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號稱推不倒的售票網站KKTIX,技術現況分享”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號稱推不倒的售票網站KKTIX,技術現況分享

Posted: 16 Jan 2015 11:38 AM PST

號稱推不倒的售票網站KKTIX,技術現況分享

本文作者為HLB,Dad of 2. Director of @KKBOX / @KKTIX. Founder of @Handlino & HappyDesigner Meetup,本文經原作者同意後轉錄,歡迎各大售票業者投稿

KKTIX 是 KKBOX 的售票平台。對我來說,一個好的售票平台,應該是消費者與主辦單位之間無形的線,不但協助主辦單位舉辦活動更順利,也讓消費者能夠輕鬆無痛地買到票。

KKTIX 目前有 iOS/Android 版本,以及桌面/行動版網頁。我們的行動裝置瀏覽量一直大於 50%

2014/10 ~ 2015/01 的裝置比例,綠色是 desktop

如果你在台灣購買過演唱會票券,大概會發現這些既有售票平台/通路的問題:

  • 不管是網站還是超商機台,熱門演出場次只要一開賣就當機。不但消費者把排隊跟當機當成家常便飯,主辦單位/售票系統也都習慣成自然,反正票遲早會賣得完。
  • 就算你選好座位看到訂單,還不保證座位是你的。如果有其他人選到相同的座位,比你早繳費,你的訂單就失效了。某些售票系統會出現以下警語:

將座位放入購物車並不代表已訂購完成,需以信用卡結帳後才完成交易訂單!如訂購過程中有其他人選擇相同座位,並提前完成結帳,則您結帳時將會顯示座位已售,請重新選擇其他座位,謝謝!

  • 系統陳舊,漏洞百出。明明是金流交易網站,有些連最基本的 SSL 都沒有。更有趣的小細節請見戴夫寇爾《從寬宏售票談資安》一文。
  • 都 2015 年了,為什麼明明人手一台行動裝置,我們卻要在難以操作的超商機台前面排隊?

我們有自信能夠提供更好的選擇。


截至今日,我們做了以下的努力:

  • 我們做了許多次「同時開賣 10 場小巨蛋 120,000 張票」的壓力測試。當 10 場同時開賣搶票的狀況下,系統每秒可以處理 400 筆劃位訂單。假設每張訂單有 4 張票,每分鐘約可以處理 10 萬張劃位票券。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 2 分鐘內完售 10 場小巨蛋。目前我們還沒有用到資料 sharding 技術,所以其實還有調整空間。不過以目前需求是足夠了。
  • 我們使用了 Akamai CDN 以及各種 cache 技術,如果消費者沒有進入購票流程,他對系統的衝擊是非常小的。
  • 當消費者選好票券數量,進入購票流程之後,這些票在一段時限內會保留給這位消費者。他有充足的時間可以選擇座位、填寫資料。如果目前所有票券都暫時被保留的時候,其他消費者沒有辦法進入購票流程。

票券的倒數計時
  • KKTIX 有即時選位的機制(專利申請中),消費者選定的座位,其他人是不能選擇的。因此我們不會像其他售票系統,在消費者選擇好座位,心滿意足地按下確認按鈕後,告訴他「座位已經被選擇了」,然後把他踢回第一步重新開始。如果你有在玩線上遊戲的話,概念上就是大家在同一個區域,資訊共享的狀況。
  • 我們花了數個月,完善設計了動態自動配位的演算法。KKTIX 會在消費者選好票券數量後,自動分配當下最好的座位。在上萬人一起搶票的狀況下,如果系統提供的結果夠好,消費者就不需要自己選擇。
  • KKTIX 目前使用 Amazon 的 AWS 雲端服務,我們有成熟的 auto scaling/scheduling 技術,可以根據用量需求自動開關機器,而不是花好幾百萬的預算把機器開一整天。售票要面對的其實是瞬間流量,而不是整日流量。如果你看到某某售票說他們「單日最高可以提供超過幾千萬人次的流量」,顯然他們對於售票一點概念都沒有,或是假設消費者一點概念都沒有 ☺

