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想靠寫程式吃飯,這些你一定要會”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想靠寫程式吃飯,這些你一定要會

Posted: 01 Aug 2014 04:38 AM PDT

想靠寫程式吃飯,這些你一定要會

相信大家對於 Inside 前一陣子發表的「2014 百大最佳職業,軟體工程師躍居冠軍」這篇文章仍記憶猶新。相信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問題就是我不是資工系畢業的,有辦法找到一個軟體工程師的工作嗎? 很幸運的 Medium 有一篇文章「Top Tech Skills Required for Entry-Level Programming Jobs (初階軟體從業人員必須要學會的科技)」給了我們解答,這篇文章從美國知名求職網站 Indeed 中對於 231 份並不要求資工系學位的工作中,整理出了你必須會的一些科技技術,讓你即使不是資工系出身,但藉著學會這些技術(其中包含語言,平台,框架,資料庫等)幫助你搶上初階工程師的灘頭。

資料來源:Talentbuddy

Javascript

在這些技術海中,第一名的是 Javascript ,有 42.4 % 的職缺中都要求必須會這項技能。Javascript 為什麼這麼厲害?最主要在於網路軟體開發的盛行,Javascript 是很多現有的開發框架的基礎除了用在前端的開發( Angular 、Ember 、Backbone 等),也用在後端的架構像是 Node.js 以及資料庫數據的讀取如 MongoDB 。Javascript 所建立起來的生態系非常的龐大也造就了大多數的工作都需要這項技能。Javascript 本身學起來並不會太困難,如果想要懂一些基本的應用那可以參考這裡

Java

榜上的第二名是 Java ,占了 34.2% ,關於 Java 有些人認為它一個比較過時的語言也認為它即將被淘汰。但是根據 TIOBE Index 上的排行(根據程式語言的普及與受歡迎程度),Java 還是名列第二的。Java 不僅沒有被淘汰,它還過得很好仍然是很多大企業愛好的後端語言。Java 之所已受到企業的重視,一個很大的原因不止是因為他本身好用,而是因為學好 Java 讓你學其他程式語言相對容易,因為 Java 是種物件導向語言而且不需要處理指標( Pointer ),加上他有很好的開發環境( IDE )讓初學者使用起來相對的簡單,可以說是身為一個軟體工程師絕對要懂得基礎。以筆者的經驗而言 Java 學起來比 Javascript 稍微難一些網路上關於這方面的資源也不缺乏,像是 MIT 就有提供他的課程教材免費讓大家學習。

HTML

在榜上第三名是 HTML,HTML 嚴格說起來並不是一種程式語言它是一種標記語言( Markup Language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標記可以達到與單純的文字不同的效果。例如一段文字在前後加上標記就可以加上超連結。HTML 是網路開發中基礎中的基礎,尤其在前端的開發上了解 HTML 每一個標記的功能是必要的。 但是筆者還是要強調他本身並不是一種程式語言,如果只會 HTML 對找工作是沒有任何幫助的,他只是基本中的基本。在這裡也推薦一個網站讓大家可以花大約一天的時間就學會 HTML。

SQL and NoSQL

除此之外,榜上有名的是 SQL 在 31.2%的職缺上這項技能都是必須的。根據 Asurvey 的調查 有 79% 的受訪者仍然是使用關係資料庫也就是為什麼 SQL 受到歡迎的原因。但這並不代表 NoSQL 就不重要雖然 MongoDB 在榜上只有 4.3%,但是它主要被用在需要快速存取資料的產品上,像是 Craigslist 還有 Expedia。

NoSQL 與 SQL 究竟孰好孰壞,在資料庫的社群上一直是一個廣受爭論的議題,絕大多數的任認為 NoSQL 是未來的趨勢,但是以目前而言 SQL 仍然是占了上風。

Javascript Frameworks

建立在 Javascript 上的開發框架總共有三個 Angular.js 、Ember.js以及 Backbone.js,這類的框架可以讓你很簡便而且快速的處理前端的開發。然而這三種開發框架由於性質相近,因此也有很多的誰才是最好的爭論。目前是由 Google 所開發的 Angular.js 站在榜上第一。當然這三種開發框架都有自己的好處,像是 Angular.js 比較適合大型的開發,Backbone.js 比較簡單易學,Backbone.js 讓合作開發更簡單1

