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量化人生:自我監控的資料狂人 Nicholas Felton” 與新的 1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量化人生:自我監控的資料狂人 Nicholas Felton

Posted: 22 Aug 2014 06:15 AM PDT

量化人生:自我監控的資料狂人 Nicholas Felton

1974 年的一天,美國費城附近的德拉瓦河(Delaware River)上,一個年輕人從一艘由台灣開往美國的貨船向下一跳,偷渡到了美國。1

紐約時報中文版今年四月在一篇報導中刊登了藝術家謝德慶的專訪。謝德慶是行為藝術家,他最為知名的是 1970 年代末期到 90 年代五件為期一年行為藝術。在《一年行為表演1980-1981》這件作品中,謝德慶連續一年,每天 24 小時每個小時都打卡(即便是睡覺中也要起來打卡,所以他有「遲到」過幾次),每次打卡都拍照,而且是在定點,這樣的作法恐怕就連當今最愛自拍的網路名人恐怕都得認輸。


▲ 謝德慶的自拍照(照片來源:Levent Ali

資料狂人 Nicholas Felton


▲ Nicholas Felton

The information designer Nicholas Felton likes data: the more data, the better.

資訊設計師 Nicholas Felton 喜歡資料:資料越多越好。2

兩天前,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報導 〈 A Life in Data: Nicholas Felton’s Self-Surveillance 〉,介紹了一位資訊設計師 Nicholas Felton,這個人或許將「量化人生」做了最佳的詮釋,他對記錄資料的執著讓我想到謝德慶的「一年行為表演」。


▲ 紐約時報幫 Nicholas Felton 拍的短片。

Nicholas Felton 是前 Facebook 設計師,他的專長是資訊設計(Information Design),也會幫忙媒體製作視覺化的資料圖表,他曾入選 2011 年 fast Company 雜誌美國 50 大富影響力設計師名單。(這邊可以看到他的其他作品。)

21 世紀版的謝德慶「一年行為表演」

他自 2005 年起至今,每年都會發表《The Feltron Annual Report(Feltron 年度報告)》,將前一年關於自己、朋友和家人的各種行為量化之後以圖表的方式呈現,內容涵蓋通訊(電話、實體信件、簡訊)、地理位置、讀過的書、聽過的音樂、食物等等。這些紀錄經過他的整理、分析之後會製成精美的圖表,以海報的形式出版。(這裡可以看到 Nicholas Felton 歷年的報告,在圖片檔名後面加上「@2x」可以看到高解析度的版本。)

以他最新一份的年度報告為例,主題是通訊。Nicholas Felton 將自己所有的通訊行為都做了記錄,從簡訊、實體信件、對話、電話、Email 到 Facebook 訊息他都做了記錄,總共有 94,824 項紀錄,平均每天大約有 260 筆的通訊紀錄,最多一天有 1,355 筆,最少也有 53 筆,有 78% 集中在工作日,22% 在週末,一天當中通訊最頻繁的是中午 12 點,最少的則是凌晨四點,兩次通訊紀錄間的最長間隔是 6 小時 9 分鐘。他對通訊的主題也做了紀錄。

當然還有發生通訊的地理位置,以及通訊鎖使用的媒介。Nicholas Felton 一共在 2,864 個地點進行過對話,所有的通訊一共提到了 3,326 個地點。

面對面談話佔了 Nicholas Felton 每個月通訊方式的 13.1%,簡訊最多,高達 46.4%,其次是 Email 的 33.5%,Facebook 訊息則佔了 4.8%,實體信件為 1.8%。他還會記錄自己跟多少人通訊,過去一年他一共跟 5,699 個對象做過某種程度的通訊,他也將每一種媒介最多次的排行榜,包含性別比例等等。

Nicholas Felton 甚至紀錄了自己收到所有可以紀錄的文字字數(7,673,242 字,Email 就佔了 6,904,901 字)、最常出現的單字!其中一共有 126,550 個單字(只有 32,881 個字可以在牛津字典查到)。

這位設計師透過各種裝置,盡可能的蒐集身邊各種可以量化的資料(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的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一定很羨慕他),除了電腦軟體、智慧型手機,還有穿戴式裝置(fitbit、Nike Fuelband 和 Basis 手錶),他還用了 Automatic 來蒐集車上行車電腦的資料。

先前,他參與設計了一個 app「Reporter」,這個 app 會在一天之中不定期地跳出來問使用者幾個問題,諸如「現在在做什麼?」、「跟誰在一起?」、「今天喝幾杯咖啡?」或是「今天有沒有閱讀?」等等。如果各位讀者跟我一樣基於好奇買來使用,就會發現要持續紀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更何況這還只是 Nicholas Felton 紀錄的一小部分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我看到紐約時報這篇報導會聯想到謝德慶的原因。

經過這一年,Nicholas Felton 從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得出了一個簡單的結論:

I need to do a better job of engaging in more meaningful communication and spend less time with trivial email and social media.