機器負載量,以及各類機器自動加開的數量
  • 當消費者看到訂單之後,座位已經保留給他了。消費者只要在主辦單位指定的期限內繳費完成即可,不用搶著掏出信用卡或飆車去便利超商繳費。

希望我們做的這些努力,能夠讓消費者在 2015 年獲得更好的購票體驗,讓主辦單位能夠安心專注在表演本身,而不是讓大家繼續在超商機台前面苦等。

至於黃牛問題,我十分同意拓元售票邱光宗先生在吹音樂專訪說的「防堵黃牛最好的方法其實就是讓所有人都能很快買到票」。在售票規則不改變的前提下,讓所有消費者在相同的起跑線上、有相同的購票機會,是比較公平的方式。

下一篇再來談談黃牛,以及 KKTIX 的努力方向吧 ☺

延伸閱讀:

Disclaimer: I am Director of KKTIX, the online event registration service from KKBOX, is the best platform to find and organize events. Opinions are my own and not the views of my employer.

10 個易混淆的常見科技名詞

Posted: 16 Jan 2015 03:25 AM PST

10 個易混淆的常見科技名詞

聽別人自我介紹時,職稱是「前端」工程師,或是工程師朋友說他負責「後端開發」的部分,這樣的工作內容介紹對你來說簡直是有說沒有懂,不就都是工程師嗎?還分什麼前、後端呢?

應用程式(Application),簡稱 App,台灣人總愛唸 A、P、P,也不乏聽到一些科技新貴說自己是「A、P、P 開發者」,如果跟國外工程師交流時這樣介紹自己,事後得知 App 根本沒人這樣念,應該會很想挖洞埋了自己吧!

常常聽到別人提起 UX、UI、HTML、CSS、Frontend、Backend 等等科技名詞,總是似懂非懂,不好意思加入話題嗎?是時候好好認識一下這些科技字,下次聽到別人在談論這些話題時,你也能自信的上前去貢獻一點意見。

這篇文章為大家整理了十個最常聽到、也最容易混淆意義的科技熱門字,並用一句簡單英文給每個名詞一個解釋,也許日後大家會有機會解釋給身邊國內外的朋友聽呢。

Internet vs. Web

Internet 這個英文單字大家應該都認得,大家都簡稱網路,但其實網路應該想成「Network」這個字。Network 是指區域性的電腦、周邊裝置透過網路線或無線網路互相連接,使得裝置間能互相交換資訊,例如一個學校網路(School Network)或家庭網路(Home Network)。

而 Internet 這個字則是「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的簡稱,嚴謹一點的翻譯是網際網路,是利用 TCP/IP 通訊協定將全球數百萬台電腦、各地不同的網路(Network)互相連線形成的網路世界。簡單來說:「Internet is a network of networks」。

至於 Web,很多人會認為是 Internet 的同義詞1,這就大錯特錯了。 Web 是大家對 World Wide Web (WWW、W3)的簡稱,中文翻作全球資訊網萬維網,是一套建構 Internet 之上,藉由超連結(Hyperlink)將 Internet 上世界各地的資料整合起來的資訊系統,並且以網頁(Web pages)形式顯示這些資訊,使用者則需要用瀏覽器(Web browsers)來存取這些網頁。

因此 Web 跟 Internet 兩個字關係緊密,但並不是同義詞。但現在的日常生活中越多人將兩者混淆,「上網」查資料有些人會說 「I was on the Internet」或 「I was on the Web」2,兩種說法其實都可以,但嚴格來講,前者講的是一個網路世界,後者講的是使用者用什麼樣的方式獲得這個世界裡的資訊。

各用一句英文來解釋:

