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線上付款服務 Stripe 技術長如何招募新員工?” 與新的 5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線上付款服務 Stripe 技術長如何招募新員工?

Posted: 30 Sep 2013 03:53 AM PDT

stripe_api_cloud

本文來自於問答網站 Quora,由線上付款服務新創公司 Stripe 的 CTO Greg Brockman 親自作答。Stripe 是一家提供線上付款服務的公司,目前已募得 4000 萬美金左右,估值約五億美金,投資人甚至包括 PayPal 創辦人中的三位(Peter Thiel、Elon Musk 和 Max Levchin)。

我們對面試過程經過了數次重新設計,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 5 月,由 Siddarth Chandrasekaran、Evan Broder 和我共同設計完成。我們會嘗試在面試中模擬你每天所做的工作,我們不會問你任何純演算法的問題,你如果需要求助 Google 或是面試官,都沒問題。

首先我們會通過 Skype 對你進行程式面試,我們會要求你現場寫程式,你可以用自己擅長的編輯器和語言。我們所問的問題主要是為了測試你「將想法轉變為程式碼」的能力,換句話說,想到解決問題的思路並不難,難的是要寫出乾淨的、可維護的程式碼來實現相關的功能。單單寫出正確的程式碼是不夠的——我們要的是優秀的程式碼,而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這也是他們面試失敗的主要原因。

線上面試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設計和實作(90-120 分鐘)。我們會要求你設計一些系統(如一個 API、網頁界面,或是一個分布式系統),然後遞交一個你設計的系統的原型。我們這樣做是為了觀察你如何點對點解決問題:在讀懂題目(無論使用者需求還是技術需求)的前提下,找到一個解決方案,並成功實作。你需要好像它要投入生產一樣對待它:對程式碼的品質而非數量做最佳化,視情況編寫測試等等。如果你做到了以上要求,沒完成也沒關係。

排除漏洞(45-60 分鐘)。我們會給你一個熱門的開源專案,裡面有些尚未被排除的漏洞。你的任務就是盡可能地修補這些漏洞,我們這裡主要是想看看你如何駕馭一個你不熟悉的程式碼庫,並對他人的程式碼進行漏洞修補。

重構(45-60分鐘)。我們會給你一個急需改善的應用程式,要求你改善它的結構。這裡我們主要是想了解你對優秀程式碼的想法。

Pair Programming(30-45分鐘)。我們給你一份小型的獨立的專案,我們需要你寫出乾淨、可維護的程式碼來實作它。這裡我們想了解你在清楚知悉限制的情況下程式功力。

在對你做技術評估的同時,我們還想了解與你一起工作是什麼情況。所以我們希望面試過程能通過流暢的網路進行,確保溝通愉快。

在面試的結尾,我們還會對其他同事進行一些關於面試者的小測試:

週日測試。如果在一個週日,這個人獨自在辦公室工作,你會去陪陪他/她嗎?這當然只是假設——為了看看這個人是否足以讓其他同事樂意與他/她為伴。

興奮測試。雇用這個人,會讓你對在 Stripe 工作感到更加振奮嗎?我們雇用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在某種層面上讓公司更好。只維持公司之前的水準還不足以令人振奮——這個人需要能為公司帶來日常工作之外的價值。

速度測試。這個人在加入 Stripe 的前 6 個月內能做到自立嗎?我們會雇用多種工程師,其中有些工作多年,有些則初出茅廬,無論哪種,我們都想給予同等的輔導,我們也想確保每一個員工都有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如果在頭六個月裡,我們覺得你沒法做到這一點,那我們就會認為你無法達到我們要求的速度。

我們會要求每一個 Stripe 員工都參與雇用決策,雇用會議對公司所有人開放(雖然通常只有面試官會參加),每個人都由否決權。這樣的話,所有人不僅參與了雇用新人的過程,也能對雇人結果負責。衡量一個過程進行得是否成功,頗為重要。長期來看,我們關心的重點是我們是否建立了一支偉大的團隊。我們無法對此作出絕對的評估,但我們所進行的測試是為了了解人們是否因為喜愛團隊的夥伴而加入。讓面試者與公司的一群可愛員工一起吃午飯,是我們目前最有效的「勾引」手段,如果這一招屢試不爽,那就證明了我們正在建立一支正確的團隊。

