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人們買的不是產品,他們買的是更好的自己”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人們買的不是產品,他們買的是更好的自己

Posted: 11 Jun 2014 03:11 AM PDT

人們買的不是產品,他們買的是更好的自己

圖片來源:galleryhip

本文編譯自社群媒體管理服務 Buffer 官方網站上的文章 《People Don’t Buy Products, They Buy Better Versions of Themselves》。

關於 Steve Jobs 發明 iPod 的時候,第一時間得知消息的人、整個科技產業都在思想:MP3 已經存在了相當長一段時間,iPod 究竟有什麼特別的呢?它的賣點究竟在哪裡?

當然,隨便說都可以提出很多特點,但關鍵層面還是 Steve Jobs 如何行銷與把它呈現給大眾:

你口袋裡的 1000 首歌

Steve Jobs 用上述的標語推出 iPod 之時,其他人還在打著「 1 GB 儲存空間」宣傳 MP3 播放器。 光是包裝商品的方式不同,就使 Apple 贏其他人一大步,因它幫忙顧客想像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口袋裡擁有 1000 首歌)。

就像是底下這個圖:

馬利歐(潛在顧客)+ 火之花(您的產品;不是賣點) = 可以丟火球的加強版馬利歐(讓顧客變得更好;這才是賣點)

運用圖像呈現產品是很熱門的方式,同時也是巧妙的行銷方式,讓企業更容易強調「購買商品後能夠帶來的好處,而非商品本身特色。」

我曾經聽過很多強調好處的行銷案例,但我總是很難把好「好處」和「商品本身特色」分得清楚,因此我對此研究了一番,以下我會提出一些執行得宜的例子。

如何分辨產品特色(features) vs. 好處(benefits)

User Onboarding 部落格主是這樣解釋的:

人們不是為了產品消費;他們希望可以買到一個更好的自己。當您試圖吸引更多顧客時,您是要列出產品的特性,還是要描述它可以讓您變得更好的程度呢?

Basecamp(前 37Signals)的共同創辦人 Jason Fried 也曾經在 Twitter 討論過這個主題:

「這是我們的產品可以做的事情」以及「這是您可以用我們的產品做到的事」聽起來很像,但它們是完全不同的途徑。

"Here's what our product can do" and "Here's what you can do with our product" sound similar, but they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approaches.

— Jason Fried (@jasonfried) 2013 11月 13日

ideacrossing 部落格認為產品特色是「您的產品或服務做的事情」,而好處則是「這些產品或服務的意義為何?為什麼它們重要?」。事實上,產品通常有一些特色是毫無用處的,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

因此,我認為產品特色比較像是產品或服務的「內容」,而好處則是這些內容存在背後的「原因」。

以下我將列出一些很棒的行銷案例:

Evernote

Remember Everything(記得一切事物)

Evernote 不可能幫您記得任何事情。事實上,它不可能記得任何事情──它只是一款軟體。不過它的確有提供一些產品特色幫助您儲存、組織事物。「記得一切事物」則是您可以用 Evernote 達成的好處

Twitter

Start a conversation, explore your interests, and be in the know.(開始對話,探索你的興趣,以及掌握最新資訊)

Twitter 在其官方介紹頁上列出了幾個使用 Twitter 的好處,而非 Twitter 的功能簡介。

Nest Thermostat

Saving energy is a beautiful thing(節省能源是一件美麗的事)

我個人最喜歡這個例子,它的標語簡潔到只用到六個英文字,卻已經清楚告訴顧客 Nest 產品最大的好處(將可節省能源),而這也是產品的獨特之處。

LinkedIn

Be great at what you do.

讓您在做的事更優秀。

LinkedIn 比又更往前的一點,它直接在標語中直接提到顧客,更清楚地傳遞這個概念:若您使用 LinkedIn 您會讓您在做的事情更優秀。以顧客為中心,而不是把產品特色和公司的座右銘推銷給顧客。

GitHub

Build software better, together.