「The Internet is millions of computers interconnected in a global network.」

「The World Wide Web is the system we use to access the Internet.」

HTML vs. CSS

上一部分提到了網頁(Web Pages),而網頁的內容其實就是多媒體資訊加上一系列的 HTML 指令所組成的,而網頁的「長相」則是 CSS 控制的部分3

HTML 是「超文字標籤語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HTML 用各種標籤來命令網頁瀏覽器用什麼結構來顯示標籤內的資訊,告訴瀏覽器這個網頁的標題(Heading)是什麼、有幾個段落(Paragraph)、哪部分的內容要用表格(Table)顯示、或是用清單(List)顯示等等,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用來描述網站內容及結構的語言。

而 CSS (Cascading Style Sheets)則是一種「樣式表(Stylesheet)」,用來對內容進行排版及美化,目的是控制網頁內容顯示的樣子,像是格局(Layout)、字型(Font)、顏色(Colors)等顯示效果。

用一句簡單的英文來解釋:

「HTML holds the content in place, and CSS makes it look pretty.」

Front End vs. Back End

現在懂了網頁、網站怎麼製作的,也該來了解他們怎麼運作的。因為網頁裡的資料並不是存在你的電腦裡,而是在 Internet 裡的某台伺服器(Web Server)裡,所以在當地電腦裡運作的部分我們稱為「前端」,在遠方伺服器工作的部分則稱為「後端」4

網站前端(Front End)指的是一般使用者看得到的介面,包括了上部分解釋的 HTML 跟 CSS 網頁顯示內容,還有其他在網頁瀏覽器上你能看到的任何東西跟功能。像是網頁上的動畫特效、 Google 搜尋的自動填寫功能(Autocomplete)、網頁的彈出式視窗,都是前端工程師用 JavaScript 設計的傑作。

網站後端(Back End)部分,指的是網站維護者用來處理資料的頁面,通常由伺服器(Server)、應用程式(Application)、資料庫(Database)所組成。一旦你在網頁上輸入資料,以輸入帳號密碼為例,應用程式就會將你的帳號密碼儲存在一個遠端伺服器的資料庫裡。而開發所有有關這方面技術的工程師,自然就稱為「後端工程師」,像 PHP、Ruby、Python 都是常見的後端技術開發語言。

用一句英文來解釋兩者的分別:

「Front-end code interacts with a user in real time while back-end code interacts with a server to return results」

App vs. Software

App 這個字近幾年可以說是超熱門,大家每天掛嘴邊,哪個 App 好用、今天哪個 App 提供限時免費下載。App 中文翻成「應用程式」,但應用程式跟軟體(Software)又有什麼差別呢5

軟體(Software),廣義來說電腦有形的部分(硬體)以外的都叫做軟體,是可以在電腦上執行的程式跟所有相關檔案。而應用程式 App 則是專為某項裝置、某個目的所設計的軟體之一,功能專一單純,通常指在 iOS 或 Android 等平台上運作的程式工具(Mobile Apps),或是在 Chrome Web Store 裡專為 Chrome 瀏覽器所下載的 Web Apps 等等。

其中的分別只要記住一句簡單英文:

「All apps are software but not all software is an app.」

所有的 App 都是軟體,但並不是所有的軟體都是 App。非應用程式的軟體例子像是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防毒軟體(anti-virus)、裝置驅動軟體(Device Driver)等等。

在這邊筆者想特別強調一點,「App」常常聽台灣人總愛唸成「A、P、P」,將三個字母分開念,也聽過一些國內工程師說自己是「A、P、P 開發者」... 如果有國外工程師聽到你這樣講,大概要腦筋急轉彎一下才知道你的意思呢!

