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YC出品的創業第一課:How to start a startup”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YC出品的創業第一課:How to start a startup

Posted: 24 Sep 2014 07:40 AM PDT

YC出品的創業第一課:How to start a startup

Sam Altman是矽谷育成中心Y Combinator的新執行長,這次他與史丹佛大學一起,開設了這門叫做CS183B的課,目的是教給所有想創業的人該如何創業,課程內容非常基礎。之所以叫CS183B,可能是因為此前有過一門類似的創業課,由Peter Thiel主講,編號為CS183

Sam 在YC 的工作就是看案子和輔導創業,本課程除了Sam 還會有各種大牌出現,比如第一講課的嘉賓是Facebook Co-founder,Dustin Moskovitz。正如Sam 所說,他發現在YC 工作時,創業者們有30% 的基礎問題都是共性的,可以被概括的,而另外70% 才是直接和案子或市場掛鉤的。而這30% 其實也是非常基礎的內容,是每個創業者都該了解的。

CS183B 這門課一共有20 講,昨天剛剛進行了第一講。如果一切順利,我會持續跟進整理這20 講的內容,並加入一些自己之前在百度做PM,在創業公司打雜,和現在做VC 的經驗、想法,供之後的創業者們參考,如果有任何建議和反饋等也歡迎郵件聯繫我。(kqu@yunqi.vc)

昨天第一講的內容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由Dustin Moskovitz 主講的“為什麼要創業”,另外一部分是由Sam 主講的“創業四元素”的其中前兩點。我們首先從為什麼要創業入手,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

Dustin 總結了三個最常見的創業原因,並且一一提供了基於現實情況的反駁,比如:

1)很多人想自己做老闆,覺得現在的老闆做的事情和方法看不過去。但事實是,創業之後,每個人都是你的老闆。你要討好你的員工,新創企業是難以承受核心員工的離開的;你要討好你的顧客,你的身家性命和未來可能都在他們手裡了;你要討好你的合夥人,要小心翼翼的處理各種矛盾和分歧;你要討好你的投資人,當然最近說資本市場泡沫的文章比較多,如果你真的靠譜,也可能是投資人要來討好你了。

2)很多人希望工作有靈活性,可以有很大的自主支配權。但事實是,創業的靈活指的是你可以靈活的把生命中的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你的計劃上。相信我,一個真正的創業者是24 小時都在工作的,就連做夢都會想該如何做好這份事業。再加上你要隨時待命,要做所有員工的榜樣,所以創業其實不只是監督手下人幹活,或去參加會議發表演說那麼簡單。

3)賺更多的錢,有更大的影響力當然是一個比較實際的理由。但是Dustin 想強調的是,在企業內部,或至少新創公司內一樣可以實現這些事情,而不只是自己去成立一家公司。而且我自身的創業經歷也讓我知道,靠創業來賺錢是不靠譜的,因為創業就是要把所有賺來的錢都再投回去,除非你能把企業做到萬人皆知,不然你自己的工資肯定還不如去大公司當個管理階級來得多。

所以,到底什麼才是創業最好、最理想的理由呢?

“The best reason is you can't not do it”——最好的理由就是你不能忍受自己不去做這件事。(Sam 補充說Feel compelled by a particular problem, and starting a company is the best way to solve it,迫切需要解決一個問題,而創立公司是最好的辦法,其實是一樣的含義,而幾乎一樣的理由我在豌豆莢創始人junyu 的一次訪談中就聽到過。)

你意識到一個問題,並且覺得自己必須要去解決它,只有這樣你才會有歸屬感、才會有激情去面對前途的困難,才能夠堅持5 年、10 年,15 年熬出一個偉大的企業。比如我自己一路走來深知教育中現存的問題,我覺得教育中的很多問題,比如讓學生們更有自主思想、更有選擇意識、對自己的人生更有規劃等都是我希望有人能夠盡快解決的,如果不解決就會有更多的孩子迷茫、後悔或受苦,也就影響了這整個社會。所以我也一直關注教育領域的創業比較多。(自己的一次創業相關嘗試也是在職業教育方面)。

所以說到底,怎麼樣才算是對的創業?我之前看到過一句話,後來就一直是我微博的簽名,那句話是說“Choose a problem to solve, not an idea to build.”(選擇一個問題去解決,而不是選擇一個點子去發展)。這也就自然的聯繫到了後面要講到的創業的四大要素。