我在進行有意義的交流這方面還需要做得更好才行,花在瑣碎 Email 和社群網站的時間應該要減少。

「資料」不是表面上看起來很無聊的東西,資料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除了生物與環境會產生資料,機器之間更是不斷地產生大量的資料,如果將機器的資料轉化成言語,那麼我們很有機會體驗超人的感覺——周遭將有聽不完的聲音。

蒐集這些資料表面上看似荒謬,但 Nicholas Felton 解釋,零售商知道消費者在什麼時候會買什麼東西、電信商隨時都知道你(的手機)在哪裡⋯⋯ 一筆一筆的資料代表了我們每個人部分的特徵與識別,這些資料會被追蹤、被操控,甚至被用來對付我們自己。

知道誰可以取得這些資料、對這些資料做些什麼,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謝德慶的行為藝術展現自己如何度過生命,Nicholas Felton 用自己的資料向世人展現「量化人生」的初步樣貌。

「反骨」老兵勇闖新創世界:沒有產品、只用 5 張幻燈片獲得 200 萬美金投資

Posted: 22 Aug 2014 03:46 AM PDT

「反骨」老兵勇闖新創世界:沒有產品、只用 5 張幻燈片獲得 200 萬美金投資

photo credit: Fort Rucker

 

繼只能發送「Yo」的 app「Yo」獲得百萬美金投資之後,另外一個可能也會令你咋舌的投資案出現了。同樣來自以色列,由 Itay Adam 率領的團隊陣容堅強、已經得到充裕的 200 萬美金。唯獨,他們沒有產品。

Itay Adam 擁有 22 年網路行銷經驗,最近他成立的團隊獲得總部位於倫敦、巴西與哥倫比亞的私募股權公司的 200 萬種子資金。整場 pitch 總共 40 分鐘、投影片 5 張(附於文末)。如果您在現場,看到的是一個穿著牛仔褲與 T 恤、無所畏懼的男士,5 張極簡的投影片、聽到 18 個笑話,但是,沒有任何有關產品的蹤跡。他的第一張投影片寫著一句話:

這是一場關於「什麼都沒有」的表演。

這句話語出 1990 年代美國影集 Seinfeld。Itay Adam 與《富比士》雜誌分享了他成功募得 200 萬美金的祕訣,其實不出理念、經驗、年紀、熱情。他透露,其實這 40 分鐘的簡報幕後的功臣,是他聘請的劇作家,精心編寫了一齣喜劇,他為此練習了整整一週,在當天全力以赴,呈現最精彩的「演出」。在 Itay Adam 心中,「娛樂」代表一切,獨角喜劇(Standup)就是新創公司(Startup)的精髓。

從 Itay Adam 的這兩段話,也可以看出他創辦公司的哲學:

沒人知道「下一個大事件」會是什麼,一切僅止於推測。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 5 到 6 個人的團隊,他們都必須擁有豐富的經驗、出色的工作表現,年齡要在 35 歲以上,他們會去創造下一個大事件,無論是什麼樣的大事件。

一般創業者心中的表率大多是史蒂夫・賈伯斯或者比爾・蓋茲,但我會說我心中的典範是 GoDaddy 的 Bob Parsons。他把一個了無生趣的域名註冊服務弄得魅力十足。把公司在銀行的 90% 存款領出來去買一個 30 秒的廣告(GoDaddy ),在我看來就是一個「放手一搏」的舉動。有時候這是唯一能夠造成「戲劇性改變」的方法,無論是好是壞。維持現狀是下下策。

重經驗,輕年齡

在新創公司的世界裡,精力充沛的年輕人是主流。但 Itay Adam 反其道而行,籌組一支與創業文化看似格格不入的「老」團隊。「很多公司都喜歡僱用 20 幾歲的孩子,他們可以在辦公室日以繼夜拼命工作。不過我不吃這套,我寧願聘請有一定年紀、經驗老道的員工, 正常工作 8 個小時,而且一個工作天就抵掉 20 幾歲、沒啥經驗的小毛頭幹了一個禮拜的成果。」

團隊第一,產品其次

為 1000 種產品行銷過後,Itay Adam 的心得是,除非他得到一大筆錢,足以撐起一支優秀的團隊,進行研究、測試,並且找到「黃金角度」,否則他連一個網頁也不會做。現在 Itay Adam 既然已經有了資金奧援,而且找齊他所能找到的最佳成員,個個具備勤勉的工作態度、豐富的經驗,以及熱情。對於 Itay Adam 來說,團隊就是一切,產品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了。

找到正確的投資者

Itay Adam 說,尋找資金時,別隨波逐流。

「所有想要找錢的人,都走上同一條老路,紛紛湧向同樣一批創投。」Itay Adam 建議:「放開心胸,看看別處吧。做個自主的人,如果你打造的是獨特的產品,那你尋求資金的也應該要與眾不同。問問自己,這些創投會在哪裡獲取資金,又會將這筆資金投向何處。」

他說,「聽我的話,如果你想拿到投資人的錢,就給他們一場精彩的秀!如果沒辦法,就找個編劇來幫你,就像我一樣。確保自己在 pitch 中博得滿堂彩,我看了很多 Louis CK 的脫口秀喜劇電影,最後它變成了一個突出的投資。」

娛樂至上

雖然 Itay Adam 還沒有具體的產品,不過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它將是娛樂性十足的。他說,如果產品能夠帶來歡樂,就表示你做出了受到喜愛、明確而簡單的產品。如果無法取悅大眾,那產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的確,現在幾乎所有服務都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輕鬆愉快,而不是把生活變得更複雜,Twitter、Facebook、Google 都是一樣的道理。

Itay Adam 稱自己的「智庫」為「BetaPopCorn」,因為提到「娛樂」,直覺聯想到的就是「爆米花」,他和他的夢幻團隊即將在這個概念上找到「下一個大事件」,努力實踐。

雖然 Itay Adam 也許至今還沒有具體的產品雛形,但是現在 Itay Adam 有一支團隊、一個方向、以及一個獨特的願景,還有口袋中的 200 萬美金。有人、有錢、有理想,這群「反骨」的老兵能闖蕩出什麼名號,值得期待。

Itay Adam 獲得 200 萬美金投資的 5 頁簡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