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YouTube、台灣萊雅集團結盟,邀請美妝達人大秀「變妝」過程”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YouTube、台灣萊雅集團結盟,邀請美妝達人大秀「變妝」過程

Posted: 28 May 2014 04:59 AM PDT

YouTube、台灣萊雅集團結盟,邀請美妝達人大秀「變妝」過程

Google 台灣總經理陳俊廷 (右) 和台灣萊雅總裁陳敏慧 (左) 進行「All About Beauty 我的美麗頻道」啟動儀式。

喜愛美妝時尚的讀者,對 Michelle Phan 這個名字應該不會感到陌生。這位越南裔美國女孩七年前開始在 YouTube 上傳她的化妝過程,既有巨細靡遺的基礎妝容、也大玩角色扮演,迅速吸引全球對彩妝有興趣的女性注目,也成為不少女生化妝的啓蒙導師,幾乎每支影片都累積了百萬點閱,總觀看次數已達 10 億,堪稱早期素人依靠網路走紅的典範之一,國際知名化妝品牌 L'oreal 甚至找上門協力開發個人品牌。

更真實、更互動,影音詳細記錄耀眼變臉過程

其實彩妝 Vlogger 除了在歐美非常盛行,也感染了許多香港、中國的愛美女孩,在鏡頭前展現自己耀眼「變臉」的過程。台灣雖有許多美妝部落客,但多為靜態圖文表現。為了把這股更具互動性的影音風潮帶入台灣,Google 與台灣 L'oreal 今天宣布共同推出台灣第一個美妝影音分享頻道「All About Beauty 我的美麗頻道」,透過搭建平台,鼓勵時尚美妝愛好者在鏡頭前秀出更真實的自己,也讓收看者可以更明白粉要怎麼塗、眼影怎麼畫,每一秒都不錯過。

Google 提供平台與教學,L'oreal 負責編輯與經營

「我的美麗頻道」已經上線一天,主要由 L'oreal 經營,他們會在網路上找尋有潛力的 Vlogger,同時也歡迎個人 Vlogger 毛遂自薦,把自己的影片分享至該頻道,影片版權依然屬於自己。台灣萊雅集團總裁陳敏慧指出,頻道非以產品或品牌角度切入,而是希望透過影音能更清楚的解答觀看者化妝過程遇到的問題。


「我的美麗頻道」合作對象台灣彩妝 Vlogger Peri

從 Blogger 進化到 Vlogger,技術上可能會讓很多人卻步,不過 Google 總經理陳俊廷表示,隨著消費性影音工具快速發展,拍攝門檻已經降低,無需擔心器材不好,重要的是影片的專業度與原創性。YouTube 策略合作夥伴經理 Hollie 也說,早在 YouTube 合作夥伴計劃推出之時,就經常舉辦教育訓練課程,指導 Vlogger 們打光、角度等拍攝技巧。

四位 YouTube 美妝達人合照。( 由左二至右:陳欣欣、沛莉 Peri、Peggy、Stella)

目前「我的美麗頻道」的內容除了素人彩妝影音分享,也有職業彩妝師、皮膚科醫師提供專業護膚知識與妝容意見,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台灣女性網站 Womany 關於時尚或文化的文章,也許可以看作是台灣 L'oreal 經營內容的嘗試。

L'oreal 我的美麗頻道

「我的美麗頻道」是 Google 擴大 YouTube 合作夥伴計畫的一環,目前台灣 YouTube 合作夥伴已達 5.5 萬人,不過美妝影音分享偏少,藉此平台希望號召並集結更多 Vlogger。倘若 Vlogger 加入廣告分潤計劃,YouTube 將會提供至少 70% 的分潤費用,因此就如專職部落客,Vlogger 也有機會全職靠此維生。陳俊廷指出,未來不排除會有更多類似的產業合作,提升台灣的影音創作風氣。

我如何進 Google?Chrome‎ 視覺設計師的故事

Posted: 28 May 2014 03:15 AM PDT

我如何進 Google?Chrome‎ 視覺設計師的故事

圖片來源:manfrys

本文編譯自 Google Chrome‎ 視覺設計師 Sebastien Gabriel,發表在 Medium 上的文章〈How I joined Google〉

