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台灣自造者,在小工場「印」出大革命”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台灣自造者,在小工場「印」出大革命

Posted: 07 Nov 2013 01:41 AM PST

OLYMPUS DIGITAL CAMERAATOM 3D 列印機開發者李曜任

如果沒有親眼見到機器運轉,實在很難體會「3D 列印」的奇妙之處。週三下午踏進 FabLab 越過滿是塗鴉的黑板,直往地下室,看到先前自己筆下的「ATOM」3D 列印機就近在眼前,一如宣傳照中的精緻簡練,噴頭正緩緩地刻畫另外一個自己——沒錯,它正在自我繁衍身上的零件。

3D 列印約莫是近一兩年才進入台灣大眾的視野,不過,ATOM 創造者李曜任早在 2006 年於建築事務所工作時就體嘗到 3D 列印機的魔力。當時「印」出一個個房屋模型的 3D 列印機要價百萬,六年後李曜任回到台灣,「自造」出售價僅與一台筆記型電腦價錢相差無幾的 3D 列印機,放上「嘖嘖」募資成果驚人,已籌集 250 多萬台幣、吸引 70 多人下訂,搶當自造者(maker)。

設計思惟注入,打造精緻 3D 列印機

這 70 多人,跟李曜任一樣,多為設計出身,或工程師、或者「玩家」。儘管 3D 列印「將掀起社會革命」的口號喧喧騰騰,不過距離一般人,仍遠。雖然看似只需將放著 3D 檔案的記憶卡插進列印機,就能好整以暇等待成品,只是,前置的 3D 繪圖、計算 layer、調整溫度、色彩、比例等參數,都不是隨便敲兩下鍵盤就自然變出的魔法,而是需要悉心學習的知識或技術。

何況,台灣不若歐美、特別是美國有著旺盛的 DIY 文化,不少美國人的後院和車庫堆滿各式各樣的工具,由於人工費昂貴,自己修水管、組桌椅對他們來說稀鬆平常,因此 3D 列印進入一般家庭的障礙小了許多。

美國已有 Makerbot 這類致力於推廣 3D 列印普及化的公司存在。它們除了販售 3D 列印機,還建立了一個開放「自造者」上傳 3D 列印物品的平台 Thingiverse,並在權限許可內開放原始檔案下載,減少普通人體驗 3D 列印的阻礙。「ATOM」即是李曜任利用 Makerbot 生產的 3D 列印機「繁殖」出來的新生兒。

ATOM 上的零件都是 Makerbot 3D 列印機琢磨而來,而這個簡約的三角柱體結構,還得益於 RepRap 開放的軟硬體資源。一年半的時間裡,李曜任沉浸在打造 ATOM 的原型,雖無工程背景,但憑藉網路上豐富的資訊以及討論,他與幾名設計師友人共組的地下連雲協作空間彼此扶持、以及 FabLab 結識來自不同背景的朋友相互指教切磋,終於造出心中理想的 3D 列印機。

FabLab 台北,歡迎人人來自造

OLYMPUS DIGITAL CAMERAFabLab 台北創辦人洪堯泰

今年五月伊始,旨在推廣數位製造的國際非營利組織 FabLab 在洪堯泰的推動下,在台北落地生根。隱身於重慶南路寧靜巷弄內的民宅,FabLab 不安份也不平凡,它已成為李曜任與許多居住在台灣的自造者,彼此激盪創意、化虛擬為現實的空間。

