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零友達”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零友達

Posted: 27 Nov 2013 02:02 AM PST

zero_friendship

「零友達」和面板沒什麼關係,「零友達」指的是「朋友數為零」。在 SNS 盛行,大家都強調「人與人之間交流聯繫的重要性」,朋友愈多愈好,應致力於拓展交友圈的風潮下,卻很少有人注意到社會上「朋友數為零」的孤獨者,正一點一滴地增加。

日本國內關於朋友數的各個統計結果多少有些出入,不過就平均值而言,社會人士的朋友數約為 10 人。但不管從哪一個調查來看,皆顯示「朋友數為零」的族群落在 5% 至 6% 左右。而「朋友數為零」,大致可分為兩種狀況。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諸富祥彥表示,第一種是非常渴望朋友的存在、非常渴望有人能約自己出去吃飯喝酒,但總是被周圍所厭惡,受到孤立而成天哭哭啼啼的人。這一類型當中因形成社會問題而頗受矚目的,是今年初由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玄田有史教授所提出的 SNEP 族群。SNEP 泛指 20 歲以上 59 歲以下,一天 24 小時總是形單影隻,或除了家人以外完全不與外界接觸的未婚無業者(求學中除外)。

另一種則是為了充實自己的人生,且不希望寶貴光陰被過剩的人際關係佔去而進行一番「整頓」後,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一個人獨處的時間愈來愈多。這些人具有 10 年、20 年不等的工作經驗,年紀大約是 30、40 多歲。他們有著信得過的同事,也有著值得守護的人。年輕時也許還有餘力,但在工作、家庭/育兒間的分秒必爭下漸漸地不去參加同學會等的聚餐,也沒有意願與公司同事成為周末假日彼此相約出遊的朋友。直到某天才猛然發現,自己身邊稱得上是「朋友」的同伴少之又少,甚至一個也沒有。而諸富教授所要探討的「零友達」,則是屬於此類。若是這種情況,他認為一點問題也沒有。

世間充滿著「朋友少不是件好事」、「沒朋友的人一定是個怪胎」等看法。對此,諸富教授表示「總是要找個人黏在一起才能安心,並極力排擠不願意這麼做的人。像這種傢伙才真的有問題」。諸富教授認為,「一個人獨處的能力」,也就是「孤獨力」,是為了不屈不撓、彈性應對各種環境變化並富有創造力地活在這個時代,所必需具備的能力。往後,這個「孤獨力」只會愈來愈重要。不僅限於商務人士,愛上孤獨的人,可以說在豐富自我的人生上佔了很大的優勢。

現實世界裡,「交友圈狹隘是件壞事」的想法處處皆是。在團體裡搞小圈圈,並視「孤獨者」為惡的情形相當常見。有些公司甚至還保留有「沒朋友的人便沒有什麼價值可言」、「不跟同事一塊吃午餐的人一定是哪裡不對勁」、「經常單獨行動的人就是任性、我行我素」等價值觀。諸富教授認為,這麼一來,結果便是出現「午餐夥伴症候群」等現象。在日本甚至有女性上班族因為找不到可以一起吃午餐的同伴而憂鬱、精神衰弱等。相反地,也有人因為部門強制所有同仁必須一塊吃午餐,造成時間與金錢的浪費而頭痛不已。諸富教授表示,若不將午餐時段做為獨處的時間,腦袋很難浮現出好的 idea。真正出色的點子,來自於一個人與自己內心的深度對話。

回過頭來看,雖然在義務教育過程中,當局在口頭上總是強調「散發出個性的光彩」、「以獨一無二為目標」,但實際上父母、師長卻不時地將「同儕壓力」加諸於孩子身上。除了在運動項目等術科鶴立雞群時「與眾不同」的確會受到鼓勵,但大多數的情況卻是只要跟大家有點不一樣,則很難有好事發生。為了避免在團體中遭受欺壓排擠而安然渡過義務教育時期,大部分的人不自覺地被植入「跟大家一樣就對了」的晶片。日本是如此,台灣似乎也好不到哪裡去。諸富教授表示,有些人長大後有辦法掙脫「同儕壓力」之類強迫觀念的束縛,但還是有不少人被洗腦地太徹底,成了精神上幼稚的大人。對這些精神上幼稚的大人來說,「跟大家不一樣」一直是「怪胎」、「異端」甚至是「變態」的同義詞,因此不光是「沒什麼朋友的人」,「不跟大家一起吃午飯的人」、「不踴躍參加員工旅遊或聚餐的人」都是「無法跟大家打成一片的可憐蟲」。這些人覺得「沒什麼朋友」是一種悲哀,同時也害怕自己落單,有時甚至歇斯底里地拼命增加朋友數。

諸富教授進一步表示,在現代的社會,每天忙著維持廣泛的人際關係,即便都只是表面上的泛泛之交,有著反而能夠讓自己得過且過的一面。只要活著,誰都會面臨人生各個階段所產生的諸多煩惱。不過,透過聚餐或線上聊天等方式不斷地找個人黏在一起,填滿每一段空檔時間,就能夠「使自己的心靈經常處於麻痺狀態」。這麼一來,必須獨自審視內心深處才有辦法解決的問題,便能夠先擱在一旁不管。「跟朋友聚在一起」、「跟朋友黏在一起」,是對一直存在的隱憂與不安眼不見為淨、逃避現實的好方法。而「聚在一起」、「黏在一起」的對象愈多,也就愈陶醉於「自己的身價有這麼高」之基於假象的自信。在這樣的情況下,人便無法成長。不光是如此,還有人為了「跟大家都一樣」而矯枉過正,導致精神不堪負荷。

