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世說新語 – API : Access Possibilities by Imagination” 與新的 1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世說新語 – API : Access Possibilities by Imagination

Posted: 13 Oct 2014 02:39 AM PDT

世說新語 – API : Access Possibilities by Imagination

筆者日前受好朋友數位時代編輯總監 Erica的邀請,至數位時代進行一場內部的分享,主題是API Economy。筆者於此並不是要刊登這份演講的完整內容,而是於準備演講資料時,找到了幾個很有趣,很有創意的API應用,分享給Inside讀者。也因為找到這些有創意的API應用,筆者於是在數位時代演講時,把 API 原本"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的定義,改為 API = "Access Possibilities by Imagination" :)

Uber

最近炒得沸沸揚揚的Uber,於今年八月中,推出了 API program。甫推出沒多久,馬上就有一個大使用者,就是Google Maps(提示:Google Ventures是Uber大投資者之一)。Google Maps於最近更新的版本上,用上了Uber的API,當使用者利用Google Maps查詢路線時,除了原本的開車/大眾運輸/自行車/步行等方式的路程規劃與時間預估之外,若查詢者的行動裝置上已經安裝了Uber App,現在會於Google Maps 最下方,多出了一個若使用Uber服務的時間預估,如下圖顯示。

Uber on Google Maps

 

應用Uber於路程規劃上,很straight forward,路程搜尋者也會有這樣的需求,Google Maps這一招,先不提商業的價值,但至少提供路徑規劃者另一種運輸服務的選擇,使用者的經驗會更好。當然,Uber受益更大,Google Maps上有巨大的潛在用戶基礎,這樣的連結,可想像Uber會因此新增多少用戶啊!

除了Google Maps之外,還可以想到哪些App用了Uber API,也可以增加服務的價值?以下這些尚未發生,只是筆者的臆測。

Hotel Tonight

提供 Last-minute旅館折價服務的Hotel Tonight,訂房者一旦選定了旅館,當然就是馬上要去Check-in。若運用了Uber API,Hotel Tonight的訂房者,就可以馬上搭Uber的車去旅館了,而且這樣使用的機率,會很高!

Yelp

Yelp using Uber API?

一看這圖,應該不用筆者再多作說明,Yelp上找了個餐廳,搭個Uber去吃飯囉!

NEST API???

上述Apps使用另一個App的API,是比較常見的API運用。但現在正流行的 IOT : 物聯網呢?被Google高價收購的NEST(怎麼又是Google),也推出了API。NEST如是說:

"‘Works with Nest’ makes it possible for your Nest devices to securely interact with the things you already use every day,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your home. Because when we connect these different parts of your life, we can work behind the scenes to deliver personalized comfort, safety and energy savings. Effortlessly."

其他IOT要如何聰明地透過API與NEST結合呢?先來看這個筆者幫他中文命名為"連網七彩霓虹燈"的LIFX,看完以下的產品介紹影片,你就知道為何筆者如此為其命名。

NEST + LIFX

這可以調整顏色,調整開啟時間,調整亮燈方式的LIFX,目前有兩種與NEST結合的應用:

1. Nest Protect (Smoke + CO Alarm),可偵測到家中的煙霧與CO含量,發出警示。LIFX透過NEST API,當NEST Protect發出警示時,LIFX的燈泡,會持續閃爍,這對當時可能是在戶外的家人,或者是聽障者,是更好的警示方式。

2. NEST Thermostat,會聰明調節家中的空調,當Thermostat切換到Away Mode時,LIFX可以隨即也調整到Away模式,於適當合理的時間,開關家中的LIFX燈泡,讓外面看起來好像家中有人似的。

NEST+Mercedes

高級房車Mercedes-Benz也來湊個熱鬧,當駕駛者是往回家的路途上,Mercedes車會計算離家的距離與時間,於最合適的時間,透過NEST API,啟動家中的NEST Thermostat,一回家就可享受最合適的溫度環境了!