開除員工後,我真希望當年自己也早點被炒

Posted: 30 Sep 2013 03:49 AM PDT

695058-topic-ix-3 拷貝-720photo credit: YouQueen

本文編譯自創業公司 Everyme 和 Origami 的共同創辦人 Vibhu Norby 的文章「Firing and being fired」談他第一次被解僱與第一次解僱員工。

我還記得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被解僱當天的所有細節,那天快下班時,經理和工程總監找我面談:「我們有個艱難的決定要告訴你,我們要放你走了,從一開始你在公司文化適應上就不是太好,這不代表你不是個好的軟體工程師,只是這個位子不適合你,我很抱歉。」

接著在 30 秒內,所有對於失敗以及擔心不足以在矽谷成為一名優秀軟體工程師的恐懼感霎時湧上,而對於過去 7 個月的工作、未完成的專案、影響過的使用者、同事情誼等等,剎那間都成為過往雲煙。

被解僱後,公司不讓我回辦公室收拾東西,我強忍住眼淚被護送離開公司。在停車場,我思索著接下來要去哪裡,也許在規模更大的公司裡找份輕鬆點、壓力小一點的工作。

接著我還得為履歷表傷腦筋,擔心被解僱的經歷會影響新工作的機會,於是我想了幾個「為什麼我只在那家公司做了 7 個月」的回答,要是真有人問起,我會說我辭職了,或者更含糊地說:「我離開了。」

兩天後,我來到一間車庫裡的新創公司和三位優秀的人才共事,這間新創公司實現我成久以來的想法,能真正運用資源、mentor 制度以及發揮靈感的空間。我請主管給我發揮創意的自由,同時受到某些規範以引領走上成功的道路,最後這間新創公司被收購了,而我人生第一次被解僱的經驗成為至今發生在我身上最棒的事。

直到第一次我必須解僱某位員工時我才瞭解到,一個人的工作成功與否,取決於你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某些人很難在工作上取得成功,因為他們樂於做些無關緊要而不必承擔風險的工作。如果能在對的公司,有好的領導者,並且熱愛自己的工作,那麼無論公司出身為何,終會有成功的一天,並不停帶來豐碩的果實。

對於第一次解僱員工那天我同樣記得所有細節,我帶著那位員工散佈了一小段,帶著終止合約的文件和一頁解釋我為什麼必須解僱他的理由。我向他解釋他並不那麼適合公司文化,表現也不如我們所想,但這無關他作為一位工程師的能力,就只是不再適合我們公司了。

所有對於為何要解僱那位員工的解釋都如同陳述般再也真實不過,於是我終於能對當初解僱我的主管所說的一字一句感同身受,儘管當時我是如此不解我做錯了什麼要被解僱。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個 ASP.NET 的網站,當時我對開源程式語言與框架相當感興趣。第一份工作,我被交付死板的工作任務,而我提出的許多想法則很少被實現;第一份工作,我在一間遊戲公司任職而我當時真正感興趣的是通訊軟體。回首過去,當時我沒有主動離職的原因在於:沒有足夠的自覺或勇氣把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於是我的工作表現替我發聲。

許多軟體開發團隊規模很小,尤其是新創公司。比起能躲著默不作聲的大公司,新創公司要每個新進員工都能完全契合實在是個瘋狂念頭。對於公司理念或產品缺少熱情,甚至是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公司不抱熱情的員工,無論以什麼形式最後都會浮出檯面。當你身在不適合自己的公司,你終會有種「沒有人懂我」的念頭,或者主管不認同你的工作表現。有時候你會覺得主管對你的態度有點奇怪,有時候主管會要求你改變態度,然後你改了,但好像沒人看得見。種種對於公司主管似乎存心忽略你的想法有時不見得是真實的,這很可能是來自你內心的警告,於是你會以特定方式解釋公司或主管的種種行為,警告你不適合這間公司,外面的世界更加美好,於是,最後你就離開了。