正確念法其實是 app /æp/ ,只有一個音節,發 æ 這個音時舌頭要扁扁往下壓、p 則輕輕發「ㄆ」音,要小心別唸成 ape /eɪp/(猩猩)了。如果之前念 A、P、P 的朋友趕緊改過來吧!下次跟朋友提起 App 時,唸唸看 /æp/ 的發音,你會突然覺得自己談話好像瞬間有深度、高級很多 XD

UX vs. UI

UX、UI 這兩個詞常被大家混用,雖然兩者息息相關、是對好搭擋,但也應該了解之間的差別6

UI —— 使用者介面(User Interface),介面是一項產品或一個網站如何陳列排放、如何輸入輸出、如何和使用者互動(按鈕、拖曳),所以 UI 的定義就是讓使用者得以使用產品的功能來達到結果的設計與安排。用一句簡短的英文來總括 UI:

「Ui is how the product is laid out.」

UX —— 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這詞本身並沒有列指特定的事,介面設計、視覺風格、程式效能、正常運作和功能、使用者的族群,凡是這個產品會影響使用者「感覺」的方面,都屬於 UX 的一環。用一句簡短的英文來總括 UX:

「UX is how the product feels like to users.」

想深入了解這兩個字的差別,請參考 Inside 的文章:UI(使用者介面)到底是什麼?UX(使用者體驗)又是怎麼讓人混淆的?

從隱私小偷手中奪回控制權,MyPermissions 一鍵掃光不懷好意的第三方 app

Posted: 16 Jan 2015 02:26 AM PST

從隱私小偷手中奪回控制權,MyPermissions 一鍵掃光不懷好意的第三方 app

記得約莫是 2010 年 Facebook 開始在台灣校園興起時,除了熱衷開心農場種菜偷菜之外,最盛行的莫過於心理測驗。「你是哪國人?」、「從顏色看你的戀愛態度?」、「跟你最麻吉的朋友?」、「最有可能跟哪個 Facebook 好友結婚」以及各種 12 星座系列,年少不懂事,百無聊賴的夜晚可以回答十來個問題,殊不知傻傻掉入了隱私外洩的陷阱。

最近這種心理測驗似乎又有死灰復燃的跡象,諸如「誰偷偷看了你的 Facebook 幾次」此類引誘性很強的測驗訊息,其實暗藏危機。在做測驗之前,它其實會神不知鬼不覺得要求你「授權」自己的 Facebook 個人資訊,可能是朋友列表、就讀學校、工作、塗鴉牆內容、照片影片等等,就在你回答問題玩得不亦樂乎的同時,也可能讓來路不明的開發者輕鬆攫取了你的秘密。有些延伸權限甚至「能夠張貼訊息到自己或朋友的塗鴉牆上」或邀請朋友,導致洗版或者滋生困擾,或者「能夠隨時連結並讀取使用者的資料」,宛如看不見的魅影不斷監測你在社群網站上的一切行為。

這些已經是清掃過的結果

現在打開 Facebook 的隱私設定中的 app 授權,你可能會嚇一跳。裡面會列出所有你曾授權 Facebook 登入的第三方服務,包括網站、app,以及心理測驗、各式各樣的小遊戲。儘管像是 Airbnb、Foursquare 這類正常的 app 不少,但是那些大學時代做過的上百個愚蠢測驗還有莫名其妙註冊的應用程式一字排開,那時直接用 Facebook 刪到快手殘。

除了 Facebook 之外,Google、Twitter、LinkedIn 等一干社群與入口網站都有提供第三方登入的功能,多數網站也都能在設定頁面中更改或移除帳號,但是來自以色列的工具軟體「MyPerssions」,讓你可以一次清理掉無用的服務,從隱私小偷手中奪回控制權。

列出所有以 Facebook 登入的第三方 app

可以選擇是否停止授權 Twitter 等社群媒體的資訊給 Flipboard(第三方服務)

MyPermission 其實 2012 年就成立了,目前提供 Facebook、Twitter、Google+、Dropbox、Instagram、Yahoo、LinedIn、Foursquare、tumblr、Microsoft、Flickr 等十一種服務。以台灣人最常使用的 Facebook 登入來看,點選「Start Scanning」後,按下 Facebook 的圖示,清楚顯示哪些應用程式正在讀取社群網站的資訊。可以一次大量移除(remove)或信任(trust)程式,也能一個一個選擇是否信任或停止授權。

