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艾比索:栽種一座直行書寫的文字森林” 與新的 1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艾比索:栽種一座直行書寫的文字森林

Posted: 10 Mar 2014 02:49 AM PDT

艾比索:栽種一座直行書寫的文字森林

team.v2 (1)△ 艾比索核心團隊成員,最左為本次受訪者,現就讀交大資工所的黃經緯

歡迎台灣新創團隊填寫 Inside 新創團隊募集表單,讓更多人認識你們。
八〇年代出生的讀者,應該都曾歷經網路小說的年代,當時一票寫手從 BBS 發跡,懷有小說家夢想的年輕大學生,群聚成大盈月與繁星、東海大度山之戀,用鍵盤敲出一回一回青春戀曲,如果在網路上爆紅,就會有出版社找上門幫你出書。蔡智恆、藤井樹是那時代的指標性人物,輕舞飛揚和名叫 Feeling 的女孩猶如女神,所有戀人都想找到一棵槲寄生,當然也不乏風格奇異、至今依舊活躍的九把刀。 「網路文學」這個爭議不休的文學新品種在 2000 年前後在 BBS 上一片繁花盛景。但是,BBS 沒落以後,新一代說不盡的呢喃該往哪裡傾訴?雖有部落格然而單兵作戰,並不容易吸引到讀者。台灣學生團隊「艾比索」開闢了一座寫作森林,不只作為網路小說基地,而是希望集結校園中的文藝青年,書寫屬於自己的世代。而在這個注重體驗的時代,艾比索的介面當然不若 BBS 單調,自由鋪陳暗色背景,最特別的是直行排版、分頁書寫與瀏覽,在網路上營造「閱讀一本書」的情境。 艾比索是由一群熱愛文學的學生創立,成員來自交大資工博士班、清大台文所、中文系,希望在充斥淺碟內容的社群網站中另闢蹊徑,打造深度閱讀、深度寫作的平台。艾比索完全開放,使用者既能閱讀也能書寫,除了輕鬆易讀的故事外,他們也與大學文學獎合作放上得獎作品。最近知名作家朱天心憂心「台灣不相信純文學了」引發論戰,其實,台灣新銳文學人才輩出。即使閱讀風氣稀薄,依然有許許多多人努力不輟耕耘文字,我們期盼「艾比索」可以成為數位時代裡的創作沃土,給予才華洋溢的人更多施展天賦的舞台。 我們透過電子郵件訪問了艾比索共同創辦人,現就讀於交大資工所的黃經緯(筆名黃阿莫),請他與我們分享產品理念與創業經驗: 請先簡單介紹你們的產品與團隊成員。 〈艾比索〉是一個結合直書、文字疊合影像、小圈圈社群三種創新概念,適合深度寫作、深度閱讀的平台。直書帶出每個人潛藏心中的情感,影像讓文字有了視覺情境,小圈圈社群讓人安心寫作與閱讀。 我們的團隊成員包含交大資工所博班生、清大台文所碩班生以及中文系學生。 為什麼想要做「艾比索」?靈感來自何處? 時間回到 2011 年,上中文系寫作課的時候,作業是寫一篇小說,並且在課堂上展示與討論。我用 Word 打完一篇故事寄給老師,當她印出十幾份班上同學的小說發給大家時,我忽然想著,何不開發一個寫作平台,讓這件事變得簡單而愉快,於是就開始了這段旅程。至於為什麼會取名〈艾比索〉: episode,是因為小說裡的情節總是一幕一幕,故取此名。 時間走到 2013 年,臉書/噗浪/推特席捲整個台灣,我們有些感觸,大家都在用社群網站了,但現在有誰會認真看上面的每則訊息?廢文、情緒文、討拍文、假猩猩文太多了,你我都知道,現在大家都是用快速瀏覽模式在看訊息或按讚,否則根本跟不上訊息產生的速度,持續不斷的刷新畫面只是為了得知最新訊息,這已經成為一種恐怖的慣性。 我們覺得,要認識一個人或者一個價值觀,需要閱讀許久,光看三五句到十幾句的短文其實是很難的,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大家透過臉書連結了那麼多朋友,但是真正的朋友其實沒幾個。〈艾比索〉嘗試將深度寫作閱讀與社群網路結合起來,讓人與人、人與事之間有了更深層的意義。 投入之前做了哪些評估?前前後後開發了多久? 坦白講,在投入這段開發旅程之前,沒有做過評估,只是因為想做就做了。平台開發了兩年,從一開始很簡單的直書編寫系統,到後來加上文圖疊合以及社群機制,歷經上千次大大小小的改寫與省思。 有參考過什麼成功案例,或分析過華文類似網路服務嗎?

