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TechCrunch 創辦人:Google 早該在 Twitter IPO 之前把它買下來”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TechCrunch 創辦人:Google 早該在 Twitter IPO 之前把它買下來

Posted: 25 Oct 2013 03:59 AM PDT

66a77c5c4230ecaa9e9b8ef012b70533

幾年前,Google 曾有機會收購 Twitter,但是由於當時 Google 正在開發另一款社群媒體產品 Google+,而最終放棄了收購。

一個頗具爭議的說法是,如今 Google+ 已經成為了排在 Facebook 之後的第二大社群網站。然而我卻並不這麼認為,至少我身邊的人中,很少有人經常使用 Google+。而且也很少有名人在電視和網絡上給出自己的 Google+ 帳號,這些名人在吸引粉絲的時候都更喜歡使用 Twitter。

Google+ 使用者數量的不斷上漲,完全是因為 Google 強迫使用者使用這個產品。例如,你只是使用自己的Google 帳號登陸第三方服務,Google 就當作你在用 Google+ 了。

老實說,我認為 Google+ 的表現甚至比不上之前的 Google Video,儘管後者在與 YouTube 的競爭中一敗塗地。也許我的判斷可謂武斷,也許 Google+ 真的有許多死忠使用者,他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 Google+,睡覺前最後一件事也是查看 Google+。然而即使真的有這樣的使用者,由於這些使用者數量太少,他們並不會對整個社群網路文化產生任何影響。

而反觀 Twitter,他們卻做到了這一點。從某些方面看,Twitter 也許不如 Facebook。但是 Twitter 在一些方面卻也超過了 Facebook。

而 Google 需要做的,就是像當初收購 YouTube 一樣收購 Twitter。

而且 Google 要注意,收購 Twitter 需要他們準備好一張金額足夠大的支票。

今天 Twitter 公佈了他們的 IPO 定價區間,而且這個區間出人意料的低,每股定價在 17-20 美元之間。這使得他們的最高估值僅為 110 億美元左右。

這個估值低於大多數人的預測。這點錢對於 Google 來說,不過是一點零花錢罷了。要知道在過去的幾個月中,Google 的市場總值達到了 450 億美元左右。

收購 Twitter,對於 Google 來說,至少能夠讓他們在 Google+ 失敗之後繼續對抗 Facebook(其實我認為 Google+ 實際上已經失敗了)。而如果從樂觀的角度看,Twitter 完全可以在 Google 的呵護下繼續快速成長,就像 YouTube 被 Google 收購後成長速度更快一樣。

另外,很多與我對此問題進行過討論的人都表示,單單 Twitter 所產生的數據,對於 Google 的搜索業務來講,就價值數百億美元。

當然,即使 Google 真的想馬上收購 Twitter,也要看 Twitter 是否願意接受。我認為,現在 Twitter 的管理團隊對獨立運營更感興趣。在即將進行 IPO 之前,出售公司、放棄 IPO,對於他們來講就像是一次失敗。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Twitter 肯定會拒絕Google 的收購邀請。鑑於Twitter 董事會對股東負有信託責任,因此,如果Google 的出價高於110 億美元,Twitter 的董事會將難以拒絕這次收購請求。

作為一名普通使用者,我很希望 Twitter 能獨立運營。但這麼多年來我都在想,Google 要是在收購 Twitter 一事上完全不作為的話,那Google 一定是腦子壞掉子。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我持懷疑態度),或許 Google+ 仍大有可為呢?

SOURCE: uncrunched.com

臉書媒體興起,您今天真的「看」新聞了嗎?

