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30 秒拍一張,迷你智慧相機 Narrative Clip 抓住生活每一刻”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30 秒拍一張,迷你智慧相機 Narrative Clip 抓住生活每一刻

Posted: 24 Feb 2014 02:09 AM PST

30 秒拍一張,迷你智慧相機 Narrative Clip 抓住生活每一刻

螢幕快照 2014-02-18 下午4.16.15 拷貝-720 前陣子 inside 為讀者介紹了由台灣團隊設計的智慧型腳環「FlyFit」,有著漂亮外形以外更能精準記錄身體活動指標。在穿戴型裝置當紅的現下,瑞典新創公司 Narrative 推出穿戴型迷你智慧相機 Narrative Clip。想像彩虹出現的時刻、煙火綻放的瞬間,是否曾有想拿起手機、相機拍下,卻在慌亂翻找開機中錯過這美好時刻呢?Narrative Clip 能即時拍下生活中的每個片刻,產品一推出即獲得眾多媒體好評,被稱作近乎完美的穿戴型生活記錄相機。

如果能重新體會曾經的美好片刻,會是怎樣的感受?Narrative Clip 以照片呈現最真實的生活記錄,純粹照相功能讓使用者能排除一切外在干擾,捕捉生活中每個平凡而重要的片刻。

picnic 拷貝-720Narrative Clip 實拍照片

Narrative Clip 沒有任何按鈕,啟動後每 30 秒便會自動拍攝一張 500 萬畫素照片,雙點擊面板可看見相機邊緣的四個 LED 光點提醒電池用量,也可以在固定的拍攝頻率外拍攝額外照片,充飽的電池可持續使用約 30 小時,而充電時間只需要短短 2 小時。想要停止拍攝時,只要把鏡頭朝下置於平面或放進口袋、包包等低光源的環境中,相機便會進入待機模式。 為了方便使用者佩戴,Narrative Clip 配備彈性金屬夾,方便使用者別在襯衫、外套、背帶或身上其他地方,此外更有著相當輕巧的外形,36x36x9mm 的迷你機身重量僅 20g,共有白、灰、橘三色供使用者選擇。 NarrativeClip-006 (1) 拷貝-720 NarrativeClip-005 拷貝-720 22o=Narrative-Clip-UB2w 拷貝-720 每 30 秒拍下一張照片看似能抓住生活中每個重要時刻,若一天連拍 10 小時,光一天便會累積 1200 張照片,這時後續的儲存與分類管理就成為相當關鍵而令人頭痛的問題。首先,透過 USB 線連結電腦與相機便可將所有照片占存到電腦,接著為了避免占用電腦記憶體,Narrative 提供雲端儲存空間供使用者存放每日累積龐大數量的照片。另外,Narrative 表示透過其內部人工智慧程式能對照片進行調整修正,例如將幾張相似不變的照片自動刪減到只剩 1-2 張。 專注於照相功能的穿戴型迷你智慧相機 Narrative Clip,以每 30 秒一張照片的連拍功能讓使用者能詳盡記錄生活片刻。Narrative Clip 目前定價 279 美元,使用者購買後可下載 Narrative App 瀏覽照片並分享轉發至各大社群平台,另外使用者每月需向 Narrative 另外支付 9 美元的雲端儲存費用。

美國夢,成真以後——「遊戲、道具 兩個 app 背後的故事」活動紀實

Posted: 23 Feb 2014 11:48 PM PST

美國夢,成真以後——「遊戲、道具 兩個 app 背後的故事」活動紀實

381511860347908 上週五,FlyingV、創立方與 Inside 舉辦了「FlyingFriday Night X Inside Salon:遊戲、道具 兩個 app 背後的故事」,邀請因「POP」在世界大放異彩的 Woomoo 團隊共同創辦人 Ben,以及大學還沒畢業就獨立開發出在國外紅到被山寨的益智遊戲「磁場迷陣」的 Rocky,他們各自帶來精彩的故事。

