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CNN:Siri 的聲音背後真有其人” 與新的 5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CNN:Siri 的聲音背後真有其人

Posted: 04 Oct 2013 08:31 AM PDT

上面這段影片是去年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的開場影片,由 Siri 擔綱演出。Siri 是蘋果於 2011 年發表的 iOS 虛擬語音助手,相信不管您是不是 iPhone 使用者,應該都聽過「她」的聲音。今天 CNN 的一則報導 〈 ‘I'm the original voice of Siri' 〉 1 揭露了 Siri 聲音背後的祕密——一位叫 Susan Bennett 的專業配音員,聲稱 Siri 的聲音即來自她在 2005 年七月,每天四小時的錄音工作。

Susan Bennett 於 1970 年代開始她的配音工作,是美國第一台自動提款機的配音員,她的聲音經常出現在電話系統、GPS 裝置或機場,但是八年前錄音的時候,她並不知道自己的聲音會被用在什麼地方。她說是朋友將 Siri 的聲音錄下來之後寄給她,她才意識到那是自己的聲音。

然而,隨著 iOS 7 的推出,Siri 的聲音也更新了,代表 Susan Bennett 版本的 Siri 也將逐漸消失。

Apple 不願意對 CNN 的報導做出確認。

以下是完整專訪影片:


  1. ‘I’m the original voice of Siri’)

挑戰 Google,維基式搜尋引擎 Blippex

Posted: 04 Oct 2013 03:52 AM PDT

blippex

在「搜尋引擎」這塊兵家必爭之地,Google 看來已經號令天下了好一段時間。舉凡身旁有模仿者,像是微軟傾盡資源推銷的 Bing ,走的是和 Google 相同的搜尋理念,但後來發現是奪了 Yahoo! 的市占率

或是完全走反路的例子,標榜「不追蹤隱私」的鴨子搜尋引擎 DuckDuckGo ,但除了日前 PRISM 事件,讓原本小眾的 DuckDuckGo 流量暴增以外,仍未對搜尋龍頭 Google 有所威脅。而現在出現了,新型態的搜尋引擎── Blippex

Blippex 以「維基百科」般的運作概念,力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方式,來建起搜尋系統。也讓 Blippex 被形容為「自 Google 以來最有趣的搜尋引擎」。

Blippex 創辦人:隱私至上

兩個在柏林生活的澳洲人 Max Kossatz 和 Gerald Bäck ,基於嘗試改變線上搜尋引擎的熱情,一起創辦了 Blippex 。他們致力於保護使用者個資的想法,從網頁上的隱私條款可清楚觀察到:

Blippex 不會收集和分享您的個人資料,我們認為保障隱私不是一個功能,而是一個標準,也是所有網路使用者的權利。

對比起 Google 使用 PageRank ,獲取使用者的瀏覽紀錄,進而建起商業網路的模式。 Blippex 採用的演算法名為 DwellRank ,以下面三個要素來更新搜尋結果:

  1. 使用者瀏覽網站的 URL
  2. 停留在該網站的時間
  3. 瀏覽該網站的次數

以上三個資料,採用完全匿名的回傳方式, Blippex 不會保存任何可以追蹤到使用者的資料,相較起打著「個人化」算盤的 Google ,Blippex 更像是「單純」的搜尋引擎。

medium_4711726789

Blippex 共同創辦人 Gerald Bäck / 圖片來源: Flickr

講求「時效性」的搜尋結果

Blippex 的另一特色,是隨著時間推移的搜尋結果。例如如果在 Google 搜尋現任立法院長的名字:

王金平 - Google 搜尋

最先跳出的會是維基百科的畫面,再來才是新聞。

但如果我改用 Blippex 尋找,會出現以下畫面:

王金平 - Blippex

以時效性的新聞為主,在左邊的控制列更有調整細項的功能。

由於 Blippex 是基於類似 p2p 的使用者互助概念,所以使用者越多,搜尋結果會隨著更好。在現階段如果習慣用 Google 搜尋的讀者,想試試看 Blippex ,可以使用 plugin 的方式,在頁面上會連帶出現 Blippex 的搜尋結果:

王金平z - Google 搜尋

目前 Blippex 開發了 Android 版本的 app ,以及 Chrome 的 Plugin ,加上基本的網頁版。對於新型態的搜尋引擎,讀者有什麼想法嗎?歡迎和我們分享。

