每回想總覺得對比強烈.

我自己是很清楚,成功沒有方法,也沒有什麼小路可抄,不管你公司多大,老業務的翻新改良和新業務的推展,每一次其實都一樣的困難,市場上競爭對手有的,你不一定有,你有的,競爭對手也不一定做的到,每個公司都是一個獨立的組合,自己的成功路子得自己累積打造,沒什麼特效藥,就是要努力排除阻礙,爭取客戶認同,打出一個市場來.

特別是公司年紀已經三十以上的夥伴們,我特別想要分享這個,因為再一晃眼你就跟我一樣老了,到了那時,體力肯定是比不上剛畢業的小夥子了,經驗上是豐富了許多,這也表示嘴皮上的功夫有了長足的進展,但並不表示你解決問題的速度、心態和投入工作的時間,能勝過那些比你年輕的小鬼們。

公司需要你帶頭來發展一個新業務,但你又老又會抱怨,又得準時回家陪老婆小孩老父母、架子又高,跨部門溝通和驅動其它部門幫你達成目標的能力也差強人意,公司發生緊急事情時打你手機沒人接,賴你也不即時回,假如你沒有高端規劃並開拓新業務的能力,也沒有帶領團隊革新公司管理的領導力,那真不知道為什麼公司還要付比較高的薪水給你,老瓶子,沒新水,照我看,總有一天,前浪一定得死在沙灘上.

工作經歷愈久,需要的是能積極溝通,有團隊共識,掌握公司政策方向,能擘劃新的業務並提出有建設性提案,也樂於培植後進的人,希望我的囉嗦可以讓夥伴們多加思考自己的價值,人不是酒不會愈陳愈香,發揮潛力,停止一切抱怨及部門間的怨懟,正面積極的一步步把自己的責任扛起來,堅持努力推動業務,相信時日一到,你自然能一笑頂峰.

創業人,別落入學習的盲點

Posted: 24 Mar 2015 07:15 AM PDT

創業人,別落入學習的盲點

(Photo by SFU -- University Communications)

作者:洪大倫,擁有5次創業經歷,研究所時期參與TIC100全國創業競賽,以「皮特拉寵物旅遊」創業題目獲得全國首獎,從此開啓創業的不解之緣。 愛跟朋友分享許多創意的鬼點子,更愛與朋友一起把點子付諸實現。基督教是信仰,巴菲特是心中最欣賞的偶像,家人與朋友是生活的重心,錢從來不是選擇做事的第一考量。 目前是光明頂創育智庫創辦人,在新創事業圈從事育成工作。

對創業家來說,「學習」是好事,但「不斷學習」則可能是一種阻礙。

長久以來,我總能在FB上看到一些創業朋友,經常花大錢報名上課,從簡報技巧、文案、銷售、行銷、業務推廣、財務知識等...幾乎無役不與。然而,懂得追求知識是好事,但花時間在學習的時間上應當有所節制。

讓我們先來檢視一下你的學習狀態吧:

一、你接觸老師的時間是否比你的顧客多?
二、你是否不斷在尋覓名師為你解決創業難題?
三、你參加課程、講座、活動的時間佔去你1/3以上時間?
四、在網路上看到課程就忍不住手滑報名?不知不覺報了很多?
五、到處上課卻不知如何應用?公司也沒有因此成長?

如果以上五點你有一半以上,恐怕就不是好現象,因為這代表你的學習沒有產生效果,甚至根本在浪費時間。所以我說,「不斷上課」可能是一種阻礙,並沒有言過其實。

請你回頭靜下心來想想,創業的意義是滿足需求,解決消費者/用戶的問題。既然道理再明顯不過,你就應該多花點時間去了解你的顧客,花時間去研究、分析市場,而不是一直花時間在學習。對你的顧客來說,他們不在乎你學習什麼,他們只在乎需求被滿足沒有。

如果你願意把花在學習的時間多用一點在研究市場上,我相信你的成長會更加神速。事實上,顧客能教你事情的更多,反饋也最直接有效,當你懂得從他們的意見上學習,才能對公司的進展有所助益,這反而才是含金量最高的學習方式。

你既然出來創業,就要認清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事實:只要你做的事情對公司績效短期內沒有幫助,無法帶來成長,請你盡可能不要花時間去做。一切崇尚務實主義,因為你正在打仗,不是在辦家家酒。

創業初期,你得拼死命想辦法讓自己活下來,而不是消耗資源、消耗時間在充電。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那就先別創業,等你覺得學習完畢了再來創業吧。只是說,我也看過不少人嘴上說著要創業,結果卻一直說自己沒有準備好,一年前說學習,一年後還是在學習,創業之路遙遙無期。

甚至,很多人因為不斷學習,聽了太多「名師」、「名人」的說法,結果反而讓自己不知道方向在哪裡。這些老師都有自己的成功方式,他們的分享沒有錯,錯在你每套都想學,就會像金庸小說<天龍八部>的段譽一樣,不同內力塞在同一個丹田裡,沒有正確引導,很快就走火入魔。