兩年多前我進 Google 的時候,有幾個人請我說說如何錄取的故事,我答應了,但從未做到。有可能因為我很害羞,也許是因為沒有時間,或者我可能錯以為這個經驗不夠有趣。

我決定認真看待之前的承諾,把這個故事寫出來。

我希望這時候開始寫還不算太晚,對某些人來說這篇文章仍是有用的。

我將會盡我所能總結我的經驗與故事,提供某些建議。

付帶一提,這不是如何應徵上 Google 的指南;根據我自身的經驗,我不覺得有這樣的東西存在。這篇文章也不會撰寫到面試細節(例如他們問哪些問題),也不會揭露任何機密資訊。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單純是談談我進 Google 前的個人經驗。我希望這會對讀者有幫助,至少有一點點幫助。

長棍麵包和貝雷帽

若您不認識我,以下是我的個人資訊。我是一個誕生在巴黎郊區 Lagny 的 27 歲法國人。我在那裏住了 6 年,接著搬到法國南部,並在 Hyères、 Arles 與 Marseille 就學。

今日,我是 Google Chrme 以及 Chrome OS 的視覺設計師,現居舊金山。

學業

我通過社會與經濟學(Social and Economics)學科的美國高中同等學力測驗(GED),接著我分別就讀普通科技學校兩年,多媒體專案學校三年。

Sebastien Gabriel 的學業他培育成一個通才,就像一把好用的瑞士刀。

這些學校與課程的共通點在於,他們教授多種學科的一般概論,而非專業化。回想起來,我被教導成為像是「一把好用的瑞士刀」。在考 GED 前,我開始學習混雜歷史與哲學的社會科學與經濟學的基礎。接下來的兩年則教導電腦、螢幕與相機可以做的事情,從寫程式、設計到影片製作與攝影。非常廣泛。

我攻讀三年的碩士學位是多媒體管理,內容包羅萬象從管理人、管理專案、公開演講管理...到如何穿西裝都在課程之列。

回頭看,我發現我修習越多學校課程,我就可能花越少的時間學習我運用在未來工作上的技能。

我在我不喜歡的學校就讀。

學校跟教育並無真正關係,學校的主要功能在於開闊人的心胸。我幾乎忘記了我從學校學到什麼東西,但學校教育幫助我視覺化與理解我想要做的事以及我想要避免做的事情。

藉由學習一門學科,您才會知道它不是您想要的。

我必須學習我討厭的數學,我必須學習寫程式來瞭解自己更喜歡繪圖軟體。我必須要穿西裝來瞭解這不是我每天想穿的衣服。我必須學習如何管理專案與人來瞭解,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花一整天用 PhotoShop 繪圖,一邊聽著 Hans Zimmer 與 Amon Tobin 的音樂。

也許這不是學習東西的最佳途徑,但這是我的。不要理解錯誤,我在這些學校都學習到很多東西,但不曉得什麼緣故,正式這些我討厭學習的東西帶給我許多益處,也引領我走向目前的專業。

在任何專案,我總是自願做設計的工作。相對於學習更廣泛的知識,我決定開始專業化。

在通過 GED 五年後,我開始放棄學習許多潛在的知識,鑽研介面設計

它是一項好東西嗎?我不清楚。我不是一個學習事情很快的人。我找到了我最擅長的事物,然後我就不斷加強這項能力,而不是學習廣泛的技能。

來總結一下我的學生生涯過後,我變成了怎麼樣的一個人:我極盡著迷於網頁與手機介面設計,我可以自信滿滿、從容地把我對設計的想法傳達給他人。

我每日習慣用一個半小時在網路上搜索點子,把有趣的點子分門別類蒐集起來,接著花費八個小時用 Photoshop 與 Illustrator 進行視覺設計。此外,儘管我是個法國人,我的英文卻非常流暢,而這也是關鍵。