如果「半沢」在新創公司……

Posted: 03 Oct 2013 11:16 PM PDT

本文作者黛博拉「上輩子」是軟體工程師,清華電機所畢,曾任職於飛利浦半導體與宏達電。目前是從事文字轉換工作的家庭主婦,定居於日本長野縣。喜歡探索蘊藏於事物表像下的本質。

本文轉載自她的部落格「黛博拉看日本」。

網路上對於「半沢」的評論多如洪水。當中,身為矽谷創投的伊佐山元,從他「職業病」的角度提出「如果『半沢』是個創投或新創公司創辦人,有可能成功嗎?」的疑問。有別於其他文章的論調,伊佐山桑的切入點頗為有趣,並從下列三個由台詞延伸出的人格特質進行分析:

1.復仇心:「以牙還牙、加倍奉還」

「復仇」的情感,是創業者「一天24小時、一周7天」不眠不休持續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公司不受重用或抱負難伸而壯志未酬、不受社會認同而懊惱、市面上的服務或產品難用到讓人想罵髒話…將這些負面經驗所產生的挫敗感與暗藏已久的醞釀轉變為反撲力道,開創新的局面,以「你們都給我走著瞧」的精神奮戰。

創業來自於負面情感,乍看之下似乎並不是什麼健全的心態,但伊佐山桑表示,在評估新創公司的未來發展上,這類強烈情感的驅動,反而是加分的項目。忘不了當時的悔恨、失敗、恥辱…… 這些臥薪嘗膽的發憤圖強成為在創業路上突破重重困難的原動力,也常是分出勝敗的關鍵。因此伊佐山桑認為,復仇心切的「半沢」多年來持續努力不懈的態度,與新創公司的八字非常相合。此外,「半沢」的機動性高、臨場反應迅速。新興企業每天所遭遇的眾多難題,「半沢」應該能奇蹟式地迎刃而解。

不過,伊佐山桑認為「半沢」卻非能在銀行或大公司出人頭地的類型。大企業的領導人,必須具備不計較私人恩怨的寬容大量,與跳脫制式框架的變通能力。伊佐山桑所言甚是。有這麼一說,能夠當上社長的人,並不是最有能力、最有戰功的,而是不會擋住各路人馬前程的人。因此,最後一集「半沢」出乎意料地被碾出銀行並調職到子公司的結局,其實是非常符合現實狀況的情節。

2.「戰場前線」主義:「你要把一個素昧平生的人推上社長的位置?」

世上有不少看起來好像很專業,但實際上是個大外行的傢伙。在創投圈裡,就有這種三不五時把創辦人叫到自己公司的會議室開會,到最後卻在一次也不曾親自拜訪過對方(戰場前線)的狀況下,便決定投資這些新創公司的怪事。此外,在Google搜尋大量的資料,有如專家似地侃侃而談的人也愈來愈多。伊佐山桑認為,像這樣就是只會紙上談兵的知識型蠢蛋。對創投來說,「戰場前線」便是全部。只是翻著上百頁的報告、聽取專家的意見而不到前線走一趟,完全是白搭。前線的火藥味、員工的士氣、接待人員的應對進退、會議中場休息時間的閒聊、喝咖啡時交換的八卦…等,皆表露出該新創公司的文化與個性。勤跑前線所獲得的第一手資訊,比從會議中拿到的數字等分析資料有意義得多了。哪些是有展望的新創公司,只要拜訪他們的辦公室就能一目了然,而這也是所謂的百聞不如一見。

伊佐山桑表示「半沢」與新創公司的八字非常相合的另一層理由,特別在於劇中「半沢」了解虧損連連的螺絲工廠其實擁有世界頂尖的技術能力,認為只要提供營運上的輔導便能使其轉虧為盈,以及對於欲開設美甲沙龍但缺乏創業經驗的女性,「半沢」看出她的潛力並提供融資的片段。要做出以上的決策,光靠理論或縝密的計算是行不通的,需要的是能否在前線感受出這些人的處世態度、能否理解這些人對事業所投注的心血、以及能否看出這些人未來發展的豐富想像力。伊佐山桑對如此重視戰場前線的「半沢」頗有好感。

