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插畫家 Cherng:50 萬粉絲擁護,24 歲小子案子接不完”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插畫家 Cherng:50 萬粉絲擁護,24 歲小子案子接不完

Posted: 09 Sep 2014 03:12 AM PDT

插畫家 Cherng:50 萬粉絲擁護,24 歲小子案子接不完

原文刊載於 Cheers 雜誌 164 期,作者:蔡茹涵。Inside 獲 Cheers 雜誌授權轉載

如果你習慣天天逛 Facebook、關注圖文插畫或熱中購買 LINE 貼圖,那麼,你一定看過 Cherng(本名楊承霖)的作品──黑白色調、簡單線條,一隻斜睨著眼睛的馬來貘,再加上幾句犀利又幽默的點評。短短 2 年間,這個 24 歲的大男生,已在台灣插畫界引起旋風。

Cherng 接過麥當勞、碧兒泉、Lee 牛仔褲、賓士汽車等近 50 間知名企業廣告,與「插畫天后」彎彎同時為台灣最早受邀登上 LINE 官方付費貼圖的插畫家。今年 3 月,他為大同 3C 設計的一系列「馬來貘潮家電」,不僅創下 1 小時賣完 1,000 個電鍋的驚人紀錄,甚至衍生出史無前例的「電鍋簽名會」。長達 2 小時,抱著電鍋等待簽名的人龍,絡繹不絕。

為什麼一個剛出社會的小夥子,就能擁有這樣的品牌魅力與號召力?

Cherng 笑得有些靦腆,「其實,我的起點就是大四那年開始經營的粉絲專頁,一開始想法很簡單,就只是把作品做個紀錄而已。」沒想到,他獨樹一幟的畫風與幽默感,很快引起矚目,畢業前夕已有數十間廠商捧著合約上門。Cherng 也因此沒有找過工作,他為自己創造了工作。

擔任專職插畫家,卻戲稱自己「無時無刻都在看 Facebook、收信、傳 LINE」,他的工作心法是什麼?

「每個數位平台的功能不一樣,得分清楚。」Cherng 舉例,他將使用 Facebook 的目的設定為經營個人品牌,LINE 則以私下溝通為主,而他還有另一個常用的影像社群軟體 Instagram,則拿來記錄生活瑣事和靈感。

大學時代,Cherng 讀的是銘傳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系,作業繁重加上從小熱中畫畫,他經常上網找創意,因此累積不少壓箱寶。中文網站如「ㄇㄞ. 點子」、海外設計師網站如「FFFFOUND!」等等,內容千奇百怪,都是他固定瀏覽多年的網頁。

好點子哪裡來?Instagram 貼標籤,找圖像、做宣傳都好用

「一年多前我開始玩 Instagram,馬上一頭栽進去,有時候比 Facebook 還認真,」Cherng 笑道。

在 Facebook 旗下擁有全球 2 億用戶的 Instagram,會吸引 Cherng 的理由,最初是使用介面偏向圖像思考,上傳照片沒有負擔。但隨著操作日漸熟悉,他發現 Instagram 除了可拿來記錄生活、社交,更是一個隨時都在更新的「全球圖片資料庫」。

例如,假設想搜尋復古風圖片,只要將搜尋目標由「用戶」改成「標籤(Hashtags)」,再輸入關鍵字「vintage」或「復古」,就會出現被其他用戶標為「#vintage」或「#復古」的圖片。找到喜歡的圖片之後,也可再連結到上傳者的個人頁面,欣賞他的其他收藏。

「一開始,我覺得標籤功能和在 Google 打關鍵字差不多,」Cherng 解釋,「但隨著我的頁面愈來愈多人追蹤(編按:4 月底約有 15 萬名追蹤者),我開始發現,Instagram 還可以同時用於行銷、宣傳和找靈感!」

一舉三得的背後,他其實只多做了一個動作──在上傳照片前,加上「#cherng」標籤,就像標上名字。原本只是好玩,但隨著追蹤人數增加,許多網友也自動幫他加上標籤。現在搜尋「cherng」,已有近 5,000 張圖片,絕大多數都出自網友之手。內容包括動物園的馬來貘、大同電鍋開箱紀錄、馬來貘周邊商品等等。五花八門的內容,成了刺激 Cherng 發想的最好來源,等於是各國網友一起幫他蒐集靈感,開發點子。