美國夢,成真以後

OLYMPUS DIGITAL CAMERAWoomoo 共同創辦人 Ben Lin

app 原型開發工具「POP」從成立三人小團隊到揚名矽谷的故事,相信不少讀者都已在 Inside 網站上閱讀過相關文章,讓我們快速複習一下 Woomoo 團隊開發 POP,並向世界叩關的歷程。 在成功開發 POP 躍上世界舞台之前,Woomoo 共同創辦人 Ben Lin 已經創業三年,失敗了四、五次,一而再再而三的挫折並未使他心生畏懼,反而領悟出就是因為「失敗得太慢了」,缺少一個便捷的工具讓大家快速知道自己的點子,於是突然靈光一閃閃出了「手繪原型,簡單連結」的想法。但他並不衝動行事,而是先行詢問身邊的工程師、設計師好友,9 成都驚艷於這個點子,「這麼方便的工具居然都沒人做」,於是 Ben 徵集設計師 Leo、以及曾在街旁任職的 Shao,POP 就此成形。 他不諱言自己屢屢受挫的那些年在家「靠父母」鬱悶許久,POP 上架之後他們邀請眾多好友舉辦小小的發表會,喝得酩酊大醉,一吐幾年來的不順。沒想到,就在腦子被酒精折騰半死的同時,遠在太平洋另一端,POP 登上科技人必讀的新聞彙整網站 Hacker News 頭條,隔天醒來,收信收到手軟,37 Signal(現已改為 Basecamp)創辦人來信讚賞尤其令他們受寵若驚。產品甫推出即刻受到重量級人物肯定,不只讓團隊信心倍增,更引領他們「航向矽谷的偉大航道」。
如果還沒讀過 POP 的開發故事,建議您閱讀這幾篇文章:

育成期間,排山倒海的質疑

2013 年,POP 從一千多支申請團隊中脫穎而出,加入矽谷知名育成中心 500 Startups 以及 YouTube 創辦人陳士駿新公司 AVOS,開始在美國展開大冒險。歷經一年矽谷洗禮,Ben Lin 最想與我們分享的,並非光鮮亮麗的社交場合、跟哪些名人搭上了線,或者受到多少創投青睞、募得多麼豐厚的資金,而是,他遭逢的人生最低潮。 能夠創業幾年不斷碰壁卻仍勇往直前,Ben 想必是個堅信自己的人,他也自承,「我本來主觀意識很強」,但去年八、九月,夾雜在目的十分歧異的 500 Startups 與 AVOS 之間,Ben 迷失了。500 Startups 宛如循循善誘的園丁,從細節到大方向,有耐心的一步步指導團隊成長,相形之下 AVOS 則期待團隊一夕成名,「Grow big and sell it」(快點長大把自己賣掉),於是,對於團隊的發展方向與獲利模式兩方有截然不同的觀點,搞得 Woomoo 似乎怎麼做怎麼錯,紛呈的意見讓他們消化困難。同時獲得兩家育成機構的栽培,是肯定,是幸運,卻也是艱難的考驗。 除此之外,他們馬不停蹄的與眾多導師以及創投會面,而這只更加深團隊的茫然。每天都要費盡心思以完美的姿態與說辭說服他們,但是迎面而來的往往不是掌聲,而是嚴厲的砲轟,「被戳得一文不值,內心都空了」。而在最重要的、真正置身全世界目光中心的 Demo Day 前夕,團隊接受連續 30 天的模擬發表會,台下連番「拷問」,作為第二支上台的隊伍,POP 被賦予很高的期望(Ben 說,Demo Day 第一、第二、第三與最後出場者是該育成中心評估當屆最優秀的團隊),也許就是出自愛之深責之切,有一次上台沒講幾句話,500 Startups 創辦人 Dave McClure 就在台下直接斥責「滾」。 Demo Day 當天結束後他們的信箱被創投的來信塞爆,每天都有 100 多封信件湧入,而投資者的信哪能等閒視之慢慢回,不同的創投有不同的問題,Ben 每天回覆 60 封已覺筋疲力盡,幾近喪志,「五年來第一次想放棄」。接踵而來的當面會議,只要他一開口,「VC(創投)就會聞到你的恐懼。」後來,他決定回歸初衷,「最重要的是產品與人」,暫時放下創投的指指點點,找了 3000 名核心使用者,針對其中幾百位進行深度訪問,這才撥開迷霧,抽絲剝繭出POP 對使用者的核心價值何在。