同時,也可以忘了安裝 Chrome 套件,在你下次又使用 Facebook 授權第三方服務時,MyPermission 便會發出警示,讓你可以當機立斷,是否要立即移除或者繼續授權。MyPermission 也有 iOS、Android app,無聊的時候不妨打開「清掃」一下。

現在 app 與各式各樣的網站愈來愈多,其實很容易一疏忽就「允許」其他 app 存取社群網站的資訊,MyPermission 解決了真正惱人的問題,The Next Web 作者 Robin Wauters 就用 MyPermissions 一口氣砍掉 200 多個 app,而我在發現這個好用的工具之前,花了大概半個小時一個一個從 Facebook 移除討人厭的 app 與測驗,實在相見恨晚。2013 年 MyPerssions 獲得 500Startups 100 萬美金的種子資金。

unroll.me 一鍵退訂電子報

另外一個需要好好大掃除的則是信箱,雖然現在郵件多有「退訂」的選項,Google 信箱也能直接讓你退訂,但是一封一封處理實在麻煩。unroll.me 讓你一鍵退訂擾人的電子報。只要輸入 email 取得授權,便能檢視讓信箱爆炸的通知訊息。使用者能夠點選「unsubscribe」直接退訂,如果想要收到訊息又不想天天被騷擾,可以點選「Add to rollup」,彙整這些電子郵件,並在「setting」規劃他們寄發的時間與頻率。

很多有關生產力或工作效率的文章,都指出「讓信箱保持零信件」是一大關鍵,真正重要的信件極為罕有,趕快使用 unroll.me,還給自己一個乾淨的空間吧。

unroll.me 已於去年被追蹤包裹的電商服務 Slice 收購,而 Slice 也已歸入樂天旗下。

Stair-Rover》菜鳥團隊把小眾變大眾,Dyson 創辦人母校也押寶

Posted: 15 Jan 2015 11:29 PM PST

Stair-Rover》菜鳥團隊把小眾變大眾,Dyson 創辦人母校也押寶

八輪滑板超輪轉,吸金四千萬稱霸亞洲

一個只有5個人、平均年齡30歲不到的小團隊,卻能在小眾的滑板市場,創造4000萬元的產值,他們寫下群眾募資的一頁奇蹟。

文/馬自明

就在2014年的最後一天,Stair-Rover共同創辦人賴柏志,正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地在工廠盯著8輪滑板出貨進度;同時,另外一位創辦人徐震,則風塵僕僕地遠渡英國,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洽談投資後續事宜。

他們是一個連同公關只有5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創業團隊;他們清一色幾乎都是滑板製造的門外漢,但卻創造出群眾募資史上的一項奇蹟──在短短2個月內,以一款鎖定極為小眾市場的8輪滑板,刷新亞洲群眾募資史上的最高金額;讓人意外的是,這一破紀錄的募資地點,不在市場廣大的中國,也不在創業活躍的日韓,而是在台灣!

「我們本來只打算募個20萬元的模具費,」今年29歲,留著落腮鬍,舉手投足洋溢設計師氣息的賴柏志指出,「從頭到尾都沒想過,竟然超越目標將近200倍!」

賴柏志從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後,到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留學,攻讀碩士。「我剛開始只是想做一個可以穿越都市的東西,因為倫敦的地滿爛的,」賴柏志笑說,但單車車體結構複雜,倫敦又到處是階梯,「想來想去,滑板是最適合的代步工具。」

出師不利

赴美募資鎩羽,一度燒到沒錢

有別於一般滑板,賴柏志要設計一款更適合溜行階梯的都市滑板,因此孕育了「8輪滑板」的概念。這項創新的想法,受到培養出電器大廠戴森創辦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母校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和英國創投基金的青睞,總共投資約8萬英鎊(約新台幣400萬元),協助創業。

但英國創投對賴柏志有一個條件,就是要找到一個團隊,共同創業。於是,賴柏志找上他成大學長,曾在英國擔任都市設計師、但已在一二年辭職,創立台灣群眾募資平台「嘖嘖」的徐震。