在我解僱的員工當中,每位被解僱的員工都轉向他們更有熱情的領域,更認真、開心地工作。當你解僱了不適任的員工,原本的團隊凝聚力和自我價值都會有所提升。因此,我認為小公司解僱的人不夠多,而新創公司員工的離職率也不夠多。沒有一個面試過程是能透過衡量技能就完全洞察員工內心對公司熱情與否,畢竟要假裝工作熱忱再簡單不過。

最後,我希望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的公司能在我第一次出現不適合公司的徵兆時就解僱我。有時你能在頭兩個月發現不適應公司文化的問題,有時是前兩個禮拜,甚至是任職第一天。把不適合的員工解僱再簡單不過,然而往往要拖上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才真正進行解僱。無論如何,對員工或公司來說,在發現彼此不適合後能立即分道揚鑣是再好不過了。

(更新)砸百億來台投資?台灣樂天市場:純屬誤會

Posted: 30 Sep 2013 12:42 AM PDT

螢幕快照 2013-09-30 下午3.41.36

今天早上一則「樂天三年砸百億投資台灣」的新聞引發議論,有媒體引述不具名經濟部官員指出「看好兩岸服貿協議,藉此進軍大陸網購市場」1,但經我們致電查證,台灣樂天市場澄清,本次預計投資金額為 3 億,而看好服貿協議、進軍中國市場的說法也純屬空穴來風。

報導寫道,日本樂天將在 3 年內投資 100 億新台幣,以台灣作為區域營運總部,建立實體通路,打造物流與倉儲中心,作為前進中國的灘頭堡。另外還引據不知名官員指出,依據兩岸服貿協議,電子商務得以前進中國,這是吸引樂天大規模投資台灣的主因。

不過台灣樂天強調,報導中所稱的投資其實早在九月初就已擬定,當時行政院經建會主委管中閔率團訪日,資策會與日本樂天集團共同簽署來台投資備忘錄,將可創造超過新台幣 3 億元以上的直接投資,與 100 多位就業人口,並未如報導中所傳的百億投資、前進中國。

今年七月初,台灣樂天市場宣布成立「OSHa'Re」時尚分享平台,台灣樂天董事長江尻裕一表示,未來將更積極在台灣打造完整的生態圈,旅遊服務或 KOBO 電子書城服務都有可能移植到台灣,最快明年將在台灣推出適用電子商務支付的信用卡服務。此次投資備忘錄也利基於此,深耕台灣市場仍是首要任務。對於中國市場,樂天目前仍只停留在研究階段,尚未有具體計劃。

更新:

根據《蘋果日報》即時報導,台灣樂天董事長江尻裕一表示「百億投資」太誇張了,強調投資金額「僅有上億元」;針對投資金額「灌水」嫌疑,經濟部投資處長邱一徹表示:

我沒有灌水,樂天是因為上市櫃公司所以低調不願公布投資金額,除了家樂福之外,其餘還有兩家外商投資金額也上百億元,但是不方便透漏是哪家外商。

付費 App 的好日子即將結束

Posted: 29 Sep 2013 09:02 PM PDT

the end 拷貝-720Photo Credit: Dustin Diaz

 Instapaper 的創辦人 Marco Arment 是付費 App 的支持者。Instapaper 一直以來都是要付費的,從來沒有「限時免費」過。某一次,他嘗試在付費 App 之外,提供免費版,但並未達到滿意的效果,於是很快就將其下架。

Marco Arment 不喜歡免費 App,一方面是因為免費 App 需要廣告支撐收入,這會降低使用者體驗,而且收益並不高,另一方面,由於門檻更低,免費 App 獲得的負面評論更多,影響了 App 的名聲。除此之外,免費使用者沒有付費的意願,即使提供了「升級」選項,免費版使用者的升級意願仍然不高。因此,免費版並無法帶動付費版的銷售。當時的情況是,Instapaper 免費版的下架反而促進了付費版的銷售。

Instapaper 的成功,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 iOS 付費 App 是有市場的。由於 Android 以免費 App 為主流,間接影響使用者的消費習慣,所以 Marco Arment 從未開發 Android 的 Instapaper,後來出現 Android 版本的 Instapaper App 是一家 App 開發公司在獲得他的同意後開發的。