如Sam 所說,要塑造一個偉大的公司要在以下四個方面做文章:

  • Idea(創業點子)
  • Product(產品)
  • Team(團隊)
  • Execution(執行)

也就是說,一個傑出的點子,被一個傑出的團隊,很完美的執行,就會變成一個偉大的產品,並塑造一個偉大的公司。很多VC 投資的時候其實看的也是這些東西,比如是否是一個足夠大的好市場(點子是否夠好),是否是一個適合的很好地團隊(執行力如何等)。

Sam 今天詳細講了前兩部分Idea 和Product,剩下的Team 和Execution 會在下節課講。所以我們今天也只看對於創業者來說這最為開始的兩點,創業點子和產品。

一)Idea

最近流行的一種說法是idea doesn't matter,而且自從精實創業這本書紅了以後,有一個詞也跟著火了起來,那就是pivot,這個詞的意思就是不斷地變換方向,找到適合的市場等。但是,pivot 這個詞被用的太爛了,現在基本上任何不成功都可以被說成是一次pivot,很多人也鼓勵大家先開始再說,遇到困難不怕,就pivot 就好了嘛,但事實上根據Sam 在YC 的觀察,絕大多數成功的公司都是一開始就有很好地立足點和idea 的。

雖然說任何有創業經驗的人都會知道,整個團隊一開始做的東西和最後成型的東西一定是非常不一樣的,但是大方向其實是可以把握住的。

另外,在想idea 的時候不能只想產品,還要考慮很多別的因素,比如市場的大小和成長空間,公司的發展戰略,未來的成長壁壘等。做VC 以來我一個比較大的感受就是,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好的人才,有一個好的team,請一定要選擇一個足夠大的市場來發揮,不然就是對資源的浪費。在一個大的市場內,如果你能佔有5% 左右的市場容量,可能你已經很成功,並且未來還充滿了可能性,但在一個小的市場內,哪怕你已經佔有了80% 的市場容量,也不太會有人看好你的發展。馬雲和他的18 將如果最開始的時候選擇的不是電商,​​而是舉例說是某一種特定疾病人群服務,那麼哪怕他們做的再成功,也不會有現在的聲勢,而Sam 給我們的建議是,要選擇一個垂直的小市場。等等,這不是和剛開始說的矛盾嗎?其實不然,Sam 是說要選擇一個有前景的可以快速復制並擴張的小市場。對於一個發展很快的小市場(公司和市場一起發展,就像電商領域的阿里巴巴),和一個發展很慢的大市場來說,前者是最適合創業的,也是最受YC 青睞的。

小市場的特點是,很多好的點子一開始聽上去都很可笑或無聊,比如給所有網友做一個搜尋引擎,可以讓大家搜尋網上的所有資料?比如做一個只針對學生的社群,讓大家在網路上放自己的照片和動態?哪怕Google 和Facebook 已經這麼成功,我們回頭去想他們最原始的樣子還是會覺得有些難以置信。

所以,想創業idea 的時候要有長遠的視角,要有vision,要能看到市場在之後幾年的變化。另外,還有一些要考慮的問題,比如說Why now?為什麼這個東西沒有在一兩年前就被做出來?為什麼一、兩年後再做這個東西就晚了?等等。

最後,一個好的點子最好是一個全新的東西,而不是對已有東西的改進,比如很多人說我要做寵物領域的airbnb、我要做白領領域的airbnb、我要做高端商務領域的airbnb 等等,根據Sam 的經驗,這樣的東西大多時候會失敗。

總結一下,最好的點子是從自身出發的,最好是起始於一個非常簡單的小眾需求,並且是可以被非常簡單的形容、理解和複製擴張的產品。

如果你想創業,那有兩件事是你現在就要開始做的:

1)想好的點子(如何想?下下節課Paul Graham會來告訴大家) 2)找合夥人(不斷地出門去和人聊天吧少年!合夥人和人生伴侶幾乎一樣難找。)