西洋諺語說:「不要在你的手上戴兩只手錶」,因為你肯定會弄混,到底哪只手錶才是對的時間;同樣的,不斷追求不同名師的看法與成功經驗,只會讓你更茫然、更徬徨,忘了最好的導師應當是市場、是顧客,而不是華麗的簡報內容。

清朝文學家彭端淑的作品<為學一首示子姪>,內容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創業的領域裡,無所謂「完全準備好」這回事,你需要的精神就像那位貧窮的僧者一樣「一瓶一缽足矣」,而非像那位有錢的和尚要萬事齊備才敢出門。多做準備不是壞事,但決心與執行力才是啟動創業之鑰;更重要的是,資源多的人未必能達成目標,能排除萬難、有解決能力的人,才是創業成功的關鍵。
學習不是問題,但「不斷學習」則很可能就是創業問題之所在。檢視一下你的時間分配,或許你就能發現團隊停滯不前的答案。

為什麼要加入新創公司,並如何讓它成為你人生的加速器

Posted: 24 Mar 2015 06:31 AM PDT

為什麼要加入新創公司,並如何讓它成為你人生的加速器

(photo by SpaceX)

作者:Bernard Chan,ALPHA Camp 創辦人,TMI 駐場創業家,曾任 Yahoo!亞太區廣告業務總監。出生香港、美國 MIT 麻省理工學院 MBA 畢業,加拿大 University of Waterloo 電機工程與經濟學雙學士。芝加哥 Ruby on Rails 課程研習、在美國,北京,香港有多次 Startup 經驗

我們開辦 ALPHA Camp 其中一個目的是幫助年輕人進入 startup 工作,過去幾屆 ALPHA Camp 的同學都成功進入了台灣、甚至美國的 startup 團隊,最近跟這些同學聊天,很高興他們都非常喜歡 startup 的工作環境。但大家都在尋找如何從工作中成長的有效方法。我自己待過在如 Yahoo! 、Bain & Company 這種大公司,也擔任過 startup 早期員工和創辦人。在此我想分享一下如何充分利用 startup 的環境特質,讓自己快速成長。

跟公司裡最厲害的人工作 | Work with smart people

「跟聰明的人共事」 - 這是 Yahoo! 執行長 Marissa Mayer 多次給年輕人的建議。大公司跟 startup 裏面都有非常聰明的人,但差別在於大公司的部門、分工、階級、合作流程等,都有明確的規定與程序,誰跟誰工作分得非常清楚。相較之下,大部份的 startup 的組織結構都很扁平,比較有機會去跟公司不同的人合作。所以在 startup 工作的你,要多觀察身邊的夥伴。如果有合適的專案,請不要猶豫,大膽爭取機會跟那些大家認為最聰明、最厲害的人請教,甚至一起合作。在工作的過程中去學習他們的思維和做事方式,你將受益良多。

多觀察創辦人,主動交流 | Learn from founders

在 startup 工作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從內部體驗一家 startup 如何運作,從創辦人身上觀察創業究竟是什麼一回事。 請多把握機會與創辦人交流,聽聽他們帶領公司從零到一的過程。這邊指的「從零到一」,可能是產品、顧客、公司文化,或其他任何你想得到的元素。Startup 的創辦人通常是一群聰明、富有熱情,樂意分享自己經驗的人。你可從旁觀察他們如何做決定、領導團隊、處理壓力與面對挫折。如果你的工作表現出色,創辦人也感染到你學習的熱情,你可能有機會認識創辦人 network 裏的客戶、創業家、與投資者。或許你的下一個貴人,就是創辦人介紹給你的。

共同打造企業文化 | Help shape company culture

若你是 startup 早期的員工,那恭喜你,你有機會和創辦人及其他早期夥伴共同建立公司的文化。這意味著,你將會影響團隊做事的習慣、重視的 Value 、工作的優先順序、溝通的方式等等。舉例來說,Gogolook 就以員工「敢於發表意見」的文化著稱,你可以主動提供你的 idea,甚至挑戰創辦人的想法。想要一起形塑團隊的文化,你可以主動發起一些員工活動,譬如發起讀書會或是揪團運動等。能參與打造企業文化是很難得的經驗,這對你以後領導團隊時會有很大的助益。

主動貢獻自己的想法 | Share your thoughts, take initiatives

在 startup 扁平化的組織裡,即便是基層員工,也有機會主動貢獻自己的意見。而你提出的建議,只要能為公司帶來正面效益,很多時候會直接被接納。想要快速成長,你必須學會主動思考問題,同時積極地發表自己的想法。這習慣能讓你提早鍛鍊站在更高的角度為公司思考策略的思維模式,建立溝通和影響他人的能力。在大公司,你可能要待個三五年才有機會升上小主管並真正影響公司,但在 startup 裏,你可以提早發揮你的影響力,更有機會做你想做的事。