工作

我的工作經歷與我的求學歷程緊密相扣。三年的多媒體管理經驗是在工作與學業中不斷輪替。我需要在學校花費一個月的時間學習,另外一個月則到公司實習。

相當幸運地,我加入的公司交付實際的工作給我,而不是叫我做端咖啡之類的雜事,對此,我總是非常感激。我學習到且深信不疑的最大的事情是:

學習的最好方式便是,在一家真的公司替真正的人工作。

若有人做您想做的事情來謀生,那麼跟那些人一同工作與學習,帶給您的收獲比學校還多。

我不是說您不會在學校學到任何東西,您需要學校提供基礎的訓練,書本上所提供的設計與科技原則能運用到真實情況與專案,這些是無價的。學校與業界實習的結合,對我來說,是學習一門學科的最棒方式,至少在我們的領域是這樣。

第一年

在產學合作的第一年,我學習到印刷、logo 與品牌識別(brand identity)的設計。從實習的角度來看,我的表現還算不錯;從專業設計師的標準看來,我的表現則糟透了。我的工作處理得亂七八糟,而且充滿錯誤。多虧我跟在對的人身邊工作,所以最後的工作成果還算可以接受。

在您的生命中,如果您夠幸運,您會遇到可以幫助您成長的人。那些人會幫助您到達一個您原本認為遙不可及的地方,藉著站在他們的肩膀上。

第一年工作的老闆於我而言,就是這樣的角色。我們是一間兩人的公司,我們擁有數不清的經驗,並渴望分享給其他人。他很有耐心,當他發現我身上有的些微天賦,他幫助我擴展天賦。

我沒有料想到這點,因為在我的想法中,在職場上很難得能夠遇見一個自己需要賺錢維生卻還願意幫助其他人成長的人。我試圖將這樣的良好傳統傳承下去,但我還沒到達那樣的高度。這真的需要大量的無私付出。

第二與第三年

我花費第二年與第三年輪調到另一家公司。我離開第一家公司的原因是我需要賺多一點錢,我那時候也已經準備好離職迎接下一個挑戰。

這一家公司是一間小型網路代理商,老闆因厭倦了總是處理他人的要求,他想要為自己打造一項很酷的事物。

題外話,讓我們來談談一個積極有抱負的設計師如何獲得一份工作:

微笑並投入。

就這麼簡單。在我還是害羞、推銷自己會有點信心不足的時期,說我的簡報令人印象深刻恐怕名過其實,若我不是被同公司的同事支持,我認為我到現在還會在尋找實習機會。感謝人際網路給予我許多支持。

好的,回到正題。還記得我先前提到的我的第一個老闆嗎?我第一份工作與我第二份工作,都非常幸運的遇到好老闆。無庸置疑,幸運在職涯中幸運與否是個很重要的因素,我待會再回頭說明。

這兩年我以極快的速度提升我的視覺設計技巧;我經手過許多不同的專案,從複雜的網站設計到手機 app 皆有。這份工作恰巧在內部專案與客戶專案中取得平衡,因此可以在賺錢維生之餘,保持工作的自由空間。我甚至設計了一個不甚滿意的郵件系統,但讓我學到領域中的現實情況:

您不會總是處理那些令您感到驕傲的工作任務,但您總是會從中學習到一些什麼。

順著與求學生涯相同的邏輯,做一些您不喜歡的事情不僅成就了現在的您,也定義了您的設計師角色。

對年輕設計師來說,大部分的專案都極度有趣。由於工作賦予我的自由和責任,著手的每項工作任務都使我的能力倍增。我的老闆是一個安全的靠山,每當我需要時他就會幫助我,是一個知識淵博的嚮導。儘管如此,他相當信任我,授權一定的責任給我,讓我對所交付的工作擁有歸屬感。

成為有潛力員工的知識嚮導。使員工覺得自己有影響力,並且能夠對專案和決策有控制權。

我結束我的學業,也從實習生變為正職。我又在那裏工作一年,直到被 Google 錄取,我愛在那間公司工作的每一秒鐘。

自我教育(Self teaching)