沒有投資人會給你錢讓你活下去

2013 一整年 POP 團隊見了幾百名天使投資人與創投,Ben 直言,「創投很貪心,給你十塊,你得奉還一千塊」,美國創投索求的回報 6 倍或 20 倍才稱得上「賺錢」。「1% 的成功機率,1000 倍回報」以及「50% 的成功機率,20% 的回報」,他們選的會是前者。他以這些經驗建議欲募資的團隊好好想清楚這幾個問題:
  • 為什麼要募資?
  • 有信心能夠「百倍奉還」嗎?
  • 有信心能夠做到 billion dollars company 嗎?
「沒有投資人會給你錢讓你活下去,給你錢是因為我知道你會 10 倍、100 倍、1000 倍還給我。」這番話聽起來很殘酷,卻是事實,所以 Ben 建議,唯有表現已經到達浪頭上,亦即有「traction(姑且譯之「市場吸引力」)」時,再來煩惱募資的問題。 當然,也有公司不靠創投闖出名號,37 Signals 就對創投不屑一顧,單憑己力以產品服人,沒拿過創投一毛錢,甚至偶爾撰文消遣這種現象。Ben 說,其實 POP 不拿錢,以現在的使用者基礎,收支打平不成問題,也有創投跟他們說「你們這小生意賺個幾千萬兩三個人分也夠了」。然而若著眼未來,美國公司上市的基本條件之一是年收入達 1 億美金(台灣為 6 億台幣),如果把它當成努力的方向,那投資人的錢也許是非拿不可,而可能面臨的干預、折衝、妥協,也是「吃人手短」必經的歷程,一切關乎取捨,而這就是對創業者的試煉了。

三度走訪矽谷,待愈久學愈多

早在接受育成之前,Ben 其實早已前進矽谷幾次,第一次待五天,第二次待一個月,這次待了一年。每一次都覺得眼界大開,但每一次也都覺得「上次看到的根本沒什麼」。矽谷是個探索不完、難以窮盡的區域,來自美國甚至世界各地的創業者飛到此地,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所以「失敗了,也不會怎樣」。這種「鼓勵失敗」的文化即使在美國也是相當特別的,而對失敗一次就不得了的台灣來說當然更是不可思議。 他也談到日前熱議的話題「台灣市場小」,他覺得這是個紮紮實實的「真議題」,做食物、或做 EC(電子商務)也許在國內壯大不是問題,但純工具軟體或服務,不設法跨出海外可能就是死路一條。 不過在談論這些之前,是否有更多人願意投入創業更是當務之急。他建議有志者應先嘗試進入新創公司工作再考慮獨行,有閒不缺錢的人,不如去矽谷吧,找家網路新創公司待著實習,觀察他們怎麼營運公司,「待得愈久學得愈多,只要去就會有收獲」,即使無酬。(當然,Woomoo 在美國時招募實習生是給薪的。)