諸富教授認為「聚在一起」、「黏在一起」尚有其它的弊端,那就是人會變得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對人事物的感受也跟著模糊不清。在面對人生的第 3 個、第 4 個、第 5 個、第 6 個…十年時,要是猛然發現自己其實已經脫軌,便很難重新站起來。相對地,確實擁有獨處時間的人,大多單刀直入地面對自己,並經常深度思考未來的人生方向。不管過程是起是浮,都能以平常心對待。先前所提到「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一個人獨處的時間愈來愈多」,正是因為具備了「在邁向人生的重大局面時,更渴望了解自己,並思考往後的路應該怎麼走下去」的深層意識,進而在不知不覺中對人際關係進行整頓,以騰出獨處的時間。

有人說「若總是與他人保持距離,當有一天真有急需時,誰都不會伸出援手,那該怎麼辦?」。諸富教授表示,這根本不需要擔心。果真有人相信泛泛之交會雪中送炭嗎? 在對方陷入困境時,願意奮不顧身地跳下火坑搭救的深度人際關係,來自於「了解孤獨為何物的天涯同路人」。人本孤獨,每個人只有循著各自的人生路奮力走下去。同樣是著實地咀嚼孤獨並吞下肚的人,才會致力於瞭解彼此。了解孤獨為何物的天涯同路人,方能引起共鳴,進而相知相惜。這,才是真正的「朋友」。

魯迅有著這麼一段名言:「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出自《野草題辭》)。獨處沉默,讓人的心靈豐富充實。無意間逛到一位大陸作家闫立秀所撰寫的文章《感受孤獨》,當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

沉默,一個人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死亡。所以有太多的人,因為按捺不住孤獨寂寞,於是,在寂寞中沉淪,在孤獨裡淪陷。也有人在孤獨寂寞裡昇華。那是因為他們耐住了寂寞。

其實,孤獨並不可怕,寂寞也毋可悲。最可怕的是,一個人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需要什麼,那才是真正的空虛,真正的悲哀。

共勉之~~。

參考文獻:30~40代、「友達ゼロ」は人としてダメか

(圖片來自 Rita M.,CC license)

可以激發孩子寫程式興趣的十個工具

Posted: 27 Nov 2013 12:16 AM PST

本文由極客範 -- 米可_GO 翻譯自Saikat Basu

001

早熟,最早以前是指一個孩子表現出了超人的天賦。隨著時間的飛躍,我不太確定這個詞是否還保留著以前的意思。在這個年代,那些還在蹣跚學步的小孩子們似乎對電子產品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喜愛。所以,不難想像,他們離不開電腦——就像魚兒離不開水。

對於普通孩子來說(我暫且先不說像林鼎文這樣的孩子,儘管我會在文章中穿插些他很可愛的照片),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是很有趣的工具,而真正的電腦教學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還為時過早。想激發孩子們的程式興趣確實還有點困難,畢竟邏輯思維是需要花時間去培養的。首先必須要有足夠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這正是下面十個工具的關鍵所在,用一些創意工具激發孩子的程式興趣。

這是 Conrad Wolfram 在 TED talk 上做的一次演講,目的是為了說明創造性教學的潛力有助於激發孩子們的興趣。看起來似乎跟我們講的話題不相關,但是看看這個演講,就會明白為什麼孩子們(包括曾經的我們)會對數學沒有興趣。演講還提出迫切需要把數學學習應用到現實世界和日常生活中。他主張使用程式的方式來教數學,這樣學習起來會更有趣,而不是一味地去強迫孩子們去學習一門學科。

下面就是可以幫助孩子創造性地地學習程式的十個工具:從遊戲到程式工具,從邏輯思維到直觀感受,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十個程式工具,你會發現程式不僅僅是一些函數和循環。下面就是程式工具的排行榜(僅限於十個程式工具)。

Crunchzilla Code Monster

002

孩子們可以從中學到:Javascript

Crunchzilla Code Monster 是專門為小孩設計的(由 Greg Linden 所設計,他想讓他的孩子學習程式)。它有點像一個簡單的所見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式的編輯器一樣,一個窗格是程式,另一個窗格是程式生成的效果。上面的 Code Monster 是一個友善的怪物,帶領大家逐課地學習。總共有 59 課,你可以點擊上面的聊天泡泡切換到下一課。課程入門簡單,而且是互動式的,包括對變量和參數的介紹,一些五顏六色的物體像箱子和樹都是用 Javascript 創建的,還能夠提醒錯誤異常並給出解釋。Code Monster 還可以保存你的課程的狀態,你可以隨時停止學習,稍後回來繼續學習。只要你使用的是同一台機子的同一個瀏覽器,就可以接著上次的課程繼續學習。

備受孩子們喜愛的原因:左邊是 Javascript 程式,右邊會創建一些簡單的圖形。孩子們只需要在左邊玩幾下程式,就會在右邊即時地看到各種有趣的圖形效果。——Crunchzilla Code Monster

Logo

Logo

孩子們可以從中學到:使用一些基本的數據類型像字,​​列表和數組創建自定義結構體。

Logo 是最早的教學程式語言之一。它是於 1967 年為教學使用而創建的,可以用於基礎的電腦科學教學。最著名的要數海龜繪圖的實現。從成立之初,它就已經能夠擴展和應用到不同版本的操作系統。例如,Elica 的實現,就推動 Logo 進入到 3D 動畫的領域。The Turtle Academy 就是學習 Logo 程式語言很好的資源,還有很多其他的資源,像 Turtle Logo 和 FMSLogo 等等。

備受孩子們喜愛的原因:可以用行動和定位命令畫出基本的形狀和線狀圖形。——Logo

Scratch

Intro to Scratch 2.0 from ScratchEd on Vimeo.