二)Product

Sam 把專利、售後服務等任何和產品和顧客體驗相關的東西都歸為“產品”這個定義內。因為對於顧客來說,產品本來就是一個package,是整個交易行為。

他認為,產品應該做成是被少數人特別熱愛和死忠的,而不是做成被大多數人感覺有些喜歡的。因為前者做好了是更容易擴張到全部人群的,而後者則比較容易不溫不火。而要死不死的狀態其實是創業者們最害怕的。

他還告訴我們要和顧客不斷地交流,他們會告訴你怎麼做一個他們願意使用、願意推薦給別人、或願意付費的產品,要根據他們的建議不斷修改產品,形成一整個流程的生態圈。

另外,很少有創業公司是死於同行競爭的,一般的死法都是沒有做出最解決顧客需求的產品。我個人曾經有個想法,就是如果你做的是一個自己願意推薦給最好的朋友和親人購買的東西,如果你恨不得自己花錢買自己的產品或服務給好朋友和親人用,那這個產品一定在某種程度和意義上是個非常好的產品,是個解決真實需求的產品。如果這個產品你在推薦給父母和好朋友使用的時候會有一絲猶豫和顧慮,那你就要好好想想自己的產品是否真正拿得出手了。

最後Sam 也分享了一些衡量公司成長的指標,比如:

  • 總註冊數
  • 活躍用戶數
  • 活躍級別
  • 用戶留存率
  • 收入
  • Net Promoter Score.

其中Net Promoter Score(NPS)是個比較新鮮的定義,​​翻譯成中文是淨推薦值。如果所有人都勸大家不要使用這個產品,那麼這個指數就是-100,如果所有人都在自發推薦這個產品,那麼這個指數就是+100。

最後,本期課程上推薦的讀物是:

  •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 由零到一 (Zero to One,十月初中文版上市)
  • Facebook臉書效應 (The Facebook Effect)
  • The 15 Commitments of Conscious Leadership
  • The Tao of Leadership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下次課將要討論的內容是創業四元素的剩下兩點,Team和Execution,歡 ​​迎持續關注。課程的詳細資料和地址在這裡官方的Facebook社團。最後介紹下自己,我叫曲凱, 杜克大學研究生畢業, 曾經做過管理諮詢、在36kr 寫過科技稿、當過百度PM、參與過早期創業, 現在雲啟創投任職投資經理, 聯繫郵箱:kqu@yunqi.vc

Quip:可取代電子郵件與共享、協作文件的辦公室利器!

Posted: 23 Sep 2014 09:36 PM PDT

Quip:可取代電子郵件與共享、協作文件的辦公室利器!

是否與公司中的工作夥伴習慣使用公司的公檔分享檔案呢?不在公司時,是否很傷腦筋,而過去以往利用網路或遠端連線,需要討論修改文件的模式可能是:多方通話、開會討論、寄出會議記錄、文件修改撰寫、知會開會成員,冗長的一來一往不僅浪費時間成本,沒效率更有可能誤解對方意思造成落差,再陷入無限循環的修改海中,前 Facebook 技術長 Bret Taylor 和前 Google 員工 Kevin Gibbs 就想到這樣的創新點子,可以快速解決這樣問題,開發合作出創新產品——Quip,目的就是要改變過去傳統大家對分享文件與編輯文件的經驗,更開發出 app 版本,可同時支援多人線上修改文件檔案,現在,只要手機平板帶著,整個城市都是你的辦公室了!

Quip 的使用可用於個人一般使用或是公司企業組織使用,一開始在界面上輸入你的申請 mail 即可開始登錄註冊,接下來即可開始建立屬於你或是公司的專屬群組,界面上走清晰簡潔路線,裡頭的三個按鈕分別可以設定檔案類型、插入圖片、附件表格等功能,邀請成員加入後即可以開始進行溝通與編輯文件分享,創辦人 Bret Taylor 表示,在過去智慧型手機與平板改變了人類許多使用習慣,但對於文件處理編輯與分享上卻還是停留在幾十年前的水準,相關應用程式與界面更是沒有太大的進步與區別,因此,他們以「分享」為目標宗旨創辦了 Quip 這樣的一項產品,希望可以幫助人們快速分享編輯文字與文件,工作更有效率。