fresh△ 鮮網是另一素人小說家平台,不過多是言情小說或類型小說,與艾比索定位不同。

如同前述,因為沒有評估,所以我們也沒有參考任何案例,直到初版上線之後我們才發覺原來有類似的網站,比如說鮮網、pop 原創市集、udn 小說網等等。但是我們也沒管這些,因為我們非常沈浸在如何設計出一個好的寫作環境上。後來,平台也可以寫部落格和相簿了,在這個區塊,類似的網站是無名(那時還沒倒)、痞客邦、隨意窩、Gooel Blogger 等。 開發的時候曾遭遇哪些困難?如何突破您所面臨的困境? 因為我們沒參考其他平台,各種概念都是腦子裡發想出來的,把它們實作出來頗花心力,而且概念須經過不斷的焠鍊與修正,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重新全面思考與改寫。不過,這卻也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可以嘗試各種創新想法,其實非常值得。突破困境的方式說穿了很簡單,就是該沉思的時候就花很多時間沈思,該動手做時不要猶豫不要惋惜立刻去做。 你們從 Medium 學到什麼?與 Medium 相較,你們缺了什麼? 〈艾比索〉上線半年多後,Medium 就出來了,看到的時候我們非常高興,因為我們的理念是相同的,都是在建構一個可以靜下心來、深度寫作與深度閱讀的環境。 Medium 的設計是經過深思熟慮、考慮心理層面的,它可以做到讓人看第一眼就很想繼續用下去,跟 Medium 相較,功能層面其實我們並沒有缺少什麼,甚至更全面性的涵蓋文字、影像、社群三方面,但是細緻程度只達到完美等級的七成左右,Medium 只專注在文字本身,但細緻程度已經很完美。 審核作者的標準為何? 小編們都受過一定程度的中文寫作訓練,但是我們在經營文學牆(每週推薦閱讀)和主題樹(不定期推出新主題讓寫手們投稿)時,文字品質雖會審視,但我們的重心更放在作品的多樣性和多元化的風格,怎樣找出並且推薦不同樣貌與觀點的作品是我們很在意的。另外,平台內建作品評比機制,點閱率或喜歡程度以及留言都有統計數據可供小編們參考,這些資料的量非常巨大,我們正在學習如何在這些 Big Data 中進行 Data Mining,以找出有意義的數據。 為何選擇「直行排版」與暗色背景?這符合一般人閱讀網頁的習慣嗎?網友反應如何?

line2 △ 艾比索直行文體,在數位世界中傾注傳統中文的情感,算是相當創新的做法, 不過適不適合網路瀏覽,還待更多讀者驗證。 此外,如果背景與文字色彩太接近,也可能產生不易辨識的問題。

