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到 Secret、Whisper 一窺不能說的秘密” 與新的 9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到 Secret、Whisper 一窺不能說的秘密

Posted: 08 Apr 2014 04:10 AM PDT

到 Secret、Whisper 一窺不能說的秘密

22222222Secret 採背景圖陪襯簡短文字的訊息型式,圖片來源:Secret app 官方 Pinterest

自古自今人類沒有停止過想要窺探他人祕密的欲望,除了透過狗仔窺探名人,人們更熱切地交換身旁友人的八卦消息,就如同 《Gossip Girl》 劇中讓大家匿名上傳八卦的「Gossip Girl」 部落格,一則則匿名的八卦交織出主要角色的愛恨情仇,更是成為想窺探八卦的人生活的必需品。 現實生活中,將私人社交圈八卦搬上網路的匿名發文 app Secret、Whisper,上線短短時間果真造成轟動,兩者分別在上月獲得約 2.9 億台幣與約 2 億台幣的融資。紅到在中國馬上就有幾乎一樣的複製品──「秘密」、「小聲」 app。

Facebook 也對匿名傾心

結合網路的匿名特性,人們脫離身分與外在條件(甚至道德)的束縛,大膽分享秘密,這便是 Secret、Whisper 等的特殊魅力。而 Facebook 的實名制讓許多青少年卻步,因為他們不想在上傳瘋狂派對照片時,還要煩惱怎麼躲過家長和老師的眼睛。據 Re/code 報導,Facebook 預計同 Secret 合作發展匿名服務;Facebook 執行長 Mark Zuckerberg 也在在先前受 《彭博商業周刊》 訪談時表明:有時候真實的身分是一種負擔,未來將發展讓使用者將可以匿名登入發文的 app。 以實名制建立影響力的 Facebook,如今也無法逃出匿名的魅力,準備發展與原先背道而馳的匿名服務。可想而知這是 Facebook 為了力挽逐漸下降的青少年使用者所做的決策。然而,目前許多服務皆綁定 Facebook 帳號,而匿名化的發展完全悖離 Facebook 的產品 DNA, 這樣服務會不會成功,而使用者是否信得過曾經有隱私問題前科的 Facebook?恐怕還是一個問題。

惡意發文的弊病

匿名發言具有獨特魅力,然而這也帶來了許多極化、謾罵與對立的言論,甚至激化網路霸凌,這也使得 Secret 的價值備受質疑。而內部也充斥許多科技圈的八卦,對許多投資人、創辦人造成了傷害,Netscape 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與 Upfront Ventures 天使投資人 Mark Suster 都在 Twitter 發言批評。Marc Andressen 表示 Secret 激發出人類負面的一面,分化人們的關係,讓人們的靈魂憂傷;實在有必要認真探討這樣的服務到底合不合理?價值何在? 天使投資人 Mark Suster 更是表明對 Secret 的厭惡,公開說已經把 Secret 刪除了:   Secret 創辦人 David Byttow 回應前述惡意發文的批評表示,他們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不僅會仰賴使用者社群的檢舉,公司也將會擴增內容過濾團隊,事先過濾明顯惡意的內容,例如直接描述他人名字的毀謗訊息,有必要會介入移除。此外,也正在研討將社群使用者的年齡門檻設為 17 歲以上,並預計未來在提及自殺意圖的內容旁,會自動跳出防治自殺的資訊。 David Byttow 更有信心的表示 Secret 與 Whisper 、 ProtSecret 或 Ask.fm 不同,Secret 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看見且回覆訊息的公開社群,使用者僅能看見自身社群或與社群已有互動的貼文,而且社群使用者很常分享求救的訊息,而所屬的社群成員會集合起來幫助與支援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Secret 的發展現況

Secret 創辦人 David Byttow 也在近期對 GigaOM 的訪談中表示,公司的成長快速,四月底將從原先的 2 人團隊增加為 12 名員工,他也認為他們的服務命中人們的需求,是大家會想要使用的服務。David Byttow 也指出 Secret 與其他社群網站不同的特別區位:
一則 Secret 的活躍壽命比一則 Twitter 推文和 Facebook 貼文還要長 1.5 倍,壽命長度界於一篇部落格文章和 Facebook 貼文的中間點,30 天前的 Secret ,都還有許多人在討論。 Secret 也特別移除貼文的時間戳記(time stamp),因為我們希望每則 Secret 給人是歷久不衰的感覺。
而 David Byttow 也坦承目前還在思考如何使「不喜歡匿名」的使用者想要使用 Secret 的服務,不過他認為匿名有其吸引人之處:
建立在真實身分的社群網站 Twitter、Facebook 等確實發展得很好,但是匿名在某些情況會派上用場:特別是使用者需要聆聽他人真實的回饋和真實想法,於是我們就創造 Secret 這個讓人們的身分和想法可以切分開來的溝通管道。
David Byttow 也表示他不喜歡 Secret 被稱作「匿名」 app,因為 Secret 有提供每責貼文的出處脈絡(編按:至少都是在個人社交圈內的消息):
就如同每個人有許多不同的面向,而網路沒有辦法很好的呈現出來。 Google+ 試圖用社交圈的概念補捉,但它太過於表淺,也很麻煩,而 Secret 掌握了整個概念──你的性格與身分的每個面向──倒過來不處理社交圈的事情,讓焦點放在人們訴說的內容本身。 像 Secret 這樣的服務需要存在。 因為人們不僅需要表達我們的所思所感,也需要一個空間去瞭解身旁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旁人最真實的想法和感受。 Secret 讓更多真相在世界上曝光,而我認為這可以使人類前進/成長。而把這個服務變成對世界有用的產物,是我們的責任。
僅管匿名服務火紅度持續攀升,但爭議也持續不斷。若 Secret 能界定清楚惡意與良善的發文界線,保護人們的隱私,並促進人們善意行為的使用,才是匿名 app 真正能永續發展的前提。而這也是想要涉足匿名服務的 Facebook 未來需思考並解決的課題。 資料來源: 1. Facebook Explores Anonymity Features 2. Q&A: Secret CEO David Byttow on runaway growth and the ethics of anonymity 3. Secret CEO Responds To Cyberbullying Criticism

全都免費,太陽花學運文宣募集網站

Posted: 07 Apr 2014 10:06 PM PDT

全都免費,太陽花學運文宣募集網站

免費授權文宣分享網Free informational poster- Archive

隨著昨日宣布週四下午六點將退出議場1,圍繞著立法院周圍的抗議行動也將暫時告一個段落。而這次的公民運動撇開訴求、對台灣民主進程的影響等等,其他如網路科技的運用、發聲國際等也廣受矚目,然而仔細研究記錄著這次運動的各種影像,不難發現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各種創意文宣物。 早在運動進行到一半時,網路上就有人呼籲應該盡可能地保存各種海報、傳單、手冊和標語作為往後歷史文化研究的材料。

螢幕快照 2014-04-08 下午12.34.19 來源:Twitter

螢幕快照 2014-04-08 下午12.35.16 來源:Twitter

最近,有一個架在 Tumblr 上的部落格「免費授權文宣分享網」邀請各位參與這次運動的朋友上傳自己設計、繪製的作品並採「創用 CC 3.0 台灣授權條款」授權:
如果您有熱血創作之作品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且願意設計圖像釋出版權,傳檔前煩請留意下列完稿事項,收到後我們將盡快將您的作品發佈於網站:http://sfflyers.tumblr.com/ 供大家下載,並於全省7-11 ibon雲端列印擴散 站內圖像版權歸創作者本身所有,並請遵循創用CC 3.0台灣版授權,僅提供分享宣傳列印使用之外,不提供其他商業合作無償授權!請尊重創作者之著作財產權,若有其他商業合作之需要,請自行連絡創作者洽詢申請其圖像授權!謝謝。
網站上的圖像目前分為兩大類,一是已經確定作者,另一部分則有點像是「等待認領」的圖像,多為現場的照片。

螢幕快照 2014-04-08 下午12.50.26 ▲ 目前網站上不乏一些知名的圖像,例如聶永真為學運所設計的紐約時報廣告。

螢幕快照 2014-04-08 下午12.49.50 ▲ 像這樣就是等待認領。

Flickr 網站上也有熱心的網友蒐集了學運現場的各種文宣,做成「318學運創作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去看看。如果您在網路上還有看到其他類似的網站,也歡迎分享、討論。

為什麼捷運指標不可以用康熙體?