在磁場迷陣中,悟出人生哲理

OLYMPUS DIGITAL CAMERA磁場迷陣開發者 Rocky

磁場迷陣是款很獨特的遊戲,畫面風格簡單,玩起來似乎也易如反掌,但某種程度來說它就宛如 Flappy Bird,一直無法突破關卡,一次又一次失敗令人抓狂。不過純粹的益智遊戲也像一碗心靈雞湯,盛裝著開發者想傳遞給玩家的人生體悟。 開發者是現在才大三的洪執宇(Rocky),就讀世新數位多媒體設計系,不懂程式、不會美術,也不喜歡寫企劃,但倒是夜夜失眠,因為隨時有無限的點子在腦海誕生,磁場迷陣就是其中之一。他利用遊戲引擎1「自幹」半年,開發出這款風靡獨立遊戲玩家的網頁遊戲。在這期間他拒絕掉所有跟錢有關的資源,連六首遊戲配樂都是花了幾天在 SoundCloud 苦尋願意免費提供商業性使用又適合的樂曲,獨立開發者的辛苦可見一斑。 然而他總算苦盡甘來,2013 年 4 月公開上傳至國外各大網站,主動徵詢媒體報導,在 Newgrounds、Kongregate 都獲得曝光。當年 7 月也榮獲巴哈姆特 ACG 創作大賽金獎,拿到 5 萬獎金開始投入行動版製作,沒想到還沒完成,先被國外被德國遊戲工作室 Connect.Media UG 抄襲拷貝到其它平台,甚至要求「八二分帳」(作者 8,德國工作室 2),此等行徑引來不小風波,國外獨立遊戲媒體紛紛報導聲援,這個插曲反而讓 Rocky 知名度暴增,「人比遊戲紅」,令他哭笑不得。 不過由於獎金有限,Rocky 去年底開始在群眾募資平台 FlyingV 上尋求大眾力量,一同實現磁場迷陣的手機、PC 版開發,今年截至目前,iOS 版已經上架,PC 版也即將完成,募資還剩九天,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此助 Rocky 一臂之力。 對於遊戲開發的歷程 Rocky 深有感悟:最後的 10% 階段才是真正的 90%。前面說到磁場迷陣不只是一款益智遊戲,它在 60 道關卡中藏了一個個人生哲理。當然這得要玩家自己體會,道破就太說教了。在 iOS 版本中,Rocky 是這樣介紹磁場迷陣的:
逐夢猶如孤行於無盡的道路上,方向是如此明確,盡頭卻是如此遙遠。夢想如同磁力般強烈吸引著我們,給我們希望,同時卻又讓我們深陷盲目的迷陣之中..。 這一切到底還值得嗎? 就讓我們一起運用智慧與磁場的力量,排除萬難去找尋自己的旅途終點吧!
遊戲中的藍色、粉紅色、黃色磁鐵都代表著他自己以及一路上幫助他的貴人。Rocky 對於失敗的定義也很不同,每當遊戲失敗時,都會顯示從開始到現在所有失敗次數,這個用意大抵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繼續努力」,鼓勵玩家「失敗不算什麼,都失敗那麼多次了,多試一次也無妨。」而在遊戲積分榜上,名次安排先後的基準居然也是失敗次數,讓大家看到究竟是誰最不氣餒,最持之以恆。 這些獨特的思考模式就蘊藏在磁場迷陣之中,Rocky 將個人啓發帶到遊戲裡,讓玩家也能感受遊戲開發,或者實現任何夢想必經的甘苦。當日的座談,Ben 與 Rocky 的經驗相互映照,坦白真實地道出自己的挫折與迷惘,但這並不是要大家裹足不前,因為他們兩位,都證明了即使困難重重,有熱情有能力,依舊能夠劈荊斬棘,夢想實現的彼岸其實並不遠。

相關 app 下載連結:


  1. 維基百科解釋:指一些已編寫好的可編輯電腦遊戲系統或者一些互交式實時圖像應用程序的核心組件。這些系統為遊戲設計者提供各種編寫遊戲所需的各種工具,其目的在於讓遊戲設計者能容易和快速地做出遊戲程式而不用由零開始。