創辦人除了 Taylor 以外,另位曾待過 Google 的 Kevin Gibbs 表示,這是他從以往待在 google 時期所激發出的靈感與點子,雖然大家相當依賴 Gmail 書信作文件上的溝通,使用 Quip 就可取代一來一往的繁複書信往來,加上更新的版本功能,更是相當便利讓工作上更有效率。


▲ Bret Tayler

Quip 自 2013 年夏天成立後,更在 2014 年 5 月發表 2.0 升級版本,可以更快速地使用公開連結分享給大家文件檔案,即使沒有下載 app 也可以方便快速使用與查看,與提供了新的進階版本的搜尋功能與「Pin」的圖釘式標註功能,創辦人說,我們相信只會有越來越多人使用 Quip,它可以讓企業組織效率越來越上昇,這是我們堅信的!

目前 Quip 已獲得 1,500 百萬美元投資,投資者包含 Benchmark、Yuri Milner、Peter Fenton、Marc Benioff 和 Greylock Partners。

勝任內容行銷,你應具備的五種心態

Posted: 23 Sep 2014 08:22 PM PDT

勝任內容行銷,你應具備的五種心態

您的內容能否有效被讀者「聽見」?photo credit: Jonathan Powell

您會怎麼解釋內容行銷?什麼是內容,而什麼又是行銷?前 IBM 行銷與溝通實驗室總監 Ethan McCarty 說,內容的任務是「告知」而行銷的作用是是「說服」(content informs; marketing convinces),要恰如其分的融合這兩種概念,並不簡單。但這也不代表你得重整行銷團隊,招募新兵才能打造內容行銷。

但是的確,比起過往總是直接強調「商品多好、折扣多低」的方式,「細水長流做內容」的確需要建立不同的心態與技能。Ethan McCarty 在《衛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認為行銷人員應當培養五種特質,方能勝任這世代不可或缺的「內容」好手。Ethan McCarty 指出,「內容」思維不止侷限於頭銜掛有「內容」的人員,而應橫跨整個公關行銷團隊。

培養「快速失敗」的實驗精神

Ethan McCarty 認為,內容行銷人員應該產生具有實驗性與創新性的點子,能夠快速執行,並且不需太高成本。這就像是網路新創環境非常流行的「快速失敗」且反覆嘗試的精神,內容行銷人員需要不斷試驗新的方式、策略、模式、語言。流行語彙以及人們消化數位資訊的習慣千變萬化,內容行銷人員的挑戰便是持續的琢磨想法與形式。數據推動明確的決策,實驗則是以數據驅策行動的黃金機會。

角色扮演:讀者,以及搜尋引擎

內容行銷之難,其中一個很大的挑戰在於必須考量兩種不同的對象:一是人類,另外一個則是搜尋引擎。雖然最終我們的內容都是要給人看的,但在消費者做出決策的過程中,搜尋引擎可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他們準備進一步探索以及進入評估購買階段的時刻。

隨著搜尋引擎持續進化,它們在分析內容相關性時,表現得愈來愈「人性化」。行銷人員一方面應該針對搜尋引擎優化內容的設計與結構,另一方面仍應保持內容的自然與人性,能夠引起讀者共鳴。記得,「人」永遠擺在首位。

宛如記者的好奇心

內容行銷者與記者有個非常相似的地方,兩者的任務都是傳播資訊以及想法(idea)。分享實用而且有趣的資訊是實踐內容行銷的基石,培養自己的記者思維:思考你要寫的「故事」是什麼,它能夠為讀者帶來什麼影響?

掌握社群媒體脈動

掌握最新趨勢是行銷人員不可或缺的職責,而社群平台就提供了傾聽客戶、獲取熱門主題的環境。密切注意產業中相關品牌最夯的內容,有助於行銷團隊創造能與消費者產生共鳴的內容,並且預測他們的需求,從而達到建立雙向溝通的目標,有效加強品牌忠誠。當然,社群平台同時也是分享、擴散與討論品牌內容的地方,拉長內容的壽命,而且創造討論與辯論的空間,提高品牌被看見的機會。

激勵使用者,促成 CTA

實用、可靠、具有互動性的內容,是推動「行為召喚(call to action,下稱 CTA)」很有力的催化劑。謹慎地植入 CTA,並且確保它們既容易達成,也符合自己的商業目標。決定要運用哪種 CTA 時,務必以數據與回饋為重要的參考指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