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一名台灣工程師的 Coursera 心得”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一名台灣工程師的 Coursera 心得

Posted: 13 Jun 2014 03:48 AM PDT

一名台灣工程師的 Coursera 心得

本文作者:Ingram Chen(@ingramchen),大學和研究所都是讀化工系,因緣際會成為 Java 愛好者,Din.Ben.Don!訂便當管理系統科科科站長。目前負責 Cubie Messenger 的 server 與 iOS 版 app。

這個月我又選了 Coursera 一門課來上,課程是 machine learning 相關,為期十週。這是我第二次在 Coursera 上課了。

以前在學校學習,學一大堆知識,課堂和考試永遠是滿的,然後學了也不知道要幹嘛,就像是一個背字典的機器。現在出社會了,情形卻倒過來了,工作上總是會面臨許多挑戰,每每總會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慨,如果有時間有精力再充電那就好了。還好近幾年興起了網路開放課程,我在去年嘗試了 Coursera Cryptography I 這門課,哇,這課程內容真是棒,理論實務兼具,而且內容很新。不但彌補了想進修的缺憾,更重要的是學到密碼的類型與正確的應用,以及其弱點。我這算是一試成主顧了。

Coursera Cryptography I 這堂課是每個開發者都必修的課程

解決跨領域障礙

Coursera 的課程幾乎都是 self-contained。意思就是你不需有相關的背景,課堂上會準備你必須了解的基礎知識。講白一點就是內建懶人包啦。不懂機率想學密碼學?有補充資料。不懂線性代數想碰機器學習?有專門一堂教入門。我想這種模式最適合時間有限的業界人士。社會人雖然有專業能力,但通常很侷限,遇到別的領域多半是一竅不通。不過只要有合適的課程引入門,就能跨過領域的障礙。我個人非常欣賞 Coursera 課程這樣的設計,也實際受惠良多。

英聽不是問題

我的英聽不是很好,不過 Coursera 的影片可以減速播放,而且都有英文字幕,所以即使語言是個障礙,學習上仍然很順暢。就我自己的課堂經驗,大部份遇到的疑惑都是上課的內容本身,跟語言無關。Coursera 也有一些中文的課程,但用語言選課反而會錯過好的課。

習題很多

上一次我選修的課 Cryptogrphy I,有很多習題,但我都沒做。沒做當然會有罪惡感,也知道自己學不完整。不過也沒什麼好懊腦的,因為我自己知道那些證明題對我來說派不上用場,不是我的學習目標。雖然如此,我還是學到很多基礎知識,很慶幸自己有選了這堂課。我不是鼓勵大家不用去寫習題,也不是阿 Q 在那自我安慰。而是不要因為習題的障礙而放棄了學習的機會。

Coursera 的習題很多,進度也很趕,來不及做完的人不少,但如果這樣沒上課或是沒上完就可惜了,因為光是旁聽也有很多的收獲。當然最好還是習題都能在時間內完成囉,學習的效果會最好。我現在修的課是機器學習,這一次我就老實的寫習題了,因為它的習題要用 octave 完成。而我自己很想學會這技能,自然得好好練習。

論譠

Coursera 的課程都有專屬的討論版,裡面的同學都好認真的在討論,不只提出課堂的問題,還舉一反三,嚇到了我。不過我潛水慣了,所以沒有積極參與,偶而看一下而已。論譠算是 Coursera 很特別的地方,提一下。

學習效率

一開始我上課的時段很零碎,週一上個兩小節,週三上個一節、寫作業… 什麼的。不過我後來發現零碎學習效率很差。前幾天上的課很容易就忘了,每次都要再複習一次才能接上。後來我改成特別空出個長時段 (三、四個小時左右),一次上完整個段落,然後連習題也要一口氣做完。這樣就不會出現記憶斷層,而有做過習題後的記憶印象也會比較深,這樣下個禮拜比較能接上下一段落的課程。

因為要空出長時段,所以遇到當天上班比較累的話就沒辦法排課了,最後多半是在週末時才有空上課。而且上課前一天睡眠也要充足,不然上到一半腦袋不清楚,吸收不了又白白浪費掉了時間。

Coursera 有 mobile app,做得不錯,可以直接聽講課影片 (支援字幕)。一開始我覺得透過 mobile app 的幫忙,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學習。但如上所說,零碎時段學不到什麼。所以我現在只拿它來做複習用。