不過,隨著 App Store 不斷壯大,情況似乎開始發生變化。最近的一些調查顯示,iOS 使用者也開始偏向於使用免費 App,開發者不得不考慮到這股趨勢。如今,當 Marco Arment 準備發表一款 Podcast App的時候,他也開始猶疑了。

對於 Overcast 的商業模式,Marco Arment 反覆地考量,他決定直接對使用者收費,而不是接受創投或者增加廣告,但是他無法決定具體的收費模式。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他看到,付費 App(更精確來說是付費下載的 App)的市場已經越來越小。

Marco Arment 從親身經歷中體會到,多數人認為 App 不值錢。當看到一個付費 App,幾乎所有人的第一反應是找個免費的替代品。許多人的 iPhone 和 iPad 上有著各種 App,但從未真正付費下載過一個 App。

付費下載 App 對大眾市場的吸引力已然消失。如果你在商店裡有付費 App,或許你已經看到不祥之兆了。

因為,如今市場裡有太多免費、好用的東西。面對小眾市場的 App,如果能夠比免費替代品做得更好,是能夠找到足夠付費使用者以維持生存的,但是這樣的 App 也越來越少。

這也是蘋果對升級付費不關心的原因,因為使用者對此並無需求。市場已經證明,免費 App 的下載量更大,而 App 內付款(in-app purchase)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收益。這個趨勢將會越來越顯著。

付費下載的 iOS App 曾有過一段美好時光,但美好時光已經結束,是時候另作打算了。

Google 如何摸索出好的設計

Posted: 29 Sep 2013 08:33 PM PDT

google_design01

Google 在搜尋、廣告和地圖等領域佔據著長期的統治地位,現在它將設計的重心從實用性轉移至了美感,正得益於此,Google 變得前所未有的強大。

「我一直認為 Google 有些薄待設計師。」說話的這位是 Matias Duarte,他身著一件紅黃相間的印花襯衫,搭配一條緊身卡其褲,臉上架著一副白色墨鏡,加上他那一頭蓬鬆的短髮,你會以為他是一位夜店咖,絕不會將他與傳統印象中的 Google 工程師聯繫在一起。Duarte 是行動軟體領域最傳奇的設計師,曾在 Danger 率領設計團隊開發了一款深受明星喜愛的手機 Sidekick,之後他又領銜為 Palm 的行動操作系統開發了廣受好評的使用者介面。在整個職業生涯中,Duarte 贏得了多達 37 項行動設備專利。

三年前,Google 決定提升 Android 的外觀和體驗,於是他們找到了 Duarte。那時候 Duarte 持懷疑態度,他不認為自己會融入到 Google 的文化中。「Google 在設計界惡名昭著,這可是共識啊。」與Google 的兩位創辦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的一次談話改變了他的看法,讓Duarte 頗為意外的是兩位創辦人希望改變 Google 對待設計的態度。「他們跟我談了設計能對使用者產生的影響,然後我就明白了——他們實際上對設計很重視。Google 之前只是不清楚如何將設計列為重點。」

於是 Duarte 接受了這份邀請,現在他是 Android 的設計總監。

在 Larry Page 接任 CEO 後的兩年時間裡,Google 從一家有著二流使用者介面設計的搜尋公司,搖身一變成為眾多簡潔而醒目的軟硬體產品的優秀締造者。這種改變過程是如此之慢,以至於很多人都沒​​有註意到。但如果你點開公司任何一個簡約的 app ,或輕撫那設計優雅而堅固 Chromebook Pixel 筆記本,亦或是體驗 Google Glass 的開箱過程,你就會發現:Google 正在向它推出的任何一件產品灌輸一種感覺,一種曾經只會同蘋果聯繫在一起的感覺:華麗。

google_design02Matias Duarte,Android設計總監

公司將這一切都歸功於 Larry Page。「Page 將我們進行的設計提升了一個檔次,」Android 和 Chrome 的高級副總裁 Sundar Pichai 說:「所有產品現在都把設計放在首位,Larry 希望設計能為 Google 的產品說話。」Page 在去年數次談起了設計,最近的一次是在 Google 七月進行的第二季業績發布會上,他告訴與會的分析師們:「我們的目標是設計一切,讓它們簡約而美觀。」Page 的這句話所含的訊息量是巨大的,蘋果較 Google(以及其他所有公司)最大的優勢就是它高人一等的設計,人們正因此為蘋果的產品趨之若鶩,蘋果也因此賺的盆滿缽滿。Google 這是搶蘋果的飯碗嗎?