只要一走進 TechShop 的舊金山店,你就會被叮鈴鐺啷的聲音給包圍,這是他們店內價值 100 萬美金的設備發出的聲音,同時也是人們打造夢想的聲音。

xxxFabLab 台北:一座大家一起跟機器玩耍的遊樂小工場

「協作空間」與 3D 列印一樣,在國外早已風行。美國科技媒體 GigaOM 這段形容 TechShop 的畫面,恰恰就是 FabLab 的寫照。採訪過程中,「自造者」來來往往,有的在小房間操作機器,有的正用電腦旋轉、位移 3D 模型。好幾台 3D 列印機擺在不同的長桌上不疾不徐執行任務,大型的鐳射切割機、數位控制機床各自佔據一方,書櫃、桌上無處不見 3D 列印出來各異其趣的模型。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這是一個凌亂的空間,卻充滿自由與活力。拍攝 ATOM 時,有人詢問,要不要移到比較乾淨的地方?李曜任十分隨性,「我喜歡這樣啊」。不同於商品攝影必須在乾淨而明亮的環境下拍攝,ATOM 擺在原始的誕生之地,一旁散落著螺絲起子、尖嘴鉗、膠帶台,美麗的產品就是這樣「挽起袖子弄髒手」得來的。

3D 列印,台灣製造再現榮光

在加拿大、英國求學就業多年,李曜任帶著在西方吸收的創意養份返回台灣。縱使 3D 列印的風氣才剛萌芽,家鄉卻是製造列印機器的沃土。台灣強大的製造業與直接暢通的溝通管道,讓他的量產計劃始能順利且快節奏地進行。若在歐美進行,得透過遠端與亞洲生產端聯繫,最終還是得親自飛一趟(或很多趟)。

「Made In Taiwan」的 ATOM,品質有保證。有別於我們一般在網路上所見四四方方、各式電線纏繞的 3D 列印機,一眼望去,ATOM 的外型特別突出,作為設計人,以及建築背景為他帶來的一以貫之美學與實用並重的態度,李曜任為機器灌注優雅洗練的風采,弱化凡人難以親近的技術感,是 ATOM 進入商業市場的優勢之一。

接下來,李曜任將把心力放在包裝與設計、以及說明書,務求打造最好的體驗,盡力打破普通人使用 3D 列印機的限制。而在台灣嘖嘖募資量產計劃暫告一段落之後,他也計劃帶著從機器到包裝到行銷,一切準備就緒的 ATOM 登上 KickStarter 向全球發聲,走入世界舞台。屆時,「台灣製造」的科技產品,或許就將因 3D 列印機再度閃爍耀眼光芒。

你,準備好印出第三次工業革命了嗎?

OLYMPUS DIGITAL CAMERAATOM 光是這樣一個零件(紅色)就要兩個小時。

一台經由 3D 列印機複製的 ATOM 加上組裝時間,大概需要 30 個鐘頭,費時耗工,但李曜任說:「看著自己做出來的 3D 列印機印出東西,實在太爽了」。這一小群走在前頭的設計師已經進化到自造 3D 列印機,我們該怎麼追上他們的步伐?

其實台北不乏讓我們親嘗「自造」樂趣的空間。ATOM 的出生地點 FabLab 群聚「自造」專家,他們就張開雙臂,歡迎一般人前去體驗數位製造工具,動手將腦中創意化為可在掌中把玩的公仔、戴在腕上的皮革飾品、覆蓋臉上的鬼怪面具、抑或,幫媽媽做一個曬衣夾。正如先前提到,「玩」3D 列印的門檻不低,但別擔心,為了幫助民眾卸下心防,FabLab 的玩家們不定期舉辦免費的工作坊,例如本週日就有 3D 掃瞄的課程,一解 3D 列印之謎。

在國外,各種產業的 3D 列印實驗如火如荼,也有少數個人自造者已經利用 3D 列印實現物美價廉的理想。突破織物侷限、設計師與工程師合力創作的斗篷洋裝成為巴黎時裝周的閃耀焦點,17 歲少年製造平價義肢造福身障者,明年 NASA 甚至也將把一台 3D 列印機送上太空自印零件。

美國創業家、Y Combinator 創辦人 Paul Graham 曾把 3D 列印等數位製造工具喻為這個世代的「文藝復興」,而長尾理論發明人、Wired 雜誌前總編 Chris Anderson 更親自跳入 3D 列印的場域,領頭醞釀他口中的「社會革命」。