Node.js

在原文中也特別提到了 Node.js 原因是在於其逐漸增加的使用者,以及大型公司像是 Linkedin 以及 Wal-mart 的使用。

結語

文章中提到了很多種的程式語言與科技技術,或許有些讀者會認為把上面所說的每一項都摸一遍就可以找到一份軟體工程師的工作。關於這樣做有沒有效果不敢保證,但是如果對於其中特定的幾項技能能夠有深刻的了解,對於找到一份軟體工程師的工作有絕對的幫助。當然以筆者在國外求學以及找工作的經驗而言,要找到一份軟體工程師的工作所需要的絕對不止這些,這部分就留在下次與讀者分享。

從遊戲頻道看 YouTube 影音爆紅的祕訣

Posted: 01 Aug 2014 03:16 AM PDT

從遊戲頻道看 YouTube 影音爆紅的祕訣

圖片來源:YouTube 新聞稿

YouTube 在今日宣布已成為深受全球以及台灣遊戲玩家喜愛的影音分享平台。全球使用者在 YouTube 觀賞遊戲影音的總時數平均年成長超過一倍,今天也特別邀請到知名遊戲影音創作者阿神、舞秋風、魚乾還有老皮四位(四人分別在 YouTube 上都擁有十萬以上訂閱者)來分享如何利用 YouTube 來吸引觀眾的心。

遊戲頻道的成長

YouTube 全球遊戲總監 Rodrigo Velloso 表示:

近年來全球有越來越多使用者喜歡到 YouTube 來觀賞遊戲相關的影音,YouTube 致力提供一個開放、跨裝置的平台,持續鼓勵優質的遊戲影音創作。讓全球和台灣的影音創作者跟玩家都能自由交流互動。

遊戲影音內容在 Youtube 上的成長快速,截至今年六月,全球 YouTube 遊戲影音的點閱數已成長 17%,其成長的動能來自行動裝置,在全球 YouTube 的點閱有 40% 來自於行動裝置。其中頻道的訂閱者有 16% 是訂閱遊戲頻道。

遊戲頻道的內容

Rodrigo 也提到一般遊戲影音放在 YouTube 上的內容主要由三方提供分別是:遊戲製造者,遊戲社群,以及獨立玩家。而其內容主要分成三類:遊戲發表,遊戲指導,遊戲評價。遊戲發表在於宣布一些關於遊戲的消息或者是宣布新的遊戲。遊戲指導的部分通常有實況轉播或者非實況,主要在於指導一些關於遊戲的技巧,或者是發表一些對於戰局的評論,這類的影片通常由遊戲社群的玩家所提供。最後是由獨立玩家所提供的遊戲評論,主要在評價一款遊戲是否值得購入。

靠頻道賺取收入

在會中,YouTube 台灣策略合作夥伴經理 Marty Chen 也提到:目前有數千個頻道每年透過 YouTube 獲得六位數美元的進賬。而台灣也有遊戲影音創作者有六位數台幣的收入。

台灣 YouTube 遊戲影音創作者四大特點

在台灣遊戲影音的創作特點有四:

  1. 從不露面:在網路上緊透過漫畫風格大頭貼取代照片,除了增加神秘感之外
  2. 配合學生族群的生活作息上傳內容:台灣的遊戲影音創作者都在學生下課的流量高峰期上傳影音,和一般電視收視高峰的晚間時段有所區別,抓緊粉絲的觀賞習慣。
  3. 社群化經營與交流模式:台灣影音創作者有非常明確的閱聽眾,他們喜歡組成特定社群,互相分享攻略、討論精彩實況轉播等等。
  4. 影片有豐富的電玩實況:台灣的影音創作者的遊戲內容與平台都十分多元豐富。遊戲種類如角色扮演、益智遊戲、動作遊戲等均有涉略。

YouTube 影片爆紅的祕訣

今天 YouTube 也提供了如何讓你的影片在網路爆紅的三大祕訣,四位分別擁有十萬粉絲以上的遊戲影音製作者也都將這些祕訣運用在他們的頻道經營上:

  • 創造吸引人的影片:吸引人的影片才能讓讓觀眾不斷回流
    阿神魚乾分別連載「實況教室『Minecraft 雖小恙的旅程!』」「生存系列」影片,讓曝光度大幅提升
  • 分享獨到的評論:透過獨特的見解,影音內容才能創造討論話題
    舞秋風在每周上映的「秋風回覆您留言」影片中用自己的觀點回覆粉絲提問
  • 透過YouTube工具分析流量資訊:YouTube後台「提供豐富的流量分析資訊,讓遊戲影音創作者能即時即時調整與粉絲互動的策略並驗證成效

YouTube 合作夥伴計劃( YouTube Partner Program ,YPP )

YouTube 合作夥伴計劃是一種與熱門和成功的影片創作者共享廣告利潤的機制。成為 YouTube 合作夥伴後,可以加入全球的社群,與來自各國的音樂人、影片製作者等人交流。

想要成為合作夥伴的方式很簡單,只需要擁有自己的 YouTube 頻道、透過簡便的申請程序就可以取得免費的會員資格。

遊戲影音創作者的甘苦

據今天到場的四位遊戲影音創作者所述,雖然他們在經營頻道上有獲得收入,以及廣大的粉絲。但是整個影音後置的過程卻非常的辛苦,可能有時候 15 分鐘左右的影片背後卻要付出兩小時以上的努力,除此之外也需要經營頻道,隨著粉絲的增長回復速度變慢了,粉絲們有時不能夠諒解。看來隨著人氣的增長,要維護所建立起的一切也不那麼容易!

串流音樂媒體史詩決戰號角響起

Posted: 01 Aug 2014 02:23 AM PDT

串流音樂媒體史詩決戰號角響起

本文轉自耳朵蟲串流音樂媒體史詩決戰號角響起〉。原文翻譯自 Quartz「An epic battle in streaming music is about to begin, and only a few will survive」,作者是 John McDuling。

對於串流音樂媒體當前火熱戰況,美國資深評論家、唱片行業分析師 Bob Lefsetz 近日宣告:「可以確定的是,未來此行業將由單一服務稱霸。」

今日的音樂行業已經無疑是網路行業了。根據尼爾森音樂統計(Nielsen SoundScan)的最新資料顯示,在今年上半年美國人的音樂消費中,來自下載與串流的比重高於 70%。贏家通吃是網路行業的常態,比如 Google 之於搜尋、YouTube 之於影片,或是臉書之於社群媒體。

然而,完成制霸需要時間,目前串流音樂媒體尚未走到那步。目前在這個產業中,還有很多參賽者競逐著消費者的注意力(與金錢):在這些參賽者中,有單純提供網路音樂服務的 Pandora 和 Spotify,也有如 Clear Channel 的 iHeart Radio 般的網路廣播服務,以及來自三大科技龍頭——蘋果、Google 和亞馬遜的新服務。

所以這場競賽最終會像 Bob Lefsetz 所預測,由單一服務主宰市場嗎?或是百花齊放的狀態得以延續?如果真的會誕生贏家,贏家會是誰?晉身贏家的條件又是什麼?

串流音樂媒體現狀

在今日的唱片音樂行業中,除了令人驚喜的黑膠唱片復興外,串流音樂媒體是唯一保持成長的領域。而且它將繼續成長。根據尼爾森的資料顯示,美國點播式串流音樂媒體的營收,在今年上半年成長了 52%;在此同時,數位音樂下載與 CD 銷售量則分別下降了 13% 和近 20%。

但在了解這個數字前,我們需要先釐清「點播式」(On-demand services)串流媒體(如 Spotify)和「廣播式」(Internet radio services )服務(如 Pandora)兩者區別。此二者成本基礎不同,瞄準的的市場也不同。

廣義的說,點播式服務相當於純聲音版的 Netflix,這種服務的終極目標是取代你的 CD 或者 iTunes 音樂庫。它們可讓用戶自行選擇歌曲後,創建自己的歌單。它們通常會有兩個版本,其一是免費的廣告版,另一是無廣告且支援離線收聽的訂閱版。在點播服務的王國裡,擁有千萬付費訂閱用戶的 Spotify 無疑是王者。其它的有名服務則有 Rdio、Deezer 與 Rhapsody。