大家第一次注意到 Google 所擁有的潛力,是在去年冬天。蘋果在 iOS 6 中取消了預裝 Google 的地圖 app ,取而代之的是蘋果自家的地圖。蘋果的地圖被人詬病,而 Google 推出的新版 iOS 地圖 app 卻好評如潮——並不是因為 Google 地圖一貫的精確度和全面性——而是它所帶來的與以往不同的視覺吸引力。之前預裝在 iOS 上的舊版 Google 地圖 app 介面古板,而這一次——在蘋果的平台上——比之前的都要好。它乾淨而不浮華,比蘋果家的地圖 app 更好用。這讓公司發現了一個新的制勝之道:將公司覆蓋全球、大量數據驅動的雲端服務與一個簡單、廣受歡迎的介面結合起來,相信這足以成為蘋果 CEO Tim Cook 最大的夢魘。

如果向一名 Google 設計師問起公司設計態度的分水嶺,他們會告訴你一個確切的日期:2011 年 4 月 4 日,Larry Page 接任 CEO 的那一天。正是那一天,Google 的設計師們如獲新生。在接手公司一周後,Page 把公司的高級設計師、產品主任和高管們叫到一起,概述了自己關於未來Google 美學的展望,這與設計師們長期以來的想法不謀而合。Page 認為,首先Google 存在著太多不同的設計風格,公司在過去十年裡推出了許多新產品,其中的每一件都打下了不同的設計烙印,所有的設計看起來互不相關,他們看起來就像是出自不同的幾家公司之手。

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美觀——或者可以說它從來沒有在Google 存在過。「Google 的基因就是簡約和實用,我們從來沒有重視過兩者之外的第三點——設計。」Google 搜尋的主要設計師Jon Wiley 如是說。這一缺陷部分來自公司的文化,公司一直以來都重工程師而輕設計師。2009 年,Google 前設計總監Doug Bowman(現於Twitter 領銜設計)就曾撰文痛批老東家用分析和數據驅動的方法來做美學決策的做法。Google 當時對數據分析是近乎偏執的:比如它透過流量(而非純美學角度)來決定其搜尋結果頁面該採取的顏色方案,以最大化地吸引點擊率。

使用者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最初那幾年,人們還只能通過醜陋的桌上型電腦來瀏覽 Google 的服務(當時蘋果還未成氣候),沒有人關心介面是否美觀,沒有人會期待在一台 Dell 桌上型電腦上獲得什麼美妙的使用者體驗。觸控螢幕裝置的出現顛覆了這一格局。「人類對於實物設計的體驗已經歷了數千年,那些我們能用手觸摸的實物。」Wiley 說。隨著優美便攜的觸控螢幕電腦的崛起——也就是蘋果的崛起——人們現在與軟體進行的正是之前他們與汽車、衣物等實物進行的互動方式。「我們對現實世界的期待正逐漸轉移至虛擬世界中。」

Google 的設計師們如今需要面對一些他們之前很少顧及的問題:使用者使用產品時是什麼感覺?會覺得它易用、令人激動還是令人迷惑?它讓人賞心悅目嗎?

Google 在 2010 年對使用者使用 An​​droid 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並不樂觀:許多使用者覺得 Android 對自己很有幫助,但是他們並不喜歡Android。Google 的產品是如此強大,以至於當你使用它們,你多少會有種招架不住的感覺。

Larry Page 將美觀和凝聚力(beauty and cohesiveness)這兩個目標總結為「One Beautiful Google」,讓設計師們為之努力。與蘋果不同,Google 不會為公司欽點一位總設計師,Page 自己也不會參與每日的設計工作。Google Maps 的領銜設計師 Jonah Jones 說:「Larry Page 不會告訴我們,『Google Maps 應該這樣,』他只會說,『把它做好。』當他覺得成品不夠好時,他說,『把他做的更好。』」