3.人本主義:「決不能看輕人與人之間的情份」

伊佐山桑表示「半沢」這齣連續劇之所以能獲得廣大觀眾的共鳴,在於對人的信賴、以人為本的考量貫穿全劇所致。

投資新創公司時,很容易便一頭栽進該公司的技術能力或服務內容。的確,所創事業的旨趣與構想是一大關鍵,但更重要的是所集結的人才,也就是團隊。特別是汰舊換新速度快的資訊產業,已經沒有所謂的「絕對獨特技術」或「萬年通用服務」。因此,進行投資時更該重視的是創業成員的團隊能力。不少人認為「人才可以之後再來更替或遞補」,但伊佐山桑表示,實際上成員經常換來換去並不會帶來什麼好結果。遠在個人職稱之上且肉眼所看不見的信賴,是否連繫了公司的每位成員?眾人是否不計較得失,為了組織的成功無私奉獻一己之力?領導中心是否擁有澆不滅的熱情、信念與決心?伊佐山桑強調,比起技術的可專利性或服務的新穎度,更必須仔細觀察做這些事的「人」。

「半沢」面臨了諸多困境與無理要求。但很幸運地,他身邊有值得信賴的同梯夥伴、忠誠的部下,以及在背後力挺的上司。也因此,「半沢」能夠對付、化解一個又一個的難題。伊佐山桑特別欣賞「半沢」與兩位同梯間的合作關係(雖然後來近藤變節…),也就是當中有人陷入困境時,夥伴們挺身而出並嚴格予以訓斥、砥礪的行動力;私利私欲靠邊站、為了夥伴好而傾全力支持的忠誠度;不論個人造化如何,以同年度進公司為榮的同梯情誼。這也是新創公司的創業團隊成員所被冀望的理想型態。

長久以來,日本的金融以看得見擔保的融資與政府公債等「安全標的」為主,並被揶揄為沒有「風險資金」的存在。伊佐山桑表示,他透過創投這個職業,將「以承擔風險為目的之資金」提供給更多的新創公司。而投資理由除了技術的優勢或服務的嶄新度之外,更在於創業者對事業所投注的熱情,以及「想把世界變得更好」這種沒來由的自信。

劇中,中野渡行長說了「對銀行行員而言,最該具備的是什麼?是看人的能力!會不會精打細算還在其次!」這麼一段話。對此,伊佐山桑的感想則為「創投最該具備的是什麼?不是投資或技術方面的知識,而是看人的能力!」。

很久很久以前,日本的銀行們也提供融資給默默無聞的公司,並給予這些種子養分,進而拉拔出世界知名的大企業。不知從何時開始,這些銀行保守得不願再踏進創投的冒險世界。「半沢」在劇中說了這麼一段話:「有夢想,就光明正大地去銀行借錢。銀行是為了這個而存在的 」。伊佐山桑舉雙手贊成,並認為世上的資金應更積極地投注於新一代產業與事業的育成。當然,得在大家的夢想消失之前。

譯自 〈半沢直樹はベンチャーで大成するか?

蘋果 iBeacon 將改變在地商業的 10 個理由

Posted: 03 Oct 2013 09:55 PM PDT

02a8be288e51c98c7380a050d95da7a0

對於軟硬體平台緊密結合,其中一個優點是,OS 的升級可以迅速推動新技術的發展,產生整個平台和生態系統的網路效應。蘋果的 iBeacon 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以下是 Steve Cheney 對於此新特性,將如何改變本地商業的 10 點看法。