孩子們可以從中學到:無需學習程式語法,就可以進行視覺化互動程式。

從 300 多萬個記錄專案可以看出,Scratch 有一個可以自由發言,有豐富的學習資料的全球化社區。你可以用 Scratch 建立一些互動性的需求,動畫,甚至是遊戲。看看這篇《深入學習 Scratch》就知道孩子們為什麼喜歡它了。

備受孩子們喜愛的原因:無需學習複雜的程式概念,充分發揮想像力,拖曳一些精靈空間就可以了。——Scratch

EToys

etoys

孩子們可以從中學到:以可編纂程式的腳本,理解對程式的概念。

EToys 和 Scratch 非常類似,是一個具有豐富視覺體驗的工具,可以用來創建很酷的電腦程式。創建專案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EToys可以作為一個跨平台的獨立的程式單獨運行,也可以作為一個附加元件運行在瀏覽器中。EToys 在全球都是可擴展的,因為它支持多種語言,並且是開源的。有趣的是,它首次用於蘋果開發,就已經被廣泛用於 One Laptop Per Child 專案中了。

備受孩子們喜愛的原因: 2D 和 3D 圖形被文字,圖片和聲音文件所支援,可以結合一些簡單的腳本互動完成。——EToy

WaterBear

waterbear

孩子們可以從中學到:學習可編纂程式的腳本以及編纂程式的流程。

WaterBear 是最近剛出來的一個開發工具,靈感來源於 Scratch。它和 Scratch 也很類似,可以進行物體(腳本區塊)的拖放,理解程式流程。在後台會生成 JavaScript,但是孩子們不必知道具體的語法。不過他們必須開動大腦,通過參數來組裝程式區塊。跟 Scratch有一點不同的是,WaterBear 只能透過瀏覽器來學習,沒有提供可下載的應用。WaterBear 現在還沒有正式發表(只是初期測試版),但是你想找一個可代替 Scratch 的東西,它值得一試。

備受孩子們喜愛的原因:可以在瀏覽器中拖曳腳本區塊,每個腳本塊都有一些簡單的英語標註。——WaterBear

ToonTalk

toontalk

孩子們可以從中學到:程式環境提供了一些包含卡通和動畫角色的有趣元素,完整版大小為 126M,可供免費下載,並能夠在 Windows 和 Mac(虛擬主機)的所有版本上運行。最值得炫耀的是,可以利用 ToonTalk 的動畫世界構建各種各樣的電腦程式。學習程式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挑戰,你可以充分展現你的創造力,學習解決問題的新辦法,也會從中收穫很多樂趣。

ToonTalk3.0版本現在是免費的。

備受孩子們喜愛的原因:可以玩拼圖遊戲並了解它是怎樣在 ToonTalk上進行構建的。——ToonTalk

Cargo-Bot

孩子們可以從中學到:學習怎麼樣高效解決遇到的難題,開發結構化思維。

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可能人手都會抱著一個iPad,而不再是筆記本電腦。Cargo-Bot實際上是一個免費版的iPad,提供了拼圖和邏輯遊戲,是用Codea開發的。你得讓機器人在36個不同的拼圖遊戲中去移動一大堆板塊。Cargo-Bot更多的是注重孩子們的邏輯,而不是純粹的程式。當然你還有可能會學到很多關於結構化思維的東西,儘管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如果你想學習 iOS app 開發,在此推薦 Codea app,只要花 9.99$,就可以學到很多知識。

備受孩子們喜愛的原因:通過遊戲的方式來學習程式,這樣孩子們學習起來不會感到枯燥。——Cargo-Bot

Ruby for Kids

rubyforkids

孩子們可以從中學到: Ruby

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學習一門具體的程式語言,Ruby 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是一門針對對象的程式語言,很多的 web 應用程式也是用 Ruby 編寫的,像 Amazon 和 Twitter。Ruby 很簡單,語法比較直觀,很少有命令的調用。它可以免費應用於各種作業系統,還有一個龐大的語言教學和學習社區。那些為孩子們建立的影片教程,遊戲和示例對於孩子和大人們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資料。

備受孩子們喜愛的原因:教你如何使用Ruby開發網路遊戲。——Ruby for Kids

Raspberry Pi(樹莓派)

raspberry_pi

孩子們可以從中學到:學習老派的電腦程式,但同時也可以理解硬件的工作原理。

對於接觸程式較晚的人來說,Raspberry Pi 就是一個信用卡大小一樣的電腦,可以像桌機一樣用來寫程式。它具有成本低的優點,可以用於學校電腦科學的教學。Raspberry Pi 有很多有趣的用途,每天 Raspberry Pi 社群都會提出一些新穎的創意。Raspberry Pi 平台使用開源硬體和軟體,充分利用和發掘孩子們的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但是目前在學校是如何被使用的呢?Raspberry Pi 基金會網站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線索。

