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48 小時馬拉松寫程式,Sprint 要激發工程師的潛力”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48 小時馬拉松寫程式,Sprint 要激發工程師的潛力

Posted: 18 Apr 2014 03:39 AM PDT

48 小時馬拉松寫程式,Sprint 要激發工程師的潛力

喜歡 Open Source 嗎?想參加不一樣的駭客松嗎?來參加看看 Sprint 吧!

Sprint 這個詞在台灣比較少被談論,但對於國外的 Open Source 社群來說,Development Sprints 已經是很多研討會必備的活動之一,有些專案常態性地透過 Sprint 的方式進行開發,由於 Open Source 是由世界各地的志願者所維護,成員平時多在網路上交流,平時難得見面,利用研討會期間的機會,社群成員聚集在特別安排的 Sprint 場地中,依照各自有興趣的項目,一起密集的對專案進行 hack。

在這個短期衝刺的時間中,新人可以和大師坐在一起 coding,面對面請益設計理念、交流知識,甚至是吃飯聊天增進情誼,在短暫的時間內給專案帶來豐碩的成果。

PyCon 2013 Sprint,鏡頭中兩人正在討論關於 Django 的開發

什麼是 Sprint?

簡單說 Sprint 就是一群人,在 2 到 7 天的時間聚在一起密集進行專案開發,在 Sprint 活動中會有資深的 Sprint Leader,也就是所謂的導師(Mentor)負責解說,指配工作,引導成員來完成專案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成員可以在活動中瞭解問題的性質,並且在活動後持續地作出貢獻,這是一個專案開發長跑中的短期衝刺與交流的機會。

Sprint 和 Hackathon 有很大的不同,Sprint 進行的項目通常是較具規模的 Open Source 專案,且進行時間較長,這些專案通常都已經有一定人數的社群成員、充足的開發文件,目的在吸引新人加入自由軟體社群;Hackathon 則通常進行時間較短,通常爲 48 小時、24 小時,甚至是 8 個小時,目的在激發創意。

為什麼要辦 Sprint?

Sprint 除了讓 Open Source 各個 Project 的開發團隊成員們能夠面對面討論問題以外,新人過去想參與 Open Soure 專案,常常碰到不知道從何著手的問題,這時候參與 Sprint 就是最好的機會,能透過社群的新手老手面對面一起動手的方式培養默契,再由核心人員指派工作,從旁輔導新人進行,如此短期衝刺下就可以培養出一群未來能夠參與開發的新血!

會在 Sprint 中可能進行的項目有:

  • 修復已經存在的 Bug
  • 測試已完成的 Patch,幫忙 Review
  • 替 Project 新增功能
  • 新增或是修改文件
  • 而且還有一項不可或缺的社群活動就是 交朋友!!

參加 Sprint 需要什麼?
任何人都可以!

Sprint 是一個瞭解 Open Source Project 以及背後社群最好的機會,透過參加Sprint 可以瞭解自己喜愛專案的開發規劃,認識背後充滿熱情的開發者,並找到自己能夠貢獻的方式。也是對於專案開發者最好的鼓勵!

作者介紹

PyCon,亦即 Python 年會,是 Python 社群最大型的年度聚會。PyCon 是社群同好自發籌辦的活動,展現 Python 在各式領域的應用現況。我們致力讓亞太區 Python 年會成為高品質的專業活動,讓與會朋友享受技術交流的樂趣,體驗社群獨有的熱情。

2014 亞太區 Python 年會的特色,除了呈現 Python 在應用領域的案例和實務,也重視與會人員的交流互動,包括促成開發者與廠商之間的合作可能,提供創業者交流討論的園地,達到提昇社群技能和豐富產業發展的目的。

創 YA 脫口秀,全新第三季軟硬整合粉墨登場

Posted: 18 Apr 2014 02:27 AM PDT

創 YA 脫口秀,全新第三季軟硬整合粉墨登場

本文來自創 YA 脫口秀

繼 Apple 於 2013 年 WWDC 發表 iBeacon 技術,由台灣團隊相信典子所推出的 xBeacon,是台灣少見自行投入軟硬體開發的新創團隊。

創辦人陳洪典表示,xBeacon 通訊協定與 iBeacon 完全相同,無論是 iPhone 或 Android Phone 都很容易與 xBeacon 硬體互動。應用情境主要在店家廣告訊息的投放,以及室內定位的服務應用。以往店家發出的紙本優惠卷,可能無法得知消費者的喜好,但藉由 xBeacon 與 APP 技術上的支援可以蒐集消費者的屬性、喜好,目的是讓店家了解商品的潛在消費者是誰?繼而給與正確的資訊及優惠。