所有設計師都認為,雖然 Larry Page 從來沒有提出過任何與設計有關的元素,他對於 Google 的重新設計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他將設計列為了公司的重中之重。Wiley 說:「只有 CEO 有能力讓整個公司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上。」Larry Page 要求動作要快,設計初稿能在夏天結束前呈現出來。對此,Wiley 開玩笑說:「我當時想,哪一天才算是秋分?到底哪一天才是截止日期?」

重新設計 Google 的計劃誕生於 Larry Page 辦公室對面的一間封閉的會議室。2011 年春天,這裡匯集了許多公司的頂級設計師,在 Google 決定為公司產品改頭換面之後,這還是第一次大家齊聚一堂。Wiley 以及公司新設的設計統一小組 UXA(User Experience Alliance——使用者體驗聯盟)領頭設計師 Chris Wigins 將這一計劃命名為 Project Kennedy,因為這一計劃對於 Google 的意義足以與當年的登月計劃相提並論。

接下來的一個月,設計師們在會議室裡絞盡腦汁,成功在秋分之前推出了一些針對包括 Google 搜尋、Gmail、Maps 和 Calendar 的全新設計。Google 之後在這些初稿的基礎上精進,才有了今天的樣子。Project Kennedy 給公司帶來的最寶貴的資產是——之後推出的任何產品都將以美觀和凝聚力為標準。

當你打開 Google 在 iOS上的搜尋 app 時,你會覺得空空如也——大部分是空白,搭配最少的文字和圖形,接著你點擊搜尋框,你隨即進入了Google Now,它是公司推出的預測性個人助手,是對蘋果 Siri 的有力回擊。Google Now 最顯著的元素是「卡片」——四方形的白色訊息框,使用者可以點擊或者滑動來操作,猶如現實世界中卡片的觸摸體驗。從 Google+ 到 Gmail,如今卡片已成為 Google 產品的統治性元素,它們也有效解決了一個難題:怎樣在使用者喜聞樂見的情況下,向他們展示大量的複雜的訊息。

接著,來看看 Google 採用的字體。Google 的文字——大、可讀性強、色彩質樸,通過簡約的圖標來強調而又不會追求虛無縹緲的極簡主義。與蘋果的天氣 app 相比,Google Now 的天氣卡片方便而實用,這得歸功於它採用的字體和圖標。

留白、卡片、乾淨的字體,以及一個簡約而一致的界面,這四個是全新的 Google 所蘊含的最明顯的設計元素,也是該公司的通用設計語言。幾年前,你或許還無法從 Google 玲琅滿目的產品中發現公司設計的模式,現在這四個元素已經成為公司的招牌特徵。如果你察覺到了它們的存在,那你在用的很有可能就是 Google 的產品。

2012 年初進行的設計衝刺成為 Google 重新設計的里程碑之一,Google Now 的誕生也受益於此。由設計師,而非工程師來主導的新 Google 產品該如何工作,這在 Google 發展史上並不多見。

Duarte 說:「Larry 告訴我們,他希望 Google 成為一個主動的助手,甚至能在使用者提問前,就提供他們想要的答案。」要實現這個目標,對 Google 來說不難,公司有大量的相關技術,包括語音辨識、自然語言搜尋、強大的知識圖譜 —— 能為使用者的搜尋請求提供比鏈結更有效的答案,以及一個能豐富涵蓋所有使用者地理位置的數據庫。

在此之前,設計師幾乎無法參與公司產品的早期討論過程,上述的幾項技術可能只會繼續用於搜尋引擎和地圖中,而現在,設計師們正信心滿滿地醞釀著一件全新的產品。

八位設計師在 Googleplex 裡設立的「作戰室」裡日以繼夜地腦力激盪,牆上佈滿了產品模型 —— 它會具備什麼功能,它該如何運作,更重要的是,它看起來該是什麼樣子。Duarte 的 Andr​​oid 團隊在 Google Now 的設計中有扮演關鍵角色。「最根本的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界面該如何設計。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方式,一種徹底改變 Google 的方式。Google 之前就好比是一本百貨公司購物型錄,而現在,它要成為貼心的個人助手 —— 知道你是誰,對你的興趣瞭如指掌。」