還有其他聰明運用NEST API的例子,讀者們可以看這個影片的介紹:

看了以上這兩個API (Uber and NEST) 的介紹與運用,筆者把 API,世說新語為 : "Access Possibilities by Imagination ",是不是有點道理啊!

 

開放資料在台灣的推動觀察

Posted: 13 Oct 2014 01:58 AM PDT

開放資料在台灣的推動觀察

作者 YingChu Chen,Code for Tomorrow成員之一,觀察政府資訊、政策走向,希望大家都能閱讀政府網站,積極參與政府治理。除了參與 Code for Tomorrow活動外,也維護 Gov News Taiwan()和個人的 Blog(www.yingchu.tw)、G+:

談到政府開放資料,一定會先提到台灣在2005年底時公布的政府資訊公開法,明確的規政府單位應該主動公開哪些資訊及如何公開1,之後我們都可在政府網站的資訊公開專區裡找到規定應公開的資料,例如預決算、業務統計、研究報告等資訊。這對民眾來說,公開的政府資料是參與及了解政府治理的第一步,但因為格式的限制(這些資訊的格式多為加密、不可複製甚至是無法列印的PDF檔,或是加密保護的Word、Excel或PowerPoint等格式檔案),就算下載了這些公開的報告書,仍然無法藉由其中的資訊做進一步的資料分析與解讀,只能單方向的閱讀政府所提供的資訊。

2009年時,民間出現了開放資料的需求,並藉由實際的應用及資料視覺化讓民眾了解政府資料能被運用的重要。2011年3月台北市政府開始討論所謂的Data.Taipei,集結了台北市政府各局處可開放的資料,並提供API介接,並在同年8月將台灣所謂第一個政府開放資料平台上線。

在2012年初,由行政院科技會報公室舉辦了「我國公開資料加值推動策略會議」邀請了美國的Kathy Conard和英國的Andrew Stott來台分享推動政府開放資料的經驗,提到了開放政府資料不止是可以增加民間了解政府資訊、參與政府治理並同時減少公部門彼此之間資訊或資料使用與流通的時間成本。

從政府法規建置面來看,也終於開始積極的推動所謂的政府開放資料,例如在2012年的11月8日,由當時的政務委員張善政先生(現科技部部長)在行政院第3322次會報中,請當時的研考會(現在的國家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發會)落實推動,並規劃了四個階段:籌備規劃、公開測試(2013年4月前)、營運推廣(2013年12月前)、擴大應用(2014年1月起)。配合所規劃的時程,在2013年2月23日公布了「行政院及屬各級機關政府資料開放作業原則」,除了規定政府資料的開放原則外,並要求以中央二級機關為中心來統籌規劃,將資料列式於政府開放資料平台上,接著在3月1日訂定「政府資料開放料集管理要項」,以部會為中心統籌規劃所屬機關資料集(dataset)管理,最後在4月26日公布了「政府資料開放平臺資料使用規範」供各部會參考應用。

於是在政府推動開放資料時,分別兩個部會來推動:一個是對政府各部會機關推動並制定資料開放原則及規範,扮演推動資料供給面的國發會,另一個則是積極對產業界推廣應用與發展並宣導的經濟部工業局(以下簡稱工業局)。

在我們所知道的政府資料開放平台(data.gov.tw)上線前,國發會的人員透過各部會的資料盤點,找出適合開放的資料,再透過教育訓練的方式與各部會人員協調溝通。對於公務繁忙甚至是預算有限的公務部門而言,多一個平台及資料需要維護也表示著人力及成本相對的提高,在許多人還沉浸在政府資訊公開法所規範的公開內容時,沒有預料會需要把這些統計資料「開放」給民間使用,許多線上服務背後的資料、應用也要開放給民間「介接」,對習慣固定運作節奏的公務人員而言,造成了相當大的反彈,在教育訓練的會場有人以「茲事體大」來形容政府資料開放,也有人揚言要對某個提供法律服務的網站採取法律行動。

