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內容行銷之王:GoPro”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內容行銷之王:GoPro

Posted: 04 Sep 2014 06:54 AM PDT

內容行銷之王:GoPro

很少有一個帶著明確行銷目的的品牌影片會讓你一看再看、一支影片接著一支地看,而 GoPro 就是當中的佼佼者。事實上,GoPro 的整個行銷幾乎都是由內容所構成,有人乾脆就稱他們是「內容行銷之王」。1


▲ GoPro

這個今年六月上市、最近股價再創新高的極限運動攝影機品牌,在產業中的地位就好比全盛時期的 iPod 之於 MP3 播放器市場,而且猶有過之。根據路透社的報導,曾有分析師認為 GoPro 在運動攝影機市場的佔有率超過 90%。2

基本上,GoPro 已經在許多市場建立起「運動攝影 = GoPro」的形象,或是我們換一句話說:當你看到一個人戴著 GoPro,就知道他打算做一些很酷的事。


▲ 看到一分鐘處別跟我一樣嚇一跳 XD


▲ GoPro 員工在自家辦公室用自家產品拍攝的影片,充滿活力。

GoPro 做內容行銷最重要的管道無疑是 YouTube,他們在 YouTube 上的主要頻道「GoPro」(警告:要有點進去就會不停看影片的心理準備)訂閱數超過 220 萬,還擁有一些子頻道像是「GoPro MX」、「GoPro Tutorials」和「GoPro World」等等,根據今年二月的一項統計,GoPro 是 YouTube 上品牌頻道中的第五大。3

那麼 GoPro 的內容行銷策略有何特色?

GoPro 的內容行銷玩法

內容、內容、內容

在 YouTube 搜尋「GoPro」會出現至少 2,330 萬支的相關影片,有些影片的點擊率都是動輒數百萬甚至數千萬,這些影片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來自 GoPro 自己拍攝,絕大多數都是來自於產品的使用者。2013 年,GoPro 的使用者上傳了總長約當 2.8 年份的影片——這還只有計算標題有 GoPro 的部份。


▲ GoPro 不是只能用來拍攝極限運動而已 XD

其他像是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和 Twitter 也都分別有 770 萬、280 萬和 110 萬的關注者。同樣的,GoPro 使用者也會拍下許多照片在社群網站上分享。

與其他品牌不同,憑藉著幾乎無止盡的內容以及市場的領先地位,GoPro 根本無需另外成立網站做內容行銷,光靠現有的社群平台就可以發揮高度的效應。

訴諸熱情,為你的目標族群發聲

不論是在 YouTube 還是 Facebook 等社群頁面,GoPro 總是能從各種內容挑出能夠代表一個主題——熱情——的影片或照片。別忘了,GoPro 賣的不是攝影機,而是一種體驗。

這些內容從紐西蘭的獨木舟運動涵蓋到南非的賽鴕鳥,全都高度展現出人們的熱情。透過這樣富有情感的內容策展,加上與觀眾的互動,例如留言,或是回答粉絲在使用方面的問題(GoPro 有獨立的教學頻道),能夠引起觀眾的興趣、與觀眾建立起更深的連結。


▲ 去年 GoPro 在超級盃播出的廣告。

無論內容是什麼,最重要的是散發出一致的品牌形象,讓內容符合一個大主題有助於觀眾或是潛在的客戶關注品牌或是產品的發展。以 GoPro 來說,就是熱情。

把舞台分享給你的粉絲

前面提到,GoPro 的使用者會不斷地在社群網站上分享自製的內容,因此 GoPro 很少需要煩惱關於內容來源的問題,反而樂於告訴關注者有哪些充滿熱情的使用者向 GoPro 分享了他們的故事。


▲ 以前的人看豬走路,我們看豬衝浪。

而正是這些使用者的故事,驅使更多人去購買 GoPro 的攝影機何配件。這就好比當初 iPod 風行時,街上許多人配戴白色的耳機,現在如果看到一些很酷的影片,不管是極限運動或是寵物衝浪,很可能就是用 GoPro 拍攝的,人們會想要了解它的魔力。