個人品牌怎麼塑造?Facebook 發聲表態,無論時事或廣告都「好看」

嶄露頭角至今,Cherng 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已擁有約 50 萬名粉絲,每篇貼文(不含廣告文)平均「讚」數都有 3 萬起跳。具備高人氣、創意與幽默感,讓他成為不少廣告商的新寵兒。

自稱並非以細膩畫風取勝的 Cherng 坦言,也曾遭遇過「你畫得那麼醜,怎麼會紅?」的質疑。「我想,應該是我的想法能讓人有共鳴吧。」Cherng 說。

事實上,細數他粉絲專頁幾次「人數爆衝」的時間點,都是在貼出呼應時事、切合當下氛圍的作品後,才引發大量同好紛紛追蹤。

「最近爆衝最明顯的一次,是學生攻佔行政院隔天,我畫了一張『大家不要再寄太陽餅給我了!我在乎的是屏東的蛋糕啊!』」Cherng 說。那張插畫的讚數高達 8.1 萬,被分享了 3,500 次,幾乎是平常的 3 倍。

為什麼「時事」如此關鍵?Cherng 觀察,Facebook 是一個即時性、新聞性極強的平台,建立個人品牌時,勢必得了解:「第一,大家正在關心什麼事;第二,適時展現自己的聲音。」也因此,從多元成家、圓仔熱潮到太陽花學運,Cherng 始終不忘以他獨特的幽默感,用插畫與社會氛圍對話。

而隨知名度逐漸打開,如何維繫與廣告主的關係,不讓商業氣息過度渲染,引起粉絲反感,往往是管理粉絲專頁最矛盾的課題之一。

Cherng 認為,粉絲排斥廣告的理由,除了目的性,更在於它多半不夠有趣。所以,「與其花心思藏東藏西,不如反過來要求自己,連廣告文都要很好看!」

以去年 5 月的一張碧兒泉洗面乳廣告為例。起初,廣告主就設定好故事,希望他以四格漫畫的方式呈現:一位老人在超市意外遭逢搶劫,靠著拿起洗面乳衝進廁所,洗臉後變身超人,將搶匪繩之以法。

「這故事沒什麼不對,但是我覺得少了點驚喜,」Cherng 說。他索性向客戶提案,保留四格漫畫,但把所有對話框挖空,讓網友自由創作,之後再公布解答。一週後,不僅有近 200 名網友留言「填空」,更累積了 7,000 多個讚,炒熱議題。

「我始終認為,和客戶的關係應該對等,不是對方點些什麼菜,就要無條件出什麼菜,」Cherng 強調,身為自己「個人品牌」的經營者,對平台的操作、對粉絲喜好的熟悉,都要有自信和堅持。

透過這些工具,Cherng 為自己打造出獨一無二的資產和舞台,難怪在他臉上絲毫不見初出社會的青澀迷惘,倒是有著口袋滿滿的人氣!

SOHO 這樣玩 Facebook

  1. 交錯使用各種媒材 所有 SOHO 族或藝術工作者,一定都有自己最擅長的某種「媒材」,如文字、畫作、攝影等。但若平台上只有固定形式的作品,粉絲難免疲乏,不妨適度調整比例。
  2. 偶爾「先自娛,後娛人」 當廣告邀約不斷增加,如何在「商業獲利」與「保持初衷」兩端保持平衡?Cherng 建議,偶爾跳出廣告或廠商給的框架,自行發想「沒有目的性」的創作,反而更有助於激發思考、重拾熱情。

 