另外團隊也著手開發室內定位的應用,透過 xBeacon 與手機互動可以達到無論在室內導航、展場導覽等,給與用戶最佳的體驗狀態。創辦人表示,團隊本身自行開發硬體技術以及軟體服務,透過軟硬體整合提供業者客製化的整合解決方案。

xBeacon 也在今年與台灣 Passbook 電子票券平台商微巨行動科技合作,而 Pass2U 提供 Passbook 票券的製作、發行、收藏、核銷與統計的完整解決方案,已獲得天下、台灣大哥大、ELLE、伯朗咖啡等知名企業使用,相信雙方攜手將對消費者更加便利。

The Muse:做你職涯道路的「繆思女神」

Posted: 18 Apr 2014 02:03 AM PDT

The Muse:做你職涯道路的「繆思女神」

The Muse 兩位共同創辦人合影,
左為執行長 Kathryn Minshew,右為營運長 Alexandra Cavoulacos。

大學畢業之後,Kathryn Minshew 進入麥肯錫擔任顧問,雖是一份人人稱羨的工作,但卻不是她心之所嚮。她開始上求職網站尋覓下一份機會,卻怎麼用都用不慣,「我坐下來敲鍵盤想找『商業策略』的工作,但是 The Monster 說我不如到紐澤西的 7-11 試試助理的位置,LinkedIn 則跑出 5000 多個職缺,卻無法告訴我哪個可能是最適合我或我可能最感興趣的。」她下了結論:

現在的求職搜尋系統都不把求職者當成「獨立個體」看。

Kathryn Minshew 並未浪費時間繼續在機械式、缺乏人性的求職網站中企圖找到安身之所,而是決定乾脆自己來——2011 年,她與兩名夥伴 Alexandra Cavoulacos 與 Melissa McCreery,創辦了以女性求職者為主角的「The Muse」。從職業諮詢到找工作與進修,一條清晰的職涯大道透過網站或課程鋪展開來,2013 年已突破百萬使用者。

求職網站活起來

一般求職網站上,工作內容、技能條件或公司簡介,通常都是枯燥無趣、大同小異的概括性樣板敘述,求職者很難從中弄清自己未來的定位,遑論觸及公司文化的核心,上工之後才發現跟想像中不同。

比如,在 LinkedIn 或各家公司職缺頁面瀏覽「社群經理」(community manager)的工作內容,大抵不出寫新聞、辦活動、顧客關係管理、增進公司或產品曝光度;人格特質則要求有熱情、反應機靈、沒網路不能生存等等。除非本身已是社群經營老鳥,否則光看這些空泛的描述,實在很難確知社群經理究竟在做什麼。

The Muse 網站中 Pinterest 的頁面,
分別有辦公室巡禮以及員工訪問等內容

為了貼近人心,The Muse 三位女性創辦人另闢蹊徑,為每間在 The Muse 刊登職缺的公司設計獨立頁面,拍攝辦公室環境、以生動的文筆勾勒企業文化,親自拜訪不同崗位的員工,請他們現身說法,且十分費工地以影音、圖像與文字呈現,宛如一篇精彩的短篇人物報導,讓求職者對於這份工作有更具體的想像,同時也窺見自己將來的辦公室與同事可能是什麼模樣。

Pinterest 社群經理 Enid Hwang 就分享她在 Pinterest 收過一封又一封令她感動的來信, 以及自己策劃過最有趣的專案。Enid Hwang 也陳述自己每天的例行公事:回答使用者的問題、協助品牌運用 Pinterest 行銷、蒐集使用者意見予設計或工程團隊⋯。Gucci 數位媒體資深經理 Alexis Wanger 則說,她的職責就是與代理商接洽、與經銷商討論為新的科技,並與公關、法務、創意部門團隊保持聯繫,規劃專案。