備受孩子們喜愛的原因:教你如何在一小時內完成程式?——Raspberry Pi

RoboMind

robomind

孩子們可以從中學到:怎麼樣去編寫機器人程式從而掌握機器人學的基礎知識。

RoboMind 是一個程式和教學工具,並擁有自己的腳本語言ROBO。簡潔又易懂的語言不需要任何的先備知識。程式的目標是使虛擬機器人圍繞一個二維網格移動並執行一些簡單的動作。它會教學習者一些通用的原則,可以被應用​​到任何地方,還可以免費下載 Windows、Mac OS X 和 Linux 版本。

備受孩子們喜愛的原因:學習人工智慧的基本知識,以便以後可以應用到現實的機器人中,就像樂高的 MindStorms NXT 機器人套件一樣。——RoboMind

教孩子們學習程式現今已經是寓教於樂的一部分了。當今社會,人們不僅僅是享用應用程式和設備,掌握它們的工作原理也很重要。我們不光要知道如何使用電腦,還要學會程式。所以有很多急需創新的東西都有待於未來去實現。正如 CNN 的這篇文章所說的一樣,電腦課程不僅僅是教孩子們使用今天的軟體,還要教孩子們學會創造明天的軟體。

你同意嗎?

無腦的信仰是如何毀掉程式設計師

Posted: 26 Nov 2013 07:14 PM PST

Fotolia_53501567_XS-560x373

 

(本文翻譯自How Religion Destroys Programmers,最初發表在brotherb外刊評論上。)

我對自己有了新的發現——上天給了我神奇的能力,讓我總能做出正確的技術選擇。有些誇張,但的確很神奇。回首我的開發生涯,我認為我使用的任何一種程式語言都是在當時那種場景下最好的。同樣的,我選擇的框架,甚至作業系統也是最好的。是的,我有這樣驚人的能力,就是從技術的海洋中挑出最好的。這些技術我甚至不用親自試一遍,但我卻極力捍衛我的選擇。

可能當你在閱讀本文的時候,你已經發現了你也有這種神秘的能力。

大多數開發者有技術信仰

這是真的。不要不好意思,你不是一個人。我,幾乎每一個人,都與你同在。

Fotolia_52594846_XS_thumb

我們有些人已經從這種自我洗腦中清醒過來。另一些人則還非常幸福地並沒有意識到我們所處的困境。但是我們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擁有一個為自己信奉的技術信仰。這很自然,因為大多數開發者進入軟體開發這個領域是因為他們對軟體開發充滿了熱情。任何你熱愛的事情都非常容易導致你對它產生一些非常不客觀的看法。

拿體育迷來舉個例子,我自己並不是一個體育迷,但我知道不同種類運動的粉絲篤信他們支持的隊伍是最棒的,儘管所有的證據都指向了相反的方向。

對自己選擇和想法的捍衛是人類的天性。我們容易採納新的想法,但是我們虔誠地捍衛我們已有的,而不需要太多的證據來支持他們。問題在於我們傾向於把我們對事情的看法與我們的身份,甚至我們作為人的價值捆綁在一起。需要靈魂深處的搜索,但是如果你看一下你自己,你很有可能會發現,你可以列舉出最好的作業系統,程式語言以及框架等等。

無知不是福

這種自我強加的信仰導致的問題是,它讓我們看不到真相。在我真正使用了一台Mac之前,我曾經花了無數時間爭論它為什麼這麼垃圾。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現在正在一台Mac上面寫這篇文章,但是我透過遠端桌面使用Windows Live Writer來寫。

我的觀點是,我們​​大多數人極力爭辯我們選擇的技術是最好的,而甚至沒有嘗試過別的技術。

想像一下,似乎很可笑。但是甚至今天,我都能發現我還是這樣。

當我審視自己,問自己為什麼的時候,我發現,大部分動機來自於我對我所學到的和掌握的知識的自豪和對我所不知道的知識的恐懼這兩者的結合。

我發現,如果花一些時間學習一門技術並了解為什麼別人這麼喜歡它,我就不會如此輕易地把我不知道的技術當做“垃圾”或者“廢物”一樣扔掉。正如他人所說,一個人的垃圾正是另一個人的寶藏。

關於無腦信仰的問題

即使我不告訴你,你也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無腦(腦殘)的狂熱是一股毀滅性的力量。你只需要去你最喜歡的國家新聞網站或者讀一點歷史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Fotolia_53739553_XS_thumb

雖然沒有太多開發者會為PHP vs C#這樣的問題而大動干戈——儘管我曾在這樣一次相似的、挑釁性的、如今我極力反對的討論中被指責不該丟椅子——很多開發者還是喜歡大聲爭論自己的意見,甚至盛氣凌人地推翻他人的工作。我相信你們一定看到過很多這樣的情景——如果你們常常上網的話。當我大膽的發表一些關於JavaScript的負面文章時,我自己也吞下了這樣的苦水

所以,我們可能覺得,我們的無知並沒有傷害任何人,並且我們覺得他們活該因為他們明顯是錯的,然而真相是,我們的無知造成了相當多的破壞。回首過去,我感到非常羞愧,因為我將Perl程序員貶低得一無是處,完全否定他們的辛苦成果,並且非常無知地推舉我神聖的靜態類C語言為可以淨化他們的唯一救世主。

但是最重​​要的是,我發現我傷害的其實是我自己。

別再打自己臉了,蠢貨!