2014 亞洲人才創新論壇

全球最大社群 Facebook 突破 12 億人,中國最大通信軟體微信 WeChat 擁有 6 億用戶,發跡韓國的 Line,三年內累積 4 億人…

全球社群時代來臨,「動手寫」比「開口說」更重要,無論個人溝通、組織連結、企業管理、品牌行銷,都面臨轉折與挑戰。

9 月 30 日,《Cheers》雜誌即將舉辦年度盛會「亞洲人才創新論壇」,以「社群世代‧創新溝通」為主軸,探討從溝通、品牌、管理、行銷乃至於人才等精采議題。包括 Facebook、Yahoo、騰訊、LINE、奧美等頂尖網路及社群媒體,都將提出最新的關鍵趨勢報告。現在購票享早鳥優惠,請點次購票 (購票包含:《Cheers》雜誌一年 12 期 +《天下》雜誌一年 25 期 + 會後授權之論壇學習資源)

論壇官網:asia.cheers.com.tw/2014/

Uber 開進台北一年,下一步瞄準台中、高雄

Posted: 09 Sep 2014 01:20 AM PDT

Uber 開進台北一年,下一步瞄準台中、高雄

Uber 台灣區總經理顧立楷

去年 Inside 率先報導手機叫車服務 Uber 正式進入台灣,想必這一年來,大家對這股攪亂計程車產業一池春水的「小黑」炫風,已經耳熟能詳。上週五 Uber 台灣區總經理顧立楷與我們分享 Uber 開入台灣一年的進展,他表示,台北每月搭車人數成長率達到 30%-35%,第一年總叫車次數甚至比發源地舊金山還多,成績算是相當亮眼。目前已計劃拓點台中、高雄,亦從高檔轎車 Uber BLACK 開始上路,不過並未透露確切時間。

當務之急:縮短候車時間

今年五月 Uber 平價版 UberX(菁英優步)上路,大大打開 Uber 的知名度,加上國內外計程車大舉抗爭,新聞不斷,反而炒熱這個「創新」服務,台灣使用者穩步成長。不過顧立楷表示,台北大眾交通相當便利、小黃滿街跑,因此跟其他國家比較,台灣人對於等待時間相對敏感,目前台北「市區」的候車時數從剛開始的 10 分鐘縮短到 7 分鐘。不過距市區較遠的地方,比如 Inside 所處的內湖,有時還是得等上 20 分鐘。顧立楷說,他們正持續與更多租賃車行洽談,希望有更多駕駛加入,目標是讓人人 5 分鐘內有車坐。

另外,讀者搭乘 Uber 時或許也曾遇過 Uber 著名的「動態定價」,在尖峰時刻費用飆升到本來的兩倍,顧立楷說,動態定價並非人工設定,而是基於系統偵測使用者用車狀況自動調整。全球平均遇上動態定價的比例為 5%,台灣則是 1-2%。

司機光靠 Uber 收入,就足以買鑽戒、付學費

其實全球 Uber 都在搶司機,即使是發展最為成熟的舊金山也仍持續招募中,先前在美國與競爭者 Lyft 的司機爭奪戰就鬧得沸沸揚揚。Uber 在台灣與租賃車行合作,給予有執業牌照的駕駛在閒置時間賺點外快。顧立楷強調,Uber 相當重視與司機達成雙方互惠的理想,比如有人光靠 Uber 收入就足以支付孩子學費或買顆結婚鑽戒。他也自數據中觀察到,有 20%-30% 的合作駕駛幾乎「全職」(每天八小時「上線」)跑 Uber,也不乏乾脆自己買車加入車行,「跳槽」到 Uber 的計程車運將。

駕駛、乘客互評機制,確保服務品質

為了確保服務品質,Uber 藉由使用者評分機制「篩選」司機,滿分 5 分,目前所有駕駛平均星等達 4.7 分。如果遭遇嚴重客訴或是評分在某個標準以下,Uber 便會召回司機「再教育」,如果情況依然沒有改善,就會中止合作。有經驗的讀者也許已知道,作為乘客,司機同樣有權評分,假如「太過分」,也會被 Uber 停權,無法繼續搭乘黑頭車。

Uber 記載路線,乘客可依此判斷司機是否有繞路的狀況

顧立楷表示,曾有一名駕駛態度良好、服務得宜,分數卻不及格,細究之下才發現他「常常忘記按 app 中的『行程結束』」,導致乘客費用劇增因而投訴。這也突顯年齡較大的駕駛與新科技之間仍存有「代溝」,所幸經過再次訓練,已經解決。不過相較計程車蓄意「繞路」乘客通常只能認哉,Uber 會記錄詳細路線,如有問題使用者可以據此申訴,多少還是比較有保障。