挑戰你的舒適圈 | Challenge your comfort zone

在大公司,每個人的工作內容都被切得很細,員工往往只專注於其中一個 function,但在 startup (尤其在早期發展時),要處理的事情永遠會比公司裏的人多。每個員工都要會十八般武藝,面對不同的挑戰,你的工作範疇、要解決的問題,都會隨著公司的成長而有很大的變化,這是你挑戰自己跨出舒適圈的最好時機。你必須保持一顆開放的心,去學習新領域的知識,當你擁有的武器越多,你就會越來越強大。在未來的新經濟體系中,擁有跨領域技能和快速學習能力的人才能脫穎而出,Startup 正是培養你這方面能力的最好場所。

創造屬於你的戰績 | Build your track record

在 startup 工作,你將有機會從很早期的時候開始打造產品/服務。如果你能把握機會,「從零到有」地建立一個能為公司帶來實質商業價值的東西,你將擁有一般人需要多年工作經驗才能累計到的戰績 (track record)。你從中的得到的 know how 與經驗,會是你未來的職涯上很寶貴的資產。

就拿 ALPHA Camp 的團隊來說,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從零開始打造的東西,譬如我們的 Evelyn 一手打造了你在閱讀的這個 ALPHA Camp Blog,不是程式開發者的 Tim 舉辦了台灣第一場專門給程式初學者、超過100個參賽者的 ALPHA Hackathon。我們最年輕的 Benson 從零建立了我們的 CRM 系統,用「梯次分析」(cohort analysis) 來判斷如何跟我們的學員做最有效的溝通。若你的 startup 正在徵詢新專案的人手意願,請大膽爭取成為專案的領導人,然後開始打造屬於你的東西!

結論

Startup 相較於一般公司是很特殊的環境。工作壓力大,變化多,薪水也可能沒有大企業的高。但對於優秀的人才來說,(一家好的)startup 是一個能讓你發揮潛力的舞台。一間如火箭般即將起飛的 startup ,旗下的員工也必須跟著一起成長才不會失速,若你已經在 startup 裡面工作,請保持開放的心,用盡全身的力氣去學習,並主動爭取機會,你將會快速成長,成為炙手可熱的人才。

若有什麼想法或意見都很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一起交流!

從鉛字工廠到愛的象徵,日星鑄字行的使用者探索之旅

Posted: 24 Mar 2015 01:03 AM PDT

從鉛字工廠到愛的象徵,日星鑄字行的使用者探索之旅

本文原刊於《新手の商業設計師手札》,為〈適合新創企業的四種用戶研究〉系列文第二篇〈產品 / 科技找使用情境〉,導論請讀〈從使用者研究的價值,看 Airbnb 怎麼「從零到一」〉,第一篇請看〈康寧如何透過使用者研究,想像 10 年以後的玻璃產業願景?
作者 Raymond Chang,自 2010 參加史丹佛大學設計思考課程後,發現自己喜歡上這種「從零到一」打造產品的快樂,希望能找出結合商業分析與使用者經驗的產品開發方法論。幾間啟蒙我的機構:台大不一樣思考社,台北 Pebbo 設計顧問公司,跟上海的 IDEO 辦公室。曾經跟一群朋友用 20 天做了一個 Youbike APP,目前長居上海工作,擔任商業設計分析師。

第二種專案屬於這個:

B: 產品 / 科技找使用情境

已經有專利或者開發完成的產品,希望透過用戶研究確認使用情境跟賣點,甚至幫助產品的微調與修改。

記得以前在以色列交換學生的時候,我去參訪一間以 TRIZ 為方法論的創新顧問公司 SIT,他們一點也不重視用戶研究,強調發明者的遠見跟創新。我印象仍然深刻,我們有一場小辯論。我記得他們引用 Henry Ford 福特汽車的發明人的這句話「如果我問客人想要什麼,他們會說是一匹更快的馬」。

在討論當下,我們針對用戶研究的價值有場精彩的對話,我認為 Ford 說的沒錯,但是好的設計師,團隊能從解讀用戶需求的過程中 (如深度訪談,用戶日記,觀察等方式),挖掘去人們未察覺,但卻又深刻需要的潛在需求,並且將其轉化,成為激發後來設計的重要指導原則。

如果要說明這種專案,一個有趣的相關案例是日星鑄字行,一個台北的鉛字工廠,10 年前他成為台灣最後一間僅存的鑄字行。英文有 26 個字母,但是中文有上萬個。

小活動,螢幕上有 9 個中文字,哪一個不是電腦字?