Posted: 25 Oct 2013 03:46 AM PDT

facebook_growth.003 拷貝-720

47% 的使用者藉由 Facebook 看到新聞

位於美國華盛頓的獨立民調機構── 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日前公佈了一項研究報告,調查樣本為 5173 位美國成年人,發現其中約有半數( 47% )的美國成年 Facebook 使用者藉由 Facebook 得知新聞,但是其中 78% 的使用者不是上 Facebook 不是要看新聞,而是剛好瀏覽到。唯獨 4 % 的人認為 Facebook 是他們的主要新聞來源,他們表示:

我相信對於獲取新知 Facebook 會是個好管道,讓你不用特地去看新聞。

1-Facebook-and-News

圖表顯示約有 64 % 的美國成年人使用 Facebook ,其中有 30% 會從 Facebook 上看到新聞

不容忽視的新聞管道

Facebook 擁有每月超過 1.28 億的活躍使用者,而他的原產地美國佔了其中的 1.01 億,台灣的部分則是 1000 萬。雖然在 Facebook 重度使用者中,只有 38% 的人表示 Facebook 為他們收看新聞的重要方式,比實際結果的 47 % 來得稍少,但這份調查也顯示了 Facebook 對現今新聞傳播的影響力,其中有位使用者說:

如果沒有 Facebook 的話,那我很可能永遠不知道這世界發生了什麼事,因為我沒時間在那麼多地方追蹤新聞。

您或許會有個疑問:比較常使用 Facebook 的人,會看到比較多新聞嗎?這份研究也給了我們答案,根據其中的數據,每天至少使用一個小時的 Facebook 使用者有 67 % 會在上面看到新聞,而少於一小時的話則有 41 % ;也就是說待在 Facebook 上的時間越長,越容易看到新聞。

社群媒體興起對傳統媒體的影響

根據調查,美國有 46 % 的人口會收看電視新聞,但會在 Facebook 看新聞的使用者只有 42 % 仍會打開新聞頻道;而實體報紙也有類似狀況,美國有 27 % 的人會閱讀紙本報紙,但在 Facebook 看新聞的使用者只有 21 % 仍會看報。

對於電子媒體盛行的情況,許多意識到這點的傳統媒體,會利用此管道來進行新聞傳播。例如拍攝美國紐約時報的記錄片── 頭版新聞:紐約時報風雲( Page One: Inside the New York Times  )中,記者 Brian Stelter 以兩台電腦隨時關注 Twitter 和 Facebook 的動態,藉此觀察各類快訊、群眾新聞喜好,來擬定撰稿方向。

未命名

紐約時報記者  Brian Stelter 在 Page One 中的片段

「看」新聞還是「瞥」見新聞

按媒體粉絲專頁「讚」或是藉由朋友分享,我們能在 Facebook 動態上看到有關美國 NSA( 國家安全局  )監聽 35 名世界領袖的新聞:

未命名

同樣的我們也能看到關於一個台灣女孩撿到 200 元的好消息:

蘋果日報

兩則「新聞」以同樣形式出現在我們的動態牆上,可能連目光停留的時間都相同。但在後者創造 30 萬瀏覽量的同時,令人反思新聞形式的改變,是否能增加我們對於時事的敏感度,還是只是「瞥」見了多一點的新聞呢?

「CodeMentor」獲媒體讚為 TechStars Demo Day 最佳商業模式之一

Posted: 25 Oct 2013 01:01 AM PDT

codementorfounder-1024x751照片來自 GeekWire

美國網路創投育成公司 TechStars 日前舉辦 Demo Day,台灣連續創業家劉威廷以及來自香港的 Victor Lam 共同創辦的「CodeMentor」也是台上要角之一。CodeMentor 與劉威廷 pitch 時的傑出表現,令美國科技媒體 GeekWire 的共同創辦人 John Cook 非常激賞,將之選為「top business model」(最佳商業模式)。

劉威廷今年推出的 CodeMentor 是個讓使用者在線上 24 小時一對一教學寫程式的服務,採取付費模式,CodeMentor 從學員全額費用中抽取 20% -- 30% 的佣金。目前,CodeMentor 在美國、歐洲、亞洲的導師團隊總計 300 人,程式語言涵括 Ruby、Python、PHP、JavaScript、CSS/HTML、iOS、Android 等。

John Cook 讚賞 CodeMentor 與劉威廷:

CodeMentor 看起來正在解決一個巨大的難題,協助開發者即時獲得專家意見,CodeMentor 的評論平台(review platform)也很聰明的幫助專業程式設計師賺到外快且增加信譽。

為程師設計師建立一個快速及時的協助平台,是很紮實的點子(solid idea)。CodeMentor CEO 劉威廷曾是 Y Combinator 的一員,後於 2009 年把公司 SocialPicks 賣出(編按:由 SocialInSight 收購)。他今天的表現十分優異,而且清晰地將想法傳達給觀眾。劉威廷不只是在上台簡報時讓人印象深刻,他還刻畫了說服力十足的獲利模式,並且展現了如何透過加速故障排除過程,為開發者節省時間與金錢。

要我在今天的陣容中,選出我最喜愛的商業模式,那非 CodeMentor 莫屬。

除了 CodeMentor,其它從 11 組團隊脫穎而出,受到 GeekWire 編輯欽點的新創公司還有 PerfectWireInside SocialShippable 等等。

劉威廷曾於 Inside 撰寫他在 Y Combinator 的經驗與心得,歡迎參考,連結於此

「戴」上你的最佳私人教練── Fitbit Force

Posted: 24 Oct 2013 09:55 PM PDT

本文轉自雷鋒網 〈 Fitbit Force手環體驗:領跑健身追蹤器 〉。

現在市場上的許多手環都很蠢,但是最新的 Fitbit Force 闖入了這個由 Nike FuelBand 和 Jawbone Up 所主導的新興市場。並被稱為最佳健身追蹤器,來看看 Dan Seifert 的體驗感想。看它是怎樣讓平時懶得要死的人有從椅子上走下去的衝動!

手環還是手錶?

Fitbit Force 相對已有的 Flex 是一場革命,新設計的好處是你不必再去擔心 Flex 的矽膠帶裡會進水或進灰,特別是你打算帶著它洗澡的時候。如果你不經常清洗 Flex 的帶子,它可是會變得非常髒臭。而 Force 的非模組化設計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你無法幫它換顏色。

最明顯的改變肯定是 OLED 顯示螢幕的加入了。因此,Force 能夠直接顯示各類運動的讀數,顯示時間、步數、燃燒卡路里、行進距離、爬行樓梯數、警報提示、劇烈運動(比如跑步或有氧運動)。

Fitbit 盡量設計的平整,所以在筆電上打字的時候不會覺得卡著你的手了,試用的時候不用沒事就把它拆下來,防汙防濺的特性也方便隨時戴著。

內建顯示螢幕理論上可以擁有智慧型手錶的一部分功能,例如可以看到顯示的時間,可以看到來電通知顯示來電者的號碼和名稱(跟 iOS 7 配合使用)。手環的續航時間 7-10 天,當需要充電的時候,必須使用 Fitbit 專用的小小 USB 線。

10-17-07-54

新的私人教練

Force 連接 iPhone 5S 時,可以透過藍牙無線同步 Force 的內容到 iPhone 5S 上,計步器(使用內建的速度計來測量你走過的步伐)、距離(顯示你行進的距離)、卡路里燃燒(根據你的個人資料(年齡、性別、體重和身高)來計算所消耗掉的熱量)、爬過的樓梯數量這些同步都沒什麼問題。但是劇烈運動的同步沒看到明確資訊,擁有相關的 App ,但資料從來沒有傳過去。

其它的話,可以看見自己一整天的運動歷程是非常棒的事,如果從健身角度來說,剛開始我會追蹤自己每天的進展,到後面幾天我就只管我做過什麼沒做過什麼了。很少去關心我為什麼沒有達到我的目標,為什麼第二天我沒有好好繼續下去,這跟市場上大多數健身追蹤器的問題差不多,健身器在變,使用者的行為沒有變。

10-17-51-84

還是不夠自動化

你還可以用 Fitbit 來追蹤你吃了什麼,但是不管是買的還是自行加工的食物都要手動記錄,然後在一天後告訴你今天吃了多少卡路里,這並不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