一起建造更好的軟體。

又是一個超級簡潔但清晰的標語。 GitHub 可以帶給顧客的好處非常簡單清楚,它甚至不用提到任何的產品特色。

您知道有哪些在這個部分做得很棒的行銷案例嗎?歡迎與我們分享。

張善政 Google 經歷膨風?翟本喬:低級抹黑

Posted: 10 Jun 2014 11:28 PM PDT

張善政 Google 經歷膨風?翟本喬:低級抹黑

圖片來源:科技部網站

稍早 ETtoday 爆料《張善政被爆膨風Google經歷「會說台灣適合代工不意外」》一文,引起網路界熱議。也讓曾在 Google  擔任重要主管的翟本喬看不下去,跳出來評論。

該文指稱:

有科技業人士向《壹週刊》投書,指稱張善政在Google工作2年期間,名片上的英文抬頭印的是「Director of Google’s hardware operation in Asia」,也就是「Google 亞洲區硬體管理協理」,所謂的營運總監履歷「根本是膨風」。

張善政則透過發言人回應 Director 翻譯成「總監」是 Google 人事部門的建議,而且「有些組織協理還比總監更高。」,只是翻譯問題,並無不妥。

對此,曾任 Google 總部主任工程師,現為和沛科技創辦人翟本喬在 Facebook 上表示:這是種低級的抹黑手法,且抹黑者顯然不瞭解 Google 的職稱制度,根本不值得回應,並表示 Google 不用一個僵化的頭銜綁住你,這樣做生意才會靈活:「只會看頭銜的人,最好別在商界混,還是去當兵比較合適。」

翟本喬 Facebook 原文:

翟本喬也在貼文中引用矽谷創業教父 Paul Graham 的「hierarchy of disagreement」(反駁金字塔),指出這封黑函只用最低階的手法來對張善政人身攻擊。

 

圖片來源:哲學哲學雞蛋糕《Paul Graham 的如何嘴砲金字塔

根據 ET Today 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明顯地集中火力針對張善政的個人特質,例如職稱、背景集中火力攻擊發言者,謾罵等。儘管張善政對科技政策的主張和發言都相當爭議性,引起網友撻伐。然而,翟本喬本人表示,在科技政策上許多觀點都與張善政不同,但抹黑式的言論只會讓人覺得沒水準、和別有居心。

建設性地討論交流,讓反駁提升至更高的層次,相信會對科技產業有更大的幫助。

因應四個最新趨勢,內容行銷正在顛覆零售業

Posted: 10 Jun 2014 04:41 PM PDT

因應四個最新趨勢,內容行銷正在顛覆零售業

圖片來源:Raconteur

內容,將成為零售業的新命脈。(Content is the new retail store.) —Amaryllis Fox, Mulu Media CEO

Alex and Ani,美國著名的流行手飾品牌結合 iBeacon 技術和內容行銷,打造出即時零售系統(real-time retail);Nike 利用穿戴式裝置和運動 App ,將自家的產品融入消費者的運動生活之中。進入 2014 年,零售業品牌之間的競爭激烈,內容行銷已經是零售商不得不加入的戰役。比任何其他產業,零售商創造出動人的品牌內容更能帶動來長期成功;而訴說品牌的原創故事,也正成為激發消費渴望新的關鍵。 根據 Contently 最新的調查(註一),考慮終止和零售商購買關係的顧客中, 45% 是因為零售商缺乏提供客製化、對顧客相關性高的內容。究竟是什麼趨勢推始內容在零售業中扮演越趨重要的角色?本文整理出以下四個零售業面臨的新趨勢,解釋內容行銷如何顛覆零售業。

行動世代來臨(Mobile migration)

隨著越來越多使用者在行動裝置上購物,2013 年的數據顯示,行動端為零售業者貢獻 20% 的營收和近 40% 的流量。除了行動版網頁(Mobile Web)越趨重要之外,消費者的行為變化快速,也讓品牌經營需要花費更多心力維持。Skyword(註二)說明,銷售導向(sales-driven)的零售業者較容易面臨使用者高放棄率(Abandomment Rates);另一方面,那些提供符合消費者需求內容的零售商,更能累積長期的品牌忠誠度,取得長期的高流量。

發展即時零售系統(Real-time retail)