以楷書為例,墨字有八點,只有活版印刷保留每個點都不同的楷書筆法,其他電腦字體都只是簡單帶過。這些都是當年工匠一筆一筆在活字雕刻而成。

這套建立中國第一套鉛活字可以追溯到 18 世紀,當中國開始和西方學習如何現代化的年代。當時,這些鉛字是由有經驗的工匠,一筆一筆雕刻而來,保存了中國書法的元素和精華。

100 年之後,賈伯斯,和他蘋果電腦,以及電腦排版印刷的發明,代表著傳統活版印刷之死,再也沒有人想要用這個印 (特別是現代印刷速度是 10 倍以上,成本又只有 10 分之一)

被這個鑄字行想要保存這套文化資產的夢給激勵,我們決定把過去學到的知識拿來幫助它:我們到這個簡單但意味深長的結論:從呼籲大家保留老東西,到創造人與人之間的緣份。

對於日星專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這邊,有 100 頁的報告解析。

特別是鉛字的台語唸起來與「緣分」同音,許多人來這邊,都是買別人的名字送禮,這樣有意義的緣分,早就存在來這邊的早期用戶心中,價值卻沒被放大。

與其賣零散的鉛字來換取微薄收入,在我們舉辦的設計工作坊,設計師針對這個價值主張來發想,創造各式各樣有意義的產品。

當你去個亞洲寺廟參拜,通常人們會買一些象徵平安的物品,來給自己所關心的人,媽媽給小孩,情侶給對方。用鉛字,你可以把這份愛形象化,並且用鉛字來創造愛的象徵。

事實上,越來越多在台灣結婚的情侶,來到日星鑄字行買鉛字,來象徵他們的愛,並且用它來酬謝賓客,給他們一副有自己姓名的鉛字。

一些藝術家開始用這種材料來創作,這個毛澤東肖像,用鉛字所排列而成,內文是國父孫中山寫的三民主義,創造了一個諷刺的對比:毛的共產主義,與孫所倡導的三民主義。

研究最後,我們把日星鑄字行的價值主張改變,從保留老東西,建議他往創造人與人豐富的連結轉向。透過這樣的價值轉換,日星從一個只販售鉛字的老工廠,現在變成一個人與人尋求「結緣」的好地方。

如果有空,不妨抽空到台北車站後站的日星鑄字行去拜訪拜訪吧,張老闆還留下許多我們當時的研究成果在鑄字行內呢!

最後,是一些研究小小的經驗談:

  1. 前半段著重觀察與聯想能力: 如何把用戶行為轉化為需求
  2. 通常需搭配商業模式轉型、類比市場分析,或改變其原本產品訴求。
  3. 成效視客戶團隊是否有此能力實踐顧問的建議而有所打折

常見專案失敗原因

  1. 設計 = 聯想 =Making sense of things, 假如過程故事不連貫,易讓客戶混淆
  2. 過度強調自己對主張,而非從客戶既有的價值延伸,通常是內部訪談沒做深,抓不到核心
  3. 無數據支撐的概念發想容易被挑戰

我的 5 年不創業計劃

Posted: 24 Mar 2015 12:46 AM PDT

我的 5 年不創業計劃

原文 Five Years Time 刊於 Medium。作者為 Gregory Koberger,過去曾於 Mozilla 服務,現為 ReadMe 創辦人,在 2015 年 3 月 進入 Y Combinator 加速器。本文以 Gregory Koberger 自身工作經歷,闡述從科技公司員工到新創事業創始人的心路歷程。

五年前的今天,我坐在 Mozilla 的會議室,剛結束了一整天有關技術問題的面試。面試我的 Mike Morgan,同時也是 Mozilla WebDev 團隊的主管問了我一句話:

在未來五年內你有什麼計畫嗎?

於是故事開始了,但這並不是關於我如何花五年的時間創業的故事,而是我如何花五年的時間「不去」創業的故事,以及一路走來我所學到的事情。

5 年前:在 Mozilla 的日子

五年內?當時的我或許該回答五年內我想在 Mozilla 成為一個管理者或是一個工程主管,但我沒有這麼做。因為過去在大學求學過程中,我曾在幾間新創公司實習,而且我很喜歡它們。我回答道:

我很喜歡在新創團隊工作的感覺,我想在五年內我會成立我自己的新創公司。

接著他又問了,

這家公司是做什麼的?

Mike 更深入的問我時,我把腦海裡一直以來的想法說了出來—— LiveDocs ——。開發文件十分地重要,若能讓公司或是開發者可以建立起不只是靜態文字的開發文件,甚至讓它可以更簡易的被建立且能與它互動正是我的想法。

一個禮拜過後,Mike 通知我獲得工作機會,尤其他特別想知道在未來五年內,Mozilla 將如何能夠協助我實踐目標,成立新創公司。我面試時以為那只是一個隨意的問題,但 Mike 卻因這個問題的答案而選擇雇用了我,而我在 Mozilla 的兩年從此開始。

我十分感謝 Mozilla 給予了我這樣的機會。我從一個 PHP 開發者進入 Mozilla,在 Windows 上使用 Notepad 且從沒使用過版本控制系統。而離開時我已是一個 Python 開發者,在 Mac OSX 使用 VIM 且熟悉於 GitHub。 Mozilla 雇用了許多有天份的員工,我也十分幸運的能夠與他們共事且學習了許多。

在第一次與 Mike 的工作會議後,他又提到了一次:

時光飛逝,在未來五年我希望能聽到你成立了一家公司,我會持續關心你的進度。

他確實這麼做了。

3.2 年前:申請 Y Combinator

在 Mozilla 工作大概兩年後,我決定申請 Y Combinator,我與我的朋友 Matt Gardner 申請了 YC Summer 2012 batch,我們的項目稱為 DocHub,但這仍然是個想法,我們還沒有實作也沒有任何使用者。

但我們還是獲得了邀請前去面談!我基於 Scribd 和 Disqus API 實作了一個開發文件原型,這兩個服務皆是 YC 所投資的公司,我希望藉此讓他們更喜歡 DocHub。

然而這次的面試經驗糟糕透了,當我們開始解釋產品時即被插斷:

所以你們只是十分喜歡撰寫開發文件?

