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Pocket Drone:實現天空民主化的無人機” 與新的 6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Pocket Drone:實現天空民主化的無人機

Posted: 17 Jan 2014 01:13 AM PST

Pocket Drone:實現天空民主化的無人機

2013 年末,亞馬遜向全世界昭告他們正在實驗無人機快遞服務,如果身處美國,4、5 年內可能就能在家裡好整以暇等待無人機緩緩降落為您送貨。無人機從軍用走向民用,不止在電商物流上有想像空間,其實已有公司正在研發可以搭載相機的無人機,讓人們自由操控讓它們在空中飛行,實現「天空民主化」的理想。 001 美國加州一家名為 AirDroids 的新創公司開發的「Pocket Drone」1無人機顧名思義,可以放進大衣口袋,形體非常迷你,目前的設計原型可以搭載一台 GoPro 相機或相同重量的物體,在空中盤旋達 20 分鐘,並且只需 GPS 導航與平板電腦,就可以輕鬆操控。而且相較其他無人機,售價不貴,不到 500 美元。 Pocket Drone 的多數構件都可以收攏,折疊之後體積比一台 7 英寸的平板電腦還小,高度小於 7.6 公分。而這些飛機在空中飛來飛去,就算操控者的技術再怎麼靈活,難保不會相互碰撞「墜機」,不過 Pocket Drone 的碳纖維機架結構能夠更輕易的替換受損零件。

AirDroids 三位創辦人之一 Tim Reuter 說,「我們是一家有著光榮使命的公司,希望推廣飛行機器人到愈多人手裡愈好,我們認為,無人機背負著讓天空民主化的使命。」 Pocket Drone 是在一間地下室成型,用的也是時下十分熱門的 3D 列印技術慢慢「自造」而生,操控它的飛行軟體也是開源的。現在 AirDroids 在 Kickstarter 發起群眾募資,如果想要一架無人機以及遙控裝置,最低 415 美元就有一組,目前已經達成預計募款目標的 5 倍。 002 最值得一提的應該是 Pocket Drone 的量產,有賴台灣製造商。根據 TechCrunch 報導2,AirDroids 正與於墨西哥有業務的台灣廠商合作,將 Pocket Drone 推行到市場,預期未來半年內,消費者就可以把無人機當作自己的眼睛,以不一樣的視角,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最近甫被 Google 收購的 Nest Lab 也在台灣徵募硬體相關人才,而先前大如蘋果,小到 Kickstarter 群眾募資專案如 Pebble、Pocket Drone 等等,當產品進入量產階段時,都選擇與台灣製造商合作,顯見台灣硬體實力的國際能見度。近來許多台灣的新創公司也開始有軟硬整合的思惟出現,也許不久的未來,我們便能有享譽世界的品牌誕生。

身邊的字體:Arial(下)

Posted: 17 Jan 2014 12:57 AM PST

身邊的字體:Arial(下)

本文經大曲都市先生同意由 Justfont 作者 BUT 翻譯為中文並刊登於 Inside。大曲先生目前在英國 Monotype 任職,是難得能看到的 Arial 第一手資料。原文在此
在前面提到了 Arial 是在什麼因素下被製作的(why),接下來這次要談的是它是怎麼製作的(how),比較深入到字體設計的話題了。我會盡可能寫詳細點,但有些內容相當技術性,讀不下去途中放棄也不要緊。還沒看過前篇的人請看前篇:身邊的字體: Arial(上)。 IBM 在開發早期的商用雷射印表機「3800」的後繼機種「3800-3」時,決定對於 Typography 加以改善。由於初期機種解析度只有 144dpi,所以能選的字體也只有等寬字,文字大小也只有三種能選。到了 3800-3 後,解析度提高到 240dpi,這時內建個高品質的字體,並增加字體大小的選項,就成為新課題了。於是 IBM 委託 Monotype 開發新字體。我不確定最初的需求是怎麼提的,最後定案的規格如下所示:
  • 提供 Sonoran Serif、Sans Serif、Display、Petite 四套字體。
  • Serif 以 Times New Roman 為基礎。
  • Sans 以 Helvetica 為基礎,但因為不是 Monotype 的字體,所以提供設計有稍微差異的新字體。
  • Display 以 Old English 為基礎,Petite 是新字體。
  • Sans 與 Serif 提供 Regular、Italic、Bold、Bold Italic 四種樣式,Display 與 Petite 提供一種樣式。
  • 字體以點陣形式提供(當年還沒有外框字功能)。
  • 字體大小不是自由放大縮小形式,而是為特定尺寸準備專用的點陣資料。
  • Serif 與 Sans 提供 14 種尺寸(6, 7, 8, 9, 10, 11, 12, 14, 16, 18, 20, 24, 30, 36pt),Display 提供 20pt, 36pt 兩種,Petite 只提供 4pt 一種。
  • 各字體包含 238 字。
IBM 3800-3 的列印解析度是 240dpi,所以 12pt 的點陣字,高度就有 40 像素 (包括音調記號的空間)。最小尺寸的 Sonoran Petite 只有 4pt,所以只有 14 像素高(於是 Petite 並沒有包含音調記號)。

1由上到下是 Serif 16pt、Sans 16pt、Display 20pt、Petite 4pt。

針對輸出裝置特化的設計

雖說是點陣資料,最後的輸出設備是印表機。與平常我們在電腦畫面、平版印刷上能看到清晰的每個點不同,因為輸出時使用的是粉末狀的碳粉,所以輪廓的形狀無論如何就是會顯得模糊。Sonoran 系列字體反而將這點視為特色,以跳動的方式描繪輪廓線,讓外框顯得柔和。可惜的是我手邊找不到原始圖了,下面這張圖是示意圖:

2為了讓點陣的階梯狀鋸齒比較柔和,用波動式處理斜線、區線的手法。

聽說以低階析度的雷射印表機列印時,右邊的印刷效果會比較好看。我是很想直接登出原始的點陣圖,但手上已經找不到了,還請見諒。 這個作業在紙上談兵往往無法得到與想像中的結果,聽說每個像素都要逐一調整,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專案末期,Robin 還出差到索諾蘭沙漠附近的 IBM,直接在客戶端現場反覆進行微調工作 )。如果這樣的字型拿到平版印刷或螢幕顯示用,這些雜點會顯得很煩,真是雷射印表機專用字體才能使用的技巧。雖然以現代來說已經是沒用的技術了,但原來連排個點陣字都有這麼多專業技術,是我這次訪問中最佩服的部分。

Sonoran 系列字體樣本

下面是各字體的樣本。要把全部登出來實在是太多了,所以這裡就省略一些字重與符號字型了。機器其實還內建了更多字體,只是多數只是差在加上了取消線之類的差別,在此就省略了。點開縮圖能開啟大張的圖片,請自由仔細觀察。 首先 Sans 部分有趣的地方在於 acegs 等字筆畫的切口看起來是完全水平的,與 Helvetica 的印象更為接近。 e 似乎是只有在最大尺寸有斜的切口。 Sonoran-1 Sonoran-2   Sonoran-3   Sonoran-4 Serif 與 Sans 一樣,在不同的文字尺寸,設計都有大幅的差異,而 Serif 又特別明顯。在較小的尺寸,字間取得比較寬,線條比較沒有對比,x-height 比較高,即使是 6pt 也可以清晰閱讀(以前沒看過這種造型的 Times New Roman,非常新鮮)。 Sonoran-5 Sonoran-6 Sonoran-7 Sonoran-8 其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 Petite。如前面所說,這套字只有 14 像素,而且還是以雷射印表機輸出,難免顯得更粗。竟然還有辦法得到如此清楚的視認性,非常驚豔。為了放得下 i, j 的點,把 stem 骨線部分縮短的做法也很聰明。 Sonoran-9 Sonoran-10 另外,3800-3 還內建了其他的字體(很可能是 IBM 自製的)。為了在等寬字的空間裡塞進比塞塔貨幣符號(Pts)而把 P 與 t 合體的設計等等,看得到很多設計上的苦心。Ç と ç 為了放得下軟音符,有把字稍微抬高。另外 Script 的設計太優秀了,以等寬字來說算是做得非常漂亮的。好想看到這些字的點陣資料……11   12 13   14 15

專案的計價方式

Sonoran 專案是以每個單張點陣圖多少美金的方式定價的,也就是點陣圖單位的論功計酬制。這裡所說的點陣圖,是指一個尺寸的一個字。其他就請自己計算了……

總結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 Arial 的一切了。像是 Arial 這樣隨手可得的字體,一旦挖下去,竟然也有這麼多不知道的祕密。嘛,也不是叫你要去用它啦……。

相關文章:紀錄片:設計三部曲(一)《Helvetica》

身邊的字體:Arial(上)

Posted: 17 Jan 2014 12:57 AM PST

身邊的字體:Arial(上)

本文經大曲都市先生同意翻譯為中文並刊登於 Inside。大曲先生目前在英國 Monotype 任職,是難得能看到的 Arial 第一手資料。原文在此
這次要介紹的是大家似乎都很熟悉卻又很陌生的字體:Arial。不只是對 Typography 特別有興趣的人、碰過排版的人,就算毫無接觸,只要打開過電腦的字型選單,應該都有看過這個字型吧。尤其它還是以 A 開頭,總是會出現在選單最前面。 Arial 常常跟 Helvetica 搞混,也常被當作是沒有 Helvetica 時的替代字體使用。事實上 Arial 確實就是故意做得跟 Helvetica 很相似,連每個字母的寬度都刻意做得一模一樣。在歐美的排版業界中,使用 Arial 的作品意即是「不使用 Helvetica 的作品」,會被認為是設計師對字體的使用沒有概念或是太容易妥協,基本上我大致也是同意。 因為 Helvetica 只有 Mac 上才有內建,Windows 用戶除非花錢買,不然是沒有 Helvetica 能用,所以使用 Arial 的設計師往往被看成是不願意對 Typography 花錢,專業素養不到家的人。除了在確保網頁相容性等絕對必需的情況外,幾乎可以說是不應該使用的字體。 但是,在此之前,我們對 Arial 又有多少認識呢? 甚至你會唸這個名稱嗎? 它是誰、在什麼因緣下被設計出來的呢? 為什麼直到現在還廣泛使用呢? 一經深思才發現,原來我們對它是如此不了解。剛好我現在正好與 Arial 的主任設計師 Robin Nicholas 在同一個部門工作,趁這個機會,我正好來好好調查一下 Arial 的種種謎團。相信可以挖出相當多的資料,若拿來當茶餘飯後的話題,一定會嚇跑對方!

發音問題

首先要提的是大家最在意的發音問題。 Google 網路的結果,在日本 Arial 最常被念成「are-rile (阿賴喔)」,大約有45%,遙遙領先。很可惜的,這讀音百分百是錯的。那正確答案是什麼呢? 很意外的,其實是「沒有定案」! 念成「air-real (A哩喔)、are-real (啊哩喔)」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之所以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原因是在他的拼法上。歐美字體的名稱幾乎都會申請登記商標,所以通常會選擇一般沒有在用的字,較能避免日後的麻煩事。與其查遍既有的舊商標,不如直接造新字最方便。所以 Monotype 就把 aerial 拿掉 e,造了 Arial 這個字,結果很早期就產生混亂了。 Arial 是個十人團隊所開發的字體,竟然團隊內就有「air-real、are-real」兩種唸法並存。我之前的上司,也是 Arial 設計主任的 Robin Nicholas 是念成「air-real」,我就照他唸了。至少在英語圈裡應該是「A」的音最通行,只是發音成「啊」聽起來也不奇怪,尤其是在 A 發音為「啊」的法文、德文圈裡,可能更常被唸成「are-real」。 結論是:最前面的 A 讀音比較混亂,不過 rial 的部分幾乎都是念成 real。並且在英語圈內,「air-real」是最普遍的念法。