Hoyo 讓你洗澡也能滑手機

Posted: 23 Feb 2014 07:06 PM PST

Hoyo 讓你洗澡也能滑手機

001 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最親密的人之一,不過即便是重度手機使用者,有些場合依然得暫時棄所愛於一旁,比如浴室和廚房。 為了實現全天候、無死角、不間斷地與手機親密接觸,可以考慮一下近日在 Kickstarter 上群眾募資的配件 Hoyo。 002 Hoyo 可以讓你在洗澡的時候看 PTT、逛 Facebook,而不用擔心手機進水損壞。該配件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由上至下依次是吸盤、圓形手機入口、塑膠保護袋。 003 依靠吸盤,Hoyo 便可以固定在浴室的牆壁或者玻璃上;圓形手機入口允許裝入寬度在 100mm 以內的手機,與市面上的主流手機尺寸相容。入口會由 3D 列印的圓盤蓋住,防止進水;最下方的塑膠保護袋也具備防水功能,並且允許使用者輕鬆自如地操控手機。 如此一來,你便能享受一邊洗澡一邊玩機的樂趣。於工作而言,從此不會再因為洗澡而延遲回覆老闆的郵件。當然你也可以看看 TED 影片,洗澡的樂趣會迅速飆升。

對 Hoyo 進行小幅改造,你也可以將它掛在浴室的簾子上。 005 Hoyo 的開發者是來自英國倫敦的建築師 George Sheety。Sheety 表示,跟以往的防塵、防水袋不同,Hoyo 可以保護你的手機在潮濕和惡劣的環境下不受傷害,並且能夠全觸控操作。它可以阻礙水、油脂、灰塵的侵入,使用者可以在浴室、廚房、工廠、野外盡情地使用手機。 一邊刮鬍鬚一邊查看每日資訊,此時可感嘆「手機還是大螢幕好」。 006 下廚的時候 Hoyo 應該能提供不少便利,尤其是對於得盯著食譜一步一步照做的讀者。 007 Hoyo 同樣能幫助戶外工作者。 008 Hoyo 目前已經完成了群眾募資目標,消費者花費 25 美元即可預購。如無意外,該配件將在今年 6 月發貨。
編按:不過,其實 Sony 早在 2012 年就推出防水手機 Xperia Z,如果真是手機超重度使用者,洗澡也不願離身,大家會考慮買配件還是直接買防水機呢?

揭秘 DuckDuckGo :Google 最渺小但最強悍的競爭對手

Posted: 23 Feb 2014 05:12 PM PST

揭秘 DuckDuckGo :Google 最渺小但最強悍的競爭對手

螢幕快照 2014-02-24 上午9.08.45 2008 年的時候如果說還有人想做一個搜尋引擎來挑戰 Google,你一定會以為這個人是瘋了。微軟、Yahoo 等昔日的巨頭都已經失敗過的事情,還有誰敢幹? MIT 研究生畢業的 Gabriel Weinberg 就是這樣的人,儘管失敗是他的家常便飯。他前後創業了兩家公司,一家失敗,另一家後來也賣給了別人,隨後又嘗試結構化數據、Quora 式的問答網站以及反垃圾郵件技術,通通以失敗告終。 微軟、Yahoo 失敗的原因,大抵是因為它們沿用的是 Google 同樣的做搜尋的方式—包括對網站進行大規模的索引等一些做法。而 Weinberg 失敗的原因,也許是因為他沒有把失敗的東西融合在一起。 於是他這麼做了,三個失敗的嘗試,結構化數據 +Quora 式的問答網站 + 反垃圾郵件技術產生的化學反應足以化腐朽為神奇。儘管目前從體量上來說,DuckDuckGo 也許還是 Google 的一個最微不足道的競爭對手,但從下圖它陡峭的搜尋流量成長曲線來看,未來也許它會成為搜尋巨頭最強悍的競爭對手。

