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你畫我猜,歷年蘋果發表會邀請函大解密” 與新的 5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你畫我猜,歷年蘋果發表會邀請函大解密

Posted: 22 Oct 2013 04:12 AM PDT

apple-ipad-event

蘋果即將在台北時間明日凌晨 1 點舉行發表會,不知道各位有從邀請函瞧出什麼端倪?蘋果每年的開發者大會(WWDC)以及新品發表之前發給媒體的邀請函總是令人玩味,雖然愛搞神秘,但外界總可以從中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在產品還沒正式登場前,就已靠著邀請函的設計佔盡版面,無數人拚命猜測這次究竟透露什麼玄機。The Verge 整理了自 2005 年以來的蘋果邀請函,讓我們在等待蘋果最新發表會的同時,一起來回顧吧!

螢幕快照 2013-10-22 下午7.01.04

Macworld 2007:「前 30 年只是開端,歡迎來到 2007 年」,當年的邀請函上沒有什麼明顯的提示,僅有短短兩行字昭告霸氣十足的聲明。沒有人知道,蘋果即將展示的是改變世界的第一支 iPhone。

WWDC 2008:第二座金門大橋?暗示也讓人摸不著頭緒,不過蘋果的確提供了開發者第二條康莊大道:iOS。推出 iPhone 3GS 的同時,蘋果也一同發表了 App Store。

螢幕快照 2013-10-22 下午7.01.13

WWDC 2009:也許這只是針對開發者的會議,還是蘋果把 iPhone 3GS 在我們面前藏了起來,總之,這大概是蘋果有史以來最無趣的邀請函了。

WWDC 2010:iPhone 4 無疑是 WWDC 最大的亮點,但另外一個主角是 app。蘋果公佈了 iOS 4 的發表日期,終於支援多工任務,並且增加資料夾組織整理 app 的功能。

螢幕快照 2013-10-22 下午7.01.23

2011 年 10 月:蘋果將一次發表兩支手機的謠言甚囂塵上,不過電話 icon 醒目的紅色「1」,清楚表示就只會有一支手機,那便是 iPhone 4S;而「Let's talk iPhone」(我們聊聊吧,iPhone)也暗示了語音助理 Siri 的初登場。

2012 年 9 月:這次,蘋果不玩猜謎遊戲了,2012 年的邀請函明示,敬請期待嶄新的手機裝置:iPhone 5。

螢幕快照 2013-10-22 下午7.01.32

2013 年 9 月:五顏六色的圈圈散落在邀請函上,果真證實「彩色」iPhone 的傳言,而那幾個外框鑲銀的圈圈不正是 iPhone 5S 的 Home 鍵嗎?

WWDC 2013:絢麗的色彩、漸變、扁平圖層?WWDC 2013 的 Logo 的確如實傳達了 iOS 7 的特點。

iPad

螢幕快照 2013-10-22 下午7.04.41

2010 年 1 月:這份邀請函沒有任何蘋果既有產品的影子,但「來看看我們最新的產品」的標語確實沒讓世界失望——初代 iPad 誕生。

2011 年 3 月:蘋果已透露將發表全新的 iPad,邀請函的設計也不難讓人猜到 iPad 2 的問世。

螢幕快照 2013-10-22 下午7.04.47

2012 年 3 月:「你們一定得親自來看,親自來觸摸」,第三代 iPad 多了銳利的 Retina 顯示螢幕。

2012 年 10 月:蘋果將推小型 iPad 的傳言四起,邀請函上的「little」迎接了 iPad mini 的到來。

iPod Touch

螢幕快照 2013-10-22 下午7.05.22

2007 年 9 月:第一支 iPhone 問世之後,蘋果也沒冷落了 iPod。這份邀請函明顯就是「cover flow」的新效果。

2008 年 9 月:雖然蘋果的邀請函描繪了 iPod Classic,但經典款並沒獲得太多注意。蘋果反而改造了 iPod touch 與 iPod nano 的設計。