剛好相反!我很不擅長而且討厭撰寫文件,DocHub 的目標是讓任何人可以簡單且快速的建立出文件,因為開發文件很重要但建立的過程體驗卻並不好。當我們進行 Scribd 文件的展示時,此次面談花了更多時間討論 Scribd API 而不是 DocHub。

所以你們想成立一個顧問來服務新創團隊撰寫開發文件。

不,完全不是。於是我們結束了一場糟糕的面談,結束在一個與我們所提出的想法截然不同的結論。

經過一段折磨的等待後,我們收到了 Garry Tan 的來信:

我必須遺憾地說最後我們沒有選擇投資你們的團隊,我們喜歡你們但對於你們開發文件的想法有疑慮,不確定這是否為一個對的切入點。多數的新創公司並沒有良好的 API 文件並不是因為他們缺乏產品開發或是工程能力,而是因為他們少了專注在這樣的細節與撰寫能力來產生文件。主要問題在於內容的產生而非缺乏工具。然而你們確實是十分優秀的 hacker 且希望在未來能再見到你們。

我非常難過卻對這樣的回應無從反駁。因為我們尚未建立起產品,且並沒有明確的表達出我們的想法。我並沒有明確的釐清真實的問題與我們所提出的解決方法。然而這次經驗帶來的刺激與可能性,更加確定了我的創業念頭,雖然我喜歡 Mozilla,但是時候展開新的旅程了。

3 年前:現在要做什麼?

當你有工作的時候,創業點子總是神奇地不斷湧現,我就有上百個!

在美劇 How I Met Your Mother 中有一幕是關於 Cheerleader Effect 啦啦隊效應The Atlantic 這篇文章有很好的解釋。簡單來說,這個現象指一個人在群體中來看比個別來看更有吸引力——對創業點子來說也是如此!沒有進入 YC 讓我暫時撇開原本開發文件的想法,我另外想出許多創業想法,而這麼多想法聚在一起看起來十分美好,但沒有一個單獨來看足夠成為一個好的想法。

過了一年,我嘗試了許多項目,有些是有趣的小專案,有些是認真的項目,像是一個網站可以同步 Hulu 影片讓多人同時觀看、一個 app 可以與朋友共同安排計畫、營建管理軟體、一個約會 app 建立於 Pinterest 的社群網絡、高階旅店管理軟體、國外程式教學平台、個人助理應用、檔案共享工作流程應用等等,但其中沒有一個項目能讓我維持住熱情。

2.5 年前:自由業

由於住在舊金山的花費昂貴,我開始了接案工作,很幸運地可以與許多好客戶一起共事,開始了多個專案。我的客戶包含創投公司、新創公司,且認識了許多相關的人事物,並從中學習了許多。

這對我來說成為了一個轉捩點,我在這些專案中不僅需要負責程式也包含設計,而且我必須快速的提昇自己的能力來克服整個開發過程。不像是過去的工作經驗,我只是專注在整個網站的一小部分,在接案的過程,我需要從零建構與佈署整個網站且讓它順利營運。

回頭來看,若沒有這些經驗我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開始我的新公司,你可以從過去的 DocHub 到現在 Readme.io 首頁看出明顯的差別。

1.5 年前:Phileas and Fogg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從接案中認識的許多創投鼓勵我在舊金山成立「內部加速器」,我拒絕了,原因是現在的點子工廠多到數不清,卻沒有人想真的實踐它們作為創業題目。創投們仍不斷地鼓勵我,最後我帶有條件地接受了。

首先,我們必須提供誘因吸引優秀人才進駐,但並不是提供獎金或準備如 Google 和 Facebook 般豐盛的伙食、舒適的辦公環境——而是旅遊。我所有的朋友們都喜歡旅遊,而且比起在舊金山找個辦公室,隨意選個國家把加速器的每個人送出國並在當地租個辦公室要便宜多了。我甚至為了這個想法在我的部落格寫了文章 Why We’re Traveling 以闡明我的理念。其次,工作團隊的組成會隨著不同的創業點子而有所更動。

大家都同意了,我開始招募人才,Phileas and Fogg 於是誕生。

還記得剛剛談到「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嗎?事實證明這是真的。起初支持我成立加速器的創投們開始改變規則,減少薪資、要求支援他們的寵物項目、堅持要我僱用沒那麼頂尖優秀而薪資相對便宜的工程師、壓縮時間、減少投資以增加他們的資產等等。對我來說,最後觸碰到我底線的是創投完全砍掉員工們的健康保險預算,Seriously?