Posted: 07 Apr 2014 03:48 AM PDT

為什麼捷運指標不可以用康熙體?

本文轉載自 justfont blog 〈 為什麼捷運指標不可以用康熙體?〉,作者為 justfont blog 作者 WINSTON
眼尖的民眾發現,justfont blog 在 2014 年 04 月 01 日愚人節這天發佈的這篇文章完全是假的。

13555088245_5eab5b2b19_b 愚人節快樂

(雖然我們花了很多時間 ps 掉原本的字體,但還是有許多破綻。)

螢幕快照 2014-04-07 下午6.37.21

(但也還是有人相信了,謝謝大家;也在此向受騙上當的民眾以及北市府、捷運局、捷運公司深表歉意)

13555425824_311d6f5e9d_b 愚人節快樂

不過話說回來,為什麼捷運指標使用了康熙字典體會引起這麼可怕的眾怒呢?看來不僅是設計師,各行各業的大眾多少都認知道了「現代設計」的精神。 其實相同的疑問可以是:為什麼車廂中的地板是白色光滑的?為什麼是日光燈而不是浪漫的吊燈?扶手為什麼是鋼製的?椅子為什麼是塑膠的、光滑的?為什麼不可以佈置得跟維多麗亞時代一樣,使用皮椅、木製扶手、油氣燈,字體使用油漆字?

13555218913_b0f40fd20d_b 現代設計的每個環節都盡力摒除經過設計的感覺, 讓使用者毫不自覺地使用一個經過設計的系統

不論是燈具、椅子、扶手,都是設計的細節,而且都在現代設計的理念下呈現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字體作為「資訊」的具體形象,其實本身就具象化了現代設計的理念:中性、沒有多餘聯想、形隨功能……等等。 重點是,這些完全會讓你習以為常,完全沒注意到任何「設計感」,因為一切都是那麼自然。 這就是所謂的時代感,這是現代設計,尤其是用在大眾運輸系統上,最重要的指導原則之一。這也是為什麼用康熙字典體(這種古代生物)取代文鼎粗黑會讓很多人跳腳的原因。 友站 Type is beautiful 曾經介紹英國倫敦地鐵設計官方字體時,其主管 Frank Pick 非常要求的理念:
這種字體必須「準確地反映我們所處的時代」,能「讓乘客快速無誤的閱讀」。字母就算被用作單一符號(即:無上下文對照)也必須能清楚辨認。而且,這種字體要有「系統性」,必須要能與周圍的廣告文案等無關系統的資訊清楚的區分。
順帶一提,以上這段想法出於 1901 年。早在 100 多年前西方就開始注意現代的大眾運輸系統內的指標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指標是建築物、車廂內最能聚集目光的設計物,所以說它作為一個運輸系統的「門面」再適合也不過。

johnston_sans Johnston Sans 用在 1916 年地鐵和「藝術與工藝展覽」的海報(圖:AG’s ARTIN Design Blog)

使用康熙字典體作為指標系統,一方面沒有現代設計所要求的時代感,二方面它給人的情感聯想過於豐富,這不是一個功能性為主的指標適合採用的。三來,也是很多朋友注意到的:發光的指標,會吃掉康熙字典體的很多細節。再者,康熙字典體的破損也讓它難以在功能性用途上派上用場。超剛黑體基本上也是一樣的道理。

13539629443_7fabc17782_b-2 沒有經過特殊調整的明體字,細節會被光線吃掉許多,造成閱讀困難。 更何況是直接掃描紙本的康熙字典體。

其實臺北捷運已經是世界上最好的捷運系統之一了,它乾淨、舒適、安全、可靠。只是如同之前所提過的,它的指標系統還有許多地方沒有統一,呈現出指標系統應有的系統性與層級性。這是臺北捷運(在邁入世界設計之都的同時)需要更改善的地方。 最後,給愛用康熙字典體的朋友:字體是現代設計的門面,它代表你想給人的形象,用之前請再三斟酌。

延伸閱讀

看心情讀新聞:Yahoo 新聞 app 登場

Posted: 07 Apr 2014 03:41 AM PDT

看心情讀新聞:Yahoo 新聞 app 登場

unnamed (1)左為Yahoo 亞太區設計部門資深總監 Melora Zaner ,右為Yahoo 台灣區及香港行動媒體產品管理部總監李卓勳。

致力追求執行長 Marissa Mayer 提出的「行動優先(mobile first)」策略,Yahoo 不斷將 PC 服務搬上行動裝置,日前推出深受好評的 Yahoo! 氣象 app 之後,本日又宣布推出「 Yahoo! 新聞 app」,要給使用者全新的新聞閱讀體驗。 Yahoo 亞太區設計部門資深總監 Melora Zaner 指出,Yahoo 行動團隊深入挖掘行動使用者的需求和期待後,發現台灣使用者希望獲得多元的新聞觀點,同等重要的,使用者想要表達對新聞的感受、同時瞭解其他人的感受並即時參與。因此,便發展出彙整多元觀點(Organized Diversity)、參與(Engaging)與快速(Fast)的三大核心設計概念,以下分述之。

彙整多元觀點

Yahoo 彙整超過 30 家媒體來源,且運用自身的新聞編輯團隊挑出重大新聞,讓使用者在閱讀多元觀點新聞的需求的同時,不會漏接重要新聞。另外也應用「懶人包」的概念在每則新聞底下,列出相關的新聞,提供使用者不同的觀點。

10014657_833395970007690_1530467704_n以大圖呈現焦點新聞,畫面上方有即時推播的「快訊」,點擊進入可直接觀看。

參與

此新聞 app 的「心情投票」與「心情新聞」機制為業界首創,Melora Zaner 也表示這是最令她感到驕傲的設計。運用簡單的表情圖示和相呼應的色彩區別出八大情緒類別,讓使用者能以有趣的方式參與新聞的即時交流,回應使用者想要表達自身感受與瞭解其他使用者心情的需求。 心情投票啟發自 Yahoo 網路新聞經營許久的心情投票功能,經過 10 個版本不斷測試的最終誕生的產物。而 Yahoo 也善用新聞的心情投票資訊,發展成「心情新聞」功能,Yahoo 台灣區及香港行動媒體產品管理部總監李卓勳表示,心情新聞每五分鐘就更新一次,使用者會感受到即時的心情熱度。想像馬總統回應反服貿學生的當下,在火大的心情新聞可能就會找到這一條。

10174922_833395990007688_1967221563_n心情投票以扇形展開的方式呈現,不需登入即可投票。

1780190_833398496674104_160660665_o每種心情顯示前 20 則新聞,心情新聞可望成為使用者與友人之間的話題來源。

快速

Melora Zaner 指出,網站的下載速率等的技術問題不是關鍵,雅虎更致力於提升使用者的閱讀效率,除了行動新聞編輯團隊選擇的即時頭條新聞和快訊,還會利用推播功能(push notification)將重大消息即時傳達給使用者,讓使用者掌握到最新消息,例如地震新聞。而因應每個使用者關注的新聞差異,使用者可依個人需求與偏好,調整新聞類別與順序,有效率掌握切身最關注的消息。 李卓勳表示,閱讀新聞為台灣使用者每日生活的習慣,為跨平台、不同年齡層使用者皆使用的服務,因此新聞 app 將能囊括廣大的使用者群。他也強調使用者經驗為 Yahoo 的最優先考量,目前服務尚未有廣告,未來也希望發展不干擾使用者為前提的商業模式。Yahoo 新聞 app 目前僅有 Android 版本,iOS 預計今年第二季末推出。

「字型入門」為何 Futura Medium 不適合標題字?

Posted: 06 Apr 2014 08:35 PM PDT

「字型入門」為何 Futura Medium 不適合標題字?

