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Peter Thiel:科技從 1970 年開始就止步不前” 與新的 1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Peter Thiel:科技從 1970 年開始就止步不前

Posted: 22 Sep 2014 01:32 AM PDT

Peter Thiel:科技從 1970 年開始就止步不前

本文轉自《雷鋒網》〈Peter Thiel:科技從 1970 年開始就止步不前〉。

Peter Thiel 在科技圈內的成就斐然,他與 Elon Musk、Max Levchin 共同創立了 PayPal,還作為投資人,投資了一系列知名企業,如 Facebook、LinkedIn、Tesla。但是他認為,過去的幾十年裡,科技產業其實是一灘死水,毫無進步。

根據 Thiel 的觀點,電腦和網路的發展並沒有顯著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在他的新書《Zero to One》中,Thiel 提醒創業者傳統的商業智慧正在阻礙進步,也讓很多領域無法取得重大突破,比如能源和健康醫療,科技並沒有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雖然 Thiel 在科技如何突破這個問題,沒有具體的答案,但他還是給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近日,MIT Technology Review 雜誌對對他進行了採訪。

在你的書中,有一點十分引人注意,你說從 1970 年開始,我們就沒有取得過什麼重要的科技進步,那麼電腦訊息處理技術呢,沒有進步嗎?

電腦和網路的進步讓通訊產業有所收益,提升了銷量。但是另一方面,從上世紀 70 年代開始,很多工程領域毫無突破,包括核工程,航空航天,化學工程,材料工程,甚至還有電子工程。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之中,過去幾十年內我們錯過了很多機會。我不認為人們身處在一個科技快速進步的時代。

你的創投公司 Founder's Fund 評價 Twitter 說:「我們想要飛行汽車,不想要 140 個字元」。難道 iPhone 和線上社群網站沒有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嗎?

改善了一些,但是還遠遠不夠。我們那麼說,並不是批評 Twitter,而且我認為他們最終肯定可以獲利。但是即便在某種程度上,Twitter 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它並不足以把我們帶到更高級的文明層次上去。

那麼,哪種技術可以做到這一點呢?

實際上,很多領域都可能實現巨大創新。比如我們可以找到治療癌症或阿滋海默症的方法,對於如何讓人們長壽,我非常感興趣。利用訊息技術,可以改善人體營養​​,並通過行動裝置技術給人們提供最及時的回饋。我還覺得,可能會有某種藥物,或是利用某些方法,能讓器官變年輕,讓人類返老還童。此外,我覺得在核能技術上至少能改進十倍,我們的核反應堆需要利用小型化技術開發出更小的殼結構,而且核​​燃料處理和再加工技術也正在探索之中。

在開發這些技術上面,你們做了些什麼?

2008 年,我們投資了 SpaceX,它是一家私人火箭公司,為 NASA 承擔了一些發射工作。他們前兩艘火箭發射失敗了,但第三次發射獲得了成功。我們還投資了一些生物科技公司,也正在關注醫療設備領域。這些領域往往需要很多年才能得到回報,因此不少投資人並不願意進行投資,但是我認為,相比於訊息技術,在未來幾十年內這些領域的創新更令人期待。我們有三分之二的投資都在這些領域裡面。

你認為哪些公司做的還不錯?

Tesla 是個很有趣的例子。他們的汽車上大部分零件都沒有什麼突破,但有能力把它們整合起來。通常而言,我們很害怕這樣過於複雜的操作問題。

而對於大企業來說,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就是 Google。我們知道,大企業內部總是會遇到官僚主義,而且要完成每季的獲利任務。不過 Google 比其他大企業做的好多了,我們看到他們在自動駕駛汽車上的創新取得了重大進展,如果可以實現,那將是極具革命性的。

矽谷似乎並沒有以科技突破為目標,他們更青睞於「精實創業」的理念,也就是說,你需要從小做起,然後用更低的成本打敗現有產品。

通常,優秀的公司都具有支持長期發展的核心願景,但是在矽谷似乎大多數新創公司並不是這樣。如果仔細算的話,當蘋果推出第一款電腦的時候,他們不算是一家精實新創公司。如果你無法大膽前進,那麼只能循序漸進。而這恰恰也是 Elon Musk 如此鼓舞人心的原因所在, Tesla 和 SpaceX,都是科技巨大飛躍的代表。