「賴柏志在創業時,我正好開始創立嘖嘖,」徐震指出,「他是Kickstarter(美國群眾募資網站)愛好者,所以他也希望八輪滑板能以群眾募資,加速成長。」2人一拍即合,開啟異國創業的未知旅程,徐震也變成「嘖嘖」、「Stair-Rover」2家新創公司的創辦人。

不過,從一二年開始創業,到一三年年中時,創投投資資金就快燒光,而且創投也開始要求他們要有現金進帳。正好英國已經可以在Kickstarter擺放專案,因此,賴柏志和徐震就決定把8輪滑板推上Kickstarter募資。

但徐震坦言,他們本來打算在Kickstarter上募集5萬英鎊資金,結果完成度達到97%(即已募集4萬8800英鎊)時,就遭到Kickstarter強迫下架。「我們寫信問Kickstarter原因,但他們只回應我們,根據政策,他們有權力下架任何專案。」徐震指出,雖然無可奈何,但事後反省,他們產品也的確還未成熟,倉卒上架未必是好事。

原地踏步

國際大廠談合作,卻無疾而終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藉著上Kickstarter募資機會,8輪滑板忽然紅上國際,引來不少知名國外媒體,如《WIRED》、《華爾街日報》、還有《GQ》採訪,得到不少曝光機會。就在賴柏志等人被Kickstarter強制下架,即將山窮水盡、心灰意冷時,突然,美國腳踏車運動品牌大廠寄給他們一封信,表示希望與他們合作。

「這家運動品牌大廠希望我們直接把設計授權給他們,由他們來開發製造,」賴柏志說,初期合作,他們就會無償支付「顧問費」,雖然錢不多,差不多只有徐震和賴柏志的薪水而已,但足以支撐團隊繼續運作下去,而且若能成功授權,不必負擔製造,對小團隊也是好事。

為伺候這家運動品牌大廠,賴柏志、徐震寄樣品、調查市場、做簡報。「有一次開會,他們提出一個想法,『八輪滑板能不能給小孩子玩?』我們就改變定位和策略,從產品設計、定位到簡報,再花2~3週時間,從頭再來一次,」但徐震指出,與該廠商來回5個多月討論,到一四年年初時,大廠最後丟出一句話:「他們還要觀察。」對賴柏志、徐震而言,等於把機會大門關起來。

耗時5個月和大廠談授權,最終卻沒有結果,徐震坦言,十分沮喪。「對大廠只是花一點錢和時間,但對我們這樣小規模的團隊卻是全部的心力,」徐震說。從創業到挫敗,已經過15個月,他們沒有錢,計畫也在原地踏步。

技術突破

社群力量大,募集金額飆新高

事實上,賴柏志在產品設計上也遭遇瓶頸。為研發8輪滑板,賴柏志總共開發過16代的原型機,但全部宣告失敗。「前後4輪的設計,摩擦會比2輪滑板來得大,轉向力一直是我解決不了的問題,」他表示,尤其開發到12代之後,該試過的辦法都試過,很難再改進,「過程中好幾次想要放棄」。

可是,只有堅持到最後一刻的礦工,才能挖到金礦。一四年6月,賴柏志開發出第17代原型機時,不小心將設計圖角度畫錯,等到工廠生產出來,賴柏志看到樣品後立刻驚呼,「怎麼會變成前後四輪高低不平的怪模樣?」

但賴柏志拿著設計「錯誤」的8輪滑板試用,卻發現高低不平的設計,反而意外地解決轉向力的難題。「創業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記得要去行天宮拜拜!」賴柏志笑說。

8輪滑板的技術突破難關後,他們決定先做500張8輪滑板小量試賣。「我們在Kickstarter募資時,有1000多位網友留下電子郵件,我們寄信給他們,如果他們還有意願出錢買,我們可以做給他們,」徐震說,他們並在台灣架設官網,尋找台灣對8輪滑板有興趣的買家。