為了雷射印表機設計的字體

那麼,就先來看 Arial 是怎麼誕生的吧。 1975 年時,IBM 生產了第一台商用雷射印表機「3800」,在最初機種裡內建的字體都是來自打字機的等寬字。順便一題,這台印表機大約有 5 台家庭用的冰箱那麼大,而印刷解析度只有 144dpi。直到新一款的「3800-3」要推出時,IBM 才接觸 Monotype 公司,希望能在新的機器裡內建 Times New Roman 與 Helvetica 兩套變寬字。由於 Monotype 公司本身沒有 Helvetica 的著作權,所以就向 IBM 提議可以做一套字體來替代 Helvetica,而 IBM 接受了這個提案,就此 Arial 專案就起跑了。或許有人會覺得直接去買 Helvetica 不是比較輕鬆嗎? 實際上當時的情況是,即使把字體權利買了下來,還是要花費相當龐大的成本去製作 3800-3 所需樣的數位化點陣資料,作業量還是相同的。關於這點,在下篇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IBM3800-300x223全世界第一台商用雷射印表機。

就這樣,1982 年誕生的新無襯線字體 Arial,在 IBM 的印表機上,以 Sonoran Sans Serif 的名稱問市了。這是因為位於亞利桑那州的 IBM Tuscon,拿公司前的索諾蘭沙漠來命名的。Times New Roman 也被命名成 Sonoran Serif,其他內建的變寬字型也全部都用 Sonoran 開頭命名(這個專案對 Monotype 來說賺頭很大,所以 IBM 想要改用它們自己的名稱,也是一口就答應了)。之後,Monotype 為了能對相同需求的客戶提供廉價的 Helvetica 代替字體方案,就把 Arial 的字母寬度更設定成與 Helvetica 一模一樣,讓 Arial 更有魅力(1989 年完成了 PostScript 版本的 Arial)。而其中最大最有名的客戶,就是微軟了。 很多人根據這一點,認為「微軟為了省下 Helvetica 那點授權費選擇了 Arial,表示微軟根本對 Typography 沒什麼關心」,這也是不對的。事實上 Windows 在 Arial 的開發、授權費用上所花的經費,已經超過一些小國家的國家預算規模了(或許還是有比買 Helvetica 便宜一點啦)。而且 Arial 能有現在的普及率,也是因為微軟豐厚的支援。 1990 年,微軟在 Windows 3.0 內建了 Arial 的 TrueType 字型,隨著 OS 的普及,使用率也爆發性上升。1996 年更被指定為 Web 安全字型之一,現在 Arial 與 Verdana、Georgia 一樣,都是在 Web 環境中,無論 Windows 還是 Mac 都能正常顯示的字體之一。

在相似的星球誕生的字體?

前面講了很多次,Arial 與 Helvetica 很相似,事實上就是「為了相似」而誕生的字體。但仔細看細節的話,其實與 Helvetica 有明顯的差異,而且還隱含了與 Helvetica 不同的設計理念。 Robin Nicholas 在 2005 年接受 MacUser 雜誌的訪問時,對於「為了錢,身為藝術家的信念可以扭曲到什麼程度呢?」這單刀直入的問題,他是這樣回答的:「在巨大的組織裡工作,要貫徹自己的信念是很困難的。身為設計師的我,絕對無法讓步的底線,只有讓設計不踩到法律紅線,也就是不要去明顯抄襲別人的設計」。 因此,在 Arial 的設計上,雖然受到不能跟 Helvetica 差異太大的強烈限制,Monotype 所提出的答案是:拿自己公司在 1926 年製作的 Monotype Grotesque 做為基礎。事實上,Arial 其實是把 Monotype Grotesque 去變形成接近 Helvetica 的作品。Helvetica 所沒有的那些 e、s 的斜切口、切尖的 t、沒有做成箭頭狀的 G,其實都是來自 Monotype Grotesque 的設計。某大網路百科裡所說的與 Univers、Swiss721 的相似點,全部都猜錯了。順帶一提,Monotype Grotesque 在 2012 年有被重新設計,現在以 Classic Grotesque 的名稱有在販售。 Helv-Arial-GrotMT-1 Arial 與 Helvetica 還有一個差異,雖然差異不大,Arial 擁有比 Helvetica 更大的字腔與字間。若用排版在展示文字 (display) 用途,Arial 排起來比起 Helvetica,就是有種神秘的鬆鬆垮垮的感覺,理由之一就是因為 Arial 白空間取得比較鬆,讓它比較適合用在(低解析度的)內文排版上。請記得他是為了 240dpi 的雷射印表機設計的。它與 Helvetica 字母寬度相同,但字間取得比較大,當然每個字都稍微窄一點,或是線有稍微細一點。若相當仔細看的話,Arial 排版的灰度會稍微比較明亮一點。真的差異不是很大,但這也是與 Helvetica 設計意圖不同的地方。

Helv-Arial_overlay-300x137-2Arial 與 Helvetica 重疊在一起的圖。共通的部分塗白, 黑色的 Helvetica 多出來部分的面積比較多,由此可以看出它線條比較粗,排版時的灰度也會比較深。