無論如何,政府資料開放平台的Beta版還是在計畫時程內上線了,也是政府網站裡難得的看到所謂的「測試版」網站。

在對產業界推動的方面,則是由工業局透過「開放資料應用推動計畫」委託台北市電腦公會在2013年9月成立了聯誼性質的Open Data聯盟(簡稱ODA),透過聯誼性的活動收集民間對政府資料的需求,並在2013年12月時邀請英國Open Data Institute(簡稱ODI)共同創辦人兼主席Sir Nigel Shadbolt來台,並與ODA的會長簽訂合作意向書。ODA在同年底對業界受理Open Data商業應用輔導的申請,並在2014年舉辦各種活動,與學界、業界合作,把民間的需求整理後提供給各部會,讓政府資料的需求及供給能彼此交流。

於是從2012年10月開始,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陸續推出自己的政府資訊開放平台。
將目前已知道的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分為中央部會與地方政府整理如以下兩表,到這篇文章完成為止,中央部會有11個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地方政府則有7個資料開放平台。

中央部會:

網站名稱 網址 成立時間
文化部文化資料開放服務網 2012年10月
內政部不動產實價登錄查詢 2012年10月
行政院農委會資料開放平台 2013年03月29日
行政院研考會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2013年04月29日
行政院環保署環境資料開放平台 2013年06月08日
經濟部商工行政資料開放平台 2013年11月22日
經濟部水利署服務雲 2014年01月01日
交通部氣象局資料開放平臺 2014年01月01日
內政部資料開放平台 2014年06月04日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藥物開放資料平臺 2014年06月11日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利商標公報開放資料服務 2014年10月

地方政府:

網站名稱 網址 成立時間
臺北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2011年09月
新北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2012年12月27日
宜蘭縣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2013年03月26日
臺中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2013年04月02日
高雄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2013年08月30日
臺南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Beta) 2014年07月
南投縣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2014年09月

在民間,則是分別不同有各種社群團體出現,如Code for Tomorrow(簡稱CfT)、g0v零時政府、OpenData.tw,這些團體分別就各自特性專注於不同領域中與產官學研界各自合作,例如CfT舉辦各種不同的活動與國外Code for America接洽或是參與全球Open Data Day的活動,收集各種應用案例,或藉由農業相關議題、食品安全議題、醫療領域、城市設計等不同主題舉辦小型聚會來媒合不同領域的資料供給者與需求者,與業界合作,培育資料科學人員;OpenData.tw則是透過教學活動讓民眾了解什麼是資料新聞學、資料視覺化的目的與如何呈現;g0v零時政府更是將「寫程式提高公民對政府治理參與」發揮的淋漓盡致,將政府預決算視覺化並運用教育部的資料開發了好用的萌典及各種運用政府開放資料所開放的專案。

除了民間的社群資料之外,Google也使用了中央氣象局、行政院農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經濟部水利署、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交通部公路總局等各相關單位的資料成立了「Google 我國災害應變資訊平台」,提供網網路使用者相關警示資訊並方便使用者即時分享,協助災害預警。

從上面的發展情況看來,台灣的政府資料開放似乎發展的不錯,儘管在對公務推廣時遇到不少雜音,但政府資料開放平台還是如期上線了;在民間不同團體的帶領下,似乎也發展的有聲有色。然而,還是有許多不明的礁石在資料開放的洋流之中。從政府面來看,大致可以看到有以下困難點:

  1. 對開放資料與公開資料的誤解與不同步:例如在政府資料開放平台上提供的是專屬格式的資料,例如Excel、PDF,但這樣的情況在政府資料公開平台上已經逐漸改善,卻在自家網站的公開資料裡仍只提供加密的PDF資料。
  2. 經費資源分配不均:除了中央與地方在預算編列上的限制外,也有部份機關認為將資料提供給中央部會後,由中央部會自行整理、去除隱私後進行開放,減少機關的人力負擔。
  3. 資料的後續維護:這點出現在不少已上線的地方政府資料開放平台裡,有些資料很久沒有更新或是連結錯誤。由於人力配置的關係,通常平台建置會委外建置,但在完成點收後,可能會面臨沒有人可以進行系統與資料的維護的窘境。
  4. 本位主義導致跨部會的支援不足:在2014年7月,由CfT和新北市政府合辦的「SmartGov政府開竅會議」中便提到新北市在推廣跨區服務時,受限於部門文化語言的不同、使用習慣與心態不同及稍後提及的課責問題,導致各區之間的資料與人力不見得願意相互支援。這樣的情況也出現在這目前中央部會的11個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及地方政府的7個資料開放平台中,使用者無法在政府資料開放平台中完全的找到其他平台上的資料,必須再回到各部會的開放資料平台找尋資料。
  5. 權責問題:在開放資料的定義裡,允許用者重製再散布利用資料。但因為今天開放的是政府資料,所以都會擔心若是資料經使用者變造或是在資料處理的過程中誤導其他使用者,這樣的責任是由誰負責?