舉辦內容募集或競賽

對 GoPro 這樣的消費性電子產品來說,另一種刺激使用者產生更多內容的方式,就是舉辦內容募集活動或是競賽,而且透過這樣的方式,更有機會產生大量高品質的內容。當然,這樣的方式對於一些專注於開發企業市場的品牌來說可能就未必適用。

品牌大使

透過品牌大使或是名人背書並不是什麼新招,但是 GoPro 讓這些人成為社群的一份子,並且將這樣的作法拉高到新的層次,例如他們可以協助極限運動的選手拍攝精采的影片,並且透過 GoPro 的社群平台分享這些內容,為這些選手募集到更多的粉絲,同時也增加了自己的曝光——因為這些選手同樣地也會把這些內容分享到自己的社群平台上。


▲ Kevin Richardson 與獅群相見歡。

不只是賣攝影機

GoPro 今年在 Xbox 360 成立獨立頻道後,吸引了超過 50 萬次的下載,七月的時候更是在 Xbox One 成立頻道,將會用來發表獨家的影片,4另外 GoPro 也與創辦人愛冒險聞名的維珍航空簽下協議,提供雞上娛樂影片頻道。而 YouTube 頻道的表現仍是以倍數成長:影片發表數年成長 160%、點閱數年成長 200%、觀看時間年成長 270%。

儘管 GoPro 主要營收都是來自販售攝影機,但我們不應該只是將其視為一家賣攝影機的公司,他們有龐大的潛力成為一家媒體公司,GoPro 對這一點也非常清楚,就像他們負責內容的 Adam Dornbusch 說的:

The camera is just the tool to get to content.

相機只是取得內容的工具。5

GoPro 現在有接近 700 名員工(LinkedIn 上的資料顯示,GoPro 目前員工數介於 201-500 人之間),而根據最近一 Wired 雜誌的報導,GoPro 媒體部門就有 80 人之多,除了影像編輯之外也涵蓋了各個環節的人員,以消費性電子公司而言比例相當高。

內容,正是 GoPro 得以行銷品牌和體驗的核心。隨著其他科技的進展和普及,例如無人機影像後製技術,我們可以推測 GoPro 的內容在未來能夠持續推陳出新。

以下是兩個無人機搭配 GoPro 攝影機所拍攝的影片:

這份工作並不浪漫!擔任設計師一年,我所學到的十件事

Posted: 03 Sep 2014 10:54 PM PDT

這份工作並不浪漫!擔任設計師一年,我所學到的十件事

電影 Third Person 劇照

本文譯自 What I Learned In My First Year as a Product Designer,作者為 Alvin Hsia。2013 年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現於美國新創公司 Edmodo 擔任互動設計師。本文為他從事設計一年來的心得分享。

過去一年,加入 K-12 教育新創公司 Edmodo 的設計團隊中帶給我無與倫比的經驗,Edmodo 獲得包括 Greylock Partners, Benchmark Capital, and Union Square Ventures 等眾多創投支持。雖然以前在學校裡面我跟朋友執行了幾項計劃,並非創作的菜鳥,但是這十二個月,與資深前輩共同推出世界級的軟體,還是令我眼界大開。既然我已參與不少產品循環週期,與產品開發團隊不同職別的成員一同合作,我從中學到了很多寶貴經驗,我想與剛畢業而且即將進入新創領域的朋友們分享:

1. 認清自己的任務是讓優異的設計成真

設計師的主要職責是什麼?穿上緊身菸管褲、建立完美的 PSD 圖層、上傳不大不小剛好符合 Dribbble 400×300 尺寸的作品?我們很容易「浪漫化」自己的工作,如果對最終產品不滿意,就把所有錯誤都歸咎於工程師。然而正確的心態應該是,出得了大門的產品,就是已經可以見人的。要確保你的設計按照自己的意願落實,最好的方式就是跟工程師密切合作,沒錯,請與他們並肩工作。