由於仍需吸引更多司機加入 Uber,而且說服司機留在 Uber,目前 Uber 除了車資與司機拆帳,每趟也補貼數百元不等的金額,這些預算可算作行銷投入,隨著未來乘車人數漸增,並且考量車輛數量以及司機收入,將會取消補貼。

未來計劃:拓點中南部、增加 SUV 休旅車、開放 API

Uber 在台灣未來一年的主要計劃,除了將服務延伸至台中、高雄,科技人口眾多的新竹亦在考慮範圍之內,也已開始與台灣本土網路服務商談 API 合作的事宜。八月下旬 Uber 正式宣布開放 API,第三方開發者可以傳送搭車地點、目的地、取得預計到達時間、過去的搭乘歷史等資訊。未來可以預期「含有地圖」的 app,包括餐飲、旅館、航空等都會看到 Uber 的蹤跡。

現在 Uber 台灣有 UberBlack(尊榮優步,雙 B 轎車)、UberX(菁英優步,油電混合車)兩種產品,多為一般客車,不過也有幾台休旅車。鑑於消費者需求,未來也將獨立推出休旅車的選項,方便全家或朋友集體出遊。

開進全球 200 多座城市

Uber 2009 年發跡於舊金山,被網路女王 Mary Meeker 稱作「計程車產業顛覆者」,發展迅猛而且相當高調,現在已經拓展到全球 200 多座城市,全亞洲占了 30 幾個,亞洲表現最為耀眼的城市包括國際商務發達的新加坡、計程車素質有待加強的上海、環境相對危險的印度,條件背景大異其趣,但都造就 Uber 的成功。而儘管 Uber 在許多城市都面臨碰撞法律的問題、並發生計程車司機大規模反抗的事件,但目前為止「還沒退出任何一座城市」,只有某些爭議服務被封殺

而各國計程車面對 Uber 的惶恐也於七月蔓延到台北,顧立楷說,主管機關交通部已與他們聯繫,但 Uber 方面相信台灣對於科技的態度是開放的,並不擔憂遭到阻撓。他引述 Uber CEO Travis Kalanick 的比喻表示,台北 Uber 的首要任務仍是累積更多「冰(ice,意指汽車)」,消融「熱度(heat,意指叫車需求)」,並且仍以服務「人」為主,至於國外已經開始風行的快遞服務 UberRUSH 仍在評估。

囿限於全球政策,其實 Uber 打從剛進入台灣,對於一切數據就非常保密,無論是配合的車行、駕駛數量、使用者人數、確切的補貼金額等等,通通「無可奉告」,只能給出無根基可循的百分比數字。不過,從小黃集結抗議來看,其對於計程車產業的威脅已經浮現,說明 Uber 搶客的功力不容小覷。不久的未來,Uber 將進軍大眾運輸、計程車不若台北發達的台中、高雄,也許會產生不同的發展軌跡,值得大家關注。

Uber 台灣一週年影片

在矽谷的台灣人創辦「饅頭網」,幫助你一圓「美國夢」

Posted: 09 Sep 2014 12:53 AM PDT

在矽谷的台灣人創辦「饅頭網」,幫助你一圓「美國夢」

本文作者傅裕煒( Yuwei Fu ),現居紐約擔任 UX Design Lead,曾任職 Fi、R/GA 等知名數位設計公司,服務過 Google、Samsung 等三十多個國際品牌,作品曾獲得艾美獎最具創意互動設計、坎城銀獅等大獎。平時樂於輔助新創事業和藝術創作。

之前在紐約台灣人的 FB 群組上看到一個有趣的標題,饅頭網,筆者納悶饅頭網是在網購饅頭嗎?在好奇心驅使下,連到網站看看這饅頭有什麼驚人之處。

原來饅頭是「Mentor」的音譯,主要是為求職者提供諮詢的服務。以矽谷知名公司菁英所組成,運用人脈和對當地公司的瞭解,幫你從履歷表到面試做全面的規劃。筆者心想為什麼這服務不早點出來,當初畢業在美找工作和簽證搏鬥的辛苦歷程,或許會走的比較輕鬆,經由 mentor 的指點,或許我幾年前對夢想公司的面試就能成功,或許我現在會有不同的一番風景,人生有太多的或許,也不能重來。筆者決定主動連絡 RockResume 創辦人之一的 Winston Chen,希望他能分享成立的背景和想法