我職業生涯最大的成長得益於,在我尋找一份C#開發的工作時,得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去做一個JAVA計劃的架構師。我被這個決定折磨得夠嗆。因為我認為JAVA是垃圾、是邪惡的。JAVA缺少像C#那樣的屬性,需要手寫getter和setter,所以每一個寫JAVA代碼的人明顯是蠢貨。

我幾乎略過那份工作,但是我覺得待遇很好,可以勉強一下自己忍一忍過去算了,就像一個戰俘等待有一天我的微軟大帝可以拯救我。我想,我至少得脫離那種噁心的JAVA寫法。然而,經過了一些年的開發,編寫良好的JAVA程式單元測試之後,我發現,其實不僅JAVA沒那麼屎,這個語言的一些長處和一些JAVA框架也值得稱讚。

更重要的是,我開始意識到我過去的程式偏執使我關上了很多扇門。我開始覺得,可能我過去所有的技術選擇都不一定是最好的。我開始思考,其實許多最流行 ​​的技術,它們之間並沒有那麼大的區別。

我開始意識到,相對於無腦崇拜某個我湊巧選擇的技術,廣泛地理解一系列技術和程式語言可以使我變得更有價值。現在,我發現我對單個的技術理解得特別快,因為不再是「閉門造車」,我可以用我的大腦去比較和對比不同程式語言和技術之間的區別,這樣使我對所有的一切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說了這麼多,我的觀點就是,對技術的選擇持封閉態度最後只會傷害你自己並限制你作為一個開發者的個人成長。

(這裡有兩本很好的書可以幫助你打破這些壁壘:「Seven Languages ​​in Seven Weeks」「Seven Databases in Seven Weeks」 )

 

沒有最好的

在製作超過40部非常廣泛的技術和程式語言的Pluralsight課程之後,我發現了一些真相。真相是,有很多很好的方法能做成同一件相同的事情,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術。

真相是,所有的程式語言和技術都有一些大錯誤和大弱點。

真相是,你學的不同技術越多,你越能發現大多數技術核心的東西是非常相似的。我指的是,編寫軟體的核心概念,無關乎技術和程式語言語法。

跟我一樣,你也會發現,如果你願意接受其他技術並且承認自己的無知,並從中學習,那麼,不管你去了哪裡,你都會找到很多樂於助人的友好人士,他們非常樂於把他們知道的東西教給你。

(ps:讀了這篇部落格,你可能會認為我是個偽君子,因為不久以前,我聲稱C++ was not back以及JavaScript was doomed )。但我認為,我在這兩篇文章中說的是實話,而且我不認為這和我在這篇文章中說的相矛盾。對實際使用過的技術持批判態度是可以的。你沒必要喜歡所有的東西。我的觀點是,儘管,因為現如今的諸多程式問題,我不喜歡C++,而且我覺得JavaScript不是做Web的最優雅的語言,但我承認這兩種語言有他們的長處,並且他們在很多情況下是有效的選擇。)

 

現代瀏覽器之父 Marc Andreessen 談網路革命,以及汽車、行銷、媒體產業的未來

Posted: 26 Nov 2013 06:40 PM PST

marc-andreessen

導語: 此文系 CNN Fortune 管理編輯 Andy Serwer 對知名創投 Marc Andreessen 的採訪摘要。文中 Marc Andreessen 中肯地分析了網路的去中介(disintermediation)效應對經濟轉型的影響、矽谷近年來的變化等。尤其重點分析了媒體、行銷、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他認為,媒體產業已經出現了再中介化的趨勢,YouTube、Spotify 和 Amazon 圖書皆是如此。在我看來, Andreessen 描述的未來汽車共享經濟在模式上跟手機的流量消費模式很像,汽車製造商想必會被汽車營運商所取代。我們不必擁有汽車,但汽車必是隨叫隨到,行駛即產生費用,不坐車便無需為閒置資源買單。

Serwer:我們都明白,此時網路革命已是勢不可擋,但關於這個問題也是存在不少爭議。Facebook 和 Twitter 這樣的公司確實創造了不少新的就業機會,但那些被科技力量破壞的產業呢?新生就業機會要多於那些正在被毀掉的工作嗎?

Andreessen:就業問題十分重要,但從對就業的影響看待經濟轉型就很難正確思考經濟進步這個問題。從前,全部的美國人都從事農業,現在這個比例降至了 3%,農業實現了爆炸式的成長,產出達到了歷史最高。150 年前的製造業也發生過類似的巨變。從前人們一定沒少說這樣話,「經濟別再成長了,如果農民不種地了,他們能做什麼呢?」當然,我們沒有停下商業化和製造業的步伐,相反我們創造了一系列新的產業。

網路產業也會重演這樣的歷史嗎?

沒錯。就業崗位最終會被創造出來。但是首先發生的是消費者福利的提升,不過這點並不受人關注,因為相比之下失業則是一個可怕的故事。

消費者福利的提升是零星分散發生的,因此並不明顯。但這的確是一意義重大的事。人們能掌握如此多的訊息,人們能夠溝通和協作都是如此。下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會發生線上教育領域。在未來20 年內,全世界範圍內的人們都會享受到更好的教育福利。透過螢幕和網路環境學習將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人們的生活將因此變得更好。但是沒有破壞,就沒有創新。所以此時的經濟環境很混亂,接下來也會很混亂。

在這條崎嶇之路上我們該怎麼走?