我有幾次在咖啡廳上課,配著咖啡優雅著念書聽起來不錯吧。不過呢,咖啡廳是大家聊是非之處,不小心就會神遊到別人的八卦去了,神遊幾次之後我就放棄了。Coursera 上課需要英聽,注意力要特別集中,所以我最後還是找個無干擾的環境念書 (完全沒有人)。上課的週遭環境也是個要注意的環結。

我從小唸書唸到大,那段歲月學習效率一直都很馬虎,反正是全職學生,有的是時間和精力。現在不同啦,年紀快40了,學習能力明顯下降了,白天上班也很累,時間已不夠使用。所以開始斤斤計較,非得想辦法提高學習效率不可,這真是學生時代無法想像的事。

如果你能找到朋友、同事一起上課、開讀書會,我想那是最有效率的學習。不過大概 30 歲以下的年輕朋友才有這個機會了。過了 30 要能湊出共同時間難如登天,可遇不可求。有些公司有排教育訓練或讀書會,當然就可以善加利用,這時 Coursera 的課程很適合做為教材。

持續進修

這類型的網路開放學院進入門檻最低,但是要結業卻是最難,因為完全靠個人的自我管理啊。人都會是疏懶的,所以得找到自己可以持續的方法。就我個人而言,很單純,就找自己有興趣的題目,有興趣自然就會不自覺得鑽進去了。我希望自己可以每年進修一到兩次,未來年年持續。

小結

昨天正好是宇宙大探索最後一集,裡面講述到二干多年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有全球最大的藏書量,很可惜的它只供貴族使用,最後被人民給毀了。而現在我們網上隨手一點,下載的知識量就超過當時整棟的藏書。Coursera 開放課程則是更進一步,彈指間就能 下載 專屬的教師與最先進的教材。無論是哪一國,哪個階級,都能平等地獲得最好的教育與知識。這不僅僅是 education 2.0,也是人類知識傳承的一個理程碑。我衷心希望這個計畫能長長久久,不斷前進。

改裝房子的百科全書:Houzz

Posted: 13 Jun 2014 01:40 AM PDT

改裝房子的百科全書:Houzz

家居裝飾服務 Houzz 甫於 6 月 2 日獲得 D 輪融資美金 15 億元,總估值達美金 23 億元(約台幣 766 億元), 躋身 Airbnb、Uber 與 Snapchat 等成為近期身價破億的新創公司。此前融資的投資方包括獲美國最大風險投資公司 KPCB、Comcast Ventures 等。Houzz 網站於 2009 二月上線以來,目前擁有每月兩千萬使用者造訪,創造出三千億美金的營收,來自站上所提供的廣告以及電子商務。

Houzz 創辦人 Alon Cohen 與 Adi Tatarko。來源:Xconomy

創辦人 Adi Tatarko、Alon Cohen 同時也是一對夫妻,創業前倆人在 eBay 工程部門旗下工作,他們的創業靈感源自於新房子的改裝專案。建築師請他們用古老的方式尋找靈感──到書店翻翻家居書籍、雜誌,但他們認為應該有「更好的辦法」來搜尋家居改裝的靈感,而創業的想法也於焉誕生。於是,2008 年  創立Houzz,丈夫 Alon Cohen 著手創建 Houzz 網站,而妻子 Adi Tatarko 著手型塑房屋改裝的社群。

透過內容策展與社群發揮影響力

Houzz 網站擁有高品質的搜尋技術與網頁設計,它一上線就在建築與室內設計界掀起一道旋風。 網站最不能少的便是內容,他們配有一支專業的編輯團隊,專門產製好文章。其他則是使用者自行產製的內容,大多來自於建築或者室內設計的專家,而一般使用者則可以依房間類別與風格來蒐藏喜歡的設計,Houzz 的功能類似 Pinterest ,不過在尋找房屋裝修點子時 ,Houzz 策展的專業內容會讓它比 Pinterest 更實用。

此外,Houzz 也自然型塑出專家與一般使用者的集散地。根據老查(李全興)對社群的定義:

社群是一群人共同的關注或興趣,發展出人際關係。

Houzz 即是一群對房屋裝修設計有興趣的人的「社群」。將建築與室內設計專家(商家)與一般使用者聯結在一起,透過內容的策展,讓一般使用者可以追蹤、蒐藏自己喜歡的專案以及設計師,並且與他們自由的對談。

對使用者來說,Hozz 成為一個家居裝修目錄、一個社群、一個蒐集設計的剪貼簿,以及接觸專家的一個管道。

也因此創造出它在房屋裝修設計領域的影響力,不僅可以銷售商家品牌廣告,例如 Kohler、Nest 與 Subzero 等大品牌,此外也做起銷售居家用品的電子商務業務。而建築師、承包商、景觀設計師與其它的專業人士也能在 Houzz 上免費曝光圖片,為自己打廣告。