2. 不厭其煩地溝通

無論產品循環週期處於哪個階段,團隊成員彼此寧可溝通到煩人,也不要每個人都埋頭苦幹卻靜默不語。正在開發的產品目標、產品要求、產品被視為成功的條件⋯⋯我們對這些都應該有清楚的理解。過度溝通的成本是跟同事多聊天,或者多花一點時間寄電子郵件,但是缺乏溝通的後果卻是,浪費時間、努力可能付諸流水、大家相互指責,甚至導致天縱英才的「獨角獸」黯然從設計舞台謝幕。

3. 隨時掌握意見回饋,加速進入反覆打磨(iteration)的過程

從團隊之間的溝通,到你個人的工作流程,都應該不斷蒐集各種回饋。就內部「回饋循環(feedback loop)」而言,在自己設計的過程中,切記利用前端程式碼或高保真原型工具,隨時掌握每個動作產生的結果,愈能模擬使用者與設計互動的實際狀況,愈好。把範圍拉大到公司,我們也希望盡快獲得工程師、產品經理、以及其他設計師的回饋,以建立共識,並且辨識出瓶頸。外部回饋循環同樣重要,當產品正式交付,設計師應與資料、使用者研究、行銷團隊合作,觀察產品在使用者手中有怎麼樣的表現,此外,即使我們不需要每個意見都照單全收,但不妨訓練自己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回饋,但以批判性思考看待回饋。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自信想出縝密的解決方案,同時也能謙遜的捨棄。

4. 設身處地為其他團隊成員著想

當一名體貼的設計師,努力培養同理心,能夠用其他不同團隊聽得懂的語言解釋你的設計,除非你能教育外行人理解美妙的設計術語。拆解你的設計,融入個別團隊的特性或者公司目標,你得對他們各自的任務有基本的了解,並且懂得欣賞他們正在付諸實踐的事情。比如產品經理,他們的主要職責,也許就是在「個人使用體驗」與「在註冊過程中加入『邀請朋友』的選項」之間做出取捨,抑或向所有人解釋,如果為了打磨得更加完美,而想在產品發表前一刻踩煞車,導致上市延期,將會產生什麼影響。而工程師呢,則是從轉換(transition)、錯誤狀態思考,設想各種使用者可能碰上的極端難題,防患未然。

5. 工程師是你最好的朋友

設計,關乎「關係(relationship)」。元素之間的關係是視覺層次,螢幕之間的關係是流程,使用者與產品之間的關係、最終極的,當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每個產品的每個核心都表徵著設計師與工程師的關係。關係是每個新創公司賴以生存的根基——每個點子、每種設計、每次落實。歸根結底,是工程師讓我們的天馬行空成了真實,少了他們,模型圖(mockup)的細節縱使再怎麼精緻雕琢,終究仍然只是,一只模型圖,而不是貨真價實的產品。如果你有能耐,引導那些設計門外漢對你的設計驚歎不已,非常樂於將你的設計付諸實踐,一切都會進行得更加順利。試著認知工程師可能面對的技術限制,並且說明某個設計的來龍去脈,方便他們思考如何編纂程式碼,假如未來有任何變動,調整起來會比較輕鬆。

6. 學習「偷得巧妙」

「好的設計師模仿,偉大的設計師盜竊」。剖析其他產品何以打動人心,仔細推敲他們做得好的地方以及原因,並且思考如何把這些產品的優點移植到你的設計之中,能夠大大豐富你的作品庫(repertoire)。被盛讚為偉大與新穎的設計,其實往往應用了其他領域的概念。當然,你當避免直接粗暴的拷貝其他人的視覺風格,但是找到產品之所以運作出色的元素,例如 UX 原則和互動形式,輪到自己創作時會發揮得更好。

