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人人都該學寫程式的反思:也許我們更該學習的是「電腦思維」”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人人都該學寫程式的反思:也許我們更該學習的是「電腦思維」

Posted: 20 May 2014 03:42 AM PDT

人人都該學寫程式的反思:也許我們更該學習的是「電腦思維」

Photo Credit: 電影「實習大叔」劇照

近年來,程式設計在全球帶起一股風潮,寫程式不再是男性專屬,而是不分男女老幼的全民運動。讀者是否也發現身邊越來越多朋友加入寫程式的行列,甚至開始自學寫程式呢?

Yipit 創辦人曾說:「coding 不是工程師的專利,每個人都要學習程式語言」,例如在全球各地舉辦的 Rails Girls 工作坊,就幫助許多女性進入 Ruby 以及 Rails 的程式世界。除了擺脫過去寫程式是男性專屬的既定印象,寫程式的年齡層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像是 Rails Girls 創辦人推出教小朋友寫程式的繪本英國小學生使用 iPad 學習寫程式等新聞屢見不鮮。

此外美國非營利機構 Code.org 曾找來多位科技名人如 Bill Gates、Mark Zuckerberg 以及體育界和政界明星拍攝短片,倡導每個人都該學習寫程式,呼籲社會該更加重視程式教育以解決工程師短缺問題。來自愛爾蘭 CoderDojo 則是鼓勵年輕人與小朋友寫程式的非營利組織,據點分布於全球多個城市。

然而,面對這股全民寫程式的浪潮,曾任 TripAdvisor 軟體工程師、現任 LinkedIn 資深軟體工程師的 Yevgeniy Brikman 在其個人部落格發表「Don't learn to code. Learn to think.」一文,認為這股鼓吹大家學習寫程式的風潮有點誤導大眾,他認為大家在學習寫程式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學習電腦科學的思維模式。

大家對程式設計多少有點理解是好事,但寫程式不該成為最終的學習目標。寫程式是一種工具,是達成目標的方法。那麼真正的目標是什麼呢?Yevgeniy Brikman 認為,讓大家學會全新的思考模式才是真正的目標,我們該試著學習電腦科學而不只是寫程式。接下來,將會解釋兩者的差異,並解釋為何學習電腦科學更為重要。

歡迎來到真實世界

首先,或許很多人會想問:「無論是程式設計或電腦科學,到底跟我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我該關心?」

事實上,在閱讀本文時,您可能正使用 Chrome 或 Firefox 瀏覽器開啟網頁,裝置則是採用 Windows 或 OS X 系統。而您今天大概花了一些時間收發 email、瀏覽朋友的 Facebook 動態或在 Youtube 看了幾個熱門影片。現代人的生活與電腦緊密連結:醫療記錄、稅務記錄、個人履歷等等,各種想得到的服務幾乎都能在電腦上操作。

而現在可能拿在您的手上、放在口袋或手邊的智慧型手機,使用了 GPS 定位,配備相機、觸控螢幕還有許多應用程式。此外您每天接觸的電視節目、電影、音樂、遊戲等等都與電腦繪圖和數位音效處理緊密相關。

出門在外您可能會使用 Google Map 尋找路線,現在甚至有 Google 無人駕駛車行駛於一般道路。而飛機則有自動駕駛、甚至在高空中也有 Wifi 以及與塔台的通訊系統。再更高一點,太空中的衛星正遵循軌道圍繞著地球,提供氣象資訊與即時衛星影像。

軟體正在吃掉全世界。但這一切都還只是開始,在人們意識到這件事之前,大家早已穿戴起科技產品、用電腦程式控管家中門禁,並在不久的將來讓機器人清掃環境、乘坐在無人駕駛車裡通勤、居住在虛擬實境裡。

剛剛提到的所有科技都是由軟體驅動,在生活中的每個層面,大家都被程式碼環繞,而未來程式碼的數量只會不斷增加,所以電腦科學和寫程式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有緊密連結。

什麼是電腦科學?