一方面,創造新的產業、新的產業。另一方面,利用新技術改造現有的產業。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位於鄉村的小型企業想要或者更多本地以外的使用者,過去來講,人們會通過本地報紙或廣播做廣告。而現在,你去 Google 上即時競價關鍵詞、去 Facebook 上購買社群廣告就能達到這個目的,以更低的成本找出全世界範圍內的長尾使用者來。

要適應新環境,人們不得不重新學習,發展新的技能。教育也變得越發重要了。人們不得不去適應新的經濟環境,這早已是大​​勢所趨。而且整個世界的運作機制從教育、醫療到住房都要適應這樣的時代趨勢,即人在其職業生涯中會從事多種工作。我認為在上世紀 70 年代時,人們一生中平均會從事 7 種職業,而現在得上升到 15 或 20 種。

你從事過幾種職業呢?

6 種,而且我都做得還不錯。當然,有些人不想這樣,「不如做我的老本行啊,不希望節奏被打亂。」那他就不免聽到這樣的反駁,「就因為你拒絕改變,其餘人的情況會糟糕?」

你是如何挺過這重重變化的?對每個人來說承受這種變化都很難,你是怎麼做到的?

我感覺自己總是落後於人。每天從辦公室裡出來都有這樣的感覺。我們的公司只投資矽谷風格科技公司。每年提交給我們的專案不下 3000 個,每年我們達成的投資專案也不過 15-20 個的樣子。我常說,我們的日常工作​​就是打壓創業者的希望與夢想,常用的「伎倆」就是說「No」並且不被人討厭。

這確實傷腦筋。但同時也讓人有幸目睹許多出色的創新。想不樂觀都不太可能,因為看到那麼多聰明又有銳勁兒的年輕人,他們既有想法也有熱情和決心去締造一個更好的世界,創立一些有顛覆意義的企業。

20多年前還在為第一個網頁瀏覽器寫程式時,你想過今天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嗎?

沒有。在來加州之前,我從未聽過「創投」這個詞。我在矽谷找了個工作安定了下來,開始知道創投這個事物。當時我甚至有些發懵。「別人給你錢讓你發明新東西、創辦公司?真的嗎?不是開玩笑吧?簡直太酷了!」當然我們很幸運,頗具傳奇色彩的創投 John Doerr 投資了 Netscape。John Doerr 也不好相處,而正是從此,我進入了創投圈。

不過你開創了一種不同的創投公司,而且有人抱怨你們這些來攪局的「後生」——「這不是矽谷的行事作風。他以為他是誰啊?」。區別在哪裡呢?

關於如何創建一家科技公司理論有一大堆,我們認為創業就是一場馬拉松,跟速戰速決無關,它不是能通過事務性手段解決的。我們是在找那些真正不一樣的創業者,風投要做的事情就是幫初創公司度過難關。每家公司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問問他們公司發展得怎樣,他們通常會告訴你,「很不錯啊。」可事實上內部總有出問題的地方。一些中堅員工要離職,或者又出現新的競爭對手,有使用者投訴等等。創立一家公司絕非易事。

因此你得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那些影響過產業的大公司開拓期大都是 15、20 幾年。Hewlett-Packard、IBM、Intel、Cisco 和 Oracle 這樣的公司更是花四五十年的時間建設公司。回望產業歷史,但凡改變過產業的公司都堅持這種導向。一般說來,這些公司會由創辦人負責管理數十年,並往往注重創新與研發。它們選擇的投資人大都也很正能量,即使不是如此,他們也會想辦法把拖後腿的投資人踢出去。我想這是一個可以借鑑的模式。

你到了矽谷以後,創投產業發生了什麼變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矽谷的行事作風很具事務性,尤其很多公司都忙著上市,我的公司 Netscape 就是在創立了18 個月後上市的。無論什麼情況下,我都不建議初創公司這麼積極上市。當然,由於新的監管體系和其它的壓力,現在新創公司也不比 20 年前容易了。

你是否有勸阻過自己投資的公司進行 IPO?

的確,我們一直在這樣做。不只勸他們不要上市,事實上我們還試圖阻止他們賣掉公司。不要他們上市並不難,因為近年來上市越來越艱難了。可不要他們賣掉公司就沒那麼容易了,甚至是難上加難。一些想增強創新實力的科技巨頭往往會向他們發出收購請求。

他們懂說 No 嗎?

如果你知道自己是產業第一,而且市場前景很可觀,那麼不管什麼條件把公司賣了都是個錯誤。因為你將來是要成為一個巨額市場裡的 NO.1 的,你的公司會是個大公司。

Facebook 似乎是這樣的例子。

的確。Facebook 現今市值 1200 億美元,跟一年前相比長了 800 億美元。其實 Facebook 本來要以 10 億美元賣給雅虎了,當時正逢 2008 年金融危機,因此雅虎叫低了 2 億美元。Facebook 不願意了。這對雅虎來說是個可怕的故事,一年內不知怎地弄丟了 1190 億美金。

創辦人想要提早抽身的情況並不少見。我們往往不會拒絕那些打算打持久戰的人。如果有的創辦人給出的退出戰略就是被收購的話,我們是不會投它的。

傳統產業被「去中介」意味著什麼?

網路對商業的影響就是令一切變得更加透明化,訊息流動更加通暢。我最喜歡的一個微觀經濟的例子是發展中國家的自給農業。除了養活家人,農民會把剩餘農作物賣給批發商。通常,這些農民並不知曉相關農作物的市場價,批發商們也常藉此漁利。但要是給這個農民一部智慧型手機,他一下就會知道所有東西的市場價。訊息透明了,他的生意就更好做了。這個例子裡,批發就被去中介了。

下一個被去中介的產業?

