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不出門也能洗的乾乾淨淨!洗衣界的 Uber——Washio 獲 1,050 萬美金投資”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不出門也能洗的乾乾淨淨!洗衣界的 Uber——Washio 獲 1,050 萬美金投資

Posted: 22 Oct 2014 03:16 AM PDT

不出門也能洗的乾乾淨淨!洗衣界的 Uber——Washio 獲 1,050 萬美金投資

(來源:getwashio.com

在美國,送洗衣物是相當普遍與深入日常生活的一項服務,至於地廣又講求效率的美國人為何會如此依賴衣物送洗呢?筆者也詢問了住在當地的朋友,可能的原因為是許多美國地區禁止設立洗衣機,以防吵雜的聲響影響住戶安寧,也有許多美國社區是明定禁止公開晾衣,在許多以租屋為主的美國居民中,因此需要大量使用到送洗的服務,這樣時常困擾美國居民的洗衣大小事,出現了號稱是洗衣界Uber的新創服務-Washio。

美國市場廣大,因此競爭對手也多,一開始就與許多洗衣服務形成差異化的Washio,推出的服務主打讓使用者不需要出門,打開手機APP就可以將個人衣物完成送洗,並可以隨時追蹤洗衣的進度與取貨服務,可說是相當地方便。


(來源:dcgirlinpearls.com

送洗衣物的過程一直有些冗長,又是讓人不停等待的過程,因此Washio推翻了這樣的繁複過程,第一是讓送洗衣物過程簡化,更便利與符合使用者習慣 ; 第二是讓使用過程透明化,讓使用者隨時可知道目前衣物的清洗進度,擺脫無止盡等待的惱人狀態。打開Washio可設定指定特定的時間,讓工作人員上門拿取需要洗滌的衣物,並用APP監看目前衣物清洗狀態,指定送回衣物的時間,對於大型床單或是特定的清洗物品尤其方便,在美國一推出就獲得不少好評!

而這樣的O2O模式服務正在美國流行當中,Washio號稱是洗衣界的Uber,擁有自家的物流配送系統,Washio將大部份的人力、財力都放在物流體系上,送洗衣物的物流人員也是挑選,具有一定素質與知識的專業人員,在著Washio制服的物流人員到家中拿取需要送洗的衣物後,會再送上一包餅乾給用戶,配以溫馨的笑容與良好的溝通互動,許多用戶甚至指定某些物流人員長期使用Washio洗衣服務,這樣便利溫馨的使用體驗,讓許多用戶一用過就愛上。


(來源:howarde.com

Washio在2013年由Jordan Metzner所創立,Jordan 表示,他相信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因此將送洗衣物與手持科技互相結合是相當棒的點子,讓送洗衣物再也不是一件麻煩事,Jordan曾說,有位投資他的創投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場比賽當中,往往不會是最聰明的那個人勝出,而是一周願意投入付出80-90小時努力工作的人」,Jordan自身更是一個興趣多元,喜愛從生活中發掘創意與點子的實踐者,鼓勵大家多多思考、創新和嚐試!Washio並多次獲得美國各大創投投入資金,在2014年初,獲得Pejman Mar Ventures、Sherp Ventures、AME Cloud Ventures 等公司投资225萬美金,更在2014年6月獲得1050萬的A輪美金投資。


(來源:ideamensch.com/

因為風俗民情的關係,住在台灣的我們除在家自己清洗衣物以外,大多會選擇臨近的便利商店或是大小洗衣店清洗衣物,就在去年,便利商店龍頭統一也躍躍欲試地推出「洗衣便」這項洗衣服務,因為量大工廠無法負荷,因此統一在2013年3月宣布暫停此項業務,而就在此時,另一家便利商店全家,隨即在4月推「潔衣家」洗衣服務,其實背後都是由同一家由台灣大車隊董事長林村田所經營的「台灣大洗e聯盟」所代工的洗衣工廠做服務,這樣的合作也因為洗衣細節眾多,來來回回就花了一年半時間協調討論才終於推出上線,這家全台最大的洗衣代工工廠,目前更積極拓展與許多通路的洗衣合作服務,除了全家以外,像是OK、萊爾富也紛紛加入合作,另外像是金石堂網路書店,也有跨界的合作活動推出,相較於美國,台灣的洗衣服務似乎也走出自己一條路,後續是否會有更多的創新服務推出,我們也更拭目以待!

(來源:tww.com.tw

中資全面入侵,台灣遊戲業者該怎麼度過凜冬?

Posted: 22 Oct 2014 02:34 AM PDT

中資全面入侵,台灣遊戲業者該怎麼度過凜冬?