Arial 的價值

講了這麼多,還是很難把它獨有的設計理念跟其「用來代替 Helvetica」的背景一併看待。由於它誕生背景的原罪,歐文 Typography 界根深蒂固地有著 Arial 萬惡論,只要用了 Arial 就是被嘲笑的對象。但就其造型來說,說真的其實並不差。除了與 Helvetica 有相通的字寬以外,其實它是與 Helvetica 並不相同的另一個無襯線 Grotesque 字體,具有它獨自的造型。如果哪天 Arial 能夠拋開 Helvetica 的枷鎖被重新設計,相信能夠重新得到應有的評價。在那天來臨之前,Arial 也不是非用不可的字體就是了。 不過,這也不是說 Arial 是個沒用的字體。就如前面所說,也許只是紙上的推論,Arial 理論上會比 Helvetica 更適合內文的排版。當要排一篇文章時,如果在猶豫要使用 Helvetica 還是 Arial 兩者選一時,選擇 Arial 應該沒有問題,至少在理論上 Arial 是比較適合的。常常看到很多網頁在指定字型時,將 Helvetica 設為最優先,其次才是 Arial;但以內文來說,或許顛倒過來才是比較適合的,也許吧(話說回來,也許根本用 Helvetica 還是 Arial 都不是最佳方案也說不定)。 在這裡稍微廣告一下,Helvetica 用在內文排版時,有更好的方案。首先要推薦的是稍微加寬字間,調整成適合內文使用的 Neue Helvetica。另一個是將 Helvetica 重新設計過,2011 年由 Font Bureau 公司推出的 Nenu Haas Grotesque,這套字體有大字用與內文用兩種版本,內文用的版本擁有比 Arial 更鬆的字間設計。另外,Linotype 還推出了適合螢幕內文顯示版本的 Neue Helvetica eText,擁有市面上各種 Helvetica 中最寬鬆的字間設計。請參考看看選擇最符合您需求的方案。 另外,前面也提到了,Arial 真正來源的 Monotype Grotesque 也已經被重新設計,以 Classic Grotesque 的名稱販賣中。不只重新描繪了每個字,也發展出了各種字重,並開發了斜體,補齊了本來不完整的字型家族結構。

Helvetica_for_text-3以字間的緊密度(不適合排內文的程度)排出現在通行的各種 Helvetica 字體的結果。 其中 Nenu Haas Grotesque Text 適合印刷也適合螢幕,Neue Helvetica eText 比較是螢幕專用,其他三者都還是有種肩並肩在一起的印象。

在我任職於 Monotype 之前,Arial 曾經是我很討厭的字體。但在原作者身邊工作,理解其製作背景後,現在我已經沒辦法輕易的說出「Arial 萬惡」這句話了。現在對於 Arial 的看法變複雜很多(這是好事),像是這篇文章也寫得好像是一下誇 Arial 一下損 Arial,正就是我自己對 Arial 複雜的感情搖擺不停的證據。雖然前面說了沒有使用它的必要,但要向它學習的地方倒是很多。接下來的下篇將以 IBM-3800 內建的字體樣本,更深入剖析 Arial 的製作背景!

>> 身邊的字體:Arial(下)

北京那些事(二):人才發展

Posted: 16 Jan 2014 08:24 PM PST

北京那些事(二):人才發展

chinese_talent少林武憎。原圖出處 ,由 podoboq 拍攝

作者介紹:Victor Lam,來自香港的 full stack developer。會寫 web 會寫 app,這幾年來遊走於香港、台北、北京、美國等地,加入過不同團隊,又開過公司,跌過痛過失敗過。閒時寫文,記一下所見所聞,娛己娛人。 本文為作者 2010 年在北京生活、工作一個月的觀察,共分四個主題,原刊於作者部落格點此閱讀第一篇〈北京那些事(一):從抄襲說起〉。
我去北京,基本上都是做開發。團隊中有一名產品經理,因為工作關係,聊得特別多。原來他在紐約的投資銀行工作了幾年,一心想參與中國的經濟起飛「好勢頭」,毅然放棄高薪厚職回北京,最終加入了這個團隊。

超高的學習能力

其實開始也只是聊一些很表面的事,「為什麼要回國?」「為什麼要創業?」老生常談,在此不表。倒有一條問題,我至今難忘。他問我「你在香港是用 Rails 的吧?你怎樣開始學的?」我很好奇,堂堂一個產品經理,管什麼 Rails 不 Rails,而且團隊開發也沒有用 Ruby on Rails,而是用 PHP 的。 他接著說:「在美國這個東西很火,但在中國卻沒幾個人懂(2010年),聽說連 Twitter 都在用,我很想知道這東西到底有什麼神奇。」 「有一本叫 Agile Development with Rails 的蠻不錯。」 「你也是看這本嗎?裡面的例子我試過了,但有點不明白 ......」 我看著眼前一位眉飛色舞的產品經理,不停在說著他自學上遇到的困難。那時候我學 Rails 也沒多久,他的疑問好一些我也解釋不了。但作為一名技術人,卻很享受整個討論過程,因為你感受得到,他作為非技術背景的產品經理,沒有拿著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去對待一些他不懂的細節,反而力求明白理解。他之後告訴我為什麼要去搞明白 Rails,他說:「我不去明白相關的技術細節,如何帶領開發團隊?我訂出來的要求,開發人員也不會信服吧。」就是這種求真的態度,令我深感佩服。 其實說學習能力,也不單單是在技術上。 有同事知道我是香港來的,很開心的跑過來跟我聊天約我吃飯,開口竟然跟我說廣東話。「小林今晚一齊食飯?」「好呀。」普通話四聲,廣東話有九聲,他們說廣東話,很難說得準,口音一定會有,但總體都說得不錯,至少能跟我溝通。問他們怎樣學的?「以前睇 TVB 啲港劇、睇周星馳啲戲,同埋聽 Beyond 啲歌學嘅。」「有無去過上堂學?」「唔會有得上堂啦。」沒錯,是全廣東話的對答。 自問我的普通話是小時候在家看台灣的電視節目學的,但依然是說得很「普通」。聽見他們能自學廣東話,還要有這種程度,小弟甘拜下風、自愧不如。