未來我會把這段成立加速器與創投相處的經歷完整寫下來。然而最後的結尾是,我拋棄了這些投資者,自己出資支付旅行費用,並減少組織架構。最後加速器並沒有運行得很成功,財務、員工情緒和時間壓力成為失敗的主要原因。但我還是很喜歡這個旅行加速器的概念。

1 年前:ReadMe.io

四年過去了,我還是沒有把當初開發文件的創業點子付諸實現,因為它看來還是沒那麼酷或性感到足以成為創業圈的明日之星,或因為它當初沒有成功進入 YC。但這些年來許多想法來來去去,我還是對開發文件的想法著迷不已。

管他的,我非做不可。

於是我開始打造 ReadMe.io,過程相當緩慢,但比起上一次的經驗簡單了許多。經過四年,我有更多的業界經驗來幫助這次的開發過程,且線上金流公司 Stripe(讀者可參考 inside 過去文章 Stripe:連 PayPal 創辦人都投資的金流公司)日益茁壯,讓大家更理解好的開發文件有多麼重要,要是沒有 Stripe 的發展,ReadMe 很難存活下去。不久後我幾乎不用到處說服人使用我們的產品,我只要說「Stripe-quality docs」開發者就會買單了。

0.5 年前:再一次申請 Y Combinator

ReadMe.io 終於問世!因為市場反應不錯,我想是時候再一次申請 YC 了。一樣的點子,不同的創業團隊,可操作的成品。

這一次的申請簡單多了。面試過程一樣的艱難,但面臨的情境不同:支持並喜愛我們的使用者還不夠多,但至少比上次連使用者都沒有的情況好多了。過去也有只有點子就能進入 YC 的例子,但有使用者真的容易許多。

最後,這個過去稱為 DocHub 的創業點子終於成功!就在今年 2015 年 1 月,ReadMe.io 參與 YC 的 Winter 2015 batch。

時間到!

很難確切說出公司成立的時間,是從有點子的那一刻?還是寫下第一行 code 的時候?或是有了第一個付費使用者時?第一次募資?

還記得我當初設立的五年目標嗎?歷經 4 年又 363 天我達到了,TechCrunch 撰寫並發表一篇有關 ReadMe 的文章,我想沒有什麼會比被 TechCrunch 報導更讓新創公司顯得真實了。但我更喜歡的是這個時間點和其背後象徵的意義。

就在兩天前,我達到了我的五年目標!

結尾...和新的開始

最後我想說的兩個重點彼此卻互相抵觸:「我希望我早點開始創業,但我很高興我沒有這麼做而是等待時機成熟。」從一開始我就有了開發文件的創業想法,而它花費了五年才實現的過程相當煎熬,然而在五年前我也根本無法實踐它。

我不曾後悔五年來的工作經歷,無論是自由開發者或在 Mozilla 的工作,我和許多優秀的人才共事學習,還結交到很棒的朋友。這段日子我學習到許多、享受很多樂趣。

唯一讓我後悔的是:花了太多時間等待其他人,投資者、共同創業夥伴、業師等等。現在才發現一旦真的開始實作,這些人事物自然而然就會來了。在矽谷有太多點子來來去去,也有許多「wantrepreneurs(想創業的人)」,人們可能不看好你,直到你做出點成績。你可以一直等著對的時機、對的人出現;但真正成功的人永遠是那些把點子付諸實現的人。


最後本文主角 Gregory Koberger 在文章刊登於 Medium 的 2015 年 3 月 15 日這天,為自己訂定下一個五年目標,各位讀者是否也曾定過類似的長期目標呢?不妨現在就為自己定個五年目標,讓我們在 2020 年一起來看看 Gregory Koberger 和自己是否有達成目標吧!

 

一個開信率高於50%的故事,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Posted: 23 Mar 2015 06:11 PM PDT

一個開信率高於50%的故事,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高相關性、實用的電子報內容總是能帶給訂閱者正面的能量。

本文原刊於電子豹

Quibb 是一個讓使用者分享工作相關文章的專業新聞網站,創辦人 Sandi MacPherson 曾在 Kissmetrics 分享了他的高開信率電子報經驗,裡面包含了許多電子報行銷的重要概念。透過分析他的成功經驗,我們能更了解如何打造成功的電子報行銷,而不是盲目的學習技巧。讓我們先來看看他的開信率:

當許多朋友聽說 Quibb’s 的每日摘要電子報的開信率高達 50~70% 時,大家心中都有許多疑問。他們都想知道 Quibb 用了什麼方法來保持高開信率,和我通過實驗獲得了什麼經驗。

什麼才是最好的主旨

正確的說,這個問題的本質應該是:你的讀者偏好什麼主旨?