關於名人說的話,我們聽得太多,關於 3D 列印的變革,我們只見媒體追捧,分辨不出是夸夸其談還是真有其事。終於,這股浪潮襲捲來台,已在網路與實體空間濺起點點水花,3D 列印已不再科幻遙遠,驗證的機會就在眼前。

x

無論 Pro 級還是小玩意,無論是老、少、青年,FabLab 歡迎所有人同樂。
(部分照片取自 FabLab Taipei Facebook

靜謐小巷中的 FabLab 仍然人進人出,有些人或坐或站圍在一塊討論最近數位製造的趨勢,也有人一直忙著利用各種材料與機器創造獨一無二的作品。鮮紅的 ATOM 一角經過兩個小時已經成型,一旁另外一台 3D 列印機仍在運轉。除了 ATOM 之外,FabLab 的夥伴陸續展開幾個專案,欲望印出燦然的未來。您呢?準備好捲起袖子,參與自造者革命了嗎?

如果您躍躍欲試,或者想要瞭解 3D 列印與 FabLab 空間,FabLab 創辦人洪堯泰將於 2013 DOIT 亞洲青年共創日擔任講者,分享全球化的 Fablab 國際組織如何推動數位工具使用,有興趣的讀者可按此瞭解詳情,或直接報名。(Inside 為本次活動合作媒體)

image002

LINE 踏入 C2C 行動電商,開始為「LINE Mall」募集上架商品

Posted: 07 Nov 2013 01:35 AM PST

17d44ab5
圖片來源:LINE 部落格

志在成為全球共同語言的 LINE,曾在八月的年度大會宣布年底前要推出他們稱之為「3Cs」的 Communication、Contents、Commerce,而代表這「3Cs」的分別就是視訊通話、LINE Music 和 LINE Mall。

「3Cs」之中的視訊通話功能已經加入 LINE app,其他兩項按照計畫也會陸續在年底前推出,只不過都還僅限於日本市場。其中屬於 C2C 行動電商的「LINE Mall」,LINE 也在今天於部落格宣布開始向使用者募集商品上架(二手的也可以),通過商品審查、有商品上架的使用者可以獲得點數,在商城服務正式推出後用來折抵購物金額。1

每年的年底都是購物旺季,也向來是電子商務的年度大戲,其中高速成長中的行動電商更是眾所矚目的焦點,那怕只是日本市場,完全從行動平台出發的 LINE 很可能是第一個從即時通訊踏入實體商品交易的服務,他們能夠延續在即時通訊市場的表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舞台軋上一角嗎?令人好奇。

揭露:Inside 創辦人暨董事長陶韻智(Sting)也是 LINE 台灣區副總。

明星新創公司失敗,是產品的錯?是投資者的錯?

Posted: 06 Nov 2013 05:16 PM PST

everpix

今天我要講一個關於失敗的故事

有一家公司,創辦人有很強的背景,產品不乏亮點,融資百萬美元,可惜最終還是挺不過「3 年關卡」,今天宣倒閉。

這家公司叫 Everpix,產品被譽為「最佳大量圖片儲存方案之一」。此前在 The Verge 的橫向對比評測中,Everpix 與 iCloud、Dropbox、Picturelife、Loom、Flickr、SkyDrive、Stream Nation、Google+ Photots、SmugMug 同台競技,因其簡單易用、親切自然而得到了好評和推薦。

公司兩名創辦人都是法國人,分別是 Pierre-Olivier Latour 和 Kevin Quennesson。今年 6 月開始,Latour 嘗試融資 500 萬美元,為公司的獲利爭取更多的時間,而當這些努力都失敗後,他開始轉向尋求收購。根據消息來源,上個月,Path 差一點就買下這家公司,但公司高層在最後一刻否決了這個決定。