除了學校課程以外,和專業的人一起學習、自學的經驗都會成為您職涯中最棒的資產。某些人可能會說這就是您所需的一切,特別是在我們的工作領域中。

若您對某事物擁有熱情,您自然就會開始自學。若您在學習過程獲得樂趣,您就走在對的道路上了。

我最喜愛的學習方式是觀摩他人的作品,並從他們所分享的 .psd 檔案中學習,這也是為什麼我把自己的作品放上網路供人下載,當作一種回饋。

世上總是有比您厲害的人,找到他們並試圖追上他們。

建立人際網路與加入設計師社群

有些事情您需要知道:事實上,我過去對社交很反感,儘管現在有改善一些,在社交上仍有些笨拙。我臉上怪異的表達方式有時會讓人覺得我是個討厭的人。我不知道事實是怎麼樣,不過我認為大部分是害羞所致。

總之,我很早就知道人際網路對職涯發展很重要,特別是在設計圈。這點 iCapps 設計總監 Dennis Covent 很可能會解釋得更好,所以我在這裡就不多贅述。網路的好處就在於您可以建立很大的人際網路,但卻不用真正地花費許多時間與他人相處。藉由不斷地參與設計師網路社群的對話,您可以在網路上塑造您的設計師角色。即使您現實生活中孤身一人,在虛擬世界,您的作品同樣也能夠被他人看見。

當然,上述觀點不是全然正確,住在舊金山擁有外向性格的人很可能比住在南法、網路不通暢的棕熊更容易建立人際網絡,但您應該懂我要說什麼。

謝天謝地,我不是一隻熊,我擁有很好的網路連線品質,以及需要分享事物的需求。因此,我開始在 Tumblr 寫部落格。這個部落格單純就是分享有關設計的東西,以及我的筆記。我非常享受寫部落格。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若您對分享事情樂在其中,即使讀者非常小眾,只要您享受這麼做,您就該持續寫下去。

因此我持續筆耕部落格,結果後來有一個規模較大、專門分享網站設計與設計靈感的法國網站鏈結到我的部落格,我的讀者瞬間暴增、部落格曝光度大增,我開始從單純分享設計靈感,轉變為在部落格上分享我自己的設計資源,會這麼做原是啟發自 Orman ClarkPremium Pixels 分享自己的設計資源 ),我現在還是他的頭號粉絲。我認為分享自己的設計資源是一個讓我不斷修正、滿足我對像素的熱愛,以及分享事情的好方式。從拆解還原其他設計所提供的資源,我也學到了很多,這是我回饋設計師社群的方式。我甚至開始撰寫設計教學。

前面提到網站主人邀請我使用 Dribbble:

您需要 Dribbble 邀請函嗎?

Dribbble

Dribbble 在我的職涯中扮演很大的角色,我覺得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這樣。我在 2011 3 月 6 日加入 Dribbble:

我在 Dribbble 第一張發布的圖片,以及定價表。

我在 Dribbble (設計師的社群網站,更多資訊請見這裡)上發布的第一張圖片讓我馬上獲得許多追蹤者,同時我也在我的部落格分享免費設計資源。我花費大量時間,生活除了工作就用Photoshop 創造好東西,然後分享給其他人。做這些事為我創造了許多機會,這是我原先未曾想過的。一夕之間,法國以外的工作機會就如雪片般飛來。

噢,當然這也是 Google 找到我的原因。

少部分的自由接案

還記得我在網路代理商全職工作的時候,也是我在 Dribbble 上獲得法國以外工作機會的時期。我的第一個工作是來自瑞典的印刷公司,對我來說真的意義重大。我試圖和他們用英語對話來理解他們,但實際上我們是在談生意。我算是剛從學校出來的新鮮人,所以不是很有自信能夠應付得來自己的專案。

所以我向我的老闆提案,希望這項專案可以成為公司的專案。而老闆會教導我如何處理談生意的部分,而其餘則由我處理。這就是我如何開始我第一個「半自由接案的專案」。

根據我自身經驗,若您曾經以年輕設計師的身分做 side projects 的機會,抓住這個機會。它將讓您獲益良多。

這專案順利得如期完成,客戶很滿意結果,我也與客戶建立良好的關係。這項專案也變成我履歷的一部分,我變得更有自信,因為我曾經跨出我的舒適圈,完成一項任務。

跨出舒適圈會大幅提升您的自信。

我持續在部落格和 Dribble 分享設計資源,花許多時間用 Photoshop 設計網站、郵件、iPhone 與 iPad app 的樣版(mock up)。任何我可以設計的我都設計了,包括影音播放器上傳面板我都設計過。我在網路上的追隨者越來越多,工作機會也越來越多。