螢幕快照 2013-10-22 下午7.05.29

2009 年 9 月:邀請函唯一的主角就是音樂,不過並未彰顯什麼特殊之處。發表會上蘋果更新了幾乎每款 iPod,但幅度並不大。

2010 年 9 月:這次的邀請函上並少了一貫精煉機智的標語,也是讓人不知從何猜起。結果,蘋果發表了小巧的方形 iPod nano,還有⋯⋯少數被下葬的蘋果作品——音樂社群網站 Ping。

Macbook

螢幕快照 2013-10-22 下午7.06.28

Macworld 2008:「空中(air)有什麼東西」,蘋果一語雙關,揭示了超薄筆電 Macbook Air 的到來。

2008 年 10 月:眾人期待全新的 Macbook,一體成型的機身設計宣示了蘋果的重大轉變。

螢幕快照 2013-10-22 下午7.06.34

2010 年 10 月:蘋果明示了新一代作業系統 OS X Lion,但仍藏了個大驚喜直至當天發表會才公開——全新設計的 MacBook Air。

WWDC 2012:雖然一個個小方格很像 app 圖示,但是該年的最大亮點是搭載 Retina 顯示器的 MacBook Pro。

iTunes

螢幕快照 2013-10-22 下午7.07.19

2003 年 10 月:2003 年是蘋果其中一次歷史性時刻:發表 iTunes Store。幾個月後,蘋果又將 iTunes 搬進了 Windows 系統。

2006 年 9 月:象徵好萊塢的聚光燈打到蘋果 logo 上,電影首次登上 iTunes Store。

螢幕快照 2013-10-22 下午7.07.37

2005 年 9 月:這款邀請函「玩弄」了眾人,第一代 iPod 本來不就是可以裝在口袋裡?到了當天大家才恍然大悟,賈伯斯首度從他的牛仔褲「零錢」口袋中掏出蘋果第一款 iPod nano。

2005 年 10 月:蘋果首次支援 iPod 播放影片,同時 iTunes 上也開始販售電視劇與音樂錄影帶。

iBook + iCloud

螢幕快照 2013-10-22 下午7.07.44

2012 年 1 月:蘋果這次直言不諱明說「教育」主題,把焦點轉移到課堂上,為 iBook 增添更多互動功能。

WWDC 2011:這回蘋果不過以往神秘,而是大大方方將 WWDC 會發表的新玩意寫在邀請函裡。雖然傾巢而出的 logo 不代表什麼,不過蘋果透露了 iOS 5 的細節並發表了 iCloud。

蘋果即將於明日凌晨一點(台北時間)舉行發表會,歡迎各位到 Inside Share 一起聊天討論~

駭客松經驗談:一天內完成 app 設計

Posted: 22 Oct 2013 03:32 AM PDT

0-NmpzY7iTbl1KC0lS

本文作者為 heyzap.com 的 UI 暨 UX 設計師 Meng To ,原文 From Design To iOS7 Prototype 。

上禮拜我和一群工程師參加了在香港舉辦的 AngelHack ,那是個滿奇妙的經驗。經過了一連串的討論,我們決定要開發個簡易、社區型的聊天 app ,Ripple。

待解決的問題

那天我們坐在一起,彼此分享我們的工作流程和想法,其中碰到一個相當艱難的考驗。我從共事過的對象只有少數人是工程師,而在那裡沒有簡單的管道,沒辦法馬上開一個群組聊天室,我們必須仰賴聊天工具: Facebook、 Skype 或 WhatsApp ,最終我們選了 Facebook 。所以我們先要找尋彼此的 Facebook ,接下來還要開群組聊天,但還是得努力,因為我們需要頻繁的交換意見。經過了五分鐘的開啟網頁,又五分鐘的登入手續,我們終於設定完成。這一來一往就多花了 9 分鐘又 55 秒。

另外我們原本也想用 Skype ,但在香港沒人用它;而雖然 WhatsApp 在香港非常受歡迎,但需要分享電話號碼或 E-mail ,打 E-mail 地址很麻煩,而人們又對跟剛認識的人交換電話有所顧忌。以上的這幾個工具都有同樣的問題:對新手來說,註冊手續太繁複了。如果你之前沒有接觸這類產品的話,你很難會有加入聊天的衝動。