同樣在民間,民眾也有許多的擔憂:

  1. 隱私與個資的保護:是否真的能達到去隱私?不會被拼湊出當事人的個資?
  2. 資訊與資料的落差:在這18個政府資料開放平台上的資料內容、更新速度是否一致?
  3. 資料所有權及創作物著作權問題:例如農委會的資料開放平台由原本的Creative Commons 3.0授權改為政府資料開放平臺資料使用規範,若是沒有特別的說明而突然更換了授權條款,那麼資料的所有權及創作物的著作權又將歸屬於誰?
  4. 使用哪些政府資料是否要付費?在我國規費法2中明確的規定了需要付費的設施及項目,雖然有許多資料已開放在政府資料開放平台上,但仍然無法取得最即時、最新的圖資。
  5. 營業秘密問題:若是企業想要提供資料,除了平台建置與資料維護的成本外,政府或是民間要求企業所提供的資料是否涉及營業秘密而影響公司營運?
  6. 資料品質還是需要再透過程式編譯,一般民眾不易直接使用與瀏覽。

就表面上看起來,台灣的資料開放看來是十分活躍的,但很明顯的,這僅限於「政府資料」的開放,在民間的資料開放還是很難推廣的。從今年7月9日由內政部所舉辦的「內政部開放資料國際研討會」及9月24日由工業局舉辦的「Open Data跨域整合年會」裡都聽到了同樣的情況。

在7月的會議上,台下的聽眾對台上的官員提問:「若是政府鼓勵企業開放資料,那是不是由政府來提供平台給業界使用?」而台上的官員也迅速的回覆聽眾:「提供平台是可以的,但企業是否願意提供資料?就提問者所服務的單位表示是不願意的。」
在9月的會議上,台下的聽眾對台上兩位分享的業者提問是否願意開放資料?其中一位業者很明確的表示:「不會,因為可能涉及營業秘密。」

在歐美不是沒有發生推廣的困難,甚至因為使用者的惡意行為造成資訊平台必須下架關閉3。從2011年末到2014年,我的訊息來源裡就充滿了這些關鍵字:「雲端運算」、「Open Data」、「開放資料」、「APP」,到現在多了幾個關鍵字:「Big Data」和「智慧城市」。在大家還不是很清楚10朵政府雲的資訊及內容時,政府不清楚要提供什麼資料,民間也不是太清楚自己要什麼資料時,很快的,我們的政策就要朝資料共享及處理大數據的智慧城市前景邁進。

就現況看來,政府與民間之間的互信程度不夠,政府在學運之後才開始正視民間社群的力量,卻仍然趕不上民間對資料需求的品質及速度,而民眾無法信任政府無法為自己的隱私、健康、安全等把關時,要求資料共享的智慧未來其實是不存在的。最終我們也是只能等待時間或是真正與民間互動、溝通的政府出現,才有可能改變。


  1. 政府資訊公開法第 7 條、第 8 條。
  2. 規費法第8條。
  3. 醫藥品牌Benadryl為了預防過敏而建置了開放編輯的花粉熱地圖,最後因為使用者的惡意行為將標註花粉資訊的地圖小標排成惡意用字,而引發話題,最後將產品下架。資訊來源:動腦雜誌2014/5月號 第457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