那些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科技企業,仍然可以採取大膽的戰略嗎?許多大型電腦公司都是比較謹慎的。

你可以看看微軟、甲骨文還有惠普,這些公司其實就是認為技術不會發生革新,只要沒有改變,他們就能繼續保持獲利。微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算是一家科技公司,而在近十年,如果你還投資這家公司,其實就是打賭我們的世界根本不會發生任何變化。製藥公司也打賭創新不會發生,因為絕大多數製藥公司只想找到延長患者生命的方法,打擊小公司。所有大企業,他們其實都是從科技公司起家的,但是到最後,卻都變成了「反科技」公司。世界能否改變,可能不因公司而異。但是如果事實證明那些「反科技」公司的投資是正確的,對於我們的社會進步其實是百害而無一利。

你認為阿波羅計劃,高速公路系統,以及曼哈頓工程都是重大的技術飛躍,而且還認為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專案。但是那些都是政府專案,美國政府應該投資這些專案嗎?

有種觀點認為,如果政府投資了某個專案,那麼可能其中就沒有什麼利潤了,因為政府專案通常是考慮公眾利益的。但是如今掌控美國政府的都是律師,而不是科學家和工程師,也就是說,政府官員其實非常不適合評估這種類型的專案。舉個例子,如果沒有政府參與,那麼你可能在美國就無法重新啟動核能專案。如果政府不認可複雜的專案協作和規劃,那麼核能產業就無法重新振興,甚至都不可能重新啟動。

在新的經濟體中,比如中國,是否有可能保持對科技創新的信念?

我認為在中期內,中國還是會「複製」發達國家。這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也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方式,但我們很少問一個問題,即如何發展發達國家?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就是技術突破。

你的一些觀點和某些經濟學家很相似,比如 Robert Gordon 就表示經濟成長和科技進步已經停止,因為新技術並沒有帶來產業革命,你同意這種觀點嗎?

我在某些方面上贊同 Robert Gordon,也在某些方面上贊同 Ray Kurzweil(Google 負責人工智能的技術總監)。我沒有 Gordon 那麼悲觀,因為我在訊息技術上看到了很多進步,但是我也沒有 Kurzweil 那麼樂觀,在他的新書《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中提到,革新力量即將到來,但是我認為產業革命還要依靠文化的培育。

有時我會很沮喪,因為技術進步的確非常緩慢;但同時我也很樂觀,因為我認為,未來會變得越來越好。

via MIT Technology Review

不可不知!中國數位音樂平台的五大趨勢!

Posted: 22 Sep 2014 01:04 AM PDT

不可不知!中國數位音樂平台的五大趨勢!

數位音樂在當前的中國,是僅次於即時通訊和網頁搜尋,排名第三的網路服務,各家數位平台無不使盡全力、推陳出新,期望在這塊大餅上,搶得最大佔比。繼近日海蝶音樂總裁劉鑫、北京大石版權梁淑美,來台說明中國的市場概況後,Packer 特別為大家整理5項趨勢焦點,想了解劇烈變動的數位音樂市場,絕對不能錯過。

中國主要數位音樂服務比較

1. 付費概念進入市場

受到行動網路與智慧型手機普及的影響,中國的數位音樂市場規模自 2011 年開始了爆發性的成長。截至 2013 年底為止,市場收入已累計超過 74.1 億人民幣,足足擴增了三倍。在版權唱片公司與平台端的和解推動下,中國的數位音樂正式邁出合法付費的步伐,多家平台開始向聽慣免費音樂的用戶推廣付費內容:只需每月花費 5-10 元人民幣購買增值服務,就能享受到更高質量的音頻、過濾廣告、贈票、享有 VIP 特權…等等,其中以 QQ 音樂的「綠鑽」付費會員為業內成功典型。