根據維基百科定義,電腦科學是系統性研究訊息與計算的理論基礎,以及研究它們在電腦系統中如何實作與應用的實用技術學科。以下是幾個電腦科學相關概念解釋:

  1. 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透過學習演算法,像是 divide and conquer、 recursion、heuristics、greedy search、 randomized algorithms 等,幫助你解決問題。
  2. 邏輯(Logic)使用精準和正式的方法去思考,包括 abstraction、 boolean logic、number theory、set theory 等理 論,幫助你更嚴謹的解決問題。
  3. 數據(Data)你會開始接觸資訊理論並開始提出類似「什麼是資訊?」、「如 何呈現資訊?」等這類問題。
  4. 系統 Systems如何設計並建立一套複雜的系統且同時滿足一連串的要求和限制 呢?系統工程幾乎在所有的商業模式中都是是相當重要和基本 的。
  5. 思考(Thinking)理解人類心智的最好方式便是複製,像是人工智慧 AI、自然語 言處理等是走在最前端的科技,其不止牽涉電腦科學,同時還有 生物學、心理學、哲學和數學。

注意到了嗎?上面完全沒有提到跟寫程式相關的詞彙,這是因為寫程式只是實現電腦運算的一種工具,寫程式並不包含在電腦科學的概念宗旨裡。

電腦科學不只是跟電腦相關,就如同天文學不只是望遠鏡、生物學不只是顯微鏡、化學不只是燒杯試管一般。科學是與工具無關的。

——Michael Fellows and Ian Parberry

事實證明,比起電腦,我們更倚賴另一種運算工具:大腦!而電腦科學的目標正是要教導我們以一種全新、普世且能被廣泛應用的方式思考。當科技變得越來越普及時,這種全新的思考方式將會變得跟物理、數學、生物、歷史等學科一樣重要。

總而言之,光是思考是不夠的,我們必須知道如何應用。在物理領域,我們以磁鐵、棱鏡進行實驗;在生物領域,我們以培養皿、試管進行觀察;在電腦科學領域,我們學習寫程式。

什麼是程式設計?

程式設計,或說是寫程式,是指如何對電腦下指令以完成某些動作。如果從來沒寫過程式,您大概曾經在 App 中點擊過某些按鈕,這些 App 正是由許多程式碼組成,透過程式碼告訴電腦如何展示介面、要在哪裡取得數據以及如何回應使用者的點擊。

程式設計完全是基於上述電腦科學的原則,剛剛談到的邏輯、演算法、系統工程等能用來建構任何事情,從您正用來閱讀本文的瀏覽器到飛機上的自動駕駛程式都可以。即使程式設計牽涉到許多數學與結構,但這同時也相當能激盪創意的實作:用一條條的程式碼,就能把想法化為真實存在的產品。

學習程式設計能為你帶來不少好處,以下 Yevgeniy Brikman 提出三點:

  1. DIY如果你會寫程式,你就能建立專屬於自己的成品,從最簡單的開 始,例如用 Excel 表格計算自己的稅務資訊,更難一點點, 建立自己的網站、開發自己公司的 App 甚至打造一款手機遊戲 與朋友共享。
  2. 故障排除一旦你開發了 App,便會發現要開發其他 App 也沒那麼難 了。一旦你不再害怕電腦——未知的部分——你就朝著成為技術支 援專家前進一步。當科技接觸生活中的每個部分,了解並且探索 如何操作它就變得跟學習如何閱讀一樣重要。
  3. 職涯
    學習電腦科學的目標不是為了成為專業工程師,如同我們從小在 校園裡學習數學、物理、化學一樣。不過如果發現自己對電腦科 學有興趣的話,不難發現軟體工程是現在成長最為快速、高薪的 工作選項之一。

把電腦科學和程式設計結合在一起

最後讓我們再總結一下:

  1. 電腦科學是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其中的概念對身處在充滿科技環境中的每個人相當有用。
  2. 程式設計是學習電腦科學相當重要的一環,用於將電腦科學的思維付諸實行。然而程式設計本身並不該被視為學習終極目標。

如何開始第一步

身處在這個時代,幸運的是我們手邊有許多資源能從今天開始自學電腦科學!事實上,這可能是最好入門的學科了,你只需要一台電腦和網路就夠,正在閱讀本文的讀者大概都具備了這兩項基本條件了!