所以我們的 app 註冊手續很簡單,提供簡易的聊天體驗。我們的目標是在使用者下載完 app 完的五秒內,就可以馬上和身邊的人開始聊天。

針對 iOS 7 的設計

這是我第一次為 iOS7 設計,但我快速選了一種風格,因為它著重裸色、漂亮的 icon 和字體。我為 Ripple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挑藍色為主色,然後我想再加一些深淺度和顏色組合,我只是下載了幾個桌布,再把它們弄糊,看看它們和藍色配部配。字體方面,我選了 Museo Sans。而 icon 我猜 PixelLove 滿符合 iOS7 的設計語言。

0-G28_uXLLD4VLEcIO

iOS7 的設計語言

我用了 Sketch 將近一年,我很高興的說,它減少了我大約一半的設計時間,讓我能花更多時間在動畫和功能上。在程式設計的部分(我等等會分享到),我增加了更多時間。為了設計 iOS 介面和 icon ,我大多使用 Artboards ,而 The Sketch Mirror 這功能讓我在 iPhone 上能快速查看我的設計。

0-xnxQzUrg_RwjTu0u

使用 Sketch 中的 Artboards ,以相對應的尺寸和位置輸出

註冊頁

我想要開發一套簡短的註冊流程,為了簡單起見,唯一需要的資訊是使用者名稱,但是單有名字不會創造出有趣的聊天經驗。這時候,我的靈感動到了 iOS7 的攝影機功能。我發現當你按下攝影,再切換到左下角的「照片」時,攝影頁面會瞬間變模糊。這與我的設計相呼應,成果就是在註冊頁上,放上一張背景照,該照片是模糊的版本。如果你點了螢幕上的名字,聊天鍵盤和清晰的大頭照馬上就會跳出來,就是這樣。

0-2HwWHBwwkHUFlQ5r

頁面立即跳出,大頭照和模糊的背景

聊天室

一旦你打開這款 app ,迎接你的是一連串由你附近的人,所開設的聊天室列表。如此一來,你不用擔心別人會隨便把你加進去。這就像 Airdrop 一樣,但是是一對多的連接形式。附註一下,我們也討論了使用 Airdrop 的技術快速邀請他人。

0-st3IcAxgEVIwR4N6

聊天頁面

聊天室本身,我則是受到了 iMessage 的啟發,它的視差效果和對話框都非常有趣。我把這個概念也用到了「分享照片」功能,一下就讓聊天室變得更有趣了。此外,我還在旁邊列出了使用者的 Facebook 或 Twitter 。

0-rndVrXiTG5JtgXcI

聊天室的使用者列表會顯示在訊息上方,所以你在聊天的時候還是可以查看聊天室中有誰。

0-Omi2icxOBJeewdi2

一旦開始了第一次對話,你就可以輕鬆分享聯絡資料。

在這頁面中,使用者可以快速編輯自我介紹、 Twitter 、 Facebook 和 Whatsapp 。

用 Flinto 設計原型

我一定至少跟 10 個在駭客松的人提過 Flinto ,他們全都為之驚艷,使用的開發結果會真的像是個原創 app 。我設計了新頁面,我很快的將他們上傳到 Flinto ,然後與其他人交流。對於要在他們手機上測試流暢度的工程師,這的確是個很大的幫助。使用 Flinto 要將原型轉變成一個真的 app 比較容易,要跟其他人比較設計也很簡單。

0-NCAjrogmLTbredgU

使用 Flinto 五分鐘後製作的產品原型

iOS7 app

我很幸運找到了一個喜歡挑戰極限的 iOS 工程師,我很喜歡說:「我們可以做這個嗎?我們可以做那個嗎?」然後我喜歡聽到「可以、可以,當然可以。」這總是個好現象。

接著我驚訝的聽到他在工作流程中使用 Storyboard ,許多我接觸過的 iOS 工程師都一點也不想使用 Storyboard。團隊中有一個使用 Storyboard 的工程師,等同開啟了設計師和開發者間的合作,因為 Storyboard 很簡單,設計師也可以使用。這相當於設計師在使用 HTML 和 CSS,而不是開發者。