內容為王

另外一項 The Muse 為人稱道的成就是內容經營,在「Career Advice」中有來自內部編輯以及產業界成功女性給予求職者的意見或經驗分享,包含勵志性的「9 位教你永不放棄的名人」、養生性的「利用晚上自製隔天午餐」,或與其他新聞網站合作,例如新興線上時尚媒體 Refinery 29 的「10 件進擊的面試裝扮」等文章。這些內容不僅為 The Muse 帶來源源不絕的人潮,延長他們停留的時間,更培養了一群忠實讀者。

The Muse 以「男神」Ryan Gosling 的圖像配上文字,
鼓舞職業女性勇於主動向主管提加薪

LinkedIn 同樣看重「內容」的影響力,邀集微軟創辦人 Bill Gates、維珍集團創辦人 Richard Brandson 等重量級領袖撰文,還有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分享經驗與新知。不過 The Muse 的取向更針對女性,也完全聚焦在職場上,目前 The Muse 擁有 400 名專欄作家,每週產出 35 篇文章,最優質的文章無償供給富比士、Yahoo 等大型網站,換取網站知名度與流量。

成立網路社會大學

近來經常有人把「找不到人才」歸咎於大學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美國也不例外。但是大學本來就不是職業訓練所,The Muse 看到機會,也開班授課,成立「繆思大學(Muse University)」,裡面的課程都與職業生涯或職場相關,包括「探索你的熱情」、「改造你的工作與生活」、「立刻開始新工作」,或者專業性的「Excel 模型」、「管理 101」等課程,通通免費,時數從一星期到一個月不等,「學生」每天都會收到 The Muse 寄發到電子信箱的課程內容、小技巧,甚至也有家庭作業以及延伸讀物。

Kathryn Minshew 觀察,多數使用者都是在上班時間造訪 The Muse,因此選擇電子郵件的形式,讓他們能在工作的同時順便消化,如果是坊間常見的影片或獨立網站,可能就會落得三天打魚、五天曬網的下場。

Muse University 希望吸引「可能尚未想要轉換跑道,但對工作相當具有企圖心」的女性,而在她們自覺準備迎接下一個挑戰時,會從 The Muse 的職缺開始找起。

繆思助你挺身而進

2011 年成立至今,The Muse 先後獲得 500 Startups、Great Oaks Venture Capital、Thomas Lehrman 總共 120 萬的種子資金,今年初又獲 Tyra Banks、WGI Group、Alexis Ohanian 100 萬種子資金,同時也是 Y Combinator 校友。

The Muse 的客戶很多都是知名企業,包括 Zappos、Uber、Facebook,NPR 等等。

目前 The Muse 有 14 名員工,其中兩名專職編輯,整個團隊只有兩名是男性。雖然 The Muse 尚未獲利,但是他們對職缺搜尋功能寄予厚望,此外,Kathryn Minshew 也堅持,不給試用的機會,從一開始就向欲於 The Muse 刊登職缺的企業收費,而今包括 Facebook、NFL、Gucci、Spotify 等公司都願意年掏數萬美金在這裡找人才,證實 The Muse 的潛力。

美國求職領域一年擁有 1200 億美金市場潛力,Kathryn Minshew 視 LinkedIn 為競爭對手。但她也說明兩者不同。如果求職者的目標很明確,「想到可口可樂上班?LinkedIn 可以秀出十個幫助你進入的人脈連結,但若你不知道自己想幹嘛,LinkedIn 就毫無用武之地了。」

Kathryn Minshew 並說:

職銜或薪資已不再是人們尋找工作唯二考量的要素,它們只是人們規劃更長遠的職業生涯時,其中一個動機而已。

Facebook 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 曾引述財星雜誌總編輯的論點:

當今職涯發展已不再是直線攀爬階梯,我們面對的是路徑更多元的方格架( jungle gym)。

The Muse 也許就是要讓女性能夠在職業生涯方格架上,輕盈而優雅地穿梭其中,找到比薪資與頭銜更重要的價值。

本文參考以下來源:

小米路由器產品負責人唐沐:多螢互動產品設計關鍵不是螢幕

Posted: 17 Apr 2014 03:37 AM PDT

小米路由器產品負責人唐沐:多螢互動產品設計關鍵不是螢幕

本文來自悠識數位 MIX2014 活動專文。

今年多螢互動體驗設計論壇 (MIX 2014) 請到小米科技的用戶體驗總監、小米路由器產品負責人唐沐進行主題演講。目前唐沐在小米負責小米路由器的設計研發。在進入小米之前,唐沐曾在金山軟件和騰訊工作,在騰訊 10 年期間建立騰訊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中心並負責多項專案。這次在 MIX 2014 的演講將綜合個人十多年經驗,以小米路由器為例子述說小米在智慧家庭的佈局。

十年磨練

為了進入好大學,當年唐沐選擇國際會計專業,並進入華南理工大學就讀。無法忘記對設計的偏好,他在大三時輔修工業設計。2001 年畢業後,因為對會計相關職缺不感興趣,開始尋找設計相關工作,最後進入金山軟件公司,工作範圍包括插畫、網頁、多媒體設計,以及介面交互設計等。在金山 2 年期間唐沐從設計的初學者,成為對用戶體驗有經驗的設計工作者,最後半年擔任 UI 設計主管,轉而研究介面互動設計。

2003 到 2013 年間唐沐在騰訊從事用戶體驗工作並建立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中心。 這十年間騰訊從軟體公司擴展為龐大的網路帝國,唐沐也渡過個人在事業與經歷的 10 年旺盛期。從一開始的 2 人的團隊,到擴展成為 300 多人的設計中心。所做過的專案包括騰訊的 QQ、博客平臺 Qzone、遊戲平臺 QQGame、企業軟體與工具軟體 (例如瀏覽器、音樂與影片播放機) 等。他在騰訊期間倡導用戶體驗設計方法,並建立專業的用戶研究團隊和方法論。

從提供設計服務到完全掌控產品

到了 2013 年,唐沐的興趣和關注點開始變化。在騰訊的團隊是協助決策單位,幫助平臺定位。不過為了要把產品的用戶體驗做到最好,需要完全掌控產品,包括前期的功能規劃、產品策劃,到用戶體驗與研發,甚至到後來的行銷,用戶體驗在整個生命週期都可以有所發揮。6 月加入小米科技,主要負責路由器產品。小米可說是具有網路業思維的硬體公司。除了硬體之外,小米還有週邊配件和軟體平臺,形成屬於小米使用者的生態圈。

路由器作為智慧家庭的平臺級產品,可類比小米手機在行動裝置的位置。販售小米手機不是只是在硬體賺取利潤, 更重要的是手機可帶來的海量用戶。這些用戶的手機上運行著小米平臺 MIUI 與相關加值服務。

多螢幕與智慧家庭的互動

如果手機是個人身邊的智慧中心,那麼路由器就是家庭的智慧中心。在小米路由器裡有容量為 1G 的硬碟,使得路由器變身為家庭數據中心,所有連到路由器的設備都可以分享此硬碟所儲存的內容。多種螢幕包括手機、電視、還有平板等終端如果都可以經由路由器連線,透過安裝相對應的客戶端 app 將可提供各種終端應有的體驗。那麼路由器不需要自己的螢幕,仍然可以提供多螢的互動體驗。

除了連線與儲存內容的硬碟之外,小米將建立專屬的智慧家庭無線傳輸協議,連結家中可以無線控制的設備,此協議將相容市面上的智慧家庭無線傳輸協議,因此能和絕大部分可無線連結家用電器連接。如果此協議全面開放,或者小米與其他廠商研究可裝於家電產品的無線晶片,此舉將有機會把家電產品進一步容納到小米的智慧家庭的一部份。如此透過前述安裝於手機、電視、平板等客戶端上的 APP 將有機會控制家電設備。而透過小米商城的平臺,也可ㄧ提供這些產品的銷售管道,從而建立出小米智慧家居的生態圈。

在這次 MIX 2014 的主題演講,唐沐將分享身為設計師十多年的累積機與成長。在用戶體驗領域十多年後,為何要做出職業轉變,離開設計領域但仍是將多年再用戶體驗的經歷更廣泛應用到產品研發等過程。以路由器為例子,提出為什麼要將原本默默在牆腳的硬體,轉變為家庭網路中心。

MIX2014」是由悠識數位顧問有限公司舉辦的多螢互動體驗設計論壇,早鳥優惠將於 4/18(週五) 截止,請把握機會報名參加。

撰文者 : 編採小組 鄭佩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