網路廣播服務則與點播式服務明顯不同。常見的網路廣播服務形式,是透過選擇歌手或者音樂類後產生「電台」(接下來對該電台提供的歌曲點讚或者跳過,會使電台更了解你,進而提供你喜歡的歌曲);這種服務不允許使用者自行選擇歌曲。在該類型中,最熱門的服務莫過於擁有 7700 萬用戶的 Pandora。其它的同類型則有 Slacker 和 TuneIn Radio。Spotify 最近也推出了類似服務,但這並非其核心業務。

相較於 Spotify 瞄準音樂持有市場~譬如專輯與類似產品,意欲獲取去年全球規模約為 140 億美元的龐大商機(實體銷售和數位下載分別是 80 億美元和 60 億美元);Pandora 則是著眼於廣播電臺廣市場中,今年將達 160 億美元的廣告費用。

大佈局下的小走卒

然而,串流音樂媒體還沒來得及成熟,卻已有淪為科技龍頭爭霸戰的馬前卒之勢。對於這些公司而言,掌控音樂業務並非終極目標,它只是控制未來網路之戰的一塊小拼圖。

就在今年稍早,蘋果斥資 30 億美元買下 Beats Electronics,至少有一部分目的是為了取得該公司新發佈的串流音樂媒體平臺(該服務主要是點播式的,但也有人說它是融合了 Spotify 和 Pandora)。Google 最近則是買下 Songza,它的人工歌單服務在許多人眼中對 Pandora 將構成威脅。Google 旗下的 YouTube,你也許不會把它當成音樂服務,但它無疑是當前最熱門的串流音樂與影片網站,也傳出即將推出全新音樂訂閱服務。Amazon 日前也推出了自家的串流音樂媒體服務:Prime Music,只是市場似乎不太領情。與亞馬遜的串流視訊媒體服務一樣,Prime Music 對於 Prime 商品配送服務的訂戶也是免費的。

這些公司也許不像 Spotify 和 Pandora,在公司理念上以音樂優先~儘管蘋果現在擁有 Beats 聯合創始人、音樂行業傳奇人物 Jimmy Iovine。但它們確實擁有其他更明顯的優勢:它們的口袋夠深,不急著用音樂生錢。

「串流音樂媒體之戰就像是登月競賽,人人都想搶先抵達。」喬治城大學副教授、未來音樂聯盟副主席 Casey Rae 指出,「這場競爭看似開放,其實不然。」Casey Rae 認為贏家「可能會是一家同時擁有其它資產,因此不需在串流音樂媒體平臺上孤注一擲的公司。」

目前還不算是門好生意

這些公司的雄厚財力將是成敗關鍵,因為消費者對於串流音樂媒體的愛雖然與日俱增,但目前顯然還沒有任何公司能夠從中獲利。至少目前沒有。

這個問題的根源,可從內容取得成本來分析。在各種服務類型中,目前用戶最多的是 Pandora。在獲利上,該公司也是最透明的,因為他是可公開收聽的廣播,且營運狀況沒有因隸屬其他集團而被掩蓋。

Pandora 是廣播服務(就算它只在網路上也一樣),在美國此類服務取得營運所需的音樂內容之道,是透過購買法律規定的行業所需執照。執照由政府統一定價(或者,在必須狀況下由法院裁定),就如同傳統廣播電臺的定價模式。

同時也因為它是廣播服務,收聽是被動的(不能選擇歌曲),Pandora 為此建置的音樂庫也比點播服務小得多:它的音樂庫歌曲總數約為 100 萬首,而 Spotify 則超過 2000 萬首。

相對之下,Spotify 則需與著作權所有人(唱片公司和出版商)直接進行版權談判,並用巨大的音樂庫滿足各類聽眾的品味,即使其中許多歌曲根本沒人去聽。這種狀況使得 Spotify 的版權支出吃掉很高比例的營收。

整體來說,這些條件差距,意味著 Pandora 的成本基礎明顯低於其他服務。去年 Pandora 的版權支出約占整體營收的 50%,而 Spotify 則接近 70%。

不過,就算是 Pandora,也還沒有開始賺錢。自該公司在 2011 年中 IPO 以來,只有兩個季度勉強獲利(在今年 7/24 號公布財報以後,華爾街預期它會再度小幅獲利)。在過去兩個財報年裡,Pandora 的累計虧損已經超過 7500 萬美元。儘管如此,眼見它的用戶基礎日漸增增長,股價漲勢陡峭,著作權所有人(唱片公司與出版商)依舊不留情的試圖從它身上榨出更多的版權費。有些人認為這種現象顯示 Pandora 的商業模式存在著結構性缺陷。