我接的案子從法國、丹麥、美國都有,每一個工作機會都打開設計的新視野,從社群平台DJ 軟體都有。

隨著工作機會變得大量,我開始學習選擇我想要投入的工作,某些專案和公司一起作,某些專案則我自己接。這一切順利的原因在於:我的工作機會都是從 Dribbble 上來,這些客戶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會根據我過去在 Dribbble 上的作品知道從我身上可以期待獲得的東西。可以選擇客戶是很奢侈的事,我能夠選擇客戶是因為我另外有一份全職工作。

若您有時間,而您的狀況允許,在您的全職工作以外接一些 side project 吧,它是個能讓您嘗試新東西,並檢驗能力的方法。不過要注意,因為您可能不會太常見到陽光(編按:都在埋頭苦幹)。

這些客戶都幫助我打造我豐厚的履歷,也帶領我走向下一步:

免費工作

在開始談之前,我建議您閱讀 Dann Petty 撰寫的文章。

我知道這是個主題很妙,因為每一份工作都值得收取報酬。可能會有許多人把我的「免費工作」點子拿去剝削年輕設計師,例如:「我需要設計一個像 YouTube 的網站,美金 200 元應該夠吧」或是「有五個設計師同時在作這個項目,最後被我選上的那個我才付薪水」。

免費工作的目的是豐富您的履歷。

您可以免費工作的前提是您有辦法付擔自己的網路帳單。免費工作的其中一個好處在於,您可以選擇想做的專案。您將可以選擇做得開心、又豐富履歷的專案。再者,如果您與對的人一塊工作,將會為您開啟許多機會。

這就是我為什麼無償接受許多工作的原因,從學生派對都需要的海報、缺乏預算的小網站的設計,我都會願意做。

在您還是學生身分的時候免費工作吧,那個時候您會很渴望花費幾小時處理不同的東西。最後可能獲得廉價報酬或甚至沒有任何報酬,但作為一個年輕設計師,您會獲得的經驗是無價的。

除了選擇客戶是奢侈外,免費工作也是奢侈,雖然不是每個人都這麼想。我能免費工作是因為我有個支持我的老闆、家庭以及一份全職工作。如果您也可以這樣做,記得挑對的人幫他們免費工作。

「想聊聊嗎?」

時間跳轉到我接到一封西班牙寄來的招募郵件。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遇到有大組織希望請我到那裡工作,而且還不是在我自己的國家。他想要知道我是否有意願聊聊,如果有意願他們將無償把我送到他們的總部。

我馬上就跟我當時的(第一份)工作的老闆說,他告訴我的是:「放膽去吧!」還記得我一開始提到那種幫助您成長的人嗎?

所以我就去了,也到接受邀請到他們的總部。我雖然沒有特別愛西班牙,但我熱愛我的工作,也看到成長的機會,沒有什麼理由不去啊。

若您看到機會,若您擁有一點疑慮或「如果...怎麼辦」的想法,不要害怕就放膽去吧!

那家公司為我付機票和住宿的帳單,只為了和我聊聊。我知道對某些人來說這很正常,但對我來說這簡直是瘋了。我遇過不願意為一個網站設計付幾百塊美金的人...而卻願意為其他東西付錢的人,所以對我來說很難想像。

我參加了面談,事情談得很順利。我開始考慮從法國搬到西班牙,能和這些這麼棒的人一起工作,距離根本不是問題。但回到法國後一週後,我接到另一封郵件。

我想這是垃圾信件吧

是 Google 寄來的,我真的覺得它是垃圾郵件。完全出乎我意料啊!不過我還是回覆了...您知道...只是確保沒有錯過大好機會。

那封信寄來的時候正是美國的假期,所以五天後才收到回覆,更加深我認為它是垃圾郵件的想法。最後發現是真的的時候,我等不及要瞭解細節。

在確認我是否有意願搬到美國工作之後,招募者告訴我將要進入下一階段,從一通 Googler 的電話開始。電話交談進行得有點困難,不過不致於影響到他們後續面試的意願。下一步則是設計試驗(design exercise)