我們從小時候學寫字開始,學的就是直排書寫,到了網路世代裡,為何不能這麼做?在華文世界裡直書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從市面上的小說多以直排為主就可見一般。直排書寫比橫式更適合閱讀,因為眼睛上下移動要比左右移動來得輕鬆。從情感來說,直書更有味道,容易將人的情感帶出,因此很適合日誌、散文、小說、詩詞的書寫。 作品的背景是可以設定的,可以用圖片當背景,也可以自己設定顏色,自由度非常大。至於切換成預設文字模式是以暗色為背景,是考量夜間閱讀的狀況下比較不會刺眼。 一般人看到直書顯示,一開始的反應都是不習慣,但是再多看一會兒就可以接受了。很多網友表示很喜歡直書,如同我先前說的,直書有某種魔力,讓文字更有情感,我不太懂這其中的理論根據,但是真的有很多網友都是這樣反應的。另外,許多網友也說直書讓人感覺像是在看紙本小說,尤其是在高解析度螢幕上,例如 Retina 螢幕,看直書的感覺超棒。 最受歡迎的是哪類文體與文章? 根據我們的統計,短篇小說是〈艾比索〉平台上最受歡迎的文體,約佔 30% 的流量,其次是部落格的 20%,這其實頗符合目前的閱讀趨勢,文章不要太長,幾個小時內可讀完是最好的,至於部落格則是大家喜歡拿來當日記寫,所以也非常普遍。 通常作者都是自發使用,還是你們也會主動邀請寫手加入?版權歸屬? 〈艾比索〉只有在網路上宣傳,使用者看到就註冊加入,然後他的朋友看見他所分享的作品連結,閱讀之後也被吸引而註冊。我們很少主動邀請過誰來用,算一算大概只有五六個作家是主動邀請的。目前,所有作品的版權都是採取 Common Creative,版權自然是屬於寫手的,我們只是提供平台可以讓大家有個舒適的環境寫作與閱讀。 與清大、師大等校園文學獎的合作模式? 文學獎單位會先建立一個帳號,然後將得獎作品一篇一篇上傳到平台上進行展示(經過作者同意作品可公開展示),我們有提供 Word 文件上傳以及自動分頁功能,所以這件事非常容易。另外,文學獎的作品大多屬於小說、散文、詩詞這類文體,所以非常適合以直書的樣貌呈現。 設計/開發上最困難的地方? 開發過程中,在技術上其實沒什麼難度,最難的地方在於無法預先得知使用者是否能接受我們的設計。以致於常有功能開發之後使用者不買帳的情形,這時候就得要花很多時間來沈澱自己,然後下定決定大改。我們一開始的確走了不少辛苦路,但是到最後越來越能準確抓到使用者真正想要的。 開發艾比索過程學到最重要的一課? 原創概念非常重要,幸好當初不知道有其他類似的網站,我們的概念就從一本寫字書的樣貌開始發想,在腦中孕育成長,最後各種想法會融合起來,這個模式使得〈艾比索〉跟其他網站非常不同,不管是設計或是操作。而這樣的模式我們現在也正在帶入站務營運中,讓團隊成員激盪腦力,發想創意,將很棒的想法付諸實現。 團隊如何溝通、合作? 團隊成員每星期都會開會,因為都是在學校裡,所以很方便討論,即使有時候要遠距溝通,比如說寒暑假或回家時,也可透過網路進行即時討論。我們的組織很扁平化,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表達想法。目前的成員分別負責程式設計、文編、美編、企劃等等,至於平台的整體規劃/設計則是大家一起參與發想與討論。 使用者是誰(性別比例、年齡層等等)?目標市場?作者與讀者的比例?有哪些競爭者? 〈艾比索〉的架構適合各種書寫,一般人寫部落格或相簿,寫手寫小說、散文、詩詞等,對前者來說,閱讀族群就是親朋好友,對後者來說則是愛讀小說的人。性別比例我們還沒做過仔細統計,因為平台強調隱私性,所以年齡與性別我們都不多做調查。不過,若以使用者上傳的頭圖來看,女生比男生多一些。年齡層方面則分布平均,我們由文筆來觀察,大致可看出從高中生到五十幾歲,各年齡層都有。也因為上述的分散性原因,我們現在正在做一件事,就是如何在平台上讓閱讀族群與書寫族群能夠很適當的找尋到彼此,並且是以社群的機制來做這件事。 目前,作者約佔總使用者的 1/4 左右。在競爭者方面,專業的小說網站和大眾化的部落格平台或許都是,但我們很想直接跳過這些架構其實都很類似的平台,如果我說〈艾比索〉的競爭者就是 Facebook,你相信嗎 ? (這並非自大,而是我們所想的不是單純內容而已,而是一種架構之爭) 商業模式? 目前這個平台還在嘗試階段,商業模式也僅止於初步發想,最可能的方向應該是廣告,因為我們的創新概念之一是圖文疊合,這點很適合用於廣告,它可以讓原本廣告與內容之間的衝突關係轉變為互相契合的關係。另外,電子書也許可以是另一個可能的方向,畢竟上面已經有許多很棒的寫手,對有心寫作的人來說,〈艾比索〉有點像是一個試練場,看看自己的作品是否受大家喜愛,我們覺得這點非常的棒,很歡迎喜歡寫作的人來此練習。 有什麼宣傳、行銷的計畫嗎? 因為目前我們是學生團隊,所以是以校園為出發點,畢竟學校裡很多文青的。另外,我們也會與一些作家連絡,請他們試用看看,這兩點是我們目前的宣傳行銷重心。 短期、中期與長期目標? 短期目標是讓平均線上人數可以達到一百人,中期目標沒有,長期目標也很難說,計畫常常趕不上變化,所以我們不設定太多的目標,抱持初衷即可。 可以提供一些數據嗎?比如流量、活躍使用者,或是引起你們注意的數字? 螢幕快照 2014-03-10 下午6.13.03 許多統計資訊,如使用者人數、累計總字數、圖片數量、日均點閱率等等,大致都呈現指數成長趨勢。且最近開始已經有超長篇小說出現,比如說45萬字的〈並非幻想〉以及9萬字的〈交大曠女日記〉等等。 你們的願景是什麼?你們要成為一家怎麼樣的公司? 我們的初心是文學,讓文學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就是我們的願景,人們應該找回深度寫作,若不行,至少也要有深度閱讀的習慣。我們希望建構一個平衡的生態,讓寫作與閱讀共同生存,相互支撐。如果有機會成為一家公司的話,我們會用商業力量來輔助運轉這個生態。 成為怎樣的一家公司?希望是一間團隊要小、想法要靈動的公司,因為我們是在發想架構,創造更好的環境,而不被文字追著跑(媒體出版業的夢靨),我想,這就是我們的期許。 創業至今的感想。 曾經有一段時間,〈艾比索〉的開發進入低潮,我們加進了一堆功能,卻無法讓使用者喜愛,那幾個月一切都停頓了下來,我就每天看著它發呆,直到有一天,忽然懂了,我把很多東西都砍掉,界面全部打掉重來,而且親身使用、書寫各種文章,然後,人數終於開始直線上升.... 這件事給我兩個很大的感想:
  1. 人們不要太多東西,簡約有用就好了。
  2. 親自使用是必要的,如果團隊成員自己都不用,是無法理解使用者的心的。
創業之路說艱辛倒是不會,這旅程是很享受的,因為會不斷地打破自己的模式,再創造一個新的,有一種疆界被開拓了的感覺。若要說比較討厭的地方大概是會孤單吧,有想法卻沒人能懂時,會有點寂寞,還有,就算有想法,也還得先讓自己活得下去,這點也是不得不面對的事。不過,總而言之,開發〈艾比索〉很有趣,獲得了讓自己思想開啟之門,而且也認識了許多同樣喜愛文學的朋友。