透過以下學習平台,大家今天就能開始上電腦科學的第一課:

大學課程

  1. Coursera
  2. Udacity
  3. MIT OpenCourseWare
  4. Stanford Engineering Everywhere
  5. Academic Earth

線上課程

  1. Khan Academy
  2. Treehouse
  3. MIT Scratch
  4. Codecademy
  5. Code School

社團與組織

  1. CoderDojo
  2. Girls Who Code
  3. Girl Develop It
  4. Code.org
  5. Coding meetup Groups

擁抱新創公司,IBM 下半年將力推 PaaS 產品「BlueMix」

Posted: 20 May 2014 03:36 AM PDT

擁抱新創公司,IBM 下半年將力推 PaaS 產品「BlueMix」


▲ IBM 軟體事業處總經理賈景光

我們在 〈 專訪:藍色巨人要怎麼打台灣的雲端戰爭 〉 中已經知道 IBM 如何看待台灣雲端服務市場,而今天台灣 IBM 舉行記者會,除了介紹新上任的 IBM 軟體事業處總經理賈景光之外,也對外說明未來的發展策略。

CAM(S)策略

賈景光首先闡明 IBM 目前的「CAMS」策略,亦即 Cloud(雲端)、Analytics(分析)、Mobile(行動)與 Social(社交)——當然,由於 IBM 現任 CEO Ginni Rometty 喜歡將事情聚焦在三件事上,因此 CAMS 策略的後兩項 Mobile 與 Social 常常就被整併成一項。

結合個產業

IBM 今年已投資 12 億美元在全球拓展 SoftLayer 的資料中心,近期也投資了 10 億美元構建 BlueMix 平台。今年,IBM 將持續強化在海量資料方面的投入,一方面將繼續深入在金融、電信、醫療、零售、製造等各產業之發展,另一方面也將整合海量資料分析與雲端運算、行動、社群等技術,以實現認知運算與海量資料的整合應用。在台灣,IBM 已成功運用資料分析協助中國人壽打擊詐保犯罪,找到異常案件和清楚呈現資料連結性,大幅節省詐保案件的人力和成本。

賈景光也提供了幾項案例,例如他們曾經針對訪客流量不一的 Point Defiance 動物園提供分析服務,了解訪客行為,借此調配園方的資源1;中國新興的欲嬰用品零售業者 Leyou(樂友)透過資料分析了解顧客所需,例如假如顧客買了吸奶器,即不再推薦副食品2;巧克力公司 Lindt 則是整合 IBM 雲端技術,對顧客提供一對一服務3;在台灣,玉山銀行採用 IBM System Z,首次將網路銀行整個搬上雲端,未來甚至預計持續在雲端擴充服務內容。4最近全聯也與台灣 IBM 簽訂合作協定,共同打造全聯短、中、長期的五年策略與轉型藍圖。5

擁抱新創公司

IBM 被稱為藍色巨人,給人的印象之一是他們的客戶都是大企業,但是在邁入新的時代,巨人在轉型的同時也開始學習將眼光放在具有潛力、能夠快速成長的新創公司(內部稱為「New Client」)。自從產品線上新增了 BlueMix 與 SoftLayer 之後,IBM 將首次能夠面對一開始規模很小的新創公司,以 SoftLayer 為例,現在已經跟 AWS 一樣,可以在線上刷卡購買。賈景光說以往 IBM 是不會有產品能夠讓客戶直接在線上按需求購買、刷卡付款的,他也承認過去 IBM 很可能因為不諳這樣的市場而錯過了很多機會。