這是 Quibb 的每日摘要電子報主旨一開始的長相:

Sandi 一開始採用這個主旨的目的是利用與訂閱者相關的社交元素引導訂閱者開信,然而開信率卻讓他們知道訂閱者並不喜歡:

主旨呈現出無聊、重複的人名和無意義的時間訊息(使用者不喜歡),這中間似乎是少了什麼。

因此 Sandi 做出了調整,這是調整之後的長相:

相對的,一封提供許多連結的每日摘要電子報應該專注連結上,來吸引讀者開信。我們做出了調整,新的主旨更能反映出信內提供的連結,同時也加入了一些對訂閱者有意義的名字。而使用者顯然喜歡這個變動,開信率也因此提高了。

而這是我最近看到 Quibb 的電子報主旨,可以看出 Quibb 把主旨的組成調整成新聞標題 + 社交元素,而訂閱者決定開信的依據就會變成:

  1. 我對裡面提供的連結是否有興趣
  2. 其他連結是否來自我常在關注的人。

我們可以發現,Quibb 並沒有在一開始就抓到讀者喜歡的主旨模式,而是通過測試,從開信率反映出的訂閱者偏好中發現了開信率較高的主旨型態。我們很難在第一次就找出最完美的主旨,通過一次次的測試,找出使用者最喜歡的型態並採用,才能找出最佳作法。

確認訂閱 vs 垃圾信件匣

這是大部分人普遍會遇到的問題:要如何避免寄進垃圾信件匣?在使用者註冊時寄送確認信給他或許是一個解法,要注意的是確認信的寄件人要和以後電子報的寄信人要保持一致。

這會是你最好的機會,即使你的信件進到垃圾信件匣,只要稍微提醒,使用者當下還是有很高的機會打開垃圾信件匣找出那封信。而 ISP 會記錄收件者和你的電子報的互動,因此你在往後有更高的機會進入主要信件匣,這同時也是觸發式電子報的好處。

一開始,因為電子報性質的關係(信件的內容是根據第三方文章所決定,他無法控制),許多 Quibb 的電子報都去了垃圾信件匣,而那些不會檢查垃圾信件匣的訂閱者則失去了聯繫。採取確認訂閱的作法克服了這個難關,因為他的確認信有 100% 的開信率,提升了往後寄送的成功率。

明確的偏好設定和取消訂閱

如果你會寄送不同種類的電子報,請明確的讓訂閱者選擇他們要收到哪些資訊,並避免過度寄送造成的疲乏感。

在提供使用者這些選項的時候,可以花些時間琢磨哪些是預設選項,請確保這些預設選項不會造成訂閱者的困擾。

此外,我們是否可以提示使用者,有多少人正在使用哪些選項,來幫助使用者更快做出決定?

調整你的發信頻率

你可以利用電子報的領域來找出適合的發信頻率。例如,如果你的內容有著高即時性的特性(例如即時促銷、新聞),你就可以選擇每日寄送。以 Quibb 來說,他們所寄送的專業內容最適合工作日,因此他們決定每日寄送。然而,他們發現發現非工作日的開信率明顯低於工作日的開信率,因此他們選擇只在星期一到五寄送這些電子報。

上圖是 Quibb 的網站流量。可以看出,不只是假日開信率、Quibb 網站的流量也非常的低,因為使用者在不需工作的時間開啟專業內容的機率相對的低。站在訂閱者的角度思考並理解其中的差異,可以幫你留下許多訂閱者。

只寄送高品質的內容給訂閱者

訂閱者在訂閱時,會在心中建立一種預期心態:我會從這份電子報收到什麼?它會怎麼傳遞什麼價值給我?如果你無法達到他們的預期,請不要寄出這封電子報。

例如:以 Quibb 的例子來說,如果訂閱者在 Quibb 上相關的連結湊不足 10 個,那個訂閱者當天就不會收到電子報。比起寄出低值量的電子報,寧可降低發送頻率來維持質量。

清理你的名單,但不要放棄不活躍訂閱者

許多電子報行銷文章都曾討論過-保持名單品質,來提高達到率,並保護 reputation 的重要性。這裡 Quibb 分享了另一個值得探討的論點:將不活躍的訂閱者重新激活 (reactivate)。如果一個訂閱者在一段時間內不曾開信 (Sandi 的設定 28 天),他們會被標記為「不活躍」,並不再收到每日摘要電子報。

然而,他們並沒有進行取消訂閱的動作,因此你可以試著將他們重新激活。這裡他分享了他的作法:每天將不活躍的用戶隨機挑出 10% 寄信給他們。如果訂閱者與其中一封有互動(開信),就把他們的不活躍狀態取消。

站在訂閱者的角度思考

在你開始使用上面提到的技巧前,請先考慮到下面這三個重要的問題。不管你寄送的內容是什麼,回答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你考慮到訂閱者的預期的內容和頻率,並制定出屬於自己的電子報策略。下面是三個 Sandi 列出的三個關鍵問題,和他的回答。

  • 想想你的產品屬於什麼領域:什麼樣的寄信時間表適合?