本文轉載自廣告小妹的 〈 「字型入門」為何 Futura Medium 不適合標題字? 〉。

會寫這篇文,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欠了一年半的 Arial 還沒寫完(囧)。拜某篇廣告文所賜,Futura 近日成為了我的部落格主角。我從來不寫文深度探討字型學,一來是我的文筆不夠好,怕詞不達意。二來,這高難度的事情要交給專業的來比較妥當(請移駕 justfont),畢竟我懂的也不多。但今天看來我躲不過,因為我被雨狗哥哥打臉了,好痛(捂臉)。小時候有個蠻橫的老師教我「別人打你,你要打回去」,可是爸爸又教我「做人要有風度」。夾在中間好為難,但我還是決定聽老師的話(謎之音:............)。 我在文章中說過 Futura Medium 不適合用於標題字(Display Text),原因很簡單:除非你有很多時間用 Illustrator 做調整,換個字型比較快。為何這麼說?請瞧:

一、Futura Medium 的大寫字母比較美

Futura 是經典的幾何形狀無襯線體(Geometric Sans-serif),以幾何圖形為設計概念。圓形與三角形,在 Futura Light / Medium / Book 的大寫字母中得到完美的展現。

p.txt (上圖來源:Type Worship

這也正是為何當 Futura Medium 被當作設計元素主角時,大多數時候都是以大寫字母呈現:

p.txt-2

當 Futura Medium 被無限放大成為搶眼的標題字時,小寫字母很容易顯現出「撐不起場面」的感覺。例如太陽花學運廣告

p.txt-3

By the way,"4 am"(時間縮寫)不是應該用大寫字母嗎(或者 a.m. 也可以)?It's called proper English. 不過 Apple 的「Think Different」 文法也不對,但它就是因為文法不正確所以才特別。這也是為何文案人在標題用語上有特殊待遇(內文還是請務必使用正確文法,謝謝)。 由於 Futura Medium 的小寫字母比較難獨當一面,所以我盡量搭配大寫字母一起使用。但是這也增加了設計難度(我沒事幹嘛設一個框,框住自己?)。直接用大寫字母,省事(耍懶 XD)。我知道你接下來想問什麼:「如果 Futura Medium 作為標題字,用大寫字母是否就 OK?」... 呃,接下來我們來說第二點。 --

二、字型設計有樣神秘的玩意,叫作 overshoot

我到現在都不太明白,為何我買的一堆字型書裡,沒一位作者有提到 overshoot(是我買錯書了嗎?)?所謂 overshoot,就是以下這個東東:

p.txt-4

紅色圈圈圈起來的就是 overshoot。大家可以看出大寫字母 A, N, M, W 的 apex(那個尖尖的頭)會超過其它字母的 Cap-height(大寫字母的高度)以及 baseline(底線)。這是為了當字體尺寸再小一點時,我們人類肉眼看文字,會產生「字母是同樣大小」的錯覺。我來做 example 圖:

p.txt-5

上面黑底白字是「沒有加 overshoot」(字母 A, G & O 的 Cap-height 與 baseline 與其它字母完全平行),下面的白底黑字是「有加 overshoot」。如果仔細看上面那排的大寫字母「G」以及隔壁的「R」,會覺得「G」有稍微小了一咪咪。這也是為何我們設計 LOGO 時,也要考慮到 overshoot。 正是因為 overshoot 這可惡的小玩意,導致 Futura 的 heavy, bold, extra bold 等等直接被切掉 apex(尖頭)。請看:

p.txt-6

雖然尖頭被切掉,仍然可以看出 A & N 比其它字母高一些(這也是為了保障字體尺寸小的視覺無礙)。以下是我按照「如果尖頭沒有被切掉,繼續依照字型設計師原有的形狀與角度畫會長什麼樣子」做的假想圖:

p.txt-7

這長得有點恐怖呢... 所以,如果太陽花學運廣告的標題改用全大寫字母(依然使用 Futura Medium),會長成這樣:

p.txt-8

有沒有比較好一點?還是沒有?(思考 ing)... 縮成這麼小看,不覺得 overshoot 有存在感。但是如果放大到廣告印刷在紐約時報全版 size 的時候,就變成:

p.txt

Overshoot 超有存在感!字體尺寸越大 overshoot 就要越少,字體尺寸越小 overshoot 部分就要變多(這是千年不變的道理)。這也是為何 URW++ 之後設計了 Futura No. 2 D,改善 overshoot 太過於明顯的問題。可是如果字體尺寸超過 64pt,仍然會有 oveshoot 存在感的困擾。你問我設計師為何如此在意 overshoot?因為礙眼啊... 你不覺得嗎?資深設計師也是常常按照 overshoot 來為設計作品的 typography 評分(有沒有按照字體尺寸做調整,是設計師的專業表現)。 請不要問我為何電影「The Social Network」的電影海報沒有調整 Futura Medium 的 overshoot。I don't know why!! 設計師可能是有考慮到不是每個人都會親眼看見海報的大尺寸本尊,而是通過網絡看海報(總不能設計個網絡版,再做一個實體版吧?) -- 基於以上兩點,懶惰不想細心調整字型的我,在趕時間的情況下都會刻意避免使用 Futura Medium 作為標題字字型。明明有 Futura 家族其它成員可以選擇,我為何要給自己找麻煩?不知道我的文章有沒有為我自己稍微扳回了點顏面?不然我被雨狗哥哥傷害的幼小心靈會繼續趟血... 我寫字型設計系列文,並不是為了展現我自己很懂、很瞭。其實正是因為我對字型學的知識真的很淺薄,所以我透過寫「字型介紹文」來充實自己(這是我做筆記的方式)。既然筆記都做了,就順便跟讀者們分享一下。Sharing is caring ^_____^. 理性討論 typography,是我們共同精進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我是只懂皮毛,所以才需要繼續努力學習。我明白自己的弱點,所以我從不在「中文字型學」上做任何討論,因為我不配。我不會在毫無緣由的情況下批評任何設計師的作品,因為每一位設計師都值得我們的尊重。同樣的,我也不會僅僅因為此設計師很知名、有得獎,而給予正面評價。奧美再屌,也會有翻船的時候。你說是不是? 嗯,打完收工。 Bye~

SpoonRocket:你的網路大廚

Posted: 03 Apr 2014 03:08 AM PDT

SpoonRocket:你的網路大廚

圖 1 spoon rocket logo

又到了大學生即將面臨期中考的時節,晚上 K 書如果肚子餓又不想吃泡麵怎麼辦?外國的學生不像台灣四處都有小吃店或便利商店,因此兩位畢業自加州柏克萊大學的創辦人決定成立「SpoonRocket」,不僅透過網路提供點餐服務,而且保證迅速送達,平均等候時間只要 10 分鐘——比你下樓走到便利商店微波完食物的時間還短!

便宜、迅速

圖2

去年八月的時候,Inside 曾經在 〈Y Combinator 2013 夏季成果發表,值得注意的八組團隊〉報導過 SpoonRocket 這家新創公司。他們提供的既不是微波食品也非速食,而是每天由廚師們設計、烹煮的餐點,並且每天更換菜單,提供葷、素餐點各一種,定價都是 8 美金;營業時間從早上 10 點到午夜 12 點(過去曾經很瘋狂地營業到凌晨 4 點),目前送餐的範圍是柏克萊、奧克蘭與舊金山。

圖3 ▲ 兩位創辦人 Anson Tsui 和 Steven Hsiao (照片來源:SpoonRocket Facebook

圖4 ▲ SpoonRocket 外送車(SpoonRocket Facebook

那麼 SpoonRocket 平均 10 分鐘的送餐速度是怎麼辦到的呢?除了限制配送區域之外,他們開放司機註冊成為 SpoonRocket 送餐員並按照送餐次數計酬,他們的車子配有保溫裝置,一方面減少車輛來回餐廳與顧客之間,同時也確保食物送到顧客手上時適合食用,而且一天只推出兩種餐點的作法在使得 SpoonRocket 無論在成本或是運作效率上都比較好掌控。

螢幕快照 2014-04-03 下午6.10.48

值得肯定的是,SpoonRocket 不僅要餵飽顧客,他們也發起一項稱為「Meal Matching Program」慈善計畫,消費者每買一份餐點,SpoonRocket 就會向有需要的幼童捐出一份。

漲價風波

儘管 SpoonRocket 在美國店家評等指標性網站 Yelp 獲得平均四顆星評價,但也有一些人指出,食物送到的時候都已經不熱了。另一個引起反彈的是 SpoonRocket 在二月將餐點單價從 6 美元調漲至 8 美元,導致 Yelp 一週內湧入了數十則的負面評語。1他們稱這是為了因應客戶需求調整食材、份量等等所導致,只是批評者認為如此一來他們「快速」、「便宜」兩大特色就少了一半。