為了團隊和產品,Latour 繼續奔走,他想到兩個辦法,一個是「收購型雇用」,團隊成員不變但呆在一家新的公司裡,而一個是真正的收購,讓 Everpix 的技術以某種方式繼續存在。另外,他還和某一個喜歡 Everpix 的投資者談判到最後,希望得到一筆資金。可惜,他的運氣不如 Evernote 的 Phil Libin。

下面是故事更加完整的版本:

Latour 和 Quennesson 都曾經在蘋果工作過。

十年前,Latour 將自己創立的動態圖像處理軟體 PixelShox Studio 公司賣給蘋果。這家公司後來更名為Quartz Composer,其技術用於OS X 常常能用到的螢幕截圖以及 iTunes 的圖像處理部分。

Quennesson 有數學和物理的背景,擁有 6 項與動態圖像、圖像處理以圖形使用者介面相關的專利,2006 年加入 Quartz Composer 的時候認識 Latour。

2009年,兩人一起離開蘋果。Latour 加入 Cooliris ——一個在圖片瀏覽上有新意的行動應用,並幫助它設立日本辦公室。但之後,在女友陪伴旅遊亞洲的旅途中,Latour 開始發現照片的儲存與管理成了很大的麻煩。然後,他帶著早期的想法與 Quennesson 一起討論,後者對用數學、科學支援開發一款更好的圖像 app 很感興趣。

Quennesson 說,「人們拍下越來越多的照片,但自相矛盾的是,他們開始越來越少回顧照片。你不打算回顧自己拍下的人生瞬間,這有違常識。那是最重要的東西——你的生活!因此這是個顯而易見的問題。」

2011 年8 月,Latuor 建立名為 33cube 的公司,依托公司終於可以開始推動新產品的計劃了。而不久前,Latuor 在 Dribbble 上遇到在電影公司工作,負責互動和視覺設計的 Wayne Fan,並成功說服他加入。理由也很充分,因為 Fan 也覺得當下圖片的儲存與管理是個大麻煩,「為什麼每個人都要給旅遊中的照片從一星到五星的評價,或者是標記它?……讓人受不了。 」

為了保證產品開發進度,他們參加了 TechCrunch Disrupt 創業大賽,並闖進了最終一輪,只可惜最終大獎被 Shaker 拿走。不過,TechCrunch 也被 Everpix 自然、「用後不管」的自然使用者體驗,以及流暢的反應,漂亮的設計所吸引。

之後,Everpix 開始融資、參與育成。其早期投資者是前蘋果高管Bertrand Serlet,還有 500 Startups,團隊由前 PayPal 高層 Dave McClure 育成。然後,公司又相繼從 Index Ventures、Strive Capital 以及 Picasa 共同創辦人 Michael Herf 得到 180 萬美元的投資。

這期間,Disrupt、Facebook、Dropbox 等公司還對 Everpix 產生興趣,希望把它買下來,但被後者拒絕。創辦人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心意來規劃產品。之後團隊花了 6 個月的時間來開發產品, 到今年 3 月,產品的 beta 版正式上線。但是,Everpix 的產品開發時間已經太長了。Latour 說,「當時距離我們創業已經一年半。對於一個初創公司來說,從創立到擁有一個產品,是非常長的一段時間。」

另外,當創辦人注意力集中在產品時,他們忽略了投資人最關心的問題:成長。Everpix 有圖片分享的功能,但沒有多少使用者注意到。當時團隊考慮過,當使用者希望分享圖片時,是否要讓別人註冊一個帳戶,才能觀看和下載。但團隊覺得這樣的設計很醜陋,最終還是沒有執行。

糟糕的是,180 萬的啟動資金幾乎全都投入到產品上,沒給行銷推廣留下幾毛錢。在其它圖像服務獲得上百萬使用者的時候,Everpix 的使用者量還不到 19000。5 月份開始,Everpix 走向崩壞。