在 Google Now 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們每隔一段時間會向工程師和產品經理團隊簡報他們的進程。最後,他們交出了產品的參考設計,接著,一個更大的團隊會參與進來,進行協助。最終,如同公司所有的產品一樣,Google Now 成為了許多優秀團隊的合作結晶。Google Now 是 Google 的一次突破,公司前所未有地從設計而非技術出發,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產品。從 Google Now 設計過程中得到的啟示,正如 Pichai 而言:「關鍵在於(在產品設計過程中)用了正確的人。如果在這個團隊中,有些人是極為在乎設計的,那設計自然會成為團隊對話的核心部分。」

重新設計為 Google 的 app 之間帶來了更強的凝聚力,但整個過程是如此的悄無聲息,在外人看來,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而這正是 Google 的傳統風格。公司在整個設計過程中並沒有指派領導者,每個產品團隊的設計師們擁有充分的自由,但為了確保他們的設計不至於天馬行空,產品團隊需要定期知會 UXA 團隊(User Experience Alliance,使用者體驗聯盟),UXA 團隊要做的就是統一設計「標準」,雖然領隊 Wiggins 非常討厭「標準」這個詞。

事實也正是如此,在重新設計 Google 的過程中,並沒有「標準」一說,發揮作用的是對話和協作。公司鼓勵設計師們與不同產品團隊的同事們進行溝通,交流彼此的想法和遇到的挑戰,他們會在午餐時間,或透過 Email 和 IM 進行溝通,也在會議室面對面切磋難題。Wiggins 說:「這並不是集中式的管理,我們只是就每個產品領域的核心設計特點緊密合作,以確保我們會不斷進步。」

一些設計師將重新設計 Google 的過程比作生物演化。Gmail 的領銜設計師 Jason Cornwell 說:「新的想法不斷湧現,App 設計師們會就此進行溝通。一些新的想法在一開始聽起來似乎很奇怪,如果 Google 實行由上而下的審議制度,它們都將被否定,結果卻發現使用者對它們頗有好感。團隊偶爾會帶來一些設計變化 —— 如果這個變化適應性夠強(adaptive),我們就會接受它。」也正是如此,Google 才得以不斷進化。

優化 Facebook 廣告行銷四步驟

Posted: 29 Sep 2013 07:33 PM PDT

shutterstock_143047402

本文出處為 Dimension 〈優化 Facebook 廣告行銷四步驟〉。Inside 獲 Dimension 授權轉載。

Facebook 行銷是任何社群廣告策略不可忽略的一環,也是建立品牌粉絲的關鍵步驟;市面上有關這方面技巧、秘訣以及趨勢相關的資訊多如牛毛,除了參考這些建議之外,也應該盡量避免犯錯。執行社群廣告活動時,不妨嘗試一些小小的調整,或許可以為您的 Facebook 廣告帶來巨大的成功!

以下列出進行 Facebook 廣告行銷時所需要注意的四個要點,這些項目不但有短期內畫龍點睛之效,長遠來說還能夠確保廣告的持續性以及有效性;只要經過適當的調整,就可以把經費花在刀口上,讓廣告的效果倍增。

1. 交叉比對並以正確的指標分析

由於技術進步,現在 Facebook 上的廣告常常以上百種變化方式呈現,然後交叉比對(A/B testing)找出最佳的創意以及目標。但是一開始,想要找到最佳的方式並不容易,如果沒有辦法立刻獲得網民的青睞並且加入討論,大概很難一炮而紅。

相比之下,也有一些廣告推出初期獲得相當大的流量,但是焦點隨後被其他的因素分散。所以必須密切注意指標(metric)的變化,在進行多變量分析(multivariate testing)時,善用跟隨數目這種指標可以有效的用來預估個別廣告以及行銷活動的效果,其他重要的指標包括第二天留客率(Day-Two Retention),每次停留時間(Session Time), 遊戲或應用程式中分數或關卡等等。