然而,IBM 必須了解的是,諸如按需求彈性銷售、線上刷卡這些設計在目前雲端服務市場是再平凡不過的事情,在面對新的客戶(新創公司、正在成長中的小公司)IBM 恐怕還有需多事情需要學習。兩個月前我們訪問 SoftLayer 共同創辦人 Lance Crosby 時,他說,IBM 必須要學習下一代的網路會是什麼模樣:

過去 IBM 買下一家公司後,會進行所謂的「藍化」,也就是將買進來的公司「融入」IBM,但 SoftLayer 是 IBM 所買下的公司當中一個較為特殊的例子,他們必須反過來教 IBM 如何融入 SoftLayer。

台灣 Big Data 發展速度超出預期

雖說一般認為台灣無論產、官、學在 Big Data 的腳步還需要加快,但賈景光也表示,IBM 發現台灣的產業在這方面發展的速度超乎他們預期,以至於在這一塊的顧問團隊人手不足,儘管去年已經擴編過一次,今年預計還要再增加 50% 的人手。

下半年發展重點:BlueMix

BlueMix」是一個雲端開發平台,IBM 汲取了 Cloud Foundry 這項開放標準的優點(該平台建構於早期版本的 Cloud Foundry),該平台可運作由任何程式語言寫成的程式,提供開發者快速、彈性化地開發企業級的 app。目前 IBM 這項平台即服務(Paas)的新產品還在 beta 版階段,提供 31 項 API 開放測試,向開發者在雲端提供 DevOps,IBM 稱該平台結合了 IBM 軟體、第三方以及開放技術的優點。

賈景光說 IBM 今年下半年在雲端服務的另一個重點是推廣 BlueMix,他強調,這對 IBM 的營收未必有幫助,但是對 IBM 在雲端市場的未來發展卻非常重要。我想這某種程度上呼應了 Inside 先前參加 IBM Pulse 2014,IBM Next Generation Platform 總經理暨技術長 Danny Sabbah 談到的話題:

儘管有人好奇 IBM 向來專注於高利潤的服務,為何要踏入使用開放技術、獲利較低的雲端平台技術,IBM Next Generation Platform 總經理暨技術長 Danny Sabbah 在受訪時告訴我們,透過這些雲端技術,IBM 不再只是銷售產品給客戶,而是與客戶並肩作戰,雲端技術的獲利或許較低,但同時也充滿著各種新生意的機會。

賈景光表示,2014 年,IBM 軟體事業處將秉持「以客戶為中心」的原則,針對各個產業量身訂製整體解決方案,持續投入海量資料,雲端運算、社群、行動領域創新,推動洞察分析體系的建設,內外攜手,實現通路增值、深耕本土,與台灣共同成長的目標。

成就偉大事業,不可能討好每個人

Posted: 20 May 2014 03:21 AM PDT

成就偉大事業,不可能討好每個人

圖片來源:minifig

本文編譯自英國創業家 Oliver Emberton 的部落格文章〈 If you’re not pissing someone off, you probably aren’t doing anything important〉。

有意義的成就,常常無可避免地惹火您週遭的世界。

讓我們看看下列例子:

你在減肥嗎?
你應該滿足你本來的身材啦!

你在拯救非洲兒童嗎?
你應該先救你自己的國家吧!

你在治療癌症嗎?
你怎麼花這麼久時間啊?

你改善了世界貧窮?好極了。那現在我要怎麼感覺高你一等呢?