這個設計試驗讓我感到很興奮,我擁有展示想法與優美視覺設計的機會。儘管跟我過去與客戶交手的經驗沒有什麼不同,但是結果的好壞卻會轉變我的人生。

最後我把作品交出去,並祈禱會有好的結果,按自希望作品不會被嘲笑。

兩週後,他們告訴我希望在 Google 總部與我見面。

我在這裡做什麼呢?

當確認信寄來時,我剛好與一位朋友在紐約旅行,我一天差不多在Starbucks 停留兩次以便用 Wifi 收信。我提到我剛好在美國,如果要見面的話這兩週會是好時機。

他們答應了,訂好我航班,兩天候我就飛到了加州。

我在舊金山降落,在還沒意識到我在做什麼的時候,我已經開著一部租來的車在加州道路上奔馳,經過舊金山、帕羅奧圖與庫比蒂諾等城市。對我來說真的是大開眼界。

隔天就是面對面的面試,進行得相當快,在我還沒意識到之前就結束了。我記得的唯一一件事情是我被問到什麼時候考慮進 Google 工作的?我回答我從來沒想過,我也從來沒想像會到這裡來,對我來說這不是一個現實的可能性。

現在回想,這個答案可能很怪,但它是我的真實心聲。我太累了也沒有心思思考怎樣才是一個好的回答。

做你自己。

思考過後,也許做自己就是該做的事。聽起來很俗氣,但我認為這個原則可以運用至很多情境以及工作面試。您有可能為了拿下工作,不斷思考在對的時機要說出什麼話,但您有可能最後說錯了話,對雙方都毫無意義。

這個時候我不會忘記,要微笑。

---

就這麼結束了,我只需要等最後結果出爐。我跳上飛往紐約的飛機,從窗戶眺望舊金山,這輩子我從未想過會住在這裡,直到我開始找住的地方。

如果您想要更多 Google 招募的過程,看看這裡,您會獲得有用的資訊。

幸運

週五我接到電話,我被問到是否有興趣加入 Chrome。這個機會好得不得了,我沒有猶豫一秒鐘就答應了。這個網站成就了我,現在我要幫忙把它做得更好。

我在 Dribbble 宣布我加入 Google 的圖片。

同樣想進 Google 的您可能會說進 Google 的我超級幸運。我同樣也很幸運在就學歷程中發現自己究竟想做什麼,更幸運的是遇到兩個讓我成長的老闆,幸運地獲得 Dribbble 的邀請,讓 Google 在對的時機看到我的作品......就像您想的我真的超級幸運。

準備好接受幸運,如果幸運發生了,確保自己能掌握機會。

後記

您有可能並不贊同 Google 在做的事情,而且花時間把這篇文章讀完好像有點浪費時間,不過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而已,我試圖真實記錄我經歷那些事件的當下感受。

綜觀這些經歷,我經歷這麼多幸運的事情,但也不是沒有挫折。我不知道我會不會一直待在 Google,儘管有起有落,但我真的很愛 Chrome、Chrome OS,愛我的團隊,更愛 Google。現在我哪兒都不去。

李海珍, 「LINE」之父,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Posted: 27 May 2014 08:36 PM PDT

李海珍, 「LINE」之父,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本文原刊載於「吹著魔笛的浮士德」部落格,Facebook 粉絲團在此;遊戲情報部落格《吹著魔笛的浮士德》,不定時提供日、韓、美等海外遊戲情報與網友討論

有關於 LINE 成功的故事已經好幾百篇了,但介紹李海珍的文章卻寥寥無幾,剛好在 NAVER まとめ * 看到這篇特集,還蠻有趣的,順手翻譯下讓更多人能認識這號人物。(* 日本 NAVER 的懶人包服務,專門把同類的新聞資訊整理成一大篇專題這樣。)