來台招募

2013 年 9 月 SpoonRocket 完成了種子輪 230 萬美金的募資,目前正在進行 A 輪募資。未來計畫在舊金山和矽谷地區持續擴張。去年八月時他們每天外送超過 850 份餐點,目前團隊成員約 20 人,加上廚師與外送員約 100 人,預期的年營收為 400 萬美元。 今年三月他們第一號員工 Justin 來到台灣,準備在台北成立一組工程師團隊,包含 Android、iOS 開發者、設計師與網站工程師。去年 Justin 從華盛頓大學畢業後放棄了微軟的工作加入 SpoonRocket。(有興趣的讀者歡迎使用 Inside Job Board) 不過 SpoonRocket 並沒有要將市場擴張到亞洲地區的意思,目前還是以美國市場為主,在當地他們還有許多市場尚等待開發。何況台灣的生活型態恐怕不太適合 SpoonRocket 這樣的模式,我們的業者就是有辦法在差不多的價格內,同時提供變化多端的各種菜色。

「在世界發光的人」活動紀實

Posted: 02 Apr 2014 09:17 PM PDT

「在世界發光的人」活動紀實

這次 flyingV、創立方與 Inside 合辦的活動中,我們邀請到了獎金獵人的共同創辦人花水木與油畫修復師蔡舜任擔任講者,與我們分享兩位分別到美國與歐洲闖蕩後歸來的經驗。

獎金獵人:成為通往夢想的直達車

▲ 獎金獵人共同創辦人花水木

獎金獵人公司成立於 2010 年(網站在更早之前就上線了),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競賽資訊集散地,從海報設計到水庫設計都有(對,是「水庫」)。使用者可以在獎金獵人的網站上搜尋各種比賽的訊息,花水木以周杰倫、九把刀和韓寒為例,表示厲害的創作者在成名前都會參加大量的比賽。 一開始獎金獵人網站只是花水木的兼職工作,也不知道該如何賺錢。後來他們成功地靠著「保證參賽人數」建立起商業模式,為廠商舉辦的競賽吸引夠多的參賽者,挖掘好作品和好人才。但是到了後來,公司雖然每個月有七位數收入,卻是淪為替大公司做最底層的外包工作,讓他們開始尋求改變,也起了走向世界的念頭。

500 Startups

去年,獎金獵人入選了矽谷知名新創公司育成中心 500 Startups 的育成計畫。500 Startups 至今八屆團隊,除了第二屆的 Pic Collage、第四屆的 Cubie,第六、七、八屆都分別有 POP獎金獵人Roam & Wander 等台灣團隊入選。 不像 Y Combinator 鼓勵團隊在育成期間只要專注於產品、顧客反應與保持健康,500 Startups 鼓勵團隊們彼此交流。在育成的期間,不僅團隊會與 500 Startups 合夥人每週在 Batch Meeting 會面接受指導,500 Startups 也會請到業界的高手來做經驗分享,甚至是 Fireside Chat 這樣「可以講一些不公開內容」的聊天。偶爾還會有「校外教學」——拜訪矽谷各大科技巨人如 Google、Facebook 或 LinkedIn 等等,花水木也不忘提到 LinkedIn 的餐點最好吃。當然,party 也是少不了的。 不僅如此,同一屆的團隊每兩週還會自發性地舉辦「Round Table」活動,讓團隊各自分享過去兩週遭遇到最痛苦的事,有點像是團體治療,不但能讓創業壓力有宣洩的出口,也能維持住自己的士氣,並且從其他團隊身上學習。當時花水木分享了 Google AdWords 操作錯誤的經驗,不僅那些因為搜尋「bounty hunter」後點擊廣告而來的使用者也不是獎金獵人真正的目標客群,還在五分鐘內燒掉台幣一萬元,「結果,他們告訴我其實如果認為 AdWords 效果不佳是可以爭取退費的。」

衝擊

既然下定決心要發展全球市場,獎金獵人的網站勢必也要做一番修改,先前雖然為了進入 500 Startups 趕出了英文版網站,可是風格卻遭到當地人質疑「這不像美國人會喜歡的」,因此首頁上代表花水木與另一位創辦人洛克仔的老闆娘與酒吧魔人兩個人物移除,並且盡量讓首頁看起來較為簡潔。

bhuner tw en ▲ 上圖為中文版獎金獵人網站首頁,下方則是英文版網站首頁

此外,公司結構也讓花水木很傷腦筋,她在演講中列舉了諸如商業模式、文化等等都讓她受到很大的衝擊。團隊必須一一客服這些問題,並且在打造產品的同時,努力為三個月後的 Demo Day 做準備。

講英文的人跟你一樣努力

Demo Day 當天會有許多投資人與媒體到場,不用說當然是非常重要的時刻。花水木必須上台將獎金獵人介紹給台下經驗豐富的觀眾,用的還是非母語的英語,大家可以想見,準備期間她必定修改了許多次投影片與簡報內容,並且接受「教練」的指導。而且,千萬不要以為母語是英語的人準備起來就比較輕鬆,美國人一樣是一字一句地將講稿寫下來熟記,並且反覆練習整個簡報過程——要在短短幾分鐘內將一項產品、一個概念深植人心甚至讓他們想要投資並不是簡單的事。 「Demo Day 當天並沒有感到很緊張,因為我已經做過充分的準備。」

馬拉松才剛開始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獎金獵人在 Demo Day 上成功引起注意,不僅登上國際級的科技媒體1,也開始募集資金,一天最多得見八位投資人,然而經過一番努力後得到的答案會是「No」,以獎金獵人來說,大概每 25 位投資人只有 3 位會同意投資。所以假如一直被拒絕也不必灰心,出來創業,有迷惘才有成長。 「對獎金獵人來說,創業的馬拉松才剛開始。」

一雙讓時光倒流的手

IMG_5999 ▲ 修復師蔡舜任

專業的修復,應該是做到恢復文物舊有樣貌,並同時保留其上時間淬鍊的痕跡。
油畫修復師蔡舜任在過去十年間,走遍義大利、美國、荷蘭與中國等地,從學徒變成師傅,不斷累積修復實作經驗。他於 2011 年返台後有感於修復人才的不足,遂於台南成立「TSJ 藝術修復工事」,專職油畫及木構件彩繪的修復工作。 蔡順任從事的是 Inside 讀者可能較為陌生的油畫修復工作,這項工作要求的不是創作欲,而是嚴謹的訓練。他以兩個自己修復油畫的案例,帶聽眾了解油畫修復的困難之處和關鍵所在。蔡舜任說自己在工作期間,完全不碰酒精與咖啡,為的就是要確保拿著畫筆、熨斗或手術刀的手,面對百年文物也絲毫不顫抖。

國內古蹟木構建彩繪不當修復

蔡舜任回到台灣後發現,傳統的廟宇藝術之美不僅難為大多數美術館所接納,10 年一小修、20 年一大修的傳統雖然能讓廟宇「看起來變得比較新」,但追求效率、破壞性的修復工作卻也大大地破壞了原有文物的樣貌,粗劣、蠻橫的重繪、塗改不知道讓多少屬於台灣傳統藝術的美從此不見天日。 修復工作不僅需要高科技儀器輔助,還需要耐心和時間。以修復潘麗水所繪的門神案例來說2,光是一扇門,四位修復師每天花費六小時的時間,就要經過四個月才能將門板上多餘的重繪及老化的保護層清除乾淨。接著才是細部的填補、塗覆隔離層,蔡舜任強調,所有的補色、重繪工作都不得直接接觸原作,必須在隔離層之上執行,最後再噴塗保護層。一扇大型門神的修復工作,必須耗時八到九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那麼修復四扇所要花費的時間之久可想而知。 這四扇門神的修復工作,讓蔡舜任與團隊獲邀參加今年在瑞典舉辦的第五屆國際建築彩繪裝飾藝術研討會(APR),並將於這場國際的盛會中,首度發表四扇門神的修復經驗;台灣的文物修復進程與在地藝術之每,也在這場以研究建築及文化保存的會議中展現。

我們還不認識自己

蔡舜任指出,目前台灣在文物保存和修復方面的專業人才還太少,訓練往往也不足。他以瑞典保存戰船「瓦薩號」博物館為例,整個博物館只有一個目的:展示並保存這艘沉在海底超過三百年的戰船,令蔡舜任讚嘆不已,他說自己對於博物館放映的瓦薩號紀錄片最後一句話感到印象深刻,片中瑞典人問自己:「我們能留下它多久?很顯然的無法永久。但我們會盡一切能力將它留給下一代!」 蔡舜任相信修復師對台灣的文物有一股使命,目前我們的文物正以極快的速度在消失,但是台灣的修復技術進展又太慢。他希望能夠在台灣的美學教育追上文物的水準前,僅可能地延續文物的生命,然後交給下一代,用更好的儀器、更好的技術去保護我們的藝術與文化。