無論您做了什麼,總是會惹惱某個人,儘管表面上看來損人不利己,但惹惱別人也許是一件好事。以下我將告訴您,為什麼做個「偶爾的混蛋」也許是種美德。

法則一:還有比顧慮他人感受更重要的事情

成功人士有時候會像一個混帳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瞭解世界上還有比考慮他人感受更重要的事。

廢除奴隸:比那些喜歡奴隸制的人的感受重要。

這是個讓人感到坐立難安的真相。出於某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我捫從小被教育成要當一個友善的人。友善總是安全的,有助於維持穩定的現狀。友善的人總是對哪些事情會讓別人不開心非常敏銳,並儘量避免那些事情發生。

如果您想達成任何有意義的事情,上述處世待人的方式恐怕是致命的錯誤。

如果您的任務是領導、創造或使世界更美好,但一再對他人情緒妥協,可能會使您綁手綁腳、甚至一事無成。不能果斷決策的管理者,不可能領導其他人;一個從不冒犯他人的藝術家,也不可能傳遞歡樂給他人。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當個混蛋會讓您成功,但不願意偶一為之,就是走向失敗。

法則二:厭惡與影響力成正比

當您的行為影響到越多的人,那麼那些理解您的人就越少:

想像一次當面對談,有主題和細微的差距:

我需要跟 Jane 談談,從這份銷售數據看來,她這個月做得不太好。

隨著口耳相傳,這條簡單的訊息被解讀成各種意義:

Jane 有麻煩了。老闆不喜歡 Jane。 Jane 恐怕要被炒魷魚了。

最後被徹底扭曲:

老闆有性別歧視。

即使人們只是閱讀螢幕上的文字,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文字在我們腦海中就是如此運作的。

只要您影響的人數到達一定數目,這個過程就會發生。若您的影響力足夠,您將會在發一則 Twitter 貼文的短時間內就被戲劇性地誤解。

只要不做任何重要的事,您就能避免所有的誤解發生。不過前提是您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只在於要換哪張電腦桌布,那我完全沒意見。但如果您夢想寫一本暢銷書、解決世界貧窮問題,抑或是改變世界,您就要適應並接受自己會偶爾不小心激怒其他人的情況。

法則三:不是某人被冒犯了,就代表他們是對的

回想您生氣的時候,例如在馬路上碰上麻煩;當您被其他車主激怒時,您會有多明智?

A:噢,非常抱歉,你還好嗎? B: 你這個滿腦子棉花的猴子!我會殺了你的!我會尾隨到你家把你小孩做成鞋子!這簡直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絕人寰的一天!

憤怒是一種情緒反應,並且是特別愚蠢的那種。它是一個稍縱即逝的衝動,就像是認為某個陌生人很可愛,或者是喜歡某種顏色多過其它色彩一般。

挑動生氣情緒的通常是由「聯想」而來。例如有些人可能喜歡蘋果,有些人喜歡 Google。有些人的政治偏好是左翼,有些人是右翼。當您說某個陣營的好話時,在他人還沒來得及停下思考之前,可能就已經點燃他熊熊的怒火。很抱歉,大部分的人可說都是這樣思考的,除非他們真的非常努力克服偏見。

這也引發出關鍵的結論: 安慰他人的怒氣,會讓您自己也掉進憤怒本質中最愚蠢的部分。

當一個混帳忽略這些。

避免激怒他人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做任何重要的事情。無論您喜不喜歡,選擇權在於:您究竟想要在落在下圖中什麼位置?

公式:激怒他人的程度=影響力的平方 / 縱軸:您激怒他人的程度 / 横軸:您的影響力 / 原點:您,穿著長褲看 YouTube 貓咪影片/右側高點:您,著名的搖滾巨星或世界領袖

我們大多害怕讓其他人不高興。當我們使別人不高興時,我們不得不為自己辯護。我們渴望打破批評者的言論,獲得每一個人的認可。儘管獲得了 100 則讚美,裡面只要有 1 則批評,那批評就深深烙印在我們心中,難以釋然。

如果您有這樣的情況,事實上是個好的徵兆,因為它表示您不是一個真正的混蛋。不過在必要的時候,不要害怕傷害他人的感覺,做個偶一為之的混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