0-4QGm1-ulC2QNZMf1

Xcode 5 中的 Storyboard ,夠簡單了。

在最後驗收成果時,我們設法展示最具挑戰性的:註冊頁和聊天室。我們使用了 Cocoapods 中的各種 library,來現場示範迷濛的圖片和視差效果。至於後台設置,我們則用了 Parse 。不幸的是,由於時間不夠,我們沒有辦法將真實數據應用到 demo app 上,無法這樣呈現給裁判。

鎩羽而歸

最後我們沒將 AppHack 的第一名獎座抱回家,但我們有被選為 26 隊中的前 9 名,想想看我們從來沒和對方一起工作過,加上我們又只有 5 小時可以整合彼此的概念,我們做的還算不錯。我覺得每個點子都滿笨的,因為之前都有人做過了,這是執行不力的問題。

許多人都對我們的註冊頁感到很有趣,而易於使用的設計也獲得不少好評,這對我們的團隊來說是個榮耀。有些觀眾還問我們什麼時候會正式發表這款 app ,這就是我要的反應,因為我設計給人用的產品。

我們會持續簡化,並跟對的人一起合作,一個簡易的 app 無法在一天完成是沒有道理的。

成功的事業是否會有成功的公司?

Posted: 21 Oct 2013 11:27 PM PDT

Unknown

本文轉自手工帽匠成功的事業是否會有成功的公司?〉一文。作者為 Wishcan 創辦人 Max "Hatter"。Inside 獲作者授權轉載。

今天我跟我們公司的人資主管討論我接下來工作的計劃,她順便也給我一點事業上的建議(基本上她是位很nice的人資主管)。但是講到了一個話題,讓我心裡覺得很不對勁。

我說,現在檯面上成功的一些主管,有些根本是因為他們當初賣的產品很有競爭力。市場在成長,所以他們的官位就水漲船高,雞犬升天;並不是所有坐在大位子的人,都是很值得景仰學習的。

她說,在公司裡面要升遷,一定要會能夠跟大家建立好關係,要能夠管理好各方的利害關係人,才能夠在需要資源的時候取得這些資源。他認為如果我要是想要有一天當上總經理的話,我一定要去向這些曾經光榮,但現已沒落的部門主管學習,並證實給其他人看說我可以在這些垂死的部門中存活下來。

我們先撇開這套大家都已習以為常的事業哲學有不有用,我們先退一步想想看,這樣子的狀況對不對?

我看到很多小公司、新創團隊,他們努力的往一個目標去追,每個人所做的事情,都有發揮在公司的價值上。因為公司隨時都處在危機狀態下,所以不會有很多冗員。雖然大家做的事情方向不一定是對的,有時候也會繞圈子,但是都至少有在前進,有在累積價值。

反觀我現在這間超級大公司,很多人存在的目的,只是為了讓一個永不見天日的案子,能夠再拖幾季。很多人花非常多的時間,在反覆修飾powerpoint投影片,或是寫white paper,或是建立管理程序,為了只是延續他們的工作。很多人自己定位成只是系統中的小齒輪,自己只要每天找點事情做,偶爾扮演「即得利益者」的角色,講講廢話干涉人家的好事,讓主管覺得自己有存在感,每個月可以領到薪水,這樣就夠了。這些人的目的在於空轉,消耗能量,但是沒有產出任何價值。

我覺得這就是為什麼大公司研發會慢下來,會無法對改變的市場做即時反應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小公司不大需要擔心大公司來進入他們的事業,因為大公司往往根本沒有組織能力產出相同的競爭產品。大公司並不是沒有資源,而是有太多阻力。

是不是公司大了,就會這樣呢?是否組織一複雜,團隊就得付出這種溝通成本呢?我覺得不盡然。我一直覺得主管存在的目的,是要帶領團隊前往一個有價值的目標,並鏟除他團隊達成目標路程上的障礙物。冗員的存在,代表著組織管理的不善。

圖片來自於Davidjmarland

撐起 GitHub 的五人小組,該怎麼找到對的員工?