本文作者為愛德華,從五歲開始玩 8086 的黑白電腦遊戲,國中開始玩 MUD,高中時期投身於熱血的 Quake,現在也身為遊戲產業的一份子,歡迎大家一起交流有關遊戲的想法。原文刊載於其部落格「愛德話遊戲」。

好久沒打文章啦,換了工作之後就開始變得非常忙碌,這次想打一篇文章完全跟專業知識無關的文章,所以也許你不會那麼想睡覺。我想要講的東西稍微感性一些些。

首先要嘆口氣,當年想的事情其實都差不多成真了。大陸公司與資金似乎已經統治台灣市場,多數廠商存活卻極度缺乏內容,受限於體質的關係很多廠商依然死守著台灣市場。不要會錯意,台灣是塊精華肥肉,很小、很好進入、報酬率也相對算高的市場。但正因為如此,死守台灣的廠商會面臨極多的挑戰:一、世界一流內容中文化與在地化。二、中國大陸的內容進入台灣的門檻很低。三、競標式的廣告投放趨於主流,行銷費用的高漲。四、符合中華文化的產品不見得適合除了中國其他市場,但中國市場相對混亂,台灣廠商掌握度很低。真正適合國際市場的主流產品,台灣真的很缺乏一個成功典範。

另外,相對來說,對台灣廠商來說機會也開始變少:

一、兩三年前 Mobile 剛起步大家同時都在摸索期,其實進步速度差不多,現在日韓在遊戲方面以及歐美在應用方面的學習能力與進步速度和中國廠商的集資速度是台灣廠商無法追上的,而我個人感覺距離只會越拉越開。

二、人才的出走,過去台灣廠商還有很多不錯的人才,開發能力還算稍微足夠,但近年來面臨對岸大公司或是外商的台灣分公司挖角,現在剩下來的開發人員又少了一大半,未來要開發出好的產品,關於教育這方面就很重要。

三、代理權的競爭優勢大幅削弱,現在只要內容夠好,很多遊戲都是全球統一發行一個版本、多國語言,在地化的操作容易取代,FB、Youtuube、Admob 等主流媒體都可以跨國購買。甚至是直接在台開設分公司、或請 Agency 代為操作都可以取代代理授權這個模式。

四、資本競爭,先撇開中國資金如何透過海外管道進到台灣來並且規避金管會與工業局的稽查,光是其他任何海外做出名堂的遊戲公司的資本都是可以輕易砸死台灣廠商的,如果要靠資本競爭,以前台灣還有點封閉的時候行得通,大型的發行商的確有那麼點優勢,現在台灣最大的發行商面對國際上的強者頂多是個小蝦米。不是要妄自菲薄,而是應該想想其他的戰略方式。拿自己的短槍去硬碰別人的洋屌是不會贏的。(謎:我們東方人的是比技巧的!)(鄉民:還有膨脹率)

第三段來談談我覺得開發商要重視創造價值與捕獲價值:

第一點、別再開發遊戲平台了,台灣這個地方,做遊戲平台很難成。原因很簡單:相信我準沒錯。不然你看看國際上也有前例,DeNA、GREE,這種要跟大平台搶 Distribution 的事情做了難成,就算成了難長久。平台始終會設法保有獨佔性,除非你做出一個超強的平台可以獨佔市場,如果沒那個 idea 就別勉強。而就算你想把 Kakao 或是 Line 視為平台,那也是建立在產品之上,本身這個 IM 軟體不成功,管你上面有多少遊戲也都是會 Fail。

作平台需要有四個特性:一、強有力的取得用戶 (Acquire User) 二、留存用戶 (Retain User) 三、Engage User(不知道中文怎麼說才好,黏著?) 四、付費模型 Monetize。台灣大部分現在的平台都沒有以上這些功能,取得用戶是靠下廣告的,下完廣告後產品本身留不住客戶,而服務本身沒辦法持續 Engage 用戶,付費模型通常已經不重要。舉例來說,LINE、Kakao 模型為什麼會成功,免費訊息對早期取得用戶很有力,產品本身特形很吸引人,LINE 有可愛貼圖、產品有的服務也算滿足大部份需求。而產品特性是 IM,所以很容易 Engage 用戶去使用這個產品,一收到心儀的女生傳來的貼圖,馬上就會打開這個產品。(實在很不想舉 LINE,超級老掉牙,但我覺得最平易近人。)

反之,為什麼人家要安裝 / 打開你的平台?如果你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就把專案砍了吧。