Jeff Bezos 曾說過,世界上只有兩類生意,一類想方設法要消費者多付錢,另一類想方設法幫消費者省錢。我覺得這個分類可以更寬泛些:世界上有兩類生意,一類是增值模式,另一類是剝削模式。而網路,正是增值模式的利好因素,對後一種模式則是個威脅。

綜觀整個宏觀經濟。音樂產業是個典型的例子。當網路上盜版音樂四處湧現時,音樂消費者抗議說,」我只是想聽一首歌,可以在網路上收聽時,為什麼我非得花 16 美元買一張完整的 CD?「這就是音樂產業曾經發生的地震,人們認為這個定價已經十分不合理了。

汽車經銷商正在經歷同樣的遭遇。汽車消費者們普遍不喜歡這樣的交易流程——在購買前消費者對批發價全然不知。現在就不一樣了,他們可以做足了功課再走進一家汽車實體店,這樣的交易要公道地多。

在傳統產業中,網路的透明化被看成一種威脅。我認為這沒道理,相反我覺得機會正跟想像的一樣大,尤其是那些自認能為消費者增添附加值的企業。

能舉一些例子說明傳統產業利用網路透明性轉型嗎?

首先我們得承認各個產業的轉型速度是各有差異的,不過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即使音樂產業也出現了全新的獲利模式。比如 Spotify 這樣的訂閱模式。隨著網路讓訊息的獲取更方便也更廉價,同時它也讓現場體驗變得更加有價值。過去 15 年中,現場演出產業成長了 400%。

在電子商務產業,分銷他人商品的零售商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但那些自有品牌的零售商卻依賴網路活得很好。所以,像 J. Crew 這樣的零售商突然間找到了全新的銷售管道,以及更大規模的消費群體。

報紙、雜誌、電視之類的媒體怎麼掙錢?它們會有什麼樣的未來?

媒體產業一直是個觀照經濟轉型的小宇宙,也很有趣。人們一向熱愛音樂、電影電視和新聞——媒體產業是常青的,人們離不開它提供的價值。因此人們需不需要媒體業不是個問題。實際上,全球的媒體產品消費正在飛速成長,它仍有具大的成長潛力。

我認為報紙、雜誌和電視、書籍等傳統媒體產業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它們看似是內容經濟實際上卻是通路經濟。他們早已控制了報攤、廣播電視網絡的分發權。

媒體業的問題是,去除分發通路的限制後,使用者突然之間就面臨海量的各類訊息,當然價格也會一落千丈。老牌玩家往往習慣了壟斷地位,而且有著高昂的成本結構,勢必會跟那些低成本投入的市場新玩家產生矛盾,像 YouTube 這樣的玩家幾乎沒有成本結構。現下正在發生的有趣的事情是,你如何看待「重新中介化」?

重新中介化?

可將它理解為再壟斷化。我的前東家 Jim Barstow 曾說過,世界上只有兩種賺錢的方式,壟斷化和分類化的交易。三個產業里三個例子,音樂產業的 Spotify,影視劇領域的 Netflix,以及圖書領域的亞馬遜,對吧?——它們把媒體資源聚合在一起並憑此建立了公司,以全新的方式主宰了市場。

行銷呢?5 年後,企業會如何與潛在使用者溝通?

有兩點我是確定的。其一,未來 5-10 年,線下行銷的開支會轉移到線上。因為大部分的消費者注意力資源正在轉向線上,相對而言,線下媒介花費正在下降。其二,市場行銷的總開支並不見明顯成長。消費網路產業,嚴格說是消費網路媒體產業在過去 20 年內工作做得十分不到位,它並沒有提供企業所需要的行銷方案。這些方案應該提供一套可行的度量、受眾區隔和追蹤體系,保證有一套事後控制措施:所有傳統廣告公司提供的服務。而現下很多公司不過是在搞價格戰,以極低的 CPM 等吸引客戶,給出的評估體系根本一無是處,行銷產業彷彿一場競次之戰。

我認為矽谷的公司對做廣告有些操之過急,Banner 廣告可沒什麼用處。難怪行銷產業的並沒有什麼起色,因為我們的服務並不是廣告商想要的。不過像 Google 這樣的公司正在做出改變。Facebook、Twitter 正顯現出明顯進步。依我看,Pinterest 會是下一個有所貢獻的。

可是沒人會因為看了 Google 的廣告做出買輛 BMW 的決策,用 Google 搜尋 BMW 倒是有可能,行銷產業如何取得這樣的突破呢?

這正是 Google 有趣的地方。作為一家偉大的公司,Google 的成功來自於直效行銷,而不是品牌行銷。Google 巨大的直效行銷業務不過整個廣告版圖的一小部分。我們可以把 Google 看作是廣告宣傳單行銷的替代品,不過 Google 做得更好。

Google 在品牌行銷上向來都沒什麼優勢。而 Facebook 相比之下要好得多,依我之見Pinterest 就更加適於品牌行銷了。Pinterest 可以說是未來品牌行銷生態的一道希望之光。Twitter 最終會變得擅長品牌行銷,現在這點也未明顯體現出來,因為人們僅把它當作寥寥140 個字,但我覺得接下幾年中它會長得很大。

說到汽車,你之前談到過共享乘租的共享經濟。但這真能代表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嗎?