Posted: 21 Oct 2013 08:22 PM PDT

00f986326f0bb7a771174753d7666394

前 5 年對新創公司來說至關重要,根據美國中小企業發展署的資料,大約 1/4 的新創公司在第一年內關門大吉,只有不到一半的企業能撐到第 5 年。對於成立於 2008 年的 GitHub 來說,今年無異是一個里程碑。

GitHub 相信團隊的力量,尤其是至今仍然留在公司的前 5 名元老級成員。GitHub CEO Tom Preston-Werner 表示:「一定要找某些方面比你強的人。」當和其他創辦人在為公司的成長殫精竭慮時,他很快發現,很多事情不在他們的能力範圍內了。到了「要為必須完成的任務尋找新技能」的時候了。

為了繁重的程式設計工作,GitHub 沒有盲目的招募幾名優秀開發者了事,而是十分謹慎的從戰略及未來角度出發,為公司組了涵蓋多個領域的 5 人小組。這 5 個人的技能包括了設計、客戶支援和人力資源等方面。

70d02e814522aa2e4ebf3e8ec022aeb6

No.1 高手 Scott Chacon

如果你懷疑社交媒體可以為你帶來一份夢想工作的合理性,那麼 Scott Chacon 的事例一定可以多少打消掉你的顧慮。Chacon 和 Preston-Werner 在一個名為 Ruby on Rails 的聚會上見面,相見恨晚。

Preston-Werner 說:「我當時就認定,Git 有機會成為大受歡迎的一款很酷的產品。」他也很清楚,對於多數人來說,Git 仍相當複雜,它需要變得簡單易用。

透過這次會面,Preston-Werner 發現 Chacon 不僅對 Git 瞭若指掌,第一本關於 Git 的書更是出自 Chacon 之手,Chacon 的見解在開發者圈子裡是個傳奇。這樣的人當然是求之不得的。可惜作為一家剛起步的新創公司,Preston-Werner 還沒有立刻全職聘請 Chacon 的能力和資源,所以 Chacon 一開始只是以承包人的身份為 Gist 專案工作。

Chacon 現在是 GitHub 的首席資訊長。

54d8ac472730237537dd6a426b1bbbfa

No. 2 「 The Customer Whisperer 」 Tekkub

隨著公司的成長,Preston-Werner 發現最初的 4 人小隊被使用者的客服信給淹沒了。當 Preston-Werner 盡著最大可能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時候,他發現有一個人在處理 N 個開源計畫的同時,居然還有時間給其他人排憂解難。

Preston-Werner 親自聯絡了這個叫做 Tekkub 的用戶 (他 / 她的真名只有幾個創辦人知道)。Tekkub 同意兼職幫助 GitHub。之後,身在科羅拉多的 Tekkub 一直遠端和公司保持聯繫,透過電子郵件和網路工具討論工作細節。Tekkub 是第一個和公司分隔兩地的 GitHubber。現在,公司共有 70% 遠端工作的員工。在兼職了一年之後,Tekkub 才和幾個創辦人進行了面對面會談,並全職進入 GitHub。

076dfcdcfd34a204e05bbb58b3ec7c0a

No. 3 行政專家 Melissa Severini

產品開發和使用者支援工作走上軌道後,行政管理上的壓力接踵而至。Preston-Werner 回憶,團隊當時對行政管理事務稱得上一竅不通,「基本上都是現學現賣的,只要沒出問題就行了。」

公司的需求從最底層的生存上升到了法律、出差和辦公室的日常管理等更高一級的事物上。Melissa Severini 就在這時出現的。她也是 Preston-Werner 透過圈內人知道的,當時她已有相當的工作經驗。不過讓 Preston-Werner 動心的還是 Severini 擁有「知道如何把一間公司打理的井井有條」的能力,而且她非常有自信,總能把事情辦好。

Severini 的管理方式也曾讓這隻小團隊第一次產生了緊張氣氛,那是當她要求大家保留收據的時候。Preston-Werner 一開始不願意接受,因為他認為這樣做和公司「 一切從簡」的哲學背道而馳。不過在 Severini 的堅持下,大家還是互相做出了讓步。

6f7675bf57734ce5be1fc2f84944df60

No.4 設計大師 Kyle Neath

Preston-Werner 是 GitHub 的第一任設計師,但是自從他的工作興趣和重心向後端轉移後,產品設計就開始變的蹩腳。於是他開始尋找可以「每天都在思考產品的設計、使用方式和外觀」的人,因為要是開發不具備實用性的技術,最終只會得到糟糕的產品。