第二點、別再只想開發出好遊戲這件事情了。喔,我不是說要開發爛遊戲啦,我是說,要想想格局問題,台灣廠商接下來會遇到的問題完全跟 Scalability 有關。譬如說,對於連線速度的穩定性,大量仰賴台灣在地的 IDC,那麼當你要拓展到東南亞的時候呢?或是你的商業模式大量的獲利來源來自點卡,那麼沒有點卡的國家,你可以運行的好嗎?內容文化上符合嗎?提供的解決方案有這個需求嗎?同樣關於 Scalability,看過許多國外的產品在設計之初就已經想好很多事情了。像我曾經看過兩個 App,都是航班資訊,UI 介面、技術、服務都差不多,一個卻是僅限於香港地區,一個卻是國際任何機場都可以查,這一種狀況是產品本身就限制自己的 Scalability。

另外一種是心態,有的開發商很喜歡搞鬼,有的開發商是想搞鬼又不知道怎麼搞比較好,有的是沒心思搞鬼,有的是真的知道怎麼搞卻已經發現不搞鬼的好處。像是有聽到某人跟我說 XGG 公司的老闆曾說不需要再搞鬼了,他們現在是放眼做全球的生意。這種心態是一種格局問題,心態會造就你的格局。不相信嗎?我舉個例子,有的遊戲喜歡搞一堆 Spam,把 User 的通知畫面 Spam 的亂七八遭,好像因為誤擊所以 Engagement 變高,但認真看,這種應用的反安裝率都超級高,品牌、評價也會爛掉。有的遊戲喜歡刷榜,刷一刷到很高的名次,玩家進去也是發現很爛,久了玩家也不會相信排行榜這種東西,刷了也等於白刷。有的遊戲喜歡搞一些腥羶色,認為這樣很有效,你覺得這種東西出得了台灣中國嗎?走得進先進國家嗎?

你有發現那些真正具有 Scalability 的公司,不搞這套的嗎?今年可以繼續這樣搞,明年還可以這樣搞,兩三年之後,你會發現台灣被這些有 Scalability 的公司給統治。台灣最大的戀愛交友網,台灣最大的美食網,台灣最大的新聞網,台灣最大的音樂網,RIP。想想當年的洋芋片波的多...

第三點、內容為王,通路是神,金流只能當個見錢腿開小婊子。認真認為,台灣還是需要更重視內容的開發,台灣還是有極少數的專心作內容的廠商有取得國際級的認同,像是雷亞科技 (耶,又是老掉牙),但我要說得很簡單:通路為了取得 / 留存 /Engage 用戶,會非常注重通路裡面提供的內容品質,所以呢?就會很看重能夠開發出優質內容的開發者。通路如果包含商店,就會連金流都自己做掉了。近期蘋果整合自己的錢包之後,擋者披靡啊。金流商未來只靠攏平台商或是強勢內容、服務,但平台商假設擁有的整合能力比較強就沒有理由使用台灣任何金流商的 Solution,舉例來說,Apple Pay 會去整合台灣那些銀行推出的 NFC 結帳功能嗎?而當內容商需要面對平台商與金流商的利益衝突,強勢的內容商會選擇誰呢?當第三方支付法案通過後,Apple Gift Card 與 Google Play Gift Card 進來之後,台灣點卡商的生意呢?難道認真以為可以像大陸一樣經營 APK 市場與 JB 市場?尤其是當 Android 跟 Apple 已經開始水平整合所有 Device 時,真的可以跟上腳步?尤其是當內容都已經全球化之後呢?這是一個規模戰爭啊,沒那麼等級別推這個副本啊。

想想看,SUPERCELL 會接 MXCARD 嗎?Candy Crush 會需要接 Beanfux 登入嗎?以前挾帶網路會員平台優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擁抱認真做內容的時代吧!到時候要真的是設備商統一金流,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第四點、重視 UX/UI,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也因為工作的關係接觸不少 Case。先撇除掉複雜的遊戲體驗與介面設計。光是登錄流程,台灣廠商就問題一大堆。這種東西是初期轉換率最指標性的東西,卻完全沒有聽過有廠商有在追蹤這個 Funnel,有些大概知道的也對於 A/B Testing 的科學化優化鮮少下功夫。這都不知道,到底要以甚麼為依據決定要不要 Scale 呢?(Guts?)

關於 UX/UI 的優劣又非常用台灣人的眼光看待,這又會回歸到 Scalability 的問題:也許台灣人看很習慣,出了台灣呢?

我記得有一次貼了我們公司新產品的介紹網站,非常精簡的設計,我一個朋友就說:這網站設計怎麼這麼爛?除了標價、一張圖片和購買按鈕以外甚麼都沒有!