解密作家收益:休豪伊 7K 報告(下)

Posted: 02 Apr 2014 08:52 PM PDT

解密作家收益:休豪伊 7K 報告(下)

hugh-howey

此為系列下篇,(上篇)請按此(中篇)請按此

原文刊載於 Readmoo 部落格

收入級距(Tax Brackets)

我們已經看到,自助出版作家可以從類型電子書賺到的錢,比傳統出版作家更多;但到底多多少呢?我們想做的下一件事就是,以亞馬遜的單日銷售為基礎預估這所有作家的全年電子書收益。我們繼續跑這些數字,並且把每位作家各自歸入七個收入級距,結果再度令人感到訝異: 1396236832 獨立作家在七個收入級距中有六個勝過傳統出版作家,越遠離那些最高收入的暢銷作家,差距越大,然而那些極端暢銷的作家們及其自助出版作品,表現也相對較好。雖然作家總數量有點難觀察,但若單看收入在七位數以上的作家,則分別有十位獨立作家、八位亞馬遜出版作家及九位來自五大出版商的作家落入這個級距;權利金及諸如定價優勢越強的作者,似乎越能與傳統出版商的經驗及行銷力量相抗衡,很多人會懷疑這部份的真實性,但這部份現在已經可以被證實了。 當然,即使看到了結果,但我們仍會有點遲疑。我們的第一個想法是,前幾大助出版作家一年能釋出一本以上的作品,然而五大出版商的作家卻受限於非競爭條款(non-compete clause),且必須維持一段時間內,僅能有一本書在市面上流通的傳統出版週期,也就是說獨立作家最有可能賺得比較多的原因,單純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書可銷售。這會使得我們的結果失真嗎?然而在我們意料之外的是,我們所跑的另一份數字也發現,事實上只有一小群極端暢銷作家擁有這樣的優勢。大部分的自助出版作家,平均而言,也可以靠著較少的書籍得到較多的收益: 1396236832 1 當自助出版的作者持續增加其作品量時,也表示兩者的收入差距會隨著時間而增加。我們希望可以藉由逐季釋出報告,來持續追蹤趨勢的變化,並為這樣的問題找到答案。移除了書目及作者資料後,我們將在文末提供這匿名報告的完整數據,你可以任意挪動分類表中黃色區域的數值,自行研究這些數字。我們的目標是完整公開,也希望這個社群能有更多人公開數據。要再次重申,我們所有的基礎數據都來自可公開查閱的暢銷書排行榜,因此也這份報告具有透明度及可複製性。所有的資料本來就都存在;只需要找到一個像我的共同作者一樣的人,就能抓到像這樣的數字。

更簡單的選擇?

對現代作家來說,以何種方式出版成了一個困難的選擇。不但選項只會變多,而且到底作家是可以期待的收益究竟是多還少,也有越來越多各自衝突的研究,這些都會增加選擇的難度。我們的論點是,這其中有不少報告都有瑕疵,瑕疵可能是來自其選擇性的採用、其資料來源,有時則是解釋時帶有的偏見所造成。我們擔心的是,作家因為那些不周全的資料,做出不利自己的決定,為了近利而把自己賣了。這才是我們爭取收入透明度的主要目的;要幫助有遠大抱負的作家們,選擇最適合自己途徑。其次,則是對出版商施壓,希望他們針對這個又新、又大有可為的獲利途徑,能夠以更公平地進行分配。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作家投入自助出版,若此時仍故步自封堅持既有運營方式,只把淨收益的 25% 拆給作者,不但不公平也絕非長久之計。 當然,自助出版不一定是適合每個人,出版並沒有絕對好或壞的方式;要採用哪種方式,端看 個別作家對於自己的職涯想要如何付出及如何收穫而已。但是,隨著行銷工作越來越倚重作家,也有越來越多自助作家靠著找編輯及熟練的封面設計師為自己的作品增色、拉近品質差距,報告中的收入比對,也指向了一個頗有爭議的結論:不論手稿的潛力如何,採用自助出版的類型作家(genre writer)在收入上也較優渥。 一份尚未出版的類型小說大約有三種可能性: 第一個可能性是這部作品不夠好,雖然我們知道,除非有一大群讀者來檢驗,包括作家、編輯、經紀甚至作家的配偶都不可能明確知一部作品的好與壞。但是,這些被我們過分簡化,甚至是殘酷地稱為「不好」的手稿,其跨過經紀人、編輯的傳統出版窄門而問世的機會也很渺茫。對作家來說,這些作品走自助出版是比較好的,它們很有可能會消失,也可能也無法被廣泛傳閱,但至少它們有過機會。而且,那些害怕這些書木會排擠其他書籍的人,也忽略了其實透過傳統出版方式問世的書量又豈在少數?甚至是那已然存在,且數量高達數十億的部落格與網站,也從來沒有妨礙我們瀏覽網路、尋找事物或將找到的寶藏與其他人分享的能力。 第二個可能性,這份手稿是一部水準一般的作品。這份表現一般的手稿可能走運被經紀人發掘;幸運之神也可能再度降臨,讓它落到合適的出版社,並交到合適的編輯手裡;但也可能完全不是如此。大部分平均水準的手稿也完全沒有機會出版,有些書好不容易擠入書店中日益尾縮的書架,也只能獲得一個書脊的展示空間,上架短短幾個月後,它們接著就會被退回出版社,或許就絕版了,作家賣不到預付版稅的量也只好放棄。這個產業充斥了類似的故事。對此我們的數據看來頗為明確:中間水準的書目中,自助出版作家的獲利相對比傳統出版的作家還大。而且,這項優勢會隨著年度收入級距減少而遞增(如同之前提到的,越遠那些最高收入的暢銷作家,優勢也會增加)。同樣值得一提的是,自助出版的作家可在較少的書目上獲得較多收益。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笑說,這個年代以寫作維持生計的作家,大概是全人類歷史上最多的,而我們的數據也正好支持了這樣的說法。 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可能性是這份尋求出版機會的手稿是部偉大的作品、是一支全壘打。這類故事有機會爆發病毒式傳播(有些人可能會稱這類手稿是「一流」的,但是區分等級這件事還挺冒犯人的,不是嗎?)當作品獲得出版專家的認同(但絕非是保證),這類手稿不但經紀爭著要,還有出版社爭相競標;它們可以拿到六位、七位數的預付版稅,這些作品會被大力宣傳,而且假使作家是萬中選一的佼佼者,他們就能以寫作為職志,並且能在他們一生中,繼續出版一打以上的暢銷小說。你幾乎一口氣就可以念完這所有當代作家的名字,我們每個人也總認為自己的作品就是這樣的萬中選一,這樣傲慢往往也讓人做出了拒絕自助出版的致命決定。 為什麼那個決定是致命的呢?根據我們的數據,即使是明星級的作品走自助出版也比更好;一對一進行比較時,也會發現這些暢銷異數也的確已經藉由自助出版得到較好的成果。試想,這些最吸引人、擁有最多經驗,或許也擁有最佳能力的作家,目前大多仍不在自助出版之列,但若未來一旦有越來越多的潛力之星直接跳向自助出版,我們的圖表又會呈現什麼樣貌呢?或者,當自助出版的作家成功地積累了十年或更久的經驗,這些圖表會如何變化?如果有更多作家拿回自己舊作的權利狀況會怎樣呢?或者,當這些過去循著傳統出版而大鳴大放的作家們,也像其他領域的藝術家一樣,決定跨入自助出版時,情況又會如何?(連結一)(連結二連結三到時候,這些圖表會各自有如何的樣貌呢?我們很期待能有所發現。