這一次,Preston-Werner 還是故計重施,透過自己的圈子尋找設計師。諮詢以及育成公司 ENTP 的 Kyle Neath 已讓他們仰慕已久,加上 GitHub 的某個支援工具還是由 Neath 負責設計的。你自己如果就是 TA 設計的某產品的使用者的話,那就能夠說明問題了。

84b05e805e21a14121210805bf7229b7

No.5 犀利工程師 Ryan Tomayko

Tomayko 的大名在開源社區裡無人不知,他曾把 GitHub 稱為「 Myspace for Hackers 」,這讓當時尚處於測試期且沒有收入的 GitHub 有了更大的知名度。

Preston-Werner 至今對 Tomayko 的技術仍保持著敬畏,「他非常厲害,技術上的造詣是我夢寐以求的。」可是當時的 Tomayko 已受雇於雲端平台 Heroku,並且還和 Salesforce 保持一定的關係。Perston-Werner 事後承認說:「這對他來說確實有點冒險。我猜想他是認定了 GitHub 會變得非常好吧。」

SOURCE: fastcompany.com

Yahoo 挖角紐約時報科技部落客 David Pogue 打造消費型科技網站

Posted: 21 Oct 2013 06:32 PM PDT

large_5105064858
照片來源:Ed Schipul

繼 Walt Mossberg 與他的 AllThingsD 要離開華爾街日報,另外一位享有高知名度的科技部落客 David Pogue 也要離開所屬的紐約時報,加入 Yahoo 專職負責經營新的科技網站。這兩位部落客在兩大報所發表的評論可以說是左右了很大一部分消費者對科技產品的觀感。

Yahoo CEO Marissa Mayer 在 Yahoo 部落格中宣布 David Pogue 將會負責帶領一個團隊對消費型科技做報導,發表專欄文章、影片等等,範圍包括科技產品、app 以及各種驅動你我日常生活的科技。1

David Pogue 已在紐約時報 13 年,非常擅長以幽默、淺顯易懂而且生動活潑的方式向一般大眾介紹各種科技,而且除了文字之外,他也很擅長在鏡頭前對著紐約時報的讀者演出:

David Pogue 也在自己的部落格上進一步解釋2

Actually, “site” doesn’t even cover it. I’ll be writing columns and blog posts each week, of course, and making my goofy videos. But my team and I have much bigger plans, too, for all kinds of online and real-world creations.

事實上,「網站」還不足以代表我要做的事。將來我每週都會發表專欄和部落格文章,當然,還會拍攝我那有點笨笨的影片。但是對於在網路與現實世界做點什麼事,團隊與我有更大的計畫。

Walt Mossberg、David Pogue 與 John Gruber 素來被認為是與蘋果親近的部落客,每次蘋果的發表會一結束,來自這三人的評價往往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因此對於 Walt Mossberg 和 David Pogue 離開原本服務的美國兩大媒體,也有人開了一個小玩笑:

Mossberg 離開華爾街日報,Pogue 離開紐約時報。Apple 完蛋了。

另外,有兩件事值得注意,一是 Marissa Mayer 這次罕見地宣布了一個關於「內容」而非併購的消息,科技網站 GigaOM 創辦人 Om Malik 提出了一個問題:

雇用 David Pogue 是否代表 Marissa Mayer 放棄了 Yahoo 高科技公司的偽裝,擁抱其內部媒體公司的本質?

二是,您上次看到大公司執行長親自宣布「有一位部落客要加入我們」是什麼時候呢?

Windows RT:微軟的第二次機會

Posted: 21 Oct 2013 06:21 PM PDT

w01

「Surface 2 不是微小更新,而是改頭換面。」 Surface 2 發布會上,微軟 Surface 主管 Panos Panay 在談到新產品的重新設計時說道,「這並非每個人都想看到的簡單變化,但卻是人們都需要的改變。」