後記:

艾比索讓我們看到台灣年輕人對文學的熱情,不過以介面上來說似乎仍稍嫌複雜,建立帳號、寫作過程也有些繁瑣,不如國外新生代書寫平台 Medium 直覺,另外,雖然圖片可為文章增色,但是作為背景卻可能帶來文字難以辨識的問題;而在 PC 中直行閱讀是否可行,也仍有待考驗。此外,雖然文章類型多元,針對所有人開放,但也可能造成品質參差不齊的問題。 Facebook 不乏有深度有見地的訊息,不過多為時評(即使是純文學作家的 Facebook),而且保留不易,我們仍欣見國內有個專為文學青年而生的平台,希望艾比索繼續進步,真正開出茂盛的文學森林。

工作沒效率?檢視自己有沒有這七個習慣

Posted: 10 Mar 2014 02:35 AM PDT

工作沒效率?檢視自己有沒有這七個習慣

3310268001_c4ec417733_z圖片來源: foreverdigital

本文編譯自 Inc. 〈7 Habits of Highly Ineffective People〉。
提升生產力的App與工具何其多,看 Evernote、Mailbox、Remember the Milk、Any.do、Time Recording 等 app 的火熱程度就知道提升生產力是人們亟欲到達的目標。 坊間有那麼多提升生產力的書籍和工具,但為什麼把事情有效率地辦妥還是如此困難呢?許多人每天開始工作前,腦海中便規劃好今日的待辦事項:回覆完所有重要郵件、準備會議資料、完成至少 5 件待辦事項。叮咚!下班時間到,預先規畫的事項沒有一件完成,您想著......這虛晃的 8 小時公司還要付我薪水。 問題不再於這些工具本身,很有可能是您使用的方式錯誤。下面七項為缺乏工作效率的通病。

