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賈伯斯原來是Wi-Fi的重要推手,15年前用呼拉圈證明無線上網!” 與新的 1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賈伯斯原來是Wi-Fi的重要推手,15年前用呼拉圈證明無線上網!

Posted: 05 Oct 2014 07:26 AM PDT

賈伯斯原來是Wi-Fi的重要推手,15年前用呼拉圈證明無線上網!

現在無線上網是一件非常普及且合理的事情,但 Wi-Fi 被推廣普及的重要推手是誰呢?答案是蘋果的賈伯斯。

根據GreenPeak總裁暨創辦人Cees Links的文章,WLAN在 15 年前只是應用領域狹窄的產品,比如說POS 機、醫院或者是學校等領域,由於成本過高,幾乎沒有 PC廠商或者筆記型電腦廠商願意整合;當時間甚至有人說,該有接線的地方都有插頭接線,哪會還需要無線。

後來在與賈伯斯的會議中,賈伯斯除了聽取簡報,並提出他的需求,其中最大的挑戰是把生產網卡成本的 130美金降到 50美金;最後Apple 的 iBook 上配備了WLAN功能,並誕生 Airport 無線基地台,其中的重新設計、整合並與供應商合作以降低成本,在六個月內達成。

由於iBook 的上市,後來也促成 IBM、Sony、Compaq、HP、Dell等大廠的產品整合洽詢;Cees Links在文末結語:『如果沒有賈伯斯,今天Wi-Fi還會存在嗎?是遲早的問題,Wi-Fi總會在某一刻發生影響,但賈伯斯的個人意志力驅動了它如何被導入市場,並為蘋果產品帶來瘋狂的成功!

以下是賈伯斯在1999年於 MacWorld 的演講影片,現場在賈伯斯介紹iBook 的無線功能時歡聲雷動,點開來重溫他的舞台魅力吧!

YC創業第四課:打造產品、取得使用者

Posted: 05 Oct 2014 06:37 AM PDT

YC創業第四課:打造產品、取得使用者

YC創業課第四講請到 Homejoy(YC 育成的家政O2O創業公司)的創辦人Adora Cheung來給大家講一款產品從上線到大規模獲取用戶的過程。

成長一直是所有創業公司的痛。作為一家創業公司,首先你要找到用戶需求的痛點,其次你要找到最好的解決用戶痛點的辦法,這前兩步雖說已經很難,但至少還是可以單方努力完成的,但最後你還要想辦法讓所有的潛在用戶都知道市場上出現了你這家公司和相應的解決他們需求的產品,這點往往是最讓人發愁的。少了這臨門一腳往往就前功盡棄了。

知乎上曾經有個問題是產品沒上線前,如何吸引到第一批種子用戶?類似的問題還有產品上線後,如何吸引第一批種子用戶,吸引到第一批種子用戶後如何吸引更多用戶,等等等等。這些問題並沒有最標準的可以參照執行的答案,但我覺得有一個總的原則就是“推廣的難度和產品定位的精準度是成反比的。需求和定位越準確,推廣的難度就越低。 “我還是喜歡用大姨媽(中國的月經健康紀錄App)來舉例,這個產品的定位和名字都是非常典型的教科書式的成功,當然最後火與不火,能不能持續的火下去還是要看產品本身。

說到這裡也順便提下產品和營運或行銷的關係。好產品我覺得是會說話的,但是產品自言自語的時候不一定有人能聽到,而行銷的作用是把人拉到產品身邊來聽它說話,所以人來不來要看營運,人能不能留下或帶來更多人要看產品本身。

做投資這些日子來,最主要判斷一個案子是否可靠的原則就是看人、看市場。看人是說看整個團隊的背景、經歷、資質、能力、態度等,而看市場是說看這個市場的大小、潛力、競爭情況等。我相信所有投資人都可以在不看具體產品的情況下就通過團隊和市場做出是否要投資的簡單預判,所以說我覺得一個創業題材好的開始,是成功的四分之三。這四分之三包括的三點是:團隊如何、市場如何、團隊和市場的契合如何。而那剩下的四分之一,基本就是運氣。

之前有段時間人們討論過投資是選賽道還是選選手的問題,但這其實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好的選手都會知道好賽道的重要性。所以最理想的情況自然是選擇一個會幫你選擇好賽道的好選手。