Panos Panay 口中的變化包括更輕、更薄的機身,顯示更銳利的1080p 顯示器,速度更快的 Tegra 4 處理器以及容量增加兩倍的內存。Surface 2 的主、副鏡頭像素也都得到明顯提升,能夠實現更好的低光效果,其它硬體上的小幅變化還包括擁有兩個可調角度的支架以及銀白色機身。

w02

最新的 Windows RT 8.1 系統和 Office 2013 辦公套件也同時為 Surface 2加分。新機具體表現如何?The VergeAnandTechEngadget 和 Wired 先後拿到機器,來看看他們的評測心得。

硬體外觀

Surface 2 的表面依舊是磨砂鎂合金,可以有效地防止刮擦和指紋,斜面邊框、圓形四角以及鈍形邊緣與前代相同。

調節支架需要一點力氣,但不是太大。支架鉸鏈沒有令人討厭的阻滯和艱澀感,整體結構也不會讓人感到脆弱,即便把支架掰過可調角度,也不用擔心它會壞掉。這裡能看到微軟調整的煞費苦心,但Surface 2 離更高階的平板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Surface 2 的整體機身為銀白色,比黑色的Surface RT 更加討喜。銀白色外觀也讓 Surface 2 更易與初代裝置形成區別,不用擔心會混淆。

外接鍵盤

Touch Cover 2 的售價依舊為 120 美元,2.75 mm 的厚度比上代稍薄。第二代 Touch Cover 增加背光顯示,文字輸入的精準度也有很大提升。微軟說 Touch Cover 2 擁有 1092 個感應器,而初代 Touch Cover 只有 80 個感應器。

配合 Windows RT 8.1 系統,Touch Cover 可以運用一些手勢操作,比如掃動空格鍵獲取輸入建議,兩指掃動能夠強調文本。

實體鍵盤 Type Cover 2 的最低售價也保持與上代相同的 130 美元。和 Touch Cover 2 一樣,Type Cover 2 也帶有背光顯示,方便黑暗中的文字輸入。

但兩款新鍵盤的觸摸板依舊很小,移動文件和拖曳非常不便,不過單指移動、點擊以及雙指拖動和縮放操作卻很方便。

可惜發布會上推出的 Power Cover 鍵盤沒能同步上市,微軟要等到明年早期才會發售這款自帶電池的外接鍵盤,Power Cover 的體驗報告還要再等等。

w03

螢幕和喇叭

螢幕是 Surface 2 的一項重大更新,解析度從過去的 1366×768 升級到 1920×1080,顏色更明亮、對比度更高,同時可視角度也更廣,打開支架後的閱讀效果尤其出色。

更深的黑色色域讓觀影成為享受,而生動的色彩幾乎讓圖片跳出螢幕。再加上雙聲道揚聲器,Surface 2 是體驗 Hulu 和 Nexflix 的絕好工具。

和 Surface Pro 2 不同,Surface 2 的音響沒有隱藏在支架下,而是直接放在機器外面。兩個揚聲器格柵分別位於Surface 2 左、右側,播放影片時聲音強勁,Skype 通話時也沒有討厭的背景噪音。

w04

相機

Surface 2 的主鏡頭升級到 500 萬像素,可以拍攝 1080p 影片。成像效果中規中矩,無法讓人感到驚艷,但也不至於一團糟。

Mashable 說 Surface 2 的主、副鏡頭在低光下的表現與廣告描述的一致,色彩還原能力甚至更強。在鎖定螢幕的模式下可以直接叫出相機 app,支援邊攝影邊拍照。

系統和 app

Windows 8.1 補回了開始按鈕,同時帶來 Metro 版原生鬧鐘、錄音和日曆 app 。多任務視窗支援不同視窗的等比例顯示。

Windows RT app 數量已經突破 10 萬款,亞馬遜、Twitter、Facebook 等常用 app 均登陸Windows 8.1 app 商店。和去年相比,能明顯感覺到 Windows 8.1 app 數量的增加,但依舊無法和 App Store 和Google Play 相比。 app 數量是長期積累的過程,微軟要付出比對手更多的努力才能走得更快。

總結

Surface 2 的升級相當明顯,螢幕、相機、背光鍵盤⋯⋯和去年相比,這些都堪稱飛躍。但 Surface 2 依舊談不上是一次變革,系統和 app 數量限制了 Surface 2 的更多可能。在真正的革新到來之前,恐怕 Surface 2 離大眾市場依舊很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