Houzz 也為房屋裝修專業人士提供 「Houzz Pro+」 的服務,讓他們可以用付費方式增加圖片的曝光,以及圖片表現的分析數據。目前已有 300000 位裝修與設計的專家已經註冊 Houzz,共有 60 種不同類別的專家,從屋頂工到家庭劇院安裝人員皆有。

根據 Inside 先前報導的網路女王 Mary Meeker 的網路觀察,Mary Meek 指出 Houzz 垂直整合了房屋裝修的生態系:

網路內容由一般消費者和專家一同提供;社群的連結和脈絡是由使用者創造,同時也被用來服務使用者;提供無縫式的商品/服務購買。

垂直整合生態系

Mary Meeker 也指出,Houzz 創造出網路的三連勝(Internet Trifecta),也就是:「大量的內容」+「社群」+「商務」三者的成長,帶動「消費者」的成長。

內容

高品質的照片

「 Ideabooks」專欄,裝載許多房屋裝飾相關的新奇點子,例如如何將陶瓷花瓶製成燈籠。

高品質的房屋與室內設計照片是 Houzz 的核心價值,Cohen 指出:

照片是使用者從事一切進階活動的敲門磚。許多使用者都跟我說:『我一開始只是覺得欣賞照片很棒,然後後來我發現我可以搜尋產品,接著我意識到社群的力量,接著我就在 Houzz 上為自己找到了設計師或承包商。』 您可以看到一個演進的過程,使用者逐步使用更多功能。

社群

Houzz 上舉辦的民調:最喜歡哪種色彩組合。

有設計的疑難雜症可詢問社群意見。

商務


Houzz 的家飾商品商務。

Houzz 提供各種類的房屋裝修專家的資訊與評分

當消費者想要裝修房屋,自然而然就會到 Houzz 找點子、找答案、找專家、甚至購買家飾,所有房屋裝修所需 Houzz 都準備好了。除了網頁版,Houzz 也是是第一個推出手機/平板電腦 App 的家居裝修網站,Alon Cohen 指出,有時候屋主,腦海中已有了構想,但卻難以表達清楚,平板電腦幫助屋主運用 Houzz 上的圖片資源,和房屋裝修業主和品牌溝通,可以指著圖片說:這就是我想要設計的樣子。


實際使用 Houzz  App。

像家一般的辦公室

最初他們便是在自家客廳決定創辦 Houzz,因此希望把辦公室打造得像「家」一樣,公司的任何空間如會議室、休息室等,都打造成不同的居家空間,例如「客聽」「兒童房」、「浴室」、「工藝室」...等。此外,辦公室處處充滿綠色的植栽,辦公椅也不是厚重的辦公椅,讓人像在家一般自在。(可詳見 TechCrunch 記者拜訪 Houzz 辦公室的影片。)

資料來源:
1. Online Home Improvement Company Houzz Looking To Raise At $2.3 Billion Valuation
2. TC Cribs: A Trip To Houzz, The Startup HQ That Feels Like Home
3. Houzz—the Alluring App for Home Remodelers and Wannabes
4. AD INNOVATOR: HOUZZ

協作的力量——中國開發者 9 天完成 670 頁《Swift 語言》中文版

Posted: 12 Jun 2014 06:24 PM PDT

協作的力量——中國開發者 9 天完成 670 頁《Swift 語言》中文版

編者按:本文來自 @翟英昌的智慧工場投稿 36 氪,詳細介紹了 GitHub 上開源翻譯《Swift 語言》這個專案,發起者是一個 90 後的大學生,整個翻譯團隊在 9 天內完成了近 670 頁的 Swift 語言文件翻譯工作。

6 月 3 日凌晨 3 點,蘋果公司在 2014 年 WWDC 上向工程師圈投下重磅炸彈——推出全新程式語言 Swift。整個程式界頓時一片沸騰。正當大家熱議這門新語言的特性之時,一群中國開發者在 GitHub 上開啓「《The Swift Programming Language》in Chinese 」開源翻譯專案,採用眾包翻譯的方式,整個翻譯團隊在 9 天內完成了近 670 頁的 Swift 語言文件翻譯工作。