還是有人堅信 Pandora 的前途一片光明,畢竟年輕小公司在開頭幾年燒錢苦撐的先例比比皆是。Wedbush Securities 券商分析師 Michael Pachter 就認為,Pandora 的盈利路線非常清晰明確:由於它的版權費大多在每次播放時支付,因此它只需提高每小時的廣告播放量,就可以提高收益;因為這麼一來,既可增加收入,又可稍微降低版權支出(因為廣告播多了,歌就放得少了)。

Michael Pachter 指出,Pandora 還可以利用手上的聽眾資訊,更精準的推送廣告。理論上這種服務可以收取的廣告費比傳統廣播電臺更高。「Pandora 的殺招不是更多內容,而是更多廣告。」Michael Pachter 說道,「愛聽 Eric Clapton 老聽眾可能對威而剛更有興趣。Pandora 知道這些事,也知道用戶愛聽什麼。很顯然的,如果是個老人在聽凱蒂佩芮,他們就不會播放威而剛的廣告。」

在追蹤客戶的品味與預測適合他們的廣告上,Pandora 已經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該公司已經推出過鎖定式的治廣告。這使得美國國會期中選舉時,聽鄉村音樂的人更容易聽到共和黨廣告,而古典音樂聽眾則聽到更多民主黨廣告。有了如此先例,投資者更容易想像這種方法在商業廣告的應用。

Spotify 困境

但如果連 Pandora 是否能持續盈利都還有爭議,那內容取得成本更高的 Spotify 又該何去何從?

像 Spotify 這樣的點播音樂服務,有一項明顯缺陷:它們無法達成規模經濟。「這種服務在媒體行業中很特別,」Piper Jaffray 分析師 James March 指出,「在其它媒體領域裡,如果你賣了更多門票,或者收視率變高,你的收入也會增加。你不需要為電視劇或者電影額外支付版權費。但在串流音樂媒體領域裡,你的服務越流行,支付的版權費就越高。」

為此,Spotify 也推出了網路廣播服務,但目前它成績與 Pandora 比較還有一段差距。該公司的主要收入目前仍來自訂閱業務,而它們也似乎更專注於吸引更多人付費訂閱。

Spotify 與蘋果或者 Google 不同,它們沒有雄厚財力作為後盾,只能儘快學著自力更生。該公司正在準備 IPO 的消息已經傳了一年了。在上一輪融資的估值後,它的價值被認為在 40 億美元左右。但該公司的發展前景能否能滿足投資者,進一步完成 IPO,目前依舊是個問號。

該公司也不排除把自己賣掉的可能。根據「華爾街日報」本周的報導,Google「去年年末」曾考慮過收購 Spotify,儘管科技部落格 Re/Code 的創始人 Kara Swisher 對此消息嗤之以鼻。Facebook 的 CEO Mark Zuckerberg 自稱是 Spotify 的粉絲,而該社交網站也是目前唯一未涉足音樂領域的科技龍頭。只不過目前它們還未曾表示收購 Spotify 的意向。

Spotify 創始人 Daniel Ek 似乎對收購興趣缺缺,至少公開場合他是這麼說的。「我認為讓音樂服務失去主導地位,淪為其他領域公司的附庸,會是個糟糕的決定。」他今年稍早於「商業週刊」的訪問中,曾經這麼表示。

未來已經到站——至少在瑞典

這段話是指 Spotify 在瑞典自家的市場已經獲利好幾年了,在該國串流音樂服務比任何地方都還流行。

據聞該公司在瑞典的用戶已經占總人口數的 15%,而他們的收益占了該國音樂銷售收益的 70%。這也代表著相對於在美國,該公司在瑞典面對著作權所有人時,版權費協商條件會更好。

Spotify 目前正設法擴張到更多人口廣大的市場,而這些市場是 Pandora 等服務因版權問題無法進入的。今年稍早,該服務在巴西登陸,預計最快在今秋也將進軍俄羅斯。該公司的如意算盤是若能取得夠大的增長,在扣除版權費以後的收益就能滿足投資者。