所以說,起點和方向對於創業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試錯當然是彌補起點和方向不足的方法之一,但若一開始就相差太遠,恐怕試錯的成本也會高到近乎讓一家創業公司死亡了。這部分內容在第一講課中也有提到了很多。

回到那個知乎問題,如果一家公司是在產品雛形出來後,或甚至是產品上線後才開始去思考我的種子用戶在哪裡這種問題,那這個產品本身我敢說一定是有很多問題的。與用戶的交流應該是在產品啟動前就開始,並且貫穿整個產品開發流程的,你要不斷蒐集反饋,不斷改進產品(蒐集反饋的時候要注意不斷地問為什麼,有時候用戶的直接建議可能是不靠譜的,但背後的原因是值得研究的),在這個過程中你應該已經有了一批隨時可以變化為用戶的人,最理想的情況下,你已經和某個群體的KOL(key opinion leader)混的熟到不行。總之,如果你的定位足夠準確,你就會發現已經有一群人因為某個痛點需求而聚集在一起了,他們可能在某個論壇中,可能在某個社團中,但總之,他們就在那裡等著你了,哪怕不那麼明顯。種子用戶可能是難以取悅或難以獲得的,但卻不應該是難以尋找的,尤其是以創業公司的能力和財力來講,也應該選擇一個垂直細分的市場來切入,所以根本不應該存在需要通過電視廣告、地鐵廣告才能找到早期用戶的情況。

有很多人覺得創業是件諱莫如深的事情,只偷偷摸摸埋頭在自己的創業計劃上,不和其他人交流。這樣的結果是你的產品上線前沒有得到過很多人的反饋,並不夠成熟,用戶哪怕來了也很可能很快走掉。這對初始階段的創業公司來說是大忌,最開始來的用戶本該最可能成為你的忠實粉絲,而走掉的用戶卻是最難再回來的。

所以,從idea確定後,到建立MVP(Minimal Viable Product)開始,初期用戶的積累就已經開始了,這個積累從0開始是最難的,每一個增長都會顯得很難得,但慢慢的到10 、100、1000,這個產品就開始初具規模並且漸漸可以自我生長了。

再之後就是時候說該怎樣大規模獲取用戶了。首先,要研究清楚每個通路的不同特性和作用,每次只從一個下手,使用一段時間看是否有用,如果有用就一直做下去,這樣的話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另外,很多通路本身的規則也是一直在變化的,所以需要不斷地關注和更新策略,哪怕開始時候不那麼有效的通路,在後期也可以重新回頭再來嘗試。通路的使用效果要分別記錄和對比,比如花費的經歷、金錢、最終獲取的用戶數量、品質等等,通過非常數理統計的結果來指導推廣通路的選擇。

就課上Adora 總結,公司的增長模式包括三種。

  1. 是黏性成長,也就是增加已有用戶的使用時間、方式、場景和消費等,要達到這點就要讓你本身的產品足夠好用。
  2. 是病毒式成長,或者也可以說類似於口碑行銷,讓用戶一傳十、十傳百來為產品做廣告,這時候你的產品要做到超越用戶的期待,而且要重點強調的是配合設計好的一套推薦系統,比如積分系統、分享系統等。我一直覺得最好的營運機制應該是整合到產品本身之中的,而不該是在產品推出後再靠外力引導的。
  3. 付費的成長,通過各種廣告通路來獲取用戶,對於公司來說,這裡最重要的評估標準就是每個用戶本身對於公司的價值是否大於公司付費獲取用戶的價值。

最後,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創意,要能想到別人沒有在做的事情,要有四兩撥千斤的感覺,找到一個點之後帶動全局。Dropbox 就做出過很多經典的行銷案例,比如最早期通過影片進行病毒行銷獲取用戶,比如後來推出的學校間的分享註冊競賽活動等。

對於財力不足的創業者們來說,在大規模擴張前先專注於積累種子用戶、不斷改進產品和商業模式,之後通過融資來獲取大規模擴張本錢的路線目前看來還是最適合的道路。


本文作者為曲凱聯繫方式:kqu@yunqi.vc  杜克大學研究生畢業,曾經嘗試過管理諮詢、在36kr寫過科技稿、當過百度PM、參與過早期創業。現為投資經理@雲啟創投,關注TMT中早期投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