7. 設計宛如彈奏鋼琴

Google Ventrures 設計合夥人 Braden Kowitz 把設計類比成彈鋼琴,我深感共鳴。我們可以閱讀所有音樂理論,聆聽所有樂曲的每個音符,然而,若非經過上千小時的練習,你永遠無法成為一名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鋼琴明星。同樣的,我們可以閱讀設計理論、把玩幾百種產品、解構使用者經驗以塑造並提升品味,但是親自實作,是當一名設計師無可取代的關鍵。我們進入設計領域,是因我們擁有非凡的品味,但是最艱難也最令人困惑的部分是,在跨出第一步時,你會發覺「自己能夠做到的」以及「自己認為的好設計」之間有道鴻溝,消弭兩者落差唯一的方法,努力工作,徹夜匪懈的努力。

8. 美麗並非首要目標

設計與藝術不同,設計的主要目的在於解決問題,美學只是其次。兩者也許相關,但是藝術家並不必然能夠成為一名出色的設計師,倘若擁有藝術才華,利用它讓你的設計更好,而非試圖以它定義你的設計。

9. 苛求細節

魔鬼藏在細節裡,談到細節時,寧可吹毛求疵,最忌粗枝大葉。如果你沒遇過任何一個工程師嘲笑你對小至像素的次次苛求,那就表示也許你該付出多點心力。

10. 沒有「完成」這回事

也許我們都曾碰過設計還沒臻至滿意就得問世的情況,但不要太在意。因為未來未來一直來,馬上便會進入不斷反覆迭代的過程,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宣告「完成」。這並不表示我們可以犧牲品質,比較好的方式是,推出已經達到標準的部分,而非雖然一次通通出籠,卻處處都是無法妥協的瑕疵。

忘了帶電源線或行動電源?或許你可以考慮 Oivo

Posted: 03 Sep 2014 09:25 PM PDT

忘了帶電源線或行動電源?或許你可以考慮 Oivo

本文轉自雷鋒網

螢幕尺寸、RAM、容量變大對於智慧型手機供應商都不是問題,但是電池問題卻一直困擾供應商和使用者。對於電池的問題而言,眾多廠商現在還沒找到一個合適的解決方法,一般都是簡單的加大電池容量而已,市場上也沒有太多別的解決方案。其他的解決方案也不過就是行動電源,但是行動電源往往很笨重。

總部位於斯洛維尼亞首都盧比安納的新創公司開發了一個叫做 Oivo 的行動電源,更正確一點來說,是行動充電器——電力來源是 AA 電池(3 號電池)。

這個行動電源目前正在 Kickstarter 進行群眾募資,只需 39 美金,就能獲得一個基本款的 Oivo,這個行動電源的大小只有一個鑰匙圈那麼大。

這個行動電源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別安裝在電池兩邊。當充電的時候,使用者也可以很自然的打電話、上網。在不使用的時候,主體的兩個部分可以透過釹磁鐵牢牢吸住。Oivo 團隊表示,這個磁性不會對使用者的手機和信用卡造成影響的。

Oivo 指出他們的產品比其他所有的 AC 充電器的充電速度都要快。一組普通的鹼性電池就可以給 iPhone 充 50% 的電量,如果使用鋰電池就可以完整充滿一次電。

由於 Oivo 使用的 Lighting 接頭,所以只支援 iPhone 5、5c、5s,以及下一代 iPhone。團隊並指出,該產品符合蘋果的 MFi(Made for iPhone)Oivo 目前暫時還沒有為 Android 設計對應產品的打算。產品預計在 2014 年 12 月出貨,所以支持者可以在聖誕節之前拿到這件為自己準備的「小禮物」。(還是要小心 Kickstarter 專案的延遲問題。)

Google 地圖改頭換面,三大全新功能再進化

Posted: 03 Sep 2014 09:20 PM PDT

Google 地圖改頭換面,三大全新功能再進化

Google 地圖服務今年在台最大更新,為全台使用者提供更精準、全面的圖資內容。Google 今天宣布推出一系列的嶄新地圖功能:「地面實況 (Ground Truth)」帶來橫跨全台、前所未見的地圖細節 ; 「地圖製作工具 (Map Maker)」廣邀民眾貢獻在地知識,與Google共同創造出更精確的地圖資訊。此外,Google 也已推出「店家環景服務 (Business View)」,除了讓台灣使用者及在地商家擁有方便、即時且完善的地圖服務,也帶領眾人一同室內戶外暢遊無阻不受限。