房間裡的大象

在未來幾個月的串流音樂媒體領域裡,我們將看見蘋果和 Google 的野心圖窮匕現。而在未來音樂聯盟副主席 Casey Rae 看來,目前的市場風向實際上站在它們那方,因為它們更能吸收高昂的版權支出。「獨立服務非常脆弱,因為它們既得處理版權支出議題,又得面對網路中立性議題。」 他解釋道。

他這段話的意思是指由於美國管理規定的調整。由於串流服務流行導致網路塞車嚴重,不久後內容提供商可能將被迫向網路服務供應商支付額外費用,以確保聲音與視訊內容能夠無延遲的流暢播放。這個政策將進一步減少他們的獲利空間。

Casey Rae 認為一旦狀況變成如此,當前的串流音樂媒體(或至少點播式串流音樂媒體)的可能真的或失去行業主導權,成為其他賺錢行業妝點門面的附庸。這其實也不是音樂產業第一次淪落至此。Casey Rae 指出早在 CD 時代,如一類的 Best Buy 電子零售連鎖店,就已經在店門口放花車賤價拋售音樂 CD,好吸引更多的人潮駐足購買更高架的商品,如相機和音樂播放器等等。

這種事科技龍頭們也早就都在做了。銷售數位下載專輯的蘋果 iTunes 商店,長期以來一直處於收益兩平的狀態。蘋果沒有早早收掉它,就是因為 iTunes 商店能了促使人們購買 iPod 和 iPhone~真正高利潤的商品。而今無疑的,串流音樂媒體將用更進一步的方式為此目標服務。Google 想借此吸引人們多多使用旗下服務,如此才能讓他們看更多廣告。至於對 Amazon 來說,串流音樂媒體不過是個好用的魚餌,可用來說服消費者購買其一年 100 美元的 Prime 服務,好讓他們向 Amazon 購買任何他們需要的東西。

主動收聽 vs 被動收聽

有關於串流音樂媒體的未來,還有一部分將取決於人們到底是喜歡聽自己想聽的(Spotify 模式),或是喜歡聽別人安排好的(Pandora 模式)。回顧黑膠唱片和塑膠收音機的年代,人們通常兩者都愛。在網路時代這兩者依舊能並存嗎?產業分析師 Bob Lefsetz 並不這麼認為。他說「現在的我們活在點播時代」,所以 Pandora 將日暮西山,儘管它還是能以某種方式存活。「但被動收聽依舊是有市場的」他補充道「但這塊市場將不會是演算法的天下,而會是由人腦主導」例如同時擁有數位與傳統形式電台的公司,像是 SiriusXM。

當然,關於這點,還有待時間證明。就算電台串流形式最終沒能成功,Pandora 的 Music Genome Project 或許依舊會成為價值極高的智慧財產~Pandora 稱該專案是「有史以來最精緻的音樂資訊分類系統」,由一支訓練有素的音樂學家團隊,付出超過十年時間進行音樂分析和分類。

花落誰家

亂世群雄戰,誰將成贏家?人人有信心,個個沒把握。但若串流音樂媒體依勢持續增長,到達瑞典市場當今水準,至少音樂行業應該就不會毀滅。在串流音樂媒體的成長驅動下,去年瑞典的唱片音樂市場已經連續第二年呈現增長。瑞典的消費者捨棄了盜版,也不再購買音樂,因為現在有更簡單、透明又便宜的服務。

根據瑞士信貸最近評估,就在 2015 年,全球音樂市場將一掃十多年的萎縮陰霾,首見成長;而在全球最大的 10 個音樂市場中,串流音樂媒體服務的滲透率將達到 20%。串流音樂媒體訂閱年費(Spotify 為 120 美元,Beats 為 100 美元)遠遠高於過去消費者在音樂上的平均消費額~一年 50 美元。這也就是說,如果串流音樂媒體成為主流,人們願意在音樂上花的錢,將會比過去更多。