秘密武器:以尊重隱私為核心

不過三合一還不是 DuckDuckGo 流量飆升的主要原因。DuckDuckGo 最陡峭的坡是從去年 7 月開始形成的,這正是 Edward Snowden 披露 NSA 棱鏡計劃(PRISM)的時候。棱鏡事件成為 DuckDuckGo 的一個絕佳的行銷工具,因為保護隱私正是後者的核心理念。 跟其他的搜尋引擎不一樣,DuckDuckGo 的查詢不需使用者帳號,預測情況下不記錄 IP,也沒有搜尋 cookie 追蹤使用者搜過什麼,在網路上逛過什麼地方,DuckDuckGo 不會保留使用者的搜尋歷史,使用者點擊 DuckDuckGo 搜尋結果上的連結時,目標網站也看不到使用者使用的搜尋詞,DuckDuckGo 甚至還配備了自己的 Tor 出口中繼,幫助 Tor 使用者提高搜尋性能。 不過,儘管 Weinberg 很在意隱私,但一開始並不是很重視,是那些偏技術重隱私的早期使用者提出相關問題才讓他把保護隱私作為了產品的核心的。 對於任何膽敢挑戰巨頭的初創企業來說,被巨頭山寨是最大的風險,巨頭只需抄襲你與眾不同的東西,其巨大的影響力足以將卑微的你掃進技術史的垃圾桶。 Weinberg 和他的夥伴們似乎毫不畏懼。因為 DuckDuckGo 的這樣東西是 Google 複製不了的—摒棄那些隱私數據,Google 的定向廣告也就毫無作用。因此,DuckDuckGo 儼然找到了自己的獨特賣點,並隨著公眾對網路隱私的日益重視而持續發酵。

三合一的魔力

你用搜尋引擎查東西想要的當然是答案,而不是一堆的藍色連結。DuckDuckGo 一開始就想到專注於為網上的信息查找打造出色的體驗。它把網站訊息索引留給了不同來源的第三方搜尋引擎,而致力於為人們的查詢提供即時答案。在即時答案的下方,DuckDuckGo 還聚合 Bing、Yandex 等第三方搜尋的連結,並對其進行過濾和重組,減少了垃圾連結。 此外,DuckDuckGo 還靠第三方數據來源的糅合以及日益壯大的使用者及開發者社群的深厚知識來幫助讓答案更準確。

社群的力量:幫助開發產品,使用者變成員工

社群對於 DuckDuckGo 的發展至關重要。DuckDuckG 的第一位全職員工 Caine Tighe 原來就是社群的一員,他對做一個新的搜尋引擎的想法很感興趣,主動聯繫 Weinberg 問要不要幫忙,並幫助 DuckDuckGo 寫了第一個 Android app。 此後 DuckDuckGo 的 20 名左右的員工大都是透過這種方式招募過來的。這是對公司貢獻最積極的一批人,對公司核心產品的演進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遠程協作:嘗試各種協作工具

DuckDuckGo 的總部位於賓州的 Paoli,fastcolabs 的這篇文章說,難以想像,對抗這個星球最大技術公司的叛軍總部是如此的簡樸和稀鬆平常。但其實這很正常,因為大多數員工都是遠距辦公。 他們嘗試各種知道的協作工具,如 Skype、Yammer、HipChat、Asana 等。網站的程式大部分是 Perl 和 JavaScript 寫的,託管在 Git 和 GitHub Enterprise 上,而任何細小的變化都發佈到 HipChat 聊天室內,以便讓所有人都知道。但除此以外,對於員工的開發環境則沒有任何限制。 DuckDuckGo 的這些做法令人印象深刻,除了 DuckDuckGo 搜尋引擎以外,他們還做出了讓使用者自訂搜尋引擎的 DuckDuckHack,並將面向公眾的社群網站群整合成一個單一的網站界面,充分體現出了群眾外包的力量。如果說還有什麼會阻止它取得巨大成功的話,我想應該就是拗口的名字了。 更多內幕消息,請參見 Fastcolabs 的這篇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