最後的思考

這裡所呈現的,不過是當代出版革命的縮影;革命尚未結束,只要我們持續為書籍進行銷售排名,研究與報告就能繼續進行。未來,我們希望透明度能日漸提高;而非減少。其他藝術領域都致力取得更多數據,才能讓所屬領域的工作者,以及那些被啟發繼而追隨前輩步伐的後進,能夠做出更深思熟慮的決定,這些藝術家和運動家的期待受現實主義洗禮的程度,也是寫作專業尚未享有的。 不諱言,我們雄心勃勃的目標是要改變這樣的狀況,但我們無法獨力為之。因此,我們希望其他人也能進行各自的研究,並分析我們的數據,希望更多人分享他們的研究發現,促進更多的討論對話成型,也希望出版商及通路商將銷售數據分享出來。我們預期會很多人不同意我們的分析,也應該會有人在我們的論述及取樣方法找到瑕疵;然而如果能夠抓出這些瑕疵,也意味著我們將向更好的數據資料靠攏,這也是我們期待的過程。 倘若我必須要去猜測未來的樣貌,我會說文學世界最美好時光尚未到來,我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所經歷的一切,在在都透露出這樣令人振奮的訊息。我們把其他媒體發生的改變視為理所當然──在家庭音響旁高聳的 CD 架消失了、即時收看電視節目的人口正在減少中、收到一個塞滿照片的信封,懷念著打開時那一刻的悸動。傳遞故事的機制正在經歷改變,也會對出版產業帶來損傷。的確,損傷已然發生,但機會也會隨之而來。此時此刻,這些好處開始向讀者及作家挪移;無論是以作家還是讀者的身分來看,我都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我很訝異還是有這麼多人捍衛既有模式,一邊向消費者索取高價,一邊向作家支付低薪。這個模式需要被改變。 出版商可藉由進一步降低電子書的定價來促進改變,出版商目前所創造的空前毛利確實相當誘人,但占作家便宜並不是一個可長可久的商業模式。當新的數位潮流湧現時,好萊塢製片公司必須向他們的作家低頭,出版商也同樣需要公平地把電子書銷售收益分成給作家;或許將淨收益的50% 拆分給每位作家,會是個好的開始。如果出版商開始這麼,他們流失好作品、儲備書目及優秀作家的狀況,都可以同步止血。倘若出版商支持培育作家並且致力於滿足消費者,他們將會看到平均評等上揚以及銷售增加;他們將會看到更多人用閱讀消磨時間,而非耽溺於打電動遊戲或上網。屆時,整個出版業、喜愛閱讀的讀者和希望以寫作維生的作家,都將一同受惠。 延伸閱讀:《羊毛記》作者休豪伊:5 年內 90% 小說都會是電子書

此為系列下篇,(上篇)請按此(中篇)請按此

解密作家收益:休豪伊 7K 報告(中)

Posted: 02 Apr 2014 08:49 PM PDT

解密作家收益:休豪伊 7K 報告(中)

1601430_10152246742528179_2039960277_n休豪伊與其暢銷書《塵土記》譯者陳宗琛合照。圖片來源:Hugh Howey Facebook

此為系列中篇,(上篇)請按此(下篇)請按此

原文刊載於 Readmoo 部落格

傾聽讀者需求

下面一張圖表,綜合了數個亞馬遜電子書暢銷分類排行榜,再依據其出版型態區分的百分比: 1396235944   常見的暢銷書排行榜是神秘╱驚悚、科幻╱奇幻和羅曼史,這三個主要類型的子類別也已包含在內。為何選擇這些分類呢?因為他們最受讀者歡迎。這位資料大師的抓取程式,爬了所有暢銷排行榜,發現這三大分類在亞馬遜前一百大暢銷書中占了七成,在前一千大暢銷書中也占了半數以上 [註 3]。未來的作家收入報告會列入所有小說 [註 4],但現在,我們要從反映出絕大多數讀者購買取向的簡單資料數據開始。 這張圖表顯示,獨立出版和小型出版商的作品稱霸了亞馬遜的分類暢銷榜,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讀者對這類作品的需求,並未被傳統出版滿足。給新手作家的建議總是説:「要寫對類型」,我們從這裡的確可以清楚感受到這個建議的銷售潛力。 回頭檢視那個價格╱評等的比較,以及上面提及的圖表,我們可以猜測主要出版商可因為出版更多這類型的書籍與降低書價而受惠,同時,這其實是獨立出版社群深諳的智慧。從去年開始,書價就開始往下掉,主要出版商顯然必須向此靠攏,像是 Simon & Schuster 這樣的出版商,也宣佈成立新的類型書出版品牌。希望這些資料能夠加速這股出版潮流,以裨益讀者和新簽約的作家。 現在,來看這張圖表: 1396236041   同樣地,每日的單位銷售量是用銷售排名來推估,採用了來自多位作家公開分享的資料,他們記錄了排名和每日銷量的關係(在這些作家中,有兩位參與研究)[註5]。很多顯而易見的事情即刻浮出水面,首先是,亞馬遜對旗下的作品擁有不可思議的行銷能力,其實一想到他們的店頭,就不應該感到驚訝。我們從這張和前一張圖表來觀察,亞馬遜僅掌握 4% 市場,卻創造出驚人的 15% 銷售,這真是令人印象深刻,每本書幾乎都是平均單書銷售量的 4 倍。反觀五大出版商,其行銷力道與品牌認同,卻在單位銷售量表現平平,僅僅是整體平均數的 1.2 倍。 其他引人注目的是,獨立作家賣得比五大出版商還要好,這可是把五大出版商全加總起來算。在亞馬遜最受歡迎和最暢銷的類別中,獨立出版商和小型出版商加總起來,拿下了電子書銷售量的半邊天。看到這項發現,我立即的反應是否認,而不是認為當中可能有任何的確認偏誤。他們的確並不精確,因此,我對我們神通廣大的資料私家偵探抱怨說,我們只看了電子書銷售量,這能代表整體書市幾分呢?我們的資料大師說,這問題,我們可以輕易解答。你不會相信他的發現。

你所知道關於電子書的一切,都是錯的

專家?他們並不知情。這也並非全然是他們的錯;只是他們所使用的數據有根本上的瑕疵。 你可能從其他的報告中聽過,電子書大約占整體書籍銷售的 25%,但這項數據僅僅是根據主要出版商所提供的銷售數據。諸如亞馬遜、邦諾、Kobo、iBookstore 及 Google Play 等電子書通路,並沒有公布他們的銷售數據;這也意謂著自助出版電子書沒被納入這 25% 之中。 小型出版商、純電子書出版商、或亞馬遜出版的作品也沒有被計入。這就好像餅乾理事會(Cookie Council)想要對全球餅乾銷售量進行報告,但卻只從一群女童軍小隊取樣,然後就宣布全球餅乾銷售量中,有 25% 是薄荷夾心餅乾(Thin Mints)。不過,這是錯的。他們只調查了女童軍餅乾,甚至調查對象也僅是幾支小隊而已。也正因如此,每種電子書閱讀調查都是有瑕疵的;都是只看冰山一角的推估(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自己的報告也只聚焦在亞馬遜,而如此選擇的原因,則是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書籍零售商。但我們承認並自我揭露這樣的侷限,也計畫在未來公布更廣泛的報告。) 這裡還有第二個合理懷疑 25% 電子書滲透率的理由:其他 75% 的書籍也涵蓋了教科書、學術用書、食譜、童書及所有眾多相對地可免於數位化(目前看來如此)的書籍類別。這些書籍類別的紙本書銷售狀況仍不錯,但這些書籍卻不是大多數人聽到前述百分比時,所會直接聯想到的書籍。電子書市占通常會連結到《紐約時報》暢銷書,也就是被稱為「大眾」出版品(trade publications)的小說或非小說書籍。倘若我們只檢視這個大眾市場,電子可能已在現有銷售量中了占了超過 50%(某些出版商也已如此暗示)。如果把自助出版考慮在內並且進一步限縮在小說的範圍,已經有人猜測這個百分比還會高達 70%。但那是不可能的,對吧? 我詢問過我們的數據大師是否可以找出答案;可否只看暢銷書排行榜並且按出版形式計算?當然,我們可能只看亞馬遜(或許會電子書較有利),但要強調的是,無論是電子書或紙書,這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書店,以較小的書籍通路為基礎作為這我們首次進行這類研究的起點,可能會較不盡理想;然而,我們也要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上。 我們分析了所有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的幾個書籍類別,並且使用網路蜘蛛(web spider)來抓取個別書籍形式的文字敘述,也就是平裝本、精裝本、電子書或有聲書。以下是我們的發現: 1 2     這是否像一計當頭棒喝?你也跟我想的一樣嗎?結果竟然是在所有亞馬遜商店銷售的前 2,500 類型小說暢銷書中,有 86% 是電子書。上圖顯示的電子書稱霸的態勢更為極端;在這些類別的前百大暢銷書中,有 92% 是電子書! 我就知道,是嗎?就讓這個發現沈澱一下吧,讓我們先把焦點轉向作者的收入。在這裡,出版商應該要默默祈禱電子書銷售市占是增加而非持平。因為出版商們在支持作者這一點上,做得相當不錯,大型出版商創造了獲利的空前紀錄,但他們並不是從這份報告中脫穎而出的大贏家。請繼續往下讀,我們將揭開自助出版的真實故事。

寫作無法賺錢?