及時零售是零售業的新命脈。各家品牌致力於結合 ibeacon 和近場通訊的新科技、讓使用者在實體店面就能接收到線上的內容,來促成空前未有的銷售量。及時零售系統也提供使用者附近的實體店面,有哪些及時的消費內容和優惠,來刺激使用者第一時間的消費行為。

創造產品的獨特故事(Transparency trending)

隨著使用者對有趣、有助改善生活各面項的內容需求越來越大,零售商正在抓緊機會,訴說屬於他們產品的獨家故事。Intel 和 Toshiba 於去年推出的系列為電影(註三),描述的是每一夜之間,樣貌都會改變的男人,樣貌可能是男人、女人、白人、黑人、老人...,片中使用自家筆記型電腦錄製每日的影像紀錄。有趣的是,影片中的錄影片段,來自全球的各個使用者分享,是內容行銷和使用者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 Content)成功的例子。

Pinterest 成為零售商的新金礦(Winning by pinning)

擁有大量使用者的社群網站 Pinterest,正在迅速發展成零售商的新金礦。光是 2013 年美國聖誕假期的前三週,Amazon 在 Pininterest 上擁有每週超過 16,300 則 pin,而這些 pin 帶來了超過 2013 年 Cyber Monday(美國著名的網路促銷活動日,每年 11 月最後一週的星期一開始)整體線上零售銷售額的三倍之多。Pinterest 現在提供零售商在 pin 中嵌入更多資訊(稱為 Rich Pin,註四),包括地圖、電話、產品介紹、賣家、及時標價等資訊,成功促成越來越多的線上購物。

註一:Contently.com
註二:Why Building a Mobile Retail App is Like Developing a Content Strategy
註三:Intel And Toshiba: The Beaty Inside
註四:Rich Pin

五個內容行銷操作失敗的原因

Posted: 10 Jun 2014 04:33 PM PDT

五個內容行銷操作失敗的原因

有數不清的文章探討內容行銷失敗的原因,但真的有切中問題根源嗎?SEO 行銷顧問公司 Moz 創辦人/執行長 Rand Fishkin 在一場演講中指出,業界對內容行銷抱持許多錯誤觀念。 這些錯誤觀念影響到很多人的工作,包括 SEO 人員、社群媒體管理者、致力產製優質內容的人員、策劃內容行銷的從業人員等,這樣的錯誤觀念使他們無法達到應有的成效。

以下為摘要其重點的投影片與大家分享,五個內容行銷操作失敗的原因:

原因一:您相信內容行銷界的最大迷思

首先,讓我們想像內容行銷的運作原理是這樣... 網友:「來看看今天網路上有什麼呢?」 網友:「我好想知道 Kieran Fianagan 發佈的推文是在說什麼。」 網友:「這個有趣。我應該馬上註冊下載這本免費的電子書。」 網友:「然後,我只要把這一列的個人資訊填完...」 網友:「噢!我最好馬上追蹤這些社群媒體,不然待會就忘記了。」 看到這裡您可能笑了,但這是許多行銷人員心中的「內容行銷」運作方式!

產製內容→人們點擊→人們淘荷包,公司賺錢。

實際上內容行銷是這樣子的:

網友:「我來看看 Hacker News 上有什麼...」 「那 Facebook 有什麼咧?噢,有寶寶的照片。」 「看一下 Google+?好像蠻有趣的。」 在看過我有可能點擊的 400 條以上的連結後,我最後選擇這一篇點擊閱讀。這是篇好文章,我很有共鳴:)。 一個月後,我看到一個 Beardbrand's blog 的連結。我想不通為什麼我這麼喜歡這個部落格? 所以我在 Google+ 上追蹤 Beardbrand,我也看了一下他們分享的影片。 當我可愛的老婆告訴我,我需要鬍鬚蠟保養鬍子的時候,我立刻想到了 Beardbrand。但我有點忘記它們的名子! 所以我很自然地上 Google 搜尋:耶,這完全是為我量身訂做的商品啊!馬上下訂。