吸引真正的人才

北京比其他一線城市,有比較多有名的大學,因此在全國聯招中會收到好學生的比例也較高。年輕一代,多多少少總會嚮往外國的發展,在科技新公司中工作的,留意外國的機會更多。他們很清楚自己的不足,努力學英文,努力學習新科技(或者抄襲),看外國的網站,留意技術的發展,再將知識與身邊的人交流。這造就一種環境,你不去留意這些新發展,你自然會顯得落伍。 中國的經濟起飛,同一時間吸引了很多海外華人第二代,湧至中國找機會。就像剛才那位產品經理那種「海歸」。他們在歐美等國生活多年,看盡外國的好與壞,現在將知識帶回中國。 在北京看到的,還有一種是「老外」。這裡說的老外,不單單是外國人,也包括一些在台灣、香港或澳門的「北漂」。記得有一次,在一個活動上遇到一個老外,他說的普通話比我還要好(那時候我的普通話根本沒人聽得明白,此乃後話)。他在北京待了七年,跟我分享在北京創業的種種難題。例如怎樣跟官員打交道(這不只是給他們送禮就解決得了),還要看得通中國這個市場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打交道原來是一種文化交流。另外又遇見一個香港人,當時他在北京創業,做電子出版的,沒有做得太好,之後公司關門,再去了一家做金流做支付的公司。這位香港人,在北京待了五六年,搞清楚了大陸這個市場,明白了大陸人對事物的看法,當再去創業的時候,自然事半功倍,他現在的公司在行內算是做得不錯的一家了。 在北京,有本土的高材生、滿懷希望的「海歸」,還有去中國尋找機會的「老外」,這三種人碰在一起,所產生的「化學反應」,我覺得正是中國科技創業近幾年急速起飛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如何吸引人才

這幾年,香港的教育當局經常說要「國際化」。他們做的就是引入了很多國內的學生(是是是,還有一些國外吧)。不計那些靠關係進來的,我認識很多內地生,水平都十分高。但他們很多人,要不畢業後就回老家,要不就畢業後給外國的大學搶了去深造,又或者留下來的原因,是等住滿七年後的那張身份證。結果我們政府花了的錢,變成了幫人家訓練人才的經費。 一個地方要吸引優才,並不是說給他們一個身份一個護照就可以。如果這個地方經濟發展得好,不只注重單一產業,官僚不亂指一通,自然會有人看到美好前景而湧進來,整個科技行業也會自行發展。什麼輸入優才計劃,極其量只是一個推動力。君不見北京甚至矽谷,有什麼輸入優才計劃的。

後記

這次的文章寫了好久,改了好多遍。那些年在北京認識了好多朋友,我問自己好幾天,對他們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腦子裡就跳出那年冬天在北京的點點滴滴,根本不可能要我用幾百字去形容他們。 那時候的公司,曾經被稱為「中國創業界的少林寺」,他們訓練了好多高人,這些高人現在去了不同的地方工作,都有很好的表現。到了今天,我們還有聯絡,他們也繼續教懂我很多事。 謹以此文去感謝那些年每天帶我去吃辣椒的朋友們。(對,我去外地其實不是工作,是去吃飯的。 XD)

Megaupload 創辦人 Kim Dotcom:我不是海盜,我是一名創新者

Posted: 16 Jan 2014 06:02 PM PST

Megaupload 創辦人 Kim Dotcom:我不是海盜,我是一名創新者

kim_dotcom圖片取自 Kim Dotcom 的 twitter

Kim Dotcom 的原名當然不是 Dotcom。那是他在 2005 年建立Megaupload 時候改的名字,為了向網路致敬。其實,在 Megaupload 給他帶來大量財富之前,他已經在享受著極為奢侈的生活了。 青少年時代,Kim Dotcom(原名是 Kim Schmitz)就已經是德國著名的駭客和企業家,曾花費大量的金錢購買奢華車款和遊艇。他與法律不斷衝突,並且數次入獄。最終他離開德國,於 2003 年去了香港,建立檔案分享網站 Megaupload。在鼎盛時期,Megaupload 佔有所有網路數據流量的 4%,註冊使用者有 1.8 億人,每天的活躍使用者達到 5000 萬。由於大量的盜版內容,Megaupload 成為音樂和影視產業的公敵。2012 年 1 月 19 日,美國司法部關閉 Megaupload,隨後,Kim Dotcom 在紐西蘭被捕。現在,他面臨著被引渡到美國的前景。引渡聽證會將在今年的4 月份舉行。 所有這些麻煩事,似乎並沒有打消他的熱情。在 Megaupload 關閉一周年的時候,Mega 上線了。它其實就是新版的 Megaupload,採取了更為先進的加密技術。他發表了一張專輯,並開始謀劃新的音樂服務 Baboom,據說那將是「iTunes 和 Spotify 的混合體」。最近,他還在 Xbox 平台射擊遊戲《使命召喚》中,獲得了個全球排名第一。除此之外,Kim Dotcom 還試圖組建新政黨,在政治領域發揮影響力。 「我想要創造技術方面的工作。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吸引科技公司來紐西蘭創業。我說的是好的法律——避風港方面的法律。它與美國的法律不同。在那裡,如果政府要你安裝後門,你必須去做,而且你無力反抗。你甚至不能告訴任何人。」Kim Dotcom在紐西蘭接受衛報採訪的時候說。 由於特殊身份,Kim Dotcom 不能參與競選,但是他認為,這個政黨將是對政府監控和試圖控制網路的一種反抗,並且能​​夠在全球引起連鎖反應。「我們都是阿桑奇(Julian Paul Assange,維基解密創辦人)之子」,他說,「網路是民治和民享的。」 在談到自己為何要做音樂專輯的時候,他說,「當你有了家庭,五個孩子,而且面臨著 80 年牢獄的可能性,你的心情不會很好。但是這就是音樂真正幫了我的原因。當我在工作室的時候,其它任何東西都不存在了。」 音樂專輯中的歌曲由他自己創作。專輯的製作過程也是他主導的。這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對他影響很深。「我哭了好多次」,他說,「在工作室的時候,寫歌詞的時候。當你真正找到了好東西,你的情感會非常投入。」 在製作專輯的過程中,他還親身體會了音樂家們的感受,從而更深入地營運新音樂服務 Baboom。他說,自己已經在 Baboom 中加入了許多天才的想法。 Megaupload 被關閉了,但是音樂和影視產業的變革不可避免。在 Megaupload 繁榮發展時,Spotify 和 Netflix 也在謀劃著未來。只是,這兩家公司都意識到,技術並不能改變一切。它們花費了多年的時間與各個公司協商,尋找到了人們都可以接受的方案。Dotcom 從未想過向這些「恐龍們」彎腰。直到現在,他似乎仍然行走在法律邊緣,即使這樣做會影響到家庭和他的自由。 他以各種方式積極宣傳自己的理念,想要改變世人對他的印象。「我不是一個海盜,」他說,「我是一個創新者。」