這甚至讓我激動不已,這再次說明了訊息透明化對市場的影響。汽車的歷史差不多有 100 年之久了,但擁有汽車的我們每天只有兩個小時在真正使用汽車,其餘 90% 的時間都是閒置的。汽車單位旅程的佔用率是 1、2 個乘客。所以即便是行駛狀態下,仍有 3/4 的座位是閒置的。

這讓人不禁去做這樣一個思想實驗,要是所有的車都是自動化的會怎樣?要是車能夠隨叫隨到呢?如果順路的人能夠拼車呢?如何能夠無縫對接交通供應和需求呢?

再進一步想,能否將快遞服務整合進來呢?假如兩個人要從 A 城去到 B 城,此時恰有一個包裹也要送往 B 城那我們不妨把這個包裹也塞進車裡。我們能不能做到將所有的汽車資源盡數分配,令所有的車不斷執行任務呢?

當然人們需要的車輛總數會直線下降,行駛在路上的車則會減少 75%-90%,與此同時堵車、節能減排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而且,停車場也變得沒有必要了,至少不像現在這樣緊缺。許多停車場大可改作公園。

但是人們愛自己的車,車裡放著他們心愛的東西如高爾夫球桿,裡面有他們孩子的車座——汽車就如他們第二個家。人們捨不得自己的車,不是嗎?

這個問題得問一個孩子。如果是 20 年前的年輕人,問他們是想要一輛車還是一個電腦?他們 100% 會選車,因為汽車象徵著自由,對吧?

而今天,他們則寧願選擇一部智慧型手機。這種行為傾向時下已十分明顯。我並不是說人們不能有車。如果人們想擁有車,沒人可以攔著他。但對新一代的年輕人而言,自由的定義是,「我能做我想做的,隨時隨地。想乘車時車便招之即來,但我不想因此多操心。我不一定非得買車才能坐車。我也不用擔心保險的問題,我要的是絕對的靈活性。」這也是一種自由。

用 Paper 畫出最華麗的矽谷名人演說箴言

Posted: 26 Nov 2013 05:41 PM PST

pa01

Paper 是很酷的產品,之後發表的藍牙觸控筆 Pencil 更是酷勁十足。那麼把兩者結合起來如何做一件更酷的事情呢?來看看 startupnotes 的 Gregory Koberger 做的這本非常特別的 Paper 書。

這本書完全用 Paper 製作完成,記錄的是今年 Y Combinator 的 Startup School 2013,包括 Facebook 、Twitter 等公司的 10 位創辦人和投資人講授的課程,每人以一幅 Paper 的形式將其核心內容呈現出來,Paper 版售價 40 美元Business Insider 將他們分享了出來。除了 ​​本身內容非常有價值外,書的形式真正矽谷味十足(中文部分為根據我自己的理解簡單寫的部分內容,建議詳細閱讀每頁 Paper):

10位嘉賓名單:

pa02

Evernote 創始人 Phil Libin:

evernote

1.Evernote是他創立的第三家公司
2.讓我們做一些我們喜歡(love)的產品
3.把精力專注在產品上(Don't be clever with structuring,be clever with your products)
4.做一些屬於你自己的東西
5.不要有退出戰略,要做一些自己不想賣的產品
6.儘早累積一批創辦合夥人

Optimizely 創始人 Dan Siroker:

optimizely

1.每一個新的人才都需要比平均水平高
2.好的提問比給出建議更好
3.適用創業公司的演算法:當創業公司的現金流為正時,回應=執行
4.企業家撰寫這個演算法,所有人一起執行
5.未身在市場時,很難確立事情的輕重緩急

矽谷天使投資人Ron Conway:

ron

1.投資於人
2.找那些能給你帶來附加值的投資人
3.決斷力
4.人才招募原則:快速僱用、快速解僱(Hire fast, fire fast)
5.如果一個產品快速成長,它就是一個好的產品
6 .聚焦在產品最重要
7.要從程式向設計轉型
8.社群產品改變的是人們溝通的方式

Andreessen Horowitz 合夥人 Chris Dixon:

chris

1.好的想法和看起來不那麼可靠的想法,兩者交集是最佳點
2.你需要有一個秘密,也就是那些只有你知道而其它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東西

VMWare CEO Diane Green:

diane

1.截止期限會給很多事情帶來幫助
2.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簡單

Counsyl 創辦人Balaji Srinivasan:

balaj

1.嘗試分分秒秒保持與眾不同
2.矽谷正在重新塑造所有產業

Watsi 創辦人 Chase Adam:

chase

1.Do good + Do well 可以獲得信任
2.找一些你關注度強過自己的事情做
3.讓世界更小就是讓世界更好

Twitter、Square 創辦人 Jack Dorsey:

jack

1.培養藝術精神
2.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不是已經有人做過的東西
3.別在意反對
4.別去做別人的夢
5.鼓勵比指責更有用
6.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
7.每天建立一個「做與不做」的清單並每日檢查,會幫助你理清什麼最重要(編按:Jack Dorsey 自己的「做與不做」清單請見此

mark

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

facebook

1.當我剛開始時我什麼都不懂
2.找到最重要的事情
3.我之前從沒有相信過創業是那麼的魅力四射
4.我做我想要的東西

Airbnb 創辦人 Nathan Blecharczyk:

airbnb

1.你失敗的次數會比成功多
2.每一次經歷都會有價值增值
3.最重要的事情:選擇你的合作夥伴
4.在你放棄前,請為它付出 100% 努力

致謝:

tks

 

[本文參考以下來源:businessinsider.com , startupnotes.org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