Winston Chen 是一位台灣工程師、創業家和部落客,曾創辦 InsureMe.tw ,沒有美國學歷,因緣際會到矽谷的新創公司工作,並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發表在「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談到創立 RockResume 背後的故事,Winston 有感而發說到,在矽谷,台灣人是相對不懂打群架的一群,印度人,韓國人,中國人們的在職場上常常相互利用彼此人脈與專業資源相互提攜,群策群力,槍口對外,可是台灣人在職場上常常單兵作戰,又因為態度比較內斂,不敢或者不習慣向外爭取一些資源,因此仗打得很辛苦。

Cy Lee (Google 工程師) 跟 Winston 因此想要聚集自己在矽谷科技與設計圈的人脈,幫助台灣人在找工作,換工作,面試準備,以及職涯規劃上拉自己台灣人一把,把大家推上夢想中的職位中。

一開始 RockResume 會擔心 mentor 會吝於運用自己私人人脈幫助他們諮詢的客戶,但是後來發現這種顧慮完全是多餘的,一旦認可諮詢客戶的能力,這些 mentor 會豪不保留地把自己的人脈資源介紹出來給客戶,主要有幾個原因:

  1. 只要認可客戶的能力或資歷,牽線這件事情可以皆大歡喜,既幫到客戶,也幫到介紹的 hiring manager 或是團隊,何樂而不為?
  2. 如果 mentor 所推薦的客戶被錄取了,很多公司或部門是會提供獎金的,這對 mentor 也是ㄧ大誘因。

對於台灣人在美國求職最欠缺的能力,Winston 認為是「跨文化的溝通與社交」。如何精準的表達出你想傳達訊息,必須先瞭解對方的文化和懂得如何溝通應對,這樣的能力往往在面試時的對談就能瞭解你是否符合企業文化和適應團隊合作。

對於幫助台灣中階工程師 (3~5 年) 在矽谷找工作主要會遇到的挑戰有

  1. 英文,如果沒有辦法清楚明白地溝通,不用想要找好工作。這裡的英文不是指托福或是 GRE,是指能夠融入文化,與對方用一樣的方式溝通。
  2. 練習面試習題:矽谷公司很愛考這些面試題目,都會要你當場解,習慣解這些東西幫助很大。
  3. 愛用內線:Winston 曾經不止一次的接到陌生人要求要碰面聊聊他所服務公司職缺細節的經驗。被問的問題通常是:
  • 公司到底(跨領域的人常問)在做什麼?公司主要客戶是誰?
  • 這個工作職缺的需求是?
  • 主要做些什麼?要跟哪幾個部門的人合作?
  • 公司的文化如何?薪水狀況?等…
  • 最後,如果對方有興趣,通常會請你代轉履歷。

這種方式收到的履歷來說,Winston 會很清楚地跟人資說他沒有辦法保證這個人的能力,但是對方非常積極主動。但這也『確保』了人資真的會看到你的履歷,不會淹沒在茫茫的 Email 大海中。

在訪談的最後,Winston 給有心前進矽谷創業和找工作的建議是「美國人在職場上的自信」。

當台灣人很自然的顯露出不確定或是沒自信的態度時,很容易被人踩在腳下,不會看重你的想法和意見,自然而然在職場上就會失去影響力。

目前 RockResume 諮詢的客戶主要有在美的留學生,在美工作的台灣人,和在台的工程師。除了服務工程師外,還服務 UI/UX 設計師、行銷與供應鍊管理。近期也會拓展到其它主要大城市,並提供更多領域的 Mentor 諮詢。成功的案例均是委託者有清楚的方向和強烈待在美國的意願,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行業和能力是不適合在美工作,何不上 RockResume 先跟 mentor 聊聊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