Google 最新計畫:智慧型隱形眼鏡

Posted: 16 Jan 2014 05:32 PM PST

Google 最新計畫:智慧型隱形眼鏡

Google 今天公布了一項最新計畫「智慧型隱形眼鏡(smart contact lens)」——別誤會了,這個不是 Google Glass 的升級版,而是 Google 為了幫助糖尿病患者所做的設計1

Hand holding - zoomed in 照片來源:Google Official Blog

現在地球上每 19 人就有一人因糖尿病所苦,在台灣,糖尿病患者根據衛福部估計已達百萬人之譜,這些人必須控制自己的血糖,避免因失去控制的血糖引發一系列併發症——有些是長期,有些是短期的,對眼睛、腎臟和心臟造成傷害。Google 引用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國際糖尿病聯盟)的報告,指出人類正在輸掉這場戰爭2。 由於血糖高低會因為運動、進食甚至流汗而改變,短時間內形成的高峰或是急遽下降都會帶來危險,而這樣的情形也很常發生,因此有些人會在皮膚下植入血糖偵測器,另外這些患者每天都得刺破手指,測試血液中的血糖濃度,這不僅惱人,也很痛,這間接造成一些病患降低每天檢測血糖值的頻率。

Blood_Glucose_Testing_-_Kolkata_2011-07-25_3982 照片來源:Wikimedia

許多科學家希望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例如用眼淚代替血液測試,不過您也知道,眼淚不是那麼方便取得。在 Google 知名的「特別單位」,「Google[X]」,研究人員想到利用微型晶片和感應器,畢竟他們是這麼地小,天線甚至比頭髮還細,也許會是一種測量血糖的突破方式。 Google 目前正在測試利用安裝在隱形眼鏡上的微型無線晶片來測量眼淚中的血糖值,感應器被安裝在兩層軟性隱形眼鏡的中間,目前測試中的原型可以做到每秒檢查一次,並且評估據此對並煥發出警示的可能,例如整合微型 LED 燈。 當然,Google 也指出這項科技還處在相當早期的階段,不過他們已經完成醫療方面的相關研究,藉此改善他們的原型,希望有一天能為糖尿病患者找到新的管理血糖方式。由於牽涉到醫療,Google 也正在與 FDA(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進行商討,並對外尋求合作夥伴,這些夥伴會將 Google 的技術用於隱形眼鏡與 app 開發。

Fab CEO 創業以來獲得的 16 條教訓

Posted: 16 Jan 2014 05:05 PM PST

Fab CEO 創業以來獲得的 16 條教訓

7404965918_27f7d4afdd_bphoto credit:Kmeron

導語:寫部落格不是一個 CEO 的工作,過去,Jason Goldberg 常常寫部落格來宣傳 Fab 的增長情況,有人問他,「如果 Fab 做得不好了,你還會這樣分享嗎?」他說:「會的。 」實際上,他並沒這樣做。積極發表自己公司的負面數據太難了。過去一年中,Fab 經歷過資金吃緊、裁員等變故,如今有錢也有時間的 Jason Goldberg 反思了過去自己作為 CEO 的不足之處與經驗,他的部落格也將每季更新一次,分享的將是他作為一個創業者的真實經驗教訓。以下是第一季。
從 2004 年我就一直寫部落格(之前在 socialmedian 上,現在是betashop)分享我創業經驗。一路上許多起伏,成功與錯誤,受益匪淺。我一直將部落格作為一個管道,使初出茅廬的創業者能夠徹悟創業生活中的經驗教訓。我最引以為傲的一篇是《我在創辦 4 家公司中學到的 90 件事》,目前已翻譯成多種語言。每每聽到創業者說我的文章影響了他的創業之路我都倍感欣慰。 不過這種讓人為傲的歷史並未持續下去,我的部落格分享偏離了最初的使命,它變成了 Fab 的宣傳工具。2012 和 2013 兩年,我在 Betashop 上分享了不少 Fab 的數據和訊息,這是超乎其他 CEO 的想像的,而且我明白好多人都欣賞這種透明化的做法。但憑心而論,這種分享有時是有傾向性的;越來越多的 Betashop 文章都被用來分享 Fab 的積極數據。這算不上真正意義的透明化。有人問過我,「如果 Fab 做得不好了,你還會這樣分享嗎?」我說:「是的。」實際上,我並沒這樣做。積極發表自己公司的負面數據太難了。 從現在起,我的部落格將一季度更新一次,分享的將是我作為一個創業者的真實經驗教訓。一年四次的節奏希望能把最有用的東西分享給大家。以下是第一季。 2013 年我學到的 16 條經驗:

1. 創業實屬不易。

創業沒有捷徑,它本就如此艱難。你在試圖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你在試圖顛覆市場和在位者。你在試圖改變消費者行為。你在試圖給你的員工出難題。 你必將犯錯誤,必將經歷失敗。這是創業之涯不可迴避的部分。關鍵是你得保證整個團隊打心底里明白「創業必艱辛」這一事實。當公司現金充裕以及快速成長進,這點尤其難做。你怎麼向團隊解釋拿了數千萬美元的投資但他們每天還需要「艱辛地工作」這樣的事實?如何讓你的團把每一美元都當最後一美元來花,而且時刻提防著自滿這個魔鬼? 當然我還沒搞明白這點。我和許多 CEO 犯的一致性錯誤是每天都在努力鼓舞團隊,關注成績而不是損失。關於如何讓團隊始終認識到「創業本就艱辛」這個事實,我有以下以個方法。 不厭其煩地三令五申這些話:創業艱辛,本就該艱辛。就是把這話當「家訓」一樣強調。 除了慶祝成功,也要慶祝挑戰。關鍵不是讓人們專心工作,而是為了確保我們能時不時停下來討論討論公司的短處,以確保將合適的資源用在相應的發展目標上。 讓團隊不習慣的事情變成新的習慣。把人們趕出舒適區。別讓群體思維阻礙了團隊發展的步伐。惰性是一個公司最大的敵人。 評估和計劃——使用正確的績效體系。以成長或為藉口忽視計劃很容易。因此須得時常做考核,做計劃,確保考核體系切中長期發展能力和價值創造。

2. 掌控自己的命運

現金為王。我曾說過創業者最寶貴的是時間。有時間你能夠解決各種問題。但是,為了爭取時間,你得有錢發工資、付房租和營運成本。永遠也別陷入財政困境。當 2013 年我做出削減支出的艱難決定時,有兩個選擇擺在我面前:繼續保持成長並期待融到更多錢,或者是相應縮小規模以控制自己的命運。我選擇了後者,沒錯,陷入這樣的困境是我的錯誤,不過選擇後者的原因很簡單,我不想陷入現金枯竭的境地。有 10 億美金的估值,我們有很多東西要證明,現在我們既有錢也有時間證明自己了。

3. 不是甩手不管,而要大膽製造挑戰和授權。

你聽說一句話嗎?「 招募那些比你更擅長某些工作的人,然後不要插手,讓他們放手去做?」——錯。正確的方式是:招來這些比起更擅長某些工作的人,然後掄起袖子跟他們一起工作,並每天向他們發起挑戰。其中的道理是,不管是哪方面的工作,CEO 少不了責任。CEO 的角色之一就是要保證整個公司工作的連貫性,就是確保每個人都朝著同一人願景前進。只有 CEO 能夠向公司最聰明的高管發起挑戰,讓他們擺脫習慣定勢,以新的方式看問題。只有 CEO 能讓公司方方面面的任務變得重要,這最後一點尤為重要。 有時我就某些部門的討論的少了,他們就會認為我對這方面的事務缺乏理解或者不感興趣。「Jason 並不關心運營。」「Jason並不關心我們賣什麼,只要我們賣出去了。」作為 CEO,切忌發生類似的事情。你對公司各方面事物不能等閒視之,而必須保持充沛的熱情。

4. 作為 CEO,你應承擔全部責任,因為你定下了整個公司的基調。

當你發現自己針對某個主管或經理有這樣的想法時——「他們要是做出更明智的決策,我們現在就不至於如此了」,趕緊打住吧。請把矛頭轉向自己。「要是我堅持要他們按我的方式做就好了」,這樣的想法也很要命。還是把矛頭轉向自己吧。 責任都在你的原因就在於:你為整個公司奠定了基調。 從 2012 至 2013 上半年,我為公司定的基調就是成長成長成長進而創造一個 10 億美元的公司。所有的決策都以此為參照。 所以當我思考 2013 年我們為何做 x、y、z 時,最省勁的就是責備經理們做的決策不給力。但這就大錯特錯了。真相是 CEO—我—為所有的決策打了底色。對每個領導而言內化這些經驗都很重要。而且 CEO 們還很容易掉入「如果堅持自己的做法或聽從了某人的主張情況就會好很多」這樣的陷阱。我能夠想起過去幾年裡無數次這樣的情況,我明知正確的答案卻允許團隊反其道行之。 以我們在歐洲開辦事處一事為例,當時大家都在計算美國區的總人數比例,想據此推算出歐洲區的人員安排比例。當時我對大家說,」等等,我們不能隨便哪個地方都建立相同規模的團隊。」 但是,我們此處犯錯的原因並不在於我沒有堅持反對的立場要團隊按我的方式做,而是因為我已經奠定了這樣一個調子——短期內,成長比效率要重要。一邊捍衛成長,一邊又質疑效率,我的做法是在迷惑大家,而不是領導大家。而且,每個人—包括我本人—都過於關注成長,以至於不能及時地解決眼前的問題。 領導的藝術就在於定對調子。

5. 永遠不要迷失你的核心使命。

如果不幸迷失了,認知錯誤並快速修正它。Fab 的使命是通過設計讓為人們的生活增色。在追逐成長的同時,我們迷失了自己的使命,於是 Fab 就跟賣場賣東西沒什麼區別了。 這令我想起了 Howard Schultz 在自己自傳中的一些片斷,有一天走進星巴克,他心想:「這聞起來並不像星巴克,聞起來像食物。星巴克本聞起來本應該像咖啡。」於是他發誓星巴克要回歸其核心使命,找回咖啡的味道。 「我們得找回咖啡的味道。」這跟我 2013 年 10 月份的感覺差不多。當時我認定我們需要大幅削減開支,忽然我發現一個問題,就對我的團隊,我意識到Fab沒有了設計的味道了。然後我要求自己的團隊數一數Fab上有多少商品是我們「不以之為驕傲的」。他們數出來的商品庫存價值約達 100 萬美金。想像一下,我們竟容忍了 100 萬美元的這種商品。 從這時起我們建立了一些基本規則:
  • 我們是一個創業公司。我們攢了2年半的經驗教訓。因此應該更加聰明。
  • 我們將恪守「每次拿出一個卓越的設計品,每次購物都贏得一個微笑的使用者」這個原則。
  • 我們寧願走得慢一點,但每一步都應走得對。我們想要做更好,不一定是最大。