這是一個很多人已經意識到的故事,有跡可循但我們卻仍摸不透它的全貌。在線上論壇、私密臉書社群、出版會議,及大家隊產業研究的評論中的各種八卦趣聞都這麼流傳,作家們說,通常就相同的書籍而言,現在從自助出版所賺得的錢,比起數十年來與傳統出版商合作所賺的還要多。我個人就已經從近千位作家口中這麼聽說,他們每月也從自助出版獲利已是數百美元。我知道有很多作家每月進帳數千美元,甚至有還有人每月獲利高達數萬美元。然而,這些極端的異數還遠不如那些銷量普通、每月靠寫作來賺些外快的中堅作家吸引我的目光。 當我自己也成為暢銷作者時,我開始注意到這個部分。當主流媒體商開始向我邀約採訪時,我的第一個想法是他們好像放錯重點了。我知道每天都有越來越多作家跟我一樣,原來還只有四處的零星收入,幾個月之間生活就轉眼改變。然而,新聞標題總聚焦在那些擁有天上掉下來好運的作家(就像我),而真正具有啟發性的故事,反而因此被忽略了。 在我們發表研究的下一個成果之前,需謹記在心的是,自助出版與淘金並不相同,它也不是一夕致富之道。自助出版沒有任何捷徑,只有許多努力及好運而已,而成功的作家大都焚膏繼晷地寫作,才能在一年內出版多部作品;筆耕不輟的同時,他們白天還需要維持一份正職工作,直到他們不再需要這份正職工作為止。請記住,那些靠寫作每月獲利數百或甚至數千美元的作家,都是這樣的。自助出版的優勢,在於完全擁有及掌握自己的作品;你可以自己訂個合適的價格、請個編輯並找個你想要共事的封面設計、隨心所欲地依照自己的步調及在各種類別發表作品、舉辦免費贈書,或享受與讀者的直接互動。不是每個作家都需要這麼做,但你將會看到一個讓越來越多作家考慮將自助出版版納入考慮的好理由。 以下是我們的數據大師將個別名次對應的銷售量(sales per ranking data)[註 5],套用在亞馬遜今天(譯註:2014 年 2 月12 日)前 7,000 大暢銷類別作品後的結果: 3   對於五大出版商來說看來還不錯,不是嗎?在總銷售金額上,五大出版商拿下了這塊大餅的一半。提醒一下,他們在單位銷售量中只拿到四分之一多一點而已,也別忘了,他們只要把淨收入的 25% 拆給作家。相對地,在亞馬遜平台上的自助出版作家,可以保有購書總金額的 70% [註6]。現在,就讓我們從作家的觀點來看看營收: 4   這完全是一百八十度的反轉。獨立作家所賺的錢占了亞馬遜的類型小說的作家總收益的一半,幾乎一半。下張圖表說明了原因: 5   藍色代表作家。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就五大出版商出版的作品而言,出版商從每本電子書銷售中所賺到的錢是作者的兩倍;別忘了,電子書不需要印刷、倉儲及運送,出版商銷售電子書的毛利比銷售精裝本要好得多,這也意謂著作家只能分得一小杯羹,而出版商取走大部分。因此,這群自助出版作家總的來說比起那些循傳統出版方式的同業們,多賺了 50% 利潤,即使他們的書僅占總銷售金額的一半。 在我們繼續往下之前,再多花一點時間看一下這張圖。你從中發現每一件出版業界需要改變的事,包括讀者與作家都應該要注意。 簡單談一下我們如何計算在上述圖表中五大出版商的作家收益。這些數字是基於電子書批發價的預估(將出版商的淨售價設定為亞馬遜售價的80%),這項預估與實際狀況有上下 10% 出入,但即便我們把預估調整,假設批發價格為零售價格的 120%(這可能意謂著亞馬遜每賣出一本傳統出版商的電子書都會產生虧損),但獨立作家仍然可在這塊餅中分得最多。同樣有趣的觀察是,就最暢銷的類別來說,目前亞馬遜從獨立作家電子書上賺得的利潤,幾乎和從五大出版商電子書上賺得的一樣多。[註 7]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這項圖表忽略了出版的長尾,而只看前 7,000 大類型電子書,同時呈現自助出版及傳統出版最受歡迎作品的作家收益樣貌,兩者提供了極為公平的對照。然而,其他的調查則比較了所有自助出版作品,及經由版權經紀與編輯的傳統流程出版的作品。換言之,那些調查是把傳統出版的前1%作品,與整體自助出版作品來比較。把重點聚焦在最暢銷排行榜的圖表,就能避免這樣的錯誤。這個圖表,是隨機一天所找出來的 7,000 本電子書,可幫助我們的研究排除掉那些有誤導效果的暢銷作家,並向那些較有意思的中間作家狀態靠攏。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美國的狀況。
註釋:
  1. 在合併暢銷排行榜上的前 1,000 大暢銷書中,這三個類別囊括了 57% 的書目。相對於在前 100 大暢銷書中的 70%,其百分比下降的原因是,很多出版商未將這些書目進行適當分類,未將這些書目進行子分類,而將他們留在大分類裡面。未來報告將更進一步盯緊這個數字,並且對出版商,為何因不了解如何最佳化其在亞馬遜上架電子書之分類,而失去作品能見度一事,提出評論。
  2. 在紙本書部分,檢視亞馬遜的前 50,000 大暢銷書目可發現,其每日銷售中類型小說占了每日 69%、非小說占 22% 、小說及文學占 5%、3% 為童書,剩下的就是漫畫及外文書。因此我們有信心,我們的分析檢視了在世界上最大書店中所銷售出的大多數書籍。
  3. 依據亞馬遜評等的每日銷售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找到,包括這裡這裡這裡。不同來源,模式也跟著改變,但並不足以大幅地影響結果。要記得的是,「銷售額、確切銷售量」與所表現出的「比率、百分比」無關。那些數字的任何變動,都會一致地影響所有書籍,因此作家依據其出版方式所對應的收益狀況,也會維持不變。這些每日銷售數字在我們的分類表格中是可以調整的,這個分類表格中包含了我們設定的完整數據組,並且以近乎為零的超低價格提供。
  4. 對於訂價在 2.99 至 9.99 美元的作品,亞馬遜收取 30% 通路費用,並保留 70% 給自助出版作家。對於訂價高於或低於這些門檻的作品,通路費則為 65% ,留下 35% 給作家。
  5. 那些害怕亞馬遜可能棄他們而去,或調整權利金架構的獨立作家社群,看到這裡可以放寬心,在帳目上他們對於亞馬遜的重要性絕對高於任何人的想像。而且:亞馬遜拿走的 30% 上架銷售費用,其實高於五大出版商付給亞馬遜的 20%(或少一點),與其擔心 70% 的拆帳比例會降低,獨立作家倒不如開始問什麼時候這個數字可能開始上揚。

本系列(下篇)請按此。

解密作家收益:休豪伊 7K 報告(上)

Posted: 02 Apr 2014 08:46 PM PDT

解密作家收益:休豪伊 7K 報告(上)