以下每一個段落都有引用出處,詳見原始網址,在此不逐一標記。

アプリ「LINE」生みの親の李海珍さんってどんな人?(NAVER)

韓國科學技術院所培育的 IT 世代寵兒

1967 年出生的李海珍議長,畢業於首爾大學電腦工學系,出身於 KAIST (韓國科學技術院),曾負責開發國家情報機關的資訊檢索系統,於 1992 年加入三星 SDS ,在 97 年時透過企業內部創業制度擔任社長。

李海珍在 KAIST 時期與 NEXON 創辦人金正宙曾是室友關係。

NAVER 的創業者

1999 年,透過三星 SDS 企業內部創業制度成立了 NAVER.COM ,2001 年接任 NHN 共同代表理事長, 04 年擔任 NHN 理事會議長兼任最高經營戰略負責人(CSO)。

2007 年兼任 NHN Japan 董事,五年後升任董事長。

白手起家的典範

李海珍並非財團出身的富二代,據 KBS WORLD 資料指出,他是韓國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中身價最高的一人。

被 WEF 選為 2007 年度的次世代領導人

瑞士民間經濟研究機構「WEF」於 2007 年度,從 4000 名入圍者中選出 250 人為次世代領導人,韓國共有三人雀屏中選,其中一人便是李海珍。

緊接著他在 2012 年度又被 「FORTUNE」雜誌選為亞洲最受矚目企業家 25 人之一。

2002 年的日本攻略宣言

當時韓國企業被日本公司壓著打,幾乎沒有任何存在感,因此他決定制霸日本市場以一決勝負。

日本的超高速網路環境相當普及,加上日本網民對於付費下載內容的抗拒感遠低於韓國網友,這讓李海珍看到了機會,決定投入 450 億韓幣來專攻日本市場。

親自擔任日本市場攻略的第一線指揮

李海珍以 CSO(最高戰略負責人)之姿,不斷往返日本與韓國之間,他當時向媒體宣告,自己以後每個月將會有一半的時間都住在日本。

「 Google 為了在日本紮根,耗費了三年的歲月,我已經做好長距離賽跑的準備了。」李海珍說。

失敗為成功之母,終於迎來 LINE 的大成功

歷經重重挫敗,李海珍終於讓 LINE、Hangame 與 NAVER まとめ變成日本人網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回想起過去,他說:「為了讓公司踏出海外而選擇在日本博命一戰,但這五六年來累積的壓力實在太大了,正當我們認為可能得放棄日本市場時,LINE 獲得了莫大的成功,這對我們來說就像夢境一樣...」

因為東日本大地震而著手開發 LINE

李海珍於三月中旬至日本出差,時逢震災,他看著電視轉播的畫面時心想 -- 「所謂通訊工具,不就是應該要用來讓彼此重視的人相互聯絡用的嗎?」

他馬上要求 NHN Japan 研發團隊開發新產品,同年四月成立了 Mobile Messanger 研發團隊,「NAVER LINE」於一個半月後誕生了。

(註:在 LINE 發表前一個半月,他們先在韓國推出了 NAVERTALK ,但反應不佳,隨後李海珍火速宣布在海外市場推出 LINE,所以,日本震災應該是個契機,開發通訊軟體的計劃可能在更早之前。)

李海珍語錄

  • 能活下來的不是強者與智者,而是最能夠適應環境的人。
  • 創新,不是天才所發想的產物,而是不斷努力的結果。
  • 能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份熱情。
  • 滿溢熱情的人將能夠改變環境,問題不是出在環境,而是人的本身。
  • 三星在網路領域上遭遇苦戰,為什麼,因為網路世界不是品牌戰,而是品質戰。
  • 就算有很多優勢好了,有著搞不清楚用戶想要什麼的經營團隊的公司,是非常危險的。反之,能掌握住用戶需求的公司,絕對不會滅亡。
  • NHN 並不是大企業。與 Google 及 Facebook 相比,我們的規模非常小,因此有著為了生存而必須不斷想出新點子的壓迫感在鞭策著我們。
  • 待在公司的時間,要有 25% 用來自我啟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