前往閱讀原文

六種客戶愛上電子報的理由

Posted: 31 Jul 2014 11:33 PM PDT

六種客戶愛上電子報的理由

photo credit: Eloïse L

本文原刊登於電子豹〈六種客戶愛上電子報的理由

喔!親愛的品牌行銷人員,身為一個收件者,因為我在乎,所以我要告訴你,我有多愛你。

上星期,我們毫不保留地指出許多電子報行銷人員所犯的錯誤和可改善之處,這星期,該是說好話的時候了。人們其實都喜歡電子報,而且喜歡品牌公司用對的方式寄電子報──或者,至少嘗試用對的方式寄。今天電子豹要告訴你們,哪些事情會讓你的收件人愛上你的電子報。行銷人員,請繼續為「收件匣愛情」努力。

簡單

美國知名的電子郵件行銷公司 BrightWave 的副總裁 Jay Jhun ,也是 Twitter 上「 best email handle 」 的所有人,他曾說他喜歡 Pandora 的電子報,因為 Pandora 電子報連結了特定的播放清單或歌曲,並且會自動開啟 app。 「 想要在你的 app 中取得一些 ROI 嗎?建置 URL schemes(iOS)、 Intent(Android)和 URI(Windows)吧! 」 他是這樣建議的。

放棄控制

會員的偏好設定通常是網路世界最神秘的事情之一,即便出發點和策略原意都很好,但偏好設定卻時常成為資料喪命之處。資料巨量或小量並不重要,重要f的是你怎麼處理這些資料,我們總是設定了偏好之後就忽略它們了。最好的電子報都會提供許多偏好設定的選擇。

額外提一點,BrightWave 的 Julia Bray 不是唯一想要控制她收件夾中所訂閱之電子報頻率的人,她喜歡可以自己調整。誰會反對這樣的心聲呢?我們希望有更多品牌公司也能朝著這樣的願望去做。

對行動裝置友善

我們之前提過,BlueHornet 和 Forrester 研究發現,行動裝置上的電子報「不好看」的時候, 70% 的消費者會刪掉,而 18% 的消費者會取消訂閱。這表示幾乎每 10 位訂閱者就有 9 位會根據電郵的外觀採取某種負面行動。絕大多數的人曾告訴我們,他們已經開始用智慧型手機讀取大部分的電子郵件。他們一天從手機收信好幾次(假如不是整天持續不斷地收信狀態),如果電子報在行動裝置上「不好看」,他們很可能就忽略那些信。

幾乎所有人都想找尋一種簡單、俐落而容易的方式,並且在幾秒鐘之內決定一封電子郵件的價值。決定一封電子報的好壞沒有看起來容易,因為,太多公司把焦點放在取悅公司內部的利害關係人 (大部份是老闆),而非傳送很棒的電子報到訂閱者的收件匣。

賞心悅目

外觀很重要,我們都知道。

BrightWave 的 Laura Giles 就偏好 GIF 動畫、很棒的影像、適當的留白,以及沒有過多的選項或或瀏覽選擇。最好的電子報行銷人員會花工夫在這些細節上,而且他們知道,這些地方的改善以及風格塑造可能是訂閱者「轉換為客戶」或「溜走」的差別。在台灣,許多電商都是這方面的佼佼者,他們的電子郵件有突出的表現並且和他們的品牌搭配得很好。

有個性

我們都有許許多多媒體消費的選擇,其實是「太多了」。但消費者會愛上一個品牌,不僅是因為它在所有行銷通路都保持一致的調調,而且必須展現它獨特的個性才行。這意思並不是說一個品牌必須在臉書和廣播講一樣的東西,而是針對各種不同通路,打造最適合的訊息。

最好的電子報是那些會傳遞 「個性」 到收件匣的,而不是只提供優惠和內容而已。當電子報創造出它自己獨特以及廣為接受的聲音、與主要品牌類似卻又有區隔,你知道你會有一些特別的東西可以繼續。

你是電子報獨角獸(你有我在別處得不到的東西)

像任何商業關係一樣,我們都有許多選擇。有時,我們根據價格和便利性挑選東西。有時,我們因為喜歡產品或想要與產品提供的某些東西產生關聯而選擇。消費者每次在他們的收件匣瀏覽時,期待的是像獨角獸一樣特別的電子郵件,但很可惜的是,這樣的事並不時常發生。

感受這 6 種愛了嗎?當你的收件匣收到一些你喜愛的電子報,或者這段時間和你是競爭關係的品牌電子報時,你也可留下一些當作未來的參考範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