還好,Index Venture 和 500 Startups 願意分別借給 Latour 5 萬美元,共 10 萬美元,幫助公司暫時應付當時的資金難關。Latour 用這筆資金聘用 Julie Supan 為行銷專員,後者曾經幫助 YouTube 和 Dropbox 尋找市場定位,幫助公司啟動下一輪融資。

以 Latour 的工作經歷和他背後的投資者,他可以約到那些頂級的投資公司。但這些投資公司在被美麗的產品打動後,卻留下一次次冷冰冰的打擊。有一個有名的投資公司合夥人,約談兩次後,就發一封郵件給 Latour,「你們看上去是一個很有天賦的團隊,而且一些相關的訊息也表明你們是,但每個人都為這一點擔心:當下這個時代,能否基於一款圖片的免費服務,從而催化出收入過億的付費訂閱業務。」而另外一家投資公司合夥人也說,「你們的團隊,接觸下來很愉快,但弱點在很難說明未來會有上億美元的前景。」

而當 Latour 為融資的事情焦頭爛額的同時,Everpix 的投資人 Index Venture 開始對公司喪失信心,拒絕成為公司的 A 輪融資的領投人。Index 中的一名合夥人 Neil Rimer 說,雖然產品非常的棒,而且擁有一小批極忠實的擁護,但我們仍然沒辦法確認,其它人是否也會對 Everpix 產生共鳴,而且跟投。」

到了最後關頭,Latour 決定尋求收購。不過,由於簽署了保密協議,他無法透露更多的消息。但之前科技公司們對 Everpix 喪失興趣,背後有許多原因。上個月,Path 最後一刻前反悔,沒有簽署收購 Everpix 的協議,而過了幾天,就傳來它自身有大麻煩,要裁掉20% 的員工。

儘管 Latour 不斷努力,但公司的士氣越來越下滑,而投資人的冷漠反應,也表明公司難以逃過關門大吉的命運。團隊開始正視這個現實,並為關門而做準備。星期二,他們整理在 SoMa 的辦公室,準備搬離。他們出去吃了一頓午飯,拍了一張照片,照片上每個人都在笑著。

如果從 Everpix 的故事來看,他們的問題好像在於在產品上的投入過多。然而,這種投入並非沒有回報,Everpix 在 App Store 平均評價為 4.5 顆星,擁有超過 1000 條評論。而且,投資界的不看好,不代表時代不看好,或許他們錯過了一樁千載難逢的機會——但也許,下一個 Everpix 出現的時候,投資者們會積極的追捧。而時代總是在變的。

Facebook 重新設計「讚」按鈕,豎起大拇指的時代將成為過去

Posted: 06 Nov 2013 05:13 PM PST

9935139c5f40d2c0095e1a803fa62d78

今天 Facebook 重新設計了風靡全球的「讚」按鈕,「豎起大拇指」的標誌幾乎被放棄了,取而代之的是 Faceook 的「f」和單字「Like」。對 Facebook 如此龐大的網站和生態圈來說,重新設計一個如此著名的功能按鈕,絕對是一件大工程。

a334560f02afd6476ee868bf6de939bd
舊版「讚」按鈕

如今 Facebook 的「讚」出現在全世界 750 萬個網站上的元素,因此細節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個像素的改變、顏色的更換、下拉選單的改變每天都會被全世界使用者瀏覽超過 220 億次。這不再只是關於一個按鈕的設計,而是 Facebook 最有價值的品牌資產之一。

除此之外,Facebook 還將按讚按鈕與分享按鈕綁在一起。使用者按讚後內容會出現在自己的動態時報,而分享則是加以評論之後再發表。在 Facebook 的測試中,新按鈕的點擊率比舊的更高,或許是因為按鈕變寬了,顏色也更加顯眼。

851554_605846722806665_1731967145_n

那麼重新設計新按鈕花了多少時間呢?這個新設計最終得到 Facebook 所有設計師、副總、法務部門和 CEO Mark Zuckerberg 的同意後才定案,整個過程花了近 6 個月時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