「在嘖嘖上募資20萬元,只是作為8輪滑板的模具費,我們從來沒有任何期待,」徐震指出。當8輪滑板登上嘖嘖時,公關曾問徐震,要不要對外廣發通知,徐震搖搖頭,他心想反正不會有太多顧客會注意到,專心經營小眾的滑板社群就好。

不過,徐震承認,有了Kickstarter強制下架的教訓,他們在嘖嘖募資「認真很多」,不但出了8次外景,蒐集素材製作滑板影片,並請滑板店老闆幫忙分享訊息,以及推出團購策略,吸引顧客。

萬萬沒想到,在沒有主流媒體曝光之下,8輪滑板募資的訊息就從滑板社群間,像病毒般迅速地散播出去,上線第一週就募集到1000萬元。「募到1000萬元時,我們想,募資結束頂多就2000萬元吧,不可能更高了!」徐震指出,但到最後一天,募資金額已經來到3300萬元。

「所以募資結束前5個小時,我們認為差不多就是7000張8輪滑板的量,於是趕快先向統包廠商下訂,」徐震表示,但5個小時之內,募集金額又從3300萬元,跳升至3900多萬元,等於又多出將近1000張的訂單,「我們趕緊聯絡廠商說『不好意思,要再追加1000張!』工廠老闆聽完後,不知該笑還是該哭,」徐震說。

「群眾募資平台上也有不少滑板專案,但大都是電動滑板,8輪滑板卻另闢蹊徑,做一款有點傳統,但又創新的非電力滑板,」群眾募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指出,成功募資的關鍵,通常必須是某個領域中的先驅,8輪滑板就是傳統滑板領域中的先行者。

計畫超前

挫敗經驗當養分,硬著頭皮衝

雖然募集近4000萬元,占嘖嘖一四年總募資金額的3分之2,但出貨數量也從500張、1000張變成8000張的大量,讓賴柏志和徐震等人1個頭2個大。「坦白講,我們是沒有經驗的一群人,」徐震說,他們曾考慮尋找個別零組件廠,但工程浩大,最後才找到位在新北市淡水的統包廠,願意協助生產製造。

「突然募到一大筆錢,迫使我們的商業計畫整個提前,」徐震表示,他們預計在一七年後才要建立大量製造的生產鏈,但8000張8輪滑板的數量,讓未來3年的計畫,壓縮在3個月內就要實現,而團隊卻依然只有5個人,沒有跟著長大,對賴柏志和徐震的壓力可想而知。

直到12月31日,出貨期限的最後1天,前500張的8輪滑板還因屬強制性檢驗商品,卡在商品檢驗流程,無法順利出貨,也讓賴柏志和團隊公開道歉。但這個在不斷挫敗中長大的創新團隊,早已更為堅韌,就像徐震所說的,「我沒念過管理,但創業就是最好的企管課程。」

網家 3 月推行動支付 Pi,股價高掛紅燈,去年 EPS 估衝 8 元

Posted: 15 Jan 2015 10:56 PM PST

網家 3 月推行動支付 Pi,股價高掛紅燈,去年 EPS 估衝 8 元


來源:鉅亨網

原文刊載於鉅亨網,Inside 獲授權刊登。

網路家庭(8044-TW)董事長詹宏志,宣布今年3月正式推出「行動錢包Pi」的服務,激勵今(16)日股價量能放大,不畏台股逆風,近午盤時衝上漲停,來到362.5元。

網家去年12月的單月營收為19.61億元,年增15.93%,累計去年營收達198.85億元,接近200億,年增21.95%。法人估計去年每股盈餘有機會衝上8元。

詹宏志指出,公司將於今年3月推出「行動錢包Pi」,程式將在Google Play 及蘋果App Store上架。未來行動錢包可提供消費者利用手機就可以完成網路交易付款、實體店面付款,或是個人對個人的付款,不論是一維、二維條碼都可試用,而且安全係數為信用卡等級。

詹宏志進一步指出,行動支付服務取名「Pi」就是取「一拍即付」,同時方便大家記憶服務名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