對於廣告進行分析會讓停留率更高,更長的停留時間;那些在應用程式中獲得越早達成特定分數的用戶,通常忠誠度以及參與意願也較高,這些用戶會有更高的長期投資報酬率(lifetime ROI),比起單純的計算點閱以及轉換率更有價值。如果在行銷活動當中沒有分析這些指標,到頭來可能只是獲得大量的流量,卻沒有達成廣告目標,也無法提高顧客終身價值(LTV)。

2. 小心廣告疲乏

交叉比對分析正確指標有助於廣告效率,增加目前以及未來的終身價值及投資報酬率。不幸的是:即使是絕佳的廣告也會逐漸疲乏,所以必須要注入新的創意推陳出新 — 不斷的更換影像以及文字,可以避免廣告效果後繼無力。

經常性的提供有趣的影像、不斷的與用戶互動、嘗試抓住客戶的注意力,千萬不要讓用戶對廣告信息視而不見。即使是小小的改變影像的顏色、形狀、版面,都可能讓 Facebook 廣告的結果大不相同。

3. 保持一致性

一定要確保廣告的可信度,要與產品表裡一致。雖然美女照片可以獲得許多點擊,但是如果用在財務廣告上就有點不合適,也不太容易贏得消費者的忠誠度以及消費意願。在顯示廣告業界中,Facebook 廣告有能力獲得高品質的流量,如果可以持續的讓廣告與產品、應用程式、以及行銷活動緊密結合,將會有兩大優點:

一、將會發揮 Facebook 優勢,獲取高品質客戶
二、可以讓消費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提升

SocialClicks 公司在最近的一個社群行銷案例當中發現,更改影像的相關度,會讓長期使用者品質成長 220%(以用戶使用應用程式以及消費數目來計算)。消費者因為廣告誤解而反彈的案例屢見不鮮,原因往往是由於誤導或者執行不良所造成,結局會造成消費者對於整個產品或服務的不信任。

4. 確保跳轉頁面正確運作

擬訂廣告計畫時,行銷人員以及廣告主往往著眼於廣告露出方式以及目標,卻往往忽略的跳轉頁面的重要性。這讓潛在的消費者即使由廣告露出導向跳轉頁面,卻因為設計不良的目的頁面而讓轉換過程不夠順暢,甚至讓用戶不耐煩拂袖而去。為了要讓按下廣告的人們能夠順利的完成整個廣告引導過程以下一些技巧可以讓轉換率提高,也會提高獲取客戶的品質。

設計目的頁面時,一定要確保網頁中影像鮮明,文字必須要與廣告內容相互呼應,文字與影像的結合要清楚並能說服用戶,盡量避免使用無關的內容誤導用戶,最好能將網頁內容依據 Facebook 廣告而客制化。這些要點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總是有使用者按下廣告連結,結果卻跳轉到一個不相關的首頁或者網頁,結局往往造成用戶混淆而掉頭離開。

解決了內容的問題之後,不妨檢視一下轉換過程中所需要經歷的步驟,然後盡量減少這些步驟的數目。舉例來說:如果使用者由 Facebook 廣告導引到目標頁面最好要能提供 Facebook Connect 作為註冊的方式,讓目標頁面的註冊程序盡可能的減少。比起一般的註冊畫面,使用者必須要一筆筆的輸入個人資料、電子郵件,這樣的註冊過程當然更容易被接受;除此之外也盡量少用 captcha 驗證碼功能。即使有些使用者在轉換過程中會提供錯誤的登錄資料,但是在以往的經驗中,我們發現移除這些驗證步驟會讓轉換率提高 10% 以上,因為一般的用戶第一次輸入驗證碼發生錯誤之後往往就離開網頁了。

在 Facebook 行銷活動中,只要能避免一些問題,就可以讓行銷活動的效果倍增,更重要的是:只要能將重心放在正確的指標上,朝著增加顧客終身價值以及投資報酬率的方向推進,就可以大幅的改善長期的績效。一旦創建了清楚以及一致的廣告,還要確認經常更新廣告的影像以及版面,讓高品質的潛在客戶很容易的轉換,就可以讓 Facebook 的廣告不斷的吸引忠誠的新客戶。

(文章來源: InsideFaceboo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