有意思的是,該專案的發起人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 90 後大學生梁傑(兼 Swift 語言開發者社群 Swiftist.org 管理員),而翻譯成員更是來自網上各個角落。該專案開始一周左右,在 GitHub 上獲得了 1300 多個 Star 和 300 多個 Fork,GitHub 週總榜最高排名第 4。

這個專案的成功,給我們帶來一個新的思考話題:協同寫作,或許是未來寫作的趨勢。我很有幸參與了這個專案的全過程,同時也因此認識了梁傑。梁傑跟我講述了很多關於這個專案幕後故事和心得體會,下面請讓我帶大家簡單回顧一下「《The Swift Programming Language》in Chinese 專案」發展的全過程以及這背後的一些思考。但願這篇文章能給那些關注創新又喜歡寫作的朋友們一個值得參考的案例。

幾個關鍵時間點

  • 6 月 3 日,凌晨 3 點,蘋果發布 Swift 語言;
  • 6 月 3 日,翻譯專案啟動,專案在 GitHub 上獲得 50 個 Star;
  • 6 月 4 日,開始有人關注,專案在 GitHub 上獲得 300+Star;
  • 6 月 5 日 --6 日, 協作機制基礎建立,翻譯工作開始步入正軌;
  • 6 月 7 日 --8 日, 翻譯緩慢加速;
  • 6 月 9 日 --11 日,翻譯全速進行,完成全部翻譯;
  • 6 月 12 日,完成校對全過程。《The Swift Programming Language》中文版正式發布!

發起原因

據梁傑回憶,「最初其實沒想到會做成這樣,只是想著既然 Swift 這麼火,我也想學一學,不如順便翻譯一下,也算是為大家做點貢獻。萬萬沒想到,最後變成了一個這麼大的開源協作專案。」

協作形式

整個翻譯專案通過 GitHub 進行協作,使用 Markdown 進行文本編輯和排版,使用 Gitbook 製作成靜態頁面並託管到 GitHub 上,供線上閱讀。Markdown 文本也可以轉換成 Epub、PDF、mobi 等多種電子書格式。

參與翻譯的網友首先需要在 GitHub 專案上認領章節,認領成功後只需要不斷更新 Markdown 格式的文本文件,直到翻譯完成。在某章翻譯完成後,再會將網友翻譯完成的內容合併起來,通過 Gitbook 轉換成在線頁面並更新到 GitHub。

專案是如何吸引協作翻譯者的?

專案發起之後,梁傑在自己的微博上做了簡單推廣,開始的時候並沒有什麼人關注。不過經過一些大號轉發後,關注的人越來越多,也就開始有人參與進來。「其實能吸引到這麼多人,主要還是因為蘋果的影響力太大,再加上我們發起專案的時間非常早,再加上全民 Swift 的力量,所以,吸引了很多人參與。」

組織開源翻譯需要注意的地方?

讓新手也能參與。GitHub 在國內的普及程度還是不夠,很多有興趣參與的朋友都不太會用。剛開始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後來在朋友建議下迅速在專案首頁的說明中添加了詳細的貢獻程式教程。實踐證明很多朋友都是照著這個教程完成了工作。

高效地傳達資訊。組織開源專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證資訊的傳達,其實秘訣很簡單——重複說。就拿 Swift 這本書來舉例,需要一直在專案說明中更新當前進度,按理說大家點進來都會立刻看到。但是仍然有很多朋友會問現在翻譯了多少、還有沒有未認領章節。之後採取主動通知大家的方式,在所有能通知的地方通知,一旦有新變動就馬上通知,慢慢的就沒有人問了,因為大家都很清楚專案進度。

重要的資訊比如時間節點,一定要多次強調。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雖然章節很快被認領,但是完成的人很少。後來透過 QQ 群不斷強調,週三完成翻譯開始校對,一天說了有十幾遍吧,然後從第二天開始完成的人就越來越多。大家參與開源專案時相對來說是比較被動的,如果你希望控制時間的話,一定要多次強調,把這個資訊發送到每個人的潛意識裡。

最重要的,把握總體方向。很多人會參與進來,但是幾乎沒人會主動考慮這個專案該如何發展,一定要記住這一點。如果你覺得很多人參與進來你就可以休息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大家擅長幫忙,但並不擅長主導專案。所以你要時刻提醒自己,下一步的目標是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去做?主動提出一個方案然後和大家討論,千萬不要提出一個問題然後等待答案。

最後內甚麼,今天早上公開發表翻譯完成的消息後,該專案在 GitHub 上今天總榜已經衝到了第 1 的位置,本週排行目前在第 3,並且有向前繼續的趨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