1. 完成今日所有待辦事項

像 Remember the Milk 這般的 app 鼓勵今日事今日畢,然而, Marissa Mayer 去年在 Saleforce.com 演講中即強調:完成所有每日待辦事項,恐怕是缺乏生產力的徵兆(這也意味著您很有可能僅僅在享受完成事情的成就感)。真正高產能的人會排出事情的優先順序,先將不重要的事情放一旁,高產能的人不是完成專家(completists)──他們是生產專家(productivists)。

2. 回覆每通電話

有許多人每通電話都接,有一位經營保險代理的朋友告訴我他的理論:讓電話進語音信箱就等同是告訴顧客說他/她沒有那麼重要。打電話的人希望接電話的是真人。這在某些情況也許很有效率──尤其是您專門處理業務訂單的話。但這個理論極度缺乏效率。事實上,研究早已指出專注處理當下工作比分心多工更有效率。一通電話在大多數情況中都是干擾,打斷原本的工作──這意味著您突然同時處理許多事情,而處理速度也會減慢。完成您的工作,接著回電。

3. 遵行「一次完成」原則

很多年前我學到一個工作技巧。顯然當在管理文件、電子郵件、社群網站時,當一接觸到事件就馬上處理是否最有效率的方法。若某人遞給您一份合約,最好就是在送到您手上時當場簽名。否則,收到文件、歸檔、簽名再送回去這個過程所花費的時間將會更多。但這個原則總是對的嗎?在郵件與社交動態的處理上,我並不總是一次完成。事實上,我很少這麼做。大部分從社群網站進來的訊息都不重要──大部分的文件,通常也都不重要。

4. 視溝通為「單行道」

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您總是在想為什麼任何事都無法處理好,或是為什麼沒辦法激發他人的工作動機。這個問題的原因,很有可能出於您自己。在大多數情況中,糟糕的溝通都源自於一個不斷說話的人,如果不傾聽,就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需求。更糟的是,一個溝通單行道,也意味著他人將不傾向給予您協助。多一些傾聽,您可能會增加一個幫助提高工作產能的盟軍。

5. 避開所有干擾

上面我曾提到,為什麼每通電話都接會損害產能,因為您尚未完成手邊的工作就被打斷。然而,遵行嚴格避開所有干擾的原則同樣缺乏效率。為什麼呢?表面上看起來是打斷工作的干擾,有時也可以成為大腦的能量。當您完成一個任務,接著──碰!──某著人來到您的辦公室。談話過後,那些您靜的片刻將激發新的點子,同時,高產能也代表著,讓「干擾」引導您到達一個全新、更好的工作方向。您只要確保有篩選過這些事情,並只允許那些能幫助您工作的事情打斷您。

6. 為使事情成功,您事必躬親

沒有效率的人通常會尋求經手的每一件事情成功。Adam Grant 的書 《Give and Take: A Revolutionary Apporach to Success》 指出,若管理者總是涉入每一件工作會毫無效率,因為您沒有認知到,在使個人成功的途中其他人所應該扮演的角色。高產能的人會將精力擺在如何使團隊成功;而將自己縮小到整個團隊合作的一環而已。高產能是團隊集體都高產能運作之下的產物。

7. 整個心思都放在「達到高產能」

是的,這一條很諷刺。您著重在高產能的精力越多,您就越沒有效率。以我擔任作家的工作為例,我通常會思考的目標即是:盡可能越有效率越好。在著重在我自身效率以及辦妥待辦事項的過程中,我早早就完成任務,不過這是在我尚未取得足夠資訊的情況下;這樣窄小的視野使我看不見故事全貌。在許多情況中,不要過於聚焦生產力,而是彈性地將思考焦點放在與同事間的人際關係、公司的目標與願景,甚或準時回家吃晚餐......等等,都是能提高產能的方法。當以越全觀的視野思考,最終,您將會掌握對工作真正重要的觀點。

延伸閱讀:

談生產力循環 為什麼生產力 app 反而加重你我的「拖延症」 七個夜間習慣,讓你的每個明天都充滿生產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