雖然版權與付費觀念尚在起步階段,各家仍多採免費與付費並行的模式,實際的獲益尚不足道,但至少對中國這個龐大的盜版市場來說,已經稍稍向前邁進一步。

QQ 音樂是由騰訊所推出的服務,月活躍用戶超過 2 億,「綠鑽」的付費會員制度為業內典型。


▲ 由騰訊集團推出的 QQ 音樂,其後黏著數億的即時通訊用戶。典型的付費升級制度-「綠鑽」提供會員許多額外的特權與贈禮。

2. 手機端才是主力戰場

中國目前使用無線網路的人口約有 5 億,手機音樂用戶從 2012 年的 9,000 多萬暴增至 2.91 億,成長率超過 200%。據中國 IT 研究中心(CNIT)的統計,至 2014 年 Q2 的手機音樂 app 用戶,有七成由四家巨頭所囊括,其中酷狗去年以累計近 6 億的 Android 下載傲視行動領域,其他包括:天天動聽、QQ 音樂、酷我音樂、多米音樂,以及百度音樂,一共有六家音樂應用的下載次數皆達億級。

報導估計 2014 年中國的手機音樂 app 用戶,成長率仍會超過 100%,諸如百度、網易雲、蝦米音樂(阿里巴巴旗下)等集團企業在這一兩年紛紛大舉進軍行動音樂市場,勢必造成相對中小規模業者不小威脅。


▲ 2014 Q2 中國手機音樂 app 累計市佔率。

3. 原創音樂成為新商機

提供 P2P 下載的蝦米音樂,在2012 年由阿里巴巴集團收購後,著眼獨立音樂市場,結合商務經驗推出「音樂人平台」洗刷侵權非議,讓音樂人可以直接面對用戶,從視聽販售(實體、數位)到週邊展銷(如演唱會門票),都可以在平台上進行,所得收入則實歸音樂人所有,服務方式類似淘寶。2014 年蝦米發行首張網路唱片《尋光集》,收錄包括熱門樂隊「逃跑計畫」、金曲獎新人李榮浩、台灣的新生代創作人邱比…等獨立音樂人作品,並推出延伸企劃,投資唱片製作、籌畫巡演,企圖擴展從線上到線下、一條龍經紀的營銷模式。

中國移動的咪咕音樂也宣稱已簽約千名素人歌手,目前正有系統地培訓他們跑校園、擔任DJ、上節目等演藝活動。


▲ 2014 蝦米音樂推出《尋光集》,號稱中國第一張網路唱片。

4. 巨頭競購獨家內容

隨著音樂平台競爭激烈,騰訊(QQ 音樂)、百度(百度音樂)、阿里巴巴(蝦米、天天動聽)等大集團皆大力爭取獨家內容,有些開始自製影音節目,有些則與唱片公司或電視節目結盟,例如:蝦米與天天動聽取得知名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獨家合作、百度與韓國 SM 娛樂策略聯盟,獲獨家視頻授權。

內容戰宣告白熱化,版權之爭自然也更是浮上檯面。騰訊旗下的 QQ 今年一月率先開火,聯手華研國際、相信音樂、杰威爾音樂、美妙音樂、華誼兄弟,與樂華圓娛等多家唱片公司組成的「數字音樂維權聯盟」,控訴其他業者侵犯歌手獨家播映權,索賠千萬。


▲ 百度與韓國 SM 娛樂策略合作,獲獨家視頻授權。(百度新聞

5. 線上直播新流行

儘管內容大戰打得火熱,透過廣告與加值的收益仍然有限。在線音樂市場的主要收益其實反映在直播演藝相關服務(占比 84%)。台灣的使用者或許較不熟悉,諸如 YY、9158,和唱吧等平台,提供素人和歌手作線上直播演出,其延伸的虛擬禮品等服務產值,高達 36.7 億人民幣。

於是酷狗推出了在線演藝平台酷狗繁星網,騰訊投資了呱呱視頻,另外像是酷我、天天動聽等中國一線的數位音樂服務,皆投入線上演藝市場的開拓,可以說是遍地開花。


▲ 知名網路直播歌手「毒藥」擁有忠實粉絲。(圖片來源:毒藥粉絲頁

參考資料:中國文化部、中國 IT 研究中心、IFPI 數位音樂報告、動點科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