如果你熬夜的話,它還會提醒你該睡覺了,不過你不告訴它你準備睡覺時它是不會自動記錄睡覺時間的;而且在不知道你個人習慣和日常生活的時候,Firce 只會告訴你睡了幾小時。不會告訴別人你 2:00 後起來 30 分鐘是為了照顧小孩,不會告訴我為什麼週二晚上你睡了沉沉的 8 個小時,不會告訴我為什麼週三晚上你翻來覆去只睡了 4 個小時。 這一切都得我自己去判斷。

10-18-12-74

總結

它比 Nike 的 Fuelband 的系統還要完善,不過仍未達到夢幻產品的標準,理想的手環形式應該是一個高度綜合的健身系統,不需要你動手太多,滿足你 3 個需求:解放我的精力、自動衡量我該做什麼、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 Nike Fuelband 做到了前面兩樣,但能做到第三樣的我們還沒看到。

在前任 Flex 和 Force 之間,顯然我會選 Force ,它的顯示螢幕和設計值得花額外的 30 美元,但實話實說,它取代不了智慧型手錶,它的本質還是個健身追蹤器。因為有個顯示螢幕,所以成了一個有待觀察的智慧型手錶,但毫無疑問,它是目前最佳的健身追蹤器。

Via The Verge

日本利用 Twitter 數據預測流感

Posted: 24 Oct 2013 07:43 PM PDT

001

本文轉自〈日本利用大數據預測流感結果精確〉。

日本 NHK 新聞報導,日本國內有一個網站,你只要打開這個網站用自己的 Twitter 帳號登入,就可以在短時間內透過數萬條 Twitter 找出可能感冒的人,並藉由過去的感冒情況和今日的感冒情況進行分析(以及統計目前發燒以及嗓子痛的患者數量),另外該程式還會結合氣溫和濕度的變化來預測將來感冒的流行情況,並製作一個「易感冒日曆」。目前,此類服務正在日本陸續展開。據了解,營運該服務的是一家醫藥品製造 SS 製藥公司(エスエス製薬),公司方面表示,透過這個服務的分析,大家就能夠知道在自己身邊到底有多少人有感冒的症狀,並提前做好預防準備。

002

除了​​ SS 製藥公司,日本京都大學的荒牧研究室也營運了一個名叫「流感君 」(インフルくん)的網站,它主要功能在進行感冒訊息的檢索,可以預測到流感在那個地區比較嚴重以及感染的狀況。這個網站會自動將  Twitter 上的話題進行分類,並選擇出實際感染上流感的留言,然後進行人工編輯,之後,伺服器透過 GPS 定位,在日本地圖上標記感染者所在的位置。如果某個地區的流感有加重的趨勢,那個區域將會被標紅,提醒當地的人注意防範。

003

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將會統計全國約 5000 個醫療診所的流感患者並發表數據。經過對比,研究所得出的實際統計數字和網站上預測的結果基本是一致的,那麼為什麼大數據的結果會很準呢?

首先是因為通過網路訊息分析的技術有所進步,已經可以透過各種各樣的留言自動搜索到相關的數據,並自動分類。就像 Google 現在所使用的技術,就是利用伺服器分析與流感關係十分密切的十幾個單詞進行統計。

另一個就是大數據所特有的功能。在流感最嚴重的時候,每天會有成千上萬條 Tweets 發布,即便有一些誤差,但通過數據分析也能分析出數據的精準度。

以往,公共機構在發布流感情報的時候至少要延遲一周,在有些偏遠地區的訊息也並不確切,而現在,幸有網路能夠有效彌補這些缺憾。

004

營運「流感君」網站的京都大學設計學專業的荒牧英治特定準教授表示,越來越多的人在使用社會媒體,從而累計了大量的訊息能夠被用來分析,利用大數據來準確預測傳染病的流行情況。

Source:NHK Onilin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