人們習慣在各種網路媒體中移轉,不是看到內容人們就會機械式的做行銷人員想要他們做的事情,例如訂閱、註冊、消費等。

真正的內容行銷運作原理,整合成以下六個步驟:

產製內容→人們點擊→若人們喜歡,他們會記得我的品牌→也許人們會看到我產製的其他內容,再次拜訪網站→和人們建立信任與關係→當他們需要我的產品,人們會再回來。

Rand Fishkin 強調內容行銷不在於追求第一次拜訪就轉換、或是第二次、第三次拜訪就轉換。只有愚蠢人們才會認為內容行銷是這樣運作的。

內容行銷是想辦法獲得人們的熟悉感、信任以及關係。

點擊內容「可能會」或「可能不會」帶來銷售額,但聰明的行銷人員不會太過在意有沒有轉換,因為他們知道人們的每次到訪都是建立關係的機會。也許能在一次拜訪中,賺到一個粉絲,這樣就很好了。

原因二:您產製內容,但卻不投入社群經營

內容會傳散出去單純是因為它真的非常好嗎? 好的,其實並不是。 以我的經驗看來,內容會傳散出去是因為

  1. 它給某個社群帶來啟發。
  2. 它加強了讀者固有的信念。
  3. 它反駁了某個與您相反的論點。
  4. 它觸發一個熱情的討論,或使討論熱度重新回溫。
  5. 它是和人的金融/利益有關的內容
  6. 它巧妙地運用劃分族群的方式引發共鳴。
  7. 它讓分享者看起來很聰明/重要/與世界接軌的...等等

謹記,「足夠好」的內容背後通常都有一個社群(Community)在背書。 只有 1% 最好的內容可以在沒有現有社群背書的情況下產生病毒式傳播。 您不能將行銷賭在那 1% 的內容。所以在您產製內容之前,問自己一個問題:

究竟是哪些人會幫忙背書、擴散這個內容?為什麼呢?

原因三:您投資心力在內容產製,卻沒擴大內容的影響力

內容一定要觸達到越多人才能發揮潛能。您需要根據目標受眾的特徵來選擇宣傳的傳播管道。
擴大/宣傳內容方法主要分為三類:
1. Broadcast(通常透過社群媒體、電子郵件或者舉辦活動達成)
2. 1:1 Outreach(藉由社群、電子郵件或個人一對一宣傳)
3. Paid Promotion(付費推廣:有許多管道,例如 Facebook 推廣貼文)

要如何正確擴大貼文的影響力呢?有一個基本步驟。

步驟一:從您的目標受眾中尋找成功的內容。

步驟二(a):找到文章主要在哪裡(哪些溝通管道)傳散出去。 步驟二(b):仔細觀察它的社群分散趨勢。 步驟二(c):觀察是哪些人(意見領袖)分享內容。 步驟三:觀察哪些內容吸引這些意見領袖。 步驟四:與這些樂於分享的意見領袖建立關係。也別忘了運用至今仍是最強大的傳散分享管道:電子郵件(根據紐約時報的數據)。

原因四:您忽略內容最強而有力的管道──SEO

根據數據顯示,Google 每日的搜尋量接近 60 億筆,如何在混亂資訊海中脫穎而出還是要靠 SEO。

如果執行得宜,內容行銷將會像升起的海浪將 SEO 大船舉起,增加 SEO 的效果。

1. 若沒有內容行銷,很難有連結可以授予搜尋引擎中網站的域名權威性(domain authority)與排名(ranking)。
2. 一旦網站中的某個內容增加連結,它將會幫助網站其他頁面在搜尋引擎中的排行提升。 最開始,為關鍵字做個研究吧!找出哪個關鍵字的搜尋表現最好。

 原因五:您太快放棄了

這是 Geraldine 的旅行部落格的流量數據,她 2009在剛開始寫部落格時,流量長這樣: 有兩年的時間,每日拜訪數不曾破百。 這是大部分人開始放棄的時候。 近日,網站的每月拜訪人數已經破百萬。 成功的代價就是不斷地失敗、失敗、失敗。 不過,每次失敗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Moz 創辦人 Rand Fishkin 和在內容行銷努力奮戰的行銷人員共勉之。

原始投影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