這裡要先提一下,Quibb 屬於會員制的網站(必須先登入才能使用網站內容),在初創時只開放給科技和創業圈的專業人士使用,會員會在網站上分享他們工作時閱讀的文章和內容,你可以追隨和你工作內容相關的使用者並閱讀他們分享的連結。這個領域的資訊流動速度快,因此需要每天即時更新資訊,因此每日寄送的摘要電子報也就說的通了。

  • 你的訂閱者的預期是什麼?是否每封電子報都符合他們對你的產品的期待?

會員預期收到的電子報內有什麼樣的內容,和他們訂閱什麼樣的內容,是根據他們設定的偏好和在 Quibb 上追隨的其他會員的行為決定的。

  • 你的電子報是否真的解決了你的訂閱者的問題?

會員們習慣閱讀工作相關的新聞, Quibb 的服務讓他們迅速了解產業中最好的內容和最重要的資訊。

台灣圖像識別雲端服務 Viscovery 獲 A 輪投資 500 萬美元

Posted: 23 Mar 2015 05:52 PM PDT

台灣圖像識別雲端服務 Viscovery 獲 A 輪投資 500 萬美元

手機打字搜尋物品太麻煩?一鍵拍照解決

在百貨逛街時,看到喜愛的商品,你是否會想查一下網路評價?卻在不大不小的手機畫面敲著關鍵字搜尋、一頁頁地找相關評論,翻到第三頁時你就會開始想放棄了。也許未來可以簡單點,通過 Viscovery 的拍照搜尋雲端服務,拍一下喜愛商品,即在幾秒內幫你找到相關商品資訊,有效縮短消費者從有購物慾望到下單購買的消費流程。

瞄準 O2O 崛起及行動搜尋商機,Viscovery 結合影像辨識、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提供 O2O 行動商務解決方案,技術研發實力及商務拓展能力備受肯定,成為 Amazon、IBM、Cisco 等知名大廠技術伙伴,不僅亞洲各國已有多家電商及零售業者開始導入,並於今年初獲美、中、台等知名創投青睞,將挹注 500 萬美金的創投資金,用以成立雲端影像辨識研發中心、同時積極尋找國際合作夥伴,以開放平台的方式,讓所有需要圖像搜尋的服務能更快速容易地導入使用。

想像很美好,實作具挑戰

「當初一個簡單念頭作下去,研發了五年後,才發現水比相像中深好多⋯⋯」Viscovery 執行長 Amos Huang 提及初衷,如沒天時、地利、人和,根本不可能走到商業化這一步。圖像識別領域其實已走過三四十年歷史,是令人著迷的想像與創新,在運算能力、手機鏡頭、網路頻寬等外部環境,因 iPhone 等智慧手機的帶領下,才在近幾年突飛猛進,成為連續創業家 Amos Huang 想抓著的時機點,「我們燒光前一間公司過去所有獲利、向政府申請補助、和銀行及親朋好友開口借錢,不斷失敗不斷嘗試著所有的可能,希望在黑暗中一步步接近黎明⋯⋯」幸運的在種子期投資人 Pinehurst Advisors 投資後,開始組建包括多位碩博士及教授的研發團隊,並向海外拓展商務,且屢獲國際肯定,勇奪中國亞馬遜 AWS 創業大賽冠軍、GMIC 創新大賞、韓國 beLanuch、新加坡 Echelon、日本 B Dash、台灣 Computex 等科技大會認可受邀上台交流,而這僅是挑戰的開始。

Yahoo 併購 IQ Enginee、高通收購 Kooaba、樂天投資 ViSenze、馬雲刷臉買郵票,所有大公司開始投入或併購圖像辨識技術,為的就是更接近消費者一步。在這些國際大廠面前,Viscovery 必須選擇一條與之不同的道路,以開放平台的角色切入此雲端市場,提供 SDK、API、數據分析、管理平台等工具,讓不管大企業或小公司能簡單地實現其帶來的便利。日本 NTT Data、台灣中華電信、Watsons、ISOBAR、中國易到用車、新加坡 StarHub 等大廠開始導入此項創新技術,開啟了多元創新服務的可能性。

擴大產學研合作,成立研發中心

在取得 A 輪資金後,Viscoery 將運用此資源加快速度前進,技術面將邀請世界各地實驗室、教授產學合作、提供獎學金投資下一代學子,鼓勵影像辨識及人工智慧相關研究或論文發表,成立雲端影像辨識研發中心,共同研發影像辨識技術,傳承知識軟實力,希冀以亞洲地區影像辨識領導雲端服務提供商為願景。商務面則以更彈性的多種合作模式,和願意創新的企業,共同打造更便利的服務體驗,追求創新互動及面向未來的O2O服務。

Viscovery(創意引晴)公司簡介

Viscovery(創意引晴)為圖像識別雲端服務供應商,透過影像辨識技術提供 O2O 移動商務解決方案,能有效縮短消費者在實體商店購物時搜尋商品資訊的時間,強調快速、直覺的使用者體驗,目前在新加坡、台灣、北京、上海均有服務據點。創辦人 Amos Huang 是台北 AAMA 二期成員、北京中關村 36Kr 二期創業團隊、工研院潘文淵基金會年輕研究創新獎得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