6. 保持在場

過去 6 個月我在工作方式上做出的最大改變就是減少出遊時間。這產生的影響十分重大。你也許認為 CEO 每天晃來晃去會強化微觀控制。事實恰恰相反,CEO 的在場強化的其實是合作、 當你頻繁出行時,對話和討論的機會都在變少。郵件就會變得長篇大論。極少數人會參與至決策當中,而且他們也不清楚決策過程。這很容易導致公司內部的不和諧和沮喪情緒。 而在場時,你在現場講話,這樣的你顯然更能周全思考。不會在幾分鐘內做決策,而會花上幾天的時間,思考會更深刻。他們能看到你忙來忙去,與你一同工作,面對面接收你的決策。決策過程本身與決策同樣重要。 而當我不得不出門在外時,我認識到如何繼續當好 CEO 依然很重要。不在辦公室並不是不做好日常工作的藉口,包括花時間來傾聽。這很可能意味著我得在不同的時區與員工們影片聊天,這是我的工作職責使然。

7. 作為一家私人公司有很多優勢,別浪費了這些優勢。

私人公司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能保持耳根清靜。你不必非與外界分享公司訊息。你的競爭對手也不一定知道你在忙什麼。媒體也不知道你在幹什麼。你無需分享這些訊息,所以,別亂說話。 除非你確定自己的公司蒸蒸日上,一路綠燈,不要草率地向外界發布收入預估、利潤預估或流量預估這樣的消息。我就曾向外界預測稱我們 2012 年收入將達 1.4 億美金,於是年收入由 1800 萬至 1.15 億美金的跨躍也被認為是個敗筆了(步子大了就會得意忘形),成長了 539% 啊。要是我當時嘴巴緊一點,這個成績於外界而言其實已經很了不起了。

8. 廣聽建議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很有幸我能經常跟三個良師益友聊聊天,每個月能跟我的 CEO 導師暢談兩次 其中一位已與我並肩創業 10 年之久,他對Jason Goldberg 可謂瞭如指掌,總能陪我共渡難關。另一良師益友是位投資人,他給Fab 投了一大筆錢。其實他打從心底里是位創業者,而非投資人。作為一位見過風雨也見過彩虹的創業公司創始人,就幫助我專注於長期目標並靈活應對近期挑戰而言,他是最合適的人選不過了。 還有一位也是投資人,創辦了世界上最令人矚目的創投公司之一,也曾經負責管理過一家估值 10 億美元的新創公司,這家公司後來經歷裁員和重整,重振旗鼓時以 15 億美金的價格賣了出去。他給我的建議(我們也一直奉為圭臬)就是:現金為王;善存現金;保持正向的現金流。控制好自己的經濟命脈。 最後一位要說的是我的 CEO 導師。在 Fab 幾經變故之時,不少同事建議我找一位 CEO 導師。幾個月後,我真心認可這個建議。CEO 導師很像是針對 CEO 的心理學家和顧問。我的 CEO 導師很能說,很會開導我勇於接受挑戰,專注於做對的事。 這句話是正確的:CEO 可能是這世界上最孤獨的職業(Obama 可能更甚之)。很多時候,你會感覺團隊不理解你,投資人不理解你,媒體也不理解你,使用者也不理解你。找一個導師吧。如果他們稱職的話,他們會幫你度過這一段的。

9. 保持體型。不管壓力多麼大。

10. 健康飲食。不管壓力多麼大。

11. 記得給自己放假。減減壓。

專心地跟你的伴侶待在一起。我的丈夫是我堅實的後盾和能量源泉。如果你不休假的話,你的團隊也不休假。一個累到滿腹抱怨的團隊是不會有榮譽感的。所以,得休假!我建議我的團隊每季休上一周假。這也是訓練人們制定備份計劃的硬性方式之一。

12.不要邀功。

尤其是你與其他人共享某些成就時,你很容易誇耀自己的成功。打住吧。仔細想想,即使你保持沉默,成就也還在那裡,3 個月、9 個月、12 個月也跑不了。耐心讓別人在合適的時機發現你的成就。何事慌張啊。對了,今天的英雄還可能是明天的替罪羔羊呢。堅持貢獻你的成就,別人認可你是假以時日的事。

13. 閉嘴。

儘管你也許告訴自己,沒多少消費者真地願意認識向他們提供產品的公司的 CEO。但這裡我說的不是你本人,而是說你的產品。

14. 指導。

2014 年我的目標之一就是更多地指導他人。很幸運人們願意向我提供意見,回饋他人、看著他人成長、成功是對一個 CEO 而言是件美好的事。雖然,指導不光是支持,CEO 做這件事的關鍵是要把人們趕出他的「舒適圈」,令他們正視可量化、可解釋的目標。

15. 做你該做的工作,而不是忙起來就算工作了。

當我們迴避該做的事情時,我們手頭都會有事情。就我而言,就是讀讀 HackerNews、計劃旅行還有寫部落格。最後一個最糟糕。 寫部落格宣傳公司的最新進展不是 CEO 的工作,這並不能令公司成功。當你發現自己寫部落格佔用到做正事的時間時,趕緊打住吧。

16、永不放棄。

忽略那些老是唱反調的人。專注。領導。有資源、時間,還有很多聰明而富有動力的人,你能做成了不起的事。時間是創業者最寶貴的資產。有時你就有機會學習,調整,解決問題——但凡你有勇氣 ​​的話。 一言以蔽之,堅韌不拔。 就此停筆,下季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