  1. iBeacon 最早是在今年的蘋果 WWDC 大會上推出,身為 iOS 7 的一部分,它吸引人的一點是,iBeacon 是一項開發標準——絕大多數的智慧手機支援藍牙 4.0(BTE)已經超過 2 年前(蘋果從 iPhone 4S 開始)。藍牙晶片近年來發展迅速,在性能和效率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且不斷變得更小更便宜。現在,一塊鈕扣電池就能提供長達 2 年的使用壽命,而且還是在裝置不斷對外傳送信號的情況下。
  2. Beacon 可以是任何形狀,放置在任何地方。從開發者的角度,Beacon 可以發送自己獨特的 ID,App 的開發者就能利用這個 ID 知道裝置的位置,並為你提供相應服務。蘋果已經將 iBeacon 整合進了 CoreLocation 框架,它的所有行為,都將會讓蘋果進行處理。
  3. 人們喜歡拿藍牙跟 NFC 做比較,事實上,藍牙的其中一個優勢是,如今的晶片已內建了對 OTA 韌體更新的支援,這意味著 Beacon 在安裝之後,仍可以更新。新的韌體可以對 Beacon 進行省電方面的最佳化等。
  4. 此外,可以利用 iBeacon 分清楚不同的距離概念,比如近( near ),適中( medium )和遠( far ),而使得 iBeacon + 藍牙,在目前定位服務中,遠遠優於 GPS + WiFi 的組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iBeacon + 藍牙在室內導航(Indoor Navigation)這個領域,前途一片光明。
  5. 如今透過 3 個或 3 個以上 Beacon 來進行三角定位已經非常容易,使得粗略的室內定位成本,下降到 100 美元以下,未來甚至可以更低。零售商有什麼理由不採用 Beacon 來吸引每個擁有 iPhone 的消費者呢?Google 一直對室內定位感興趣,在這方面也有多年的經驗。儘管 Beacon 更關注近距離和不同場景,來實現更精確的定位,兩者對蘋果和 Google 來說,各有不同的吸引力。
  6. 室內導航可以走得更遠,而不只能像現在一樣,測出你的地點即可。舉個例子,如果每隔 10 英尺放 15 個 Beacon 就能形成一個網狀網路,那麼每個 Beacon 之間就能交換 ID 資訊,這無疑提高了室內導航的精準度。在這個例子中,關鍵在於 Beacon 能夠跟隨韌體 OTA 來更新。在這個詳細劃分的市場上,Estimote 已經領先了一大步,Beacon 的工作能夠被延長許多年。
  7. 如果要完成這樣一整套工作,需要在各平台都有所努力。蘋果在這方面的統整力,是他在這個領域大幅領先的原因。iOS 可以在 WiFi 和 GPS 打開時,透過 CoreLocation 框架來喚醒 app,然後 app 開始尋找、發現附近的 beacon,只有這時 beacon 才開始與 app 連接,使得 app 不會一直在後台運作,無謂地浪費電量( iBeacon 只有在啟動之後才能喚醒 app)。另外,蘋果有一個利用最新 M7 處理器的 CoreMotion 框架。Android 在這方面,還沒有為開發者提供一個很統一的框架。定位服務是電池殺手,只有消費者看到 iBeacon 的價值,並且它還不那麼耗電時,開發者才會開始採用 iBeacon,所以 Android 需要為開發者提供一套統一的開發工具。
  8. 蘋果對於 iBeacon 的推動,背離了 NFC 市場,但蘋果仍然能依靠它的開放平台以及開發者環境,去建立一套新標準(強調蘋果的開放,是因為人們覺得蘋果是封閉的,但我認為這點是錯的。從本文第 7 點中可以看到,Android 系統的碎片化,使得只有少部分 Android 手機,能夠在 1 年到 1 年半之內支援類似 Beacon 一樣的系統)。而蘋果不需要採取任何「封閉」的行動,來消除 Android 遇到的這個問題,因為 iBeacon 這個標準的基礎是幾乎完全開放的技術。
  9. 這一切似乎拋出了一個重要問題:蘋果有針對在地商業的策略規劃嗎?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這個策略有能力改變商店對當地的理解嗎?答案仍是肯定的。iOS 7 和 iBeacon 在一夜之間,用一個標準化技術創造了一個生態系統網路,而且有完全開放的開發者環境。顯而易見的是,蘋果已經開始整理各種碎片,使得消費者透過蘋果的裝置進行交易——就像不需要任何推銷員,只需輕鬆透過「指紋識別支付」方式——而蘋果只需開放其支付的 API,剩下的就水到渠成了。
  10. 一個顯見的事實是,未來幾年零售業,在移動平台的推動下,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蘋果和 Google 無疑是背後重要的推動力量,開發者也會青睞他們。當地商業是一個無比龐大的市場,僅在美國就有 1 兆美元的發展潛力。我的觀點是,它最終可能會變成蘋果的「封閉平台」,而 Android 平台的碎片化,反而可能延遲這些技術的應用。