地面實況:更細緻精確的在地化圖資

「地面實況」大幅融合Google地圖團隊所蒐集的各類地圖資訊,並運用街景圖像、高科技運算等多元技術,強化地圖的準確性及即時更新能力。地面實況也結合了具公信力的第三方地理資料、以及網友提供的建議及問題回報,讓使用者即使身處於四周地貌複雜的地區,也能獲得最新且精準的地圖服務。透過地面實況在台灣的推出,自然景觀、學校建築物方位(例如系所位置及人行步道)、夜市區域範圍,甚至渡輪航線等資料都能清楚地呈現於 Google 地圖中。

  • 自然景觀:山林河川等各式自然景觀精準定位,不管是風景優美的陽明山國家公園,或全台唯一斜切海岸山脈的秀姑巒溪,都能一覽無遺。
  • 學校建築物:老搞不懂校園方位?現在校區內部包括系所方位、人行步道都完整呈現,一指逛透全台各大校園
    夜市:劃分夜市邊界範圍,高雄瑞豐夜市邊界與店家全都清楚呈現,吃喝玩樂區域無所遁形,攻略夜市更簡易
  • 渡輪航線:想來趟渡輪之旅?渡輪航線清楚標示,不管從淡水或八里出發,旅客皆能在出發前獲得最詳盡的航線資訊

台北 -- 陽明山國家公園 花蓮 -- 秀姑巒溪、支流細膩呈現

高雄瑞豐夜市邊界與店家清楚呈現

地圖製作工具:廣邀民眾繪製更準確的圖資內容

Google 地圖廣邀最熟悉當地面貌的在地使用者,一起為 Google 地圖增添更多元詳盡的細節內容,讓地圖變得更加準確且完美!透過「地圖製作工具」,使用者可根據對當地的瞭解,以簡單又便利的方式自行繪製出如建築物、天然地理項目、道路、行政區等的邊界輪廓,並且加入詳細的地區資料。

只要使用者發現 Google 地圖不夠反應當下的地貌現狀,像是剛開幕的購物商場尚未顯示在地圖中,現在就能立刻透過地圖製作工具,自己把它繪製到Google地圖上,讓全球使用者都能享受最即時、最正確的圖資。透過這種邀請在地使用者集思廣益的方式,Google 地圖今後將能更準確反應急速改變的地區面貌。

貢獻在地知識,集思廣益豐富 Google地圖

店家環景服務:走進360度虛擬實境之旅

想跟情人享受燭光晚餐,選對一間氣氛浪漫的餐廳不可少,Google地圖運用街景服務技術,拍攝店家內部的360度環繞影像。使用者過去只能看網友的食記猜想餐廳環境,現在透過「店家環景服務」,即可搶先一覽包括購物中心、 餐廳,甚至服飾店的內部實景,快速瞭解商家的裝潢及佈置,不用出門便能感受到商家獨特的環境氛圍,擁有彷彿身歷其境般的真實感受!

目前參與 Google「店家環景服務」計畫的在地店家夥伴正持續增加中,以下列舉數項案例:

台北知名酒吧 Woobar

台北知名髮廊 Hair Molt

Google致力推出更貼近使用者生活的地圖服務,而這次在台灣推出的一系列嶄新功能,希望能讓在地使用者享有較以往更便捷、更生活化的智慧型地圖服務。若欲瞭解更多關於Google地圖最新推出的「地面實況」、「地圖製作工具」及「店家環景服務」功能,請瀏覽 。使用者可進一步透過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裝置體驗「地面實況」及「店家環景服務」。企業商家若欲加入店家環景計畫,可透過店家環景服務頁面聯繫 Google 認證的攝影團隊機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