這真的是品味問題,台灣人去看中國大陸網站也會覺得頭昏眼花,西方人看台灣的網站也會覺得如此。但大陸市場封閉且很大阿,台灣呢?你依然要堅持自我嗎?

最後一個段落:啊靠杯,我是代理商怎麼辦呢?

一、趁你現在還很有錢,買很多開發商,開始規劃你的全球布局。但中國大陸廠商能開比你更高的價錢。
二、開始招人養團隊。但你要跟中國大陸廠商搶人才。
三、進軍東南亞,去跟大陸人打架。但你的武器還是要跟中國大陸進口。
四、與強力開發商策略性投資結盟,保護產品線。但這有正反兩種例子,不見得有好事。
五、卸甲歸田,去賣油。可以跟大陸的地溝油一分高下。
六、繼續代理,然後只能越代理越爛的遊戲。大陸廠商可以出的價錢永遠比你多一點。
七、日據時代,日本廠商目前相對性信任台灣廠商,保持關係很重要。但錢更重要 (?)

不是針對你啦,你去看看成熟市場的發行商,沒有挾帶內容產能的都會死掉。看看 Zynga 那時候 IPO 那麼多錢,還好有買下 CSR Racing 不然早掛了。看看當年很邱的 6 waves,現在在哪裡?也是一個從零開始的概念,一點優勢也沒有。聰明一點的像是 Happy Elements 搞了一些日本產品的開發,現在成績很好。

總結:雖然有些人感覺到冬天回暖了,那也只是因為外國內容商暫時妥協與裝置市場爆發行成長的假象。本質上台灣的經濟體系是沒甚麼改善的,核心能力提升的速度明顯落後。我替沒內容控制權的台灣廠商感到憂心,然後對內容開發者的學習速度感到不樂觀,對於 1 to 100 擴增規模這件事情除了資本與技術方面來說,更懼怕的是台灣廠商的心態與格局。然後對於很少看到 Zero to one 的創意與創業家覺得可惜。最後關於創造價值與捕獲價值這件事情,我想分享這段影片:

伯朗咖啡、台灣大車隊也能用 Apple Pay,台灣的銀行你們準備好了嗎?

Posted: 22 Oct 2014 02:19 AM PDT

伯朗咖啡、台灣大車隊也能用 Apple Pay,台灣的銀行你們準備好了嗎?

廣受各界關注的 Apple Pay 本週正式在美國啟用,蘋果稱使用者可以在全美超過 22 萬家實體零售店購買,包含麥當勞、梅西百貨、Subway、Whole Foods 等,也能在 app 上支付 Uber、Lyft、OpenTable 和 Groupon 等服務,新興的線上金流服務 Stripe 也很快地宣布與蘋果合作1。許多外國媒體也立即進行了測試,證實無論是加入信用卡或是付費的速度確實就如蘋果所宣稱的方便、快速。2

儘管蘋果稱 Apple Pay 目前只能在美國使用,但有台灣使用者實際測試後發現,Apple Pay 在台灣的實體店面也是可以用的,例如伯朗咖啡3和台灣大車隊。

如果您的 iPhone 6/6 Plus 已經升級到 iOS 8.1,在設定中將地區改為美國後,Passbook 就會出現加入信用卡的選項。不過只有這樣是不夠的,關鍵在於您的信用卡,目前台灣的銀行所發行的信用卡應該都還不能使用。


▲ 在伯朗咖啡消費(圖片由 Chin-Hao Hu 提供)

當初蘋果在介紹 Apple Pay 的時候,即表明現有的許多讀卡機都可以用來接受 Apple Pay 付款。而且,美國許多連鎖零售店都必須在明年秋天前將機器升級至能夠接受 E.M.V.——代表 Europay、MasterCard 和 VISA 的一項技術,可以讓信用卡收款更加安全。一般相信屆時這些機器也能支援 iPhone 6/6 Plus 所使用的 NFC。4


▲ 有這個圖示的機器可以使用 Apple Pay。

Tim Cook 曾經在上週的發表會上指出,自從 Apple Pay 在上個月發表以來,蘋果又與 500 家銀行機構簽下合約,在今年底和明年初陸續加入 Apple Pay 陣營,大家可以到蘋果網站看詳細的發卡機構與卡別支援名單。

事實上,去年初金管會通過銀行公會提出的「信用卡業務機構辦理手機信用卡業務安全控管作業基準」5,手機信用卡的遊戲規也明確化,未來發卡業者如何推出手機信用卡服務由各業者自行決定。6換言之,未來只要國內銀行與蘋果談妥,使用者應該也能使用 Apple Pay。當然,國內銀行與電信業者也已經合作推出解決方案,只是整個手續和流程並不是那麼便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