SOURCE: stevecheney.com

該來的還是要來,廣告將登上 Instagram

Posted: 03 Oct 2013 08:37 PM PDT

instagram_video

上週剛釋出新版 iOS app 設計的 Instagram 今天在部落格發表 〈 Instagram as a Growing Business 〉 一文,表示未來幾個月美國使用者將會開始在 Instagram 上看到廣告。1

Instagram 已經成立滿三年,自從發表短片功能後,三個多月來使用者又成長了 2000 萬,目前已擁有超過 1 億 5000 萬使用者。Instagram 在部落格文章表示,為了完成 Instagram 對將來的大願景,必須先使 Istagram 成為一項得以維持的事業,Instagram 將開始在服務中加入廣告,使用者將會看到一些來自自己沒有 follow 的品牌帳號所發出的照片或影片。這項宣布隨即引發一些使用者的不滿(請看 Instagram 部落格文章底下的 reblog 回應)。

我們猜測未來 Instagram 的廣告會類似 Twitter 現在在做的,讓廣告看起來像是原生的內容,而非我們常在免費 app 上看見的橫幅廣告。 Instagram 共同創辦人兼 CEO Kevin Systrom 曾在六月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提到:「橫幅廣告是我們最不想做的。」2

由於 Instagram 也知道對使用者來說這將是一大轉變,因此他們似乎也是小心翼翼地,只說明會先在美國慢慢展開這項措施,使用者如果不喜歡 Instagram 的廣告,也可以像 Facebook 那樣回報後將之隱藏。

這個廣受全球使用者歡迎的照片社群服務也重申,使用者依舊擁有照片或影片的所有權,新增的廣告業務將不會改變這一點。Instagram 曾經因為改變使用條款引發軒然大波。(請參考 〈 Instagram修改使用條款,可以任意賣你的照片! 〉、 〈Instagram 正式回應:不,我們從來就沒打算賣你們的照片〉 和 〈使用者生氣了,Instagram 更改服務條款引發集體訴訟〉 等文章)

今年四月,Instagram 雇用了原本任職 Facebook 的 Emily White 擔任業務總監,當時就被認為是為營利做準備,[^2]Fast Company 甚至以 Mark Zuckerberg 當年找來 Sheryl Sandberg 擔任 Facebook 營運長作為類比(儘管 Emily White 本人不贊成),事實上,Emily White 就是跟隨 Sheryl Sandberg 一起從 Google 加入 Facebook 的。

的確,Instagram 如果要變得比 Facebook 還大,至少得先開始賺錢。

Adobe 網站遭駭,近 300 萬筆個資外流

Posted: 03 Oct 2013 07:23 PM PDT

adobe

Photoshop、Illustrator 等軟體製造商 Adobe 公司於官方網站上發表重大資安聲明1,公司網站遭到駭客攻擊,不僅原始碼外流,還成功竊取 290 萬筆客戶資料,流出的資訊包括客戶名稱、信用卡與金融簽帳卡號碼、到期日,以及其它客戶下訂單時須填寫的資料。Adobe 強烈建議並已通知曾經使用信用卡消費的客戶立即更改自己的帳號與密碼。

Adobe 不願公布何時遭到駭客入侵2,只透露資安團隊是在最近發現了這起複雜的攻擊行動。目前 Adobe 已與銀行合作啓動保密機制,並且通知執法單位針對駭客事件進行調查。

Adobe 已經採取下列措施:

  • 如果您的帳號密碼受到此次攻擊影響,將收到 Adobe 寄發通知更改帳密的電子郵件。Adobe 建議,如果您曾於其它網站使用相同的帳號密碼,也請一併更改。
  • 信用卡資料可能遭竊的客戶,Adobe 也會發出進一步告知您如何防止信用卡個資遭到濫用;同時提供為期一年的免費信用卡監控服務。
  • Adobe 也已與信用卡發卡銀行聯手處理客戶交易事項,以保護客戶帳戶。
  • 已聯繫執法部門開始進行調查。

Adobe 表示,調查迄今發現攻擊者入侵 Adobe 系統內的客戶帳號以及加密密碼,不過他們目前不認為攻擊者移除解密的信用卡或簽帳卡資料;而原始碼外流應該也不致對客戶造成任何額外風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