920585_10152009939768179_13147664_o圖片來源:Hugh Howey Facebook

原文刊載於 Readmoo 部落格。 2014年2月12日,休豪伊(Hugh Howey)前腳才離開台灣,就立刻再為出版產業投入一顆震撼彈。在台北國際書展期間,他才在接受台灣媒體專訪時,呼籲電子書銷售通路能夠公開銷售數據,幫助作家們在這個數位出版的新大陸中,找到更明確的方向與定位;沒過幾天,他就與夥伴用自己的方式,為數位出版產業交出了第一份數據報告!而《犢月刊》也特別與休豪伊聯繫,獲得授權將這份〈7K 報告〉(The 7K Report)全文翻譯。以下為完整報告內容。
出版世界正在經歷變革,這不是什麼大秘密。真正的秘密是這改變到底有多大。變化會很大嗎?大部分的變革都已經完成了嗎?未來的形貌又會如何? 問題是,我們壓根就沒有資料可以得到可靠的答案。像是亞馬遜、邦諾書店這類通路商並未公開其電子書銷售數字,他們頂多會提出一些極端特例,其功效就跟公佈昨天的樂透中獎號碼一樣。少數的個人作家會公開他們的銷售數字,卻仍不足以精確描繪出版的全貌。我們陷入一場數字連連看的遊戲,但這遊戲卻只給我們質數。我們能掌握的資料,通常是來自調查報告,然而,許多調查報告都奠基於極其有限的抽樣方法論,以及令人質疑的分析方法 缺乏分析數據實在令人沮喪,如果成為作家最難的部份是寫第一本小說,那搞清楚接下來要做什麼,就是緊接而來的第二個關卡。今日,有些作家握著手稿,決定放棄六位數的預付版稅,選擇自助出版,究竟是他們發瘋了?還是在數位時代,把作品的終生版權賣掉才是瘋了?這很難有答案。 因為聽聞某些奇聞軼事,再加上自助出版作家有了公開社群,有些人因而建議說,長期來看,擁有自己的版權比交給大出版商更有利可圖。過去相當簡單的抉擇(來人啊,快把我的書簽下來吧!),現在卻讓很多新手作家徹夜難眠。當有人面對天價仍掉頭離開(在極為苦惱是否要這樣做之後),我渴望出版市場更透明,讓嶄露頭角的作家能做出更明智的決定,我想,正在構思下一部作品的資深作家也會有類似的疑慮。 其他娛樂行業都會吹捧從業人員的所得收入,運動明星、音樂家、演員的薪資也都常煞有屆事地被拿出來討論,但作家就不盡然如此,這也讓矢志把寫作當作畢生職業的人,有了不切實際的期待。時至今日,作家越來越難在自助出版和簽給傳統出版商中間二選一;我們都不希望一起步,就搞砸一切。 面對這些抉擇,我別無依據,只能靠手上的銷售資料來判斷。幸運的是,我的作品從排行榜的百萬名次之外,爬升到亞馬遜排名第一的過程中,我詳細記錄了其間的每日銷售報告,運用這個數字切片,我可以描繪出排行榜和銷售量之間的相關性(連結一連結二)而就在不久之前,幾十位在排行榜上取得不同名次的自助出版作家,公佈了他們的銷售比率,以期讓作家收益透明化。逐漸地,我們能依據作家在公開排行榜名次,貼切估算出作家的收入 這些資料提供了複雜拼圖的一小角。上週,轟然一聲巨響,拼圖的其他部份擊中我的信箱。我接到一封電子郵件,來自一位擁有高級程式技術的作家,寫了一個程式爬網路暢銷書排行榜、抓取成山成堆的資料。這所有的資料原本就是公開的,每個人都可以在網路上瀏覽,但在此之前,要收集、匯整和組織這些資料實在很困難,得有數百位志工、網路瀏覽器和鉛筆並用,耗時一週才能完成。現在,有了這個程式,一天就能完工。第一輪從亞馬遜不同的暢銷書分類範疇中,抓到將近 7,000 本電子書的資料,後來的幾輪則橫跨所有分類,抓了 5 萬筆資料。你可以對這些資料,提出令人驚豔的問題,有些問題我還追問超過一年,我們現在終於有了些答案。 當亞馬遜提出自助出版最高占前百大暢銷書的25%,很多人的反應是,這只不過是特例。我們最常聽到的是,作者如果打算自助出版,根本就不會有什麼機會,而且大多終其一生不會賣超過一打書(這批人卻不曾提到,其實所有的暢銷書都是特例,而且絕大多數走傳統出版途徑的人,作品連問世的機會都沒有)好的,我們現在擁有足夠大量的資料,來幫助我們一窺真相。就我所知,直至今日出版革命正在發生的種種,會在資料裡,浮現出最清晰而公開的全貌。要消化吸收的部份太多了,但我相信,當中有很多值得學習的。

價值比率

我要從資料裡收集到的小啟示開始講,我們最後會以作家收入來總結這份報告,但是,我不希望那個震撼彈壓過了這些相當重要的觀察。 當我打開電子郵件,迎面對我走來的是下面兩張圖表,我的這位資料大師(guru)還特別把它們並列在一起,而吸引我目光的,是它們似乎呈現負相關: focus1 在左邊,我們有一張圖表是分類暢銷書前 7000 名的平均評論星等 [註 1],而右邊的圖表,則是那 7000 本電子書的平均價格,這兩張圖表都以五種出版型態分類,從左起為:獨立出版作品、中小型出版商作品、亞馬遜出版(諸如其旗下的出版商 47 North)作品、五大出版商作品,以及其他未分類或獨立作家出版作品 [註 2]。 我最感興趣的是,在樣本中,自助出版作品比主要出版商出版的電子書得到更高的評論星等,原因可能有幾種,從耍心機(自助出版作家買置入性評論),到搞小圈圈(自助出版作家讀彼此作品,並給對方按讚),再到親友捧場(評論是親朋好友寫的)。不過,大多數的電子書擁有驚人的評論篇數(在全體樣本中,每本書平均都超過 100 篇),讓這幾個理由都高度不可能。無論是我的書或是觀察其他的作品,都是有機地被傳播開來,換句話說,是書先賣了,書評才隨之而來,而不是相反。同樣的,對於自助出版作品和主要出版商的評等相差了將近半顆星等,有許多看似合理的解釋,盯著上面兩張相鄰的圖表,有個觀察蹦了出來。 注意看一下,左邊圖表中最短的直條,可以對應到右圖中最長的直條,由此觀察,價格是否有可能影響到書的評等呢?想想看,如果你去吃兩種大餐:一種是10美元的牛排晚餐,另外一種是貴了四倍的牛排晚餐,吃完之後,平均來看對於兩者的評價可能是給10美元的牛排四顆星評價,但只給40美元的牛排一顆星,因為,總歸一句話:消費者的滿意度就是性價比。我可以直接了當地說,當有人同時讀了自助出版作家和走傳統出版途徑的作品,要區別兩者的差異,其實越來越困難了。大多數的讀者不知道,也不在乎他們讀的書是怎麼出版的,他們只關注自己是否喜歡這個故事,以及付了多少錢買書。如果他們得為傳統出版途徑的作品付兩倍的價格,他們會給哪一種閱讀經驗高一點的評等呢?當然是花小錢就得到最大效果的那一種。 這觸發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長期而言,出版商訂較高的電子書書價,反而讓他們虧錢嗎?他們是否降低了性價比,因而他們的作家和產品平均來說,也得到較低的評等呢?如果這些都屬實,這對長期銷售也許會有一些影響,而且,要謹記一點,電子書並不會絕版。出版商是否為了換取眼前的利益,而為他們的商品製造了較差的評等,並讓讀者產生了較差的閱讀體驗呢?這兩種效應都會毀了一部作品在出版之路的前景(而這是一條看不到盡頭的出版之路)。另外,主要出版商提高電子書價是為了保護紙本書,但是在亞馬遜商品網頁上,電子書的評等跟實體書一體適用,如此看來,這樣的訂價方案,到頭來反而會對紙本書產生不利的影響 這段時日常聽到:言而總之,自助出版作品的品質重創了文學。我用我的話來反駁這種說法:把電子書價格訂得比大眾市場的平裝書高,反而會毒害閱讀習慣。書不只是跟其他書競爭,它們也跟讀者用來殺時間的其他事物競爭。創造糟糕的體驗會導致讀者流失,既不能保護紙本書,更不能保護心愛的書店,而創造糟糕閱讀體驗最快速又簡便的方式,就是高書價,它傷害了所有人。 此外,高價會驅使消費者去讀其他較便宜的書,出版商不僅沒有保護到紙本書,還為自助出版作品創造了市場。五大出版商為自助出版革命催油門的動力來源,還不只在於他們有害的價格策略;接下來,我們要繼續看分類暢銷書排行榜的銷售數字,去理解高需求的市場如何因為得不到服務,而衍生出全新的書籍供給來源。

註釋:

  1. 此處的星等級距反映了有效觀察到的最低及最高評等。幾乎在我們樣本中的每一本書至少都有三顆星,讓評等差距的敏感度幾乎是五顆星評等的兩倍。
  2. 這些可能是自助出版作家或小型出版商,要確認哪些才真正是自助出版作品還需要回到線上一一進行確認。因為這是個勞力相當密集的任務,對於評等較低的作品來說,也相對較不重要,因此,只有前1000大左右的暢銷作品經過確認。
 

本文為系列第一篇,(中篇)請按此(下篇)請按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